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ased on a true story.在片头和片尾都没看到这行字,看完之后我还在网上搜了一下,也没找到相关内容。
所以真不知道现实里是不是真的有一个17岁小孩能独自横渡英吉利海峡,直觉告诉人那是一件不太可能完成的事,尤其是在冬天。
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记得CCTV曾经用大篇幅报道过一个成功横渡过琼州海峡和英吉利海峡的人:张健。
在他的横渡之路有船和摄影机跟着,上岸的时候他就像一个英雄一样。
正如电视台所说,他做这样的横渡并不为了追求什么。
“只是想突破人类的极限”。
当人类怀揣着“突破极限”这种目的去做一些事时,我一点都不怀疑,他们往往是能取得令人惊讶的突破。
而说起人们因为爱情而去展开某些挑战,不知为何,我好像越发倾向于持有一种不甚乐观的态度。
曾经有很多长辈和我说,先有面包才有爱情。
其实我从来没有听不进去,相反,我深信不疑。
文艺作品里有太多千回百转的爱情故事,它们都值得让吟游诗人诵唱千篇。
尽管如此,我常常会想,它们会不会只是存在于想象中,或者说它们永远只是“少数的别人家的故事”。
因为生活里还有千千万万个,庸俗、沉闷、平凡的故事,它们才是主角。
2.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每次脑海里浮现出这句话,总是会想起温莎公爵和辛普森夫人的故事。
人们总是只记得,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实际上,即使一个爱情故事以一个看上去很美好的成果告一段落,可是接下来王子和公主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那也不重要了吧。
或者说人们也无力去折腾太多。
爱情也许和生活中很多的事一样,左边的小天使说,Why so serious?右边的大魔王垂泪:You Jump,I jump!3.至于关于非法移民的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在论坛上看到很多人讨论广州的黑人问题,所以有些话似乎呐喊起来也不甚有底气。
有人曾经写过文章说,生活就是由一个个鄙视链歧视链构成的,不要大惊小怪。
有些问题,简单又强烈,引无数人竞折腰;有些问题,复杂又浅薄,人们无可奈何。
爱情其实,观影最初,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西蒙留宿了比拉尔和他的同伴,而其目的似乎是为了向他的前妻有所证明。
(影片开头,西蒙前妻在超市与保安和经理争执为难民说话,西蒙闷声不吭,后被前妻数落)他的所作所为甚至有点幼稚,全然不顾这行为会给他带来什么。
留宿比拉尔的第二天,前妻来到家中,西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留宿两个伊拉克库尔德人并没有什么(实际上这会给他带来不小的罪名),甚至有意夸大了他收留这两个难民的天数。
对此,可能起初有人认为西蒙是虚伪的,他为了在前妻面前重新树立一个富有同情心有担当的形象,而撒谎。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即将丢失爱人的男子穷途末路,全然抛弃了作为一个成年人该有的周全思虑和考量,即是说西蒙明目张胆地(他原本可以再小心一些,更隐蔽一些)留宿两个库尔德难民,就像是留宿两个亲戚朋友。
(影片中数次强调“库尔德”,不禁让人质疑难民也分三六九等?
)因此,在这里西蒙反而是整部影片中最为理想主义的人,他不再囿于社会身份的概念,此时对于他来说难民(不论原籍)和他都只是平常不过的普通人。
这样看来,西蒙并非是纯粹为了利用两个难民来塑造自己富有同情心的形象——这对作为难民救助志愿者的前妻来说似乎非常重要,也是他们感情出现矛盾甚至婚姻破裂的最主要原因——而只是用行动告诉前妻他可以是这样的人,他可以成为前妻想要的那样一个人。
而且,西蒙直到最后都一直在帮助比拉尔,而且愈发地全心全意,甚至影片最后,他还前往英国找到了比拉尔的女友米娜,并告诉她比拉尔去世的消息。
比较伤感的是,米娜最终没有收下那枚戒指。
(西蒙送给比拉尔用于向米娜求婚的戒指)这里并非说米娜拒绝了比拉尔,而是比拉尔的死去将最后一点希望也带走了,更何况即便比拉尔最终成功游到了英国见到了米娜,这对于米娜的现状(在父亲的权威下嫁给叔叔)而言也于事无补。
因为一切早已注定,就如同西蒙的前妻早已将戒指遗失,而他们的婚姻注定走到终点,纵使西蒙付出再多也无法挽回。
如此看来,西蒙那般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冒着犯罪的风险帮助比拉尔去达成愿望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努力挽回前妻的一份希望的投射,但结果是悲伤的,正如比拉尔最终没能游抵英国,他也做了诸多“无用功”;正如米娜早就决定放弃和比拉尔在一起的奢望(在电话里告诉西蒙叫比拉尔不要来了),他的前妻也早就下定了离开的决心。
爱情之外造成这段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才是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难民的现状。
而“难民的现状”正是给这部影片的两个“爱情”制造戏剧冲突的动因,试想,剥去“难民”这层外衣,“爱情”的故事必将变得平庸。
这正是导演和编剧的创作所在,利用“难民”身份及其困境去讲述一个爱情悲剧,后者博取绝大多数观众的共情,召集他们在情感上讨伐制造前者的一切,即国家、司法、战争、个人...然而,“难民的现状”确要为“爱情悲剧”负责?
导演和编剧的创作将观众的注意力局限在“难民”和“爱情”之间,制造了前后两者的冲突,让观众认为正是因为比拉尔的难民身份,限制了他奔向米娜,遭遇了海关和司法的重重阻拦,并导致了他的死亡。
比拉尔既是为“爱情”而死,又更是因其身为“难民”而死。
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并非简单如此。
真正导致比拉尔爱情及其自身悲剧的是“阶级”,而并非被导演和编剧描述得可恶至极的法庭、警察甚至邻居(他们只是替罪羊,更何况,这些被描述的形象是创作者为了加深戏剧冲突而有意挑选并加强的难民对立面的形象),说到底他们只不过是在做他们的分内之事,若要怪罪,他们的“上级”首当其冲。
这是“阶级”其一。
谈到这一点,不得不提起身为难民救助志愿者的西蒙的前妻,这个人物的设置很奇怪。
她既是难民救助的志愿者,几乎每天都要在港口附近为难民们发放免费的食物和水,这其中就包括比拉尔和他的同伴,然而她又阻止西蒙帮助比拉尔。
她担心西蒙并不奇怪,只是她为何如此害怕西蒙的所作所为?
仅仅只是因为西蒙让比拉尔留宿吗?
是因为比拉尔是库尔德人?!
我不禁要问,西蒙的前妻作为难民救助志愿者,每天与难民接触,她相较于西蒙,应该更为了解,体恤这些难民,但她为何如此害怕比拉尔及其同伴的“库尔德”身份?
但是当她在海港附近救助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身份并没有发生变化。
或许是,发放食物尚可,留宿他们便万不可行。
即便如此,她对西蒙留宿比拉尔帮助比拉尔这件事所表现出来的惊恐、害怕、难以置信,相对于她的难民救助者身份而言也显得有点过了。
更何况,影片开头,她在超市与保安和经理争执为难民说话的形象,只教人觉得她是勇敢的、明辨是非的、嫉恶如仇的这么一个人。
我想只有两种解释:其一,西蒙前妻表面上救助难民,实际上对他们根本不了解,不关心,当然也无需真正的了解和关心,她只是去做这么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无可非议。
在外派发食物给难民的风险,确实远远小于留宿难民的行为;而且,难民可能还是分三六九等的,她和她的志愿者同伴(应该是现任男友)的确忌惮于比拉尔及其同伴的“库尔德”身份。
后者比较令我不适。
其二,导演和编剧为了加大矛盾冲突导致了这样的创作结果。
又或者,导演和编剧的潜意识在给难民分级。
细思极恐。
说回“阶级”,西蒙的前妻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施恩者”的地位,反观最初无所作为的西蒙,他起初之所以不想作为,是因为即便作为也不过杯水车薪,但是当他一开始作为,他就不会顾虑那么多,而是全心全意,甚至是傻的。
同样,为了米娜的比拉尔也是傻的,但他与米娜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早已注定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难民”只不过是比拉尔的外部身份,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门户”,也就是“阶级”。
这是“阶级”其二。
换句更可怕的话来说,相对于上层阶级,有些门户(下层阶级)“该当”难民。
上、下也不是绝对的,是相对而言的,是动态的。
得以在英国合法落脚的米娜一家,相对于比拉尔来说就是上层阶级,然而米娜一家想要更加顺利地扎根在英国,还得仰仗早已在英国混得风生水起的叔叔,所以叔叔自然就是米娜的上层阶级。
我们还可以试想一下,当年叔叔为什么可以顺利扎根英国,很可能他也有个叔叔,或者和当地的上层打好了关系,比如警局,我们可以简单地设想两者是以(长期的)金钱关系维系。
不论如何,这样一来,“阶级二”又回到了“阶级一”。
(一个事实:比拉尔和米娜一家及其叔叔应该至少都是伊拉克人)所以,其实,没有所谓的“一”和“二”,问题就在于“阶级”,就是上层制衡下层;也没有所谓的“难民”,制造难民,保护难民,纠察难民,剥削难民的是同一帮人。
比拉尔失去了爱人,失去了生命,并不是因为他是难民,而只是,他恰好是难民。
多亏了友人排雷,我把之前预购的《射雕英雄传》电影票转赠了他人,选择在super earth的带领下,作为一名helldivers的一员,宅家里,为了把管理式民主输出到银河系每个角落而战斗在第一线,成功避免成为春节档射雕受害者。
可是漫长的假期,总需要几部电影来填补空虚的时间,于是就选了一部09年的法国电影《Welcome》,一部片名与内容充满了强烈反差与讽刺的电影。
一名库尔德男孩比拉尔为了见到已经随父母移民到英国的女友,从伊拉克徒步4000公里到法国加莱,在尝试了蛇头偷渡失败后,决定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于是他在找到游泳教练西蒙教他游泳。
而西蒙教练正陷于与妻子玛丽昂的离婚冷静期,影片没有挑明夫妻感情破裂的原因,但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让观众看到两人在为人处世价值观上的分歧。
西蒙为了证明自己并非玛丽昂以为的无视社会弱势群体遭遇,收留了比拉尔在家中留宿,而西蒙这么做却触犯了法国政府出台的不得擅自收留非法移民的法律,玛丽昂作为一名帮助难民的NGO组织成员了解这将面临5年监禁和3万欧元的刑事处罚,反而让她觉得西蒙这种超出自身能力善举,违背了帮助他人要建立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的原则。
于是电影就在这样的双线叙事架构中,让两条故事线互为因果,西蒙明知凭着自由泳还在靠小腿打腿的比拉尔,想游过寒冬的英吉利海峡是痴人说梦,虽然口头多次反对少年的壮举,可是身体力行的却是想助力一段童话,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救赎。
少年为了阻止女友被她的父亲强迫嫁人,义无反顾的跃入冰冷刺骨的海水,最终在距离对面英国海滩还有800米的地方力竭葬身海峡。
在签署完离婚协议书后,西蒙和玛丽昂在一家餐厅就餐,聊起那个库尔德少年,西蒙对已经成为前妻的玛丽昂说,少年为了找他的女朋友,花了3个月的时间从伊拉克走到法国,现在又想游到英国去,而我,当你离开之后,我甚至连穿过街道去求你回来都做不到。
Anyway,整部影片打动人心的不仅是从少年身上看到了我们早就褪去的对感情的纯真和Passion,也再一次唤醒看着片尾字幕升起的观众:也许你已经忘记曾经为了谁游过了英吉利海峡,但仍旧可以做到cross the road to get your lover back.
“本片在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获得欧洲电影标志大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两项大奖。
”恩,终于,一部好片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重视。
虽然片子内容不是那么刺激,平平淡淡的,百姓的那点事儿。
但是这样一部引人深思的片子,是这段时间以来,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最大的感觉:人与人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
人与人的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
就像比拉尔这对情侣,相隔千山万水,一切的努力都是在缩短人与人的距离;又或者西蒙和他的妻子,面对面站着,如此之近,却分道扬镳。
心与心的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
就像比拉尔这对情侣,哪怕相隔千山万水,也可以步行4000多公里走到海边,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10小时,就为了缩短人与人的距离;又或者西蒙和他的妻子,相隔一条街区,时常还能相见,却没有勇气去求他的另一半留下,心与心的距离永远那么远,虽然他们相隔如此之近。
特别贴切的是片名,很不喜欢中文译名“非法入境”,更喜欢英文名称“Welcome”。
从头到尾,最明显的就是西蒙呆看着邻居的地毯上鲜明的写着“Welcome”,但是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
结局——死亡。
也许只有死亡才是最完美的结局,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部电影更加真实,更加完美!
Welcome,很久没有看到的好片子!
2015年11月在巴黎,我的一个希腊好朋友(长得像Mina)对我说,她觉得真的很荒谬:她随便买张机票就能飞到欧洲任何一个城市住下来,而那些想去她国家避难的人,可能失去生命都越过不了边境。
……过了一个星期,就发生了惊人的恐怖袭击,她让我“避免进入这个国家”。
理想主义者一定要面对现实的困境,但理想总有理想的价值……
cinephilia.net: ★★★★☆☆横亘在英国多佛岛和法国加莱斯海峡之间的英吉利海峡迄今为止曾经被数百人征服过,不过2009年冬天的这条航道,显然并不适合那些企图打破纪录的游泳狂人们。
此时加莱斯小镇的海滩上,来自中东的少年巴里斯(Firat Ayverdi)凝望着对岸。
对他来说通过货车、轮船还是海底隧道进入大洋对岸的那个国家都已经是不可能的,那么或许只有横渡这个海峡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法国导演菲利普·里奥雷(Philippe Lioret)在自己这部名为《欢迎》)(Welcome)的电影中假设了这么一种可能,也给法国的移民政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
当其他偷渡题材的电影聚焦于笼罩着恐惧而又疲惫不堪的颠沛流离和单调枯燥的行程时(比如英国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Michael Winterbottom)的《尘世之间》(In This World,2003)),菲利普·里奥雷则将镜头对准了经过漫长艰辛颠沛流离之后临门一脚存在的障碍。
既然只能横渡,那就学会游泳,巴里斯就这样认识了游泳教练西蒙(Vincent Lindon)。
电影中处于特殊地位的法国加勒斯小镇居民由于对待那些非法移民的不同态度被分成两个阵营,一部分人同情帮助那些素昧平生的人,而另一部分则持排斥鄙视的态度。
而西蒙在电影开始时刚好处于中间派角色。
可是在教巴里斯游泳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巴里斯真诚坦率的交谈过程当他了解了巴里斯企图偷渡到英国去的理由,他的立场和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里导演选择了另外一个阵营的代表人物,西蒙的邻居作为对立面的存在。
在邻居的家门口,铺着一个写着“欢迎”的垫子,可是在他看见西蒙在帮助巴里斯和他的伙伴时就去报警。
于是我们明白,原来“欢迎”有着另外一种意思,那就是:欢迎,不过到此为止!
镜头转到“欢迎”前面是一道紧闭的大门,这里导演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对法国的移民政策进行了嘲讽。
《欢迎》是一部关于呼吁和阐释的电影,导演个人对于现实的愤慨通过这个故事的陈述和最后的悲剧表达的如此清晰和富有感染力。
电影中巴里斯和西蒙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发展是最大的亮点所在,而两个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也确实非常到位。
电影中的西蒙是个有点失意的中年男人,婚姻的不幸以及昔日辉煌如今平庸的生活现状让他逐渐对巴里斯的愿望特别是对爱情的渴望多了一份理解,和之后倾力的支持。
正如电影中他对妻子的一句话清楚表明了他的动机:巴里斯要游过英吉利海峡去和自己相爱的人见面,而他自己甚至不敢走过一条街道去期求挽回妻子的心。
巴里斯当然有机会去尝试横渡这个寒冬中的英吉利海峡,但是电影主题在开始就注定他不会成功:我们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国家存在的非法移民的问题,而且也是必须的。
因为这个善良、真诚而对爱情忠贞不渝甚至以死献身的巴里斯的悲剧完全是可以通过更好的解决方法来避免的。
导演在情节安排上让一种令人可信的方式将这个高潮带着自己的政治主张呈现给了观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欢迎》有些像是英国导演肯·洛奇的作品,而在针砭时弊上《欢迎》确实也引起了法国政客们的一阵牢骚,特别是主演文森特·林顿在电影中对于政府判决那些帮助非法移民的人最多五年徒刑的言辞。
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何况现实生活中的非法移民们并不都像是电影中巴里斯如此单纯真诚的这般善类,所以《欢迎》尽管代表了法国社会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现行非法移民政策的不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摆在“欢迎”字样的后面更多的还是紧闭的大门。
全副武装的防暴警察,双手抱头衣着破旧的移民,防暴警察们用防护盾组成了一道阻挡媒体的墙,非法移民们聚焦在一起组成了一道可以随时被拆除但每块砖都异常坚硬的人墙。
即使记者们的相机与警察的警棍相遇,他们的境头也不会失焦。
而移民们被警棍从庇护所内驱赶出来时,他们便无家可归了。
这不是电影,这是生活。
法国移民部部长埃里克•贝松说:“法国不会允许另一个Sangatte庇护所,一个被当作非法移民后方基地的地方再次出现。
”而为移民利益着想的非政府组织,只能在他们收容非法移民的棚子外无力地用标牌宣称这些收容所只是为了“政治方面的讨论,文化的交流以及娱乐”而建,并“限时向‘会员’们开放”。
而那些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的移民们,只能在他们栖身的加莱树林边缘用横幅保护着他们最后的一丝利益:“树林是我们的家,请不要毁坏他们,如果你们这样做了,我们还有什么地方可去?
”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担任法国内政部长期间就已经关闭了当时加莱的移民的聚焦所Sangatte庇护所;萨科齐上任之后仍然延续着对移民的高夺政策。
在高卢雄鸡的脚下,他们在无助地喘息,每一口气都是那么困难重重。
非法入境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拍就的,当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些在法国北部挣扎的人们时,非法入境又再次将移民问题拉回到了舆论的中心。
非法入境有着简单的人物设置却有着细腻的情感刻画。
Simon显然代表着加莱广大的民众出现在戏里,他的生活面临孤独的困扰,即将开始的是一个没有妻子没有孩子的孤独生活,这个男人就像是加莱港的海水,表面平静内里却澎湃着许多情感(除了移民问题外,像这样一批人的内心精神生活也成为了导演关注的对象,平静的外表下潜藏着不知孤独和异化赋予他的怨念或仇恨)。
而Simon的妻子Marion则在业余时间工作于非政府组织,在她的心中怀着对弱势群体深深的怜悯。
Simon的邻居则和海关警察们一起组成了一道非法移民的墙。
电影最最吸引人的莫过于Bilal对Mina的爱这条主线,拼命地训练,拼命地游向加莱那端的多佛尔。
而每个来到法国的非法移民又何尝不怀揣着梦想呢。
Simon和Bilal的人生都遇见了危机,我想这才是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真正原因。
他们都深深地渴望爱与被爱,但是这个世界过于冷漠。
即使你可以在申根条约的签暑国之内畅行无阻,你也无法逃避失去爱情的事实。
他们一起上路了,这样一条航线,明知永不可能跨越但仍要深度的勇气,他们一起逃避这个世界一起为这个计划而疯狂,而所乞求的不过是一丝温暖。
最终,Bilal深海长眠,而Simon结尾的眼神仍和即将面对孤独生活时的眼神一样地孤独无助。
结尾的转播画面是多么地刺眼。
同样刺眼的是世界上千千万万光鲜的事物。
这是一个对移民问题多么出色的隐喻啊!
结尾最后一个镜头从Simon的特定突然跳黑,就如同我们的梦,被生活的镜头无情地扼杀。
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这部电影,两天的分割点是拉斐尔第一次横渡失败后被救起的那个情节处。
虽然分了2天看但只要那个重复旋律的配乐一响起,第一天看时的情绪还是能无减弱的延续到第二天的观影中,这也许说明该片的配乐已经完美的做好了它的本职渲染影片情绪,它甚至做的更多,充当了一个观影者情绪的开关。
旋律响起,情绪也跟上来了。
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断背山的那个吉他生一响起,就立马能感受到影片里那张西部大山,草原的辽阔情绪。
这个实在是一个好剧本。
首先它有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但又充满悬念的基本故事架构---一个伊拉克战争难民少年试图游过英法两国之间海峡去见女朋友。
这个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编剧对这个故事进行进一步丰富。
引入了西蒙和拉尔菲朋友这个两个角色。
其中更是对西蒙这个人的描述非常深入。
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导演想表达中年男人危机这个话题,一方面也是为基本故事服务。
对其描述深入才可以解决一个基本逻辑问题,为什么西蒙会决定去帮助拉尔菲。
这个虽然是个文艺电影,导演注重情绪的描述但其实本片的冲突和悬疑的部分很多,小细节也非常多。
开篇即以一场紧张的偷渡开始,偷渡过程扣人心弦,偷渡最终也引出拉尔菲战争心理影响的事实。
事实上,观影过程让我感兴趣的部分就是,为什么西蒙会决定去帮助拉尔菲。
虽然答案是毫无疑问就是因为西蒙的中年危机。
不知为啥,我一直对这种中年男中年危机的故事一场感兴趣。
像迷失东京和杯酒人生、在云端这类影片都是在我最喜欢的影片行列里面。
西蒙本是一位全国游泳冠军但现在却只是为一名游泳教练,刚和妻子离婚,完全无法适应一个人孤独的生活。
现在的他完全已经失去生活已经完全背变得无力虚脱,无所适从,他急需一件事情来找回自己生活的重心。
我一直对屌丝中年男士的生活状态感兴趣。
他们的生活事业已经停滞不前,年少时的梦想也渐渐远去,身体机能的急速下降,身边的妻子,儿女熟悉的变得越来越陌生,以及对老去的恐惧,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们该如何度过这个时期。
当然另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爱情。。。
因为妻子是一位协助难民团体的成员也曾责备过西蒙对难民的无动于衷。
可能一开始西蒙帮助拉斐尔的东京市因为他想挽回妻子,试图以这件事来表现自己,当发现自己已经不可能再挽回妻子的爱,他却被拉斐尔对于爱情的执着感动,---“他步行8000千公里来到法国,现在又想横渡海峡,只是为了见他女朋友,而我却去挽回就在街边的你的勇气都没有”。
他开始去帮助完成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来填补自己在爱情里的无能。
一大早起床去游泳,在泳池中脑海里不断浮现着昨晚看的一部影片中的画面,男孩在茫茫的大海中面朝恋人所在的国家游去。。。
层层叠叠的海浪中他只是一个小小小的黑点,陡峭的英国海岸举目可及,若隐若现。
寒冷的大海中,男孩的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为了心中的那份爱,他坚持着。
年轻的时候,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种刻骨铭心的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反应的迟钝,随着感觉的磨钝,也大都会忘记自己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这位男孩,是不是也是很多人曾经的自己?
片中的老男人,是一位游泳教练,某天一名特殊的学生,一位无家可归却要学习游泳的难民男孩,闯入了他的生活。
也许在男孩的身上看到了过去的年轻时的自己,这位被生活历练的冷冰冰的男人,也逐渐露出了自己柔软的一面。
也正是这柔软的一面,让他找回了久违的温情。
片名《Welcome》,大陆翻为《非法入境》,港台的译为《爱的自由式》,前者不搭调,后者稍好。
不过,也不能怪译者,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名字。
法国人拍电影,真情而不滥情,感动而不颤动,不会为了烘托主题而瞎优化美化现实生活;自然而然,适可而止,含蓄的表达,总是让人回味良久。
法国北部,Calais加来, 30公里到英国,你知道这30公里的距离有多远吗?
怎样跨越这30公里的距离到达英国?
火车?
飞机?
船?
汽车?
有一种方式你肯定想不到的,那就是游泳。
你知道怎样游泳跨过la manche 海峡,游过去。
一部电影,一部介于记录于叙事,展现真实现实的电影。
在Calais,库尔德人,阿富汗人,索马里人,那些国家来的难民,聚集起来,为的目的都是一个偷渡到英国。
Bilal (Firar Ayverdi), 一个年青的17岁的库尔德人,他有个梦想,去英国,因为他喜欢足球,他梦想着有一天到英国,去曼联,像那些球星一样成功,但不只是这个梦想支撑着他去英国,更重要的是他要去找Mina (Derya Ayverdi),他爱的那个女孩,为了和他结婚。
Simon (Vincent Lindon), 一个曾经的法国游泳冠军,现在的Calais的小游泳馆的游泳教练,她深爱着她的妻子Marion (Audrey Dana),但是却选择了和她离婚。
当Simon碰到了Bilal,或者是说当Bilal碰到了Simon:事情改变了吗?
当Bilal尝试了做运货车偷渡,但是不能够用塑料袋憋气,被警察抓住,他决定游过去,他一个初学者,给钱给Simon让他教他游泳,怎样的信念才能游过去?
伦敦,mina被迫要嫁给另一个开小饭馆的中年男人,bilal什么时候才能来?
30公里的距离,从海的一边到另一边,10个小时,10度的水温,即使是专业的游泳运动员,练过几十年的人,也要在专门的教练船引导下,在很好的天气里,更何况他一个初学者: Bilal在游泳馆里不停的练,晚上偷偷地留在游泳馆里一个人练习。
游过去,游到海峡那边,为了心爱的女孩。
在这个片子里,我们不仅看到Simon和Bilal的友情, Simon和Marion的爱情,Bilal和Mina的爱情,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冷酷的城市Calais,很少看到阳光,阴沉的海,整个城市像死灰一样的压抑,一点也看不出来去年的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也是在同样一个省,我们还看到了更多的法国人,更多的法国警察。
我们看到了那些把库尔德人,阿富汗人,索马里人拒之于超市门口的法国人。
那些平日里人模人样的邻居,看到bilal在simon家留宿就报警的法国人。
只是因为让一个难民在家里过夜,就要被警察盘问,这个充满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就是这样对待所谓的不同种族的人。
讽刺的是那个邻居家的门口地毯上还分明写着“welcome”欢迎,这是这个电影的名字,也是唯一一次在片中出现到的电影片名。
是啊,法国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欢迎”!?
电影的导演是Philippe Lioret,同样也是2004年je vais bien, ne t’en fais pas的导演。
导演自己说,他从很早就很想拍一个这样题材的电影,他怕他的电影,他的故事编剧没有生活中的真实的事情感人,导演想给观众讲述的是一个不是很愚蠢的故事,为了能让观众值得这生命中两个小时。
当然是不是浪费时间还要看每一个观者自己,但是无论怎么编剧,我相信再好的编剧也没有真实的生活感人。
如此深刻的题材被拍成了一个蹩脚的爱情故事。本地人与难民之间的各种问题都没有体现出来,所有因果只是用爱情一笔带过。
Arranged Marriage!!! What the Fuck!!!
没有剧情简介写的那么感人 为了爱横渡英吉利海峡 一个伊拉克孩子做到了常人不能做到的 爱可能只是一个心跳的距离 但往往却是生死两茫茫
本来以为是一个喜剧,少年能成为游泳冠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他游的越来越快的时候也正是悲剧的开始,人性的中天生的关爱为这部电影刻上了浓重的一笔,换个角度也非常羡慕少年的爱情,能够为了爱情毅然付出如此。。。看完之后仍然有淡淡的忧伤,值得回味。。。
为了爱情努力和坚持的男孩,感动了婚姻失败的男人。
你能为一个人徒步到巴黎,游泳到伦敦么?...
视角真的太圣母了。
什么时候开始温情的电影对我来说刻意甚至虚假
没有希望的希望比绝望更伤人。他失去了一个孩子。他失去了一个父亲。从同一棵树干上慢慢分枝出来的人类,逐渐异化,高处和低处的枝干变得截然不同,而泥土还在巩固着所有。严重的事件,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灵魂,但是它们会让这灵魂变得明确起来。闷骚男你的评论真到位。
不管拿没拿奖,都是我心中的第一。
不是一部能让人信服的电影,太刻意了。虽然都给了三星,但是与昨天看的the help根本没法比
从伊拉克到法国用时3个月,计划横穿英吉利海峡去英国见自己17岁的女友,中东人在欧洲受到各种歧视以至于超市都不允许他们的存在,游泳教练改变了自身价值观后帮男一号,不要爱情丢失就请去寻找爱情,最后一幕属于曼联入球的时刻,洗
很震撼的一部电影,它会告诉你什么是爱情,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现实。有点类似的很久以前的《中央车站》。悲情,但力度适中。
难民,指的是逃离武装冲突或迫害的人,他们的生存状态正在受到威胁和难以接受。小男孩是为了爱情,比起战乱的伊拉克,在法国已经可以有了立锥之地,需求层次已经不再是生理和安全,这就超过了同情的界限。所谓的爱情,旁观者看起来也就是单相思,双向奔现的才是爱情。一方都舍得以死相搏,另一方只懂得原地踏步。既然签证到手,女孩肯来法国先团聚,男孩就不会差那八百米溺死在海峡。作为有丰富游泳经验,一个成年人的教练,明知道这种一无补给,二无向导,三有低温大浪,四有海上巡逻的泅渡无异于送死,还鼓励他搏一搏,在我看来只是实现他的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人生就是一场大悲剧,年轻的为爱而死,年老的行尸走肉。
striking music unbelievable courage heavy mood
如果改成记录片的风格可能会更吸引人些,拍成剧情断点就比较硬了
太令人绝望了,看男孩在大海里翻江倒海地游泳,真心觉得恐怖,不幸的是他没到达目的地,只差800米。主题是多样的,因为伊拉克和偷渡的关系,人的情感表现似乎有点节制,因为背后有着更宏大的意义需要探讨。
中东愣小子的爱情杯具。
很真实很感人,琴键一声声敲进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