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4日 周六因为腾讯视频的会员快到期了,今天休息在家就找了一部电影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友谊之桥》。
惊喜的发现《埃米尔擒贼记》的作者埃里希凯斯特纳与《父与子漫画》的作者埃里希奥赛尔也在里面,以后再看书的时候就有了代入感。
战争总是残酷的。
可能凯斯特纳也没想到后来他的读者遍布全世界。
我想每一位读者可能都是“汉斯”,都是那个崇拜他的“小星期二”。
这部影片中,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可以说是忘年之交了,从小星期二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就变成了好朋友。
小星期二,是卡斯特纳的书迷,但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卡斯特纳的书被封了,有些甚至被烧掉了。
卡斯特纳为了保护小星期二,很久很久不和小星期二联系,并且谎称自己离开了这个国家。
影片一开头,卡斯特纳向一家书店老板推荐自己的新书《埃米尔和小侦探》,老板将这本书摆在了商店的橱窗中。
随着时间推移,卡斯特纳的书籍经历了被撤下,被查禁,还被当众焚烧。
最后卡斯特纳只能将书的封皮换下才能偷偷留几本做纪念。
卡斯特纳常和朋友们在一家咖啡厅聚会。
但是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卡斯特纳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人逃往国外,还有一些被抓走了,剩下寥寥数人在原地坚守。
等待黑暗命运的降临,或者是等待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咖啡厅里的氛围也从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成了冷清,直到最后关闭。
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禁止,更是为了不招来杀生之祸,卡斯特纳和他的朋友埃·奥·卜劳恩还有很多其他创作者,都需要隐藏自己原来的名字,改用新的笔名或假名去创作,甚至根本不署名。
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苦痛。
小男孩汉斯是他的书迷。
喜欢那些欢乐、勇敢又正直的故事。
正是因为有凯斯特纳这么棒的人存在,所以就算,校园内外,老师、邻居肆无忌惮的撕碎诗稿、焚烧书籍、砸烂犹太邻人的店铺。
汉斯也没有放弃,虽然汉斯有胆怯软弱的时刻,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和犹太小伙伴的友谊。
战争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痛苦。
凯斯特纳以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身份而为世人所知。
但是,对于大部分不读儿童文学的大人,肯定会觉得,这么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和一个小孩子的故事能够有多好看呢?
——对,看电影之前,我就是这样的大人。
我之所以会保存这部电影,是因为凯斯特纳以某种离奇的幻想与隐喻进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他有过一个小说,叫《5月35日》。
于是,在5月39日的今天,我终于看了这部在文件夹里面躺了许多日子的电影。
然后,就被意外的shock到了——动人的,当然是纯真的孩子气,是那些像金子一样珍贵的心灵,能够在有毒的空气里面,依然保守着友爱、忠诚与勇气的故事。
关于1929年前后德国的历史状况,可以去读历史学家彼得·盖伊《魏玛文化:一则短暂而璀璨的文化传奇》,也可以去读哲学家卡尔·洛维特的《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
电影中,透过凯斯特纳的写作和朋友们的境遇也可窥见一斑。
凯斯特纳在诗作中嘲讽国家主义是吞噬孩子们的机器,而他的出版人因为犹太人身份不得不迁离柏林。
许多作家离开了德国。
因为种种原因——凯斯特纳自我调侃的,懒惰、记录历史的初衷、不让德莱斯顿的老母亲伤心等等加起来超过了百分之一百七十五的借口,他留了下来。
之后,被剥夺了发表权的凯斯特纳只能以假名写喜剧故事谋生。
但是,他日积月累地记录着人们私下流传的笑话——幽默一向是装腔作势的鸡犬者的天敌。
在有毒的空气里面,私下传递帝国笑话时的会心一笑当然包含着信任、忠诚与勇气——这是一种希望原则,人们之间并没有被那样的空气彻底毒化,也没有被街头的焚烧书籍吓垮掉。
哪怕自由被剥夺,并且付出生命的代价(凯斯特纳的好朋友、合作者、著名的漫画家、《父与子》的作者在纳粹帝国自杀了,但是自杀之前,还为另外一位被捕的朋友脱罪,即便那位朋友还是被判了死刑),但是友爱同时也还在继续。
作为凯斯特纳的超级书迷,小男孩汉斯当然喜欢那些欢乐、勇敢又正直的故事。
正是因为有凯斯特纳这么棒的人存在,虽然有毒的空气无所不在(校园内外,老师、邻居肆无忌惮的撕碎诗稿、焚烧书籍、砸烂犹太邻人的店铺),虽然汉斯有胆怯软弱的时刻,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和犹太小伙伴的友谊,并且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什么才是真实的、什么才是谎言。
在哈拉尔德·韦尔策编辑的《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中,有一篇《纳粹大屠杀、回忆、认同》探讨德国人历史叙述策略的变化,纳粹时代从一种“另在,变成德国人的自我的一部分”。
当代德国,一次次讲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带着回忆和悲伤,从反面的经验中去审视黑暗时代的人们,才能格外看到当有毒的空气肆意弥漫时,勇气与忠诚,黑暗时代的友爱之光,如何庇护着心灵。
而控制记忆、遮蔽历史,一定是希望的大敌——长久生活在没有历史思考的道德真空当中,任何社会都会很快走向装腔作势的虚假状态,人们在这里不会获得充实与宁静的生活。
—————剧透预警——————————非影评 是观后感—————当亲情,友情,爱情,或是任何其他美好事物,只要撞上了战争,都会被破坏的粉碎。
看到《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的电影简介时,我就隐隐感觉到它的结局可能并不好。
有关二战,总是越了解,越心痛。
这部电影聚焦于一段忘年交,埃里希·卡斯特纳和他的小读者汉斯。
看完电影的前半段,我还有些小失望,觉得它配不上影评网站上8.3的高分。
但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改变了看法。
这部电影很像《时空恋旅人》,前半部分比较平淡,叙事娓娓道来,没什么戏剧化的情节;但后半段情感渐起,通常这时观众才意识到,之前平淡生活的剧情已经是全篇最和平安稳的部分,而那段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卡斯特纳与汉斯的相识是在二战开始前,他们的故事便从那时一直延续到战后。
所以,影片内容也是从平和走向紧张。
我想在这篇观后感中,记录下一些我注意到的细节变化。
Ⅰ.书籍封皮的变化在影片开头,卡斯特纳向一家书店老板推荐自己的新书《埃米尔和小侦探》,老板将这本书摆在了商店的橱窗中。
随着时间推移,卡斯特纳的书籍经历了被撤下,被查禁,还被当众焚烧。
最后卡斯特纳只能将书的封皮换下才能偷偷留几本做纪念。
(电影片段)这一系列变化,让人想起了二战前夕,许多书籍被列为“禁书”,作者也被威胁,不允许再写作,作品还背上“劣等文化”等污名的事情。
这也让我联想起《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的一句台词:“我从未因思想而受审过。
”精神,思想等,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
我不敢断言包含某类意志的作品就一定是优秀的作品,但以一种意志去压制和清除另外一种乃至多种意志的行为一定是欠妥的。
我们需要细细考量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哪些,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什么,以后产生的影响大不大……我们应该明白,这些后果都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会作用于活生生的人身上的。
当某种思想被打压,被雪藏,被遗忘,这也意味着一个族群会走向没落,不管这个族群是大是小。
Ⅱ.咖啡厅的变化卡斯特纳常和朋友们在一家咖啡厅聚会,这家咖啡厅发生的变化,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物是人非。
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卡斯特纳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人逃往国外,还有一些被抓走了,剩下寥寥数人在原地坚守,等待黑暗命运的降临,或者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咖啡厅里的氛围也从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成了冷清,直到最后关闭。
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颇深:德国局势越来越紧张,不过卡斯特纳依然经常去咖啡厅。
他偶尔会悄悄问咖啡厅老板,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笑话。
(电影片段)这是他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消遣之一。
我无法想象,连笑话都要小心翼翼地讲,大笑都可能成为罪行,这是怎样一个压抑又痛苦的社会。
Ⅲ.名字的消失这又是一个让我感到心酸的细节。
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禁止,更是为了不招来杀生之祸,卡斯特纳和他的朋友埃·奥·卜劳恩(漫画《父与子》的作者),还有其他很多创作者,都需要隐藏自己原来的名字,改用新的笔名或假名去创作,甚至根本不署名。
我勉强称得上是一个文字创作者,我懂得署名对作者而言有多么重要。
在作品上看见自己的名字,那种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
你可以说这种情感大多是类似的,但仔细品味其实各有不同,因为每一件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
而在卡斯特纳所处的那个时代,只能充当幕后写手,甚至还要背着良心给纳粹做事,卜劳恩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厌恶:
(电影片段)这就是战争带来的苦楚。
名字是证明一个人在社会上存在过的重要痕迹,而纳粹做的正是要强行抹除这些所谓“劣等文化”创作者的痕迹,逼着卡斯特纳等人抛弃名字,抛弃身份,抛弃所有社会关系。
在法西斯势力的压迫下,有的东西被迫中止,有的东西被迫开始,大家都身不由己,畏缩求生。
Ⅳ.观念的变化卡斯特纳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电影片段)而汉斯长大后,想要去帮助他的朋友沃尔夫时,卡斯特纳又这样说:(纳粹当时正在砸沃尔夫家的理发店)
(电影片段)这是两难的选择,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汉斯向卡斯特纳提出的问题,也是电影向观众提出的问题。
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希望自己如果面对类似情况时,所做的行为不会让更多人受伤。
有时候,我们需要选择的并不是更好的那个,而是不那么差的那个。
电影结尾,卡斯特纳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但他的许多朋友都已离去,最忠诚的小读者汉斯也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战争的结束,对他来说,既是解脱,也是哀悼的开始。
(注: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侵删)作者:HardTime
(一个喜欢写观后感的公众号,欢迎关注)
温馨感人:影片整体氛围温馨感人,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深受触动。
值得一看:尽管部分剧情略显平淡,但整体而言,它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能够让人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战争与和平、人性与友谊等深刻主题《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成功展现了战争背景下深厚友谊的影片。
它呼吁和平与反战,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是一部温馨感人、值得一看的佳作。
能有所相信是困難的,在任何時候都是這樣。
因爲擔心牽連,在被蓋世太保調查了以後,卡斯特納把漢斯給趕走了。
從現在開始,一切與我有關的東西都有威脅。
他說道,我讓漢斯傷透了心,偏偏是因爲我的書對他來說意味着一切,我就得趕他走。
這最後一位還相信我的小朋友。
他把兩者(他和漢斯)的心都傷透了,所以他纔會這麼說。
漢斯藏起來的卡斯特納贈他的書被搜見時,他姐姐問道,你要把書藏到什麼時候,他說,直到第三帝國成爲過去!
他姐姐說,那你可以等上一千年。
如果沒有卡斯特納的記錄,那麼那些戰爭中所犯下的暴行就會無人知道,像漢斯這樣一個生命的逝去又有什麼呢?
參加演出的小演員除兩名外,均未能從戰爭中活下來,可見戰爭並不挑人,他不管你是主角還是配角。
僅僅在卡斯特納的筆下,他纔成了主要人物。
卡斯特納說,僅憑這一個無謂的失去,我可以估計出,希特勒所犯之錯數以百萬計……他記錄這一段個人經歷,就是在記錄數以百萬計的同樣遭遇。
他記錄下的是自己的經歷,但誰又未曾經歷呢?
在兩萬七千七百六十二位陣亡者當中,一個名字無足輕重。
一个儿童作家和一个小仰慕者的故事。
汉斯没有父亲,我甚至都想让凯斯特纳做他的继父了,因为他两之间的感情太单纯太真诚了。
汉斯从小就很喜欢读凯斯特纳的书,甚至为他保存了很多关于他的东西:书,信,被撕掉的签名。
汉斯的执着和热爱以及对凯斯特纳一直以来的仰慕让人感动,特别是当一个作家有一个喜欢他的作品的读者时,那是比获奖还莫大的荣誉。
凯斯特纳是这个作家,汉斯是这个读者。
在战争不断和纳粹横行的那个年代,凯斯特纳和汉斯还继续保持着很好的友谊和联系非常的不容易。
直到汉斯在战场上为国牺牲时,他也没有忘记向他从小一直崇拜的作家和好友的凯斯特纳致以最真诚的问候。
战争摧毁了所有,也夺走了汉斯的生命。
但它让凯斯特纳和汉斯之间的友谊更显珍贵,纯粹。
这是一个喜欢写儿童书的作家和一个喜欢读作家作品的读者之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在留传,他们的友谊还在继续。
❤
儿童文学作家在第三帝国崛起时被迫害,诬陷其作品损害国家形象,同时与他的朋友汉斯发生的一个温情又感人让人思考的故事。
选材角度独特,主角是有思想的儿童和儿童作家,演员演技在线,特别是切换到小汉斯成长的画面,成长后的小汉斯意识也展现得更加笃定,也颇有年轻时候的卡斯纳特的影子,还是个很帅气的演员出演的这个角色。
时代背景展现得很清楚,线索也简单清晰。
画面朴实,也不得不说德国的音乐确实棒,背景音乐出现得恰到好处,音乐也感人。
区区90分钟片长,涵盖指涉内容海量啊。
啧啧。
于无声处听惊雷,说的就是这片观感无疑。
择其一二记之。
1、独立思考。
卡斯特纳面对被自己圈粉的小星期二疑惑(纳粹造势妖魔化犹太民族),以提问方式作答曰:你看你的小伙伴沃尔夫一家人很恶毒么?
小星期二想了想,答曰:不。
他们是平常人。
2、精神之爱。
什么是真爱,答曰:精神之爱。
一句“密码埃米尔”,主角卡斯特纳成功演绎现实版逃出生天戏码。
惊悚一幕哦,啧啧。
3、补课二战前夕。
此片大背景设定在19291945德国本土,补缺二战前夕背景课。
4、在不堪现实里,如何坚守内心阵地。
小星期二多年后与卡斯特纳在德国重逢,很纳闷为什么卡斯特纳没和其他反战文人一起避险出走他国。
达斯特纳答曰:20%的怨恨、20%的堕落、10%的愚蠢、20%的懒惰、5%的英勇和100%的不让母亲伤心。
合计175%的理由哦[流汗]听完五味杂陈有木有。
给好评,8/10分吧。
我有很多话没有问出口,即使问出口,恐怕也不会有答复。
即使有答复,也只是一个答复。
每个人赋予某件往事的意义是会随着时间而更改的。
同样的事,在一个人身上枯萎、凋零、最终揉进了泥土。
却可以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埋下蛰伏的种子,偶然间就发了芽,茂盛地生长起来。
大方的十年之约开始计时了,一个读者姐姐说,不知道能不能活到这些书出完的那天。
我竟没有这样的担忧,毕竟普鲁斯特的书,确实是不一定能好好读完的。
原来我也可以期待,有生之年看到旧书重译,新书出炉。
原来生病以后,我才发现自己最崩溃的时候,只要想到《沙丘》第二部今年要提前上映了,就会突然多了一个活下去的动力。
再比如和姐姐说到徐浩峰明年还有两部武侠电影可期,竟然就顿时生出一种“活着真好”的离奇感慨来了。
我想人生中最糟糕的日子,总还是需要一点艺术的吧……我过去在课堂上发作的时候,头埋得深深的,眼泪滴在试卷上,滴湿了这一面,就再换另一面… 那时候我在读本里找到了阿城的《棋王》选段,至少在读它的时候,我没有哭。
我还在书包里找到了参加书展带回的几张文稿,其中一页锁住了我的眼睛。
后来我知道,那是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里的选段。
至少在眼睛被锁住的那短短几分钟,我的心不再压抑、焦躁。
看过的电影,最长的有六个多小时,分了三次看完。
最奇葩的是有着英语字幕、俄语配音的法语片……小众得我必须要硬着头皮啃它的资源。
那么多电影里,唯一使我抽泣不停的,却只有一部。
以前听别人讲,哪部片子很好哭,我都很惊讶,真的有人一部一部地哭吗?
直到我看了《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泣不成声…… 当小星期二对卡斯特纳背诵着他书里的那些片段时,当小星期二重复地直视卡斯特纳的双眼,告诉他他曾经讲过的那些话时,“不只是干坏事的人有错,那些没有阻止干坏事的人也有错”。
在那个德国,小星期二如此地喜欢卡斯特纳的书,却还要去参加那场违背了自己信仰的战争。
我忘了,他和卡斯特纳约定信中的“代我向卡斯特纳先生问好”是何意,但那一定是非常不好的含义。
可能也因此,小星期二没有活着回来。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反战善讽名作家,黑暗时代忘年谊。感念粉丝一片情,挥笔入文永留迹。战祸连年谁之过?青葱少年丧铁蹄。侧写乱世纳粹狂,人性微光可珍惜。
德国二战视角反战电影。和平主义者、德国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和讽刺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纳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因为反对纳粹政权,没有流亡国外的他一度遭到盖世太保的审问和威胁,影片中他忠实的小读者汉斯和他的友谊又是一段佳话,可惜的是这位少年成年后去参战却没能活着回来,战争的残酷溢于言表。
整体感觉有点仓促。
如果没有战争小星期二也许已经变成了电影明星😭
作家和小读者都让我觉得面熟。
【8/10】确实是一段动人的故事,竟然还是真实故事改编。与其说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不如说是理想主义折服于现实的委曲求全,尽管这很悲观、消极,但活着总会有希望,可惜的是小星期二没能看到黎明到来的那一天。更沉重的是,影片的结局虽然迎来第三帝国的崩塌,但广大的德国民众还将面临东西德分裂的困境。影片唯一的缺点或许在于某些片段过于简略,比如小星期二参军后的经历,透过他的身不由己、挣扎与自我救赎,更能深化电影的主题。
作品太平淡了,冲突做得有点乏味
第一次看到从作家角度来描述二战的,而且这部还不是纯作家角度,还掺杂了读者的视角。一直很害怕作家在二战中去世,没想到最后去世的居然是天真的小朋友,这样的故事确实触动更大。角度新颖,风格独特。
喜欢这个视角
愚昧的//,理性会自然浮出水面;有时候选择不去做,就是保持立场;任何时候明哲保身最重要;等待,等待很漫长,但必须等待。作家好暖,小男孩也是真的很纯真啊。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在战争面前,在非正常时刻,我们能看清更多的事实和感动。
过于平淡了,中规中矩
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太平淡了
无聊的时候看看电影真好,跟着剧情喜怒哀乐,不错,有和我一样的吗?
德国经常拍一些更生活化的战时电影,看完这种完全没有血腥的电影,感到在那个时代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不该被遗忘。因为经历更深痛苦的是这些消失的平凡的人。
大哭
“口令是埃米尔”
反正也是分不清巴黎和柏林哪个更潮了
Florian David也太帅了吧~43岁演二十多的金发青年,让人春心荡漾
一个孩子成长路上有人帮助,默默守护引导,他们需要一个偶像,而对于成人,孩子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天真烂漫的世界里,多美好。当然逻辑上仍然有点想不通,一个不喜欢孩子的人,怎么做儿童文学作家,他是怎么了解孩子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