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在那个疯狂的德国,当所有人都已经疯狂的追随着希特勒和他的疯狂时,却有一群人清醒着,试图去改变这个世界。
很早以前就知道这次刺杀,也知道很帅的名字“史蒂芬博格”,但是看完电影还是感到倍受鼓舞!
虽然世界未必会因他们而改变,但是他们在努力的改变这个世界!
:)
好莱坞就是个商业机器,总是翻翻看世界上其他国家拍了什么卖座的,或者是可以吸引眼球的片子,然后翻拍。
实在没有,就翻自己国家的。
虽说两部片子侧重不同,可比较之下,就会觉得好莱坞的汤版太过英雄主义和主旋律。
尤其是一群人亮出通行证的大义凛然的场面。
还是这部从音乐厅起始的史陶芬博格之旅更让人能够理解他的孤注一掷和“疯狂”。
作为一个热爱艺术的敏感的知识分子,当他面对一个无辜受害的可怜的俄罗斯姑娘,他的感受怕是比一般人更甚。
相对于汤版妻子的温婉可人,这个妻子对史陶芬博格的怨恨更加真实可信。
德国人对史陶芬博格的争论持续良久,更何况对于一个妻子来说,丈夫放弃了相守。
我认同这一版本,还原度更真实,演员更原汁原味;相比之下,“Operation Valkyrie”就拍得比较山寨,比较业余(试问,所有演员都一口地道的美式英文,还看个屁啊)。。。
我曾看过一些关于当时审判7.20密谋集团成员的录像,由希特勒任命的“德意志人民法院”最高法官 Roland Freisler(一个典型爱对犯人大声咆哮的做秀者,他的手上绞死过无数犯人,最著名的“白玫瑰组织”) 主理对Ulrich Wilhelm Graf Schwerin von Schwanenfeld上校,以及Job-Wilhelm Georg "Erwin" von Witzleben陆军元帅的的录像;密谋集团主脑von Stauffenberg从瓦尔基里行动开始就错了一大步棋,在班德勒大街内部有意见不统一者,并在其联络柏林陆军的Remer少校是忠诚于希特勒的死硬份子,在逮捕宣传部长Dr.Goebbels前,在电话中听出希特勒的声音,最后他依据希特勒的指示,迅速前往班德勒大街逮捕“瓦尔基里行动”的参与者。
去看刺杀希特勒之前到豆瓣上看过影评,不少大虾对影片里的小正太念念不已,让我心有旁及的到了影院。
看完后真是大呼上当,唯一让我感觉有帅锅出场的时候大概就是希特勒第一次出镜时他身边的哪些卫兵,时间仅持续三秒,此后就只看到发福的阿汤和一群老头子,我很想问下帅哥在哪里?
再说影片,大概因为才看过黑皮书,感觉刺杀希特勒的导演手法太过平常,完全没有惊心动魄或千钧一发的紧张,影片毫无悬念,主题由于过于口号化而流于形式,从头到尾都没有哪个人或哪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不得不说我再次被忽悠了
先不表扬Hugo Boss的制服,人家已经洗手不干了。
以下N点与事实不符1.施陶芬贝格的左手只有三根手指2.7.20实际上是施陶芬贝格第四次携带炸弹试图刺杀希特勒3.装炸弹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4.装炸弹的地点是一个卫生间5.再撤离过程中,施陶芬贝格并没受到阻拦6.7.20刺杀行动中共有4人当场死亡7.刺杀前施陶芬贝格确实换过衬衫8.当时,施陶芬贝格只有两个儿子9.这个纯属凑数,虽然德国版的演员比阿汤靠谱,但是长得仍旧没有施陶芬贝格本人帅
这是在阅读《德军总参谋部历史》(瓦尔特格里茨),最后一章节的浓墨重彩,也是在历史上本德勒大街上的那所老房子上演的最后一幕悲欢离合。
壮士断腕,自古引人叹息怅惘,虽出师未捷,尚死得其所,倒也不失英雄气度。
先谈下电影。
比较一下,深入人心的三部描写“720”事件的影片(分别是1990年版《刺杀希特勒计划》/2004年《施陶芬贝格》以及2008年的《瓦尔基里》),制作最上乘,用心最诚恳的首推《施》作,其次在内容上以及性格刻画和结构安排上,90年的《刺杀计划》当位列第二。
克鲁斯的瓦尔基里行动无论在取材着眼点上,还是人物内心的挖掘上,功夫显然没有做到位,选角用人和布景上倒是下了一番功夫——不过,这也是商业片惟有可恃的,不足过分夸赞。
科赫的相貌与历史上的施陶芬贝格有相当差距,但是其个人演技渐渐征服了观众,使这一不利条件渐渐隐去。
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突出了施陶芬贝格个人价值观念的逐渐转向,由一个纳粹同情者最终变为坚定的反独裁斗士,这是他作所不及的。
若评价交待人物过往及刺杀目的与合理性的话,本作自然胜出一筹。
最后枪决一幕尤为震撼,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的描写该事件结局最痛心的一版。
魏玛国防军在一战后,始终未能解决的一项难题是军队与国家政府体制间关系的问题。
作为德意志社会的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权力过大会衍生去民主化,从而与协约国家产生矛盾;权力过小又将导致国家生活放任无序,造成社会混乱。
几百年的分裂,几十年的战争,除了皇帝就是军队,人民在没能形成成熟的民主意识前,需要服从对象,因而军队与政府距离的远近颇为重要。
按照国防军之父塞克特的想法,军队只需要当政府的保姆即可。
一战后秘密建立起来的地下总参谋被设置在本德勒大街,日后成为理性的德国军官团的活动中心。
但是在193133年间政府渐失控制的形势下,保姆没有出手挽救颓势,遂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
见到还有一种称720事件为功败垂成的刺客行动的说法,真是苦笑而已。
客观讲,720事件只是未经细致谋划的最后挣扎,与历史上的大部分兵变相比,都远远称不上成熟。
这一点从开展行动以后,参与者的核心队伍始终不能确定便可窥一斑,夺取国器需要周密的计划,严格的程序谨慎的布置和耐心的调整,怎么可以象自由市场一样,想入伙就入伙还能随时退出就退出?
部队的思想压根没能接近参谋部贵族圈子的观点,已然开始行动却还都浑浑噩噩茫然不知所措。
更有胆小怕事者,阴谋观望者,暗中掣肘者,预备反水者——可以说计划的成功几率实在微小。
到最后,政变者只能互相打气说,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这简直是一场自杀游戏而已。
但并不是说,这些人缺乏头脑,飞蛾扑火。
指导变乱的最高领袖维茨勒本元帅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道主义”者。
他目睹了1934年罗姆暴动事件之后的大屠杀,思想上开始反对国家社会主义征服所采取的一起野蛮的警察手段,后来发展到反对国家社会主义。
其他的政变参与者也多有类似的经历。
恰恰是因为成功几率低,政变难度大,这些旧军官依然敢于迎难而上铤而走险,方才赢得了人们更强烈的纪念。
人们争论的焦点依然是在战时反抗一名身为统帅的独裁者是否正当合理,而这一问题显然很难解开。
支持全面正义和绝对理性的有如参加兵变的大部分参谋部军官,反对者也有诸如曼施坦因,隆美尔这样的名将。
事实上,如果这是一个容易解答的命题,政变当年要么就不会发生,要么也就轻易得以实现了。
正是因为无法在军官团内部统一思想,才使得陆军在对待希特勒,如何处理党卫军犯罪集团的问题上显得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Ich schwöre bei Gott diesen heiligen Eid, daß ich dem Führer des Deutschen Reiches und Volkes, Adolf Hitler, dem Oberbefehlshaber der Wehrmacht, unbedingten Gehorsam leisten und als tapferer Soldat bereit sein will, jederzeit für diesen Eid mein Leben einzusetzen.”这一段强调对希特勒本人的效忠誓词实际上是在1934年希特勒全面接掌国防军后才有的,德军对于所谓Fahneneid(执旗辞)是非常重视的,以至于成为军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入伍者右手执旗,左手指天盟誓是最常见的军事礼仪。
1934年以前是效忠魏玛共和国政府,再以前是德意志帝国,对于Fuehrer的效忠是希特勒个人的强烈要求,本身是与民族传统和军队历史相违背的。
作为军官团的主体和国防军的核心,维茨勒本贝克也好,奥尔布莱希特施陶芬贝格也好,都是帝国时代的老军人。
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自然不必受到1934年以后被篡改的誓词之约束。
唯一在道德上的困境,是如何摆脱在战时体制下完成对独裁政府的改造。
兹事体大,牵发而动全身,是什么使得一群信仰坚定者冒着被人污蔑成叛国者的风险,甚至深知必将承担部分未来“国家战败”责任的问题,奉大义而举,虽九死不悔?
这是对于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军人的荣誉情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维茨勒本元帅用优厚的退休待遇换来一个在荣誉法庭上控辩的机会,看似不理性,实则是最大的理性。
没有这一场德意志旧军官团的最后挣扎,人们记住的可能只是德国的血腥犯罪纪录。
如贝克所说的那样,虽然可能会失败,但我们让世人看到了德国人也有改正自己错误的勇气和决心。
施陶芬贝格们倒在了本德勒大街冰冷的庭院里,象征着一代富有责任感的杰出军人群体的死去。
幸运之处是,他们并没有亲眼看到德国的毁灭;不幸的是,本德勒大街所代表的精神也随他们而去,在一个冰冷的世界里,责任,荣誉,理性和道德最终什么也没有留下。
在1944年7月20号午夜,倒在本德勒大街的是德国曾经最引以为豪的理性精神和人性之光。
十五年后,联邦国防军总监豪辛格上将在致联邦国防军各指挥官的一项训令中,提到“720”事件时说到:“这是德国最黑暗时期的一个焦点,勇士们的基督教救世和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决定了这一次的暗杀行动。
我们联邦国防军人对于他们的牺牲精神和良知表示无限的敬佩。
他们无愧于我们的表率。
”
学习物理的学生在看这部《刺杀希特勒》的时候肯定会想起那个爱因斯坦非常尊敬的物理学家:普朗克。
普朗克是量子物理的元老创始者,可以称得上是物理学家的典型,对于新理论的态度恰到好处的保守和恰到好处的接受,对政治恰到好处的避开又恰到好处的判断出正确的方向。
是他力荐爱因斯坦回到德国是他竭力维护爱因斯坦的新理论,虽然他自己从感情上不能完全接受这个理论。
是他写信告诉爱因斯坦,爱你的同事都希望你别介入政治太深。
他和刺杀之间有何关系呢?
普朗克的大儿子也是那次刺杀行动的参与者之一。
看这部片子才知道自己的历史有多么的差,这个故事原来是真实的。
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是,故事情节很紧凑,很牵动人心。
但是故事的结局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或许我真的是不熟悉这段历史),斯陶芬贝格他们的计划失败了。
我还以为计划成功了。
真藐视自己,没有学好历史。
这部电影好看,我觉得好看,但我想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吧。
每个国家也都会有相似的故事。
结局也可能不一样。
但是,相似的是,它们都留给我们的有太多的深思和回忆。
也总能让我们刻骨铭心。
我最后还是忍不住写了。
以下都是个人言论不喜您还是慎入吧。
首先,汤姆克鲁斯你弱爆了真的。
如果你期待什么悬疑剧情惊险刺激还请你放弃这部片子。
如果你想要什么二战风云虐恋情深也请你放弃这部片子。
这就是一个叙事。
或许对于真实的历史来说进行了一部分剧情上的合理改变(对此不予评论),但这个简直可以说是平淡的暗杀故事却能直击心灵,至少是我的心灵。
这个叫塞巴斯蒂安·考奇的演员真正的演绎出了这样的一个角色,从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间,向观众传递了斯陶芬伯格的喜悦、迷惘、仇恨和执着。
说实话,电影的前80分钟都可以说是平淡的,或者如果你喜欢,用乏味这个词也完全合适,甚至在执行刺杀的时候都没有汤姆克鲁斯版那样的紧张感。
疑似希特勒的男人蒙着布被台上担架的慢动作可以被视为剧情真正开始的预兆,然而这时候电影已经进行大半了。
而这部片子真正将一切升华推向高潮的瞬间——个人认为——就是最后的那十几分钟,从指挥官自杀未遂又被人补了一枪开始。
我并不是说前半部分不好。
这一部分虽然平淡但却是尤为重要,是汤姆克鲁斯那版里没有的东西。
这一半阐述了斯陶芬伯格展开这一切事情的原因,还有他和她妻子的矛盾也为他的悲情埋下了伏笔。
正是这一段没有太大波澜的故事,才真正能考验一个演员的演技。
全篇的最高点则是电影里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慢动作:在斯陶芬伯格喊出神圣德国万岁之后,他的副官拼命跑向他,两人最后死在一起的时刻。
笔者性别为女,所以和那个司机一起泣不成声。
或许斯陶芬伯格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这个行动的最终结果或许只是害死了隆美尔以及其他数千名军官。
或许他们这个组织也尚未成型,在真正的历史上他们不过是一群各怀鬼胎的乌合之众。
但斯陶芬伯格本身的精神令人敬佩。
无可厚非。
那不过是期盼着自由、和平、平等。
挣扎过努力过最后熄灭的烟火,绚烂只是一瞬间。
似乎说远了。
信仰不死。
据说阿汤哥为本片着实很上心很努力的表演但我只能说实际效果不好本片恰恰在表演方面没有预想的出色所有表演都很平看到最后我还是没能看懂这位独眼龙上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唯一能看出他非常的理想化故事本身依托历史应该说还是很吸引人的我想重点还是在于导演要把重点放在什么上面想向世人展现什么仅仅是历史吗
20分钟就关了,枯燥
后半段不错
知道结局是悲剧,很压抑~
人物描写的细致,尤其是最后一幕
副官沃纳最后冲到施陶芬贝格上校身边和他一起殉葬那幕真的泪目...他简直比妻子尼娜爱得深沉多了呜呜呜 不管是第一时间掏出枪指着别的军官也好还是军队来逮捕上校时他立马大声斥责士兵的“别碰他!”也好...呜呜呜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副官(还那么的貌美)害 天知道那天晚上做梦我梦到的居然是副官在床边抱着上校穿过的衬衣深深地嗅着的场景 kswlkswl_(:з」∠)_
前半部分要睡了
永远的英雄。
补标。节奏紧凑,主角演得不错,好看。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汤帅哥的新片,不功不过的商业大片。有个网站的评语“影片的主人公看上去并不像一个密谋刺杀希特勒的德国军官,只是一个带着眼罩的汤姆·克鲁斯而已”,虽说有些刻薄,可也是事实。汤帅哥怎么看还是汤帅哥本人,有些悲哀啊!
在宿舍看 宿舍公认很烂的一部片
太一般了
德国人的电影让德国开拍才好,好莱坞真是神烦
这个其实后面也很感人的
这个版本好看些
一般,革命一样需要有勇士。
题材虽好,但拍得实在不好,苍白无味。
没想象的好,所以没看完
一般般
觉得这不是一个在太短的时间内能讲得清楚一个故事。
把施陶芬伯格弄得苦大仇深的样子,多处与史实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