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敏喜哼着婚礼进行曲端午节的一早,就收到了刚从上海逃出来此时正在嘉兴隔离的朋友的微信,一看正是洪尚秀今年初在柏林电影节刚上映的电影《小说家的电影》,洪尚秀可以说是我的心头好,曾经我一下就下载了他所有的电影,一口气全部看完。
就像当初看侯麦的电影一般。
侯麦和洪尚秀两人的电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小成本制作。
侯麦的电影制作团队一般在十个人左右,都有自己的固定演员,投资不大,一种偏自然的纪录片的风格。
想来今年颇为不顺,三四月份北京疫情。
所以也就一直无工作,后来就在老家休养。
中途曾和朋友在几天之中撺出来一个小剧本,只是现在的疫情政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拍摄。
但是生活再艰难,但是还有洪尚秀,洪尚秀近些年来风头颇足,目前来说他的电影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前期,一个就是现在的金敏喜时期。
(纯属个人看法)金敏喜可以说是洪的缪斯女神,两个人的结合虽然承受了巨大的社会道德谴责。
但是合作出来的电影作品却是满满的爱。
爱的凝视在这部两人合作的最新的电影里一开头,由李慧英扮演的女作家通过望远镜望楼下看,那个镜头通过变焦一直往远处拉啊拉啊,当拉到尽头的时候,一个穿着黑色皮衣的女人在公园里出现了,正是金敏喜!
走起路来飒爽自然又肆无忌惮的样子真的是可爱至极!
这种爱的凝视其实也是导演洪尚秀主观的爱的凝视,借助摄影的技术手段从而达到了一种凝视的心理状态。
远远地看着自己爱的人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吧!
而此时金敏喜应该也是知道爱人在凝视自己吧,这颗镜头刚好可以和片尾的那个更加自然的随机拍摄的生活片段对应起来,是一种边变奏,形成了一种前后呼应的关系。
然后李慧英和另外两人来到了金敏喜散步的公园里,几个人就这样偶遇了。
原来女作家知道演员金敏喜,金敏喜也知道女作家。
经过交谈后,女作家突然想让金敏喜和她老公来主演她的电影短片,在后来两个人在饭店的交谈里女作家告诉金敏喜自己想换一种书写方式就是暂时摒弃写作,用拍电影的方式来写作。
在这里女作家说“遇到我最喜欢的女演员,这个想法打动了我”(拍电影的想法)后来金敏喜,李慧英还有另外的刚毕业的大学生(片中饰演金敏喜演员的侄子,后来女作家拍摄的短片也由其掌机)三个人走在树林里,然后又爬上阶梯的高处,三个人站立的地方正是片尾的所谓作家的短片出现的场景。
重回阶梯
唯一的彩色镜头作为全片的高潮的“女作家短片“这一段落,金敏喜在春天里,(虽然洪尚秀的电影一直以黑白,画面过爆这样的技术瑕疵问题,很多地方都有色阶的断层,其实这种模糊不清恰恰象征了我们记忆的模糊和暧昧,这正是洪尚秀的高明之处。
正如那句话所说,摄影最怕拍出一张完全没有技术瑕疵的照片,我想在这里也适用)在公园里摘下一些小花,然后笑容可掬,嘴里哼着婚礼进行曲向持着摄影机的洪尚秀款款走来,多么的甜蜜,多么的幸福啊!
金敏喜问洪尚秀,拍的彩色吗?
洪回答说不是,金说太可惜了,这些小花彩色的很好看呢。
然后到了下一个镜头,就转成了彩色的了。
这就是爱。
女作家的所谓的短片也就在这里放映结束了。
看到这里观众已经想到,结尾的短片是洪尚秀和金敏喜真实的生活片段的记录。
是先有了这部短片,然后才有了这部电影,洪尚秀用这个短片构思了整部电影。
并且结尾的电影院里放映的段落,很有可能金敏喜是不知道放映内容的,那样看到的话会更加的感动吧。
为了电影的拍摄,在前面的一场戏里,洪尚秀让演员们重新回到那个公园的小树林,回到那段阶梯。
这是对生命中美好爱的记忆的一种擦拭,就像擦镜子一样,为的是让美好的记忆历久弥新。
由此可见,洪尚秀对金敏喜是一种怎样的深深的爱啊!
#ICA 没想到影院又补了几场洪尚秀的作品,刚好我也补上之前错过的这部,依然是日常生活的展现,感觉这部作品中与之前看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是感觉对于各种媒介和角色的展现出的思考更加的深刻,感觉内核不仅是一部关于创作者的自省,更像是一场对于媒介的探讨与对人性的思考,当然…主要是喜欢的人来演…结构上,从看到第二位出场的导演就能想到接近结尾处会转回来,只是没想到会以这种表达进入结尾。
影片通过对小说家,导演,演员,诗人还有其他背后的角色所代表的他者视角下的不同媒介与各角色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交织出了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下的叙事实验。
影片不仅探讨了创作者的自我认知与表达局限,也在不同媒介的反思中展现了权力的流动与角色间微妙的张力。
每个场景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叙事空间(书店,公园,而这些空间与角色的权力动态则由彼时彼地的“观众”来定义。
每个空间的“主人”并不相同,而结尾的电影出现的嵌套结构及其表达似乎也说明了整部电影似乎只有一位“被关注”的角色,她是电影的主角,是影院的观众,也是那秋色下的一抹红。
角色上,小说家的身份象征了对内心与生活的书写与虚构,她的创作依赖语言,但她的孤独和创作瓶颈也暗示了语言在捕捉真实生活时的局限,影片从小说家到导演的转变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出现在镜头上的演员的丈夫,而结尾处她的表现又何尝不是对照了第二个空间中她所怨恨的男导演呢…电影讲述了导演的及其背后未露脸的角色的权力,缺席的女小说家让我不禁思考金敏喜在结尾的电影中面对的镜头到底是观众还是洪尚秀亦或者是未露脸的人,而她坐上电梯又会见到谁。
视听上,黑白影像,极简的构图与少有的变焦镜头都赋予了电影一种归于生活的真实感,而那唯一的彩色仿佛是永恒与瞬间的融合,结尾处还是可以见到那黑白下的虚焦,感觉更多的是POV的呈现吧。
片中没有夸张的背景音乐,只有自然的环境音与人物对话。
强化了影片对生活本质的关注,音画之间的契合,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年初,洪常秀导演带着他最新的“秀恩爱”之作——《小说家的电影》来到了柏林电影节,并一举拿下了评审团大奖。
这也是洪常秀在《逃走的女人》(获第70届“最佳导演”奖)和《引见》(获第71届“最佳剧本”奖)后,连续第三年斩获柏林主竞赛单元重要奖项。
作为一位高产的、具有作者性的导演,洪常秀从《猪堕井的那天》(1996)至今共拍了28部故事长片,且多数在讨论文艺男女与性及酒的关系。
借助极简的镜头语言、巧妙的叙事结构和蕴含哲思的对话,洪常秀在重复与差异中不厌其烦地展现日常的苦闷与欢喜。
喜欢他的人觉得,他呈现简单、松散的画面,却又能在其中把握生活的妙意;不喜欢他的人觉得,他呈现简单、松散的画面,只是偶尔有些小聪明而已。
文:张骏马责编:骑桶飞翔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一、洪氏“尴尬”法则《小说家的电影》在影片设置上,延续了洪常秀一贯的极简风格。
除却黑白以及背景过曝的画面,主线故事仅仅经过了书店-塔-公园-餐馆-书店-电影院这几处有限的场所转换。
出场人物也屈指可数——女主人公俊熙(李慧英 饰)、俊熙的后辈朋友(徐永嬅饰)、书店女店员、导演夫妇、女演员(金敏喜 饰)及其丈夫的侄子、小女孩、诗人以及影院工作人员等。
与此同时,导演对本片的文本结构设计较少。
故事总体上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不甚严谨,更多是通过一些巧合和偶遇串联起来。
这种串联与其说是巧妙,不如说有些僵硬。
当然,洪常秀向来是不追求连贯的,在他看来,一个人永远无法描述所谓客观的一个现实,个体经验才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出发点。
与之相呼应的是,“尴尬”情绪一直贯穿电影始终。
本片每一个场景都不约而同地发生了令人脚趾扣地的尴尬事件,这种尴尬大体来源于个体在不恰当的时间或地点和不恰当的人说了不恰当的话,即个人在社交行为中的失当。
以女主角俊熙为例,她和后辈朋友、导演以及诗人的尴尬首先来自于她们微妙的人物关系,一个是主动断绝联系的旧时好友;一个是为了利益而放弃改编自己作品的导演;一个是醉酒之后意外发生性关系的感性诗人。
其次,这种尴尬因为主角直率的人设而更显残酷。
作为一个理性的成年人,俊熙大可以戴上社交面具,将自己的不满或不安情绪隐藏起来,但她选择了直接表达,选择直言不讳地说出“打电话给我很难吗”、“那你就应该拍出来”这样的话。
如此率直的性格叫人难以拒绝,却也会令人难堪。
再次,影片中的空间既简单又暧昧。
无论是在公共空间谈论私人话题,还是在陌生环境中假装熟络,都使得人物身上产生一种疏离感。
前者如俊熙和女演员及其丈夫的侄子在公共卫生间前面的商议,后者如俊熙、女演员和诗人等五人在书店室内的相互吹捧。
这些人彼此之间好似在真心交流,但事实上难以把握对方的准确意思。
洪常秀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说:“我从小就不太合群,因为经常能感受到人的卑琐可鄙,比如党同伐异、盲目自大等,并因此无法与人亲近和交流。
”与此同时,作为韩国第一代留学海外的导演,洪常秀在美国求学期间深受西方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的影响,自由或束缚、开放或内敛、直率或伪装……可以说,电影中的这种尴尬反映了一种文化上的批判性和矛盾性。
二、小说家的电影VS电影人的情诗除却文本结构和情绪互动之间的设计,影片主题的侧重点更多地从男女关系转移到了艺术创作上面,且具有元电影和媒介反思的属性。
俊熙是一位全国闻名的小说家,但是此时,她正遭遇严重的创作困境。
当她和女演员在餐馆共进午餐时,她坦诚自己已丧失写作的动力:“以前写作是很有趣的,但现在我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在夸大其词”。
作为一名不重叙事的写作者,敏锐的感知力曾是俊熙引以为傲的资本。
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记叙和描写,她能让读者感受到文字和小说的魅力。
可是如今,她感觉自己是在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夸大成很有意义的事情,从而加重了身上的负担和压力。
于此,影片中的几位人物都为俊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女演员的方式是“暂停”,诗人的方式依靠“酒精”,书店店员和电影导演所指出的关键词则分别是“手语”/“形象”和“修补生活”。
在塔中,导演主动向俊熙分享起自己的创作感悟:拍电影不是逃避生活的方式,要先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才能更好地支持自己的创作。
从展览馆出来后,经过导演的介绍,俊熙和女演员相互认识并表达了对对方的欣赏和倾慕,继而在其后的交谈中迅速产生共拍一部短片的想法。
此时,俊熙仿佛是洪常秀本人的化身,金敏喜同时成为他们二人的缪斯女神。
这不全然是一种戏称,因为在俊熙对于自己创作方式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她确实和洪常秀恍若一人。
对于拍摄,他们会设计虚构的元素,但不阻碍真实事件从预设情境中生成;他们想要毫无顾忌地去观察和感受,但整个文本内含收拢的元素,而非松散地纪录。
诚然,洪常秀在此前的创作中注重结构的设计,通过对比、重复以及戏中戏等方式精心编织生活中的碎片素材,让事件在拼凑中诞生意义。
但从《独自在海边的夜晚》(2017)开始,新生的爱情让他的创作更加随心所欲。
透过近三年的几部作品来看,他本能地想要捕捉人物和地点所带给他的灵感,结构已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这部《小说家的电影》,未尝不是洪常秀对自己的创作总结与自白。
在此意义上,洪常秀的风格亦是没有风格,他的风格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存在于角色和人物本身。
当他随意地记录着金敏喜微风中的凌乱头发和阳光下的明媚笑容时,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在情不自禁的记录和选择的表现之间,他的风格来自于他的坦诚,来自于他与世界即兴相处,其创作源泉即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探索。
所以,他可能真的没有创作瓶颈,如果有,那也可以成为他的创作素材。
洪常秀画外音对金敏喜的表白
影片结尾黑白转彩色部分,金敏喜美呆了
看他的电影没有什么负担,你在生活中也愿意结识他电影里的这些人、和他们喝酒聊天。
创造一个空间,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哪怕他的剧本是头一天晚上写的那也是写的而非即兴的,借女小说家之口说出了他的电影和纪录片绝无相同之处Le plus important, c'est de regarder un acteur avec franchise, l'observer et le ressentir à cœur ouvert dans un état le plus détendu possible. Et la caméra va capturer toute sa quintessence à cet instant précis. Je voudrais entregistrer ça sans artifice. Même son partenaire doit être quelqu'un qu'elle aime vraiment et avec qui elle se sent en communion profonde. Les sentiments, les regards, les gestes entre eux... Voila, ce que je veux capturer avec la caméra. Tout doit être apaisé, tout doit être vrai.Mon film aura une histoire. Mais cette histoire n'empêchera pas que la vérité surgisse.白天拍、晚上剪和写第二天剧情Je pensai que même si ma vie était merdique, le cinéma me sauverait. Je croyais qu'améliorer la vie était impossible. Maintenant mon état d'esprit est différent. Améliorons d'abord la vie. Trouver le bonheur dans le quotidien. Comme ça, je ne m'effondras pas plus tard. 这句话可能是真心的,艺术/电影不会比生活更重要Que la vérité surgisse,这也许就是电影最珍贵的地方,不管是纪录片/剧情片。
剧情也只是为了催生这种时刻的助产师。
总有些时刻,情感失去了人为的控制而流露,这就是所谓的quintessece,第五元素,精华、精髓
一个个场景+对话组成影片,在每个场景的对话中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角色没有说出口的东西。
人和人之间反复说着夸奖和欣赏的客套话语,挤着笑容,在这样的对话氛围中你会感受到一股疏离和尴尬感,并且在对话的递进中你会看到人物的欲说还休,内在的核心的东西难以诉说出来。
也许正是难以诉说的困境催生了小说家的拍电影冲动,试图重新寻找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状态。
演员吉洙的丈夫始终缺席,在小说家的短片中丈夫依然隐匿于画面背后,仅以声音出现,与电影外洪常秀的导演位置形成了呼应,短片中画面后的爱人对吉洙告白,而吉洙即是对画外的丈夫告白,也是对画外的观众告白。
女主在室内时室外总是过曝的亮度,室内空间也是角色心理空间的呈现,而她和吉洙在餐厅吃饭时路过小女孩的围观则打破了这种空间象征性,吉洙主动走出了空间并离开了画面。
然而影片也没有交代小女孩是谁,她们去干了什么。
似乎只是用象征性的室外空间的情节和动作,去打破室内空间的象征性。
其他大部分时候,女主总是固定了画面的空间,别人走入她所在的空间,只有吉洙能够改变她对于画面空间的占据,女主和导演夫妇散步时导演走出了画面外也是由于吉洙这个演员的吸引力。
书店里喝酒场景,当女主在店外抽烟,店内的交谈中吉洙占据了画面中前景的位置。
结尾短片播放完毕,吉洙走出影厅,小说家和侄子摄影师都消失不见,影片在吉洙进入电梯结束。
当创作者的创作能力匮乏,演员能够带来创作灵感,而在创作完成,填补了某种匮乏后,便隐匿起来,将谢幕留给了演员,这是否又是洪和金在现实中的关系的自反?
洪导的电影是近来我一直的关注之一,因为一直没怎么看懂他的套路。
我也不想去百度别人的解读,毕竟作为一种非常个人的体验历程,偶尔出现的挑战往往又兴奋又好玩。
同时,我又隐隐感觉到洪导的强烈的个人趣味隐藏在幕后非常享受的聆听着观众的解读。
当然类似这种的猜心游戏在其他电影作品里也有,可是洪导的片子又不属于推理型的烧脑,好在他在本片中借着小说家的口表达了一下他的电影观 —— 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演员、有一个很随意的故事,然后在演员几近本色的表演当中延展出无限种可能的解读、或者说是演绎出意想不到的情绪升级对立矛盾。
上面所有的情节发展都没有脱离剧本里本身非常平淡无奇的故事框架,但是剧本里没有描述的情绪升级对立矛盾又是那么的出乎意料却合情合理,这就好比泡茶,温度、水流、静置时间乃至饮者的心情,都左右的一口茶下去的感受和接下来每一口下去的感受。
特别强调的是,洪导的片子不是纪录片、也不是伪装成纪录片的电影。
洪导的电影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的外在的平淡无奇和内在的可被无限解读的张力,即使是老作品,每次看都有新发现新感触。
这么说来,洪导的电影和金敏喜注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的艺术作品,目前看除了金敏喜没有其他女演员、或者男演员可以深刻的领会导演的意图 —— 她懂得不可以影响整体是一部洪常秀风格的作品,但是又必须要发挥,根据自己的体会甚至是临场的灵感把这个故事的精妙之处激发出来,这些发挥很可能不是导演事先设计好的,或者说洪导的脑子里朦朦胧胧的有这么一种想表达的大概,是金敏喜把这个大概用自我的表演给展现出来,恰到好处又不突兀。
他们两个的组合实在是难得一见又难能可贵。
回到这部电影的本身,我觉得金敏喜之外,扮演小说家的李慧英也表演的非常好,一点也没有被金敏喜的风头盖过,两个人的对手戏真是精彩。
影片描写了一位才思枯竭的小说家的一天的行程,以一个书店开始、最后又回到了书店。
她遇到了曾经是同事但不再与她联系的书店女老板,遇到了曾经要将她的小说拍成电影但又向市场低头而放弃打算的导演,也遇到了当年的酒友和发生过一夜情的老诗人,当然最重要的是遇到了女演员并达成了拍一部短片的共识。
这一天下来小说家的情绪不断起伏,埋怨、哀伤、愤怒、兴奋还有欢喜,她最大的收获是在和女演员一起散步的过程中、在公园的洗手间里发生的对话和达成的共识,洪导很狡猾的隐去了这一段重要的对话,我们只能猜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许胡思乱想)。
小说家可以说终于在这一天活明白了自己,她之前的负面情绪、和男人之间的各种纠葛与无结果(片中的男导演和老诗人),和女人之间的依赖与反依赖的对峙(女店主), 等等,于是她把自己的总结拍成了一部短片。
金敏喜手里拿着一束非常随意编织的从路边野花中摘出来的花束,温婉动人无比妩媚、特别是眼睛眯起来的那种让人坐不住的俏皮,小说家拍出了女演员的从来没有未被发觉和发现的美,这种美只能从情人的角度发掘。
短片的前半段的黑白影像与后半段的彩色影像形成了强烈对比,世界上怎么能有这么可爱的女子。
注意到那部短片里没有女演员的丈夫,这也可以说明作为陶艺家的丈夫对妻子的美既忽视又无动于衷,或者说在遇到小说家之前女演员周围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她美在哪里。
这也是为什么女演员并没有看完这部短片就跑出来了,因为她被震撼到了,她被这个发现震撼到了,金敏喜演绎的恼怒又倔强的样子背后是另外一种无约无束的主张、又纯又欲。
我无法推断女演员面对小说家之后的故事,洪导在这里结尾再次坚持了他的无开始无结束的人生和人性的无限论。
我期待在洪导的下一部作品里寻找答案。
洪常秀的电影,似乎是幻想和梦境的重构。
幻想是自我意识驱动下想象力的放飞,而梦境是一种不自知的潜意识陷入。
故事以小说家为第一视角展开,她与友人在咖啡馆的相遇,与导演夫妻的相遇,与女演员在公园的相遇,与诗人在咖啡馆的相遇,都是幻想,因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每个人物的出场都通过严谨的逻辑进行衔接。
但相遇之后发生的事,彼此之间进行的对话,有的是幻想,有的则更像是梦境。
小说家的自白--她说,现在只读自己喜欢的书,并不会在意他人的看法;她说,最近写不出作品了,因为觉得为了创作而无限放大情绪显得做作;她说,确实不该和太过感性的男人在酒后发生关系;她说,我想拍一部电影,记录下演员和与她有深刻情感的人之间真实的感情、眼神、动作,不是纪录片。
小说家的梦境--讨厌的导演夫妇,虚伪,浅薄,我要怼;趁喜爱的女演员不注意,吃一口她碗里的食物;曾经酒后乱性的诗人还是那副让人无法爱上的样子;不经意间互诉我爱你,或许真挚过郑重其事...小说家的幻想--用手语邀请对方去散步好浪漫,一遍一遍的学,一遍一遍的邀请,结果却未能成行;散步时遇到了喜欢的女演员,她的出现如此真实,却又美的那么超然,好想让她进入我的故事、我的镜头,其实是我的心想霸占她的眼神,她的动作,她的深情...写到此处,又觉得自己会不会像小说家所说刻意放大情绪显得做作,以上的分析,这样的拆解,也是在破坏幻想梦境现实三者交错融合的魅力。
———— ———— ————— ————— ———— ———— ———— ————— —————夏日,午夜,我在安静的酒吧偶遇息影多年的心爱女演员,邀她一起喝一杯,酒精让我不知羞耻的对她直抒爱意,她回应,你可以肆无忌惮的爱我。
我说送她回家,她说住酒店。
我推开酒吧的门,她先走出门,我跟上,牵起她的手...一边走着一边看着她傻笑,没多久,已经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酒店,零星有路人经过我们身旁,我拉住她停下来,吻了上去...同时手指滑向她的腰间...我说,你腰上的赘肉比想象中要多,她说,我早已不是三十几啦,我说,我喜欢这样的你,她说,我知道。
我捧起她的脸,脑门锃亮,眼角的皱纹散开,鼻子上的褶皱也在,还有粉红色健康的牙龈。
和我想象的一样,比想象更真实,我还想继续吻下去,我已经吻了下去....
星期五言:此前对韩国导演洪常秀和他的电影一无所知,更别说他那些移情别恋史与花边新闻了。
这样也好,至少在看片时能没有太多先入为主的意识干扰。
加之近来不止一两个人推荐这部《小说家的电影》,于是便找来一看。
总的来说,以本人浅薄的电影素养和愚钝的思想感悟力实在看不出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
倒是对电影里人物那尴尬的对话、狭隘的视野以及封闭的朋友圈记忆犹新。
而在我看来,片子境界高低便取决于导演是要主动表现出这些尴尬、狭隘与封闭从而达到一种批判讽刺效果,还是完全无意识的反应。
(注: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阐述,只做借鉴参考,尊重异议)文:太虚宫编辑:Mr.Friday图片:网络一、 尴尬对话的根源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感觉到了片中人物对话的生硬与尴尬。
当然,你可以说小说家偶遇“导演夫妇”那场戏的尴尬是电影导演有意为之,毕竟角色双方之前有些矛盾。
但其它部分就说不准了——比如开端小说家跟店员学手语,老板娘在一边尴尬地跟着比划;比如小花园里碰上女演员后几个人站在那里半天的互赞;再比如说小说家给俩人讲了半天连对方都没听懂要干什么的电影构思……
大家看出来这尴尬的根源了吗——这群作家、导演、诗人、演员凑在一起,基本上全在说“客套话”,打“龙门阵”,唯独就没聊电影、艺术、文学本身。
换句话说,他们聊天没有主题,更别说还有什么实质性的矛盾张力与观点思考了。
(唯独那次在小花园,小说家对导演奉承女演员怀才不遇的一顿痛斥……可大家设身处地想想:几个人都不是太熟,多年没见,况且是在户外公共场合,难道导演说几句客套话有错吗,好家伙,小说家冷不丁劈头盖脸一顿骂,还当着人家老婆的面。
就这样,人家导演还是和和气气地回敬。
至于小说家你说她有个性吗,不然——导演夫妇走后,她不还是对着女演员一通“我很欣赏你”、“你是我所喜欢的演员”之类奉承客套话!
)而就数量而言,这绝对是一部“语言类”电影了——聊天对话占了电影的绝大部分时长。
试想:90分钟内人物一直在互相说着“我欣赏你呀”、“我读过你所有作品呀”、“我是你的粉丝呀”之类客套话,角色能不尴尬吗!
演员能不尴尬吗!
观众能不尴尬吗!
你当然可以解读成:人家这个圈子就是这么说话的,人家都是素质很高的文化人!
总不能都学那种欧美电影里小痞子的说话方式吧!
对此“星期五文艺”曾做了篇“语言类电影”的推荐文章,大家可找来其中的电影对照鉴赏——可以说那些电影基本上也是对话占主导,但对话内容主题观点与矛盾冲突很清晰(昆汀式对话例外),最多客套话也就起个转场过渡作用。
回头再来看此片——如果说电影有一条逻辑故事线,那自然是小说家到访小城后的经历了,说白就是她碰上的那一系列人串成的情节线。
而正是这些人的身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暴露出了小说家的“视野”和圈子。
二、 小说家碰到的人决定了其视野小说家的视野是个什么东西,以及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此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电影中,主观视角下,小说家的世界里只有那些作家、诗人、导演、明星演员,最多再加上个书吧里的打工文艺青年。
反过来讲作家看不到其他人,比如说工人、农民、混混、盲流等人士,她只能看到自己圈子里这些人。
有人会质疑:你这是强词夺理。
人家导演这是极简主义,象征手法。
极简和象征这两点我完全同意——删选人物本身就是一种极简做法,而导演在片中反复强调的人物身份(作家、艺术家、演员等等)也是象征的体现。
但请大家注意:美国导演贾木许的电影也是人物极简,但其所选取的人物身份绝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式的多元阶层;(贾木许电影同样以主观视角展示情节,以主角+经历的每个人为节奏与轴线。
参考《低成本大导演典范:谈贾木许电影的极简主义与极不简单创意》)中国作家鲁迅的几乎每篇小说都是象征性的人物选取(而非个体写实),但要知道这些笔下人物均是放在一个批判讽刺的位置上。
那么,这个《小说家的电影》导演用意何为呢?
导演把小说家乃至他那个圈子放在一个肯定还是否定的位置上呢?
说实话,赞美、树立、标榜迹象犹在,但讽刺与批判,本人看不太出来。
又有人会质疑:你说小说家视野就局限在作家、诗人、导演、明星演员那些个人里。
不对!
片中还有个在窗外看眼的小女孩儿呢!
她可能没有身份吧!
的确这个角色更为抽象,但导演意图不难看出——他借演员表情台词表达了出来——纯洁、可爱。
要知道,这个纯洁可爱可是跟女演员捆绑在一起的额!
加上之前导演夫妇的反面色彩树立,综合看来,导演赞美这个群体圈子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或者说:电影中小说家的狭隘视野是导演无意识暴露出来的可能性更大。
三、 人物的职业标签与话术之于现实退一步来说,即便人物视野是片长和其它元素所限,导演无法在90分钟内把文学、电影乃至艺术本身说详说透,但人物自身的矛盾与虚伪性仍显露无疑,比如说片中那个学电影的男青年和女演员,前脚还在对小说家的电影构思表达出兴趣和认同,后脚却处处表现出了没明白小说家想要拍什么;小说家自己前脚说自己会有个基本的故事框架(声称那不是纪录片),可后脚却说自己还没想好故事是什么;女演员前脚说戒酒了,后脚就喝醉了……这可跟现实中的那些“艺术家”、“文艺青年”太像了——他们对作品说不出哪好,没有什么观点,就是喜欢;在生活上总是把事情挂在嘴上,比如说我要戒烟戒酒,我要怎样怎样,以此增强仪式感;就连话术都一模一样——“我是你的铁粉”、“我看过你所有作品”、“见到你太荣幸了”、“你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说来说去就是不说为什么喜欢,影响在哪,没有异议,没有理性与专业批判。
那么为什么都是这些客套话呢?
最大的可能是:他们是一个圈子里的互益者。
圈子里的互赞能强化他们的身份与存在感。
四、 互相点赞与朋友圈背后体现出来的封闭但凡提到圈子,那就是一种封闭空间,这个封闭空间能起到扬长避短、互帮互利以及遮丑的功效。
一旦开放式,比如说索伦蒂诺《绝美之城》里男主对行为艺术家创作动机的刨根问底;比如费里尼在《甜蜜的生活》里让男主去妓女贫民窟里过一夜;再比如安东尼奥尼在《夜》里让男主一夜沙龙聚会后坐在户外长椅上哭泣,那些作家、艺术家、中产精英的华丽文艺表象就会成为一种讽刺,成为导演视角下的批判与反思。
如此,这部《小说家的电影》从某种程度倒是演绎出了朋友圈的实质。
五、 日韩文艺片纵观近些年来国际上拿大奖的那些日韩文艺片,我认为其中很多都多多少少流露出了一种小资、精英、文艺式的自命不凡(或者说无病呻吟)意识与狭隘视野,包括前些年获奖的《寄生虫》,包括今年的《驾驶我的车》(即便角色被贴上了“底层”、“工薪”、“屌丝”的标签,但他们的思维却是小资、精英、文艺式的)。
至于这些流露出来的感觉是导演有意还是无意的,是标榜还是自嘲,不得而知。
让洪尚秀拍一部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电影,他是没有能力的。
普通人的生活离他太远,他只能虚构文艺圈里的人:小说家、诗人、导演、演员……这些人组成了他工作与生活的圈子。
他根本不必主动去了解,像煞费苦心的“田野调查”那样,甚至只需坐在书房里,剧本就写成了。
这是他拍片神速的某种原因。
当然,一位公认的艺术家想象他心目中的世界,无论这个世界与现实多么背离,都无可厚非。
既然戳印已经显明“洪尚秀电影”,那么这个叫洪尚秀的人就会对此负责。
那些迷恋他电影的人,或相反讨厌的人,他都没有负担的责任,他只需把电影拍出来就行了。
这个世界的怪相在于,明明只是某人独立构想的世界,很多人却偏要把它当作“别处的生活“来体验。
而且入戏之深,让人骇然。
就像谈恋爱那样,倘使带着一颗恋爱脑,渣男的举动再无趣、再绝情,都可以被解读为可爱。
爱深了的结果,便是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
洪尚秀的电影难道不是同样给人如此感受吗?
只要是他拍的,即便像坨屎也会有人开心咽下去,还要公开说声”好吃”。
这就是全然不顾及当下感受的结果了,评价早在观影之前已经做出。
因此,重要的是洪尚秀每年都拿出新作品,他每年都可以重复一下评价,这让他觉得自己与电影时尚保持同步;至于这部新作品拍得如此,有没有创新他们是不管的。
如果有谁搞个恶作剧,把一部垃圾贴上洪尚秀的标签(当然风格要相似,不能一眼辨出真伪),他大概也是乐呵呵看完称好的。
这就是问题。
洪尚秀每拍一部新电影,除了增加他作品库的数量,其实已经没有意义。
不仅对他自己没有了意义,对影迷也没有意义。
每部作品都如此雷同,失去了自我探索的价值,也失去了观看的价值。
我不相信有谁能把洪尚秀数量惊人的作品里每一部的剧情都缕析清楚,事实是,洪尚秀的每部作品既是新的,同时也是旧的。
洪尚秀所有作品都是一部作品,如果借用经济学重要概念——“边际”,那么洪尚秀电影的观感是边际递减的。
很简单,品尝同一道美食,吃得越多口舌快感就越少。
而之所以还有那么多人对他的新作品津津乐道,如同发现新大陆那样,原因在于每年看一部(或几部)洪尚秀新作品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那就像观看足球比赛,各种赛季隔段时间来一届,乐此不疲。
但艺术毕竟不是体育,观看体育比赛的快感是即时的、一次性的,每场比赛都无可复制(变化的队员,变化的时间)。
除非是伟大的比赛,球员或教练,反复观看同一场比赛不厌倦才是可能的。
这就像对经典电影的膜拜,永远可以随时点开,不断从中发现新的东西。
洪尚秀的电影与此不同。
让洪尚秀的电影变成一种时尚的原因在于:首先,他可以持续每年向影迷提供至少一部电影,频率再高点(一年太多部)势必让人消化不良,频率再低点(几年一部)可能让人淡忘。
当代年轻人的记忆力都是短暂的,因此需要不间断刺激他们的神经,释放出多巴胺,来给他们创造快感。
其次,洪尚秀的电影都相对简短、简单、简洁,从而让观看艺术电影这项沉闷的活动变得不可忍受,再加上他电影里的角色自带喜感(喜欢对男性角色发出无情的嘲讽),让人喜欢看。
最后,当然是他精准找到自己电影的受众:文艺青年,一种沉溺在文艺世界的特殊群体,对现实世界多少有所抵触。
这与洪尚秀构想的世界一拍即合,文艺青年从中找到了情感寄托,暂时逃离随时可能有铁锤落下击碎他们玻璃内心的现实世界。
总之,观看洪尚秀的电影,并不能帮你增进对现实或人的了解。
这也就体现出侯麦电影的可贵之处——两位导演经常被比较,虽然我们不太赞同洪尚秀是泡菜味的侯麦,因为不想辱没侯麦,也不想拔高洪尚秀——侯麦的电影既有高雅的趣味(相对于洪尚秀低级的戏谑),也有对男女心理的精妙刻画(相对于洪尚秀角色的脸谱化:身份即性格;展开讲的话,洪尚秀之所以总是非常明确地给他的人物确定身份,比如导演、演员、作家、画家……因为亮明这些身份即亮明他们的性格,他就不必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花费功夫,无疑是讨巧偷懒的办法)。
这也不是说,因此洪尚秀的电影就失去观看的价值。
如果把它们当作一年一会的娱乐消遣,看看、笑笑,这样就够了,那也属实不错。
可怕就在于很多人偏要给洪尚秀“戴高帽”,把它们硬塞进艺术殿堂,还写影评分析连洪尚秀都不清楚的奥妙,大可不必。
如果这样,洪尚秀恐怕还在用招牌式的眯眯色眼微笑,心里OS:傻子可不少。
黑白电影在最后变为彩色。
看完电影后还是有很多模糊的地方不太明白。
最后金敏喜看完电影出来的态度?
生气?
恼怒?
猜人物关系一直猜错,以为小说家和导演是离婚夫妻关系,导演妻子是小三,结果只是艺术观念不同。
以为诗人和小说家有文学摩擦,结果两人上过床后尴尬。
金敏喜太美了,为了最后一段看完了整个电影。
叙事性像小说家对自己小说的自省一样无聊,让电影随着时间流走。
或许电影包含了许多导演对自身的反省?
年老,灵感的消失,商业追求与艺术坚持,鲜明地通过小说家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与焦虑。
最难得是没有一般男性导演的男性凝视,太舒服了,即使小说家说希望能够凝视和观察女演员,但其没有让人不适的凝视感,好难得的镜头感,性别褪去,只留下一句“我爱你”。
真正意义上脆弱男性的爱这么无性别或者女性吗?
能明白想对缪斯表达的爱,所有见到她的人都会爱她,称赞她独特的美,连小女孩都会为她驻足。
太美太真 真的太美太真 为这样的关系而觉得惊异 电影是最不重要的 如此一来 它反而变得最真最真
洪尚秀的电影越看越美妙,洪绝对是当今最富有精力和创造力的导演了,这一年一个本子的创作精力属实太牛了。本片又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洪尚秀电影风格,那为什么我们还没看腻呢?因为即使手法相似,每一次的人物关系、对方内容都是不同的,加上洪在电影里关于现实自我的影射和作者的二重性叠加,电影的韵味更加曼妙。一次拜访开始画了一个圈,把所有人归纳在一起,女作家和女演员之间亲密、疏远的情感关系而诞生一部电影,最后的彩色片段真的是爱意满满。这部电影里洪尚秀写人物关系的功力太厉害,偶遇的导演、书店的故人、喝酒的诗人每一次偶遇都很精彩。从起初对洪电影的无感,觉得简单、无聊到如今着迷、享受,愈发期待每年一次的洪尚秀小品了。
观看诸如此类的“话痨”电影,于我而言,对片中的大量对白是否感兴趣相当重要,好在这部《小说家的电影》里聊到的好些话题是我喜闻乐见的。—— 台词: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他想要的生活,你觉得她是个小孩子吗?如果她选择了她的道路并为之开心,我们应该尊重她。浪费?你知道那个词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她在做的事情是错的,或者她生活的方式是错的。你怎么可以对一个成年人这样说?她不是小学生,你难道比她自己还要更热爱她的生活吗?还是说你更懂生活?你更聪明?你根本没摆正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在乎钱的。你要认识到这一点。浪费?不要浪费我们自己的生命就好了。
6/10。洪式重复作为一种结构装置,发现着道德戏剧中演员无所适从的真实反应,偶遇吉秀的朴导演谈论她近年接的戏浪费才华,俊熙却敏锐地反驳他的说教,弄得导演夫妇尴尬撤退,寒暄过后俊熙用直觉想和吉秀合作拍点什么,人物之间的专情和突然冒出的创作动机正是洪氏对和金敏喜一系列合作关系的回应,结尾俊熙的电影是以主观视角拍摄手捧花束的吉秀,吉秀谈论近年出演的独立电影时手无意间指向镜头,指向了隐藏的主体:洪氏本人。剧情依然有角色们被酒精刺激着尬聊的场景,重聚畅聊的小事压迫着俊熙的思路,她分心写不出东西,又对手语传达的语义投以好奇心,在俊熙和吉秀坐的餐厅,窗外的街景沉浸在过曝的纯白色块中,仅有玻璃外驻足凝视的小女孩把注意力引过去,观者不清楚吉秀走出去与女孩说了什么,这也是洪氏夸大细微之事对观者敏锐度、好奇心的捉弄。
看睡了但最后的手持记录好动人
洪尚秀是最会拍实验电影的导演,也是最会导戏和写剧本的实验电影导演,可能saic毕业的都和实验电影有脱不了的联系吧🤣🤣(包括阿彼察邦也是,你看他们都这么注重结构)。前几天,dennis lim问洪尚秀“在你第四还是第五部电影那段时间,你接受采访说你的电影(的情感)主要来源于结构?(后面还有半句忘记了)” 洪尚秀的回答是,现在不再是这样的了,然后也没说为什么,这部片子可以说解答了一些这个。
感觉这一部比较接近里维特的《去了解》,每一组人物关系、场景的呈现都具有强烈的弥散梦幻式开放属性,关于过去的记忆与未来的展开可能,还包括了那部灵光一现、未知全貌的电影。
我欣赏不了。还不如看张律。
你俩赶紧结婚吧就
我的天,我他妈的,真是如坐针毡……我愿把“洪常秀+尬聊”两个元素的组合纳入十大酷刑之首!
#ICA 长评-那一抹红。感觉这部作品中与之前看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区别,感觉内核不仅是一部关于创作者的自省更像是一场对于媒介的探讨与对人性的思考,当然…主要是喜欢的人来演。影片通过对小说家,导演,演员,诗人还有其他背后的角色所代表的他者视角下的不同媒介与各角色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交织出了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下的叙事实验。不仅探讨了创作者的自我认知与表达局限,也在不同媒介的反思中展现了权力的流动与角色间微妙的张力。嵌套结构及其表达似乎也说明了整部电影似乎只有一位“被关注”的角色,是电影的主角,是影院的观众,也是那秋色下的一抹红。小说家的身份象征了对内心与生活的书写与虚构,而结尾处她的表现又何尝不是对照了第二个空间中的男导演呢…黑白影像,极简的构图,环境音和人物对话都赋予了电影一种归于生活的真实感。
“天色尚早,但是很快就会暗下来。趁着白日漫漫,我们一起去散步”。捧着花哼着歌的金敏喜像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我爱你”。“我也爱你。”
@Berlinale72 If I gotta be brutally honest (and I will), 我对洪尚秀实在喜欢不起来,也感受不到金敏喜在本片里美/出彩在哪里。看洪尚秀的电影很像高中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你隐约觉得那些突然的推拉、结尾黑白转彩色、导演介入、「关于电影的电影」等等这些小设计是有点意思,但是挠破脑袋,你也想不到/写不出所谓标准答案(aka各位装逼豆友)里洋洋洒洒、赞美溢于言表的深刻赏析。要说他创造了什么新的、独特的电影语言,或者在探索电影的形式上贡献了真正的实验性价值,那也就算了,问题是如果要认真横纵向比较,洪也并没有。So is it really fair that Berlinale gives him credit every year?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过于自然了反倒显得虚,依然不太能接受洪尚秀式尬聊,人物和环境脱离,就算掏心掏肺也让我觉得有所保留,无法接近。小说家的创作焦虑,因为把微小的事写得很夸张而产生自我怀疑,借由不断与一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相遇来倾诉,文本看不出亮点,所以电影到底需不需要情节呢?
只拍最后的戏中戏也值这个分
用手语读诗,用电影讲我爱你。没有比这更美的表达方式了吧。姐姐太美了,姐姐就算演公园一棵树,也会美到闪闪发光。
独属于洪尚秀的金敏喜vlog
除了省略与回旋之外,有些神来之笔。最好的是望远镜的发现,另外,就是最后段落的主观镜头,一半彩色一半黑白,金敏喜溢出来了,这已经不是电影了。但它还是电影。
每一个坚持看完全片的观众前世一定欠了洪尚秀很多钱.........
洪常秀的电影咋就变成了在无聊寒暄中找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