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1945年解放的,1944年那次起义是华沙流亡政府为了赶在苏联人之前拿回政权,造成既成事实而发动的。
大白话,那根本不是准备充分的严肃的起义,那就是一场临时起意拿着人命搏权力的政治斗争。
斗争的结局是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抵抗以后,在被全歼前,抵抗军向德军投降了。
顺便一提,全歼华沙人的,是希特勒当时从党卫军残兵和后卫队调过去的乌合之众。
这帮子人顶着的是党卫军的盔,但是有不少都是刑事犯,逃兵,哈萨克,诸如此类的玩意。
大白话,那不是德国正规军,那是一支拿着枪,杀红了眼,没有军纪的部队。
而且当时因为俄国人离得不远,德军前线压力大,从一开始就下了先开枪后喊话的命令,只求赶尽杀绝,不求其他。
补充完这些个历史背景,再回头看导演为什么要把一开始拍成一群半大点的屁孩子的唱着歌跳着舞嘻嘻哈哈眉来眼去泡着妹子去起义。
懂什么叫讽刺么?
还壮烈的反抗斗争被导演拍坏了.....壮烈个毛线啊壮烈,蠢烈就是蠢烈。
那些个留言里说什么壮烈斗争的,都是和这群傻逼孩子一样的蠢,烈不烈的,另说。
还有喷傻逼大波波墙头草的,大波波和苏联的恩恩怨怨,碍着你意淫谁了?
人家大波波死的不是人?
脑子有病吧?
要不是我这里骂上瘾了停不下来,你们这种玩意我平时骂都懒得骂。
还有几个傻帽喷什么最后男女主角相会了,脱离现实,为了显示出自己有现实还逼格十足的拿起来“云播放快进看完”了。
看过来,傻X,那个云播放快进的傻X,快进的慢一点,数一数最后镜头里小岛上有几个影子。
秀智商下限,没见过你这样秀的这么出众的。
低端,底子,渣。
没错,就是说你呢。
顺便和几个同意见的抱个拳,虽然咱们在那几个慢镜头上有分歧,不过我真心觉得那个MTV式初吻拍的挺不错的,一开始还浪漫着呢,都青春着激情着呢,其实拍的我感觉不算突兀。
后面几个慢镜头确实有点多余。
画蛇添足。
不过那个强暴戏是只有我一个人喜欢么?
(⊙_⊙)你们不觉得这个强暴戏拍的张力十足么?
那姑娘那个样子看的真是心都碎了啊....这女主角选的,一级棒啊....
本评论对具体情节稍有涉及,不过应该未达到剧透程度。
总的来时故事剧情比较紊乱,男女主角情感戏让人完全看不懂,实乃一大败笔。
起义军作战情节不多,比较完整的只有两次:男主角在墓地负伤的战斗和最后起义团伙被全歼的两次。
不过电影中德国武器的道具倒是比较逼真,先后出现过一辆豹式坦克(应该是保留至今的原品),一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影片中出现时间和豹式坦克一样,不过跟在豹式坦克之后,没有开火,只是一闪而过出现也许很多观众都没看到),一辆德军歌利亚遥控坦克(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这个武器),一辆不明型号的装甲车(影片中被起义军缴获示众)。
影片中的交火中弹镜头都比较逼真血腥(略重口需谨慎),被打中的起义军士兵身上的弹洞、喷泉般的鲜血、断胳膊断手、被炸碎的人体组织器官在影片中都有展现。
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沙城起义前的安宁祥和(完全看不出战时的样子)与起义后的断壁残垣之间的鲜明强烈对比,这应该是导演想极力表现的战争的残酷无情血腥,以及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无辜与灾难。
电影里比较玩味的地方有几处:起义军善待了一名在刚刚起义时被俘的德国党卫军俘虏,这个严重背离了史实,在华沙起义中交战双方完全是不留俘虏的残忍,我想导演安排这个剧情的目的主要是突出波兰起义军的仁慈和善良并与德国军队的格杀勿论作出对比,然而电影中却又多次发生起义军战士处决德军俘虏(甚至是伤员和明确投降的)的情节,因此之前为何善待那位党卫军俘虏的剧情安排我不是太理解,难道仅仅是给电影末尾做一个小小的回应?
如果是这样的话实在是一大败笔鸡肋;电影中还频繁出现的一个槽点就是德军的冲锋枪经常没子弹,然后就让起义军战士趁机冲上去肉搏,估计是为了增加刺激的白刃战剧情的考虑,然而因为实在是没子弹的剧情太多,让我看的很无语,动不动就出现德国士兵开了两枪就没子弹然后把枪一丢扑上来的情节,唉!
片中镇压起义的德国士兵酷爱的面具头套也相当的无厘头,在所有华沙起义的史料照片录像中都没见过有面具头套的出现,电影导演添加这个道具的目的估计也是为了凸显德国军人的恐怖和残忍吧,然而给我的感觉就是无语加无语,弄得和现代站在/科幻战争军事片一样。
总的而言,作为一个极为少见的波兰军事电影,也是我看的唯一一部波兰电影,整体还差强人意,如果对波兰起义有兴趣的话可以一看,如果是奔着刺激的战斗剧情去看的话,不推荐。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经转向大反攻阶段,在西线战场苏联红军奋勇杀敌,一路冲杀到波兰,眼看着很快就要杀进波兰首都华沙了,然而此时却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的没有想到的事情,就在苏联红军眼前近在咫尺的华沙城内竟然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反抗纳粹德国的起义。
按照道理来说,苏联红军此时应该和城内起义军里应外合一举击败德军才对,然而不知道为何苏联红军却一直袖手旁观,眼睁睁的看着起义军被德军扑灭。
虽然波兰在二战刚刚开始时就已经惨遭灭国,但波兰人一直没有放弃抵抗,虽然德国人对波兰实施了残酷的军管统治,但波兰的抵抗运动还是十分强大的。
流亡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利用战前构建的军事体系,组建了一直强大的抵抗运动网络,他们在波兰不仅拥有游击队,还有地下政府和地下立法议会。
当时的波兰八天属于纳粹德国,夜晚则属于人民。
后来波兰各地抵抗力量在波兰流亡政府的指使下进行改编,他们通过自行制造、黑市购买、盟军空投和挖出波兰军队溃败前的物资等方式获取了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枪和手榴弹等各类武器。
等到了1944年波兰国内军已经成了一支拥有40万人的部队。
后来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逆转了战局,随后苏军步步紧逼,德军则是节节败退,驻波兰的德军也开始被调往乌克兰方向抵抗苏军。
于是波兰流亡政府决定趁机起义,抢在苏联红军进入华沙之前赶走德军。
波兰人其实完全可以等到苏联军队打过来赶走德国人,然而因为波兰流亡政府对苏联并不信任,他们担心苏联进入波兰后,会趁机护持自己的势力控制波兰。
因此波兰人没有通知任何人就发起了起义。
波兰人认为德军兵败如山倒,战役会迅速取胜。
另外他们还还天真的认为德国人很快就会撤退,于是他们特意留下了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以方便德军撤退。
然而战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一开始波兰人很快就占领了华沙,但德国人的进攻很快就让波兰人知道了什么叫战争。
虽然波兰人抵抗很坚决,但因为缺乏统一的指挥也缺乏足够的经验,波兰起义军开始节节败退。
这时的苏联红军就在城外,但他们却始终不愿进城,首先波兰人的起义并没有通知苏联红军,起义的目的也是针对苏联的,最重要苏联红军派出前去了解起义情况的人也被波兰起义军直接送给了德国人。
苏联红军将领曾经派出红军人员试图与波流亡政府武装军队建立联系以利于协调行动,却被无情拒绝,起义日期及行动细则完全对红军隐瞒。
流亡政府武装无望准备投降而撤退时竞不告知同一战线还在苦撑的波工人党的武装人员,使其损失惨重。
华沙起义失败堪称下场悲惨的闹剧。
这部片子拍摄于华沙起义70周年之际,二战胜利70周年的前一年。
如果说《狂怒》已经算是血腥的话,那这部片子的血腥程度远远超越了《狂怒》,在男主角眼前枪决了他的幼小的弟弟和母亲,炸弹爆炸后天上落下的血雨和残肢断臂是这部片子中最为震撼的两个场景。
这部片子展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毁灭性的的灾难,以及德国军队的残暴。
最近,民众火气比较大,张口闭口就是灭阿三、平TW、打航母、多造壮阳的蛋蛋,网络上一片踏平地球之势。
这个片子拍的很精彩、很残酷、很艺术、很讲究。
背景是一群美丽绽放的大好青年卷进了1944年的以失败告终的华沙起义。
影片开始部分,除了纳粹对波兰工人的欺凌,一群华沙青年的日常还是有很多开心和浪漫,整个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然后,德国人要撤了,苏联人要来了,波兰抵抗组织决定搞一次起义,赶在苏联人之前控制华沙。
然后一帮浪漫青年就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了起义,也准备为了祖国和人民,大干一番。
结果,立即就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德国职业军人的杀人手段和朋友亲人爱人的各种死法,战争原来一点都不好玩。
本片对战场残酷的表现非常出色,个人觉得超越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诺曼底登陆片段,超越了《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屠杀片段,更超越了《敦刻尔克》的牺牲片段。
战场上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的各种瞬间毁灭和惨状,影片拍得很血腥很细致。
影片在今日繁华的华沙夜景中结束,也是告诉观众,战争,真的很残酷。
09年1月,我睇咗人生中第一部波兰电影《卡廷森林》,满腔激愤下付诸文字宣泄心中嘅怒火,写低咗QQ空间嘅第3篇文章。
8年过去,当空间嘅文章已经更新到第542篇,我终于迎嚟咗人生中嘅第二部波兰电影。
佢同《卡廷森林》遥相呼应,一头一尾标记咗波兰二战历史嘅起始同终点,却没有喜悦,只有更可怕嘅真相在等待被揭开。
1944年,当整个自由世界都沉浸係反攻嘅喜悦中嘅时候,背对已经推进到城下嘅苏联红军,华沙人民充满期待,仿佛驱逐纳粹,实现光复嘅时刻已近在咫尺。
但前有三次瓜分波兰,后有卡廷森林屠杀,新仇旧恨叠加,华沙并唔希望苏联人踏足自己嘅土地。
係果个已经流亡国外6年之久嘅影子政府嘅指挥下,稚嫩嘅华沙人民发动咗一场赌博式嘅起义,天真咁企图以一己之力光复首都。
意识形态嘅鸿沟如此巨大,就连世界大战都无法弥合,隔河相望嘅华沙人同红军就咁样各自为战,最终孤立嘅华沙起义者被重新集结嘅党卫军精锐骷髅师、维京师、戈林师分割包围,彻底消灭。
整场起义,5万起义军以全军覆没嘅代价,只换嚟咗德军几千人嘅损失,係纳粹装甲部队同多拉大炮嘅轰击下,整座华沙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就如同希特拉嘅命令一样——“从地图上被抹去”了,高达25万平民係起义中死亡,近9万幸存者被适数发配到集中营。
过去,我哋只知道有南京大屠杀,仿佛只有中国有权利哭诉二战嘅伤痛,其实,战争嘅残酷又岂係用数字可以概括?
8年前,我曾以为,对果啲係卡廷惨案中失去丈夫嘅妻子们,二战对佢哋最大嘅伤害係係佢哋内心种下咗熊熊燃烧嘅仇恨,但此刻,我几乎可以相信果个被凌辱后拖住鲜血赤身裸体係大街上飞奔嘅女子,果个怀抱住被杀死嘅幼子连眼泪都嚟唔切流,就係下一秒被枪决嘅母亲……佢哋就係卡廷森林死去嘅军官嘅妻女。
战争会毁掉一切,无分等级、贵贱、性别。
好几日过去,心情都无法平复。
电影画面实在太震撼了,想想身边最关心嘅人有一日陷入战乱,遭受住电影中嘅经历,简直係噩梦般嘅景象:从“格拉本狼”爆炸嘅蘑菇云中抛洒下亲人嘅尸块,血浆脑髓混合嘅大雨猛烈击打係身上;苦苦寻觅大半天,最后係医院堆叠嘅赤裸尸堆中搵倒爱人嘅脸孔;琴晚还缠绵交融嘅伴侣,今日就係眼前一瞬间被黑豹坦克轰飞……随便一个镜头嘅感受都如此深刻,不禁发自内心感激自己生于一个和平嘅年代。
华沙起义所以有别于其他战役,因为整个战场嘅主角都係一群十几二十岁出头嘅少年,卡廷惨案对波兰社会人口结构嘅创伤如此巨大,苏德简直係联手将一个民族嘅未来捏碎係掌心。
睇本片前,我从未如此深刻咁感受过平民一步步走进战争嘅历程,从满腔热血,到期待,到激动,到喜悦,到震撼,到无畏,到恐惧,到绝望,再到麻木。
未经历过战乱,绝勿轻言残酷,你我都冇权对其中发生嘅果啲我哋看似不可思议嘅事情说三道四。
导演拍出嘅呢份逼真嘅血腥并唔係为感官上嘅刺激,而係为咗代替亲历者嘅口口相传将守护和平嘅决心传承落去。
见证咗华沙千百年苦难嘅维斯瓦河继续无声流淌,今日嘅华沙夜光璀璨,同其他现代都市无异,但生存係欧亚大国嘅夹缝中,被数次瓜分亡国嘅波兰,前路依旧茫然。
电影只係一种纪念,未来还係要靠人嘅双手去开创。
很精彩,过分逼真,由于画面太冲击嘅原因,保守推荐,考虑收藏。
这是一首用血肉写成的诗。
如此直接与强烈的爱与恨,如此夸张放大的表现手法。
写得好,导得好,拍得好,演得好,剪得好。
何必强抑冲动,给个冲动分又何妨。
每个宁静的早晨男主都要在街对过扮卓别林与家人道别,最后一次,含泪表演,参加起义。
孩子们怀着参加夏令营的心情上了战场,情侣间还羞涩地勾着手指;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接吻,子弹划出优美曲线从身边绕行;在“血与人体组织雨”中疯狂搜寻爱人;吊着血淋淋的断臂与女人调情……用唯美的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残酷,更使残酷加倍,犹似特写黑暗中一只柔美的试图抓住一线光明的手。
凝滞乃至延长恐惧,抑或根本没时间恐惧,猝然的陨灭,使一切道别形式变得毫无意义。
这样的二战片是极为少见的,这样的战争与爱情让人倍感心碎。
五星!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如果单纯去欣赏的话电影拍的很不错,男主和大部分的年轻人一样因为一腔热血(也可以说是冲动,天真)被怂恿着走出了自己平淡的生活,加入了有些儿戏的起义军(吐槽一下真没看出来像军队),当真正的战争降临时这只军队只有被打的狼狈逃窜,想象中的苏联支援并没到来,反而连累三十万无辜民众被德国血屠,男主亲眼目睹弟弟母亲被杀后,仇恨成为了他继续起义的动力,拒绝了女主向往和平生活的提议,毅然回到了起义小队,在挣扎到弹尽粮绝时,很多人崩溃了,最后落得个自杀、被全歼的下场。
这场起义到底是为了什么,最后的男主世界观已然崩塌,这里比较戏剧化,男主因为亲人被杀而杀掉了投降的德国人,当男主被调换场景时却被无情救了下来,战争真的没有对错啊。
看到最后真的有点不舒服,最后男女主相遇好坏弥补了些。
不以历史角度去看的话真的不错,推荐观看!
身在华沙,学过俄语,略懂德语,在学波兰语,走访过波兰主要城市和博物馆。
看到了网上对波兰历史大量的道听途说、 自以为是的解读,忍不住写下此文。
按照电影的时间顺序,结合我的亲身认知,介绍这件在波兰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1944年华沙起义。
相信有很多内容是各种网上评论、百科等难以发现的,会引发读者新的思考。
同时,也对我看到的一些网上言论做fact check事实核查。
华沙起义博物馆,前身是一个发电厂所有的图片,都是我亲身拍摄。
文章很长,需要耐心阅读。
同时,我尽量给出维基百科的链接(有些没有中文版,只能选取英文版),可以阅读更多细节。
一、历史简介(如果不感兴趣,可以跳到第二章)波兰历史波兰民族自古崇尚自由精神。
这一点对于民族可谓有利有弊。
在16世纪时波兰立陶宛联邦面积曾达到100万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大的国家。
但当时波兰采用的是贵族民主制,国王权力被议会架空;同时议会里采用的是一票否决制。
因此,波兰人认为自己的民主体制是世界上最早的。
但是,在那个年代却不是好事,因为导致任何改革都会被否决,国家停滞不前。
其后果就是俄罗斯、普鲁士(后来的德国)、奥匈帝国在18世纪末三次瓜分波兰,最终在1795年被彻底灭国。
自此之后,波兰人展开了长达123年的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
可悲的是一战时,分属三个国家的波兰人被各自征召,甚至相互攻击。
幸运的是在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终于迎来了独立。
但是好景不长,1939年9月1日二战在此爆发,被德国和苏联左右夹击而再次灭国。
波兰人在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而广大波兰人则分别加入了忠于波兰流亡政府的西方军团和苏联领导下的东方军团。
这场电影就发生在二战末期的1944年。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苏德两国瓜分波兰的地图,分界线就是维斯瓦河二战后波兰再次复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波兰摆脱了苏联的控制,1999年加入北约,2004年加入欧盟。
下图是我在华沙起义博物馆入口处拍摄的,也可谓是电影对于波兰民族精神描述的主旨。
而写这段话的Jan Stanislaw Jankowski(1882-1953)是二战时波兰政府代表,正是他批准了华沙起义。
战后以“联合德国反苏联”的罪名(相当于秦桧说岳飞联合金人反宋朝),被苏联逮捕并杀害(所谓十六人公审)。
华沙起义博物馆入口处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十六人公审的介绍从这个历史中可以看出,波兰的民族性特别强,因为历史上被周边的强邻欺负德国和俄罗斯的很惨,以至于在原始版本的国歌《波兰没有灭亡》中有“德国人、俄国人都无法阻挡长剑在手的我们”这样的歌词!
这点其实东欧很多国家都类似,而二战后的欧洲民族大迁移导致这里成为了单一民族国家,更加深了其民族性。
同时,波兰是一个极端虔诚的天主教国家。
以上这两点在电影中也反复出现了。
波兰与俄罗斯波兰与俄罗斯都是斯拉夫人,语言相似,也都喜欢伏特加和罗宋汤。
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各种相互的战争和仇杀,成为了死敌(我的感觉有点像中日)。
1610年曾经占领过莫斯科,今日红场上的雕像就是纪念当年带领俄罗斯人民起义反抗波兰统治的俄罗斯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
莫斯科红场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纪念碑之后,当然是俄罗斯的报复,直至1795年灭国。
随后,波兰人举行了多次反抗俄罗斯统治的华沙起义(1794、1830、1905年)均告失败(是的,华沙人有起义的传统)。
期间还发生了拿破仑的东征俄罗斯,当时波兰人把法国人视为解放者,因此成立波兰军团支持法军。
一战结束之后,凡尔赛和约让波兰复国,但并没有划清其边界。
随后两国都想扩张领土,爆发了波苏战争。
苏军一路攻打到华沙城下,却在维斯瓦河畔的华沙战役中被波军击败,最终签订里加和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两国都有非人道的事情出现,包括虐待战俘和屠杀平民。
大约有1.6-2万名苏军士兵在战俘营死亡,以及平斯克惨案(35名犹太平民被波军集体屠杀)等。
当然,苏联一点也不手软。
所以,远不是有些人说的波兰单方面屠杀了十几万苏军战俘。
下图是我在二战爆发地格但斯克的二战博物馆中看到的说明,1937-1938年苏联在境内屠杀了20万波兰裔。
二战博物馆的苏联种族灭绝介绍二战时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1939年9月密谋再次瓜分了波兰。
而1940年在苏联占领区还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卡廷森林惨案,2万多名波兰人被苏联屠杀。
卡廷惨案 (2007)8.22007 / 波兰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安杰伊·瓦伊达 / 玛雅·奥丝塔泽斯卡 亚特·祖米卓斯基所以,在波兰人的版本中,二战的轴心国有四个国家:德、意、日、苏。
只是苏联后来与德国内讧而变节了。
下图是我在格但斯克的二战博物馆中看到的当时苏联的战争宣传海报。
二战博物馆中的苏联战争宣传海报二战之后波兰再复国,却在苏联掌控之下,直至苏联解体。
下图是华沙最高的建筑,建于1955年的科学文化宫,是“斯大林送给波兰民族的礼物”,而被波兰人认为是苏联统治的象征。
所以,几乎所有波兰人都非常讨厌它,甚至认为应该拆除。
华沙的科学文化宫时至今日,我身边没有一个波兰朋友表示喜欢俄罗斯,也没有见过俄罗斯人到波兰来,甚至我连俄语在这里都不敢公开讲。
波兰与德国从中世纪的条顿骑士团开始,波兰与德意志人就战争不断。
后来的普鲁士(德国的前身)参与了对波兰的三次瓜分和灭国。
二战前夕的1938年,波兰趁着德国欺负捷克斯洛伐克时,占领了有争议的切申地区。
但不久的1939年9月1日,德国在波兰北部波罗的海畔的格但斯克(德语称但泽,战前当地90%以上都是德意志人,是类似特别行政区的“自由市”)开始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
格但斯克老城区9月15日,苏联按照约定从东线进攻。
9月28日,德军占领华沙(维斯瓦河西岸)。
与此同时,苏军占领了维斯瓦河东岸。
两国以维斯瓦河为界,也就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那条大河。
这是波兰最重要的河流,自南向北流入波罗的海,三个波兰最重要的城市都在沿岸:克拉科夫,华沙,格但斯克。
下图拍摄于维斯瓦河的西岸,那座桥就是电影结尾的镜头(那个镜头是在河东岸拍摄华沙的高楼大厦)。
华沙的维斯瓦河德国在波兰的二战罪行更加骇人听闻,譬如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下图是大门口,火车通过这里不断送人进入鬼门关。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口二战后重新划分边界,苏联占领了波兰东部的地区,而波兰占领了德国东部的地区(类似于波兰整体向西移动了)。
所以,并不是有些网上言论,指波兰扩大了领土。
事实上,波兰的领土比二战前还缩小了20%。
只不过,波兰获得的是发达的德国领土,比割让给苏联的要更有价值。
变化如下图:
波兰二战前后的边界变化随后波兰与德国关系不断缓和。
至今波兰加入了北约和欧盟,两国的关系彻底变化,成为了盟友。
我身边的波兰朋友大多都表示喜欢德国,也常能见到德国人到波兰来。
二、电影情节做了这么多铺垫,接下来进入正题,随着电影情节,看看这场起义本身。
图片下的数字表示在电影中的时间点。
在开始之前,先看看整个电影情节发生的地点在华沙城内的位置和转移变化。
我相信拿着这张地图,应该更加容易理解了。
电影情节发生地点图开战之前开场这段字幕的意思,是1944年苏军已经逼近华沙,燃起了抗击德国统治的斗志。
3:00出现片名,Miasto的意思是城市。
3:10一开场,男主坐电车,德国人车厢很空,而波兰人车厢挤成一团。
牌子上用德文和波兰文写着“德国人专用”。
5:52在现实中,德国人当时在华沙对波兰人实施了各种压迫,电车隔离制度是其中一项。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电车等隔离压迫制度的描述随后,德国军官打完男主之后的话。
对于波兰人而言,他们确实很害怕俄罗斯人再来统治他们。
确实,相比德国人,俄国人在欧洲的名声更加可怕。
9:06
9:10男女主首次相遇的这条河,就是维斯瓦河。
17:27男主穿上亡父的波兰军装。
帽子上的徽章波兰的国徽,白鹰。
传说中波兰的建立者就是在一处白鹰筑巢的地方定居的。
18:15当时的起义军,大多都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年轻人,而真正的军人都已经战死或逃亡了。
把战争浪漫化,等待着他们的是地狱。
注意Gora手中拿着的是十字架,在波兰一切都是以上帝的名义。
19:43女主Biedronka的老爸位于社会顶层,是很有预见能力的,知道起义不靠谱。
21:27可是他儿子是个花花公子(后来他受不了战场的压力而自杀了),以为遥远的西方会提供实质援助,实际上只有一点空投物资。
不过这种想法在波兰也很普遍,认为自己跟俄罗斯人不一样,是信仰天主教、用拉丁字母的欧洲人。
21:34这是很重要的一幕,也是争论的焦点,到底为何苏军不过维斯瓦河帮助起义军。
7月29日,苏军已经抵达了维斯瓦河。
而当时起义军是忠于波兰流亡政府的。
21:43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有一段纪录片,采访了很多位起义军幸存者,都描述了当时他们乐观的情绪,以及父母们的担忧,与这段电影情节非常吻合。
下面节选一些。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我想每个人都参与了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没有年轻人不加入的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我爸爸知道了,他第一次亲吻了我的手
华沙起义博物馆的采访:我对着妈妈说:妈,我们3日之内就会获胜的啊起义开始起义爆发于1944年8月1日下午5点,被称为“W-hour”,可以看到所有人都是一大早来集合的,仿佛是去派对而不是打仗!
其军队称为波兰家乡军(Armia Krajowa),他们带的红白袖章是波兰国旗的颜色。
Wola是华沙西部的一个区。
28:38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W-Hour的说明在WOLA区,随后德国人进行了报复性大屠杀(见后)。
今日的WOLA博物馆,内有起义后WOLA大屠杀的记载下图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陈列的起义军官兵的袖章,上面还有姓名、军衔等信息。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陈列的官兵的袖章电影中可以看到还有不少女兵上阵。
起义军一共有3.8万人,其中4000名是妇女。
29:40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记录了她们。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纪念的被俘女战士们长官的训话中,很明显是对苏联人的不信任。
这些家乡军士兵结局大多都很悲惨,不是死于德国人的战场,就是战后苏联人的逮捕和迫害。
苏联控制的波兰政府曾禁止一切关于他们的资讯,想把他们从人们记忆中抹去。
30:31这里起义军解救的是一群受迫害最惨的犹太人。
他们的手臂上要带上“大卫之星”的袖章,即蓝色的六角形,以表明自己是犹太人。
在华沙起义的前一年,即1943年,华沙的犹太人也搞过一次起义,最终当然也是失败了。
33:29关于二战期间华沙犹太人的故事,推荐看这部电影。
钢琴家 (2002)9.32002 / 英国 法国 波兰 德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传记 战争 / 罗曼·波兰斯基 / 阿德里安·布罗迪 托马斯·克莱舒曼起义军一开始控制了华沙大部分地区,大家都很开心。
34:42下图是我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看到的照片,起义军正在雄赳赳气昂昂。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波兰家乡军照片白热化从8月4日开始,德国调动大军和重炮坦克等,进行了猛烈和残忍的攻击。
第一个开始密集交火的地点,应该是在著名的波瓦茲基墓园。
这里埋葬着许多波兰历史上的名人。
42:58相比德国人武装到牙齿的军火,起义军大多都是土制的枪和手榴弹,根本难以抗敌。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展出的起义军土制手榴弹男主在战斗中受了伤,躲到了一个楼上面,亲眼目睹了WOLA大屠杀,他心爱的妈妈和弟弟也在眼前被杀害了。
47:55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有一个专区,特别记述了这场WOLA大屠杀。
发生在8月5-7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六”。
有4万人被害,目的是恐吓起义军。
华沙起义博物馆内WOLA大屠杀区男主醒来时,已经在华沙的老城区(Stare Miasto)了。
这里是最早的华沙城,位于维斯瓦河畔西岸,众多古迹都在这里,包括皇宫。
48:51随着战事进行,德军的专业素质和军备让他们迅速占据上风。
于是,起义军采用下水道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
因此电影中多次出现了下水道的场景(见后)。
50:27我还去过当年起义军总部所在的大楼。
起义军总部所在的大楼德军采用焦土策略,用重炮摧毁起义军躲藏的建筑。
下图是电影中老城区爆炸的一瞬间。
这是华沙最繁华的地方,可以看到其密密麻麻的建筑、街道和人群。
54:41这是真实的情节。
这次对老城区的大轰炸,德国人出动了Karl巨炮,炮弹重达2.2吨,造成了正如电影中的人间炼狱。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记录的当时德军用巨炮轰击建筑女主此刻带着精神恍惚的男主想要钻出下水道,逃离老城区。
59:00女主冲德军火线的这一幕,也是取材自一个真实的场景,见下图。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真实的照片女主带着男主从老城区逃离,钻进了下水道。
结果还碰到了德军从出口向下水道仍手榴弹。
59:43在华沙起义博物馆里,专门搭建了一个模拟当时场景的“下水道”,让参观者可以体验起义军们的感受。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模拟下水道,大字写着:小心,德国人!
出来之后,已经到了Śródmieście区。
位于老城区的南侧。
这里暂时还是风平浪静,人们生活如常。
1:02:03这里广播提到的教堂,是位于老城区的圣十字圣殿,建于1682年,是华沙最著名的巴洛克教堂。
1:02:32女主一觉醒来发现男主不见了,于是踏上寻访之路,来到维斯瓦河边。
这里又是一个前线,不能通过。
此刻有个送信的童军,冒死冲过了火线,后来被女主发现被打死了。
1:12:11这个情节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记录了这个名叫Jerzy的英勇少年,遇害时只有12岁。
华沙起义博物馆展出的Jerzy事迹,以及他遇害时穿的衣服东岸见到了苏军的坦克。
繁华的华沙城在西‘岸而东岸是Praga,至今也不是很繁华。
1:12:19德军炸毁了维斯瓦河上的桥梁,华沙人无法撤退到Praga,而苏军更难以支援了。
当时苏军中有小股的波兰裔军队渡河支援,但帮助不大。
1:12:34这一段的是非曲直,有很多争论。
很多波兰人认为苏联人当时是隔岸观火,见死不救,让起义军去送死。
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中,专门有一个展厅来记录。
当时有一个隶属苏军的波兰旅,曾经数次想渡河,却因为德军的严密防守而失败了。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对苏军渡河的记录女主的目的不是过河,而是找男主。
她冒死冲过火线,来到了之前有人跟她说男主可能出没的地方,Czerniaków(离我工作的地方不远)。
1:12:59女主来到了一处避难所。
旁人说的话,正是当年苏军臭名昭著的军纪,从东欧到中国东北都“领教”过了。
1:14:56人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起码如果是苏军能活命!
1:18:08另一边,男主和另一女友ML之后,又钻进了下水道。
1:26:09起义尾声进入9月,起义军已经弹尽粮绝,但仍然拒不投降。
1:32:14而上图中的这把手枪正是波兰当时生产的VIS Mk,当时被起义军将领们使用,说明这个电影制作的严谨!
华沙起义博物馆展出的VIS Mk手枪实物另一方面,德军的暴行愈演愈烈,包括屠杀战俘和医院里的伤员。
1:37:24以及把平民驱赶到坦克前面,延缓起义军的射击。
1:42:05电影中的是二战时德国的发明,哥利亚遥控炸弹(电线遥控小坦克)。
由于起义军反坦克武器很少,所以最有效的对付方法是切断它的电缆。
1:39:03当然,也是取材自真实的武器,华沙起义博物馆有展出。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展出的哥利亚实物这句临死前的台词点了电影主题。
1:48:50男女主九死一生逃过了维斯瓦河之后,回头看火海中的华沙城。
1:55:25片尾的今日维斯瓦河与华沙城。
红圈的建筑就是科学文化宫。
1:57:45现实中,10月2日起义军向德军投降。
下面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介绍。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起义军投降介绍三、后续的故事华沙城的毁灭与重建9月底,起义军知道已经没有胜利的可能性,决定投降。
10月2日与德军签订投降书。
起义的失败最终造成近20万的华沙人丧命,波兰起义军伤亡约4万人,其中1.5万人战死。
另外50万幸存者则遭纳粹驱逐家园。
下图是华沙起义博物馆外展示的遇害人员名单。
华沙起义博物馆外陈列的遇害者名单随后,为了报复不听话的波兰人,以及阻止其他欧洲城市的起义,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有系统的摧毁所有的建筑。
战前这座城市有130万人口,战后只剩下1000人!!!
这副是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展示的战后华沙。
华沙起义博物馆中的展示的战后华沙战后,波兰人按照流传下来的画作,在1948-1953年期间一砖一瓦精心重建了老城区!
1980年,华沙老城以“近乎完全复原13至20世纪历史景象的杰出范例”为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下图是我在老城中心拍摄的。
华沙老城皇宫广场
华沙老城与今日天际线
华沙老城区道路上记录着:老城区于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遗产纪念华沙起义时至今日,每年的8月1日下午5点,即华沙起义爆发的W-Hour,华沙市区都会响起警报,并且在市中心有集会和纪念活动。
这是2023年的W-Hour,我在华沙某街头遇到的纪念活动。
2023年W-Hour华沙街头的纪念活动在平时,四处都可见纪念这次起义的雕塑、纪念碑等。
挑选一些如下。
华沙起义者纪念碑(Pomnik Powstańców Warszawy Batalionu AK)。
这张图正上方的船锚标志称为Kotwica(即锚),是当年波兰家乡军的军旗,也是抵抗纳粹的标志。
华沙起义者纪念碑街头的一个小纪念碑,纪念这里当年的一次战斗。
至今仍然有人来献花。
华沙街头的小纪念碑纪念华沙起义中牺牲的三位杰出女性的雕像。
华沙起义三女杰雕像最后是地标性的华沙起义纪念碑。
下图是纪念墙。
华沙起义纪念碑这部分表现的是从下水道里出来的战士。
华沙起义纪念碑这部分是战斗在城市废墟中的战士。
华沙起义纪念碑。
最后的话看完了这部电影,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想最后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无论出于什么理论或主义,发动战争都是当代文明不能接受的可耻行为,给人类带来的都只有苦难!
有严重剧透!
很棒的电影!
最后的最后,只有男主一个人活了。
美化的家庭、爱情、生活,都在战争中被毁掉了。
可惜了那么漂亮的女主,战争摧毁美好,让人反思战争的代价。
最后有人争议女主有没有死?
其实我认为是死了的。
女主就像美丽又弱小的波兰,那个变态的士兵就像邪恶的德国法西斯,男主看到后面的尸山崩溃到要自杀,就说明了女主不可能活下来了。
如果导演更暗黑一些,结局是男主被那个德国俘虏抢枪并且爆头,那就更震撼了。
那德国就真的没有一个好东西。
ps:电影里面的背景音乐很好听。
天啊,让我想起俄罗斯某年的冲奥烂作《斯大林格勒》,波兰本土奖怎么想的啊?
波兰,你基本上很难想起与电影有何关系,疫情在家就是翻来覆去看看看!有刷一遍华沙,正好刚看了国产解放终极营救,心里一万个草泥马飘过,韩三平李少红常某某,那技术水平巡查十万八千里别说钱我们除了钱没别的!
大烂片,白瞎了这么好的题材
近期看过最烂的战争片
波兰人1944年在华沙的仓促起义是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组织的,事先没有和苏联通报过,由于德军在苏军的夏季攻势下被打得连连后退,7月20日又发生了刺杀希特勒事件,波兰人对起义前景极为乐观,认为2、3天就可以控制华沙,而苏军这时却在华沙对面停止了进攻。希特勒对华沙起义十分恼怒,命令毁灭这座城市,德军对波兰地下起义军和华沙居民大开杀界,而起义军只是些当地的年轻男女,并无战斗经验,也无重型武器。两个月的战斗后,华沙85%的城区被夷为平地,20万波兰人被杀,其余居民被德军送进了集中营。卡廷事件和苏军在华沙城外的见死不救让波兰人恨透了俄国佬,但现在波兰人也反思当初为什么要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冒然发动的起义,这就是找死。
混乱的剪辑
原来是拍了《基督圣体》的导演拍的。这位导演的乡土气息还是很浓烈的
好几个美女
太残酷了,真正的战争片,比狗血的抗日神剧强太多了!自强不息,远离战争!
战争,是一个吞噬血肉和灵魂的巨兽,无论你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都难以避免的被拖进去,尸骨无存。人性在里边湮灭,只剩下疯狂与麻木。有人为了自由,有人为了爱情,有人为了复仇,有人抱着一腔热血。但他们也都是愚昧的和狂热的,他们或许以为那是浪漫,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只有在清醒过来之后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愿人间不要再有战争。有人说这片子加入了很多浪漫,拉低了这部片子,有人说这部片子偏西方,因为让人看了觉得苏联人就在河边却不帮忙显得无情。我倒觉得加入一些浪漫很好,因为这片子里是以小兵,年轻人的视角看到的。而年轻人即使在战争中也依然保有一丝浪漫,带着爱情的渴望,带着一些美好的幻想,这正是十八岁的年纪该有的东西。而那也正代表着爱,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而主观视角必然带来偏颇。
真实的历史事件,爆炸和子弹横飞,人被杀就会死,人体有弹孔,伤口血肉模糊,全场发了上千盒便当,主配角可以说全灭,考究的武器装备和制服,人物丰富。同时整部电影故意营造出戏感,夹杂在写实的战争场景之间,除了名场景子弹拐弯,另一个名场景天降血肉雨,反映战争残酷,但也不很符合真实世界的物理学。更别提战争间歇的MV床戏画面了。但恰恰是有这些出戏情节做装饰,加在真实历史事件的真实描写基础上,出戏感不断地将观影者在当下与战争之间拉扯,才能提现出优秀的战争电影必须有的主题:反战,而不是歌颂牺牲视觉刺激战场沉浸感这些睡醒一觉就忘掉的爆米花。
迄今为止看到的最血腥的战争片,面对枪炮人只是一团血雨。
我们都知道这个事实,波兰在德国和苏俄之间顷刻被吞并。八零后的导演以及九零后的演员们把残酷的战争拍得很真实,也很像二战ATG游戏!但是男主你跟女主第一次战火下亲吻的时候子弹都绕着你俩大哥你不是跟我在扯淡么!本片单纯的表现出了残酷,对于波兰自己人来说,并没有拍出“历史意义”。
如果连爱你的姑娘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保护郭嘉
拍得支离破碎,被突如其来的慢镜头恶心到了。
文艺青年的民兵,就是沉重的炮灰。波兰这民族真是被欺负惨了,就美帝没明面上欺负过,现在才一个劲抱美帝大腿
观影四个字:散装动物!
emmmmm,这是个什么J薄玩意儿…
bjiff
无比惨烈。面对地狱般的战场,转身躲开也没人会指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