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之城

La grande bellezza,罗马浮世绘(港),伟大之美,堕毁之国,The Great Beauty

主演:托尼·塞尔维洛,卡洛·维尔多内,萨布丽娜·费里利,卡洛·布奇罗索,雅雅·芙尔特,帕梅拉·韋路列斯,加拉泰亚·兰齐,佛朗哥格拉齐奥西,乔治·帕索蒂,马西莫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语言:意大利语,日语,西班牙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绝美之城》剧照

绝美之城 剧照 NO.1绝美之城 剧照 NO.2绝美之城 剧照 NO.3绝美之城 剧照 NO.4绝美之城 剧照 NO.5绝美之城 剧照 NO.6绝美之城 剧照 NO.13绝美之城 剧照 NO.14绝美之城 剧照 NO.15绝美之城 剧照 NO.16绝美之城 剧照 NO.17绝美之城 剧照 NO.18绝美之城 剧照 NO.19绝美之城 剧照 NO.20

《绝美之城》剧情介绍

绝美之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种神秘而冷艳的姿态诱惑着他们,让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份精致得令人绝望的美丽所俘获,沉醉其中。然而在捷普·甘巴尔代拉(托尼·瑟维洛 Toni Servillo 饰)眼中,罗马却是一座寂寞之都。65岁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记者,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年轻时代撰写的一本文学作品让他在早年就名利双收。他辗转在各样肆意妄为的奢靡与觥筹交错的社交之中,用一双冷酷到几近麻木的双眼,目睹这座绝美之城背后的空虚与隐秘。当女高音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游走在平民生活与上层社会之间的捷普,开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记忆,只有罗马之城仍依旧着她的冷漠与华美,不曾改变。 本片斩获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及2014年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两项大奖,并入围2013年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麦斯卡:死灵法师大奥漫漫回家路红鹰第八季不后悔群星闪耀时假面战队五骑士恋上纯喫茶续篇结婚吧,我会更爱你吉隆贡2云州大儒侠史艳文阿米蒂维尔谋杀案反贪风暴霍莉请发送粉丝信仁心解码天启大爆炸孤独的美食家:笑料加量!当五郎遇上搞笑艺人江湖探案传奇往事不堪回首今夜,就算这份爱恋从世界上消失霞光梦想演说家唐砖卿卿三思盖娜凯萨里街头之王加油!金顺

《绝美之城》长篇影评

 1 ) 绝美的延续性

如果纯粹的说这是一部21世纪的《八部半》或者《甜蜜的生活》,既是对费里尼的不尊敬,也是对导演索伦蒂诺的不尊敬,甚至用“亵渎(blaspheme)”形容也不为过。

但要说索伦蒂诺完全没有受到费里尼的影响显然又是滑稽可笑的;说他的叙事有点“新浪潮”的味道好像并不过分;甚至更牵强一点说Jep仰望着自己的天花板想象出记忆中的大海,而身侧Romana说她也看到了大海的段子能让人想起安东尼奥尼《放大》的结尾。

当然还是费里尼的影响最深:矮人、孩子、魔术师、奇异动物(长颈鹿)、喷泉、圣女、夜游、美女,当然还有游侠一样乐在浮华其中却又置身事外、内心敏感因而疏离孤寂的男主角,就差名字没叫Marcello 了!

这不是费里尼又是什么?

但索伦蒂诺真的是比当年的老费更进了一步、更成熟了。

就好像65岁的Jep 和 40左右的Marcello 对比一样,更加睿智而深沉、更加馥郁而醇厚。

《La Grande Belleza》绝美之处也正在于此——对以往光辉传统的美妙延续和演进。

这部时髦的电影一定100%意大利电影传承不会错!

借用时尚界故作高深风雅的词句来说就是——意大利电影的DNA 加上现代风味(modern twist)。

不过怎么加上这个现代风味,而且还要加得恰到好处而不和原来的DNA冲突,就需要大师手段了。

当然这些个手段也不是凭空而来(大多也都是继承而来的),导演的镜头和光线运用、象征性细节以及配乐也都是这些年电影历史发展沉淀继承下来产生的现代风味。

先从镜头和光线说起吧。

电影开始贾尼科洛山的景色,穿着花衣服叼着烟读报纸的老太随着扬起的镜头看见斑驳碧绿的树叶和缝隙中闪烁的阳光、躺在长椅上睡觉的流浪汉、穿着背心在喷泉前洗脸的胖子、风声、鸟叫,一副恬淡而自然的美。

突然绝妙的一幕出现了——镜头由远及近朝着喷泉对面的旅游团看去,却在触及喷泉池边缘处停止了前进,绕着喷泉旋转1/4周到了正面——原来这是大名鼎鼎的Fontana dell'Acqua Paola。

镜头微微向上扬起,看见了喷泉上站成一排的黑衣唱诗班,唱着一首空旷而高远的I Lie。

一个游客离开团体独自去拍照然后倒地的小插曲(小插曲也很有意正思,导演寓意应该是生命无法承受之美,和后面的主题貌似有种隐约的照应)后,镜头给到窗边唱歌的黑衣女人,再次由远及近,变成女人侧面的特写,甚至能看清她碧绿色晶莹湿润的眼部细节。

Jep 生日大趴上从顶端向下看的镜头随后缓缓抬起,变成了完全的上下正反颠倒;男女们面对面跟着欢快的La Colita 舞着一半,Jep突然停下来在两排舞动着的男女正中间抽烟,背景中激烈扭动的身体和挥舞的手臂变成了慢镜头,镜头再一次由远及近给到了Jep的面部特写。

第二天醒来,镜头在颇有些曲径通幽的修道院里再次由远及近,突然听见了儿童嬉戏的声音、看见了面带微笑的修女 ,然后随着孩子镜头也在轻快地奔跑。

在小礼拜堂外碰到寻找女儿的花衣服女人,镜头又一次由远及近地进了礼拜堂,找到了躲在地下室和Jep对话的小女孩。

不仅是镜头,导演光线的运用妙处就更多了:Jep生日爬梯后第二天清晨,关在修道院里嬉笑看着遛狗人的女孩们,被修女呼哧后留下唯一没走的偏偏就是那个脸上照着圣洁阳光的女孩;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伴随下被暖色灯光逐一点亮的雕塑和名画;马路上加长车里面无表情女人冷色调的脸;多次Jep脸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回忆中小岛上灯塔光束照在年轻的Jep脸上一晃而过的亮,导演用他的光好像在说着什么。

啰嗦了这么多的零碎细节是因为两件记忆颇深的事:世界电影史课上老师讲黑泽明拍《罗生门》刚开始樵夫在树林里行走那段用了300多个镜头机位,而且镜头向上对着树叶阳光天空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过去如果这样做太阳光会烧坏镜头和胶片;看过的一本叫做 《Camera Historica》的书在序言里通过《'Non', ou A Vã Glória de Mandar 》开篇一棵大树的种种镜头手法,夸耀这一棵包含了“电影发展的历史”的树。

《La Grande Belleza》里很多镜头、光线的手法是费里尼时代就有的,还有些则是60年代到现今电影艺术和科技的继承延续。

黑泽明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可能没人注意的小细节很多却是了不起的前辈电影人的创新心血,而对于以往探索的尊敬、继承、延续是“美”必不可少的。

当然电影早已不局限于电影了,电影中“美”可以是卡夫卡式的荒谬、可以是托尔斯泰内心的煎熬、可以是莫奈的眼睛、达利的胡子、披头士的歌、猫王的发型着装。

只是再美的镜头有时也无法比拟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细节带来的快感。

故弄玄虚撞墙的行为艺术家把私处的毛发染红还留着一个镰刀锤子的图样,所含之意令人忍俊不禁!

Jep 前后两次提起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都不讲的书却不成功,意欲为何?

Andrea引用屠格涅夫和普鲁斯特关于死亡的话把Jep问得有些尴尬,而一旁(象征着肉体、生命)的Romana其实身患绝症。

过世的初恋女友Elisa的丈夫介绍新女友Polina给Jep认识,老花花公子第一反应竟然是老陀的《赌徒》!

晚宴上被父母逼着愤怒乱扔颜料作画的小女孩,导演对“现代艺术”缺乏内涵的摇钱本质之讽刺可见一斑。

而闹剧一旁,有着无数“宝藏钥匙”的Stefano出现了,吃剩的意大利面托盘漂浮仍在水中,他带着Jep和Romana见识了真正的艺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现在,继承、延续、发展而来的真正的艺术!

而在片尾一口气吹散了候鸟、苦苦跪爬着圣彼得教堂阶梯的百岁圣女是里面少数正面形象的宗教人士;浮华享乐中只有高级餐厅里私会的神父和修女、大谈烹饪坐着劳斯莱斯的红衣主教、花700欧元去打Botox治疗多汗双手的修女。

信仰、宗教的现状自己想象吧!

而如此多零碎而精美的细节却又很好地贯穿在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费里尼啊费里尼!

《La Grande Belleza》在音乐的运用方面完全超越了前辈的意大利导演,一部电影的配乐简直就像一部交响乐一样起承转合,而纯熟运用的几个动机(motif)则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心,甚至在电影结束后旋律依然萦绕在耳边。

五个旋律在电影中被重复地使用过:David Lang 作曲的 World to Come IV(2次)、Arvo Pärt作曲 Robert Burns诗的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2次)、John Tavener 作曲的 The Lamb、Zbigniew Preisner 作曲的 Dies Irae(2次) 和 Vladimir Martynov 作曲的 The Beatitudes (4)次。

前四个旋律都伴随着唱诗班或者是咏叹调,或神圣高远,或悠扬而寂寥(多少都有些宗教意味),伴随着Jep 回忆、悲伤、寻找、顿悟。

然而最令人回味的还是俄国作曲家这首优美的The Beatitudes。

旋律四次出现的地方都极耐人寻味:第一次是Jep脱衣舞酒吧和Romano见面出来后一个人夜行,上台阶碰时到了拾级而下黑衣金发的Fanny Ardant本人。

(从《La Dolce Vita》 到本片,在罗马晚上夜行难道这么容易遇见金发的大明星么!

) “Madame Ardant?” “Oui.” 原本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大明星和Jep却停下脚步,如老友一般相视一笑,迟暮的美人、美男子四目交汇中又有多少言语尽在不言中。

两声 “Bon nuit” “Bon nuit” (而不是高亢的“Marcello,where are you?”),他们又各自消失在了自己的生活里(注视着Ardant离开的Jep此时明明站着没动,脸上的光线一侧明亮,一侧暗了又慢慢半亮了起来,也是个极为玩味儿的小细节)。

旋律第二次出现在Jep去看一个展览,艺术家从出生开始每天拍一张照片从未间断,看着满墙密密麻麻的头像从淘气小男孩到胡子大叔,连续性的生命、成长、衰老被记录下来,Jep站在整墙整墙的照片前双目湿润。

第三次是在Jep家宴请百岁圣女,受雇佣出息宴会假冒的没落贵族Elisabetta Colonna 晚宴后落下丈夫一个人回到小时候出生、成长的如宫廷般的豪宅中。

老奶奶投下一枚硬币拿起听筒,黑暗中灯光点亮了一个纯白精美的摇篮,镜头绕着摇篮旋舒缓地转了半个圆周,逐渐拉近。

隔着一层玻璃,隐在黑暗中老奶奶的脸逐渐清晰起来,听着关于自己童年的故事从听筒里不带感情地传出,湿润的双眼凝视着孕育过自己的摇篮,而摇篮仿佛也随着老奶奶回忆的情绪略略晃动。

(关于这一段插曲还有一个值得回味的镜头细节——老奶奶穿过第一个房间即将从远处的门进入走廊前,朝着镜头方向看了一眼;镜头突然变到了近处的走廊,跟着一个男人黑色的背影平行于老奶奶穿过走廊进入下一个房间,镜头再重新回到老奶奶身上。

猜测这个黑色的背影是老奶奶回忆中童年时期的父亲。

)旋律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全片结束后的最后一段字幕,镜头随着台伯河水缓缓的流动。

和钢琴间断的音符不同,弦乐的这种如水般流畅自然的连续性(从埃尔加那著名的大提协奏、到柴小协、到维塔利的恰空)总是能含蓄却又饱满地表现出内心中深藏的厚重情感。

当Martynov悠长绝美的弦乐四重随着河水、随着舒缓的镜头奏着绵延不断,流啊流,流啊流,其中的情感含着回忆,却又微微悠扬向上成了对未来勃勃生机的憧憬:河畔跑步的人,河上的自由自在的鸟,还有那屹立着的圣天使堡。

抛去电影的形式、手法和华丽的物质、皮囊,Jep和我们所有人在苦苦寻找的 grande belleza (great beauty, 大美、绝美)是什么?

电影中的意思是:由生,到死,其间blablabla,为了七情六欲而忙碌的我们,其实无法承受这绝美。

惊叹于罗马的绝美,日本游客倒地而亡;惊叹于信仰的绝美,百岁的圣女凄苦艰难地跪着攀爬圣彼得教堂的阶梯;“我有样东西给你看”,羞涩的Elisa退后一步,露出了年轻而绝美的身体,年轻的Jep脸上突然一阵明亮的光,又随即黯淡下去。

这绝美,是超乎我们控制、超乎我们承受能力的东西,而我们最多只能感受到那昙花一现、刹那芳华。

这绝美,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戏法,而戏法的背后只是空虚。

不知屹立多少岁月的罗马古城和斗兽场,看着我们芸芸众生,既不憎,也不爱,只是这么静静地看着。

这是Jep的答案,是导演的答案。

电影里反复说了两遍的段子——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不说的书,结果没有成功。

我心里就在想,真要是能把平常人的鸡毛蒜皮写得让每个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是多么难、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

这已经不是到了隐去艺术家在作品中的存在让观众和作品直接心灵交流的境界了(再次引用乔伊斯的 dramatic);而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的消失,能让观众和作品的“本质、精髓”直接交流。

但如果情感、知识无法注射进神经系统,同样如此纯粹的交流怕也是难上加难吧。

虚无主义也好,存在主义也罢,那么多主义不主义一是搞不清楚二也没能力没精力细细究它们的来龙去脉,但说来说去就是找生命的意义。

姑且认为生命的意义有很多,其中一个最终极的意义 (抑或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里面所谓“最高善”)就是追寻那些“本质、精髓”。

而“美”或者“绝美”,就是隶属于这些“本质、精髓”。

那么“美” 或者“绝美”是什么?

想来想去又折中了:“美”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能值得追求的目的。

为什么既是状态又是目的?

就像(或者就是)生命、或者任何事物的延续性一样,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目的 。

想到这一步突然就变得有趣(豁然开朗?

)了:人类感官的刺激、情感、对幸福的追求,千篇一律却让我们孜孜不倦,这和伟大艺术品中的“美”能让所有人产生的通感肯定不无联系,而且一定是非常本质的联系。

而还有什么比生存本能(和对危险的恐惧)更本质的呢?

感官刺激、情感、对幸福的追求,或者说“美”的重重具体体现(或者偶尔的“昙花一现”),其实不就是满足了我们的生命实实在在的存在感受和对生命延续性的渴望嘛?

因此推测一个能长生不死的神会觉得什么都是不美的吧(明显有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所以设定天使在变成人之前看事物是黑白的、也没有嗅觉闻不到咖啡、食物的香味——请看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或者烂俗爱情片《天使之城》也成)。

因为潜意识里如果没有一个定时闹钟滴滴答答,那么生命、延续性、时间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而“美”也随即消失了。

Jep 和住在诺瓦纳广场的富女人Orietta 上完床后一支烟,潜意识的闹钟突然开始了滴滴答答,清澈而纯美至有一丝神性的合唱(Temple Church Choir 唱的The Lamb)从深夜里缓缓浮现,苏醒的还有Jep。

电影最后回到了40多年前一切开始的小岛上,羞涩的女孩解开纯白的短袖露出美好的胸部,男孩痴痴地看着她,一闪而过的灯塔光束点亮了他的双眼。

与其说刹那芳华是绝美,不如说这个纯熟的环形结构(哦《暴雨将至》)更美。

不,应该是古根海姆式的螺旋上升更恰当:仿佛回到了原地,却已经不知不觉更上了一层楼。

“美”来自延续性,延续性产生“美”:音乐动机的重复出现延续了贝多芬、莫扎特、肖斯塔科维奇…;镜头、叙事、光线、场景延续了罗西里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一日一照片的展览是生命的延续性;绵长不断的弦乐是音符和情感的延续性;Jep 断了四十年终于又连上的情愫和灵感也是延续性。

如果把刹那芳华比喻成一粒粒的珍珠,“绝美”的则是将珍珠最终串成的项链。

ps 看完电影忍不住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字到此本应该结束了,只是说起“美”的延续性突然又想起两个件有点却不并是特别相关的事,索性一吐为快。

去年刚得了普利茨克奖的王澍来学校演讲,不巧碰上全校罕见的停电,建筑学院院长Bob决定大家先去吃个饭,可九点回来发现依旧没电、没法放幻灯片,于是讲演以问答的形式。

坐在下面我逮着机会问了大建筑师一个问题:“我们90后出生在大城市孩子,正好也赶上城市化、市场化的黄金时期。

当我看见您的作品时,觉得很美,能感受到您希望表达的古代山水田园的意境。

您这些悠闲的意境和当下快速的都市生活正好形成对比,您的反潮流一跃成为了高雅、却奢侈、虚幻、不接地气的东西,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却也都无法把自己和您的房子联系起来。

”大家听着我这么个大而空洞的问题都有些迷茫,我只好又厚着脸皮打了个比方:“假设一个喜欢趴体的意大利女孩买了一条Prada的裙子,而Miuccia设计的灵感则来源于文艺复兴时达芬奇的一幅画。

女孩穿着新裙子在聚会上和同伴们说:’我这裙子可是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浓缩着我们的文化精髓。

’我不确定她的朋友能明白她在说什么,不过我可以确定她们绝不会从裙子里看出一丝一毫的达芬奇。

当然,她们绝对都懂Prada!

王大师您现在功成名就如Prada,怎么帮我们联系上我们的传统、我们文化的根呢?

”大师回答道:“每一代的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身份认同,我认为你不能丢掉。

回归传统也需要你心态开放。

文化大革命毁灭了很多东西,整整两代人都迷失了。

就像我经常说的,我觉得我出生在17世纪,那时的中国充满着自由的精神和伟大的艺术气质,那是最好的时代。

我尝试着将那个时代融合进我的作品。

” 大师没有正面回答我关于延续性、断代文化如何续连的问题多少有些令人失望,而且17世纪到底说的是明朝灭亡还是康乾盛世呢?

相比中国,历经了苏联的俄罗斯人据说现在依旧是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

不只是喝伏特加的粗人,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老柴、老肖、勋伯格延续下来的必定依然有着敏感而丰富的内心。

昆德拉在一本书里讲艺术延续性问题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模仿者不仅技法同样高超,甚至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也与艺术家当时无二致,为什么两人的地位差那么远呢?

”老昆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对艺术发展的延续性意识,每一部重要的作品都因为其在特定时间对以往的继承以及未知的探索尝试而显得意义非凡。

就像做科学一样,你说你现在“独立发现”了运动学三定律,和放在牛顿时代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想想爱因斯坦弄出相对论也都是有洛伦兹一帮人在前面,莫奈弄出大色块光影不也有透纳在前面呢!

而现在看来许多作品丝毫没有体现出来延续性(当然也就毫无“美”可言),极大可能是两种情况:要么太浅薄、过度简单、浪漫化,根本无法领会真正的探索已经到了什么层次;要么就是无病呻吟、装神弄鬼。

所以,去你妈的媚俗小清新,去你妈的装神弄鬼的“现代艺术”!

 2 ) 虚无主义:反装逼的“装逼”

这部电影片名的最佳译法应该是——“绝逼的美”无论意大利人自己是如何看待意大利的以及意大利究竟是如何的,意大利在大多数外国人眼中毫无疑问洋溢着浮夸、华美、奢靡的味道:古罗马帝国遗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绘画雕塑,巴洛克建筑,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宝格丽珠宝,普拉达、杰尼亚、古驰、阿玛尼时装,法拉利、兰博基尼跑车;威尼斯、佛罗伦萨(以及另一充满文艺范儿的译名“翡冷翠”)、那不勒斯、罗马;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电影里春风沉醉的晚宴;甚至意大利的足球队;甚至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笔下,要死得唯美有腔调还得让他的主人公跑去意大利的威尼斯(《威尼斯之死》);甚至在帕索里尼挑战电影尺度极限的《萨罗,所多玛的一百二十天》里,法西斯残党抓了一批姣好的男女青年在别墅里极尽淫虐杀戮,那都是有人化着妆,讲着故事,弹着钢琴,搞成沙龙状,再来一点日不落的余晖。

乍看之下,《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2013)无非是一部这样重复意大利腔调的电影,没什么清晰可循的故事线,演员们穿着华服出现在各种高大上的宴会中,喝着酒,抽着烟,聊着天,夸夸其谈,谈谈张三李四的八卦、人生琐碎、艺术、哲学,舒缓沉闷的节奏,抒情,每一个镜头都是抒情的,而且色彩鲜艳。

倘若你只是匆匆浏览网上形容词堆砌的剧情梗概或影评,例如,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

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种神秘而冷艳的姿态诱惑着他们,让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份精致得令人绝望的美丽所俘获,沉醉其中。

然而在Jep Gambardell眼中,罗马却是一座寂寞之都。

65岁的Jep是一名成功记者,风度翩翩、魅力十足。

年轻时代撰写的一本文学作品让他在早年就名利双收。

他辗转在各样肆意妄为的奢靡与觥筹交错的社交之中,用一双冷酷到几近麻木的双眼,目睹这座绝美之城背后的空虚与隐秘。

当女高音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游走在平民生活与上层社会之间的Jep,开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记忆,只有罗马之城仍依旧着她的冷漠与华美,不曾改变。

(豆瓣剧情梗概)抑或你在没有体力的情况下看了这部电影,看得昏昏欲睡,这样的印象,意大利腔调,文艺范儿,一定会被强化和放大,让你觉得这正是这部电影的实质,无论你如何评价这一实质,高大上有文化的电影或脱离大众的装逼电影。

这时,你可能觉得,它之所以获得第26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第8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无非因为这种贵气的腔调毕竟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别说对我们中国人,就是对美国人甚至欧洲人也陌生了,从而可能让人怀念或感觉新鲜。

《华尔街之狼》里的暴发户玩什么嫖妓吸毒游艇直升机,土豪的奢靡一点也不稀奇,没什么格调。

当然,你可以对这个获奖理由完全不买账,坚持认为凭吊那种贵族式的华美是装逼,不如追随华尔街之狼实在(《绝美之城》里就有几抹对新贵的素描,比如镜头扫过夜总会门口在豪华轿车里用中文说要找小姐的华人)。

我也在体力不佳时(主要是当时吃得太饱)看了这部电影,同样看得睡死过去,幸运地是,我在恰当的地方被吵醒了。

这部沉缓的电影最紧张激烈的桥段无疑是这里,一如既往,晚间聚会。

写了11本小说外加一本党史的女作家Stefania絮絮叨叨说到自己的正能量,诸如社会使命感,家庭责任心,生活的信念,信仰。

一干老友脸露厌烦。

男主人公Jep忍不住跳出来:“多伟大的信念啊,我该嫉妒你还是该讨厌你呢……因为我们在乎你,不想让你难堪。

你这一堆夸夸其谈,这些一本正经的招摇卖弄和自负啊……这些尖刻言辞……都是脆弱的表现。

是一种缺失。

最主要就是太假。

我们在乎你,了解你。

我们在场的人都假,但不像你。

我们就聊些废话,扯些无关琐事,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你上学时的爱国使命感不见得有多少,但你的另一项使命很多人都记得,就你在大学厕所里最爱干的那事儿。

你写党史,因为你当时是领袖的情妇。

你的11本小说,靠政党资助的小破出版社发行,下属的狗屁党报审核。

大家都这么说。

我没说我的中篇小说就好到哪里去,这点我倒同意。

你跟Eusebio的关系………什么关系?

Eusebio爱的是Giordano谁不知道,爱了多少年了,每天在Arnaldo餐馆衣架下面那桌一起吃午餐,就像一对爱人甜蜜坐树下,你都睁只眼闭只眼。

你对孩子的奉献,还有什么牺牲……你整周在电视台工作,每晚都出去玩,毒贩子周一都不出门,你照样去玩。

你什么时候陪过孩子,放长假时也没陪过。

何况你还有一个管家,一个侍应,一个厨子,一个送孩子上学的司机,三个保姆,你说……你何时何地做什么牺牲了?

这就是我说的假话和脆弱。

Stefania,母亲和女人……你53岁了,跟我们大家一样过着残破的生活。

你不该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而是应该跟我们有同感。

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

能做的就是照看彼此。

彼此陪伴,开开玩笑……你觉得呢?

”(电影约第46-52分钟处)这哪里有什么对罗马奢靡生活的赞美。

而且,戳破装逼的泡泡,也没用什么文艺腔,通俗易懂,直接、有力、刻薄,一点不装逼,和那些堆砌形容词的梗概、影评完全不搭。

这段话不仅处于整部电影的中心位置(一半多一点的时间),也统摄了整部电影的情绪(包括讥讽现代艺术、神童、宗教、没落贵族)。

这种情绪是自嘲的(他自嘲被很多人赞誉、自己唯一写成理应严肃看待的小说)、厌世的、愤懑的。

男主人公Jep 26岁从那不勒斯来到罗马,被罗马的高雅奢侈吞没,立志跻身上流社会,希望不仅能够加入派对,还要拥有击败他人的权力。

他成功了。

而在过了65岁的几天里,他意识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他“无法再花时间做不想做的事”了。

抓住这段,你就能明白,把这部电影评述得唯美哪怕只是唯美得感伤、女里女气,并不恰当。

这部电影表现的是一个成功老男人的神烦,满身负能量,嘲讽地俯瞰一切(他的豪宅能俯瞰罗马),嘴角微微上扬。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也认为,把片名La grande Bellezza(The Great Beauty)翻成“绝美”不恰当,也太唯美。

或可借鉴The Great Gatsby的译法,翻成“了不起的美”,取中文“了不起”的双重意味。

或这部电影片名的最佳译法应该是:“绝逼的美”。

意大利不仅有浮夸华美的咏叹调还有浮夸华美的讽刺腔,承接《十日谈》的传统。

“绝逼的美”这样的片名加上上面引的那一长段尖酸刻薄的大白话,你还会被误导觉得这是一部装逼文艺片吗,还觉得这是一部接纳唯美腔调的电影吗?

然而,从另一方面,说这部电影还是唯美的、装逼的,并没有错。

因为假使整部电影都保持上面引的那段话的基调,我想没有人会觉得这部电影闷。

可是没有。

那段话的激情昙花一现,尽管那种情绪贯穿始终。

那种情绪在这部电影的绝大多数地方被温和化了。

温和化有一种方式,即把情绪切得琐碎、细水长流,以至于客观上让这部电影看起来更文艺,更唯美。

这既是这部电影可能被诟病的地方(像上面引的那段话那样一直气势汹汹地吐槽上流社会的做作虚伪多好),也正是它最精彩的地方。

这样的处理更合情合理,比《华尔街之狼》甚至《了不起的盖茨比》塑造的成功人士更让人信服(盖茨比身上有从未人生得意过的作者菲茨杰拉德自己恋爱经历的影子,一个对爱情依旧抱有幻想和执着的白手起家大富翁,这看起来很梦幻)。

Jep再有愤懑也老了,他可能厌恶现在做的这个那个了,可他已经不知道要做别的什么了,也已经做不了别的什么了。

那段戳破装逼的话前后,他似乎要重拾写作,追寻爱情,写作和爱情一并是他投奔上流社会前的生活重心,可他最终徒劳无功,或者说他自己放弃了。

他为自己不写作找那些明显站不住的借口,追寻初恋当年为什么离开自己,一碰壁就退回到狂欢晚宴中。

他剩下把嘲讽,当得瑟的资本,以及嘲讽劲过的牢骚,“这个城市不适合我”。

可他并不是他的追随者,那个一直努力却还一直没成功,追女人追得窝囊,最终决定离开罗马返乡的剧作家。

他享受着、习惯着他的成功,走出了青春期的热恋,放弃了写小说,做成了一名有声望的大记者。

即便胸怀阴郁吐槽罗马生活的空虚荒诞,30多年前到罗马后,他不曾也将不会离开罗马。

最有意思的是,那段爆发的话固然戳破上流社会的做作虚伪,直指空虚寂寞冷,可明面上的出发点是,别装逼过头破坏潜规则害大家都不好再装了。

后来他在葬礼上扬扬得意示范如何讨巧演悲伤演体贴,说“最好的演员就是不要演过头”。

Jep的嘲讽、厌世和愤懑终究都是点到为止,软绵绵。

明眼人都看得出,随他怎么嘲讽、抱怨,他的生活将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影片最终用这段文艺腔十足的自言自语结尾。

他真正的生活态度是,就那么回事了,随便吧,虚无着,呵呵。

通常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说也说不完。

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

寂静便是情感。

爱也是恐惧。

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

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

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

我不在意浮华。

所以……这就是小说的开始。

最终……这不过是个戏法。

对,只是个戏法。

(影片结尾)也因此,这部电影非常小众。

你或许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理解男主人公掩饰在嘴角微微上扬的嘲讽里实则矛盾无力的情绪,到那个位置,你才真的理解得了男主人公有什么要吐槽,同时终究又是原地不动,不会有任何改变。

这三个条件是:有文化,有钱,老。

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人正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少,慢慢死光。

是的,你可以在三种情况下认为这是一部“装逼”电影:受“绝美之城”片名、形容词堆砌的梗概和影评影响,或自己昏昏欲睡扫了一遍,看完一头雾水,等于没看;你不具备有文化、有钱和老三个条件,从而无法理解在那个情况下的人的情绪,好比你是一个在北上广为了几十平米蜗居奋斗的有志外地青年,听一个北上广的老土著感叹,在北上广生活久了真没劲,不如去二线城市呢,午休能回家,各种惬意,可是说完,屁股也不挪几下,你觉得人矫情是你还没到那个位置;即便你一无所有,可你自信地判定那就是资本主义后现代的无病呻吟,一阵虚无的热风,吃饱撑着了的人的呓语,不认为自己的批判是所谓不同人之间的理解障碍。

前两种情况下的指责不难被扫开。

第三种情况需要的自信随着我们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也越来越少的人有。

有人这样为这部电影撑腰,说它装逼,你连装逼都不够格呢,你接得住这样的质问吗(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里有装逼的无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真正”的,现在是不是不存在真的厌恶、批判资本主义的,骂资本主义的是不是不过是作秀,是井底之蛙,是羡慕嫉妒恨)。

于是,扫开这三种对这部电影装逼的指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意大利还是继续能够成为我们的一个热梦,发着令人眩晕的光,绝逼的美。

这时,把这部电影评述得唯美有腔调又是非常恰当了。

既然已经没有多少有文化、有钱和老的同道中人,这部电影剩下能吸引的就是那些向往绝逼之美的人。

他们需要这部电影被如此引介:绝美,bravo!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最终可以借这部电影,无所谓欣赏还是批判它,走得慢一点,去思考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不要等到生命过半,无路可退,困于围城,空兴叹,无论绝逼的美不美。

之所以用“借”,是我不肯定这是不是在这部电影原本的意图中。

这部电影只是有时具备跳出男主人公的视角、评析男主人公的能力。

 3 ) 海德格尔的信徒

一直认为,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人类会异化或者说进化出另一张更加精致、美丽、成熟的面孔。

美学在生活中获得压倒性胜利。

《绝美之城》印证了这种想象。

很多人在认同其美学意义的同时,却诟病它的空洞,其实不然。

我很惊讶地发现保罗·索伦蒂诺在《绝美之城》里,再现了《存在与时间》里的所有重要的哲学命题。

(虽然没找到他谈论这本书的证据)关于“存在”巨大的天台舞池里,光怪陆离的灯光下罗马名流贵族极尽着奢靡享乐,远处封闭在其他小空间中的舞者扭曲着肢体为宴会助兴,犹如笼中的金丝雀,但到底谁在观看着谁?

“存在”似乎谁都懂得,但其意义确隐藏在晦暗中。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便把存在等同于一切存在者,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存在”是独立于环境。

(而海德格尔则认为这是西方哲学所犯的一个本质性错误。

于是,《存在与时间》里,西方形而上学的轨迹调转了一个头,回到出发点,重新探究“存在”的内涵。

)在海氏的“存在”里,世界不再是物的单纯聚集,也不是可以供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我们总是属于世界,我们在世界之中存在,我们也是世界中的我们。

那个可以从环境中抽离出的“自我”,纯属想象之物,不复存在。

侏儒女主编醒来后,踏进那个舞者已离去的空房间,造成一种古怪的错位感,空间敞开着,吞噬其中的每个人。

人们在这种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所造成的迷雾中穿行,止不住想要“沉沦”。

海德格尔说人们在“情绪,言谈,领会”中感知世界:电影中拿头撞墙的行为艺术家将自我隔绝成孤岛,主动阻断了感知世界的途径,于是吉普才不客气地一语道破“老天爷,女士,到底啥是共鸣啊”。

然后又在“好奇,闲谈,模棱两可”中泯灭自己的“本真”,“沉沦”于这个世界(非贬义,无可奈何):吉普与街上每一个陌生人擦肩而过都会好奇地扭头观察 ...“疯儿子”的母亲以及吉普的圈中友人一刻不停地八卦...对出现在吉普对门的新邻居的张望...吉普的编辑所追求的那个欲拒还迎的女朋友...吉普本人的洞察与自欺等等。

试图消灭“差别感”,拼命融入他人,但又反被“差别感”所控制,想变得与众不同:那位出版了11本小说,1本党史的领袖情妇骄傲地说“罗马是世界上唯一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在罗马你不会超过别人一星期,马上又被比下去。

罗马是纯粹的集体主义”然后又骄傲地宣称“我跟你们不一样,我用文学改变世界”。

当然,在只写过一部抒情小说的吉普看来,这只是她本人对自己“沉沦”的一种不自知而已。

所以,吉普注定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如他自己所说,一个敏感的人,如海德格尔所说为明确了存在的“选择性”而“操心”的人。

这个敏感的人曾写过一部美丽的小说,然后陷入长达40多年的灵感枯竭,他想要写出更美好的东西,但身陷困惑,到底什么才是更美好的?

——如果人人都在沉沦。

关于“死亡”和“时间”疯儿子”呐喊着:屠格涅夫说‘死神在看着你’。

影片中处处流淌着死亡地阴影。

开头处日本游客地猝死;加长林肯险些撞在吉普身上,驶过去,透过车窗是一张布满死亡气息的年轻面孔;圈中友人的葬礼;初恋女友的死讯传来;发现修女玛利亚躺在房间里一动不动后,吉普倒吸了一大口凉气。

约翰·邓恩的那段著名的布道词怎么说的来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的死都损及于我,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这不是抒情,而是事实。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一种突如其来地对现实生活的否定。

只有当人面对死亡时,才会停止对世界的忧虑和担心,从陷落中孤立出自己,成为真正的存在。

而且,按照他的看法,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属己的而有待实现的潜能(画画的小姑娘)。

影片中的脱衣舞娘雷蒙娜。

便是摆脱了死亡恐惧(知道自己马上会死),彻底释放“本真”的那一个。

吉普一直被孩童吸引着,找到一小段导演保罗的采访,他这样解释“在感情的旅程中,在成年之前有一段时间,人们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因为觉得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是一样。

然而,当终于有一刻他们意识到未来是未来,现在是现在。

他们会感受到一个微妙的,根深蒂固的无意识的痛苦。

”我猜这一刻,也就是知道了人生的生死无常性。

吉普懂得了死亡终将到来,也明白了存在的真正意义,却活在死亡恐惧下,65岁的他不停地说“我感觉很悲伤。

我老了。

我要重新写小说了。

”而他不想像他的编辑一样选择离开罗马,因为他知道人生就是一辆哪也抵达不了的火车,就如同他们在宴会中所玩的游戏。

他想寻求的是更深刻,更美丽也更堪用的答案。

他看了一个摄影展,摄影师从出生起,每天给自己拍一张照片,从未间断。

当老年吉普,像看一条流淌地长河一样看完摄影师的过去时光,如同海德格尔一样,吉普产生了某种顿悟:人即时间。

在他身体的某处,仍然记忆着18岁时最好的状态,他在海中嬉戏,躲避游艇,与心爱之人相互遥望着。

那不是过去,而是自己的一部分。

仍可以找回的东西。

这也呼应了后来修女玛利亚所说的“你知道我为什么只吃菜根吗?

因为根很重要。

”过去,并不是可以翻篇地日记簿,它是人生这幅油画的一部分。

哪怕它被一层又一层的“现在”所遮盖。

关于信仰“南黑森林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

小屋仅六米宽,七米长。

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个房间:厨房兼起居室, 卧室和书房。

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和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 密参天。

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

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

”这是海德格尔晚年的居所。

住在那里的他,渐渐远离形而上学,写了大量的诗歌。

如他所言,人生行至此,不再“观察”风景了,只是在季节变换之际,日夜地体验它每一刻的幻化。

老年的海德格尔也从哲学转向了宗教,但他的神自始至终都在一种“超越”的领域,即这样一种自觉“如果人们行善却不会得到任何快乐,只会被伤害,被践踏,那么人们还需要行善吗?

”在《林中路》里,他曾这样评价“上帝已死”的20世纪,“上帝之缺席意味着,不再有上帝可见地和明确地把人和物聚集到它那里,并且由于这种聚集把世界历史和人在其中的逗留嵌合起来。

但在上帝缺席这回事上预示着更为恶劣的东西。

不光诸神和上帝逃遁了,而且神性的光辉在世界历史中也已黯然熄灭。

”无神圣感,这本身标志着现代生命的沉沦。

神圣乃是超越人世的真正光亮。

这绝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谈论。

而影片中的宗教表达,也如出一辙,被教会封禁的圣徒玛利亚,所显现的,是一种受难的善,和凝聚生灵万物地诗性光辉。

当鹳鸟集聚在吉普的阳台上,玛利亚说“你知道吗,我知道它们每一个的教名”。

到此,也很难不想起海德格尔那句“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游弋在罗马城中的老年吉普,也彻底明白了人生这场把戏,最终与代表“美好诗意”的初恋相遇。

在人生这充满虚无的旅程中找到了一味良药。

存在的意义便是编织生命这席羊毛地毯,没有目的,只有抱持着诗性的光辉,努力地增添它花纹地繁复性。

如同影片中那位掌握着罗马所有美丽建筑物的钥匙的人,他不是守门人,但他之所以可以通向一切“美好”,原因则是“我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所以吉普最后这样说:“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藏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下,说也说不完。

其实不过是浮华云烟,我不在意浮华,所以这就是小说的开始,最终不过是个戏法,对,是个戏法”而之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重要的并不是罗马城。

只是罗马有拿破仑,而拿破仑代表着“从崇高到可悲的只有一步之遥。

”在这样一个不断移动的崇高和可悲的城市中,导演想拍的,如同那位荷尔德林的终生信徒一样,其实是存在与时间,是诗性的光辉。

The Great Beauty。

这绝美篇章即其自证。

 4 ) 请让我消失

一切的玩法,上流社会的,中产阶级的,街头下三路的,对于Jep都只是一场虚无的戏法。

他对其中的关窍,熟稔到为自己的熟稔而悲伤落泪。

绝美,是他试图超越虚无生命的愿景,支撑他浑浑噩噩活下去的唯一动因,是藏在他心中的绝对。

痛苦是生命中促发激情的力量,人们往往可以因为痛苦而活下去,活得坚定有力,迸发出某种英雄主义的光芒,却无法在虚无中生存,哪怕一秒。

虚无就像一幅画失去了所有的色彩,没有线条,没有强弱,没有对比,也没有观照的对象,只有一团混沌的迷雾,如同在太空中漂浮,失去所有重量,失去了情感,失去了理性,失去了所有的记忆、知识和感官体验。

甚至,不会有绝望。

“根很重要”根是把我们从虚无的黑暗深渊那端系在尘世的那根线,是情感的联结,不管它是对所爱之人的,或对上帝、众生和美的,还是对恶意、争斗和占有的,斩断了这根线,人便会真的成为活着的死物,成为吃喝拉撒的容器,成为一个纯粹的客体和他者。

如同植物,它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生,死亡也就不存在了。

它们可以在每年的固定季节重新生长,实际上也就能达到永生。

“寻找绝美”Jep定了一个这样的根,来确定自己在尘世中的坐标。

美也许是唯一可以超越于生命而存在的事物,它是永恒。

每一刻流逝的时光,每一个动作、表情、语言,每一片新生出的叶子,每一天清晨的河水味道,所有一切已然发生的,和即将要发生的过去,都会定格成一个永不重复的“绝美”。

如同庭院里的环形布置,时间在相同而又不同的每一个点上循环往复,而我们自身的这一刻和下一刻,都在不断的再生和死亡,变化无常。

Jep所寻找的绝美,是那些逝去和将要逝去的。

Jep的无情,是对于虚无的了然,他的有情,是因为他的生命有一个终点。

生命,因为死亡而有意义,美,因为死亡才能显出它的永恒。

人的衰老是不可逆的,越来越多的记忆,是越来越强大的桎梏,人必须背负记忆活下去,就是残酷之处,也是绝美之处。

你会发现,记忆的盒子里有你要的一切,同时也是你绝不想要的一切。

 5 ) 绝美

这是一部探讨“美”的电影。

当说出这个玄而又玄的字的时候,我们丝毫不明白它的意思。

然而这也正是《绝美》存在的全部意义。

它浅白地向人们展现,又无时无刻不向人们探寻着那个已经使人类困惑了千百万年的问题的答案,那个一切雕塑、建筑、绘画、行为和种种艺术门类的核心。

似乎人人都试图从费里尼来解读这部电影。

这说明什么?

似乎只能说明人们连费里尼都没看懂过,遑论《绝美》。

我不知道《绝美之城》是否是一部好电影,但可以肯定,它绝对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面对它,有人根本没看懂,有人却声称自己看懂了。

有人因为没看懂而讨厌它,有人因没看懂而喜欢它;有人虽然声称自己看懂了实则没看懂,而那些真正看懂了的却只能默不作声。

这样的默不作声倒不是因为观影之后的那种感觉超越了语汇而无法形容,而是因为那些关于《绝美》的争辩和冷眼显然不具任何意义。

还记得有人说,《绝美之城》中“男主角仿佛一位后工业时代的游吟诗人,浪漫、犬儒、自省、厌世,夜以继日地在罗马城市各个宫殿、花园、派对中游走、旁观、虚度时光,展示了一幅幅铺陈夸张、病态虚无的浮世绘,最后导向人生如梦、繁华如过眼云烟、禁欲主义式否定的顿悟。

”这些语句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好像瑰丽得谁都写不出来,又好像谁都能写出来。

奇怪的是,这些语句在我看来竟然比男主人公还要“铺陈夸张、病态虚无”,因为洋洋洒洒一大段,居然什么也没说出来。

事实上我坚信,当我们首先抛却这些对本片毫无意义的形容辞藻,接着毫不留情地除去《绝美》对费里尼的传承和致敬,最后在失去任何参照和语境的情况下赤裸裸地用最严厉的眼光来审视这部作品的时候,它也足以单独成篇,它也足以超越一切。

归根结底,如果说剧情是理解《绝美》的重要指标,那么我也不得不说,它的结构简直不能再简单了。

剥开层层摄影、音乐的迷幻,影片居然是一个明显的三段式结构:其一,展现杰普华美的生活;其二,揭开华美生活之下糜烂的秘密。

仔细想来,大部分人对于《绝美》的理解都停留在了前两个阶段。

这看上去也没什么错;然而缺少了最后一个部分,片子的分量就会减掉许多,整体的走向就会有巨大的偏差。

也许我们也需要稍稍动脑子想一想,一部被称为“绝美”的片子,为什么最后居然落在了“糜烂的生活”上?

如果我们试图将它理解为反讽,那么问题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糜烂”和“美”这两个词能形成一对相互对照的关系吗?

好像不太行。

而这样明显的逻辑漏洞居然就存在着,成为了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好像但凡展现“过度的华美”,其目的自然就是导向对华美的批判。

这绝不是《绝美》的意图所在。

这样的解读显然荒谬地忽视了影片最重要的那部分,仔细算一算竟然有十分钟之多。

那些睁着眼睛好像还在看电影的人们啊,修女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修女解读为“宗教”或者“信仰”,那么这种在神圣吟唱中出现的宗教符号到底又和“绝美”之间有什么联系?

修女是在众人对她的朝拜中第一次亮相的。

这个出场与其称之为“神圣”,到毋宁称之为“恐怖”;因为,在一部从头到尾都在展现裸体寻欢的男女、体态丰盈的雕像的片子当中,竟然出现了一个捂得严严实实,年龄过百、干瘪无牙、目光呆滞,甚至看上去连智商都成问题,如果脱掉衣服连性别都分不清楚的修女。

接下来,接受朝拜的修女居然在凳子上晃起了自己的腿,还把鞋给甩掉了。

众人惊呼不已,心里一定在想,这不是在搞笑吧?

这真的是修女吗?

这个长得恐怖而仍持童真的修女,外加一个不长头发、贼眉鼠眼的助手,真的是教皇要加以表彰的对象吗?

那些能够受到教皇礼遇,得到上帝宽恕的无比圣洁的修女,难道不应如天使般动人,死了都不带腐烂的吗?

没人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有那么一刻,我们也如同局中人一样深深地讶异于这种不合时宜的恐怖和滑稽,直到杰普走到阳台,搅着自己杯中的咖啡,抬眼一看——夕阳的余晖之下,阳台上居然站满了近乎梦幻的迁徙的鸟。

接下来,修女轻轻吐了一口气,所有鸟儿便腾空而起。

这个时候,杰普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美”。

它是潜藏着的力量。

当你以为那些枯朽无力、行将就木的东西已经逐渐失去了美感的时候,真正失去了美感的其实是你本人。

肉体上的欲望、视觉上的冲击、狂放暴躁的音乐……那些能让人疯癫的东西确乎能让人迷醉,却不能让人安心,也无法让人感知,更没法让人满足——因为真正的美并不存于表面;它可望不可即,它永远处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之上,让人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这也正是修女爬上圣阶和杰普与爱人在灯塔下那一幕平行出现的原因。

前后四十年,杰普再没写过一本小说,因为这四十年中再没有一件事、一个人能比那一晚更加璀璨美丽。

尽管身处黑暗之中,杰普甚至连脚都不再能挪动一下,但那时的热恋和恋人无疑是杰普人生中的至美,这一“美”,便成就了一本浪漫深情的小说。

四十年后,生命之中更深层次的力量让杰普找到了那份已然丢失许久的珍贵的美丽,那种看似朴实无华、毫无激情性感可言的真正的美好,而这美好,也将成就另一本更伟大、更绝妙的小说。

它将用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方式为整个罗马的腐朽、空洞,为那些仅余空壳的花园和城堡注入那千百年来从未消失却无处可觅的美丽。

在这种分析之下,那近乎炫技和杂耍般的摄影和无法更美、更圣洁的音乐才具有它真正的意义,因为任何其他的形式都无力承担这个深邃宏大的命题,都无法展现繁华与衰败、生存与毁灭、希望和失望、生命和死亡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张力。

在这样的影片当中,种种讽刺仅仅作为一种中介出现——单纯的批评和揭露显然并没有什么价值,就算杰普如何让以头抢壁的所谓的“艺术家”现出原形,如何让自己做作的朋友的陈年旧事浮出水面,如何摆明葬礼上的种种虚情假意,都不能真正让它们消失,一如现实世界里那些张口闭口“费里尼”和“犬儒”的假行家。

索伦蒂诺必须给出自己的得救之道,必须用异常明亮的色彩诠释自己心中的乐观,诠释自己对“绝美”那种超越时空的哲学高度上的理解。

这不禁让人想起片中的另一个片段。

大人们残酷地要求孩子作画,孩子不顾一切地嚎叫悲鸣,把颜料狠狠地砸向画布。

当我们全都为孩子的悲惨而叹息,对那张巨大的画布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孩子却徒手抹出了星空。

 6 ) 八月要结束了 九月还没有开始

去年年底,毕赣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原因不外乎宣发将一部个性化的小众文艺电影包装成了商业爱情喜剧(当然,第二天票房暴跌,最后真成了黑色喜剧)。

这部电影没有毕赣的电影那么难懂,它至少讲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但仍然是一部非常个性化的影片。

有人喜欢得不得了,有人则嗤之以鼻。

说下影片名。

「La Grande Bellezza」,换成英文就是「The great beauty」。

国内翻译成「绝美之城」。

原文并不包含城这个词,影片的主要内容也跟城没太大的关系,虽然故事发生在罗马城。

特别指出这一点十分有必要,因为这事关影片的主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势必对电影主题的理解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

虽然这是部什么也不讲的电影,不过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剧情梗概。

主角捷普(Jep)是位颇为成功的报社记者,年轻时写过一部小说并获奖,凭借这部处女作,捷普一举打入所谓上流社会,并且混得如鱼得水,那以后再也没有写过小说。

影片在叙事上并没有什么花样,只不过比较零碎而已,展示的就是捷普在罗马城夜夜笙歌的奢靡生活(听起来颇有点郭敬明的意思)。

当然,此外还有诸多琐碎的活动,比如采访行为艺术家、秉烛夜谈、访问老友、参观艺术展。

就这样,观众跟随捷普的步伐,一起走过罗马的街道、广场、草地、河畔,甚至古罗马的遗迹,探寻捷普的内心世界和失落的过去。

由此,影片抛出了一个颇为形而上的问题——什么是美?

什么是「绝美(La Grande Bellezza)」?

抛开这个问题先不谈,要说对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那自然是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配乐。

主题曲The Beatitudes以缓慢忧伤的曲调反复出现在影片中,正如同曲中的大小提琴一样,时而游离影片之外,时而如影随形,参与叙事。

影片一开场,伴随着缓慢移动的镜头,以及空灵的女高音,将罗马城的轮廓慢慢地带了出来。

紧接着,一个女人凄厉的尖叫打破了沉寂,镜头切换到捷普的生日party现场,音乐骤然由古典切成现代舞曲,极富律动感的电子乐几乎让所有人不禁抖起腿来,镜头在人群中不停地晃动切换,似乎失去了焦点。

这一幕足足给了六七分之久,中间几乎没有穿插任何剧情(喏,还是有一点点的)。

看到这,也许你已经在怀疑,这到底是电影还是由几部MV拼凑起来的玩意。

你以为这就完了?

舞曲结束之后,索伦蒂诺紧接着又安排了一段颇具美感的镜头,搭配的曲目则变成了轻柔、缥缈但带有力度的(得益于贝斯强劲的低音)More than Scarlet唤醒剧内的人物和剧外的观众,宣告清晨的来临,也正式拉开了整部电影的序幕。

如此巨大的风格转变,居然并没有让观众感觉到任何的不和谐,反而好像是融和在一起的。

就这样,整部影片的配乐在古典和流行,森严与自由,浮华与空灵之间任意穿梭,同时也引导着观众的感官情绪左右移动。

影片中段有一幕,是捷普在小餐馆的遭遇,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

导演索伦蒂诺用一组慢镜头、一连串的蒙太奇镜头配合音乐的节奏(也可以说是相互配合),总之音乐和镜头节奏相当同步。

镜头记录捷普在餐馆发生了什么,其他几个角色又发生了什么,使情绪倾泻而出。

这一幕几乎没有台词,惟有吉他声和歌者略带忧伤的声音。

有趣的是,在这一幕中,导演索伦蒂诺扮演的路人甲也跟主角对视而过。

想必他自己也很喜欢这一幕。

接着场景转到了下一幕,捷普好友终于等到了演话剧的机会。

这一幕则是配乐和台词配合得天衣无缝。

话剧的内容关于八九月,关于回忆,曲目也应景地叫做Settembre Non Comincia(未到来的九月),随着吉他和弦的缓缓进行,影片仿佛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八九月那慵懒的情绪中。

我花了整个夏天为九月做准备没有更远的计划如今我的夏天都用来回忆那些已经消逝的善意一部分是因为倦怠 一部分是因为大意怀旧有什么不好这是对未来毫无信念的人唯一能给予的消遣没有雨八月要结束了 九月还没有开始而我如此平凡 可是无需担忧没事的 会好的《绝美之城》的电影原声带收录的曲目达到了29首之多(网易云音乐上的数据,不一定十分准确),甚至比一些歌舞片还多。

比如《不能说的秘密》25首,《爱乐之城》30首,《极盗车神》30首。

《绝美之城》的配乐与一般的歌舞片还不太一样。

一般来说,歌舞片或者就是普通的电影,他们的配乐总是有迹可循的,是可以预料的。

你大约能感受到哪里会出现配乐,剧情发展时配乐会有怎样的变化。

但在《绝美之城》里面,音乐几乎是说来就来,根本不给你情绪铺垫的机会。

索伦蒂诺不仅仅是利用配乐增强电影的氛围,或许对他来说,音乐即是情绪。

整部影片就像是反复徜徉在某种情绪之中,久久不散。

当然,可能也会有人批评这部电影的配乐泛滥成灾,甚至不过是一部2小时的大型MV混剪而已。

影片有一个小的细节,上一幕的画面还没离去,下一幕的配乐已经响起来。

以至于听起来好像声音总是比画面快一步。

甚至让我怀疑我的音响坏了。

如果不是出了错,那么就是导演故意为之了。

或者这就是导演的理念:音乐(情绪)先行。

保罗·索伦蒂诺(导演君)看完整部电影,不由得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电影并不是想和你探讨什么是美,而是肆意地向你展示美。

什么是美?

索伦蒂诺说,喏,影片本身即为美。

在影片中,几乎每个人都在问捷普,为什么你不再写小说了?

捷普给出了两个回答,一次在影片中部,他说罗马城的浮华和诱惑太多,让他很难静下心来写作。

但提问者对这个回答显然不满意,只是在敷衍她,因为在她看来,捷普的家像乡下一样安静。

一次则是在影片行将结束时,圣玛利亚修女问的,捷普终于回答说:「因为我想寻找更美的事物,可是并没有找到。

」什么是美?

什么是「绝美(La Grande Bellezza)」?

我倒是觉得导演下一部影片名给出了回答——YOUTH(青春)。

 7 ) 沈默是一種情感,愛是一種恐懼

看的時候我不時感覺自己在看八部半,電影很多時候是JEB的意識在流動,我心裡說又是一部新浪潮,今天還有人拍新浪潮,真難得,也真勇敢。

由此不難看出導演的藝術追求。

但是,由於鏡頭切換太主觀,電影的敘事功能就下降了,導致電影顯得太功與技巧,和阿凡達一類,因強調“形”而失去“魂”。

而我,是更喜歡後者的。

所以,觀看這部電影對我並不太愉悅。

儘管,我也感受到了它的攝影,燈光,構圖的的講究,但是在這裏看的是電影,少了靈魂的勾兌,任何繁花似錦對我都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不過,JEB這個人很是我的菜,我感覺他有點像塞林格。

都對橋揉造作的裝逼犯們厭惡至極,看透了那些冠冕堂皇的華服下掩飾的齷齪本真。

所不同的是塞林格選擇遠離這些人,而JEB恰恰相反,選擇和他們廝混,既噁心自己,也噁心別人。

噁心自己的結果就是寫不出書來,託辭很完美:福樓拜寫不出一本沒有意義的書,so do I。

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用優美的鏡像告訴我們羅馬有一個作家混到了上層社會,發現這裏沒有真,沒有美,只有相互的欺騙,利用。

作家一直都想到逃循,卻做不到,因故更是夜夜笙歌,用醉生夢死迴避空虛無聊。

這個悲觀的厭世者知道自己的癥結,只是苦於不能戰勝自我,退守鄉間,尋回自己的靈魂,只能經常在聚會上大放厥詞,讓別人難堪,也導出人生真諦,有一些真的發人深省,是為看本片的一大收穫。

比如他說每個人都知道前面等著的是死亡,但在那之前是生活,你必須先生活,才能抵達死亡。

聽到這裏感到一陣寒冷,生活的本質原來就是---折磨人!!!

如此言簡易骸,真的有點如雷灌頂。

他還說沈默是一種情感,愛是一種恐懼。

沈默的情感我想也許是只有他那樣的人會了解,所以很難聽倒別人說出這樣的話來。

此外電影也還有一句打動我的話:共鳴是我和世界溝通的渠道,共鳴是不可以用文字表達的。

我忽然理解為何自己常常不願動筆,寧願在腦海裏回味。

文字,在深如大海的思緒面前無論怎麽妙筆生花都顯得蒼白,顯得無力。

所以,回味纔是正道。

絕美的景象屬於絕美的羅馬,在這絕美的外表下讓人感到的是一種墮落,潰敗。

表裡完全南轅北轍是否就是導演拍此片的目的?

 8 ) 罗马奇观下,找寻物质之外的绝美

《绝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 2013)是上个十年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电影之一,其形式极其华丽,摄影机调度令人称奇。

并且,索伦蒂诺在这部影片中也深刻揭示了当下世界所暗含的精神危机。

2023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宝格丽·光影之旅”单元特别放映了当代意大利著名导演保罗·索伦蒂诺久负盛名的两部作品,《绝美之城》和《年轻气盛》(Youth, 2015)。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1970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自幼痴迷于文学,还出版过自己的小说。

但他的家庭却不允许他自由选择职业,他在大学主要研习经济学。

在16岁时,他的父母遭遇意外身亡,这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最终选择了踏上电影之路。

1994年,索伦蒂诺推出了第一部短片,随后以编剧的身份进行电影创作。

2001年,索伦蒂诺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同名的人》(One Man Up, 2001),之后他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常客,并凭借《绝美之城》获得2014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保罗·索伦蒂诺《绝美之城》跟随着一位名为杰普的记者的视角展开,向我们展现了罗马这座现代都市中奢靡与无所事事的生活。

杰普自年轻时代来到罗马,在65岁之际,已经成为了他梦想中的“上流人士”。

杰普每日出入于各种酒会和闲谈,但逐渐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空洞和虚无。

《绝美之城》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单纯地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一次嘲弄和批判,它更希望能够找到某种在物质之外的东西,而这将带给当下的人一种精神上的救赎。

01 城市的奇观与个体焦虑罗马,从历史上来看就是一座奇观之城。

古罗马的斗兽场奉献了可能是古代世界最让人震惊和着迷的娱乐奇观。

影片主人公杰普就住在古代奇观建筑的附近,他从休息的吊床上站起来,观众就能看到他背后的斗兽场遗迹。

《绝美之城》剧照而在当下,罗马,在媒体的轰炸之下成为了一座全球闻名的旅游城市,城市和其文化艺术传统成为了商品本身。

影片中,一位颇具艺术天赋的小女孩被迫在他人面前表演现场作画,孩子成为成年人牟利的工具。

在影片的一开始,一尊对准银幕外观众的大炮突然开火,镜头转而上摇到站在不远处观光的旅客。

开场的这尊大炮让人想起欧洲早期达达主义电影《幕间休息》,只是达达主义电影意图对端坐着的观众进行一次轰击,以非理性的方式颠覆文明的原则和规范,而在这里,它成为了供人欣赏参观,丝毫不具有威胁的游览项目。

紧接着,来自日本的游客不断游览着这座宏伟的城市和其遗迹,一位男性游客却毫无征兆倒地断气。

这一诡异和喻指模糊的场景,似乎向观众宣告着,这位游客已经彻底迷失在了这座商品和奇观之城。

在这两场看似与主线无关的戏份结束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主角杰普的身边,跟随着他进行了一场城市和自我寻找的旅程。

在《绝美之城》中,杰普并非是一个影响和改变局势的人,他游走于各个聚会和罗马的市区,目睹着一切,但只是旁观。

他与其他人的争辩也都未曾影响到他的这种生活。

《绝美之城》剧照观众不了解杰普,甚至他自己也快要忘记自己的过去。

他内在的空虚也和罗马这座城市的奇观相吻合,居伊·德波说:“整个社会生活所显示为一种无意义的巨大的景观的积聚”。

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他却对自身产生了焦虑。

他初恋女友伊丽莎的去世,在他人葬礼上的痛哭,拉蒙娜的去世,似乎都在显示着他对于死亡的恐慌和焦虑。

值得注意的一处场景是,杰普一开始对葬礼上人们虚伪的“表演”大肆嘲讽,但在现场,他自己却站出来为逝者抬棺,并悲恸到难以自拔。

《绝美之城》剧照对死亡的焦虑,唤醒了他过去的记忆,他的思绪开始回到过去的时光,也让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身存在的问题。

索伦蒂诺并没有单纯止步于揭示杰普乃至当代人所遭遇到的这种存在危机,而是在最后给出了他自己对于这一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

02 焦虑的根源与精神的启示商品的泛滥以及奇观的轰炸让杰普迷失其中,而也让年满65岁的他开始感到不安。

常有研究者指出,杰普所表现出的这种不安和焦虑的根源是他自身的身份危机。

的确,杰普所身处的这样的“景观社会”造就了一种巨大的无意义,在这样的状态中,人物对世界和价值的认同同样变得轻浮,个体的身份危机随即浮现。

但除去身份上的焦虑,还有一种更为本体的焦虑,一直贯穿在杰普的故事中。

《绝美之城》剧照回到影片中,我们可以意识到,死亡对杰普的触动是如此的巨大。

那么,死亡对于杰普来说,意味着什么?

死亡最根本的特点,是它无法被替代,无法被转让。

同样,死亡是一种自我存在的绝对认可与证明,也是对自我存在的最大的“威胁”。

从根本上来看,对于死亡的焦虑,是自我存在的本体焦虑。

对于杰普乃至所有人来说,死亡使其意识到,个体是有限的,个体的自由是有限。

当索伦蒂诺向我们表达这一点后,他试图为杰普找到超越这种焦虑的方法。

杰普年轻时是一位作家,但在陷入罗马的名利场之后,他已经从事实上放弃了写作和艺术的表达。

杰普总是将自己写作的停止怪罪于罗马纷扰的生活和数不清的酒会,但他其实从内心中明白这些借口只是一种托词。

《绝美之城》剧照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一位马上就要年满104岁的修女到访罗马,她计划用膝盖爬上圣约翰大教堂的圣阶。

对于杰普来说,他的最初对这位修女以及她的计划并不感兴趣。

从信仰上来看,杰普并不是一个教徒,他在招待修女的宴会上一开始也依然保持着那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但修女的出现,让他烦躁不安的心有了一丝的触动。

当修女问他为什么不再写书时,他告诉修女自己在寻找一种无与伦比的“美”,这也与影片的英文名进行了呼应。

到底什么是杰普在寻找的“美”?

壮观的罗马之城,奢华艳丽的酒会和居所都已经无法再让他感受到美了吗?

当修女在阳台显露一种“神迹”的时候,杰普似乎抓到了能够将他从这样一个烦乱纷杂世界解救出的东西。

“美”似乎降临了。

杰普的新小说,也有了开端。

《绝美之城》剧照影片的结尾不意味着杰普成为了教徒,但他的确意识到了“无限”,某种超越的层次。

而他的小说,他的艺术,成为了某种超越的表达。

杰普,从他的心中获得了某种顿悟和神启,从这个意义上看,他重新获得了“存在的勇气”。

作者:Berger©《绝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 2013)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9 ) 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

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也没说的书,影片中几次提到这点。

导演拍了一部什么也没说的电影,却什么都说了,真、伪、美、丑都在“什么也没说”中带了出来。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装逼片,我觉得这没什么,看到装逼那就是装逼好了,想看点别的就看点别的,看一部片,每个人都有自己想看到什么的权利。

导演在讲述生命之美的同时,啪啪啪的打着装逼者的耳光。

高潮有两段。

男主Jep去采访一个装神弄鬼、故弄玄虚博掌声的艺术家,Jep问她平时读什么书,艺术家说她不读书,她以共鸣为生,男主问“你的共鸣是什么”,艺术家说共鸣的诗意是无法用粗俗的语言来描述的,男主不被艺术家的云山雾罩所迷惑,一直追问“我就想知道你的共鸣是什么”,艺术家崩溃,发飙,因为除了装神弄鬼,她无法说出具体的东西来——用粗俗的语言也不行,不是她不想,是她真的不行。

男主在家庭聚会上轻飘飘的回击一个装逼的女性朋友。

女性朋友吹嘘自己的爱国使命感,吹嘘自己和男人的感情,吹嘘自己写了11本小说还写过党史,吹嘘自己是个做出伟大牺牲的母亲。

男主说这位朋友假,吹牛是为了掩饰脆弱:“我们在场的人都假,但不像你,我们就说些废话,扯些蛋,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女性朋友回击,说她说的真的,不是假话,不是装逼,一定要男主说个明白,号称自己是有种的女人扛得住。

男主说,我可扛不住“有种的女人”既然你要自找,那我就说吧。

然后Jep就慢悠悠的轻飘飘的说了。

你上学时的爱国使命感不见得有多少,但你的另一项使命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就是你在大学厕所里爱干的那事儿。

你写党... ...史,因为你当时是领袖的情妇。

你的11本小说,靠政党资助的小破出版社发行,下属的狗屎党报审核。

我没说我的中篇小说好到哪去,(你说的这点)我倒同意。

你和尤西比奥的关系,什么关系,尤西比奥爱的是佐丹奴,谁不知道,爱了多少年了,每天一起吃中饭。

就像一对爱人甜蜜地坐树下,你都一直睁只眼闭只眼。

你对孩子的奉献,所谓的什么牺牲。

你整周都在工作,每天晚上都出去玩,连毒贩子都周一不出门,你照样出去玩,你什么时候陪过孩子?

放长假的时候也没陪过,何况你还有个管家,一个侍应,一个厨子,一个送孩子上学的司机,三个保姆,你倒说说,你何时何地做出什么牺牲了?

这些就是我说的假话和脆弱。

你53岁了,跟我们一样过着残破的生活,你不该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而是应该跟我们有同感,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能做的是照看彼此,陪伴彼此,开开玩笑,你觉得呢?

刚才还耻高气扬的女性朋友竟无言以对,起身愤然离去。

我为什么要摘这两段呢。

因为创作者必须是见过顶级的装逼犯了,才能对各种装逼犯回击得如此透骨,枪枪要害,想回击都没地儿下嘴。

在我看来,这当然不是个装逼片,这是个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片。

我有时候会打趣熟人朋友:拉倒吧你,你连装逼是什么都没看全呢,别逮着你没经历过的事情就说别人装逼,里面发生的事情你见不着,那是因为你连门都进不去,你快别逗了。

从这点上我也是特喜欢姜文的,他说:不按照大V们的审美来,就要挨骂,那就骂吧。

 10 ) 《绝美之城》语录摘要

我花了整个夏天I spent all my summers为九月做准备making plans for September.没有更远的计划Not any Ionger.如今我的夏天都用来回忆Now I spend the summer remembering the good intentions那些已经消逝的善意which vanished.一部分是因为倦怠一部分是因为大意In part because of Iaziness, in part because of carelessness.怀旧有什么不好?

What's wrong with feeling nostalgic?这是对未来毫无信念的人It's the only distraction唯一能给予的消遣left for those who've no faith in the future!没有雨...Without rain...8月要结束了August is coming to an end9月还没有开始and September isn't arriving.而我如此平凡And I'm so ordinary!可是无需担忧But there's no need to worry.没事的会好的It's all right, it's okay.

《绝美之城》短评

腾讯删了了八分钟,有趣裸露的镜头怕是删了个干干净净,当然本片其实不有趣

3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较差

過盛的美麗換來至深的麻木,必須唯美,必須悅耳。然後萬人倒下,證實唯獨它不害我。鏡頭燥動不安的尋索,輾轉反側三百六十度,毫無耐性,時日無多,隨風而去。雙子特有的怪奇和跳躍,嬉皮笑臉的人懂得虛無。費里尼、塞利納、福樓拜、普魯斯特、韋勒貝爾若隱若現。戲法而已,終會在慢駛的舟上靜看羅馬。

5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适合大银幕看。一旦衣冠楚楚,再怎么荒淫无度,丢在罗马的建筑群里,横看竖看都上了艺术的路。试图穿越现代、回归古典的一种寻找,寻找美,化归记忆里丰盈充实的年轻肉体;寻找意义,发现上流生活只有华丽皮囊和无休止的呱噪

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罗马浮世绘

11分钟前
  • 阿落
  • 还行

可能是我看过最美的电影啊。。。

12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除了漂亮之外都算不上一流的城市宣传片,好看归好看,泛着阿兰德波顿或者更花哨更爱掉书袋却出身美国的专栏作家味,也即是油滑与格调不高。虚浮的影像缺乏内在定力,广告式的创意美学,还是新欧洲啊。

13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是要用这两个多小时的絮絮叨叨精致又乏味空洞来讽刺中产阶级的虚伪吗?我感受到了。

15分钟前
  • scaryzion
  • 还行

果然逼格不够高啊

19分钟前
  • 发条橘子
  • 很差

抽象画,意识流,个中意义晦暗不明。

20分钟前
  • 烈火婶婶
  • 还行

一部电影带你领略一座城市,罗马的华丽与哀叹、浮华与空虚、喧嚣与孤寂,一切尽收眼底。影片的画面、配乐、氛围令人着迷~

21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推荐

浮华颓废奢靡之极,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镜头下的意大利截然不同,从没人评判哪位大师更接近真实,这样的电影确实是属于大银幕的,不然情绪不对状态不佳很容易觉得蛋疼之极。全片最触动我的场景是男主和脱衣舞娘对话后在街头和芬妮阿尔丹的短暂邂逅,阿尔丹打了个好大的酱油,但光芒万丈。

22分钟前
  • 粟熙
  • 还行

也许理解力太过浅薄了,实在不知道这片子到底说了什么?浮华背后罗马城的精神废墟?这和绝美之城有半毛钱关系吗?

24分钟前
  • 忘忧草
  • 较差

到底要怎麼看才能想到費裡尼啊窩只想到了呂克貝松

28分钟前
  • 冰山李
  • 很差

看不进去

32分钟前
  • 谁,
  • 较差

我特烦导演这种笑看傻逼的架势,你那不是讽刺是愤世嫉俗好么,觉得别人那么不堪你还不是其中翘楚??觉得别人装逼其实你最装逼好么,即享受别人仰视的眼光又要看谁都一万个不顺眼,那你又做了什么积极的事呢?终日游手好闲又无病呻吟,麻烦也跟那谁的儿子一样去瞧病好么?这tm能得奖也就是皇帝新衣罢了

33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较差

我竟然把它看完了!!!中间多少次想关了啊。。。中间到葬礼才有点看明白,到了Maria修女出来的时候又不明白了(合着没明白多少啊)。男主气质很棒。我还是适合剧情片。不过有时间还是去看下八部半好了。。。

37分钟前
  • Otocolobus
  • 较差

所有迷人的镜头与包含讽刺意味的配乐,都只是吸引你把电影看完而已。乏味的对话与莫名其妙的情节,只是为了营造一个意境。起初不断冒出快进的冲动,后来又心生抑郁,最终导演只想让你静静地坐下来,心无杂念地面对这个世界触手可及的虚伪。→20.9.7 二刷。

42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一座影像的废墟,充满了美丽的倦怠感,从第一分钟开始表现出的出离心。它当然比不上《甜蜜的生活》、《罗马风情画》,但它是一个优美的回声。过了很久,我们都呼唤魔法,但等来的只是一个戏法。

47分钟前
  • blueshadow
  • 推荐

摄影挺美的,其他简直欣赏无能。直接导致我醒了睡睡了醒无数次。

52分钟前
  • Gorski
  • 还行

香港译名较靠谱:罗尼浮世绘。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都没讲的小说,索伦蒂诺似乎也想拍了一部什么也没讲的电影。像一首长篇叙事诗,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些冗长了,分了四五次才看完。

55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