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超喜欢那样的年代喜欢可以直接说然后默默陪伴左右,刘婶对富大爷;你对我有情我也对你有义,平娃和洗头妹;被男主父子撞坏四个轮的男人最后也没有斤斤计较,被富大爷折服的经理自掏钱包给平娃发了工资,富大爷真的牛X,为了鼓舞自卑心很重的儿子,一直再给他制造顺利的条件,甚至自身表率,最终登上了黑匣匣,成为那个年代的骄傲
我们发现,那些噱头十足,万众期待的大片,往往是烂片。
而那些不被看好的小成本电影,却往往带给我们惊喜。
现实也一样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没有期待的意外之喜,却更令我们动容。
就像这部《全能囧爸》,偶然间看到朋友在看这个,当时就被片段所吸引,后来自己找时间补全了。
这也是种意外的缘分,没有挖掘却被发现。
简单的情节,明了的主线,就像极了我们大部分人的平凡生活。
我超级喜欢囧爸这个角色,因为他永远乐观,充满希望,他就是那些文学家口中的勇士,即使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依然乐观面对。
他称呼自己是破烂王,好一位洒脱的小老头,穿西装不打领带依然气场十足,即使是遇见小小的尴尬,依然不丢范,吵着不贵,不用找了。
当儿子受到生活的打击,绝望痛苦的时候,他没有因为儿子说的出身什么的而看轻自己,反而吵吵着,我要上不去这个黑匣子,我就把这唢呐砸了!
诚然,普通人群体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共性和可预见性,可人就是这样,看似相同,却又个个不同。
囧爸完美的诠释了,普通人也会发光发热这一点。
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被他的热情所感染,就连隔着屏幕的我,也为他的不羁所倾倒,似乎什么事在他面前也不叫事了,即使过程中我们看见他也有紧张,也有小小烦恼,不过他终究,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做到了说下的事,没有抱怨,一往无前,这个囧爸太帅了。
他是一位好父亲,更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
越过瓦楞屋脊,夜空中呈现出是一座通体灯火辉煌、梦幻般的庙宇建筑,从这个角度看,恰似悬置于天空之中,似远且近,正如生活的理想或理想的生活。
而瓦楞屋脊的所在,却是一处破烂收购站的大院,一圈房屋住着许多户收破烂为生的人,这其中,就有一对过着贫苦生活的父子。
父亲50多岁,满脸沧桑,儿子25岁,半聋半哑。
儿子虽然有生理缺陷,带着助听器,说话含混不清,但是脑子并不笨,并且长的十分英俊,父亲不想让儿子一直跟着自己收破烂,而是想让他能够去找正式的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
为此,父亲充分发挥底层人民的睿智和勇气,竭尽全力地寻找和利用一切机会,为儿子创造条件和施加好的影响。
影片中儿子的衣装打扮像极了一个白领,无疑是父亲刻意为其打扮的结果,反映出的是父亲内心对儿子的期望。
但是由于儿子在内心深处却有着极度的自卑,以及对自身缺陷的过分敏感,即使在听清别人说话时也不去听,更不去说,即使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人面前,也只是默默地看电视、帮忙打下手,而不说一句话,只有在父亲面前会回答一下问话。
工作换了十几个,仅仅因为别人的嘲笑和过分的自尊就会在一气之下辞职。
在面试快递员岗位失败后,父亲安慰孩子,说主要是自己送礼时机不对才没有成功时,儿子说:“我说过人家不能要我这样的,你非不听,偏要去丢人”、“咱这样的人,我又是个这,就是在农村,也只能种地,来到城市里,也只能捡破烂,能有啥大发展?
”可见,在儿子心里,命运已经注定了。
所以父亲首先是自己鼓足生活的勇气,乐观积极地生活着,努力地融入社会,以谋求更多的机会和改变的可能性。
父亲善于苦中作乐,收入微薄做的打卤面却看上去让人垂涎欲滴,父子俩吃饭有滋有味;借助收破烂的优势,他在家里摆满了模特用于挂衣服,天天晚上练习唢呐、架子鼓、唱歌。
正是吹唢呐使得他成为了附近老年人广场舞伴奏团队的主角,融入进老年群体,认识了刘婶,得以有人给儿子介绍对象,还一不小心给自己创造了收获爱情的机会。
父亲在邻居面前十分要面子,注重形象,为的就是让儿子别自卑,别有不好的声誉,避免儿子自我定位的僵化和固化。
影片一开始,父亲拒绝了警察给予的因误抓补偿的钱,却要求警察把父子两个送回去,为的就是让邻居知道:他们不仅不是犯错被抓,而是去“帮警察破了个案”。
在警察关心父亲被误抓时的划伤时,父亲十分大度“小伤不碍事”,却在看到警察个人的墨镜很好时,委婉的讨要了来,并在邻居面前显摆牌子是“雷朋”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父亲和儿子同样的性格,对生活彻底失去了希望和活力,他们两个必然像老鼠一样的生活,逃避现实,躲避别人,像老鼠一样苟且,一潭死水般的活着。
在影片最后,为了进一步鼓励儿子、证明“咱也不差”,自认为吹拉弹唱很“牛X”的父亲参加了才艺选秀节目的海选,最终成功地上了电视,那喧嚣的场面,感染了儿子,他情不自禁地、清晰地喊出“牛X”。
这个父亲所作的一切,再苦再累也要让儿子过上好的生活,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
在影片中父亲与拆迁富婆刘婶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父亲对儿子的愧疚和责任感沉重的缘由:儿子小时候耳朵本来有可能是治好的,但是被耽误了。
正是深沉的父爱和沉重的责任感,使得父亲有着苦中作乐的精神,因为在父亲的内心深处,当年无意或意外造成的灾难是如此的不应该,他必须来扭转这样一个局面,给予儿子本来就应该有的幸福生活。
生活,永远有另一种可能性。
父子俩下一步情况会怎样,生活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父子俩的爱情都成功了吗?
这都是留给观众的留白。
就影片本身想要传递的东西来说,那些后果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父亲的不屈不挠终于鼓舞了儿子,只要儿子也鼓起生活的勇气,再大的困境、再多的苦难都只能是他们实现生活理想的铺路石。
如果不是设置了父子之情这一条线,那么这部剧似乎又成了一部追求梦想的剧本。
比较喜欢父子这一条线。
这里面的每一人都很善良,很好说话和办事,这就为儿子找工作的事减轻了不少矛盾,这让这部电影的矛盾和冲突也不那么明显了。
电影的背景不是很清晰,不过我看到了“拆迁“的前奏,看到了父子居住的这一片地方大概是个老城区,这里面临的是拆迁的危险。
影片中有很多广告植入,不过植入地较为融洽。
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广告和广告商品。
我在想这个广告植入的问题,如果植入地恰当,也是影片中合适的组成部分。
比如,喝水这一块,我们常喝的水也就那几个品牌,而喝的水不同,相对应的我们的人生选择也有可能不同。
例如在电视剧《欢乐颂》中安迪似乎只喝贵水,这对她形象的塑造有一定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再如一般的影片中的电子产品,恰恰是很能说明人物或者是影片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曾经的“苹果”,如今也有了“菊花”,品牌多样性了,而且还牵涉到爱国与否的问题。
一个广告牵涉的问题很多,只要不是强行插入会令人跳戏的广告,我都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打码也是一个办法。
影片的最后父亲成为一个草根明星,这确实有一定可能性。
在这里,我稍稍回顾一下我所知道的选秀史。
暴露年龄的时刻来了,从小学和初中开始,我有印象的是一些达人秀、超女、快男、舞林大会、星光大道之类,囊括了表演、唱歌、跳舞等多个项目,造就了一批“明星”,有的很快就不知名了,有的持续至今。
后来,又出现了各种各样形式的节目,不过还是以实力选拔为主,而且对年龄的要求不是很高,几乎到了一个全民上电视的时代,全民明星的时代。
再后来,我都已经放弃看各类选秀了,但是偶尔的刷微博等让我了解当下选秀的一些情况,节目的多样化自不必言,还增添了太多的唱歌跳舞类节目,而那些节目,大段地放映学员们在舞台之下的准备片段,似乎所有的节目都做成了综艺。
我其实想观看的,只是学员们(这也是一个新的变化,之前的“选手”变成现在的“学员”,之前的“出名”变成现在的“出道”)在舞台上的变化。
这些节目给我一个感受是,似乎每一个人都很优秀,唱歌、跳舞样样都会,但是我看不到他们表演的节目的特色,好像每个人都在耍酷。
总之不对我的口味,所以我不去看这些节目,有的只是看到片段便放弃了。
从电影解说过来的,之前已经看过《孙子从美国来》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对罗京民有一种接地气的好感,陕西的油泼面吃着更是起劲,让人看着眼馋。
电影剧情看着也不是那么的夸张,就是身边的平凡的你我他身上发生的事情。
罗京民饰演的是一个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父亲,职业是收破烂的,日常夸下海口说自己怎么怎么地,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裹着外包装的,对儿子的鼓励。
儿子已经老大不小了,日常自卑不爱说话,羞于见人,更不要说工作、结婚生子有自己的事业跟家庭了。
老子日常为儿子考虑将来,儿子乖顺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算盘,他喜欢那个洗头妹,每天晚上没事了就去店里坐坐,看自己随手能帮上点什么。
其实我觉得这里给泡面加个卤蛋的细节挺好的,穷人家的孩子谈恋爱从来不是说你想要什么,而是我能给你什么。
我把我能给的都给你,希望你能喜欢我。
孙波载着洗头妹去商场逛街,看到价签不合适,回头望那一眼,甚至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回头有钱了又找过来,这就是对你最深沉的爱了。
罗京民对儿子的爱表现得很直接,给找工作,给安排相亲,工作上赶着求人家收留,相亲陪笑脸。
其实是造化弄人,社会上本来就存在鄙视链,健全人看不上残疾人,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试用却没工资,在儿子看来是莫大的侮辱。
接受父亲安排的相亲而自己喜欢的人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相亲时候儿子也没给相亲对象好脸色看,这世上的事,就是一环扣一环,一件接着一件。
有生理缺陷的平娃一直很自卑,胆小怕事,觉得人人都带有色眼镜看自己。
爸爸李国富的人物形象是一个鲜明对比,热情,活力,勇敢,坚定,执着,有信念。
李国富为平娃正式工作执着,想尽办法搞定领导拿到机会。
而平娃脆弱敏感,怀疑他人对自己有歧视,觉得自己和父亲出自农村,不会有被认可的机会。
李国富为父子俩的希望奋斗,在平淡生活中和梦想拉锯,最终一个机会让他站上了舞台,也站到了平娃的心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舞台上的主角,我们只要勤加练习,积极向上,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不放弃梦想,总有一刻会是台上最闪耀的那颗星。
自己的努力远比别人的眼光重要,坚持下去,下一刻或许就能成功。
好感动的温情电影,虽然是以西安为背景,但是这应该就是中国北方农村或者城市的边缘的故事.电影的场景对于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讲是那么亲切和熟悉,捡破烂的为生的老大爷,打扮时髦的理发妹的小理发店,仿佛就是我小时候村里的印象,讲述着平凡的故事,不平凡的生活和梦想. 农村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残疾人,那时候没有专门的救助,他们的父母都希望培养他们一技之长养活自己.所以,小时候见过瘸腿的补鞋匠,修电视的哑巴,只有一只胳膊的小卖铺老板,那个时候不觉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现在回想起来他们才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吧. 这应该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正的艺术,影片中的老汉执着,乐观,臭显摆,全能可爱,让人觉得正能量和温暖。
但又让人觉得生活中真的有这么一个人,最后老汉在电视上唱着汪峰的《光明》,经历生活的沧桑才会唱出的撕心裂肺,经历过苦难才会唱出的呐喊,一下子就想起了春晚舞台上的旭日阳刚。
《全能囧爸》看完之后,感觉很温暖,作为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冷淡、无情、勾心斗角仿佛是我对这个社会最直观的感受,整部影片的冷色调,水绿色、灰色的主色彩,以及平娃的残疾和父子俩贫穷的生活,让我在观影初期已经做好了讨伐社会弊端的准备,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人性的美,社会的温情,以往的观影经验,让我已经对平娃的每段经历都先赋予了悲剧的结尾,但导演给了我很大的惊喜,相亲人家的平和、刘婶的帮助、快递员的举荐、经理的公正与善意以及丽丽对平娃近乎亲人的感情,都让我很意外,但很惊喜。
影片多轻快的音乐与影片的冷色调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刺激了观众的感官,对观众接受影片表达小人物面对艰难生活乐观的态度以及不放弃的精神有了很强的推进作用,宣传了社会正能量。
《全能囧爸》很好的温情励志片。
李国富(罗京民 饰)和儿子平娃(孙波 饰)一起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令辛辛苦苦将平娃拉扯长大的李国富感到心塞的是,尽管平娃已经是奔三的男人了,可他的一堆大事却还要自己操心,更糟糕的是,平娃似乎还处于叛逆期中,对父亲干涉自己的人生感到十分不满。
李国富帮儿子找工作、找老婆,却还是放心不下,与此同时,他还是广场舞小分队中的领袖人物,为了领导队伍殚精竭虑。
为了向儿子证明自己的能力,一把年纪的李国富毅然报名参加了选秀比赛,将自己的生活弄得鸡飞狗跳。
幸运的是,李国富并不是白忙一场,他忙来了亲情,更忙来了久违的爱情。
2024年4月6日10:34:34(一)穷人的生活真是百般刁难。
(二)这群老人老了之后能天天吹拉弹唱说明有养老金,这一点就已经超过几亿农民了。
(三)想要的得不到,拥有的不想要。
这几乎是所有人的一种烦恼。
底层人活着真是不容易。
牛批。
这个电影改变了我对牛批这个词的态度,字幕里翻译成awesome,牛批是中国本土群众化市井化的awesome。
电影给我的一个印象就是真实。
对话基本都是方言,很正的陕西味(?
),非常真实,没有一点表演的痕迹,这个真的太厉害了,这才是好演员啊,这让人看着才舒服。
前几年翻拍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张嘴难受死我了,跟我看原著脑子里想象的根本不是一个感觉,把我尴尬得那叫一个坐立不安。
这个小电影(呸,小片儿)表演没得说,每一个角色都演活了。
片尾滚出演职员表,演邻居的加了框,说明电影上映时人已经去世了,有点难过。
电影音乐给我整体的印象是高级,不像是叫这个名字的电影能选的配乐,有些挺像《钢的琴》里面的感觉。
汪峰的《光明》牛批,电影里是第一次听,开头对话时路边摊放的就是这歌,到最后李国富老爷子上电视用沙哑的嗓门嘶吼确实震撼到我,这首歌太适合李国富了,即使是农村来的,到城里只能收破烂,也要活得牛批,向上,积极,到哪都让人高看一等。
可惜的是电影高潮李国富上电视唱歌,我老觉得是假唱,口型对不起来,那一段基本没被带入,感觉劲有点使大了。
画面非常完美,父子俩在马路上停下那段我咔咔截图,那质感构图色调简直充满了故事。
导演在画面上的细节很用心,李国富庆祝儿子平娃找到工作,请秧歌队的老伙计们在家吃饭,镜头扫过背景里戴着大头娃娃的裸体模特,第一次没看清是个什么东西,仔细看了之后哈哈一笑,真是有意思。
大头娃娃是秧歌里的道具,和李国富业余爱好联系起来同时又极具的农村味的土气,屋里摆模特非常合理地联系起李国富收破烂的职业,扒光的模特曾经也穿着时髦,在城市某个玻璃窗后耀眼的站着,现在被扣上大头娃娃,披上俗气廉价的浅绿色布,放在墙根,这个造型让人忍不住发笑,然而细想却像极了卡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父子俩,格格不入的突兀间透显命运幽默的悲怆。
平娃嘴有病,是半个哑巴,头发灰白的李国富教平娃说”牛批(awesome)“,李国富说一遍,平娃含混地跟一遍,哼哼唧唧,声音小得像蚊子。
平娃心里清楚,他的嘴注定了他这辈子与牛批无关。
平娃看上去有25岁了,跟爸爸生活在一起,他心里还是个男孩。
他不愿出去找工作,不是因为他懒,而是觉得没人会要他这样的。
李国富千方百计给他找了个送快递的工作,平娃不知道试用期第一个月没工资,月底发现只有自己没拿到钱,一气之下把制服扔到地上,跑回家里。
嘴上的缺陷让平娃自卑,自尊脆弱千疮百孔的同时又无比敏感,让他总是幻想别人的敌意,于是他倾向躲起来,躲进爸爸,洗头房的丽丽姐以及自己的低头沉默的保护壳里。
平娃之前当保安跟人家打架被开除,电影里虽然没有交代打架的原因,但应该容易猜到,话少又老实的平娃很可能是被对方戳到了身体缺陷的痛点,自卑一直被压抑着产生的负能量最终决堤,排山倒海般的宣泄到了失控的肢体与情绪里。
平娃吼他大(爸爸),说他们就是农村人,一辈子只能种地,到城里来也只能收破烂。
组织行为学上讲,当态度与行为间矛盾时会产生认知失调,解决的途径只有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或添加理由。
平娃心里最深处总归不甘平庸,但机会在外面,自己并没有出去闯荡的勇气,这种认知失调让平娃感到抽离和扭曲,最终迈出了改变了自己的认知的一步,他让自己相信自己注定不会牛批,而这个结论本身是痛苦的。
为了印证自己的结论,痛苦而愤怒的平娃觉得不光自己不会牛批,和他一样出身的爸爸也不会牛批。
你会吹唢呐又怎么样?
你是秧歌队的一号人物又怎么样?
这没什么牛批的,你要是能上电视,那才叫牛批。
李国富并不能算牛批,他只是个很真实的人。
协助民警破案时弄坏了墨镜,李国富看到民警车里有个好墨镜,于是拿自己坏掉的进行暗示,最后民警把自己的“雷朋”墨镜送给了他。
轿车司机为了躲他父子俩撞到隔离带,司机气势汹汹地上前指责,他好言相说,司机却要对平娃动手,李国富于是抄起废品车上的铁棍吓走了那个司机。
为了给平娃弄到快递员的工作,他给公司经理送礼,骑自行车尾随人家,还等人家吃饭,提前偷偷结账,最终经理终于被他磨动,答应先试用平娃一个月。
李国富的身上有一种朴实而积极的劲头,他很清楚自己的目的,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
他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好人,生气不小心踹坏了路灯他就赶紧跑路,但是他的手段都不坏,拆迁户刘婶对李国富有意,而面对“富婆”的情意,李国富却怕别人“戳脊梁”而迂回退缩。
他是个到城市收破烂的农村人,但他又有自己的一套西装,戴上墨镜,捋捋胡子,比小伙还精神。
他说自己会这么多乐器,到哪里别人也高看自己一等。
他说他这辈子就想让平娃活得牛批。
而为了让平娃活得牛批,他要先向平娃证明他能活得牛批。
于是李国富报名了节目海选,之前说好的一个艺人爽约,被刷下去的李国富阴差阳错地获得了那个草根专属的名额。
有评论说这个情节安排有点俗套了,但我认为设计得非常好,因为最终决定李国富上电视的,与其说是实力,不如说是机会,而机会不在保护壳里,他不报名不参加上不了那个节目,只有去外面积极地闯荡,才能找到活的牛批的机会。
电视上的李国富吹唢呐打架子鼓,嘶吼着唱着汪峰的《光明》,平娃走进洗头房,看到电视上的爸爸,嘴角抽动,清晰而大声地说出两个字:牛批。
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平娃是否会有怎样的改变,但这是李国富给儿子平娃上的最好的一课。
牛批。
很好提出可惜遇上个,遇上这样导演跟摄影。你头跟不剧情节奏。感觉就像部网络剧
一分的片子,东拼西凑,罗京民也没演出来好父亲的形象,不停的打,闹,作,也不是关爱残疾人的片子,《光明》这么牛逼的歌也升不起来主题,闹剧一样的片
很有诚意的国产小片,父亲、儿子、警察、邻居、广场舞舞伴、洗头妹、快递经理、大哥,每个角色都充满了人生正能量,片中没有老好人,没有说教,有的都是一颗平凡面貌下善良的心。
完全看不懂哪里体现了父子情 只看到一个超人爸爸
挺接地气的电影,父与子的演技也都挺牛❌,唯一不爽的就是弱爆的片名。
讲的什么玩意儿
熬了一个半小时,只为最后听一首歌。
老头子演得不错,电影太硬了不流畅
我觉得剧本有点问题,主题是爸爸对儿子的关心,但是爸爸其实没有什么磨难,他是个牛逼人,反而儿子因为一点残疾(我觉得不算什么)而四处碰壁,最后可能受了点鼓舞。爸爸演技真棒,我喜欢那个相亲的小胖妹。
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平凡与不平凡。拍的很真实,尤其撞车、没钱那一段。感觉是部不错的片子,但电影名字起的真的不好,至少我就非常可能因为这个哗众取宠的名字而错过它,而且全篇看不到这个牛pi的破烂王老爸囧在哪里。
什么玩意。。
比不少青春片强多了
我特么就想知道这怎么就是喜剧了
平娃经历的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只不过五十步百步的区别
完全冲着片尾曲来看的,剧情不要细究就好
太朴实,只是被名字拖累了
老爷子演的确实好。
影评称赞孙波比较突兀
牛皮!比汪峰唱的还好
还可以吧,剧本太弱了些,客观点说心里分值是两星半。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