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
小品演员黄宏导演了一部催泪又温情的电影——《一切如你》。
你一定很熟悉这样的老人:头发花白、步履蹒跚,但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诗和远方;耄耋老人,行动不便,但非要自己做些什么;老年痴呆,不认识眼前的儿女,却依然保留孩子小时候的记忆.......《一切如你》用十个小故事记录老年人的生活,这部影片不煽情,甚至还有不少笑点,但准备好眼泪也是必须的。
除了总导演黄宏,这部电影还有四个年轻导演的参与,他们把自己与祖父母相处的温暖与怀念写进了故事里,简单、细腻、纯粹。
这部剧的演员更是阵容强大,有秦怡、田华、牛犇、雷恪生、彭玉、李明启这些老艺术家,也有刘佩琦、奚美娟、侯勇、聂远、郭晓冬、颜丙燕、马苏、张艺兴等中青年演员。
每个演员都在戏中演出了自己,每个观众都在戏中看到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未来。
中国正在变老,而且是加速变老,我们都会成为老人,老人的爱与牵挂,老人的执拗与活力,老人的陪伴与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未来。
一、热爱影片以一个让人捧腹的小故事开始——《出发吧,单车》。
一个老爷子看到骑行的年轻人非常羡慕,于是自己用一个废弃的自行车架子加上楼下另一个老头轮椅的轱辘改装了一辆自行车,穿上80年代的运动服、登上回力鞋、跨上军用书包、带上军人的钢盔,伴随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激昂旋律出发了!
这个故事非常幽默,小区楼下永远有一个坐轮椅的老爷子,每次有人经过给他打招呼,他都会说“等死呢”,当那个骑单车的爷爷用他的轮椅轱辘改装了自行车出发后,单车爷爷的儿子问轮椅爷爷“我爸呢”,轮椅爷爷回答:“找死去了”。
一个不能行动的老人一定对能骑单车远行的老人充满羡慕嫉妒恨,所以他用“找死去了”表达这种复杂的情绪,但那个混进骑行队伍里的单车爷爷才不在乎是不是“找死”,他赶上年轻人,想用一辆自行车环游中国的梦想就此实现在路上。
另一个小故事叫《逆生长》,由两个活宝级老演员李明启和牛犇出演,女儿颜丙燕对爸妈的称呼也很有趣,妈妈叫“宝贝”,爸爸叫“发哥”,两个老顽童,一个独自跑去和朋友聚会,一个去玩攀岩。
两人在女儿安排出游的城市,还自作主张去美容院做了拉皮!
老人家也爱美,也一样希望自己活得精彩刺激,也同样不甘岁月的痕迹,这样的老人活得漂亮又洒脱,真好!
二、牵挂《摔不起》这个名字很直白,老人最怕摔跤,但这个故事中并没有写老人摔跤之后自己的痛苦和家人护理的辛苦,而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孤独等待与后悔的故事。
小男孩很小就没了爸爸,妈妈独自辛苦把他养大,终于培养成人,男孩出去上大学,就此很少回家。
年轻的妈妈变成耄耋老人,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家,一天不小心被门槛绊倒,送进了医院。
这个故事有个细节,小男孩小时候出门被门槛绊倒,妈妈会赶紧跑来抱起他并摸摸他的头,而年老的妈妈绊倒的时候却没人扶起她。
还有一个非常好的隐喻,小时候,妈妈和男孩一起缠红毛线,给男孩织毛衣,年老后,妈妈的红毛线球还在,但却看不到儿子,直到摔倒后送进医院,儿子回到空荡荡的家,一根红线在儿子手中滑动,儿子想要用力攥紧,但那线绳终究还是抓不住了,儿子泪流满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如今慈母垂垂老矣,儿子的眼泪是悔恨与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儿女最痛的领悟。
《守候》是一个关于长情的故事。
肖奶奶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煮上一碗馄饨放进保温桶里,从家走到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门口等待,她希望把这碗热腾腾的馄饨送进去,因为她的老伴最爱吃馄饨。
但其实,她的老伴已经去世了,重症监护室根本没有这个人。
护士长(奚美娟饰)决定不再提醒肖奶奶事实,而是接过那个保温桶,告诉她:“里面不让进去,我给您送进去。
”肖奶奶非常高兴,嘱咐道:“太烫,让他慢点吃。
”于是,后来的每天一天,肖奶奶依然会抱着保温桶来,所有的护士都会爽快地接过保温桶,然后默默地倒进自己的饭盒,把空桶还给肖奶奶。
有时,对老人家,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顺应他们的心意而已,事实一点也不重要。
三、陪伴《老伴儿》讲得就是一对老夫妻,就像我们惯常见到的所有老夫妻一样,两个人互相有些看不惯,甚至老太太嫌弃老头的懒惰、没眼力价,老太太总是管着老头,老头有些烦但总是顺从老伴,似乎这日子单调的有些乏善可陈。
但,故事的最后,老头走了,老太太回忆着老头的过往,身边没了伴儿。
听过太多这样的故事,老夫妻两人说不上多么恩爱,吵吵闹闹,柴米油盐,但终究是一辈子的陪伴,如果说这是爱情,不如说是习惯,两人已经习惯生活中有彼此,几十年已经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生死契阔。
儿女替代不了老伴,闺蜜也不行,终究这个人是刻在你生命中的烙印,你们一起风风雨雨,生儿育女,经历痛苦与欢乐,一旦一个人先走,留下的那个该是多么孤单。
《母亲的生日》,母亲坐在梳妆台前精心打扮,甚至涂了绚丽的口红,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等待着。
今天她格外精神,因为她过生日。
门铃响了,老妈妈兴奋地跑去开门,一个陌生人拿着一束花在门口,说是银行的,祝老人家生日快乐。
第二次门铃响了,老妈妈依然充满期待地去开门,还是一个陌生人拿着一束花,这次是保险公司的。
老妈妈等了一天,也没等来她想见的人。
直到晚上,门铃又响了,老妈妈已经很疲惫,开门进来的是火锅店的员工,拿着大包小包,说是她儿子给她点的火锅,还友情赠送了一只毛绒泰迪熊,让这个小熊陪着老妈妈吃。
此时,电话响了,是儿子打来的,说今天忙,不能陪她了,给她点了最爱吃的火锅,祝她生日快乐。
老妈妈这一天盼望的人就是儿子。
然而,即使儿子为妈妈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也敌不过他的出现。
这一天,从希望到失望再到最后隐忍地强颜欢笑拍照发给儿子,一个母亲盼望儿子的心被描摹地细致入微。
我们到底有多忙,在父母重要的日子不能出现,在每一个夜晚不能打电话给爸妈,在每一次爸妈来电的时候不能及时接起,他们不过是想看看你、听听你的声音,这真的很难吗?
比起那个失落的老妈妈,《挂起的记忆》中,已经不年轻的儿子时刻陪伴在妈妈身边,只不过他妈妈已经老年痴呆,不认识他了。
但他每天认真地做饭,给妈妈喂饭,买妈妈喜欢吃的桃酥。
已经没什么记性的妈妈刚吃过饭,看到桃酥就想吃,儿子把桃酥收起来,放进篮子里挂了起来。
没过一会,在厨房的儿子听到动静赶紧跑过来,看到妈妈正拿着一个板凳放在桌子上想去够桃酥,儿子哄着妈妈说:就吃一点点。
于是他掰了一半送到妈妈嘴边,但是妈妈没有吃,而是叫着“儿子”,把桃酥送到儿子嘴里,儿子(刘佩琦饰)立刻眼眶湿润了,妈妈说:别哭,吃桃酥。
老年痴呆的妈妈永远记得儿子小时候最爱吃桃酥。
刘佩琦的演技实在是好,眼泪在镜头里缓缓流出,我相信他是真的哭了。
在父母的记忆里,我们小时候的样子永远鲜活,不论我们多大,都是他们想要照顾和呵护的人。
不要以为他/她不认识你了,你在他们眼里是陌生人,其实你永远都是他们最爱的人。
爱,一切如你,我一生骄傲的是你的给予,让我在乘着风的翱翔里,丰满了羽翼。
我,一切如你,我一生追求的是伴你老去,让爱包围着你,触手可及最近的距离。
01 《亲爱的安德烈》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父母,就是那个不断对着你的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父母如此,爷爷奶奶更是如此。
当看到张艺兴满脸泪水,背对着爷爷奶奶越走越远时,我哭了。
爷爷不停的喊孙子学习微信,是为了等孙子出国留学,和孙子视频,避免他想家;奶奶操着针线,即使眼睛已经看不见针孔,也依然想把杯子赶紧缝完,是担心孙子冻着。
一针一线里,缝的都是爱。
当孙子被问的烦了,摔门不出时,老两口有一瞬间沉默,这段沉默让人感觉到他们的小心翼翼,让人心疼无比。
生命有时候确实残忍:孙子慢慢长大,老两口却像是数着日子活。
02作家夏七夕在《后来的我们都哭了》中写道:“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类。
”白发苍苍的母亲一大早对着镜子抹上口红,戴上戒指,穿上崭新的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眼睛里是藏不住的快乐。
今天是她生日,儿子说了,要带她逛超市,买东西,吃火锅……结果,门铃不停响,先是银行的花,再是保险的花,最后是儿子点的外卖火锅,一只熊陪她。
儿子隔着电话唱生日歌,说工作忙,回不去了,让熊代替他陪着母亲。
母亲要的哪里是熊?
她要的是自己亲生儿子的陪伴,要的是一家人热热闹闹,而不是这一屋子的冷清。
03看过黄磊的一个视频:如果按照现在父母50岁算起,假如到80岁,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约是210天……同时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少。
如果按照在外地工作,一年只春节回家的3天,那剩下陪伴父母的日子还不过百。
无论何时,母亲最心疼的就是孩子。
小时候陪孩子玩耍,儿子摔倒了立马抱起来哄。
长大后,儿子考上大学,外地工作,母亲也只能不停的走到大门口,看看儿子什么时候回来。
小时候,儿子摔倒了有母亲抱,还能爬起来;长大后,母亲摔倒了,却没人扶,并且,再也站不起来了……时间一停不停,母亲和孩子,则就像是两条越走越远的平行线。
结语《目送》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们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你不必追。
”年轻时候,你未曾懂其意味深长。
直到有一天,当书中那些字句,成为了你生活中的一个缩影,浮现在自己的人生里。
你才顿时明白,这一生和父母的缘分真的不长。
很好很温情很治愈...❤很久没有看这样安静而细腻的电影了影片采用一个又一个充满温暖的小故事,一个有一个富有深意的小片段,慢慢勾勒出寻常百姓家最美的时光✨✨✨关爱老人,不仅是每个子女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会老去,但如何让每个人幸福的老去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愿我们都生有来路,苍有归途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我30多岁,才毕业十年就想过上剧中老人的生活,羡慕呀,幸福呀!!!
体制内也有很多年轻演员,多去拿年轻演员练练手再来霍霍老艺术家可以吗?
前三个很不错,尤其第一个自行车🚲,马苏的也挺好,于蓝和刘佩琦老师戳中泪点,差点冲动给了满分,能坑一个是一个!!
于蓝老师于上映次年去逝了,致敬。
其余的年轻导演,多去品尝一些人间冷暖再来拍戏吧,总导演黄宏,其余导演也都是体制内的吗?
体制内的导演门槛太低了。
好好工作,争取还清卡债,能有多余的钱缴齐保险。
我家里也有两辈的老人,这些赞助的老龄事业基金会,安心养老什么的,我虽然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争取有生之年能过上让他们关注的对象吧。
一个蜷居在城市角落的孤寡青年的自白。
这部电影由老一辈的艺术家们拍摄,一开始还会好奇为什么这些老年人演技如此精湛,结尾片花一出来,看到参演的人员都是当年拍摄革命影片的老戏骨,又是一个催泪点!
真的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电影,值得一看,强烈推荐。
非常好的一部电影,千万不要错过。
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动人,让人催泪。
它真的是一部能让人从头感动到尾的影片,十个小故事的结合构成了这部电影,内容充实,老戏骨们演技超群,实在是很值得一看
温暖,现实,感动平凡。
当父母渐渐老去,似乎很多成长的故事被我们不经意间遗忘了,影片虽是流水般的记录,可是却可以勾起我们最深的记忆。
只有远离家乡才知家的味道,养儿方知父母恩,辛苦操劳一辈子只希望儿女幸福,那么长大的我们能否如父母呵护儿时的我们一样去守护他们的晚年?
孝敬老人,不是隔空慰问而是有温度的陪伴!
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感动。
不同的记忆,相同的感动。
一遍遍的感动,一次次泪流,一种种普通的记忆突然是那么的难以忘怀。
不仅是一部关爱老人片更是一部很成功的教育片,泪流不尽,爱说不完,不同的关爱方式,相同的爱的传承。
在这个时代,多是无情之人,感情淡薄,却不多舍得付出真心的人,亲情友情爱情,都需要人去建立,都需要人去付出...我们的生活逐渐变得像一个既定的程序一样,几点几线,令生活毫无波澜与情感,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老人的情感丰富且隐秘,不轻易说出,到就是因此便遭了冷落与忽视,我们应该多关心老人,爱护他们,爱护好家庭。
几个小故事里,田华老师的表演尤其让我泪奔。
生日那天满心欢喜地等着儿子给自己过生日,小心地作着出门的准备,戴上珍藏的戒指,擦上的口红颜色明艳如当时的心情。
门铃响起,满心的欢喜却在开门时落空:一次是银行送花,一次是保险送花。
中间电话响起,对着电话那头应该是来邀约的朋友很自豪:我儿子今天都给我安排好了,吃火锅、看电影...诉说着发出开心的笑,忙忙地挂断电话,生怕误了儿子的电话。
可是儿子呢,等到睡着了的老奶奶被又一次响起的门铃吵醒,失望了好几次的老奶奶开门前期盼地问是谁,还是不是儿子,是儿子订的外卖送火锅。
外卖小哥把食材一样样摆到桌上,儿子的电话终于来了,老奶奶小心又期待地接通电话,电话那头儿子唱起了生日歌,老奶奶听着电话那头遥不可及的儿子的声音,眼里慢慢涌上泪水。
儿子在那头说,今天风大,就不出去了,就让火锅店推出的陪一个人吃饭的布偶小熊陪妈妈吃火锅。
背对着外卖小哥,老奶奶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拭去泪水,她穿上打盹时脱下的鲜艳外衣,抱着小熊,请外卖员为自己拍下一张笑容满面的照片……田华老师细腻入微的表演,让我看到一个生日那天期待和儿子团聚的老人被辜负的失落、难过和隐忍。
生活中有多少被儿女辜负的老人,奔波忙碌的儿女又有多少忽略父母的需求。
这个过生日故事里,儿子始终没出现,想来平时更鲜少看望母亲。
和刘佩琦老师表演的那个故事相比,被刘佩琦饰演的儿子无微不至照顾的母亲(于蓝饰演),我觉得她真幸福。
生活中有多少儿女成才却孤独寂寞的母亲?
父母年迈,已经不起辜负。
一切如来,一切如我,一切如你。
煽情的故事听过很多,但是这部影片绝对没有使人腻烦的说词与套路化的表演形式,只有一个老年人健忘,忘记老伴的死去,每天送汤,被拒绝,最终感化大家,大家制造了一个老伴存在的假象,收下了送来的汤,可以让观众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了,其他的都很有新意,变换纬度与角度,现代元素的穿插,喜剧的表演形式穿插,十个故事蕴含挺足,使得电影值得一看。
四位导演与老艺术家们的最后之戏,体现了的不仅仅是电影的镜头,而是影艺人的传承与创新,新与旧,不也暗示了呼吁人们对老人的关注吗?
影片开头有说到创作的目的与初心,说到希望表达的是人间的温情,体现出人间各样的父母老年的写照。
现代化喜剧元素在青年导演中灵活运用,一些是“梗”,一些是现代老人们的“夕阳红”与“追潮”,在喜喜悲悲中生活点滴又引人去反思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孤独老人的独自演绎,与外卖式的火锅带来的温馨,使得不如俗套。
老人同样有梦,也“想出去看看”。
使得镜头不仅仅聚焦于他者对老人的关注与爱,亲情。
而是体现出:为老年人群体提供平等的,更为人道主义的社会方式,使老年人群体自身的独立,个性,而不是捆绑在各种现有的家庭社会问题中。
如“爸妈”的攀岩,小学同学聚会,与割眼皮,等等。
老影艺人的重回舞台,表演细节的精湛,如抹去口红,骂一句“等死”,喂儿子吃酥饼。
更大的情节张力由此具象。
影片结束后的致敬,展现了过去时代的辉煌与未来的展望。
谈话阶段,导演们谈到,在现实中对母亲,父亲的爱,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拍摄过程中老一辈影人的启发,他们提出的初心在于,使得在电影后,人们可以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的父母,以及自身应该做什么。
乘得“一切如来,一切如你。
”,个人解读是承还来得及时。
个人感觉不足的一点在于味道中缺少了“悲”这一元素,在提问环节,问到这一点,回答的原因是:生命更多的是过程,所以导演们的重心没有在生与死之间的煽情,同时影片的目的在于让青年们去思考亲情,了解对老人的爱。
用一种现代年轻人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听到回答还是满意的,因为导演本身也是属于青年导演。
同时我看到公益电影在业界的逐步被重视,虽然目前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已经有一些青年导演愿意这样做,去这样做,刨除了市场表面的利益关系,而到达更大的利益,这已经是很大进步了,希望公益电影可以在中国发展的更好。
四位青年电影导演谈话
住的价值上亿的四合院,随便一件玩物就是普通人的一套房子。
这让每月只有几百元养老金甚至分文没有的亿万农村老人情何以堪!
还好,只有时间和死亡是公平的!
最近刷到马斯克一段话,大意是他有能力可以在延长人类寿命方面做一些事情,但他不想去做,因为这样会使唯一相对公平的时间和死亡也会丧失公平性。
我觉得这是智者之言!
很多老艺术家,搭配年轻一些的演员,八个还是九个还是十个故事,印象深的有老两口去三亚美容,除抬头纹和眼袋。雷格生两口子不和老伴直接沟通,通过小狗给对方传递信息。天天在楼下晒太阳的老头,问他干嘛他就回答“等死呢”,问其他老人去哪就回答“找死呢”。
老头老太太整容那段还挺有意思的~
从未想过能有一部电影集中了如此多的“男神女神”,一群老戏骨会在同一部公益影片中纷纷亮相。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却与我们对调了位置,曾经健壮的身躯变得佝偻,曾经的记忆也变得残缺不全。但是他们对我们的爱没有变。在这部电影中分别讲述了10个小故事,有逗笑的,有泪目的,有感动的,也有让人五味杂陈的。社会老龄化是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要面对的问题,当父母落后于时代时,我们可以做什么,是我们未来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时的小鲜肉演技-1⭐
愿每个人都能安享晚年!
有张艺兴,我很期待,听说这部电影,演员都是公益出演
有几个故事比较亮眼
影片立意很好,但就制作质量来讲,有些差。虽个别短片有笑点、有泪点,但多数不及格,浪费了这些老艺术家们的表演。
电审故字【2018】第669号
特别特别接地气的几个关于老年话题的小故事,点到为止,意犹未尽,却回味无穷。我相信,老年人也是不会被定义的一类人,我希望我们都给身边的他们更多的关爱与耐心。敬爱的老艺术家们,在此向你们致敬!
田华虐猫的老杂种!
张艺兴是非演不可吗……
这么多小故事还是有点简短了,不过老艺术家们演技的确很赞,逃不过的亲情
拍得真矫情,强行制造感动
他们永远比你想象得还要深情
三星半!最喜欢第一个!和割双眼皮的!狗狗的那个也很可爱
学校的首映 老戏骨可太酷了
教育片拍成这个样子很多人会喜欢看、容易接受的
这一星送给让人尊敬的老艺术家们,真的辛苦了
十个小电影,很好哭,艺兴在第十个, 真的建议大家带父母孩子去,公益电影演员没片酬,获得的钱都会捐给做老年人公益的,别看演员不要钱,也别看小电影,真的好良心啊,好看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