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父亲,不,三个都是父亲。
两个父亲因缘巧合到在前后脚时间里被海盗杀了自己的孩子,于是共同联合干掉了海盗。
意外的,并不血腥,甚至暴力的都没那么严重。
在内尔森执意于用空拳把‘’地狱‘’面部打的血肉模糊却笑了出来。
"海盗"也有自己的儿子,儿子很贵族气质,很聪明,甚至善良,一点不像他也不像他母亲。
他和父亲就如天使和魔鬼。
最后,两个没有了唯一儿子的老人一起走了一段路,不知道会不会还能约上喝上一顿。
连姆·尼森,这个身高1.93的爱尔兰老男人,在50岁之前用儒雅刮起了一阵绅士风,摇曳了无数人的魂。
在《辛德勒名单》中,他有一眼勾魂的魅力,一个又一个女人流连于他的温柔,备胎都当的心甘情愿,只愿与他春宵一刻。
50岁之后, 连姆·尼森突然被激发出另一种潜能,体内的爱尔兰热血开始激荡。
打开了任督二脉的连姆·尼森在《飓风营救》(Taken)里为营救女儿大杀四方。
影迷恍然大悟,原来看连姆·尼森揍人也如此爽快。
随后一连出了两部续集,三部影片在全球刮起中年大叔狂潮,一共拿下惊人的9亿美元票房。
整个系列,为了营救亲人,大叔在片中手起刀落共击杀了200多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见神杀神遇佛斩佛。
随后,连姆大叔又先后在《空中营救》、《通勤营救 》、《天龙特攻队》等动作片里完成了“海陆空”全天候救援,把中年男人的荷尔蒙燃烧到了极致。
一年没有揍人的连姆大叔最近在新片《冷血追击》(Cold Pursuit)中再度亮相。
影迷一看简介,为子报仇,黑帮杀戮,雪地枪战,估摸着一定是连姆大叔又开发了新的凑人方式和场所,而且洁净的白雪和鲜红的热血一定蛮般配。
影迷们和胖哥怀着同样的观影期待迅速入坑,结果看了一半发现导演不按套路出牌,当头棒喝之后一阵眩晕,发现连姆大叔原来还能演暴力黑色幽默啊。
《冷血追击》其实改编自挪威导演汉斯·皮特·莫郎的另一部电影《失踪顺序》。
影片特有的北欧暴力和地域文化,以及影片中不时杀出的黑色幽默令人记忆犹新。
但影片极为小众,观看过的人不算多,这为《冷血追击》留下了一定的观影空间。
《冷血追击》从风格到故事几乎就是《失踪顺序》的美国落地版。
把地域空间搬到了美国的冰雪小镇,男主角换成连姆大叔,核心的黑帮火并,城市利用毒品侵蚀小镇等元素背景直接嫁接使用,让北欧暴力美学在好莱坞开出了异样的花朵。
平心而论,出自同一个导演,且故事分割高度类似的作品,《冷血追击》比《失踪顺序》显得更加工整,处处带着好莱坞修建过的痕迹,但同时也失去了《失踪顺序》那种粗糙的凛冽感。
影迷们各求所需,两部影片选择观看其一,都可获得不俗的“反类型”体验。
《冷血追击》中,连姆大叔饰演一名平凡的扫雪车司机尼尔斯·考克斯曼。
才获得小镇年度人物奖,却意外得知儿子因为吸毒过量死去。
人生大起大落,中年丧子,让他的家分崩离析,人生触底的他差点在家中选择饮弹自尽时,突然得知儿子的死原来有蹊跷。
他顺藤摸瓜,希望一步步抓到幕后黑手,报仇雪恨。
按着这个套路,《飓风营救》的戏码看似就要压不住火,可导演偏偏剑走边锋,不断打破叙事套路,让偶然性反转取代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膨胀。
靠着自己“干净”的身份,无害的外貌,考克斯曼不太好看地击杀多名小毒贩,但离黑帮头目却“咫尺天涯”,知道了对方的名字,却永远也够不到对方。
但毒贩的相继失踪却引发了“维京帮”头目的猜疑,觉得是多年宿敌印第安帮派在宣战。
于是维京帮以杀死印第安帮派头目儿子作为警告。
这一挑衅撕毁了两个帮派多年的“和平协议”。
印第安帮派头目决定“以牙还牙”,势必要杀死对方头目的儿子报仇雪恨。
无名小辈考克斯曼就这样引发了当地两个黑帮毒品组织的世纪火并。
高潮时刻,双方混战,考克斯曼上演了精彩的“黄雀在后”,一连串的偶然推进故事,把结局引向了令人瞠目结舌又捧腹爆笑的惊喜结尾。
按照影片的发展模式,主角考克斯曼在后半段其实渐渐隐退“幕后”,两位性格特征强烈的黑帮大佬浮出水面。
一个看似强硬,实则懦弱无厘头,遇事犹豫不决,有时候还比不上自己印第安裔的前妻;
另一边却是实打实的老派硬汉,看上去被时代抛弃,在现代环境中格格不入,但印第安人的果断作风又让人物充满了独特魅力。
三对父子关系还发生了奇妙的重合,考克斯曼绑架了维京帮老大的小儿子,最后还和印第安帮老大惺惺相惜。
人物之间关系发生着让人无法预料的化学反应,故事在反转中“横冲直撞”,这种反套路的叙事方法的确让人惊喜连连。
另外,《冷血追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暴力中不断插入的喜剧元素。
比如维京帮老大身为毒贩,却给自己的小儿子制定了严苛的营养餐,在旁人看来,这简直比毒品还丧尽人性。
自己崇尚暴力,而儿子却温文尔雅,喜欢大师古典乐曲,把暴力看作儿戏和冲动的表现。
影片甚至对美国式的“政治正确”进行了调侃。
一群印第安黑帮去到酒店,不靠暴力,不洒美金,不骂脏口,仅仅凭借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威胁大堂经理要在网络上“写差评”就获得了VIP入住的资格。
这类角色与行为的“反差”笑料充斥全片,很好的缓和了影片的节奏氛围,同时丰富了人物性格层次,将北欧式的黑色幽默融入到了美国语境之中。
看片之前,抛弃自己的固定类型成见。
看片时,保持着接纳一切的“放空感”,相信你能从中获得新奇的观影体验。
完成了“海陆空”营救的连姆大叔也算跳出了既有的类型舒适区,让我们看到了他冷幽默的一面,中年动作明星的转型,难道就要从这部北欧剧情片开启“融冰”之旅了吗?
我们拭目以待吧!
首先,这是一部喜剧片,虽然是荒诞黑色喜剧,但依然主要是一部喜剧,并不是类似Taken那种纯粹的动作电影。
事实上,本片除了拿枪崩人和简单的挥挥拳头外,基本没什么动作戏。
但依然因为影片的黑色幽默感而值得一看。
本片最容易令人引起联想的是那部《Fargo》,几乎是一个套路,在冰天雪地的地方发生一宗命案,最终滚雪球式的引发出很多荒唐命案。。。
坏人狠毒但愚蠢,然后还有一个女警探跟着掺和。
只不过,本片里的女警探几乎就是摆设,没起到什么作用,主要还是Liam Neeson出演的铲雪大叔为核心,在铲雪的同时,有意无意地也铲除了当地诸多恶霸。
有趣的是,片中每死一个人,都会出现一个RIP的黑屏,上面写有这个角色的名字和他在江湖上混的外号。
然后整部电影就这样不断出现黑屏,死的人不计其数,最终居然营造出喜剧效果,到最后人们再看到这个黑屏都忍不住笑出来。
Liam Neeson的角色已经很努力在装酷,是片中唯一没啥笑点的角色,但他所处的环境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两个黑帮组织都有很多看着十分凶神恶煞但私下却是小粉红的搞笑角色。
片中女性角色不多,但每个都比男人更“男人”。
暴力场景非常频繁,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个荒蛮的环境,人命贱如草。
然而片中一个小男孩与铲雪大叔短暂相处就产生的亲情是这部冰天雪地中唯一温暖的存在。
因为是复仇电影,三观肯定不在线,但却也道出了生活的讽刺性。
不知道为什么打分低,可能是没什么大场面吧,但是片子看着很有意思,我觉得应该在7分到8分之间。
故事构思巧妙,拍摄手法新颖,带上些许黑色幽默,连姆尼森的复仇之旅其实是很爽快的。
虽然不及John Wick火爆的大杀四方,连姆干掉黑帮人物也是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走的是爽片的路线。
影片节奏掌握的也很好,没有冗长的煽情和叙述,伴随着黑帮老大的气急败坏,黑帮成员一个接一个的消失,每个桥段都出其不意却又合情合理,算是连姆在营救系列之外的又一部好戏。
对于还没有去过大雪山的人来说,每次看这种在冰雪小镇取景的电影,都会感到很震撼。
尤其在影片的最后,铲雪车在领头开辟道路,迎面撞来了乘滑雪散飞翔的印第安人,被车子卷了进去,散成满天雪花。
从剧情上看,印第安人已经飞行了一天,这是他的结局。
黑色幽默从片头贯穿到片尾,所以和原版《失踪顺序》相比,这个更像一部黑色暴力美学电影。
【以下涉及剧透】 电影中的老父亲为了追查儿子死亡的真相,一层层找出害死儿子的涉案人员,并先拳拳到肉的招呼了他们,再将他们抛尸大峡谷。
最后查出了幕后boss,却选择雇人杀凶,这里可能是影片的一点bug。
在查案的过程中,全程打酱油的警察为我们展现了小镇的风土人情,老父亲与妻子之间的感情破裂为冰雪天再添些寒冷,无意中引发的帮派斗争增加了影片的笑料。
所以整部篇子在暴力、温情、悲伤、搞笑中回旋,冷峻的美国小镇配上缓缓的音乐,是一个视听享受。
在复仇的过程中,老父亲也找到了心灵的寄托,杀人凶手的可爱儿子,和印第安贩毒团的老大。
小可爱是他在痛失爱子、妻子离家后,第一次体会到还有人需要他,喜欢他。
印第安毒贩老大与老父亲经历相似,联手干掉了杀人凶手后,两位已过半百的老人在一起,笑了,他们笑什么,可能等我年纪大了也能明白吧。
如果在十年前提起连姆尼森,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的就是《辛德勒名单》里的那个悲天悯人的商人大叔,如今再提起他来,恐怕很多人想起的就是那个海陆空全交通工具制霸的“超级老爹”了。
从2008年的《飓风营救》开始,连姆尼森就在不知不觉中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飓风营救》、《飓风营救2》、《飓风营救3》、《空中营救》、《通勤营救》,虽然故事不是一个体系的,但连姆尼森在这些片子中仿佛是柯南附体,走哪儿哪儿出事,然后老爷子哐哐一顿拳脚,别管你是跨国黑帮还是恐怖分子,统统都得歇菜。
虽然每一次打的都很精彩,但六十多岁的连姆尼森老这么演把自己也给演成了一个观众心目中的“打星”,对于我来说,这个刻板印象就很严重。
前不久,由他主演的《冷血追击》上映,听这带劲的片名加上预告片里呈现出的内容,我以为这又是一次快意恩仇式的爽片,结果今天看完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在他以往的电影中,虽然杀人不少,但主题还是“营救”,而这一次老人家终于不用在救谁了,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复仇”。
但这“复仇”的手法,却跟以往有很大不同。
在曾经的那些电影中,连姆尼森扮演的角色通常都有着军方或者警察的背景经历,因而处理起坏人来手法凌厉,但在这部电影中,他扮演的考科斯曼却是一个老老实实的铲雪工人,因而杀起人来的手法十分笨拙,还没等把对方杀了自己先累趴下了,而且处理起尸体来也挺有趣,当他第一次那样处理尸体时,我觉得很有新意,后来第二次第三次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我以为这是他的个人风格,但没过多久他便告诉我们这些观众,这些其实都是他从小说里看到的,好不好使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如果你想要在这部电影中看到连姆尼森像以往那样大施拳脚,那你很可能会失望,因为这里面动作的成分其实并不多,占了很大比重的却是黑色幽默。
最明显的一个点就是每当这部电影中死人的时候,屏幕都会紧跟着一黑,然后打出死掉的这个人的姓名和绰号,是白人黑帮就再加个十字架的图案,是印第安人黑帮就在加个印第安图腾,仿佛是强迫症一般的列出整部电影中的死亡人员名单,甚至连打个酱油的学校门卫都给人安排上了。
这部电影可以说有着相当多的恶趣味,比如白人黑帮中的某位小弟,他在被杀之后,镜头对准了一张飘落下来的20美元,那张美元上有一个弹孔,而看过的人都知道那意味着这位小弟的某个部位被不幸击中;比如给一只小狗拉屎的现场做了个特写镜头;比如某位黑帮大叔粉嫩嫩的手机壳;比如被要求讲“睡前故事”的时候,连姆尼森给人家孩子读完了一整本的扬雪车使用说明书;比如我们都觉得某人奇迹般的活下来的时候下一秒他却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手法死亡等等,虽然这些“搞笑点”设置的有些过于刻意,但仍让我在观看的时候忍俊不禁。
不但如此,这部电影中还拐弯抹角的讽刺了一些社会问题。
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就是片中印第安黑帮们想入住滑雪场的酒店时,却被酒店方以没有提前预约而拒绝,按照我们以往的印象,这时候黑帮们要么会掏出钱来砸晕酒店前台,要么会掏出枪来吓晕酒店前台,但片中的黑帮却用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方法,领头的那位大哥直接跟酒店前台说:“我跟你说,我听到的是你让我和我的朋友们滚回印第安保护区去,你知不知道,我能把这条写在点评网站上”,话音一落,吓得酒店前台赶紧给他们办了入住,而且还讨好的送上了滑雪票。
这短短一个片段,把种族歧视、点评网站绑架商家等好几个问题同时黑了一遍,手段真是高明。
而且片中对美国警察的处境也黑了一把,片中的女警是个一心想要好好工作的主儿,但她在一出场就被自己的老油条同事给教育了一番,说我们这是滑雪胜地,人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滑雪抽大麻嗨翻天的,你要是因为抓在大街上抽大麻的就会影响我们这里的经济,你负得起这个责任么?
然后又是各种美国执法部门间的推诿扯皮以及对职场性骚扰的暗示等等,到最后,这个一心想要办好事办大事的女警啥作用都没起,连个孩子都没拦住。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主要讲的就是三位父亲之间的对决,但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全程都在非常严肃的“搞笑”,每个角色都是很酷很冷静风格的,但一个个做出的事却相当的不酷不冷静,这种反差式的搞笑感非常有意思,适合在无事的夜晚拿来消解无聊。
另外,如果你是一个没怎么见过大雪的南方孩子,这部电影也可以让你见到科罗拉多州比车还高的超级积雪,以及大雪过后的美丽风景,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做黑帮,不然大叔和大雪都饶不了你,整个儿都给你扬喽。
《飓风营救》里,从美国飞到欧洲,凭借蛛丝马迹在96个小时内,于茫茫人海中找到被贩卖的女儿的父亲,大家还记得吧?
《飓风营救》剧照这部影片的紧张刺激直到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
它的主演连姆·尼森,之后又演了《空中营救》《通勤营救》,皆是单枪匹马的动作英雄。
《空中营救》剧照可今年,他的动作新片《冷血追击》却有不同。
看《冷血追击》的海报,我以为是一部类似于《冰血暴》的风格化类型片。
洁白无暇的雪地上,一串令人心惊的脚印,不远处是斑斑的血迹。
另有俯视下,一道蜿蜒绵长的车辙带着血迹划破雪地。
还有树干穿透轿车的惊悚画面。
看完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部黑色幽默复仇片。
它翻拍自2014年挪威电影《失踪顺序》,导演是同一个,汉斯·皮特·莫朗。
只不过,北欧的冰天雪地被移到了美国丹佛一个宁静的小镇。
扫雪车司机内尔森(连姆·尼森 饰)每日开着一辆大功率的扫雪车为往来车辆清扫道路。
影片开头便是一辆扫雪车独自开在茫茫雪原上。
配上欢快的配乐,颇有点自得其乐的意思。
接着是凌晨天蒙蒙亮,扫雪车在广袤雪地里发着微弱的光。
几十年如一日地独自开着扫雪车行走在很多时候无人无车的雪地里,看上去很有几分独行侠的冷清和深藏不露。
不过,“独行侠”内尔森有一个温馨的家。
在内尔森被评为小镇荣誉市民的那个早上,妻子细心地替他打理了着装。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内尔森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过着规规矩矩的安稳日子,家庭美满,人生赢家。
可惜,这一幕幸福只停留了短暂的五分钟。
当他在领奖台上发言时,他的独子凯尔正被人杀害......
演讲
杀害内尔森的生活轨迹,从这天开始朝着另一个方向前进。
真应了他在领奖台上说的:“当你每天行驶在同一条路上时,你很容易想换一条路。
”他真的换了一条路。
这让他的下半句“而我尽量让自己不这么想,因为,我很幸运,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
”显得无比讽刺。
“一开始就选择了条正确的路”内尔森不信警察说的,自己的儿子是死于海洛因过量,但儿子终究是死了。
感情隐忍的他,在办完丧事后,独自一人来到自家车库决定饮弹自尽。
扣动扳机前,他知晓了杀害儿子的凶手——镇上的大毒枭“维京”。
这次,这位锲而不舍救女儿的老爹,开始了锲而不舍的复仇。
但当你以为连姆·尼森又将无往不利时,影片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大毒枭“维京”认定自己莫名其妙接连消失的三个手下,是被对手——印第安帮派杀死了。
于是,他将印第安帮派首脑“白牛”的儿子爆头,并曝尸荒野,以示回应。
曝尸荒野于是,影片戏剧性地转变为两大帮派的你死我活,直到最后。
而内尔森,从电影中期开始,就成了一个旁观者,或者,是跟在正在捕蝉的螳螂后面的黄雀。
甚至最后,还和印第安帮派首脑“白牛”联手,两个痛失爱子的父亲向大毒枭“维京”报了仇。
步骤很简单,你开扫雪车卷起一根树干“定”住他的车,然后我一枪毙了他。
定住
击毙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种来自北欧的粗犷方式,突如其来的最后一击是全片的亮眼之处,生猛、戛然而止,带点让人想笑又笑不出的无厘头。
就像全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每一个人的死亡,内尔森的命运,事态的发展。
如内尔森干掉第二个人的时候,曾若有所思地问了对方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史上最伟大的四分卫是谁?
”
“史上最伟大的四分卫是埃尔韦还是曼宁”对方一脸迷惑地回答了。
“埃尔韦?
”内尔森依旧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干错利落地举起枪结束了他的生命。
这看上去是让对方选择一种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死法,而内尔森大叔“若有所思”的认真样与他的利落形成了一种“反差萌”。
可怜对方还以为大叔要放过他了呢。
同样的“反差萌”也体现在他收拾第三个人的时候。
先是一路雪地追踪,在音乐调节下,气氛紧张。
眼看着扫雪车越追越近。
突然,内尔森将扫雪车拐到了另一条路上,前面吉普车里的人松了口气,我们却知道——好戏要来了!
果然,狭路相逢出其不意者胜。
此处配乐满分。
我不禁感叹一句,内尔森大叔真会玩。
这种猫捉耗子般的追踪,趣味十足,又闪烁着致命的光芒。
看多了好莱坞流水线生产的套路化复仇电影,源自北欧的这个小故事让人觉得特别。
带着极寒之地的肃杀与凛冽,举重若轻地用诙谐来掩盖对生命及命运的深深的嘲讽......
它有一点昆汀·塔伦蒂诺恣意张扬的暴力美学,展示了各种各样出其不意的死法。
善于利用我们的心理,每当我们觉得内尔森要收手了,下一秒屏幕就黑了。
嘲讽的十字架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英式冷幽默,一点美式自嘲。
比如电影后半段,印第安帮派用“你要是非让我们预约房间,我就投诉你种族歧视”来威胁前台小姐。
“你告诉我和我的朋友,我们只能去保留地”不过,原版挪威电影《失踪顺序》更加粗粝,反派也更有特色。
毒枭
塞尔维亚老爹无论是癫狂的毒枭,还是慢吞吞的塞尔维亚老爹,都极具个性化色彩。
翻拍成的美版《冷血追击》,加入的好莱坞元素中和了一部分粗粝,显得更诙谐,也更温柔。
比如让人捧腹大笑的“维京”大毒枭掌掴前妻,不仅没掴着,反而还挨了前妻一记“猴子偷桃”。
而在原版中,这一记掌掴可谓快、准、狠。
但大体上,《冷血追击》仍保留了北欧电影孤独、安静的叙事风格,和深沉的故事架构,毕竟,导演是同一个嘛。
我是看完《冷血追击》,再去看《失踪顺序》的,虽然后者各方面较前者粗糙,但是我喜欢北欧电影的独特质地——野性。
你呢?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我没有看过挪威版,所以看时非常新鲜,这是好事。
电影首先出现的是一句话,毒舌王尔德说的:“有些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给别人带来欢乐,而另一些人则是一离开就让别人快乐。
“大意如此。
我看到这句话就忍不住喷笑了。
这是我喜欢的调。
接着出现的画面是茫茫雪地,远处露出冷峻岩石的连绵雪山,就是这样的环境下,有一辆车孤独前行,开出一条新的路。
我这么详细地说是因为,这时的背景音乐很奇怪,非常不搭调的带着法国味的欢乐活泼一听以为故事已经完美结束或着配着暖暖炉火镜头远去的音乐。
这部影片在一开始就在告诉你,它不按常规出牌。
中年丧子,去确定尸体,很悲伤很沉重的啊,可是在推开门进去时先看到贴在门口的工作提示:放进冰柜的尸体头一定朝外。
这个细节我真的觉得超赞。
现实与现实之间出现的不接轨在这里开始,接下来,本以为从冰柜一拉就可以看到儿子,观众也大概这样认为吧,可是却需要你等待工作人员吱吱哑哑地摇着。
悲伤的情绪与镜头语言不协调地一起出现时,好像就是喜剧。
喜剧从来都不是把开心的事情说给你看的。
细想起来,可以谈的细节很多,即使像打酱油般出现的警察,也是在回应杀手说的那句,因为警察总是慢一步得到消息啊。
一部基调是仇杀、贩毒、歧视的暴力片,杀人是一个接一个,一群接一群的黑帮片,有如此多的不尴尬的笑点,我觉得作为一部商业片,它已经成功了一半。
但讲故事,如果出现了一把枪却不响,这把枪就不应该出现。
在这部电影里,我能看出导演的野心,因为他已经把他想要的那棵树的雏形画出来,像画画那样,我们一开始都会从模仿开始,我能看到昆汀与科恩的影子。
只是与他们对比,还不够利落,节奏还不够在点上,有点含糊。
它没有累积的快感,没有瞬间高潮的爆发点,兴奋拖太久不是好事,会疲软。
3.5分给电影,加0.5分给我喜欢的连姆尼森大叔,帅得来又挺拔的老人没有那么多的,要珍惜啊。
这部影片,喜欢英式幽默的人可能会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人就会觉得一般般了。
故事风格偏黑色幽默,虽然是复仇故事,但整个氛围既不压抑,也不歇斯底里。
期望好莱坞式大场面的观众可能会让你们是失望了。
影片从头到尾冷静克制,冷静当中又参杂着幽默和温情,与整个大雪覆盖的背景相得益彰。
大雪覆盖的世界可以是静谧无垠的童话世界,也可以是冷酷单调的暴力环境。
显然电影《冷血追击》选择了后者。
导演用单一化的场景、人物性格和行为动作来强化这种冷酷单调,同时又用克制内敛的镜头和表演,来弱化了影片的情感展现。
两者结合起来,塑造了一种带有雄性特质的黑色幽默,或者黑色武侠童话的感觉。
国内拍黑色幽默电影出色的当属宁浩,比如他的”疯狂系列“。
但相较于疯狂系列的高密度,《冷血追击》整体体现出来的是极致的单一,从场景、故事线,到人物塑造和对话,甚至连泡妞技巧都简单到不行,老二上放20刀,行就行,不行拉倒。
(但也正是因为全部单一化的处理,使得影片在看上去单薄,人物和逻辑上存在一些硬伤。
)其次,相较于疯狂系列,《冷血追击》多次利用人物行为与身份和性格的反差来营造笑点,而较少利用情节的反转来营造。
就故事内容而言,虽然中间有些反转,但并无太多出乎意料的地方。
故事的大部分的情节画面都是在一片白茫茫的背景下发生的。
一开头内尔森就接连干掉三个,过程几乎一模一样,找出--干掉--抛尸瀑布。
细品的话,这段很有节奏感。
接下来第三方印第安人黑帮出场,剧情开始有些变化。
但不变的仍然是干脆利落的打斗杀人场面,简单直接,毫不拖沓。
每除掉一个人,屏幕上就出现该人物的黑白信息板,配合他们奇怪的外号,颇有些黑色漫画的感觉。
再加上几个主要人物,无论是铲雪工内尔森、毒枭维京还是印第安人白牛,他们扁平化的性格和行为更加深了这种感觉。
可以说,如果将电影改成黑白漫画,去掉对白,只用音乐做背景,估计也毫不违和。
那么《冷血追击》究竟在讲什么,这是同时观影的好几个人的疑问。
有人说对于这类黑色幽默电影,感受就好了,不一定非要有个主题。
但我个人感觉,故事表面上呈现的是复仇关系,但隐藏的是父与子的关系。
三方人物都是为了儿子加入了这场冲突。
但父与子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影片正面展现了维京与儿子的相处,那是一种近乎控制狂般的养育方式。
维京的妻子几乎每次出场都在控诉这一点。
同时,维京也在某种程度上抱怨了自己父亲对自己极端的养育方式,可以说他外刚内怂、偏激狂躁的性格跟这种养育方式不无关系。
而对于内尔森和白牛与儿子的相处模式,影片没有具体展现。
但通过内尔森妻子对他的质问,“你了解我们儿子吗?
你知道他喜欢什么吗?
你跟他打猎时都聊了什么啊!
” 还有白牛在儿子被杀后短短几句的忏悔,也能略微窥知一二。
可以说,这三位父亲共同的特点是都不了解儿子,又都对儿子有着强烈的、自以为是的期许。
这种期许可能是明示的也可能是暗示的。
同时,三位父亲在儿子被杀或被绑架后,都展示了对儿子深切的爱。
对于这一点,导演也处理得非常克制,就像他处理仇恨一样,毫不煽情,点到为止。
所以,这个故事表面讲的是复仇,但实际讲的是父爱,父子关系。
父亲对儿子的爱就像这个大雪覆盖的世界一样,看上去单调无趣甚至冷酷,但在厚厚的大雪之下,木屋以内,隐藏的是深沉和温柔。
而同样的,父亲对儿子的期许,也跟大雪覆盖的世界一样,表面上简洁直白,其实隐藏着父亲一厢情愿的强烈苛求。
他们的父子关系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大雪。
父亲看不到儿子的真实面目,听不到儿子的心声,或者说拒绝倾听。
父亲给予儿子他们认为对的东西,期望他们成为自己期望的模样。
影片结尾时,考内尔森对维京说,“你不配这么好的儿子!
”,这句话何尝不是对自己和白牛说的呢。
《冷血追击》表面上是在追击杀子的仇人,隐藏的却是古往今来大多数父亲对儿子强烈的、自以为是的期许。
这种期许,往往无形中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控制欲。
这何尝不是一种冷酷的追击呢。
不专业的影评……勿喷绝对可以,好久没有这么爽的黑色幽默电影体验了。
剧情由连姆尼森扮演的Coxman之子kyle被误杀开始。
又一次妻离子散的剧情开始,于是当前三十分钟Coxman利落地连续杀掉三个人以换取更上一层的情报之后,我以为又是老套的替子报仇的故事,而且是低于平均水平的那种。
于是我低头看了看我买的学生票,以及爆米花,心说搓搓手直接等大场面爆破、动作当打发时间的老套烂片看算了,或者当飓风营救续集看。
结果全片居然都没什么太大场面,甚至大动作戏。
而且中段开始剧情360度反转,很经典的黑色幽默玩法,典型的小误会滚雪球引爆大战。
故事虽然简单,影片中也似乎一直带着剧情不合理的疑问以及人物关系猜疑,不过这些都无伤大雅。
从印第安人方儿子去世开始故事线逐渐清晰明朗,你已经无暇顾及之前那些疑惑。
当四路慢慢汇集到一处,一直到两派毒品巨头聚集于开路公司,直接开轰打响最后大战。
说是大战,也只不过相互轰了几枪,嘭嘭嘭嘭,而后祝愿十二个人同时被各种各样的信仰神bless。
中间笑点大致包括啥字都没给Coxman留的妻子煞有介事地把空白信纸放在床上,结果Coxman一看啥都没有,温情伤感转瞬即逝。
狠狠黑了一把爱斯基摩人。
某人20美金再次实践自己的motel泡妞教程。
此人值得一提,因为他最后死巨惨,放在丁丁处的纸钞被枪打了个洞,还被一群印第安人无情嘲笑。
【Oh,poor guy】此嘲笑不知道有没有对size的嘲笑,因为传说印第安人……【算了好像不适合往下说】。
反正不论是那种嘲笑都很伤自尊就是了。
【死都死了还不给人留点尊严……】不过真的很搞笑啊哈哈哈哈!
不守职业道德想两边讨好的杀手自己送人头,值得一提的是接杀手的车上的bgm居然还喜庆非常,该笑点虽然老套但是还是非常有反差萌的【具体是啥歌实在不记得了】。
第二次关于车上bgm的笑点发生于印地安人的车。
同样是反转凸显反差萌。
同理还有滑雪。
谁能想到一帮子黑老大准备大战前居然在特么的在滑雪场笑嘻嘻互相打雪球,居然还玩降落伞(exo???
)警察依旧属于常规可有可无的摆设,甚至这条支线在我眼里可以直接删除,除了女警ex的不断无用的电话撩拨能带出少许笑点其他没有什么意义。
用恰当形容词来说,有些过于“伟光正”,大概也是政治正确。
于是在该片里,警察的角色又是老套的永远晚来一步。
全程无尿点。
对于死亡的处理方式非常幽默,玩得很高级,全片没有过多屎尿屁,但是剧院一直小笑声不断。
政治正确的毒枭帮gay couple也是全片惊喜之处,前脚可爱的胖胖才赢了1w美刀和伴侣在抛尸的路上十指紧扣,相约一起去度假,后脚却眼睁睁看着伴侣被自家老大一枪崩死,两枪死透,还要割头被送给对方顶罪,也是够虐了。
小眼神水汪汪的眼泪快要掉下来。
恨得胖胖暗自咬牙,发誓不放过自家老大。
不过最后剩下的胖胖也算给自己的爱人报仇了,因为就是他悄悄给敌方打的电话报的信🌚另:有一处小小黑了把我国,但是无伤大雅【印第安人发现饰品made in china那里若无其事放下】。
近年少有的较为出众的黑色电影片子,再次替连姆尼森巩固了英伦荧幕硬汉形象。
难怪故事很熟悉,看过挪威的那部,那个拍得好,这个很一般。
实打实的复仇行动liam大叔大概已经看不上了,这次往黑色幽默路上走了走可惜根本没有那根筋,所以全片都靠bgm打tag。结果还有种到处都似曾相识的山寨感。如果不是片尾的in order of disappearance字幕还有点新意的话也就两星吧。
这已经算是Liam Neeson意料之外的作品了吧?全片充满了黑色幽默,我居然看到了一丢丢《杀死比尔》和《猎杀风河谷》的影子。
难得一见的连姆老头没有打架啊,这部和他一贯的救人题材相去甚远了,突然感觉没那么好看了。有不少血腥的镜头,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睡100次酒店的小伙子。背景音乐配的是有点喜感。
Weirdly good
真没意思,隔段叙事削弱故事完整性,同时让流畅度消失,让电影冗长无趣
我写剧本都比编剧写得好
比较稀疏平常,但是又觉得还可以一看。
异常地好笑!
风格有点像科恩兄弟。以为尼森出场、正义降临,但不是,更生动了。风景很美,格调很高。
不是复仇吗,拍着拍着变成黑色幽默了。其实一点也不好看。
超喜欢啊,fargo式案件,昆丁式人物,脱口秀(政)式(治)社(不)会(正)嘲(确)讽梗,每个笑点都是日常槽点,小dark twist超密集。
傻里傻气的
飞机上杀时间看的,倒是不错
bug太多 人物智商不在线,冷幽默…欣赏不来…
这次幸好连大叔没有再上演父亲千里闯单骑的场面,重点是那几个印地安黑帮人物太帅了,劳拉-邓恩一如既往的美
预告说是《2019年最热血动作爽片》,exm? 除了一言不合拔枪直接枪毙之外本片基本毫无动作可言。寥寥的黑色幽默不能掩盖剧本的老套和单薄:小男孩看见他爸被人杀死结果蹦蹦跳跳地开着铲雪车走了是什么鬼;警察就是个摆设,连杀数人抛尸野外不会受到制裁(杀人如麻的人一点事没有,像极了《机械师3》)。难道黑色幽默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与三观之上吗?不过连姆尼森父爱溢出与小男孩共处的片段还是很温暖的,还有贯穿影片的冰雪盛景也是极美的。
打破了连姆尼森营救三部曲造成的类型预设,铲雪官为子报仇竟无意间挑起两大黑帮仇杀,风格是昆汀+马丁·麦克唐纳,非常cult的黑色幽默片,黑老大真的太可爱了。剧本闭合性不错,梗玩得前后呼应,但潦草地方也很多,女警线未和主线有效互动,劳拉邓恩演的老婆离家后竟然就没有然后了。更可恶的是大银幕版剪了四分钟。
7分,导演为了防止连姆大叔再次营救,上来就先把他儿子挂了,后面黑色幽默小惊喜。
最后滑翔伞为啥死了?还有他咋滑了那么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