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1. 它独特的展现了战争中给人的影响,或说无影响。
冒着轰炸,女主角还是小跑着走在大街上,一路坐地铁,下巴士,趟着废墟去面试工作。
在轰炸中,女主拎着铺盖坐在防空洞里读贺卡,战争中人们一样在互致节日问候。
男主在轰炸声中,调响了音乐连夜编剧写稿。
女主的男朋友在轰炸中,水都切断了的情况下,还在要求女主像传统女人一样做他身后的女人。
一般战争题材,人们会描写战争的带给人们的极端环境。
这个剧让人在战争的背景下仍然尽力过着正常的生活,不是怨天尤人 (除了老明星抱怨),更凸显人们的勇敢和坚韧。
2. 女性主义的主题思想表现的入情入理,不招人反感。
不唱高调,反而唱的掷地有声。
剧情是女主角被一步步逼到墙角,走上了经济和精神双双独立自强之路。
故事起承转合特别有值得琢磨的地方。
另一部描写二战期间女性坚韧,强大的影片, the league of their own, 就是一部同样精彩的影片,80年代制作,而这部2017 年影片更加有深意和层次,让人非常意外,开心。
3. 看过算这部两部 Sam Claflin的电影了,另一部是《遇见你之前》,两部都是让人非常希望男主角能和女主角激情戏一把,都没能实现,异性吸引的张力十足, 却引而不发。
这男演员算是禁欲系的翘楚啊。
可怜我的春心荡漾而无处安放,想被感情戏虐的观众,不会失望。
关于女性主义的电影,有很多不同的拍法。
有些是冲突的、刺激的、性感的、严肃的……一说起这种类型的电影,第一个冒出来的形象,大概是影片中Phyl那样的女强人,果断利落,咄咄逼人,着裤装毫无女性的妩媚,碰上这样的女上司,想想就会肝颤。
然而,Their Finest的女主角,Catrin一看就不是这样的形象。
她温柔含蓄,眼眉之间还有着演员Gemma扮演Tess的时候那种羞怯和一往情深,正是男性最喜欢的形象。
而Catrin的性格,在二战时期,经历过女权运动洗礼的英国社会,也是最讨巧的。
她不传统,有自己的事业与追求,愿意为爱勇敢私奔;但又不太过特立独行,她给自己买戒指,扮成已婚而避免议论,姓氏随男友,甚至连名字也跟着改成男友家乡威尔士的叫法。
在战时特殊情形下,Catrin抓住了机遇得以在电影业大展身手,她的敏锐与才华令众人刮目相看。
而衬和她的性格更真实的,是她识时务的一面,她谦谦地推销自己的提案,获得一致赞赏认同之后,会羞涩地微笑着接受主管们的赞赏认同。
编剧室的男人们做决定的时候,她会静静地在一旁听着,适时地插上几句话,给出几个好点子。
所以,影片也没有刻意制造男权与女权之间的冲突。
男主角Buckley一开始独断霸道,看不上Catrin,更多是出于文化人的自负。
唯一能触及神经的对白,大概是那句“如果你要做个女权主义者,就从整理干净办公室开始。
”而面对Buckley对她的不屑和讽刺,Catrin则不卑不亢地回应,她赌气地把办公室整理一新,给自己腾出更宽敞的位置;当Buckley无视她的建议,她会继续争取,直到双方妥协达成一致;当Buckley开无礼的玩笑的时候,她则会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所以,这对爱侣从一开始便不存在所谓的压迫或者针锋相对,而在插科打诨之间,爱意已明。
只有更激进的Phyl是清醒的,她一早便告诫Catrin,等到战争结束之后,男人们就会把女性塞回原来的盒子里,而他们会害怕,如果女性们已经不愿意再回去了。
片名Their Finest,取自于丘吉尔在战后的一篇著名演讲,it was their finest moment。
确实,对于战时女性来说,尽管轰炸和战争让生活变得艰难,可这是她们参与社会,争取自己权利的finest moment。
当适龄男子纷纷参战之时,无数的岗位不仅由女性担当,更是无可取代;而当需要全民动员的关键时刻,吝啬的男性才会愿意把聚光灯分享一部分给女性,所以,才会需要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反映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政治宣传电影。
战争和苦难是可怕的,它们会带来死亡、噩耗、恐慌、轰炸和拮据不安的生活,但同时它们也能赋权于人。
这不仅仅是Catrin一个人,那些在轰炸废墟之上努力砌出新生活的普通市民们,战争赋权于他们的,是乐观的精神与勇气。
而Sophie Smith,一个上年纪的单身女人,甚至不敢去停尸房认弟弟的尸体,却很快振作精神,主动提出会继续弟弟的演艺经纪人事业,她的魄力让Ambrose不再固执,更开启了事业第二春,她更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不仅是女性,还有Ambrose,一个沉浸在过去的过气演员,他已经年老力衰,既看不上当下的影坛,而当下的影坛也看不上他,接到的都是敷衍的配角,聚光灯是属于年轻的面孔的。
Catrin的游说,更是她的敏锐与才华,让Ambrose找到自己行将就木的演艺事业的新希望,这一段经历更改变了他,当Catrin因为Buckley的死而放弃编剧事业的时候,这一次是Ambrose来鼓舞她,“对于你和我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它,而不是让死亡笼罩着我们。
”
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足够女权,正是因为她不仅仅是关注女性获取权益这一单一议题,它关注的,是更多的弱势群体,在最困难的情形下,他们如何绽放出自己的光芒,更愿意挑战自我,接受改变,让自己成长。
而让Catrin成长的,还有爱情。
她的第一段义无反顾的爱情,是出于对对方才华的倾慕,而愿意无条件地牺牲自我去追随他,因此,当Catrin有了自己钟爱的事业的时候,在对方眼中就是一种背叛。
而她从来无需仰视Buckley。
Buckley不停地赞赏着、肯定着Catrin在编剧事业的才华与进步,是两个编剧人的惺惺相惜让他们走到一起。
对于我来说,无论是“你真漂亮”、“你好性感”,都抵不过“你比他们都才华横溢”“你最近的状态非常好”,我能感受到Catrin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中的甜蜜。
当自己在所热爱的事业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都能被平等地赏识与肯定,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
然而,爱情或许让人欣喜,也让人沉沦,当Buckley去世,关于电影的一切对Catrin来说都是触景生情。
不过她最终选择记起的,是Buckley的信任与鼓励,促使她敢于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创意。
来自爱人的声音,并非是她的禁锢,而是赋权于她,让她更自信的动力。
而这部影片既然是关于电影,必然也要来说说电影,电影不只是娱乐,更同样能赋权于人。
银幕上上演着撤退中的喜怒哀乐,看电影的人们,同样跟随着影片一起又哭又笑,而坐在影院中的我们,看着银幕上他们大笑、流泪、紧张的时候屏息凝神、胜利的时候忍不住大声叫好,也一起跟着又哭又笑。
Catrin在这些普通人的笑与泪中,感受到自己写的电影有多好,更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电影不只是给人带来一时的美梦与开测,电影是创造,它创造的是想象的空间,大胆的可能,让人去抗争、去乐观而能动地改写并创造未来和希望。
这部影片让他们衷心认同女性的勇气果敢,认同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投入战争,为国捐躯,甚至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影片结束的时候,观众们感慨地说“这才是我们的姑娘”,这部影片让他们认可并由衷的相信,英国姑娘们不只是会做家务、料理花园、穿漂亮裙子和喝下午茶的,英国的姑娘,是在深夜,敢于违抗暴戾的父亲,敢于面对黑夜和波浪的不安,驾船出海直到数十公里外的敦刻尔克,把他们的孩子们安全带回家的姑娘。
电影更能赋权于人,故事原型现实中的Rose写信告诉Catrin,她开始报读课程学习机械工程,真实生活中,因为引擎故障她们的船甚至没能开到公海,可是看了电影后,她想既然影片中的Rose有能力修理螺旋桨,那么她也可以做到。
Catrin更看到,自己作为女性电影人的意义。
她的工作不只是写那些男性编剧人没兴趣的“婆妈”对白,正是因为她坚持不删减姐妹俩的戏份,坚持把剧本重点放在姐妹俩身上,正是她提出让Rose在剧情关键时刻把螺旋桨修理好,也正是她带着深情,以女性的敏锐与细腻所写的结局,让这部原本是国家机器的宣传品,能有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它写出的不是战争的恐怖和对人性的扭曲,而展现了战时女性的魅力与光辉。
这是一部向战时的伦敦人致敬、向战时女性致敬、向电影人,尤其是女性电影人致敬的电影。
确实,这是their finest moment,无论对Catrin,对Phyl,对Buckley,对Ambrose,对Sophie,还是对Rose&Lily来说。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时局的特殊能让他们崭露头角。
战争摧毁生命,带来绝望和黑暗,但有着坚强灵魂的人们,却不会怯懦,无论是战争、电影,还是爱情,都不是拘禁他们的枷锁,却赋权于他们,让他们去大胆创造,改写,想象一个从未想象过的未来。
Narrative Storytelling课老师布置的作业。
课上老师说女主重写她和Tom的结局,是把生活真实变成了电影真实。
妙!
讲了一部电影的幕后故事,以及作为这部电影的编剧的女主的感情生活。
她写的剧本和她的感情部分是可以照应的,所以回味的时候觉得很巧妙:女主Catrin刚开始没有正经办公桌,也只被当成临时工——剧本名义上讲的是两个女生的故事,但不被当成主角,英雄事迹被分配给男性完成(按编剧理论,主角应该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人。
这个剧本构思的时候就是两个女生参加敦刻尔克援救的故事,这两个女生按理说应该是故事的主角。
但是编剧Tom一开始反对比如开小船、隔断绳索等关键行动由两个女孩完成,实际上是把她们在故事里的地位架空了);她有男友,但是和Tom日久生情——剧本里的Rose也是三角恋;Catrin开场已经订婚——剧本里的美国小伙遗憾退场,“I wasn’t ther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but you can bet your bottom dollar I’m not leaving before the end. ”在编剧团队对剧本结尾如何发展一筹莫展时,她写出了完美结局——剧本里的Rose成为关键时刻割断绳索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角、英雄。
剧本里的Rose和Lily慢慢地夺回了自己的主角地位,Catrin也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名字,才华被承认,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导。
感情戏来说,“I wasn’t ther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but you can bet your bottom dollar I’m not leaving before the end. ”这句话是剧本里美国小伙对Rose说的,也是这部电影里Tom想对Catrin说的。
所以很感动。
Tom的意外身亡是有点狗血,如果不安排在刚表白完的时候死掉会好很多,不那么戏剧化。
但我很能理解编剧让Tom这个角色死掉的原因,这样女主才是完全独立的。
她一扫颓废,投入下一份编剧事业也就显得更有力量。
可以拥有,也可以失去。
就算失去也不会停下脚步。
酷!!
另,我要骂死女主原本的男朋友Ellis,女友付的房租还觉得是女友给自己的天大压力。
要去开展览,希望女友配合自己的工作场所,跟着自己走。
他就没想过要配合女友的工作!
探视也是女友跑来探视,没想过要去找下女友!
还出轨!
离谱以下为台词摘录:这段太帅了。
是关于电影的真实的争论。
男主为了自己的剧本辩护,说电影的真实是创作者挑选的。
There’s someone who says that the Starling sisters never got to Dunkirk. That their engine broke down before they even were out of British waters. Pity. Pity all around really. Your first draft boded it so well.So the Starling sisters lied.(帮女主打掩护)What difference does it really make?God sake! Of course it makes a difference! It’s not the truth!The truth is they stole a boat from a man, who terrified them and set out to cross 50 miles of open sea into a war.They never got there.Because their engine failed! Now that’s a truth we won’t be telling. Moral sapping apparently. We pick our truths. Isn’t that the point?We are saying, this is based on a true story.Then don’t! For Christ above, man! You are supposed to be the propagandist. 700 ships went to Dunkirk! 338000 men came back! Don’t say “It’s based on a true story”! Say, “It’s based on a hundred true stories, a thousand!”338000 thousand.Dunkirk, the biggest retreat in military history. Or the miracle that put the fire back in all our bellies.Very well. Carry on as you were. I have a car waiting.电影可以被提炼出中心思想、意义,但生活不是。
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惹味Tom的死亡也可以被提取出意义,比如让女性更有力量。
但对电影里的人物来说,他的死亡是随机的,他的死亡并不被期待负担起任何的责任或意义,是无法从意义角度去解构的。
Is Mr. Backer all right?He lost one of his grandsons.Oh!Hit by a tram on shore leave.Oh! Must make it so much worse. It wasn’t for anything. Poor Mr. Backer.This wasn’t for anything. Why do you think people like films? Because story is a structure. They’re a shape, a purpose, a meaning. And when things turned bad, it’s still a part of a plan, you know. There’s a point to it. Unlike life.…The thing about men who sent away to war. Mrs. Cole, is that some of them don’t come back at all. Some come back as heroes, some of then come back drunk squalid bullies. I was better off out his way.In the pub?Or the pictures. I liked the pictures best. Once in a while you just need to make one that’s worth it. Worth the hour and a half of someone’s life is gonna cost to see it.The flat’s yours, you’re the one who pays the rent. …You know the first time I painted you outside the steelworks? Maybe I shouldn’t have shown you walking away.Oh, I don’t know Ellis. Maybe you shouldn’t have made me so bloody small.Tom指责狗男人行径的样子太帅了Marry you.I’m already married.No, you’re not.That was private. It was a private conversation. You had to buy the ring yourself in Woolworths. When times got hard he tried to send you back to Wales. And he’s disappointed in you? He’s a stupid bloody fool. But he’s not as much a fool as you. He changed your name for Christ sake!审查对各国创作者来说都是个大问题哈哈哈哈哈Americans feel that the ending as presently written, is too subtly nuanced, too restrained.Restrained? I mean it’s practically a call to arms!Their concern is more, what one might crudely call.. The love triangle. I’ve to say as far as the home front goes, we can’t let it look that if she rather had the American.Well that would be the teeth.Teeth or no teeth. What all parties need is a morally clean, romantically satisfying resolution.世事无常When we were shooting in Devon, you always seemed so… vivid. Perhaps I’m just in a sentimental mood. My landlady was killed yesterday. I could hear her husband crying through the wall all night long. It seems to me when life is so very precarious, it’s an awful shame to waste it.这段太浪漫了,作为编剧的女主,为他们海边的争执写了一个新的故事走向,不愧是你!
A full moon, a clear sky. A man sits by the shore. There has been a quarrel. A woman is walking away from him. Now she turns back. “I didn’t mean what I just said. And anyway… You said worse.” It was a declaration.“Stupid bloody” fool was good. Did you think of that beforehand?Are you trying to pick a fight with me Mrs. Cole?No. What I’m trying to say is that, if all of this stopped, the sparring and the jibing, and the insults and the arguments. I’d miss it. Even if I were dead. I’d still miss it.The Catrin Cole School of Dialog. On and on and on and on. Lose half.Which half?The half you don’t need.Alright. Alright. I’d miss you.不要让死凌驾于生之上You and me. Given up opportunities only because young men are gone.. or dying. But to turn our back on those opportunities, even when one has suffered such great loss, wouldn’t that be giving death dominion over life?虽然在故事的开头我缺席了..In another time, another place.. could it had been me?Perhaps. But you are talking about a world without Johnnie. That’s not a world I’d care to live in.OS: Have you ever looked at something and known you want it? Want than anything ever you wanted in your life before. And know it can never be yours. I have. And I tell you, it will either finish you or put a fire in your belly that will keep burning to the end of your days. I wasn’t ther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but you can bet your bottom dollar I’m not leaving before the end. Because I know it has to be the right sort of ending. The sort of ending that’s worth fighting for.
通过本片可以一窥一部“根据真实人物事件”改编的电影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也可以更好的理解什么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电影是对现实的艺术加工,可以使本来很平凡的一件事变得非凡,借以传达电影人的某种情绪或精神。
本片发生的背景正值二战中英国最艰难的时刻,英国本土更是经常遭受来自德国的空袭,所以片中的电影就是通过将一个双胞胎姐妹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并不成功的救人事迹加工成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给深处苦难中的人们以希望。
影片就是围绕这这部电影展开,同时穿插着女主凯瑟琳的感情生活。
片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桥段,比如,为了争取美国的支持,宣传部门要在片中加入一个美国人角色,但是又不能忽视敦刻尔克大撤退没有美国政府参与这一事实,所以,编剧们不得不重新修改剧本。
影片中还有一个关于审查的有意思的细节,片中姐妹俩行动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船的发动机故障,而审查委员会觉得这个细节会让联想到英国制造的发动机不可靠,这个桥段应该会让深受过分敏感的电影审查制度“恩泽”的中国观众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对于电影人来说,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观众对影片的认可。
影片最后,凯瑟琳在影院与其他观众一道被这部用血与泪拍成的电影深深打动,在观众热烈的反应产生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她最终走出生活的阴霾,重回电影工作之中。
片中几位新老戏骨都发挥出了无可挑剔的演技水平,个人觉得饰演美籍飞行员的杰克·莱西把一个菜鸟演员诠释的很到位,奉献了全片不多的笑点,是影片的一个小亮点。
片中电影的背景发生在敦刻尔克大撤退,而今年恰逢诺兰的战争大作《敦刻尔克》上映,所以也不妨将本片看做《敦刻尔克》的背景介绍和热身之作。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分钟影评”
同样是表现战争,与《敦刻尔克》的宏大场面相比,《他们最好的》没有正面战场的激烈角逐,只是表现了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一个个普通人努力活下去的模样,而导演将主人翁锁定在一个女性身上,为影片加分不少。
像很多年轻的女孩子一样,在卡特琳的生活里,爱情是第一位的,她跟一个自己崇拜的画家私奔到伦敦,画家穷困潦倒,卡特琳走向社会挣钱糊口。
她的才华被编剧巴克利赏识,并作为巴克利的助手成为电影《敦刻尔克》的编剧,在工作中,卡特琳慢慢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开始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与此同时,画家的事业也开始起步,开始巡回画展,而此时的卡特琳正在德文郡拍摄,内疚的她赶在画展闭展当天回到伦敦时,遇见了画家的出轨。
这一阶段卡特琳的生活以画家为中心,为了爱情追随画家来到伦敦,当画家穷到无力付房租要赶她回故乡时,她努力挣钱养家。
她的自我迷失在爱情里,虽然经济上慢慢独立,但精神上依然依附于男人之上,当她的爱情结束时,画家投射到她身上的“自我”也消失了。
伤心欲绝的卡特琳回到拍摄地时,巴克利在安慰她时却意外表白了,他理性的分析道“他就是个傻瓜,你比他还蠢,你的自尊心到哪里去了?”如此傲慢的质问,激怒了卡特琳,也唤醒她内心的自尊,他们的关系陷入尴尬的局面。
如果不是战争的无常,他们也许会继续冷战下去,当意识到“如果生命时如此脆弱不堪,再去浪费它实在是一种耻辱”时,他们终于冰释前嫌,彼此敞开心扉。
然而,两人还没来得及好好亲热一番,巴克利倒在了片场的事故中。
在战火纷飞的战时,一夜加班回到家后发现公寓已经被夷为平地,昨天一起吃饭的同事今天就变成一具血淋淋的尸体,一次轰炸可能就是永别。
由此,战争成全了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兵荒马乱容不下一个自私的男子和一个自私的女人,却容得下一对相互取暖的夫妻。
卡特琳与巴克利的爱情建立在彼此欣赏之上,巴克利是她的伯乐,一路支持鼓励她施展才华,在巴克利的引导下,她通过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也慢慢肯定了自身的价值。
但是,当巴克利过世后,她不愿再从事电影行业,或许是不愿睹物思人。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那个一直肯定她的人,她不确定自己还能不能胜任。
在修改《敦刻尔克》的结尾时,还是与巴克利假想的讨论给了她灵感。
她需要一个引路人,带领她在男权的社会中摸爬滚打,但是编剧狠心把那个引路人干掉了。
卡特琳开始郁郁寡欢的日子,直到走进影院,看到观众跟着电影哭,跟着电影笑,她作为一名编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而她也终于找到了坚持下去的意义。
二战期间的英国,由于男人都走上战场,后方的女性纷纷走上工作岗位,养家糊口的同时,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囿于家庭的女性走向一个个曾经只有男人的工作岗位,并且做得同样出色,对于女性绝对是一个惊喜和激励,影片中对《敦刻尔克》的拍摄,加入更多的女性情感元素,也是出于鼓舞时局的作用。
影片将女主人公的成长设立在这一背景下,很好的完成了对女性追求自我的挖掘,从依附于男性,到求助于男性,再到发现自我,这一蜕变的过程也曾发生在无数女性的身上。
而不管经历什么,当一个个女性用柔弱的身躯抗战不公、压迫,经历一波波伤痛,从而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一方立足之地,于她们而言,就是最好的吧。
我猜想李安一定會喜歡《Their Finest》,因為這部戲講的就是他一直執迷的創作之“戲假情真”,真實與虛構的命題——一如《色戒》中的王佳芝沈浸在假的角色中,卻奉獻了最真實的人性與情感。
《Their Finest》的故事建基於虛構,唯有時代背景是真實的,但又如何?
電影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創作人之手討論”真實“與”虛構“,catrin和buckley爭辯電影細節是否真實,而buckley卻堅信電影的重點並非對真實的複製。
這番討論對於創作人來說肯定感同身受,尤其是寫劇本做過長篇累牘資料搜集的人更是心有戚戚焉。
無論電影細節是否完全真實,創作人在虛構生命時卻投入了完全“真實”的情感,最重要的是看的人(觀眾)沈醉在“虛構”的電影世界中,同樣真情流露,或哭或笑,以此撫慰和釋放他們心中“真實”的傷痛。
除卻對於“真實”與“虛構”的討論,這部戲最有趣的地方其實是戲劇與真實之間的相互映射。
戲中設計了相當多「戲」與「戲中戲」的互文。
buckley要在劇本中寫一幕士兵去救小狗,這是許多編劇都知道的技巧(就像《繡春刀》中張震家裡的貓),讓英雄也有溫柔一面,令到角色更容易令觀眾共情。
而有趣的是戲中的bill nighy身邊就正好有一隻小狗,bill nighy演一個曾經輝煌卻今非昔比的老牌明星,執拗頑固又不失可愛,那隻狗就恰好豐富了他的人設。
bill nighy如果細看這部戲,bill nighy的角色其實完全是一條多出來的副線,頗有些功能化的意味,但其卻豐富了整部戲的節奏和喜感,以及提供了這部戲所需要的”明星光環“(buckley與catrin兩位雖是主角,卻全然不敵bill nighy的明星光彩)。
而看「戲中戲」那位從美國請來的明星大兵carl,被硬生生加插在整部電影中,不就是為了提供“明星光環”,不正與戲外的bill nighy相互呼應麼?
carl與bill nighy一樣,同樣是負責“喜感”部分,而戲中最有趣的是讓bill nighy教carl表演,令兩個功能一致的角色在「戲」與「戲中戲」中產生了連結。
bill nighy教carl演戲互文更明顯之處,當然是主角catrin的成長。
「戲中戲」敦克爾刻中的英雄johnnie身負重傷,最後靠他的愛人,雙胞胎之一rose去解救危難,一反buckley口中男性英雄為主的思維,頗帶著一份女性的自覺。
而寫出這場戲的catrin在「戲外」的命運同樣如是,所以那場buckley的意外事故雖顯得melodrama,但在這部電影中卻成為了必然,buckley一開始是一個頗為男權的角色,總是鄙夷catrin的女性思維,並覺得「電影」天然是以男性角色為主的,但buckley的離開卻要逼著catrin獨立和強大,無論戲裡戲外,都要去完整真正的“女性”角色。
catrin決定讓rose成為整部戲最後的女英雄我喜歡這個電影安排buckley的意外發生於片場,令整個愛情故事與“電影”的關係更加緊密,及帶著一種宿命感。
說到底,這部戲真正要說的還是「電影」本身。
戲中有一段尤為動人,是catrin連夜寫完劇本,又重新虛構了一段她與buckley在海灘的故事。
原本那一晚他們吵架散場,但在故事中,catrin卻讓自己回頭,向buckley傾訴了愛意。
瞧,一樣是「戲假情真」,故事雖是杜撰,卻顯露了作者最真切的情感和期望,並借「故事」「電影」來自我療癒。
這部電影誠然不是那種art film,而且頗多商業上的計算,一如buckley聊「戲中戲」的劇本一般,要好看,有喜劇,結尾還要悲情、煽情,說起來其實不乏老套。
但無論故事如何造作,這部戲中那份對於「電影」的初衷卻是尤為真摯的,就像最後catrin被生活打擊,打算放棄編劇之後,她去影院看了自己寫出來的電影,看到電影觸動了那麼多的觀眾,撫慰了他們在戰爭中受創的心靈,那種情境:感動、震撼、善莫大焉。
哪怕生活中有這樣那樣的苦楚,繼續書寫,雖千萬人吾往矣。
用生命影響生命,這不就是「電影」的魅力麼?
优秀的影片是让一个人愿意用自己一生中的2个小时去看别人去讲故事,而且跟着他们一起又哭又笑的。
片中开始多次强调真实性和乐观主义,恰恰体现了女主角甚至在历史背景下女性追求内心由衷地,真正向往的,积极价值体现的生活。
表达了即使是战乱时期一样需要美好的鸡汤激励人们的信念。
这算是『敦刻尔克』衍生剧吧,整个社会不仅男性去奔赴战争,也有女性追求人生的必然逻辑,与男主角在工作中擦出爱情的火花,找到了自己生命可以如此精彩的意义,最后老头说的“对于你和我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它,而不是让死亡笼罩着我们。
”我们都会在生活中遇到离开或永远失去,在伤心悲痛后我们更应该看到对自己的鼓励。
整部影片前面有些拖沓,后面节奏把握到位,并且的确带动了观众的情绪。
一贯的英伦风格,一直认为英伦幽默里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疯子,一种是脑子有病,尴尬式的幽默也要体现无比高贵的气质。
电影整体就是平平淡淡的节奏,最后他们的剧上映看到最后一幕两位主演彼时在河边说小的场景剪进影片最后,真让人泪目,很喜欢两位主演和老戏骨,之前就很期待这部电影等资源的时候,看到一些影评说这部电影里女主角有丈夫还和男主角出轨之类的真的是醉了,没看完全篇有什么资格瞎评价误导还没看的观众?!
女主演的新包法利夫人真的是太美了……
战争总是让一切变得可能,同时也会让一切的可能瞬间毁灭。
《编写美好时光》描写了一个战争中的爱情故事。
1940年,战事紧张,英国电影局为了拍一部鼓舞民心的电影,集结了几位编剧,其中有年轻的文案秘书凯瑟琳。
从未写过剧本的凯瑟琳一上手,就展露了独特的才华。
剧本一炮打红,从此开启了凯瑟琳全新的事业道路。
战争是残酷的,却因为缺人手,意外地成就了凯瑟琳的创作才华。
这种意外还体现在凯瑟琳与主编巴克利的爱情上。
在共同的编剧工作中,凯瑟琳爱上了巴克利。
前一秒钟,他们俩刚经过数度磨难彼此表露了真情,后一秒钟,巴克利去工作躲避空袭,瞬间死亡。
幸福触手可得,又瞬间毁灭。
战争给人生带来的不确定性再一次显露无疑。
一蹶不振的凯瑟琳最终在剧组同事们的帮助下,再度开始创作。
战争还在继续,无论前面的不确定性是什么,人生只能也必须继续。
珍惜当下,做好每一件手头的事情。
这就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
追着Sam Claflin来的,咧嘴的时候超级像Hugh Laurie。
女主男主一起写剧本的时候,就把剧本内容呈现给观众,这种边写边拍的画中画,像是这部电影电影写给电影中的电影剧本的信,观众的啜泣是写给电影的信。
电影讲了好多个迷人的道理。
“要怎样好好在一起才不是浪费生命”I've never much seen the point in men. Still, I do hate to see you pining. It seems to me when life is so very precarious, it's an awful shame to waste it.“失去了挚爱怎么活下去”You and me, given opportunities only because young men are gone, or dying. But to turn our back on those opportunities, even when one has suffered such great loss, wouldn't that be giving death dominion over life?“为什么我们都爱电影”-It must make it so much worse that it wasn't for anything.-It's Neve for anything. Why do you think people like films? It's because stories are structure. They're a shape, a purpose, a meaning. And when things turn bad, it's still part of a plan, you know, there's a point to it. Unlike life. ……还有好多。
看出女主在掩饰在撒谎被丈夫背叛而毫不留情的戳穿说女主是Liar时,女主仓皇逃离。
男主为女主逝去嘴边的面包屑crumbs的场景太迷人。
借不相关的场景,说男主是个大男孩。
Be careful, big boy.
画中画的电影最后,导演男主女主在拍戏间隙嬉闹,女主把男主的薯片扔下悬崖,男主满脸委屈的镜头作为电影的结尾,女主看到应该恍如隔世吧。
I'd miss you more than I can say. 女主一直记得男主教她的那些关于“写剧本”的事,她带着两人的理想走下去。
居然是说敦刻尔克的,最近要上另一部讲这个历史事件的《敦刻尔克》,也真是好巧。
"Have you ever looked at something and known you want it?Want than anything ever you wanted in your life before.And know it can never be yours.It will either finish you or put a fire in your belly that will keep burning to the end of your days."戏中戏作为结局效果会更好
又是战争,又是爱情,又是女性,又是元电影的……有些太刻意了
还挺不错的,有表现那个时代女性整体风貌的感觉,几个角色都很丰满,剧情也很感人,此外我很喜欢唱歌的那场戏很微妙,设计的蛮赞的。可以看出这片是小成本,只有比尔奈伊是明星吧,拍成这样挺不容易。
一般吧,几处转折未免狗血,电影作为折射现实同时让人逃离现实的途径,带来的希望与慰藉,和如今身处另一种黑暗的我们所感受到的何其相似
我超级超级超级爱这部!!!!真的强推!!
7.5/10
主要演技一般,设定一般。
男主迷之像我们的Ben
电影其实还行,丹丹同学说“没有共鸣”。我觉得整部电影正好印证了剧里的编剧如何写一部戏的,背景定下来,故事人物搭个大框架,再加点言情加点幽默加点梗,修饰修饰,差不多咯。我就觉得这戏没有灵魂。
同样是二战、小角度、女性、熟脸客串,说跟今天另一个片子简直高下立见会不会太ky?戏中戏很美了,对白可爱。全程都在zqsg感叹男主除了这张脸已经完全认不出是当年的tony了啊……结果特么看到片尾字幕才知道竟然真不是= =|||
润物细无声的女性主义。以女性编剧视角,讲述二战期间英国一部关于敦刻尔克的主旋律电影的诞生。战争,女性,爱情,元电影。《她们是最好的》
英式幽默,细节丰富,女性主题
只能说以前的编剧真的很敬业,边拍摄边编剧,就是电影铺垫太长了,看得疲劳,最后电影与现实的融合也只是一个小高光。
虽然主题是女权,可不是我的菜。台词!好美~关于爱,关于失去,你应该去感受下,而不是任由死亡凌驾我们之上。三位主演太好了,每一帧,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让人沉浸仿佛也感受同样的感受。渴望不会让你死去,失去渴望才会,它会带着你和你心中的熊熊火焰去你想去的地方。电影中的电影片尾语简直太棒了,电影不只是电影,而是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尽管不可能事事有happy ending,但是it will be,we are trying。刚开始有些无聊,但是这就是生活,还好,一切都是来得及一切都没有尘埃落定,年轻,嗯,很好,成熟也不错。静下心,有喜欢的事情,好的爱情才会来,它不是痛苦,而叫做一起成长。it's nice in the dark, with moon with you
Dunkirk暖身
这种讲电影人的故事一般我非常钟爱,但是真觉得这剧本一般般啊
时代、女权、情怀再加上对于制片过程的展现,很BBC,很温暖又很感人的片子。
剧情进展慢悠悠,磨叽磨叽,最后还刻意给了BE。杰玛留这个发型一副苦相。
戏假情真。
女编剧题材加一星。这么多年前的电影依旧是要迎合政治需要、美国人感情和本国人的爱国情怀。弗兰克叔叔的戏份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