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日猫推荐我看这部电影,我在网上找了找,看封面,直觉就不太好看的电影吧——好song的封面构图,叼着烟(后来证实那是牙签)戴着黑超的大叔?
看网上的简介时整个故事仿佛好莱坞的套数,不大有兴趣,呃呵呵~~不过看下去,还是有点意思的,尽管不算什么大导演大制作的,透着那么一点现实意义的内容,就让人忍不住感叹。
随后我还看了再早一点的同班底打造的《僵尸肖恩》,觉得都挺不错。
2. 为了考公务员,常常练习申论,将一些意识形态上的东西、理论上的东西、天上的东西整得自己要接受去相信,也试图说服别人也去接受去相信,在整个过程中我承认自己有迷惑过,感动过,相信过,憧憬过,最后还是停留在迷惑这个阶段上了,因为我总是以为自己就比别人看得更清楚一些,最后我必须承认可我看到的小世界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
于是去看ZF通过媒体怎么说,看草根又怎么说,双方的博弈尚无结果,我站在中间阵营,拒绝表明态度,既不做电影中小镇的村民,也做不了“天使”。
这就是我对电影感兴趣的最大原因。
3. 影片的一开始,用快速切换的镜头将男主角Nicholas Angel的超群智商、过人体能、显赫战功、丰富作战经验等片段图片贯穿于他走向办公室的路上,特别多的是他脸部的特写,基本上都是同一表情,冷静、自信、不拘言笑、刚毅、一本正经的神情,用画外音快速地描述者这是一个优秀的极富正义感的警察。
接下了的一段是非常戏剧性的,有他的上级告诉他,已经决定要将其调离伦敦,调往一个小镇,他非常迷惑为何会有如此的调动,他要求见上上级,甚至见了上上上级,这两位领导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整部片子到处散落着这样的小技巧和笑点),上上上级一登场,面对Angel的疑惑,直接说:“事实上,你让我们难堪,我们很欣赏你的才华,但是你太独挡一面了,如果还让你在伦敦街头上跑来跑去,你会继续鹤立鸡群,我们是不能忍受的,你会让我们都丢饭碗的。
”Angel明白过来了,但他还倔强地来了一句:“,我明白了,你不能让别人消失。
”上上上级说:“我当然可以做到,我是警察总督。
” 就是用这种快速切换人物画面,推进面部特写的方法,配合些紧张的音乐节奏,非常爽利的表现方法。
接下来,是他的前女友出场,仍然是在为他的为工作鞠躬尽瘁简直是死而后己的精神再烘托得更神仙一点,他因为将私人时间都投入工作中而丢失了女友。
这个人的社会形象至此已经很完美了,尽管个人问题解决得比较糟糕。
然后是他带着他心爱植物和行李踏上前往小镇,画面以灰黄色为主,不同的交通工具,日出日落,黄昏清晨,极尽萧瑟与落寞,仍然是镜头快速地切换,节奏一直保持着。
他抱着那棵大片大片叶子白鹤兰走上街头的时候,能让所有人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
相当有意思。
我一直以为,职场上这种要非常谨慎分寸的人情,或许只有敏感又自负的东方人才有,原来这也能做人类共同的弱点——做人不能只顾着自己爽快了,还要顾及到上级是否因此不爽快了,前段时间网上大谈“捐款金额比领导的多被退回多出的钱以示不出风头”,妒贤忌才的小心眼上级只会让公司原地止步,做小的又有什么办法。
在他一路上看到的一些关于目标小镇的路标,文明小镇之类,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3. 从他走进小镇开始,片子的整体节奏就缓慢下来,没有短镜头,尽是些远景推近景的长镜,还是舒缓的背景音乐。
可以暗示出整个小镇的生活节奏就是缓慢、宁静的,这不是伦敦。
接下来,他见识了这个小镇表面的平静是如何被营造出来的。
起初他觉得小镇里很多人的行为都很刺眼,未成年人被允许在酒店喝酒,酒后驾车,随地大小便等等,他抓了一串人去警察局。
次日,他惊讶于整个局子里轻松到离谱的氛围,且被告知警察局默许那些给小镇表象添乱的人的行为是出于“照顾大局”的缘故,并被暗示警告他的上一任刚来的时候跟他一样“太尽责,不懂得小镇的规矩”。
邻里守望组织与密布于整个小镇各处的摄像监控装置是这个小镇维护秩序的关键。
丹尼是警察局局长的儿子,与他是搭档,在这个据称是多年没有犯罪事件出现的小镇里,他们俩整日无所事事,唯一一次任务是去抓一只明明是鹅非要说是天鹅的动物。
丹尼成日纠缠着问关于开枪的事情,让Angel非常不耐烦,而丹尼最感兴趣的是看枪战片。
在这个小镇上无处不在的对话装置让小镇的气氛变得诡异。
很快,这个小镇的宁静被打破了,接连出现五宗断头案,Angel明明亲眼目睹了持镰刀杀人的黑斗篷人(完全是西方传说中的死神的形象),但每一宗案件,都被警察局内部及小镇上所有的人接受这些都是“意外”或者“自杀”。
惊悚残暴的杀人现场并没有给小镇的人更多的震惊,每一次Angel企图去近一步了解案件,都遭到同事们的百般嘲弄与讽刺,施加压力之余完全不配合他的工作,甚至给他的破案工作制造各种障碍。
此时Angel进入了空前孤独的状态中,如何才能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如何能够说服同事帮助他,因为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来自“处处充满危险的伦敦,已经使思维进入固定模式的他不能适应这个根本没有犯罪案件的小镇”,如何能够将这些扑朔迷离的案件的凶手揪出来,他仿佛是在孤岛上。
他努力地说服了丹尼辅助他。
在非常接近答案的时候,局长的讲话让他几乎放弃了努力,疲惫地回到家的时候被黑衣人攻击,他制服黑衣人以后,从黑衣人的对讲器中他听到了他第一怀疑的超市主下命令的声音。
他给警察局挂电话后急忙奔赴超市主所说的地点。
这里描述的是一种困境,一个人孤身站在高处,有着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判断方式,但是周围的人却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用各种事例来说服并让他相信他所有想法都是错误、不堪一击、可笑的,且不停地阻挠他的行动,设置各种困难让他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
此时,该怎么办?
是坚持自己的世界观,不失去自己的判断,还是认同这就是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认同唯有遵循这样的游戏规则才能活下去,认同这是圈子的铜墙铁壁,于其搏斗只会使自己徒劳,并相信自己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在中国人的智慧里,这叫妥协,也叫成熟。
你困惑过吗?
被人嘲笑过不成熟吗?
非常写实,很有深意。
3. 非常精彩。
他发现原来,整件事情都是邻里守望组织所为,而小镇里的有钱人与代表最高统治阶级的警察局就是这个组织的主要成员,每一个人都穿着同样的黑衣斗篷,围坐在石桌前,对讲器围成一个圈,天线对准一个中心,他们说着同样的话,迷离的语调与重复的内容,加上阴森的背景音乐。
这是单枪匹马出现的Angel始料不及的景象。
这个发现可以说是让所有观众都毛骨悚然的。
不过,正义感十足的Angel居然还拿出证件要求逮捕他们。
他们一人一句,道出了被装扮出“意外”及“自杀”的人究竟犯了什么错——“房子难看、戏剧演出很烂、脾气暴躁、没有职业道德”,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赢得每年的最佳小镇”称号一定要将这些与小镇形象不相符的人铲除,包括Angel。
局长夫人因努力去争夺该称号却被流浪人破坏小镇形象而错失荣誉,她自杀后,守望组织借其遗愿的名义行事——不择手段赢得荣誉。
Angel遭到组织的围追堵截,他成为了整个小镇的公敌。
他落入一个陷阱,穿过陷阱时,他进入了警察局内部,里面居然都是那些在小镇失踪了的人的干尸——组织为维持小镇平静的表象而铲除的异类。
在危机时刻丹尼出来救了他,并告诉说: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回伦敦,不要再到小镇来,组织能让所有人消失,没有人会不相信他们的话。
丹尼做为唯一看清组织真相但无力反击的代表。
政商结合,制造一套冠冕堂皇的理论,给民众洗脑,打着为民众着想的幌子行事,利用民众的无知与集体的力量去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统治操控民众政治的政治目的,贩卖民众智慧创造价值的商业目的。
所有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合理和自然,实际上却是“统治者屠杀民众——统治者制造假象——假象是唯一口径——民众无处伸冤——企图去戳破假象的人受到惩罚——只有适应假象的民众可以活下来——民众相信假象——更多的民众被杀——更多的假象成为‘真相’”的循环。
再拓宽一点范围,这些现象除了政治外的所有其他领域,同样存在着。
4. Angel受电影封面的启发,回到小镇,装备精良(可以用夸张来形容)地出现在小镇人们面前。
那派头很让人跌破眼镜——墨镜,黑衣,倒插两杆枪在背后,挂着大链条的子弹,端着长枪,腰别手枪,叼着根牙签,出现在大街上,而最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骑着一匹白马。
一个亮相,镜头特写了小镇所有人都停下当前的事情,脸上露出惊诧万分的表情,一轮脸部特写后,他站定在街头,又是一轮脸部特写,所有的人都换上了坚定地要维护小镇尊严的表情。
接下来是一片混战,一直战到电影结束,持续了二十几分钟,有点港片的味道。
他与丹尼合作,又说服了那些被洗脑的警察局同事们,让他们相信他们是被利用来满足警察局局长与超市场主控制小镇及合理杀戮的欲望的,让小镇永远和平是个阴谋,所谓的荣誉只是个借口。
他们合力制服了小镇上所有的人,并惩罚了警察局局长与超市场主。
我只想用一片混乱及笑料百出来形容这二十几分钟。
我非常不满意这样的结局。
假如说,电影揭示了一种社会存在的现象,那么主人公如何能够跳出困境主持正义,是观众非常关心的问题。
可惜,到最后二十分钟,电影用非常不现实的方法——枪战、将所有统治者制服——主人公维护了正义的尊严。
这就与影片从一开始就宣扬写实出社会现实的大胆与洒脱的风格很不相符合了——假设编剧的人真的是出于此比较高尚意图的话。
整部电影到结尾处看似激扬起来,实际上我感觉是委顿下去了,透着些无奈。
毕竟电影给我们的是享受,它并不都承担着为某些主义做旗帜做宣传的工具,这是一部提出问题的电影,真正的答案并不在里头,打打杀杀其实是与小镇统治者们沦为一派的作风。
所以,关于正义,尚无答案。
要提了一下这部电影的风格,其实并不如我所说的那么严肃,是部很轻松很搞笑的电影。
在豆瓣上,有人将Angel和丹尼这对组合称为英国的周星星与达叔。
呃呵呵……其实他们的表演风格不是体现在周星星与达叔的动作夸张上,而是出其意料之外的小动作与Idea上,很有趣。
由这部,我喜欢上了英国的电影——小幽默无处不在。
PS:在《僵尸肖恩》是个搞笑的片子,在人物塑造上很有意思。
我是先看了《僵尸肖恩》,然后再看《热血警探》的。
至今仍对《僵尸肖恩》念念不忘。
从没有想过一部恐怖片会让自己产生共鸣,或许这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居多吧。
29了还是小职员一个的肖恩,成天只知道玩游戏和吃零食的Edie,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太多的自己。
于是很高兴的看着他们在僵尸的世界中横冲直撞,享受着片中不时出现的英式幽默,最后只在肖恩开枪打死已变成僵尸的母亲,和受伤的Edie独自留在地下室时难过了一下。
电影最后,看到肖恩和变成僵尸的Edie一起打游戏,心里舒心了一下:“这样也不错,生活只要开心就好。
”看到《热血警探》公映的消息,心里着实开心了一下:“这次又会带来怎样的幽默与感动呢?
”对着电脑看了一个多小时,忽然觉得电影拍成这样也不错,看完后不会老惦记着剧中的人物。
过分优秀的警察受到排挤,下放到小地方和一个傻傻的小警察搭档,这样的故事应该是很讨巧的。
于是肖恩,喔,是Angel便一脸严肃的周旋于周围的烦恼琐事中,只是身边的Edie换成了Danny。
英式幽默仍然存在,例如英国版双枪老太婆;恐怖血腥依旧,例如小记者被教堂的尖顶砸穿了头。
可是感动却不在了。
看着看着忽然觉得这真的好像一出戏,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实,就像angel那从来没有笑脸的严肃面孔。
于是一切就在Danny的死而复生中结束了。
没有了看完《肖恩》后的惆怅,忽然觉得很轻松,不用在期待什么了,该上网就上网,该发呆还是发呆,只是会偶尔想一下:到哪个网站才能看到《Spaced》。
The Kinks-“village Green”Out in the country,Far from all the soot and noise of the city,There's a village green.It's been a long timeSince I last set eyes on the church with the steepleDown by the village green.'Twas there I met a girl called DaisyAnd kissed her by the old oak tree.Although I loved my Daisy, I saw fame,And so I left the village green.I miss the village green,And all the simple people.I miss the village green,The church, the clock, the steeple.I miss the morning dew, fresh air and Sunday school.And now all the housesAre rare antiquities.American tourists flock to see the village green.They snap their photographs and say "Gawd darn it,Isn't it a pretty scene?"And Daisy's married Tom the grocer boy,And now he owns a grocery.I miss the village green,And all the simple people.I miss the village green,The church, the clock, the steeple.I miss the morning dew, fresh air and Sunday school.And I will return there,And I'll and Daisy,And we'll sip tea, laugh,And talk about the village green.We will laugh and talk about the village green.http://www.youtube.com/watch?v=34BydtUrt6c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热血警探》的情节其实很简单,一个正义的警察帮助小镇铲除恶势力,一个典型的好莱坞英雄主义故事。
如果这个剧本放在迈克尔贝手里,他也许会翻出所有库存的TNT,最后把小镇炸上天;如果是斯皮尔伯格的话,也许会在小镇地下发现个外星人基地或宝藏什么的;再换作大卫芬奇,没准会整除一个连环杀手再牵扯出一大堆阴谋。
可是,就是这个俗套的故事,在埃德加怀特、西蒙佩吉、尼克夫罗希特三人组手中,变得就不那么简单了。
这个自称看过所有动作片,并且创造了《僵尸肖恩》这样独一无二的反类型电影的组合,如今使出了浑身解数,把本片变成了一个色香味俱全的杂烩大餐。
看过之前他们的诚意之作《僵尸肖恩》,把一个普通的僵尸题材的电影,在一番添油加醋后,来了一个180度急转弯,诞生一部反类型的搞笑之作。
大量的幽默,讽刺,还有亲情、友情加以血浆混合,一上映便引起轰动。
如今三人将魔掌再次伸向了警匪题材,鉴于上部作品的经验,本片注定不会循规蹈矩,《热血警探》依旧走的是反类型+恶搞的路线。
本片从设置上大概分为三个部分。
一个处处优秀,立功无数的超级警察,身边配一个总想当英雄却又力不从心的笨蛋警察,这样的高低反差,本身就具有了极强的喜剧笑果。
而他被分到一个据说全英国在安全的小镇,身边又有一群不信邪的群众,使这样一个布鲁斯威利斯式的终极警探,在这样一个无奈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史提芬周般的无厘头角色,真可谓环境造人。
本片虽说是一部警匪题材的电影,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其日常鸡毛蒜皮的事情,这样的设计与《超人特工队》中的前半部分有些类似,一个超人般的人物,在与其格格不入的环境中,显得是那样的无奈,又十分的可笑。
在穿插上英国特有的幽默,让影片的前半部分像是过山车一般,飞速直下,像是一部搞笑的情景喜剧,给观影者以极大的观影享受。
似乎让人忘了这是一部以动作取胜的警匪片。
影片的中半部分,与《僵尸肖恩》的设置相仿。
命案的接连发生,阴谋露出冰山一角,似乎可以让这两个倒霉警察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但在调查过程中却疑点重重,在于其相对的大环境中,更是处处受限。
这一部分有些悬疑惊悚片的味道,各种各样的杀人手法,近乎完美的推理,当所有的疑点都指向超市老板(提摩西道尔顿)时,影片却在此时峰回路转,朝着另一个方向前进,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警匪片。
最后一部分的篇幅较小,但火爆程度直指好莱坞的经典动作片。
而其中最出色的设计便是传统的颠覆性,在这里,之前出现的人物和事件还有推理统统全盘否定,唯一不变就是正义的英雄。
整个小镇炮弹飞车,镇上人人皆兵,超市、酒吧和片中之前出现的休闲场所都成了战场。
电影在这里有一点瑕疵,毕竟剧本的基础比较老套,在精彩的情节只是佐料。
最后的部分就有些胡闹的意思了,其目的是要掩盖这一部分情节的平淡,当然还要扣题。
片中警察的倒戈难免也太突然了,平时被他们排挤的城里警察,转眼之间成为他们的领袖。
但是不要忘了,本片的定义就是喜剧片,这样的情节似乎只有在这样的电影中出现,更何况,最后的快速火爆场面,让观众也无暇顾及情节方面。
这一点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其实狐狸更喜欢本片的另外一个中文译名《终棘警探》,因为更能体现影片的初衷——恶搞。
从吴宇森到昆丁塔伦蒂诺,这些大牌导演的作品和手法被大量的戏仿。
而戏仿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稍不留神便会整出《史诗电影》这样的臭弹,从僵尸堆里走出三人组自然对此轻车熟路。
正义的警察武装到牙齿,嘴里一根牙签的造型,活脱一个外国小马哥;而且还使出了吴宇森的看家本领——枪林弹雨+白鸽,只不过这里将白鸽变成了白鹅……还有通过主角在家中欣赏《惊爆点》和《绝地战警2》的片段,对这两部情节完全照搬,明摆的告诉你:本片纯属恶搞,如有巧合,纯属雷同。
这部电影让你知道,英国不仅有《憨豆先生》这样的肢体喜剧,《两杆大烟枪》这样的黑色幽默,还有《僵尸肖恩》《热血警探》这样的无厘头作品。
影片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让观众始终被电影吸引,毫无冷场。
本片可以看到警匪片、悬疑片、惊悚片的影子,但始终贯穿的就是大量的幽默。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下FH的独家字幕,充满了恶搞的风格,完全符合了本片的基调,把晦涩的英式幽默变成了传统相声一般通俗易懂。
这样的专业精神和为广大影迷着想的态度,够那些所谓的“正版”厂家学习一阵子了。
High Light:片中有大量明星客串,除了穿圣诞老人服彼得杰克逊是从导评中得知外,还有始终蒙着面的凯特布兰切特,在片中饰演警察的女友。
但精灵女王那独特的深蓝色双眼,让狐狸一眼便认出。
IMDB评分:8.2分狐狸评分:观赏性:★★★★★娱乐性:★★★★★回味性:★★★★☆总 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d8c4a5010009kj.html
本来看电影的时候一直觉得这部片子是对法律的反思,即没有法律的地方,就没有真正的安全与秩序,人类的最基本权利都无法得到保证。
但是看完影片又回味的时候才觉出来,这片子搁在拆哪简直是太反动了,啪啪啪的大耳光扇在脸上和屁股上,光腚那帮人是不是对英国黑色幽默没兴趣所以让这片子成为了漏网之鱼啊。
法律的意义在于维护所有人的权益,而法律之空白,则只会维护独裁者的利益。
当没有法律监督的时候,任何细微原因都能成为杀戮的正当理由。
无论你是人畜无害的站在街头当小丑,还是小偷小摸在超市里偷东西,抑或是演技太差笑声太难听——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怎样,微不足道还是声名显赫,只要你没有遵从“某些人”的意愿,发出不同的声音,或是被他们看不顺眼,他们就能笑呵呵的吃着火锅唱着歌,开着小会起着名儿,就从物质上把你消灭了,并且会冠冕堂皇的说,这是为了greater good。
可实际上,哪有tmd greater good?
谁tmd给解释解释,什么叫tmd更好?
哦,退一万步说,greater good如果真的存在的话,它也许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独裁者的幸福。
而为了这种更“伟大”的幸福,什么都能成为消灭你的理由。
而更可怕的是,这种消灭还是悄悄的、不为人知的。
哪天你死了,也没人知道你是怎么死的,何时死的,甚至连你已经死了这事也全然的被掩埋了——当然你也已经不知道了,在一个死人的意义上。
如果幸运一点,他们会把你的死亡美化成一个事故,一个意外,一个笑话讲述给他人和媒体,如果不幸一点,那么你就将永远悄无声息的葬身井底,连灰尘都认不出来。
这就是那个要评比“最美丽村子”的小镇,这就是那个表面上风平浪静河蟹无比,人人相亲相爱幸福愉快的桃花源乌托邦,这个地方,有没有那么一秒让你想到了自己的所在之地?
而更要命的是,当西蒙佩吉单枪匹马杀回来的时候,他武装的很帅很酷,可他只有一个人——当他骑着高头大马以一个传统的骑警模样挑战这个没有制度没有法律的荒谬之地的时候,虽然有点奇异的,可是有没有那么一秒,他让你想到了让子弹飞里的张麻子?
西蒙佩吉想要法律,张麻子想要公平,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可以划上等号。
唯一不同的是,子弹飞拍出来还是更现实,张麻子实实在在闹革命,所以他周围是凶恶的对手和麻木胆小、大屁不敢放的人民;而警探的调子更黑色,所以西蒙面对的是一帮老弱病残枪法不准走路都发颤的老家伙。
就连最后的那段枪战,都是以那么不着调不靠谱甚至有些不合逻辑的手法拍出来。
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了,而且,独裁者往往最懦弱最不堪一击的这个事实,不是也已经在现实世界中不止一次的被证明了么?
当反抗的声音汇聚成洪流的时候,这些残忍杀人的老东西们先是歇斯底里的反抗,继而落荒而逃。
不可一世的黑店老板在进行最后一击时居然绊倒自己,下巴被刺穿的时候也只能大叫着喊痛,喊着我要吃冰激凌。
是啊,这就是英国人的幽默,它血淋淋的呈现现实,也血淋淋的展现荒谬,让你在沉重的时候也能发笑,而发笑的时候,也放不下那沉重。
电影中随处可见这样的黑色幽默:最开始旅馆的招待玩填字游戏,某一行是法西斯,到结尾这个疯狂的老女人大叫着法西斯四处射击;明明是无视和践踏了法律的独裁者,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居然脱口而出警察救命;胖子最爱的电影桥段就是英雄大叫着冲天空放枪,觉得那样很爽,殊不知到最后他看着自己父亲落荒而逃的背影,举枪却终忍不下心,只能苦涩的向天空鸣枪才体会到那种悲痛。
这一幕幕的矛盾荒谬与冲突,嬉笑苦涩和反思,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它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在这里,令人回味深思的地方在这里,令人念念不忘的地方,也在这里。
哦,最后想说的是,作为一个看片很糙的非考据派,片中里提到的各种隐喻各种电影的引经据典实在无法一一体会,唯一感觉熟悉的就是西蒙拿着那盆花走来走去,一下子就让人想到《这个杀手不太冷》,此外的很多桥段都是看了别人的考据短评才大概有了个了解。
总之,这个周五的晚上本来要背单词,但因为拖延症和意志力薄弱导致所以才自我放松来看片,可是真的,这部电影看的太爽了也太值得了,以至于耽误了E文和语法而带来的愧疚感,也都不是那么的严重了。
常说英国人是以冷静自持而闻名于世,幽默也都是绅士的冷幽默.而hott fuzz绝对担得起"速度与激情"这个赞美.剪辑上的快节奏,闪电般的场景切换,对听译人员有极大考验的语速,还有让你捧腹的幽默桥段.8.2的打分果然没有骗人.强烈推荐一下.顺便说下angel警官那个全副武装骑白马的造型真是太酷了!!
英式幽默?
就和英国人的美食和美女一样,纯属扯淡!
转轮王说彩戏师,你要练武功你就练武功,你要变戏法就变戏法,但你偏偏要把他们混在一起。
警匪片搞笑,可以!
但警匪的内容也为了搞笑,拍得如同儿戏,画虎不成反类犬!
同类题材《粉红豹》就做的很好,男主关于探案方面是真的一丝不苟,只是他做法和做派比较出圈。
本片男主同样是探案一丝不苟,且生活作风也是一丝不苟,但一开枪就放海(水太多了,汇聚成海)。
就不说水雷爆炸威力有多大了,就说超市里枪战。
枪械猛攻打不进去,推个购物车就攻进去了。
这难道是讽刺传统警匪片?
但讽刺片哪个能有8.2分?
WTF,《豆豆特工》也没这么高,《环大西洋》这种就更没有了,这部到底凭什么!
评论区一堆大傻子和二傻子说英式幽默云云,你们TMD连于谦的父亲都不知道是谁,还跨着欧亚大陆给英国人操心,可真是难为了您怎么不用九年义务教育学的英语做影评。
看完只想骂人,what the fuck is this shit?!
这他妈是喜剧???
应该为黑色幽默重新分累了,真是看不懂英式幽默。
为什么豆瓣评分会8.4那么高,那也不相信豆瓣评分了???
实在不理解那些看了6遍的人,简直浪费时间。
还有那些说这部电影的缺点的却给出4.5星的评价,每次看到一部烂片都会被气死了!
You committed two hours to this movie, and what it bring it to your?
高级巡警尼古拉斯•安吉尔最大的乐趣是抓贼破案,为此他成为警局中最敬业最能干的警员。
但这却招致了警长的妒嫉,于是,将他指派到桑得福特西部一个偏远的小镇去工作。
小镇已经几十年没有过恶性犯罪事件。
尼古拉斯在那里过得相当郁闷,他觉得自己的擒贼本领没有施展空间。
安吉尔开始非常不习惯,加之他的新搭档——丹尼•布特曼虽然年轻,但却是一个很笨的家伙,他必须很努力才能逐渐去适应这种“新”的生活。
其实,桑得福特并不像看起来这样的宁静、平和,安吉尔并没有因为在看起来似乎是最安全的小镇而失去他的警惕性,凭借他做多年巡警的本能觉察到一系列严重的事件正在发生,也许会比他预料的更危险和严重,安吉尔与忠实的伙伴一起投入到战斗中。
这部别具喜感的荒诞幽默喜剧,除了节奏把握的很好外,安宁静谧的小村镇里竟然有这么多和蔼可亲、童叟无欺、通通杀死的杀手也很让人意外,尤其是最后热血警探和村庄里那些丧心病狂的老爷爷、老奶奶对轰的场面,简直是吊炸天了。
胖瘦警探西蒙、尼克组合也很讨喜,据说在剧本初稿中有个爱上安吉尔、名为维多利亚的女子,经过修改她的角色不复存在,她的对白全给了丹尼。
好吧,原谅我露出了腐女笑。
作为血与冰淇淋三部曲的其中一部,《热血警探》在极力恶搞与展示英式幽默的同时,自然是少不了暗喻与讽刺。
这部电影谈论的,在我看来,就是多数人的暴政,或者说是多数暴力(Tyranny of the majority)这个问题。
其实影片一开始就有暗示,在8分48秒,安吉尔和旅店老板娘的对话中,提到了fascist(法西斯分子)这个词。
仔细看下去,你会发现这个镇子的人事实上就是在贯彻法西斯主义!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连环“意外”杀人案是一人所为;后来发现,似乎是店的老板和他的手下合力完成的;直到那个让人毛骨悚热的会议出现,才知道是一个群体干的好事;这个群体就是一个类似纳粹一样的组织,他们为了所谓的“模范小镇”,排除异己,对那些让人看着不爽的人,与小镇格格不入的人进行清理;结果就导致整个区域犯罪率谋杀率极低,但是发生“意外”的概率却极高。
乍一看这似乎很荒唐,仅仅因为一些小事,比如歌剧演得业余,生活作风不行,房子造得异类,报纸编得很无趣,甚至是嫉妒一个人的才华,不希望这种才华传到别的地方,就开始大开杀戒;但引申一下,这不就是法西斯的做品吗?
做出一点不道德的事,就是败坏风气,就是害群之马,就不行,就得清除;不跟着主流走,让人看着不顺眼,就是异类,就不行,就得清除;有才华,只能在国内展露,传到国外,就是背叛集体,就不行,就得清除!
理由可大可小,逻辑是一样的,无非是为了所谓的“集体”,就得清理掉所有不属于“集体”的人或者让“集体”碍眼的人!
“为了这个小镇好”和“为了日耳曼民族”好,看起来高度不一样,其实逻辑不就是同一个吗?
而影片中的安吉尔,就象征着法律;偷东西的、酒驾的、超速的、未成年饮酒的、随地大小便的、影响公共秩序的,就应该接受一定的惩罚;安吉尔秉公执法,根据条例,该罚的罚,该抓的抓,该教育的教育;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因为这些小错误,就把犯错的人全杀了;法律或许有很多漏洞,或许根本解决不了一些人的道德问题,道德品质不那么高尚的人,该咋样还是咋样,法律的确奈何不了他们,但是起码它相对公平,不那么受主观影响(当然,前提是制定法律时不是某个人一拍脑袋定的,而是大家深思熟虑写下的结果)或许影片就是想告诉我们,为了防止法西斯主义卷土重来,依法治国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虽然不一定完美,但是能保证一定的公平与正义好了,再具体说说法律制定的原则问题,我不是法律专业的,我只是发表一些业余的个人观点,勿喷在我看来为了解决多数人暴政的问题,法律在制定时也得兼顾少数人的利益;少数人的一些“特殊嗜好”或者是“特殊行为”,你可以不定性为合法,但最起码不能把它们定性为“违法行为”而进行惩处;比如同性恋问题,比如穿一些奇装异服在街上逛,比如一些影响市容的沿街建筑;或许这些少数人确实很碍眼,但是在不直接影响公众的情况下,也应予以包容,不提倡,但也不要通过行政手段暴力地去干涉;何为不直接影响公众?
在我看来只要不大肆宣扬自己的特殊行为与嗜好就好了。
我特殊,我有理,我就要宣传自己是个异类,是个非主流,这就有点过分了谈到法律,就不得不谈到与之相对应的孪生兄弟“道德”;“道德”这个东西,用得好是推动社会进步,用得不好就是一种“软暴力”!
在我看来,有时候,“道德”就是一种多数暴力!
虽然真正践行“道德”的人应该是少部分,但那些“圣母婊”们会高举“道德”的旗帜,拉帮结派,将那些中立的吃瓜群众们拉到自己这一伙里,组成一个看起来是“多数人”的群体;吃瓜群众们或者说中立派、“没什么特别的想法”派都会在无形之中被他们拉到自己的阵营里;他们这时就会说“你看,这是公共道德,这是大家公认的,我们代表大家、代表月亮来消灭你!
”其实他们是“大多数”人吗?
并不是!
但是他们通过“道德”这个幌子,无形之中让很多持无所谓态度的人“加入”了自己的阵营,从而形成大多数;这些持无所谓态度的人只是没必要去反对“圣母婊”们而已,因为没有触碰到他们的利益,所以没有必要去跟圣母婊对刚,只是唯唯诺诺,高高挂起而已;而事实上,这些持无所谓态度或者中立的人才是大多数!
但是因为有道德的大棒,让他们不敢反对,就被“圣母婊”成功地算进了自己人里。
这些所谓的“大多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肆意抨击他人,甚至阻止他人行使合法权利,更有甚者自己就打着道德的旗号公然做出违法犯法的事情!
而持中立态度的,则像鲁迅笔下麻木不仁、浑浑噩噩的当时的国人,亦或是小草莓歌曲中的“zombie”,不说话,冷漠地看着多数暴力的实施,看着法西斯主义的贯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爱狗人士”强行带走玉林当地活狗的事件。
其实吃狗肉的人并不占少数,“爱狗人士”也根本不是啥“大多数”;只不过,吃狗的人对于吃狗这件事并没有啥特殊的感觉,不少就是可吃可不吃那种,不养狗不吃狗的人就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了;“爱狗人士”们就打着什么“保护动物”啊,什么“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怎么能吃它呀”等等看似很温暖很善良,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的旗号,干着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事。
他们的策略很简单。
他们并不需要让那些“无所谓”的人赞成他们的做法,只要这些“无所谓”的人不反对或者不关注,他们就大功告成了!
因为这样下来,他们就是“大多数”,他们就可以利用这种“大多数”来对付那些并没有啥组织的爱吃狗肉的同志们啦;做得极端一点,就开始想强行带走合法饲养的狗,开始肆意侵犯合法经营的狗肉饲养者的权利,或者说是那些一脸懵逼的食客的权利;他们的行为根本不合法,甚至做到了违法犯法的份上了,但就是靠着“道德”的外衣,靠着“我们代表多数人”的旗号,就敢干出出格的事,还给那些反对者印上“没爱心”“残忍”这种荒唐的标签,还想出了“现在你吃狗,以后就该吃人了”这种荒唐的逻辑!
当然,“爱狗人士”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更多的“圣母婊”们做得更为隐晦;他们抨击的的确是不道德的行为,或者不道德的人,但是抨击的程度已经到了“暴力”的范畴;微博公知、知乎圣母婊等等大多属于这一类。
看过电影《搜索》和日剧《三年A班》的人都知道网络暴力的可怕;网络暴力其实就是种“多数人暴力”;你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有违道德的事,甚至是犯法的事,被人喷一喷、骂一骂是正常的,但是被全网络的人口诛笔伐,通过人肉“刨根问底”“追根溯源”的是不是就过分了?
如果你打开知乎或者其他一些平台,你会发现你乱扔个垃圾、随地吐个痰就该被“拘留了”;出轨、婚外情很可能被扣上“这是个人渣,远离他”的帽子;你要是管不住自己孩子的,作为熊孩子的家长,就应该“被剥夺抚养的权利并且被诅咒再也生不出孩子”;你要是曾经吸过毒,基本属于“无药可救了,没法回头了,只能去死了”;要是你敢贪污受贿,完了,1万块钱你就“该”被枪毙一百回了;酒驾、醉驾的,等待你的是死刑;涉嫌强奸的、杀人的、贩毒的、贩卖人口的,不管你是贩卖1克毒品也好,一吨也好,都会被建议“凌迟处死”;我想说的不是去原谅那些罪孽深重的人,而是犯错的人已经被法律惩处了,而有违道德的人已经被周围的人鄙视了,被网上这么多的人口诛笔伐、咒骂是不是就过分了?
还好中国不是公知治国,否则就会出现:江苏化工厂爆炸,全国化工厂停止生产;一个官员受贿,所有官员都得被抓起来审问;一个资本家压榨员工,所有企业主都该被带上高帽子游街;公知们打着“维护道德”甚至是“遵守法律”的旗号,却肆意宣传着违背法律与道德的理念。
可怕的不是有这么群人宣传,可怕的是只要你敢反对,你敢说“我觉得法院的判决是合理的,这种行为还没到死刑的程度”或者说“我觉得出个轨就直接被永久封杀并不合理”等等,你就会被喷;而持中立态度的人,很多也是这么想的,却不敢站出来替你说话,因为害怕被贴上“你是不是就是那个不道德的人,你是不是就出轨、就吸毒所以同情他们”的标签;还有些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人就会被扣上“你是不是基佬?
你是不是就是百合”的帽子对于罪犯更是想怎么喷怎么喷,想怎么“判”他们就怎么“判”,逻辑就是你都是罪犯了,就是坏人,就是不道德的人,你有啥“人权”?
你就不是“人”!
再回到电影,电影中NWA干的事小镇上的其他人会不知道?
其他人只是畏惧于这伙人的势力,畏惧于“与主流世界格格不入”而选择沉默罢了。
NWA是“多数人”吗?
并不是,但是沉默的人多了,他们就成了“多数人”;信仰法西斯主义的人多吗?
并不多,但是沉默的人多了,他们也成了法西斯;种族主义者是“多数人”吗?
并不是,但是沉默的人多了,大家都变成了种族主义者如果世界上“多数人的暴政”真的泛滥成灾了,怎么办?
也只能像影片里的主人公一样,单枪匹马,勇敢地吹响反击的号角;当然最后还是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协助完成“伟大事业”的,就像影片中警局里的警察们;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就是一个军队的酷炫操作,我觉得是非常扯淡的;所谓的英雄,无非就是拉拢了那些“持无所谓态度”的人而已一起抗争而已。
最后,送给那些被孤立的“少数人”,被“多数人”侵犯自身权利的少数人,不敢反抗的“少数人”,还有那些沉默的吃瓜群众一首小诗吧: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Martin Niemoller 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的铭刻者,一个德国新教教士
时髦的超快速华彩剪辑。黑幽。表现主义布光。非常酷。 小马丁和老比尔的酱油。
天啊,无药可救的英国佬,看在你们那么卖力地卖笑、卖腐的份上,给这最多三星的电影再加一星吧。结尾好似嗑了药一样镜头乱晃画面乱切,还有插下巴那里来回来去的拍,掌握不好恶搞的度很容易变成恶俗。这片子给我的惊喜只能说是片头和结尾露面的花生... 还有那只超正的德牧
太。。fantasy了,我一直以为他在做梦,没想到就全剧终了。。我还云里雾里,总觉得一口气没沉下来。
最后的乡村大决战太有想象力。作为悬疑来讲,诡计设计得也蛮不错呢。
一点都不觉得前半段好笑,一点都不觉得后半段劲爆,一点都不懂豆瓣评分为什么这么高,一点都不懂导演在说什么,西蒙佩吉你编剧真烂,不过三分完全是给你的演技!!!
神经病,编剧是被迫害妄想吧,哪有一整个村子的人发疯的,还能把剩下的人瞒得什么都不知道,虽然是喜剧但也不能这么乱编啊!导演除了反复用快剪就是不停地模仿其他枪战片警匪片侦探片,垃圾片子
看到最后10秒我才发现这片是个搞基片。。这部电影是大杂烩电影的典型,既有cult元素,温情元素,悬疑元素,还有点普世道德,但埃德加玩的确实太过火了,作为喜剧还是先做好本职再谈其他的吧。总的来说其实就是≪僵尸肖恩≫的范,拍的依旧很凌厉,喜欢西蒙和尼克这对瘦胖基友的同学们不容错过
朋友说超赞,我看不明里面的“黑色幽默”。故事还算完整吧,给个合格。
血与冰淇淋三部曲简直是你英喜剧圈一代传奇谢幕 除了high还是感动更多点
后半段全是高潮,没有节奏变化。
一个警察因为太优秀从伦敦赶去乡村,这个乡村的警察局长和超市老板酒吧老板教堂神父等一群老头老太太搞阴谋聚会,然后热血警察和他们乒乒乓乓的打,谁也打不死谁?最好热血警察算是立功了,伦敦警察局长说你太优秀了,你回伦敦吧!这是什么鬼剧情????!两星给演员和电影剪辑。
Simon和死胖子再次合作 后半部分开始中年高能帅的一塌糊涂 另这个社会不能出头太厉害被人排挤要
看海报就知道是喜剧片,两个男主角一起摆酷,^_^记得很早的时候看到的北美票房榜还有它呢,看惯了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好不容易有一部英国的商业片冒出来换换口味,而这片又是喜剧,动作,枪战。。。各种商业元素都有,怎能让人不期待影片从开头就很荒诞的感觉,一个那么好的警察竟然基本上整个警察局都容他不下,汗啊,而小镇中一连串的杀人事件又把我们从恶搞中看着悬疑,不过作为一部喜剧片,那几个暴力场面是不是有点过了,怎么看那几个场面的时候有死神来了的感觉>>>快速的转换镜头的拍摄看的也很有激情,咱就要这样不冷场的商
又血腥又无聊
三星半吧 感觉木有僵尸肖恩好 可能故事设定感觉吧。。。。不过西蒙和尼克还是神搭档 哈哈哈哈 期待血与冰激淋三部曲最后一部
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大杂烩,影片类型从警匪,动作,喜剧,惊悚等等,简直无所不包。
强推~超赞超赞!故事是狗血了点儿,但是英式幽默真是经典得不行,又黑色又cult又喜感满点啊!比Shaun the dead还要爱!另,某人和胖子的CP非常有萌点!
神烦,能不能好好拍电影。
怀疑《让子弹飞》是向这部电影致敬,还选取了鹅的意向。最大的亮点在与警员尼古拉斯带领着警局的弟兄们揭竿而起,推翻了原先的统治者,其实中国又何尝不是Sandford呢,当局者正在努力维持表面的社会稳定,其本质却是肮脏的;其次作为动作片实在太过于出彩,笑点隐喻颇为丰富;最后镜头画面很强悍。
真是超级好看啊,前一个小时是悬疑片,后一个小时是动作片。最后半个钟头和老头老太的枪战,火爆又搞笑,音乐和剪辑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