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National Theatre Live: Hamlet,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Hamlet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珊·布鲁克,里奥·比尔,塞伦·希德,吉姆·诺顿,卡尔·约翰逊,寇布勒·霍尔德布鲁克-史密斯,马修·斯蒂尔,迪雯·亨利,巴里·艾尔德,鲁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 剧照 NO.1哈姆雷特 剧照 NO.2哈姆雷特 剧照 NO.3哈姆雷特 剧照 NO.4哈姆雷特 剧照 NO.5哈姆雷特 剧照 NO.6哈姆雷特 剧照 NO.13哈姆雷特 剧照 NO.14哈姆雷特 剧照 NO.15哈姆雷特 剧照 NO.16哈姆雷特 剧照 NO.17哈姆雷特 剧照 NO.18哈姆雷特 剧照 NO.19哈姆雷特 剧照 NO.20

《哈姆雷特》剧情介绍

哈姆雷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被传召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以及自己母亲和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父亲的突然离世,加上母亲的改嫁,使哈姆雷特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哈姆雷特在半夜里来到城堡高台上,与父亲的鬼魂相会,得知父王被叔父克劳迪斯毒死。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向那个篡夺王位、霸占王妃的凶手复仇。背负了复仇任务的哈姆雷特决定用假装发疯的办法来掩饰自己,以窥探克劳迪斯的一举一动。随后他安排了一场宫廷戏,将国王被害一幕以戏剧形式表演出来。叔父看后原形毕露,而哈姆雷特却误杀了恋人(珊·布鲁克 Sian Brooke 饰)的父亲,导致恋人发疯死去。随后哈姆雷特的母亲也饮毒酒死亡,最终哈姆雷特愤怒杀死叔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冒险王卫斯理之无名发猎犬老炮儿调音师物怪虚无,万物之外火药牌女友丛林历险记污物北纬33度特别搜查:死囚来信乌鲁木齐的天空悄悄爱上你维琴河第四季冬日斜阳记忆之城混账人间汉时关零度以下天启大爆炸她不见了重现千基变死亡电梯铠甲勇士之帝皇侠好奇的餐饮服务商:禁果蜜月酒店杀人事件雪之华Oh!我的幽灵鬼再造战士3:重生

《哈姆雷特》长篇影评

 1 ) 奥菲利娅成为最大败笔

本来想打2.5星的,没办法,勉强打3星吧整个看下来在脑海里最挥之不去的一个想法就是“这奥菲利娅演的什么玩意儿啊?

”从头到尾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小家子气,眼神和肢体动作都好像一个自闭症患者,看了令人浑身不自在,体态也很差(这个大概是演员本人的问题吧),奥菲利娅后半程疯疯癫癫的样子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更让人心生厌烦(不得不说这个演员真的会演疯子,毕竟也演过夏洛特的疯妹妹),总而言之完全与一个大小姐的样子背道而驰,疯癫的举止也让人完全心疼不起来。

其次就是选角真的…难以理喻。

霍拉旭一登场就让人大跌眼镜,虽然是现代改编版本,那也不能大片大片纹身裸露在外面吧?

真的,观感很差。

其次,波洛涅斯和奥菲利娅都是白人,雷欧提斯找个黑人来演到底是怎么想的啊??

真的无法理解。

不过另一个有趣的是,克劳狄斯的选角还挺符合我的审美的,所以当哈姆雷特谴责皇后“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时,我真的get不到hhhhhh本尼饰演的哈姆雷特很有张力,但整体来说过于咋咋呼呼和吵闹了,他的情绪90%的时间都处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这样的哈姆雷特与我的理解不符,那句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也太过平铺直叙了,与他其他时候激昂的表现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这个版本的哈姆雷特还是很欢乐很讨人喜欢的,但私心来说,本尼气质很符合,但外形稍微差一点。

虽然是根据名著改编的话剧,但还是觉得结尾部分可以适当延长一些,不那么仓促会更好,前面有些装疯卖傻戏份的在时间上可以适当缩略一些会更好。

而且,说实话,很多细节没交代清楚,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完全不能理解很多重点情节的转折,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突然闹掰看得一脸懵,结尾皇后喝下毒酒,还有克劳狄斯哈姆雷特雷欧提斯互相残杀也非常潦草。

其实结尾处理不好很容易就看出来了,在霍拉旭和哈姆雷特看着小丑扔头骨那里,离结束也就只剩二十多分钟了,看的时候就在想,后面的真正的复仇戏码真的能在短短二十分钟内好好讲清楚好好结束吗?

果不其然最后是草草收场。

还有,想改编成现代版很好,但格子衫,运动鞋,匡威鞋,手枪,相机,和超级古老的电话机,大宅,这两套极现代极复古的元素的碰撞真的不伦不类,要改不如就彻底改到现代,总而言之,这版改编,真的令人不敢恭维。

最后,舞美真的很不错,氛围很到位,尤其是音效,太配合了,好几次都被吓了一大跳(•́ω•̀ ٥)

 2 ) 「爱你孤身走暗巷」——哈姆雷特的宗教密码

「你觉得,真正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一定是能把人性幽微处放大且具像化的魔法,就像《哈利波特》一样,我们看到的奇异瑰丽的法术,都可以理解为不同神经脉冲的外显化,正如遗忘咒对应着阿尔茨海默症、阿瓦达索命咒则对应着单纯的仇恨,当然,也有一些好的,比如滑稽咒讲的是解构恐惧的方法,而守护神咒则暗示寻找温暖的多巴胺来对抗抑郁的良方。

所以《哈利波特》实际上是一部心理剧。

」「好了好了,我们等下去看的分明是《哈姆雷特》,你聊这么多《哈利波特》干什么?

」「什么,他们俩不是亲兄弟吗?

」「少来~」

说实话,我之前一直看不下去《哈姆雷特》,不就是一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吗?

但是在和胖虎在电影院门口聊了上面许多之后,开始有了一些完全不同的心理体验。

也许是卷福太有表现力,这次看完《哈姆雷特》之后的第一感觉是很痛快,自己的情绪随着强烈而有画面感的台词爆发出来,仿佛再大的痛苦也被消解。

比如:「我的命运在高声呼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

」「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

」「他心里一定藏着什么事,孵在忧郁的窝中,我怕它一旦破壳而出,就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君主的薨逝不仅是个人的死亡,它像一个旋涡一样,凡是在它近旁的东西,都要被它卷去同归于尽。

」「要是你还要夸说什么高山大岭,那么让他们把几百万亩的泥土堆到我们身上,直到我们的地面深陷到赤热的地心,直到把我们的地面堆得高到可以被“烈火天”烧焦,让巍峨的奥萨山在相形之下变得只像一个瘤那么大吧!

」「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在开场前,卷福去一所伦敦的学校观看孩子们排练的《哈姆雷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安排。

孩子们虽然涉世未深,但对于恋人的爱慕、对于已故亲人的眷恋、对于蒙冤之人的同情、对于仇敌的憎恨,都让他们感同身受,这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来源。

但我有个坏习惯,就是在提前看影评,是我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刷到了这样一句,让我开始了殊为不易的考据之旅:「堂吉诃德是西班牙和纯粹天主教的神话;浮士德是德国和新教的神话;哈姆雷特位于两者的裂隙之间,这裂隙决定了欧洲的命运。

」卡尔·施密特这句评断,是不是太玄了?

威滕堡留学生哈姆雷特

其实一点不玄,哈姆雷特不断延宕的复仇过程,就是英国在宗教改革上不断折中的体现。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剧中哈姆雷特在德国威滕堡大学求学,带着新教的思想回到了天主教氛围浓厚的丹麦,面对自己父王薨逝、母后改嫁、国将不国的情况。

巧了,威滕堡大学正是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坐镇的宗教改革发源地,这个梗埋得是不是很明显?

在这里有必要稍稍简述一下宗教改革的核心议题,是不是欧洲人真的闲的没事做,为了死面饼和葡萄酒就要大打出手?

积弊多年的天主教已经失控,教士阶层大多爱才如命任人唯亲,甚至把信仰当作生意,于是生老病死各项圣事也被扭曲,售卖赎罪券更是广为诟病,原先还说做善事就可以上天堂,现在是谁有钱谁就可以上天堂,这还了得?

穷人在此世被折磨,来世也要在炼狱里受折磨?

可以说,这样的宗教不仅没有公平,连基本的秩序也无法保证。

加尔文觉得,靠做圣事上天堂太「卷」了,人们都把精神用在这方面的钻营上,却忽视了与上帝的沟通。

「天主教会强调为了最后的救赎,人们必须多做善行,这让信徒感到焦虑」。

所以他干脆选择了「躺平」的态度——「万物绝非生而平等,上帝早已注定了一些人得到永恒的生命,而另一些人得到永恒的毁灭。

」但他后来有个至关重要的补充,也就是认为富足和「审慎的生活」都是被上帝拣选的标志,后来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由此出发,写下了巨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路德在帝国宗教会议上为自己的主张辩护,并说出了千古名句「Here I stand」具体而言,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一般地取消了告解、终傅涂油礼等争议比较大的圣事,因为这东西《圣经》里没有,是教会私自加的项目。

仅仅保留了洗礼和圣餐礼两项。

大大简化了宗教仪式。

最关键的是,为教士阶层去魅之后,每个人都可以读圣经、都可以作自己的教士,不要中间商来赚差价,所以,本质上这是一个「宗教民主化」的运动。

这边中北部欧洲轰轰烈烈的改革,那边意大利也在轰轰烈烈的自查自纠,搞起了反宗教改革,本质上也加强了自身的组织建设,出现了利玛窦跻身其中的耶稣会之类的知名组织。

很长一段时间里,两派之间水火不容。

哈姆雷特留学正在争议的中心,而莎士比亚创作该剧时也正在英国宗教改革的高峰期,王子复仇过程中的所有犹疑都来源于此。

要相信鬼魂吗?

一开场,哈姆雷特就遇到了一个难题——父王的鬼魂。

在天主教文化中,这是正在炼狱煎熬的父亲,他出现是死者和生者交互的最后时光。

而新教取消了炼狱,所以灵魂在死后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都是凡人所不能见,这时鬼魂就是魔鬼的诱惑罢了。

对于这个消息,哈姆雷特问了目击者很多细节,希望能够从外形上找到线索。

但并没有十足的把握,面见鬼魂的时候,哈姆雷特直接说「不管你是一个善良的灵魂还是万恶的妖魔」,听到叔父谋害国王的重大秘密之后,他被鬼魂描述的惨状触动,对朋友表示「这是一个真实的亡魂」,继而他就复仇的任务吐槽了这么一句:「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哈姆雷特的不简单体现出来,第一,他在根据实际情况判断鬼魂的性质和言论,并在后面使用戏中戏验证了鬼魂的指控。

第二,他没有把自己的复仇局限在个人私仇上,除了父亲被谋害,还包括整个国家被窃取。

值得思考的是,在叔父窃国之后,没有大臣怀疑、母亲匆匆改嫁、臣民也安之若素,说明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已经被破坏,自己要肩负起的使命,是用新教文化涤荡天主教这一切丑行与罪恶。

虽然但英国国教否认死者的亡灵可以重返人间,但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还是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意识,比如鬼魂整体上而言是温情脉脉的,这是亲天主教的莎士比亚夹带私货,却也符合当时的人情世故和历史现实,英国虽然因为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但直到莎士比亚的时代,天主教文化在底层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些仪式和观念也得到了保留。

在另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王后是否有罪」上,也能看出端倪。

王后是被蒙蔽的,但是后续哈姆雷特在寝宫里逼迫王后忏悔,实际上扮演了牧师的角色。

也是天主教角色的表现,但在精神内核上,哈姆雷特的思考明显是偏于新教色彩的——审慎、克制、反对纵欲。

对于王后的批评把最后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什么时候复仇?

哈姆雷特在文学评论界有个「延宕王子」的称号,用来形容其在复仇时的犹豫不决和迟疑不定。

这实际上也有宗教的因素在其中。

他清楚的知道,父王被谋杀之时,没有进行天主教传统的终傅礼(也就是涂油礼),也就是鬼魂所说的:「在睡梦之中被一个兄弟同时夺去了我的生命、我的王冠和我的王后,甚至不给我一个忏罪的机会,使我在领到圣餐、受过临终涂膏礼前,就毫无准备地负着我的全部罪恶去对簿阴曹」。

所以在他能看到正在祈祷而毫无防备的叔父之时,抑制住了一剑送他上天堂的冲动,而是如此盘算:「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的,这样还算是复仇吗?

不!

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

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乱伦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时候,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这其实就体现了天主教和新教撕裂给个体身份带来的不确定。

如果是坚定的新教信徒,有罪无罪天堂地狱早已注定,无论叔父如何祈祷都不会改变。

但这样的思绪明显受到了干扰,在天主教文化里,死前的告解和涂油礼非常重要,这相当于一个临终大礼包,可以减轻死者在炼狱里的煎熬。

哈姆雷特之前听了鬼魂的陈述,所以对于这一套仍然有很大保留。

诚如评论家所言,哈姆雷特「发现他自己在新旧世界的信仰之间被撕扯着」,其性格「反映出悬而未决、处于过渡期的伊丽莎白晚期的文化。

」哈姆雷特后来看到了挪威王子的复仇大军,再次感慨「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像鹿豕一般的健忘呢,还是因为三分怯懦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

」,并发誓「让我摒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

」所以才有了哈姆雷特在海上的积极自救,并将计就计接受了最后的比剑,也就是自己最终复仇的命运。

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一开始是不太接受自己的复仇使命的,他感慨「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甚至抱怨命运是个「娼妇」。

种种犹疑便是由此而来,甚至于他也想过轻生。

比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勇敢?

」这里其实设定了三种场景,第一种是「死」,第二种是「默然忍受」,第三种是「挺身反抗」。

这同样应对命运的三种策略,一种是「重选」、第二种是「躺平」,第三种是「反抗」。

其中「重选」和「反抗」都对应着死亡,第一种自杀时不被基督教允许的,奥菲莉亚的草草下葬便是一例,第二种死亡可能很壮烈,但而人们往往会因为惧怕死亡后「究竟将做什么梦」,所以无法坦然面对死亡,往往选择「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成为「躺平」的懦夫。

哈姆雷特正是在「躺平」和「反抗」之前苦苦挣扎,所以他曾有一段如此称赞挚友霍拉旭的话:「你虽然经历一切的颠沛,却不曾受到一点伤害,命运的虐待和恩宠,你都是受之泰然,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股掌之间,那样的人是有福的。

」哈姆雷特学到的是受之泰然,但不能被玩弄于股掌之中。

后来在墓地里对骷髅感叹的一幕,能看出生死有命更是深入他的内心。

哈姆雷特从船上逃走时领会到:「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反而可以做出一些我们深思熟虑后做不成功的事。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这样带有明显新教预定论色彩的思想,让哈姆雷特卸下了心里的负担,在最后比剑之前,他其实已经做好了准备:「一只雀子的生死,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

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

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

随它去。

」正是这样的预定论,能让人对命运受之泰然。

而将命运与善行、事功分离,恰恰得以超然的看待命运——无论我怎么做都会死,倒不如随时准备,改变命运发生的方式。

在哈姆雷特杀死国王之后,他对霍拉旭说「你倘若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如此,私人的复仇变成了对冷漠丹麦人的道德教育,在这一层上,这场复仇才起到了「重整乾坤」的作用。

毕竟在欧洲西北部,等级化的天主教已经被更加平等的新教所替代,每个信徒都是教士,应当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

尾声:为什么今天还要看哈姆雷特很多读者可能会问,宗教改革毕竟已经过去数百年,莎士比亚把自己时代的历史融入进去很正常。

就算哈姆雷特的故事来自于英王詹姆士一世的故事,就算它是为了纪念莎士比亚的夭亡幼子哈姆内特(Hamnet),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把它奉为经典呢?

除了我们在开头说的文辞所激发的情感力量,最重要的是,哈姆雷特在天主教和新教的裂隙之中,展现了罕见的人性之光。

他从果壳中的宇宙跳出,大胆用自己的理性判断亡灵,并在不断反思中成为命运的勇士,当仁不让地探索了新时代的道德,可以说,他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原型。

我们的苦恼、愤怒、哀愁,他全都具备,就这一点,他就能给「现代性」撕裂中的人们以新的安慰、思考和挑战,也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主题下开枝散叶常演常新。

再说的接地气一点,他不就是最早的《孤勇者》吗?

(首发于公众号:猴尔摩斯)

 3 ) 最差版本哈姆雷特

看见分这么高怀疑我看了场假话剧……改得这么差,最大的锅肯定甩给导演。

首先服装道具都偏现代化,包括奥菲利亚的相机,后来霍拉旭递给哈姆雷特的枪,都感觉年代设定应该是近50年内的事……如果导演想把剧本时间线拉近,让观众觉得更亲近,直接设定成现代故事不行吗,弄个上世纪这样的大背景感觉很迷……另外,很多细节都被删掉,导致剧情bug和人设平面化。

记忆最深的就是最后一幕,皇后莫名其妙喝下毒酒……完全!

没有!

铺垫!

作为观众只看见就在儿子和雷欧提斯战况激烈的时候,皇后三步并作两步,莫名其妙跑到侍女面前把酒喝了?

作为一个皇后,难道不是坐在凳子上,优雅地等着侍女把酒递过来?

再说她是有多无聊,悄悄地自个儿把皇帝对哈姆雷特的奖赏给喝了?

说说主角吧,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本尼这版全程愤怒的哈姆雷特也是刷新我的认知了。

作为一个受百姓爱戴的王子,他的聪慧和优雅,我反正一点都没看出来。

他装傻和正常的时候,有区别吗?

都是疯疯癫癫的样子。

再说哈姆雷特最核心的to be or not to be,有表现?

我只看见了愤怒。

本来很期待的他和母亲深夜会面的那幕戏,结果呈现出来的只有,哈姆雷特:你不配当我妈+全程怒吼。

皇后:我错了+全程嚎啕大哭。

哈姆雷特本来那么那么那么复杂的内心世界,被本尼诠释得像个智障中二青少年。

哦对了,还有他误杀了奥菲利亚老爸的时候,拜托,你杀了的是你情人和你好友的爸爸啊!

哈姆雷特居然冷漠得像只是死了只蚂蚁。

哇,想吐槽的简直太多了!

奥菲利亚,虽然演员演技其实还不错,但是,一开始选角就有大问题啊!

原著里美丽纯洁善良天真可爱的少女,到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有鱼尾纹和眼袋整张脸都写满故事的女人,再加上演员脖前倾问题严重,小腿粗壮……这让观众怎么有代入感?

还有,她和哈姆雷特的感情戏也是……非常神奇。

导演对他们感情的描绘和对哈姆雷特受百姓爱戴这点描绘的处理方式一模一样,观众如何得知他们二人相爱?

全靠听其他演员的台词。

明明几句对手戏就能体现的东西,导演偏不让他们演。

我们只看见她哥哥雷欧提斯劝她不要陷入王子的爱情,她父亲波洛涅斯也让她拒绝王子的情书。

然而奥菲利亚自己,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没有一丝羞涩,没有一丝爱而不得的难过。

所以观众完全get不到奥菲利亚对王子的情感。

另外我还想吐槽雷欧提斯。

不是我对肤色本身有什么意见,只不过波洛涅斯和奥菲利亚都是白人,而一家人里的哥哥,是个黑人……我可能能脑补一万个青青草原的故事……再说雷欧提斯身为一个翩翩贵族少年,演员能不能有点贵族气质?

那双眼睛瞪得溜溜圆我以为是非洲王宝强,简直憨态可掬。

最后点名批评的主角是皇后。

同行一起的妹子一直给我吐槽这导演可能对皇后有什么意见,我深以为然……皇后戏份不算少,但看到结尾我也不知道这个皇后有什么特点……人物塑造得宛如一个群演,更不要说展现她可恨又可怜的一面。

配乐打光这些专业问题我不懂就不说了,反正这部剧,作为一个业余观众,就觉得,除了布景不错,好像就没优点了……

 4 ) quotes

Hamlet: 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超乎尋常的親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Hamlet: Oh that this too too solid flesh would melt, thaw and resolve itself into a dew啊,但願這一個太堅實的肉體會融解、消散,化作一堆露水!

How weary, stale, flat and unprofitable seem to me all the uses of this world!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It is not, nor cannot come to good. But break, my heart, for I must hold my tongue那不是好事,也不會有好結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為我必須噤住我的嘴!

Hamlet: Your love as mine to you.All is not well. Would the night were come. Till then, sit still my soul.Foul deeds will rise, though all the earth o'erwhelm them, to men's eyes

 5 ) #《哈姆雷特》(经典重读)

#《哈姆雷特》算得上是经典重读,同时也有很多新发现:1、整部剧的道具布景完全像是十九二十世纪的配置,而不是十六十七世纪的丹麦,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算是对传统剧本的一个创新;2、哈姆雷特请来的戏剧班子表演了一段《埃涅阿斯纪》,算是对古希腊罗马的致敬,之前都没有发现3、发现其实有很多英伦式的黑色幽默,在读文本的时候感觉不来,戏剧表演出来就很明显了4、哈姆雷特的表现就像是个小孩,我觉得与罗密欧很相似,都是年轻人那种桀骜不驯、狂放、对人间的不屑,但是人间的困境却导致了他们最终的死亡。

5、《哈姆雷特》的气质其实真的很有从古典到现代转型的感觉,从古典时代那种阿基琉斯式的愤怒勇武、直截了当的英雄伦理到现代一种踌躇思虑、阴暗与消极的虚无主义。

当哈姆雷特赞扬着人作为万物之王,聪明的灵长、秀美的天使时,其实可以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却犹豫不决、迟迟不肯复仇,其间有一种隐含的张力:包含的实际上是对于人力之外事物的追求——“人类已经不足使我欢愉”。

6、当年轻的王子发现这个世界如此肮脏痛苦的时候,他无法选择,因为无论如何做都会导致自己手上沾染不义的鲜血、或是无法复仇带来心理上的责难,结果自己的犹豫又导致了更大的悲剧,最后只能以一种浪漫的死亡终结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告别了肮脏的人间。

 6 ) NT Live 哈姆雷特——此外仅余沉默而已。

本该看完的时候就把影片写出来,但最近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实在没有什么心情。

总的来说我对这部戏剧整体呈现的效果是满意的,除却服饰太过出戏以及奥菲利娅的表演过于疯癫以外,基本上无可指摘。

演员们的戏剧表现力很强,卷福的表现又一次惊艳了我,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台词功力依旧让我折服,但还是觉得本尼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还可以更加出色,实话实说,尽管本尼已经很优秀了,却还是和我心中的哈姆雷特有些差距,毕竟《哈姆雷特》是我最喜欢的莎翁悲剧之一。

原谅我此时此刻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这是我第一次看戏剧,而且还是NT-Live的戏剧!

之前看《揭秘莎士比亚》的时候,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去英国的环球剧院看一场莎翁的戏剧,哪怕听不懂也没关系,只看表演就足够了。

毋庸置疑,现场看得效果一定比荧幕上更好,因此我们通过资源和翻译后的语言来评价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然而,戏剧的神奇之处也就此显现出来——它的感染力突破了语言的限制和文化的差异。

我们的情绪能够受到其中人物的带动,或笑得人仰马翻,或悲伤得不能自已。

我对莎翁的作品本就有着极深的感情,搬到舞台上之后这份热爱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很多文字上不能理解的地方也渐渐开始领悟了,很多颇具哲理的台词更加震撼着我的心灵。

莎翁的作品真是太有魅力了,戏剧真是太有魅力了。

关于《哈姆雷特》原作的具体分析我不想在此处呈现,一来是现在仍未理解得透彻,还需要看更多的演绎以及反复研读剧本本身,二来是我想在莎翁的条目下写下这篇感受和领悟以表达对莎翁的喜爱与尊重,因此,这里我只点出这出戏带给我的不同理解以及一些想法的更新。

最主要的是波洛涅斯这个角色,之前我是把他当作一个讨人厌的反面角色来看待的,但在这部作品中他更类似于一个喜剧人物,一个絮絮叨叨的话痨形象,如果他不这么多管闲事的话(其实也不算闲事)也不至于被哈姆雷特误杀,没错,是误杀(仅代表我此刻的观点),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加强了悲剧的效果——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本可以避免死亡,至少其中一人可以免于陨落的命运。

(我仍不喜欢雷欧提斯)这里我还要指出一点莎翁的伟大之处,你会发现他的悲剧直到最后一幕出现以前基本上洋溢着欢乐的旋律,幽默得宛如一部喜剧;而他的喜剧直到最后一幕出现以前都充满着误会,悲惨得让人唏嘘。

一部戏剧中的这种情感冲突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

我对王后的忏悔这一部分有了全新的理解,从表演中体会到了她那一刻的真心,但对这个人物我还是拿捏得不是很准。

同时,我对经典独白以及坟墓前有关死亡的见解这两部分,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哈姆雷特》之所以伟大绝不单单是因为它讲了一个好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了人类的根本问题——存在的意义以及生命的虚无。

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无时不在引起你的反思——我始终认为莎翁是一位哲学家。

这次的观演绝对是一场完美的体验,想必今年要在戏剧上花费更多的心思了。

最后,感谢慷慨分享资源的朋友,你让我生命的一部分趋于完整了。

 7 ) 观众的自我修养-记莎剧入门的moment

第一次感觉到莎剧入门了,这个时刻说来的晚是晚,但过程却比想象的快。

真正认真看莎剧是从去年开始,无论当年TNT的哈姆雷特,还是NT的科里奥兰纳斯的首映,都是我的催眠剂。

如此迟到的原因现在想来大概有三个:一个是畏难情绪,一直以来接受到关于莎士比亚的印象都是“巨著”,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去看这些东西;第二个是经历不够,但现在作为一个有着十年精神分析督导体验的抑郁症患者来说,世间给我了足够的mistreat让我去understand莎士比亚,但我却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点;第三个是因为没有成长在看戏剧歌剧的环境里,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个错误的理念,以为莎士比亚是要去“读”的,直到后来阅读到正确打开莎士比亚的姿势才知道,原来戏剧这东西,本身并不能算文学,只是因为莎士比亚这个人太牛逼了,他的剧本单独拿出来,也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所以自莎翁以来才会有这种剧本单独成书的现象。

一部戏剧只有在被搬上舞台后,才是真正的完成,反过来说,作为观众,也是要先走进剧场去看戏,然后看到了感兴趣的戏,再单独把剧本找来研读。

而如果不幸生在一个没戏可看的环境里怎么办,那么就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将文本在头脑内再加工。

也就是说,读戏剧,严格来说,是读台本,是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定义的“阅读”的。

当然,依靠自我想象去读台本,这并不是上佳的办法。

毕竟,再没有见到舞台之前,是不可能想像出来这一套的。

于是当了解到这一点后,就舍弃掉了“先把莎士比亚读明白了再看戏”的执念,大胆走进剧场,放手买票,于是家里的票根也是非常可观。

而真正走进剧场后,也发现,及时放下执念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原来是这么演的,原来是这样来表现的!

如果我不及时走进剧场,可能这辈子也不会有“把莎士比亚读明白了”的那一天。

再回头一想,那些号称自己读过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却从来没有真正看过莎剧的人,对自己以为理解莎翁的这种自信是有多可笑。

都是纸老虎,唯有一点一滴去做积累。

之所以会拿这部剧来写第一篇剧评,也是因为第一次自我感觉“摸到门槛”的时刻,也许理解上依然有盲区,依然有偏差,反正后面读完书还会再写书评。

1.之前真的会因为莎剧大段的独白引起不适,症状就是立即进入睡眠。

而最近被9天的歌剧展虐完,发现,同为文艺复兴时期带来的文化成果——歌剧,让我回到NT现场无比的fresh。

这“大段独白”soliloquy其实就相当于歌剧里的Aria,也就是人物的内心戏,恰是精华所在,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trigger。

只是囿于旋律的限制,当回过头来看莎剧的的独白时,反倒显得尤为深刻细腻,而不是简单的描述。

2.背景知识的补充至关重要,要想看懂古早的戏剧,就要去做历史的功课,包括人文社会,及events在历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所以欣赏戏剧也不失为了解史社的契机,也许我不看莎士比亚也就不会真正的去打开英国史,也还是会对爵位概念一塌糊涂。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电影美剧的叙事已经与古典作品非常不同,如果拿着当代idea去看古典,那一定非常痛苦。

所以首先把自己的节奏调整成该作品同时代的人,而这需要一个学习和体味的过程。

3.同样需要学习和体味的是“阅历”,简而言之,没有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过的人,不会读懂莎士比亚,如果被生活轻柔的按在地上摩擦的人,也还是很难理解莎士比亚,只有被生活全方位立体化地按在地上摩擦过,自然也就get了莎士比亚。

换言之,莎士比亚是属于需要经历才会读懂的,只有被背弃过,误解过,羞辱过,不公平的对待过,失而复得过等等等等,才能与作品有共鸣。

这些moment就是与人物内心一起共情的基石,走近人物情感的桥梁。

否则,也只是强行解读。

4.骑士精神,这条虽然可以放在2或者3下讲,但这个元素却是非常重要的。

莎士比亚笔下的悲情人物无一例外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而这种高尚无论是人物的自以为是,还是普世价值中的定义,皆是可以被颂扬的高尚。

也恰是这种高尚,成为了他们的墓志铭。

莎翁笔下的邪恶的人物最后死了,那是因为罪有应得;而高尚的人物也不可幸免,这并非强造所谓的戏剧性,而是生活本来的面目。

这是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之后,让我进一步领略什么叫莎士比亚“既不放过一个恶人,也不放过一个善良的人”。

尤其是在经历过丧失的十年的本国,莎剧中的“高尚品德”,已荡然无存。

而我恰是属于曾经没有学会在恶世中自我保护的那个差点儿死在这上面的一个,前几天因为官司这事儿,一审判决下来,我们表示不服要上诉,我还跟我同样喜欢读莎翁律师笑言:我们这官司打的可真莎士比亚。

所以如果从小是在“狼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用其三观去看莎士比亚,那当然会觉得人物内心这些挣扎是可笑的:不这么想不就完了么/谁让你活的那么高尚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其实还有这种想法的人,也是大部分的“看起来正常”的人,却是真正精神病患者的储备军。

那些因为高尚把自己整自杀了整神经症的人,反倒没什么患精神病的风险——用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非常好理解:三大防御机制:sublimating,spliting,disavow,真正健康的人,也就是经过了“启蒙”的人,用的是前者,而抑郁症患者恰恰用的也是sublimating;精神病患者用的是后两者,而“看起来正常”的人用的也是后两者。

所以,谁比谁正常?

神经症还是精神病,生活中,你自己选一样。

但要想看懂莎士比亚,怕是得调整一下人格结构。

毕竟能够称得上被“启蒙”的人,还真是不多,如果不幸落入了“看起来正常”的范畴,要不试着的体验一下抑郁症?

5.一个合格的心理学人需要话剧和歌剧的修养。

之前认识到,心理学这个行业,或者说扩大到“咨询”这个行业,门槛比其他任何职业都要高,因为这个行业,只有专业技能和所谓的情商是不够的,做好这个行业,需要的是具有内在的深层的健康的人格结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大部分人,在第一步就失去了入门资格。

而问题是,准入资格考试却无法测得一个人的人格整合是否合格。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现实的办法就是行业自发的筛选机制:长达几百小时的精神分析的自我体验,和又一个几百小时的精神分析的督导,这一轮又一轮实力与金钱的较量下来,幸存者也基本都有成为行业佼佼者的潜力。

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这种漫长的筛选消耗制无疑会造成巨大的资源和人力浪费,如何及时劝退现在也被业内部分人士所注意到。

早先我入门神经学后的思考是,要降低MRI的使用成本,直接用MRI记录受试者的脑区反应,有哪些特征的就可以进门。

但实施起来,也同样面临症状学挑战。

后来越来越发觉,戏剧倒是个不错的材料。

不同面向的戏剧,让受试者一一看过,从外在表情和肢体语言反应,再加上每篇观后感,就能知道一个人是否有能做好咨询的潜力。

比如,一个人要是觉得哈姆雷特的死是咎由自取,为什么不能苟且偷生的话,一律拒无赦。

6.反对哈姆雷特有俄狄浦斯情结,具体会去书评里写。

7.莎士比亚让我觉得可以被称为大佬的一个原因,是在16世纪人们对精神健康状况还处在矇昧的时代,他就可以心如纤针一样刺探到人心的微妙,当然,这也是所有可以被称为伟大的创作者所共同具备的特质。

所以真的是敏感纤细就不好吗?

不是,而是首先要敏感,然后将这种敏感变成创作的能量。

但如果一个人根本就不敏感,何谈后面的事情。

我反倒觉得莎士比亚作为一个男人,却有不输女性敏感的特质。

当然,说这句话非常的政治不正确,毕竟,男人本身也有敏感的一面,只是社会不鼓励这个特质在男性身上的发展,所以导致莎翁这样的人难能可贵了起来。

而女性的敏感无关美德,似乎社会从来对这一特质扣在女性身上的时候都是在污名化。

具体原因除了女性自身的受虐认同,也有社会不允许女性将这种敏感化为力量的原因。

8.以下一点跳脱的观剧体验:这是一个团灭的故事,最后留下了星星之火希望可以燎原。

哈姆雷特:最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原来如此好理解,从denotation 来说,翻译成生存和毁灭没毛病,从connotation来讲,这就是在讲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面临两难境地的时刻。

而这种两难,绝不是两个都挺好选哪个更好,或者两个都挺糟,选哪个不那么糟糕。

而是如果affection和律例/人情起了冲突选哪个。

也就是说,并不是单纯本我是否要遵从“快乐原则”,而是自我和超我的抉择,最后因本我的牺牲而最终导致了毁灭。

克劳狄斯:一个彻底的反派,甚至没有“情有可原”的地方。

典型的熟练运用disavow的奸诈代表。

在这个世代到处都有其继承者,倒是哈姆雷特式的人都死光了。

乔特鲁德:更是典型依附式女人的代表,虽然她并不是哈姆雷特嘴里的荡妇,却委实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利己到连儿子都出卖。

波罗涅斯:虽不是坏人,但也却是新资产阶级要批判的庸臣。

以被误杀的方式死掉,对他来说,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死法了。

奥菲利亚:哈姆雷特是装疯,她是真疯了。

也逃不开附庸者的命运,其自杀及其葬礼上争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上演。

只是换到了本国的语境下,“自杀者有罪”这一基督教信条,可以无缝衔接到“百善孝为先”这一对君臣父子之间的伦理恐惧。

雷欧提斯:一个翻版的哈姆雷特,“有情可原”的邪恶被用在了他的身上。

父王鬼魂:这个角色的意义并不亚于哈姆雷特的地位,除去文化社会宗教信仰,人物内心情节推动的意义之外,我更认为相对于几百年之后的“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飘荡”,父王的鬼魂则像是飘荡在彼时大英社会革命前夕的“新资产阶级的幽灵的培养皿”。

霍雷肖:遗留世间心中尚存罗马精神的星星之火,显然,按照礼崩乐坏的后世来说,这火灭了。

福丁布拉斯:渔翁得利的接盘侠。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年看过当代戏剧家以这俩个小人物为主角写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死了》。

只是彼时尚未摸到莎剧的门槛,亦没有认真看过《哈姆雷特》,无法领略其奥妙。

如今看过了《哈姆雷特》,多少get到了小人物不能为其命运做主,只能随历史的潮流漂荡的idea,萌生了再去看一下这两个小人物的外传的想法。

整个剧情虽说是复仇,但也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一万二的战斗。

虽有复仇的外壳,故事也足够典型,其精神内核却是被侮辱与被损害下的灵魂抉择。

9.对于本版本的一点指摘:本版既不是NT演出里质量最好的,也不是哈姆雷特里质量最好的。

不是本尼的粉,所以因为当年畏难的情绪也没有上赶着看这版。

看了这版,也没觉得本尼演的就特别高明。

这得说说到目前为止看NT/RSC/Met的整体感受。

戏剧还是Met最高!

好莱坞的神经质演技反而被西区给继承了。

NT出品参差不齐,好的特别好,不好的也多少是能在剧里找到亮点的。

至于RSC,演员的pool质量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相对于NT的平均演员表现,全剧的歇斯底里马教主式表演,包括本尼本人,也算是“中规中矩”。

毕竟当一个大环境里所有人都有这种表演倾向的时候,期待看到一个“自然”的表演是妄想。

至于奥菲利亚,已经不是表演痕迹过火的问题了,而是毫无演技。

本尼的表演也不是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在后期表现人物的思索和追寻以及坟墓旁边与雷欧提斯的嘴炮较量,都很到位。

只是,也只有这些了。

马教主附体还能让人觉得演的好的片段,仅限于角色的心理过程需要激烈情绪的部分,但毕竟不是全部。

在刻意平衡非白裔演员数量这件政治正确的事上,NT做的过头了。

《第十二夜》里用黑人兄妹的idea 是成功的,也恰如其intro里的创意解释一样,要贯彻落实莎翁的平等精神。

但如果做不到像《第十二夜》这种成功,也不能以牺牲剧情合理性为代价。

雷欧提斯强行用黑人,这是导演在挑事儿吧?!

这个问题不仅是在本版里有,其他的NT演出里也不少见。

以及所谓的现代性改编,也要能够更好的服务戏剧本身,如果不能超越原设定,甚至对剧情合理性产生破坏,那么这种创新就是失败的,比如:这改编到已经都用枪的年代了,还要再去用剑术决斗的方式去定义胜负,显然都已经变成改编事故了。

全剧最坍台也是坍台了全剧的地方就是导演/编剧对于将什么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迷思置于当代社会下的思考能力不达标,对于人性和内心的了解不够充分。

所以空有形式上的调整,对于为什么这么调整以及调整后所带来的效果,没有13数。

实力配不上野心的一类。

正如之前所说的,NT之所以成为一流,不是因为像Met 那么高,而是并不那么好的演出里,也依然有很亮眼的地方。

比如很多人都提到的掘墓人,个人觉得这种水平才是真·老戏骨,连带着这部分本尼的表现也回归了一些自然。

至于子弹时间和黑纸屑的运用,好虽好,但经常看NT的人并不会为此惊讶,毕竟对于NT来说,这种发挥,已属常规操作。

NT在文本创作上的硬伤需要靠舞台创意来捞,几乎成了固定套路。

 8 ) 和原剧本以及劳伦斯奥利弗电影版的少量比较

我认真看了莎翁剧本的英文版和中文版,还看了1948年劳伦斯奥利弗的电影版。

其他版本的哈姆雷特我没看过,所以也就无法比较了(中学的时候看过伊桑霍克电影版,不过我实在不记得了)。

对BC版的感想如下:1.舞美很不错。

比如王子装疯的时候化身丹麦士兵很有趣,悲剧升级时漫天的黑色纸片和之后废墟般的布景也很有冲击力。

2.BC演得挺好。

虽然一开头我很担心,这个哈姆雷特还没疯就几乎比其他版本的哈姆雷特疯了以后还要疯,后面到底要怎么办。

但是毕竟此哈姆雷特疯了以后BC用暴风骤雨式地的表演解决了上述问题。

劳伦斯奥利弗版的哈姆雷特是比较冷静忧郁的,BC这版是个躁动不安、情绪比较强烈的哈姆雷特,似乎也没啥不好。

3.这一版弱化了哈姆雷特和母亲之间的感情,估计导演并不想把重点放在俄狄浦斯情节上。

质问王后的那场,劳伦斯奥利弗那版十分sexual,哈姆雷特一直把王后往床上推,然后各种拧手腕、抚摸、吻嘴;BC这版克制多了,王后只是坐在凳子上而已。

BC版的王后也没有在死前喊出那句“O my dear Hamlet”。

4.这一版也弱化了哈姆雷特和霍拉旭的基情。

哈姆雷特的大段表白被霍拉旭打断而没有说完,霍拉旭也化身为一个毫不美型的Nerd形象。

大概也是不希望这条线喧宾夺主吧,毕竟如今观众都很腐。

5.有人吐槽这版看不出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感情,我觉得其实这版基本按原著处理了,原著就是看不出。

我看原剧本的时候一直在想哈姆雷特究竟爱不爱奥菲利亚。

整个剧本里唯一能看出爱的段落就是哈姆雷特突然去找奥菲利亚,但是盯着她半天没说话又走了那段。

之后,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见面,说了一番极度残忍的话(叫她进修道院等等),原剧本并没有明确交代哈姆雷特是否知道此时国王在偷听,因此这段到底是策略性装疯还是厌女症真实发作,这个问题不甚明确。

劳伦斯奥利弗版改为:哈姆雷特明确知道自己在被监听,并且他在对奥菲利亚恶言相向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痛苦和不忍。

BC版基本按原著处理,哈姆雷特好像知道国王在偷听(他说已婚的人除了一个都可以活下去时挥手指了一下国王躲藏的那个方向),又好像不知道。

奥菲利亚下葬时,哈姆雷特虽然跳出来大声表白“I loved Ophelia”但是最后这段话居然是以“你会吹,我就不会吹吗”结尾,我感觉整段话不是为了表白爱意,而是为了跟雷欧提斯较劲。

后来哈姆雷特对霍拉旭承认,自己对雷欧提斯失态一是因为在雷欧提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二是因为雷欧提斯过度夸大的悲伤表现激得他火性顿起。

所以这段“I loved Ophelia”根本不是表达失去奥菲利亚的悲痛。

我很难理解如果爱一个人,在得知她被自己间接害死以后,居然不是悲痛欲绝自责不已,而是觉得她哥哥悲痛得太浮夸了所以忍不住要发脾气。

事实上奥菲利亚死后哈姆雷特根本一次也没想起过她、一次也没提起过她。

BC版的处理和原著没什么区别。

很多版本都强化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爱情,大概是因为这样处理观众比较好接受吧。

6.因为以上3点,我觉得这版的重点很突出,重点不是感情,而是哈姆雷特对人生的思考。

7.有人吐槽说哈姆雷特杀了波洛涅斯之后非常冷漠。

我想说原剧本中他好像就是这么冷漠,他只说了句倒霉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见吧,就继续去骂他母亲去了。

8.我觉得所有演员里演得最差的是奥菲利亚。

这版的奥菲利亚全程非常神经质,说话时身体晃来晃去,夹杂无数小动作,令人看得非常痛苦。

奥菲利亚脖子上挂着照相机被好多人吐槽,我倒是觉得奥菲利亚最后留下一箱照片(回忆),然后影子稍作停留,翩然走入黑暗的处理还挺感人的。

 9 ) 死亡是全人类的困惑

在我个人的戏剧体验里,莎剧因为年代久远、经典辈出和长度醉人需要另立评价体系,及格标准是“能看下去”,优秀标准是“有说服力”:那些冗长生僻且易流为浮夸的台词,要恰如其分地说出来,自带情感起伏又不令人反感,很不容易。

芭比肯剧院这个版本演员水平比较参差:卷福不功不过把三个多小时的澎湃称下来了,但因为太早就开始狂乱,后期反而有隐隐松弛感,失常的表现倒是很逼真、有“笑果”,但在人物塑造上远远不如饰演叔父的希德——他演的奸王真是太讨人厌了!

幕与幕之间的层次感也相当好。

奥菲利亚则从头到尾就不太“正常”,疯之前也一副难以自持的错乱样,把她目睹误杀的细节处理成一个热爱摄影的小女孩儿的意外纪录挺有意思的。

布景走哥特风,现场气氛应该会更为诡谲ACT II开始全剧建立在砂石之上,“命定的绝望”有所传达。

全剧最喜欢的部分是演前花絮,卷福去东汉姆有色人种为主体的学校,看孩子们排练——哈姆雷特对于绝望之境是否投向死亡的困惑是全人类的困惑,其普世性决定了他永不会过时。

另,最后一幕的挪威王子好帅,没啥戏份,但立领风衣英俊一脸!

 10 ) 《哈姆雷特》碎碎念

知道莎士比亚400年的NTLive系列,是因为马老师,但还是先看了口碑最佳的《李尔王》,今天,把马老师版本的哈姆雷特补上。

先说演员好了,毕竟看这版有一半儿原因是为了追星,伦敦首演炒到1500磅已经可见马老师的号召力了。

擅演天才的马老师,演一个敏感煎熬的丹麦王子是在能力范围内的,更何况这次的所谓现代版造型(别忘了马老师是怎么红遍全球的),简直就是主场。

表演上,怎么说呢,饱满的发音、飞快的语速、大开大合的肢体语言、戏份超足的眼神和嘴唇(我觉得马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会用嘴唇演戏的人)……还是那个男神马老师,绝对的精彩!

就气质和气场而言,我觉得这些上过哈罗公学撑得起萨维尔街西装的家伙演王室贵族什么的简直就是犯规,穿难看秋衣破夹克的王子还是王子。

装疯部分,我想说这是疯的最可爱的哈姆雷特,马老师本色出演了。

可能是作为粉丝的不客观,很对不住马老师的是:首先我没有感受到他的自我突破,其次是有几次我都看着他的表演跳戏了,卷福图灵和他自己。

其他演员,都演的很好,但在头一小时感觉毫无惊喜,尤其是奥菲利亚,觉得壮壮的还有点儿神经质。

但是到了奥菲利亚临死前的一幕,姑娘演技简直精彩到晃眼!

那一抹游魂样的脆弱少女,我都想冲上去替她拼命,更何况是她心碎的哥哥。

说真心话,这姑娘带给我的震撼比马老师大。

另外,我以为会出彩的霍拉旭和雷欧提斯都并没有!

于是此戏朕没有站任何cp。

剧情,就是你我熟知的那个“ to be or not to be”的故事,导演处理的简单直接而……无趣。

就算是马老师当前,头一个小时我也困了!

这奇怪的节奏也是没谁了,觉得他一直在赶时间、同时又觉得有点儿拖沓,愁死人。

舞台和配乐,炫酷到没朋友。

特别好莱坞的华贵立体多层次,简直就是为了拍成电影设计的,衬得上次看的《李尔王》就像是没有舞美。

总体来说,导演没有演员出色,舞台最最抢戏。

最后,马老师不姓马,他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Cumberbatch),我们叫他马老师是因为他脸比名字长(真心一粉顶十黑),他是个稳步走入事业黄金期的优秀英国男演员。

《哈姆雷特》短评

看的影院版,但也是难得的机会。感受戏剧的魅力,太传神了!

6分钟前
  • 为老不尊
  • 力荐

哥特风!但想来哈姆雷特本来也是个很哥特的故事嘛。舞台和灯光设计相当有feel,卷福辛苦了,这歇斯底里的三个小时啊……Ophelia让人心都碎了,然而仍然感觉这是个基片==

10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电影院看的,演员都很出色。

11分钟前
  • 逢步必顶
  • 推荐

赞美NTLive!赞美本尼!上半场结束的时候那个舞台效果非常非常震撼了。这场的改编非常对我胃口了!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什么的,都太喜欢了!周围灯光暗下来,周围人的动作慢下来,灯光照着Hamlet的内心独白很棒了!再一次赞美NTLive,赞美莎士比亚!20171125. 时隔一年的二刷!可以不用紧脏的看台词就可以愉快的直勾勾地盯着本尼!依旧很喜欢心理小剧场。隔着屏幕都被摇滚风的表演炸裂。奥菲利亚挺可怜的。依旧超喜欢上半场最后几分钟,魔鬼在人间。转场的方式挺电影化的,转场BGM很精彩。实在太喜欢莎士比亚这种华丽又悲惨的结局了!20181201 再刷一次,这一次体会到的尽是他的疯癫。这个版的哈姆雷特带着很强的本尼的属性了。然后突然想看其他人演绎的版本,比如DTT那个版~ 20181208

15分钟前
  • 瑾羲Qing
  • 力荐

我必须老实说,感觉一般般。

19分钟前
  • lahael-cabiria
  • 还行

三颗星全给本尼,这是怎样糟糕的改编,改的拖沓又毫无波澜,服装和其它现代化道具分分钟出戏。

23分钟前
  • 包包儿
  • 还行

话剧看得不多,但是这个话剧的结尾好仓促……本尼全程都有点“疯”……表演没能让我动容。

28分钟前
  • 莎草穗
  • 还行

奥菲莉亚奇差无比,疯癫是精神状态不是肢体抽搐OK?卷福的hamlet根本没有触及到本质…软弱和犹疑呢?靠嘶吼有卵用,怀疑也根本没看过hamlet🤦🏻♀️莫名其妙的现代化设计(枪、摄像机)没有任何作用…其他角色也没什么神韵,所以我为什么跨越14.4公里花110元去看这个狗屎🙈因为高考hamlet也是长在脑子里面的东西了

32分钟前
  • 波子汽水调味家
  • 很差

有些人就是为戏剧而生,为舞台而生的。他的脸上因为敬业而布满的汗水、因为入戏而布满的泪水真真实实地令他璀璨夺目。英国人太有腔调了,口音太好听了。有生之年想去看本尼的现场,什么剧都行。

34分钟前
  • 糖紫
  • 力荐

装逼适合。正经还不如多读点书。

38分钟前
  • 抠脚大汉
  • 较差

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都跟我想象中的略有出入,毕竟是7年前的早期nt live,没啥很惊艳的段落,看睡着了两次。唯一喜欢的地方可能是中场前后的飞沙走石吧。

41分钟前
  • 甜水园子温
  • 还行

就 真的不好看……bc全场用力过猛 奥菲利亚很难看 就不好看…

42分钟前
  • akai
  • 较差

卷毛超可爱

46分钟前
  • Diane
  • 还行

2017.02.18@中间影院,NT话剧的现场舞美每次都加分很多,这次下半场的荒凉感让人印象深刻,故事的3小时30分有些冗长,可是有些关键剧情却有跳脱的感受,几个配角塑造的都一般,只有叔叔还比较抢眼,BC的表演还是有点浮在表面了,看过的接近10场里最一般的一部啊

50分钟前
  • Lyons
  • 还行

3.5 视效和舞台布景非常帮到剧情和心情,尤其喜欢上半场结束那场风暴,到下半场整个舞台上都是黑色的碎屑,泥泞般的质感太赞!演绎并没有太大惊喜,奥菲利亚不够烈,感觉还是偏向于傻白甜。奥菲利亚我还是最喜欢OKT那版。4.23@广州大剧院。字幕很多错字。

5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不是我黑卷卷,这版跟肯叔、提提、安煮比……都输了太多啊,真心是我看过最差的哈姆雷特

57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还行

看到一个愤怒,躁动的哈姆雷特,也觉得他不爱奥菲利亚,另外比较喜欢奥菲利亚退场时的设计

1小时前
  • 叡矢二
  • 推荐

这版真的很差😔编剧的改编令原剧中的人物不合逻辑单一空白。

1小时前
  • 朗朗高空
  • 很差

世界名句的语境。然而华美优雅的舞台调度盖过了演技。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可惜,这个好像不是我心中的那一个。

1小时前
  • Tia
  • 推荐

莎士比亚那年代的英语听着真累,对于深入理解剧本形成莫大阻碍。演的蛮好,但要是说哪里特别震撼倒是没有。

1小时前
  • 右手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