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听到这句话时,总是会想到记载于《庄子﹒秋水》篇中“濠梁之辩”中的著名语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但是,我却斗胆想改动一下,子非鱼,焉知鱼之苦也。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习惯于站在高处,指点江山,总有种好为人师的表现欲。
但是,面对别人的苦难,却总是选择性的视而不见。
片子中的渔夫,因为一场意外穿过了南北朝鲜的分界线,在这两个原本应该是同根同源的国家里,却无法达成回家的愿望,而回到祖国后才发现,他已一无所有。
且不提影片中的政治立场,究竟是独裁还是民主更适合,到现在也无定论,而在现实生活中双方彼此隔空对话的情景我们也屡见不鲜,但是关于影片中作为代表人物出现的双方政府人员,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影片中,除了看守人员“真友”外,没有一个政府人员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无论是南韩还是北朝鲜的官员,在“政府”的外衣下隐藏着都是个人的私欲。
无论是暴戾还是贪婪,在其背后,都是对普通民众的俯视,用高人一等的眼光去俯视蝼蚁般苍生,人民的艰苦,他们假装没有看到。
南韩的官员因为自己的家人丧生在某场战役中,从而对所有从北朝出来的人都非常仇视,不惜采用屈打成招的方式对待他人。
而北朝鲜的官员却是异常贪婪,用尽手段从渔夫手中拿走了原本属于他的钱。
也许在他们心中,从未将民众视为平等的,他们是上位者,民众的一切都是为他们服务的。
子非鱼,焉知鱼之苦。
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政令出自于这群不食人间烟火的政府人员口中,上司动动嘴,下面跑断腿也屡见不鲜,究竟何时双方能够坐下来平等的对话?
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一个朝鲜边境的渔夫因为渔船故障进入了韩国境内,被韩国政府一番盘查和劝服脱北之后,大义凛然面不改色,回到朝鲜。
没想到回国后同样被带到审讯室,审讯室的场景和韩国及其相似,但坐在对面的却不是一个因为政治原因失去家庭而对他是不是间谍死追着不放的调查员,这是一个贪婪好色,理直气壮凌驾于他之上的哈巴狗,掌控他呼吸的恶魔。
狗主人是一群玩弄政治的政客,在他们眼里没有民族英雄只有本国政治和他国政治,而一个无意中破坏制度的渔夫可以成为抹黑自己或者韩国的污点。
他自认为很骄傲的国家,没想到是这个样子,长腿塞给他的美金谁知道救了他一命,这时候主人公对自己的国家已经失望了。
回到家里全家人已经被强制住进了野地的窝棚,她问妻子保卫处有没有为难她,妻子摇了摇头说没有,当晚上她脱了衣服的时候肩膀上伤痕累累,保卫处的人轮奸了她,她忍气吞声只为等他回来,而这个男人是回来了,不过已经废了,这个家也完了。
捕鱼的工作也被别人代替了,他不服气去捕鱼,守卫拿起枪对着他说再往前走就开枪。
他何尝不害怕呢?但是他有办法吗?
不工作他们就生活不下去。
最后强响,渔夫应声倒下。
最后结局还未懂事的女儿扔掉渔夫从韩国带回来的电动泰迪熊,重新抱起了她那只破烂的玩具熊,天真的对着镜头微笑。
这微笑刺痛人心,它代表着将完全不可逆的、循环的朝鲜人的悲剧命运。
这是一部构思巧妙,寓意深远的电影。
一个朝鲜的渔民,一直在边境网鱼为生。
有一天,他的小渔船发生故障,他又舍不得他的船,所以被船带到了韩国。
结果被韩国这边进行了一番“曲折离奇”的审问,最终被送回朝鲜,再接受了一番“哭笑不得”的审问,最终回到家里。
正如主人公所言:也许是我网的鱼多了,现在自己也称了网里的鱼,出不去。
本来是一个国家,因为历史的分裂,造成比两个国家之间还要麻烦的问题。
就因为朝鲜韩国之间的特殊关系,竟然使得彼此都用“国家的名义”干着荒唐的事情。
韩国这边,以为朝鲜人民水深火热,救得一个是一个。
主动上门来的要么是逃难的,要么就是特工。
对于生活困窘,因为意外无奈进入边境的主人公而言,绝对是个“异类”。
主人公,正如监护他的韩国小特工所理解的一样,他因为妻女还在朝鲜,所以不管韩国怎么好,也不愿意离开,甚至也因为害怕妻女受到伤害,更是急于回家。
可是,韩国这边只是保持两个极端判断:要么特工,要么难民。
当他们费尽心思要留住主人公(许诺送钱送物给房子,甚至故意放走主人公,想让他感受韩国首都的繁华与美好;甚至还玩出反间计,特意在电视上播放主人公在首尔街头流连的镜头,迫使主人公就范);当他们无法留住主人公,甚至还栽赃陷害,要给主人公戴上“间谍”的帽子。
准备把他送进监狱。
主人公毕竟受过军事训练(当过兵),也懂得“国家大义和家庭安危”,所以坚持不逃离,不睁开眼。
但是,因为另一个被捕并且被打死的朝鲜人,让他和女儿传句话,他还是铤而走险离开了那么一会;甚至还在中途救下了一个被流氓毒打的妓女(这个情节也特别有意思,指出了韩国的问题:明明繁荣富强,但是为什么有人要出卖肉体,养家糊口,供弟弟上学)。
当主人公成功回到家乡,又一次经历了朝鲜安全部门的审问,而且同样荒诞。
既不信任,又要让他上电视让他作出正面的宣传。
更绝的是,一直折磨他,等到找到他藏在肛门里的美金(韩国小特工贴心的礼物),几个人又贪污了这笔小钱,然后放了他。
本来他走出审讯室,回到家人的怀抱,整部电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非常“黑色幽默”地指出了问题,发人深思(我相信韩朝双方人民和政府都应该能够理解其中真谛)。
可惜,最后,居然让主人公回到家后无法与妻子和谐,甚至还故意再次上渔船,被朝鲜军方开枪射杀。
这样的结局,似乎是编剧特意为之,目的是歌颂韩国始终比朝鲜美好。
但不仅荒诞不合逻辑,而且冲淡了本来设计得非常好的主题。
18.5.18 r
撒网捕鱼的渔民逃不出主权争斗之网,即使逃脱了,他也逃不出社会等级之网。
写南北之争,不如说是写底层,借此讽刺所谓庄严的种种,崇拜与信赖的意识形态,无时无刻不把人的想法捕捉,但他做了那只漏网之鱼。
游一圈,再回到那只网已心气尽失。
看穿的他选择最后的争取,这自由只能给一只死鱼。
想起琼斯的自由国度,都是想要一些基本的尊严,为基本的尊严斗争。
看渔民的基本尊严被一点点剥离,就像杀鱼一点点把他开膛破肚,他所信赖的一切最后被剥离殆尽。
1.对于他者的想象,总是以异已的方式完成。
我所是的,必然是他者所不是,如此(通过划界)才能确立自己。
2.如果一部电影对另一种文化形态的展开,与我们的印象相符,那么这必然是一部相当不用心的作品。
3.金基德对北朝鲜的廉价想象与我们的印象相合,正如国人所制作的抗战片中鬼子总以同种形象呈现。
3.如果未曾展开详实的田野调查,仅以想象的方式完成对另一种政治/文化形态的塑造时,往往会陷入贴标签的尴尬境地。
4.无论是东方主义(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还是反过来-西方主义(东方人对西方的想象)都不免陷入这种困境。
5.《巴尔扎克的小裁缝》出于一位法国人对下乡知青的廉价想象,真实的知青生活会如此美好?
(甚至李安的《推手》也简单地建立在东西二元对立上),《她们的名字叫红》中出现的那位西方友人,纯粹是对外国人可能在中国遭遇的简单想象。
6.当然也有反例,比如《迷失东京》与《如沐爱河》,虽然前者与日本文化没有太多关系。
还有可以作为典范的《德尔苏·乌扎拉》和《鬼子来了》。
一个误入韩国的朝鲜老实人的奇葩遭遇。
很难相信这竟然是金基德的作品。
这位神一样的大师在几年前可是迷倒大批中国影迷,很多年轻导演都以他为榜样,想学他的风格。
没想到大师在和韩国观众闹翻后就江河日下了。
这部片子更是莫名其妙,为什么要拍这个呢?
金大师最擅长的应该是刻画人性,特别当下边缘人的人性。
这个片子真很不金基德,那种狠劲没有了,血腥,暴力,色情,统统都没有了。
大师迷失了,自负之后自信心溃败了。
中国公安队长也在跟他,这样的台词莫名的喜感。
三星电视里播放的伪朝鲜主播新闻也是很喜感,一看那神态一听那腔调,就不由联想到朝鲜的官方主播。
大概世界上这种语气讲新闻的也就这么一个国家了。
我们的虽然一本正经了点,但至少不会像叫口号,想想原来能平静地看个新闻也是难得的事情啊,假如有一天连这个都没有了……可怕。
拿国旗遮挡主人公的下体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在朝鲜这应该是被直接枪毙的行为。
美元的情节好恶心。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篇说了这么一句话:“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允许有人高出人间一头,也允许有人低入尘埃三尺,世间哪有什么绝对的真理,有的只是一堆狗血的问题。
这些问题编织成一张巨网,人皆困缚其中,互相嘲笑,彼此怜悯。
金基德的《网》,首次摈弃了宗教(佛教)的救济路径,将人物置于幽深封闭的人间,对其实行严厉的空间管制(国家、密室),一步步将其逼入边缘情境,一点点摧毁其生而为人的自由意志与生存欲望。
南哲宇是生活在朝韩边境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朝鲜渔民,一套房,一艘船,老婆孩子炕头暖,小日子过得挺美满。
某日清晨,南与妻子鱼水之欢后,神清气爽地出门网鱼,引擎发生故障又舍不得弃船而飘进了韩国国境,不出意料地遭到了韩国当局的严密盘查。
在基本认定南不是所谓的间谍之后,韩当局负责人秉着一颗治病救人的拳拳之心对其进行“招安”,威逼利诱,设局下套。
然而价值观的霸凌并没有让南放弃抵抗,他一心念着妻女,坚决要回北边。
几经周折回到北边,又不出意料地遭到了朝鲜当局的盘问。
在韩国,南铁骨铮铮,不屈不挠;回到朝鲜,却形同木偶,懦弱胆怯。
所谓的国家意识形态,不过一面教人对自己人做顺奴,一面教人对敌人做暴徒。
结果,南牺牲菊花从韩国偷渡回来的美元救了自己一命(此处令人脑补到《国产凌凌漆》,金基德估计也想不到更巧妙的法子来黑腐败了)。
回到家中,南并没有很兴奋,面对妻子的主动求欢只能泪流满面——他,阳痿了!
金氏这次终于手下留情,没有快刀斩落烦恼根。
性功能作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一直是金氏重点审问的对象。
过去,金氏将其作为罪恶的根源,而今竟成了被迫害的对象。
从片头的主动求欢,到此时的阳痿无能,首尾呼应之下,金氏刻意书写了南哲宇的阳痿之路,揭示了人生的空间困境及其导致的精神焦虑与功能障碍。
笔力至深,令人叹服。
渔业许可证被吊销,阳痿的南哲宇终于爆发,决心跟世界拼个鱼死网破。
他不顾边防狙击手的劝阻,毅然下江捕鱼,结果饮弹而亡。
有观者认为本片是金氏自我颠覆的一部作品,以往的金氏风格在本片中荡然无存。
以我拙见,片中多少还保留着一些金氏痕迹,比如南说:“我最近可能是网了太多鱼,现在轮到我被网死死地缠住了。
”这不正是金基德一贯的宿命论吗?
佛教并没有遁去,而是演变成一种绝境中的若有所悟。
过去他把问题放在佛教之后,如今他把问题放在佛教之前。
这些问题是人生自带的原罪,摆脱不掉,消弭不了,怎么办呢?
或许只能象征性地呐喊一声:我不陪你们玩了!
五一小长假出差,来到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的吉林省集安市。
这座小城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却有特殊之处。
如你所见,东南边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
你所看见的山和草包括江中小岛都是朝鲜领土。
对岸是朝鲜近到你站在江这边,能清楚看见对面有朝鲜人在,天气再暖和些据说还有在岸边洗澡的。
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
和ta们打招呼的话,还可能被回应问好。
这样邻国的双方人民看起来相处还算融洽,实际上,始终有底线是不能僭越的。
不信你看——
横向的游艇在我们国家集安这边,利用鸭绿江的宝贵资源开发了旅游项目,就是你看到的游艇。
还有大一些的船可以承载更多游客。
但不管是船还是游艇,全部都是沿着鸭绿江横着开的。
你可以再缩短鸭绿江宽一半的距离近距离看一看朝鲜,最近的地方距离朝鲜只有大概五米。
这部电影,就是一位朝鲜渔民因为渔船故障漂到了韩国地界,被韩国海关怀疑是特务抓走,严刑拷打抓不到把柄后又威逼利诱“脱北”,艰难险阻渔民最终回家的故事。
金基徳的电影一向台词很少,相比他之前的作品,《网》绝对不会让你感到犯困和枯燥。
不变的依旧是金基徳的欲望符号,没错,即便是这样一部题材的作品,也是床戏开篇的呢:)(结尾也是我会说?
电影中的朝鲜,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莫比乌斯环,朝鲜人在无限地循环 往复 永恒的禁闭之中一代代生活。
最近在微博上看见了这样一段话深以为然:很多事,你用尽全力,最多也只能三选二。
貌美 多金 专一 的恋人。
热爱 清闲 高薪 的工作。
便利 清幽 低租 的住所。
美味 精致 实惠 的食物。
——放眼望去,茫茫人海处处都是三元悖论,整个人生就是一场大型的impossible trinity.(出自微博ID:桃知了)电影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生活着的韩国人,也不会人人都过神仙日子。
而生活自给自足的朝鲜人看起来虽幸福感更强,却也限制在国家这张大网里。
对于渔民自己,是网中捞鱼。
对于国家而言,渔民皆在网中。
而你不可逃,也无处可逃。
这个名字有没有想到北岛的一字诗《生活》。
一直偏爱金基德是因为他的片子总有一种疼痛感,无论早期的《漂流欲室》(2000)《坏小子》(2001)《春去春来又一春》(2003)《空房间》(2004)《萨玛利亚女孩》(2004)《弓》(2005)等等,还是沉寂三年后复出后的《莫比乌斯》(2013)《圣殇》(2012)。
可是这次做得并不好,从主题到表现方式都是三流水准,比如结尾自寻死路太过刻意显得虚假。
手持拍摄的粗粝镜头算是一贯风格。
发现了金基德电影中“看与被看”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命题。
几个水中荡舟的镜头总是想到《漂流欲室》和《弓》。
柳昇范当年在他哥哥执导的电影《哭泣的拳头》(2005)中和崔岷植过招,还有韩版的《嫌疑人》(2012),可是并不喜欢他的表演。
卫星公粽号:这有两个深井冰(zylgsjb)分割线--看电影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里准备,可是,没想到金基德的新片三观竟然如此正常。
没想到啊没想到!
抛开金基德本身带有的标签,电影《网》可以算作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但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脱不了北的人》。
朝韩关系在韩国电影中是一个经常会被用到的题材,比较经典的像是《共同警备区》《柏林》《隐秘而伟大》等等,而一般涉及到此类题材的影片,大多都跳不开谍战这个戏码。
然后就是向好莱坞看齐的枪战、追车、爆破,爽是还是挺爽的。
然而影片结局无非就是几种,韩方胜利,朝方失败;韩方胜利,朝方特工脱北归顺。
赢的人永远都是韩国。
这也可能是韩国通过对电影文化的输出,来影响世界对朝韩关系的看法。
而本片则通过一个平民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更真实更冷漠的朝韩关系。
一个生活在朝韩边境线的朝鲜渔夫(柳承范饰),意外发生故障的渔船顺流而下进入了韩国境内,一次机械事故却成了改变命运的意外。
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都集中在了审讯室,拷问、仇视、屈打成招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韩国人对脱北者的态度,而渔夫贴身警卫的帮助、相信、劝其归顺应该也代表了另一部分态度。
不管是何种方式,渔夫态度坚决的原因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家人。
这也是他为什么脱不了北的原因。
影片并没有一味地去美化韩国的国情及制度,在自由及民主光鲜的背后还是有一些溃烂的伤疤,还是有很多人在为了钱而艰难的讨生活。
渔夫最终还是带着自己修好的渔船回到了朝鲜,但他只是从一个审讯室跳到了另一个审讯室,就这样成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状态。
一样的审问一样的态度,折磨的只是这个渔夫而已。
讽刺的是,所有表面化的宣传跟韩国并没有什么不同,用的也是尼康的相机。
渔夫所在这两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切,千丝万缕、交错纠缠,一张无形的网就这样横亘在朝韩边境线上。
回到软肋之地,看似是从一只网到另一只网的自投罗网,实则是对更大的无形的网的控诉。结局梦回《漂流欲室》与《弓》,亦是《燃烧》的极佳镜面。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类,又脆弱,又可怕。目前看过金基德电影最浅显的一部。
粗暴无力的解读南北关系,薄弱的剧情,更像是从小报扒下来的“脱北”纪实,还不如一部普通纪录片。不该是金基德拍出来的。
金基德用近2个小时片长讲述了两韩官员是怎么让金枪不倒变得雄风不在的。
試圖在說人就像落網之魚,無力掙脫意識形態的大網,但自身信奉的價值觀強加到別人身上也是一種專制。故事及人設稍顯刻意,整體的影像風格比以往溫和,李源根被柳承範秒成渣渣。#hkaff
惊喜是李源根。不如阿里郎之前啊。
这真的是金基德?😰
好像一切都是那么地合理。好像一切又那么地不合理,充满了讽刺。
不要再耍我了!!!为什么在这么富足的国家里,还需要通过卖身才能养活自己呢?
20180114,在悦读书吧
毕竟现在的金基德再也不是春夏秋冬的金基德 急得跳脚了 拍不出来了
金基德借着南北关系为题,给安德玛做的广告。
人物臉譜化,妓女一段太刻意而差評。但人物的絕望感給人很深代入感,主角表演也很到位,看完頗感唏噓。一邊是遙遠有陌生感的繁榮、一邊是摸不到的虛假繁榮,作為無法選擇出身的個體,只想好好活著而已啊。
第一次看這麼不金基德的金基德,人果然很難不被生活改變哈哈哈除了男主人物都挺臉譜化,中規中矩的劇情片2邊都不是人,南北早日統一吧……
无论在哪,生活总是不容易的。抗日神剧?23333333
俩个地区,同一种语言,相似的处事方式,这是一个问题,而不是问号。由渔网引发到北韩,人际网,国家网,或者是因特网也好,思维上的网才是禁锢。
南北都差劲
一只鱼一旦被网住,注定必死无疑。
挺没意思的一部片,过多的政治正确以及正式化越能看出金基德的才华的枯竭。
说着没接收国安部调查的妻子,脱了衣服满身的伤痕。南韩的小部员塑造的太影视化了,说白了就是太正义了,正义到不真实(先是在南韩那么自由的国度见识了那么多肮脏的事,回来时喊出的金万岁事发自内心的,到朝鲜后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和南韩一样的重复写交代,被暴力拷打,又目睹守卫昧下美金放走他,回来时邻居的闪躲,种种所致男主心里那紧绷的弦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