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觉得,现在所做的一切正走向电影里那个老人的轨迹。
最后孤苦无依,靠政府每周发放的救济金生活,然后在一个自己很不情愿甚至不屑的老人院里离开人世。
这部电影把死亡描述的很平静,甚至有些寂寞,没有悲伤的哀悼仪式。
可能是时不时就有人死掉,所以大家就像送别一个朋友一样。
电影里有一首插曲其中有一句说”再见了,朋友!
我们还会再见吗?
“挺让人纠结的,虽然电影的最后似乎向观众说明,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可是无论如何,人们在死的时候都是很孤单的。
无法避免的孤单。
前一秒还在跟小男孩诉苦,下一秒突然倒地死掉的老太太,最后在她的简单的追悼会上,克劳伦斯问起她此生的成就时,她的女婿居然说她蛮横、固执、不可理喻。
她的一生就这样被总结了。
实在是有些悲哀,但谁又不是呢?
无论多么优雅,多么绚丽的一生,死了就是死了,不会占用大家太多的时间来吊念。
很快就变成被人遗忘的石碑和尘土。
以往总是对喜剧收场很排斥,会不屑一顾的发个鼻音,然后说“自娱自乐”!
这部电影的完满收场却让我觉得很安心,哭一小下,笑一小下,然后心里很满足。
英国电影,英国人的幽默和阴郁,没什么新鲜的。
和那部获奖的法国影片《蝴蝶》的主题很相似,古怪老人和怪癖小孩的忘年交。
有人在吗?
这是每个孤独灵魂都常常在问的问题吧。
Is Anybody There ?
Edward急躁地转身,喊:没有那么简单,黑暗里一定有什么的!
而一般情况是,我们一定要以十二万分的肯定把心里的疑虑赶走,安慰自己说,没什么,不就是人去世了么,不就是一栋空房子么,什么都没有。
像我晚上的时候出去上公厕,要走50米的巷子,黑不隆冬,我总是揣着个手电筒,一步一转身,照一照,顺着光线的方向一直看,想知道光线尽头到底会不会有鬼。
与此同时还要捏着胳膊对自个儿说,啥玩意儿也没有你个笨货!
事实是,小时候这种情况我会哇地一声大叫直奔厕所,那里有灯,而有光就有安全感。
而用手电筒照你身后,光会逐渐隐匿在深处,深陷在那片无底洞似的黑暗里,恐惧由此而来。
当我长大,便宁愿选择在心里默念阿弥陀佛也不愿意回头看。
我不敢回头看。
因为我潜意识里也相信黑暗里一定有什么。
可是Edward并不害怕死亡,他只是想知道人死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他对灵魂感兴趣,他用录音机记录着空房子里的声音,一遍遍地寻找着人死后灵魂的蛛丝马迹。
大人们却只会说,胡扯!
可是谁又知道死亡的后院里到底会有什么?
Clarence也不相信Edward那些神叨叨的理论,他坐在坟墓里点一支烟看Edward的那些“小把戏”,却在数完100以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阵阵阴风。
亡者的低语。
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但是Clarence却使自己去相信Edward关于通过镜子与亡灵对话的说法。
他对着镜子做了这个实验,他一遍遍地叫逝去妻子安妮的名字,从满怀期待到失望收场。
黑暗里什么都没有。
没有我挚爱的妻子,没有我齐全的牙齿。
Clarence很老了,易怒,焦虑,健忘。
老到被气的时候没有丁点儿威慑力只能哭,老到开车会不留神撞树,老到会把Universe说成University,老到表演魔术会失败,使得曾经的辉煌看起来一文不值。
他知道生而为人是件相当费劲的事情,所以他想成为兔子或獾。
他知道死亡会改变太多的事情,他知道什么都回不来了,他无时不刻地想着安妮,想对亡妻道歉,想弥补他过往人生里错失的一切,但最终却只能对着小Edward嚷嚷着他的悔恨和无处安放的无力感。
做人是件很讨厌的事情。
尤其是当你回头看的时候,背后空洞洞黑暗暗得一无所有。
Clarence得到救赎,仅仅一句幻觉里来自安妮的“我原谅你。
”我原谅你。
于是他的挣扎与痛苦,悔恨与爱恋,他一直背负的愧疚与恐惧,统统都消失的安安生生,平平静静。
Clarence留下来的录音里,阳光明媚,春暖花开。
我们恐惧老去,我们恐惧没有成就,我们恐惧缺爱,我们恐惧在这一天天的磨蚀里变得没有魅力。
我们恐惧犯错,我们恐惧无法回头,我们恐惧生活变得日益贫乏,我们恐惧往日不再,我们恐惧孤独。
“生活总是在变的,却不是越变越好。
你一生的后悔总是不断积累,而后悔本身又不断地打击着你心灵的旧伤。
”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抵不过一句“我原谅你。
”电影没有告诉我死后到底会有什么。
我也无法告诉你我们最深的恐惧是什么。
也许我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没有用的,离开的不会回来,留不住的流不回来。
你看影片结尾,老爷爷踢得一脚好球,老奶奶嗅到了玫瑰香,Edward的父母重新约会。
Edward会记得这些美好的事情。
而Clarence变成了獾。
脾气暴躁,样貌美观,还能用它做成毛皮袋子,如他所愿。
每个老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曾经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曾经是一个中年人,每个人只要活得足够长都会变老。
变老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片中的老年演员和中年演员都很有实力,小演员也很可爱,演得很好。
有几个地方我还是很被打动的。
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总有特别的火花。
很多别人写的影评有时间还想看看,可是带孩子真的没什么空上网,有时间还是想多休息一下,不然身体吃不消。
因为,我也在变老了。
以前我从不随便说自己老了,很多同龄人这么说时我都不说,因为我真的不觉得自己老了。
但是最近两年,身体状况果然慢慢走下坡路,加上带孩子很劳累,我真的感觉到了衰老的无奈和艰难。
但是我们都要面对不是。
努力过好每一天吧。
一部需要静下心看的片子。
一老一小,年龄相差悬殊,对人生与死亡的看法也是天壤之别。
影片并没有采用《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样的离奇故事阐述对生命的理解,而是将生活中的小事与普通人用质朴的方式展现出来,讲述老之无奈。
从小生活在老人院里的Edward在同龄孩子中不太合群,却又不可能和那些垂垂老矣的住客们打成一片,有意思的是,天真的童心和对死亡的熟悉在他身上同时显现,碰撞出对“鬼魂现象”的无比热衷。
在他那里,死人只是“科学实验”用的玩具。
直到有一天,Clarence出现在老人院里,从相互排斥到增进交流,再到互相依赖,Clarence有些特殊的魔术师职业吸引得Edward主动去了解和接近他,最终意识到老人也是人,有着自己的辉煌与衰落,美好与悔恨,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人爱过他们,他们也曾经爱过别人,不能因为你无从知晓,就否认他们生命意义的存在。
当人们老了,一切都抓不住了,留给自己的唯有记忆。
正因如此,年轻时的那些选择才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常说表演是遗憾的艺术,因为永远存在着缺陷,过去的再不可重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哪怕你曾经没能珍惜,也要从当下开始,拥抱生活中一切可以拥抱的,只有这样,当你什么都抓不住时,才能用美好的回忆填充自己。
很累么?
是的,这就是人生,除非你下辈子做一只獾,徜徉在绿树成荫的林地。
老之无奈,我们都要经历。
记住,人生不是魔术,你终究骗不了自己。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还在上小学的男孩爱德华,他的父母经营着一家老人看护院,从照顾老人饮食起居到老人过世,母亲全心经营着这个事业,由于母亲的忙碌忽略了父亲的感受,爱德华的父亲走上了中年危机。
片中的主人公爱德华,有一个爱好是用摄像机记录老人们生前的影像,同时还用麦克探寻老人去世后是否还有灵魂存在。
直到一个老人魔术师一天出现在老人院里,魔术师因为年轻时对妻子不忠而离婚,最后妻子去世也没能看上一眼,在人生最后阶段一直懊悔不已,直到去世前才得以解脱。
爱德华以一个小男孩的身份来记录老人们的生前及去世,在它看来,这都是难以理解甚至神秘的,但我想他应该会记住珍惜当下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父母,魔术师。
片中魔术师希望有一句话可以刻在自己的墓碑上:我长大了,成熟了,然后我去世了。
我想这就是再简单不过的真理,我们不必探寻自己去世后的生活,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人生不后悔。
在2008年的英国电影《有人在吗?
》(Is Anybody There?)当中,十岁的小男孩爱德华的生活环境非常特殊。
那是80年代的北部英国,爱德华的父母经营一间家庭养老院,在那所充斥了死亡气息的老宅子里,他是唯一的小孩。
爱德华没有朋友,妈妈拼命打理养老院的事物,竭尽全力清偿贷款,无暇顾及他的感受;爸爸中年危机,整日里琢磨着怎么勾搭来打工的时髦少女。
小小的爱德华养成了个奇怪的嗜好:每当有老人去世,他便偷偷潜入死者的房间,安插录音机,记录灵魂离世的声音,寻找另外世界生命存在的证据。
有一天,养老院里住进来一位面目悲伤不爱说话的老头子克拉伦斯。
这老家伙实在令人讨厌,又凶又傲,还动不动就哭,爱德华完全没法理解。
但这老头有一样本领很厉害:他曾是个了不起的魔术师。
在教爱德华学魔术的过程中,一老一少倒也形成了某种奇怪的友谊——克拉伦斯帮爱德华寻找灵魂的世界,而爱德华则默默见证克拉伦斯那不能释怀的,早已消逝的爱情。
厌世的克拉伦斯非常害怕衰老的过程,曾一度拒绝入住那个弥漫着健忘、伤痛、行动缓慢、不能自理,或一句话都不说便栽倒在地板上突兀而死的悲伤老屋。
妈妈安慰小爱德华死亡并不可怕,年龄也是神奇的财富;但四围的景象却让人提不起精神:老太太们坐在电视机前虚等光阴一点点消失,老头子们要么酗酒,要么手抖如筛糠,什么也做不了,个个愤世嫉俗冷漠尖刻。
感谢导演约翰·克罗利,影片没有刻意美化衰老,再多的温馨小曲,再逗趣儿的机灵笑话,再欢乐的聚会party,也抹不去电影那一层青灰的冰冻底色。
我非常喜欢英国巨星Michael Caine扮演的克拉伦斯,常常他只是坐在那里,一个凝固的眼神就表达了心底埋藏的深切忧伤。
克拉伦斯有很多的秘密,很多无法启齿的过去。
他在阴灰的海边对小爱德华直言生命没有轮回,死亡到来,帷幕降落,万籁俱寂,什么意义、无奈、悔恨、情爱统统消失,人生最后诸事皆空。
但在无人的夜晚,这个悲伤的老头子却会对着镜子一遍遍呼唤死去前妻的名字,期待通灵,只为了跟她说一声对不起,对不起。
每次他一哭,我也忍不住要掉眼泪。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生死之间最后那几步踉跄蹒跚,才最叫人心疼。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篇便讨论生命轮回与人生不可重复的观点对立,他说人生一旦转瞬即逝,生命便无比轻盈,一切皆可被原谅,却也因此丧失意义。
《有人在吗?
》中的小爱德华却不会思考这么深奥的哲学问题,小小年纪的他在衰老与死亡中慢慢成长,他固执的相信生命轮回,相信——甚至强迫——生命尽头另一个世界的存在,相信一切都可重头开始,错误会被改正,遗憾得到弥补。
但影片并未如愿以偿的让克拉伦斯得到生命最后的救赎,至少不是照预想的路子。
他的记忆终是慢慢消亡,人生一切的过往缓缓隐入黑暗。
归根结底,人生没有回头路,所谓意义种种,若前路已尽,往生无望,又何须执著?
那么小爱德华呢?
他将继续成长。
他背着扑克牌魔术指南的手册,带着对家庭和婚姻的困惑,怀念着有关克拉伦斯的记忆,他将继续成长。
他也许会度过一个孤独的人生,在生命的小径上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刻下属于自己的爱与伤;又或许,他的未来平稳通达,喧腾热络,充实又满足。
而不管怎样,我都希望这个不相信圣诞老人的孩子能继续寻找他的灵魂世界,继续去爱、被爱,继续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终将超越死亡,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Open》杂志2010年4月刊稿
住在养老院里的男孩儿,经历了太多死亡,即使还没有搞清一切都是怎么回事,糟糕生活中的一幕一幕还是不停的上演。
直到一个刻薄怪异老头的出现,两个孤单的心找到了一点依靠。
一段忘年交就在吵闹与碰撞中不知不觉滋生,相互改变,相互慰藉,相互温暖,相互帮助去完成生活中的不完满……像其他出现在男孩儿生命中的老人一样,老头也去了,意料之中,却又还是突然。
也许男孩儿仍就不能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生命本来就像个魔术,不是吗?!
然而,他已经学会面对,生活,也正在变的不那么糟糕。
有人在吗?
在,所有人都在。
瘦弱倔强的男孩儿,古怪孤独的老流浪汉,昏黄怀旧的画面,浓重地道的英伦口音,平静却沉重的死亡……一切一切自然而然的融合在一起,得到的却是不期而遇的温暖,温暖人心。
很喜欢这部片子,也很喜欢里面的配乐。
但是不得不承认,一开始的关于死亡的部分还是让我感到压抑。
明知道不可能,还是屏住呼吸等待情节上演。
故事发生在老年之家里。
交织的故事格式各样,失意的舞者,厌倦的父亲,迷茫于死亡的男孩,怀念妻子的魔术师。
故事的结局很美满。
失意的舞者重拾自信,和酒鬼一起手挽手走着,有点夕阳无限好的感慨。
父亲回归家庭,父母多年以后再次约会,彷佛一切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男孩终于从死亡的痴迷中走出来,开始学着和同龄人一起玩闹,甚至学会接受其他的老人。
而魔术师呢,我想他帮助男孩的举动,或许还有自我救赎的意味。
同时,男孩也帮他完成最大的遗憾,帮他找到的妻子的墓地。
一老一少,离家出走。
漫步在乡间路上,站在墓碑面前。
画面是那么的简单。
但是却展露出了老人的释怀与男孩的解脱。
毕竟死亡对于一个男孩来说,还显得太沉重。
突然想起那句古诗,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我想这应该就是魔术师老年一直追悔的吧。
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甚至连原谅都无法取得。
最后在母亲的肩头,已经陷入糊涂的老人终于得到了宁静。
从另一个女人口中说出了对他的原谅。
我想他的妻子还是爱他的,否则不会还用着他的姓。
就像另一句诗说的,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很多次被剧情感动。
沉迷于亲情难以自拔。
“我想转世之后成为一只小动物,兔子,獾,或者其他什么。
獾,我喜欢獾,他们脾气暴躁且样貌美观。
还可以拿来做毛茸茸的口袋。
”我实在很买老少配的帐。
中央车站,蝴蝶,天堂电影院,我们俩,玛丽与马克思……《有人在吗?
》讲十岁男孩与老魔术师的故事。
老人是个魔术师。
魔术不是魔法,在舞台上的猜中扑克变出鸽子玄幻美妙,却在午夜里对着镜子呼唤她,只有转身的空镜子而已。
他在派对上表演失败,割断了观众的手指,他的魔术就要结束了。
老魔术师的最后一刻,不是呼吸声,而是一个小小的片段。
轻盈又尊严,魔术的一生,虽然有遗憾,却并非完全错误。
Michael Caine真的演得很好。
有花絮写上映时他带着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看,妻子泣不成声,因为演的太逼真,仿佛见到他的终老。
小孩的父母经营个老人院,他是里面唯一年轻的小生命。
有古怪的嗜好是对鬼魂很热衷。
要录下每个老人去世时候的声音,想要从最后的呼吸里找到鬼魂。
后来遇到了魔术师老人——退休的流浪者。
过了一段有个奇怪朋友的时间,他又老又暴躁,在车里自杀,有个魔术道具大仓库,和一段很遗憾的爱情。
过了一个奇怪的生日,什么庆祝都会变成灾难,这个鬼魂和魔术跟随的小孩。
很难说这是一部温情治愈片。
两人都有很容易被理解却很难被原谅的困惑,在那些温暖的小幽默和小细节里,仍然透着沉重和忧伤。
就像人将死最后的一点气息一样,一次一次被重复播放。
死之路踉跄,而生的前路,也充满蹒跚。
或许在做鬼魂游戏的时候,问,有人在么?
回答,有。
而那“有”,是善跟爱的自我。
死亡就是这么一件平常的事情。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3++ 嗲配乐决定整片风格:荒诞,幽默,小温情。孩子眼中的 “hereafter”与老人眼中的“therefore” 彼此介入,爱的教育后,始知 “死生亦大矣”。副线中年家庭危机也圆得不错。属于极适合low时看的片:灰入,暖出,雁过无痕,骄阳总有。
难得一部这么温馨的小电影
充满温情,特别爱。
這小孩長大必gay.
期待過高了...看到我想睡覺...
配乐好
一般
让我想起Tango Argentino
一老一少,莫名的搭调。
看的时候总会想象自己老去之时的样子和那个时候是否会有的孤独,总想着死的时候带走所有的爱,却又怕夺走别人的幸福。喜欢片子里所有的怪老人和那个喜欢灵异的孩子,天真的孩子最应该有一位有经历的老人为伴,那是孩子的幸福。
这样的英式治愈不适合我,太!闷!了!
best at Apirl
暖暖
不用爬楼梯的升降椅也太棒了吧
一老一小,演得都真好。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才有所收获。
温暖 michael caine和小男孩都很不错
如果你走了,不要留下我一个人好不好?
Is anybody there? 终点又回到了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