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部佳作属实没想到,电影的中文名字也起的相当哇塞,《巴黎夜旅人》,相当贴合电影的情节和内容,梦想成为诗人的儿子,积极投身运动的女儿,午夜电台接话员的自己,当然还有那个流落街头的塔鲁拉……主角伊丽莎白人到中年却突遭变故,疾病的摧残和丈夫的背叛,让她的人生支离破碎,每当深夜她靠在玻璃窗抽烟的时候,那迷离深邃的画面感,带给观众相当大的震撼,是呀,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失魂落魄,但是天亮之后却依然要面对生活,也许这个时候遇到一个人能够抚慰你的内心,让你重振精神,但是如果没有,也依然要重拾生活的信心,要相信:人生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收获好运!
整个电影的画面穿插了很多80年代法国的实拍影像,虽然与电影本身的影像有剥离感,但是却无缝衔接在了整个故事里面,丝毫让人感觉不到唐突,再加上电影采用的舒缓但是又迷幻的电影配乐,整个故事犹如人生一样平静如水却又色彩斑斓!
太喜欢这个feel了!
牛逼的电影总能在不经意中打动你……
“会有别人眼中的我们,那些碎片,我们曾以为我们瞥见的,我们的碎片,会由我们的梦来滋养。
我们从来都不是相同的,每一次,我们都只是外来者,是夜旅人,是他们的想象,就像被留在房间里的旧镜子的那些脆弱的阴影。
”
阳光照进虚空,透过窗映下过往的剪影,一段一段陈旧的老片段,人生就是由这些片段组成的吧,这些片段也会在某些特定时刻回光返照。
想起之前和朋友说,我们其实永远也不是完整的,每个相遇的不同的人的记忆里都活着不同的我们,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和他人的故事里交出拼图又获得另一张拼图,而这个拼图永远不会被填满。
塑造与被塑造,即是意义,slide,stay… 我们是由碎片组成,人生也是一段段剪影的拼贴,那爱呢,“我懂你爱我”这句话也让我思考爱是什么,爱也是火光一束,闪耀后又熄灭吗。
但我想,爱是与外来者造的浩大的梦,是红色,白色,蓝色交织的梦。
爱或许是不同个体的碰撞又偏离,但如果那份爱被懂得,爱也将与我们永远共存。
感性又共情的夜旅人们,只是过客又如何,继续去梦里和他人相遇吧。
B站搜索 inkfilm 可查看视频版1 画幅切换的意视影片中穿插着不同画幅的影像,有的是真实的历史影像,有的是做旧的新素材,除了制造视觉上的复古感,更深层的用意也在伊丽莎白的日记中浮现出来:画幅的切换或许意味着现实与虚幻、过去与现在的交织。
旧影像中的人们构成观看者生命中的碎片,在梦中得以延伸,构成巴黎城市气息的一部分。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
导演米夏埃尔·艾斯用摇曳迷离的音乐、虚实相间的光影编织出一场梦境,带我们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巴黎。
整部影片就像一曲为这座城市轻声吟唱的温柔夜曲,充满对往日时光的眷念与深情。
德州巴黎 海报迷影情节是属于法国电影的浪漫,三个孩子去电影院,墙上张贴着《德州巴黎》的海报,是德国新电影运动四杰之一的导演,维姆文德斯的代表作。
三人因错过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鸟人》而偷偷溜进去看侯麦的《圆月映花都》。
这部上映于1984年的电影,片名的含义是月满之夜,也是一个讲述巴黎的故事。
导演将其中的一段插入影片当中。
塔露拉看电影的神情少年们观影时的神情总是专注而痴迷,荧屏上的光照映在他们的脸上,忽明忽暗,如梦似幻,仿佛在重现导演本人的少年时代——身为埃里克·侯麦的粉丝,今日的造梦者曾是旧日的梦中人。
然而,梦境与现实的相互编织,只是用他人眼中的碎片制造出来的一种想象,就像房间旧镜子上的阴影。
离去的人们已经离去,往日的时光已成过往。
四年后重逢,马蒂斯告知塔露拉电影的女主角在三年前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少女震惊、失落。
为世事无常,为青春易逝。
或许,相逢之时,不问来处,不问归途,触摸真实的感受,爱身边具体的人,抓住这仅有的、能把握住的确定性。
因此,最后的一幕,1.37的画幅变成1.85,似乎是说,真亦是幻,幻亦是真,人生忽如寄,抱紧眼前人。
2 情绪与色彩的呼应影片中使用大量的冷色调空镜呈现夜之巴黎,弥漫着淡淡的疏离感。
冷色调画面也用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忧伤、游离和孤独。
塔露拉第一次离开后,马蒂斯去找她,发现房间空了,从马蒂斯的房间到塔露拉的房间,画面完成了由暖至冷的色调改变,也暗示着马蒂斯的情绪的转变,此时的镜头是静的。
暖色光出现在白天和夜晚的室内,让人有种被温暖日光包围的感受,镜头多是动态的,呈现出人的互动,对应的情绪更多是积极热烈的。
非现实主义的强烈的柔光,糅合着那些柔弱的声音与色调产生出了一种迷幻、梦境般的感觉。
此外还有多处冷暖色调的对照,室外微冷的巴黎晨曦,室内的暖色装饰,也形成了主角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空间对照。
片中多次出现蓝、白、红色光源,水面的波动,不仅仅是色彩对照,也是少男少女的心之涟漪,还是明晃晃的法兰西印记。
大量相同场景的不同镜头对比凸显出人物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
画面的色调是画中人心境的外延。
3 夜旅人的多重含义电影的法语原片名,意为夜晚的旅人(Les passagers de la nuit),巴黎两字是中译名加上的。
在故事中,每个人都兼具主人和客人的双重身份。
丈夫埃里克变心离开,是伊丽莎白婚姻的过客;塔露拉偶然出现又离去,是马蒂斯青春的过客;儿子和女儿长大后纷纷离家,是伊丽莎白生命中的过客。
然而他们一家最终都要离开不属于自己的那套房子,他们和塔露拉一样,和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万千人群一样,都是巴黎这座城市的过客。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巴黎,还是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每个人都只是过客,是外来者,是夜旅人。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怎能不感到孤独
难眠的夜晚,伊丽莎白时常站在窗前抽烟、收听深夜电台,她的窗外有一座令人瞩目的红色大楼,建筑外墙上是密密麻麻的窗户,这个场景让人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从窗中往外望去,说道:I was within and without, simultaneously enchanted and repelled by the inexhaustible variety of life.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I was within and without.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
或许,这正是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最佳描述。
当意识到我们并非生命真正的主人,存在的困境就凸显在我们眼前。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
被抛入到这个矇昧、混沌的世界中,必然会感到迷茫、孤独、无所适从。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走出自己的封闭空间,发现他人在同样的孤独和恐惧中,我们对孤独的恐惧就会转为对他人的同情,使我们不再那样惊慌。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因此,电台主播为婚变的伊丽莎白提供一席之地,伊丽莎白捧起坠落的小鸟塔露拉,既是助人也是自助,正是这些温情善意,在巴黎深沉夜色下点亮了星星灯火,温暖了旅人们的生命。
故事的最后,伊丽莎白接替了生病的主播,为倾听电台的夜旅人送上善意的承托,因为太懂得孤独的感受,所以她能理解他们,为他们提供精神的抚慰。
伊丽莎白的低声絮语,如同塞纳河中的温柔波涛,用柔情的力量,渡载生命中的种种苦痛,抚平岁月的伤痕。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拥有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如果你不曾存在、那我也只不过是这个来来往往世间里的一粒尘埃,我感到如此失落,我是如此需要你。
如果你不曾存在,我想我已经找到人生的奥秘,非常简单,就是我要创造你。
为了能够看看你……弥足珍贵的沉溺体验,在浮光掠影中走向隐秘目光。
柔软梦幻的晨色与消落定格的黄昏同样美丽,昏睡的巴黎总在深夜释放它的鬼影,时间的裂痕总是在脆弱思绪处延续,历史的幽魂在记忆中形变。
天际线的轮廓在每一次对话情景中浮现,电台广播的波段俘获了街头旅居人的茫然,灿烂的迷影回忆如塞纳河上的粼粼波光点缀着浪漫。
话语的秘密似乎变得不再必要,诧异于人们是如此坦然诚挚贴近着彼此,迷途后的流放终究惊醒了反叛者静谧的惶然。
一部如此朦胧迷人的城市电影,复古恍惚的进行时投射,它的美属于每个曾游走飘荡的眼睛,属于每个曾渴望占有夜晚的“我们”。
尽管旅途随故人散去,喧嚣白夜不再拥有私密慰藉的契机,但烙印在瞬间的欢愉与孤独总是会在未来的情景中留下线索,成为不愿闯入的经验永远根植在下一段旅程的开场,照映着这片时空存在的绚烂……
星期五言:你很难在一部法国电影里看到如此多的空镜头,如此柔和的剪辑,如此怀旧迷幻的音乐以及如此羸弱的人物。
以至于这部《巴黎夜旅人》一度让我以为穿越到意大利电影里了呢!
也正是借助这些拍摄方式,我们得以领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梦幻般的充满回忆感的巴黎。
这又引申出了另一个概念——城市名片电影。
且看导演是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在讲述故事时,把这个城市推销开来的。
文:太虚宫编辑:Mr.Friday图片:视频截图一、 电影中的脆弱、柔和、迷幻、怀旧元素这里的脆弱指的是人物性格;柔和指灯光;迷幻多指配乐;怀旧多指色调与道具。
我们逐个来看——*人物性格:女主的说话声是有气无力的,即便她要被动维系一家人的生活;母亲也好,电台女主播,流浪女青年也罢,都是感性脆弱的,稍有刺激便会掉眼泪;即便投身政治的女儿,在生活里(或者说我们看到的一面)也是羸弱温和的;剩下以儿子、女主的男友等为代表的男性,他们虽不会哭鼻子,但似乎都很随和体贴,善解人意。
大家看到了吗,相对于一般法式电影的硬朗、激进、前卫、开放,这片似乎都是反的(柔弱、传统、保守),它让我们看到了法国人的另一面。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另一部描写脆弱女性的电影,麦克•李的《秘密与谎言》(1996),其设置同样是反“坚强女性”的人设。
(相关文章参考:谈麦克·李电影的雅俗哲学观)*柔光:演员面部的柔光,夜间、室内的暖光,以及窗外的阳光,为人物性格特点更添了阴柔的色彩,让人心情舒缓,看后流连忘返。
这种用光是非现实主义的,它让那些柔弱的声音与色调产生出了一种迷幻、虚幻、梦境般的感觉。
这种感觉穿插在城市深深的记忆里。
*迷幻与怀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流行乐、美国摇滚乐、电子舞曲;电影海报、经典片段、小说、物件、市井;以及那褪了色的画面……每一个细节设计都在为这种怀旧感铺路。
所有以上演员的柔,视觉的柔,加之道具的旧卡在了一起,让人看时感觉像是躺在软绵绵的沙发上听人讲故事,坐在红扑扑的壁炉前倾诉淡淡的忧伤……这里提醒大家,但凡一部柔和温和的电影,任何太过于刺激、硬朗、激进、充满危险性的戏份都会破坏其感觉,比如说 电影中男孩儿女孩儿在桥上发生争执掉进湖里那场戏——
我们来看导演是通过什么方式减弱它的“危险性”的——电影之前有段戏:男孩儿和同学在游泳馆中玩跳水。
男孩儿纵身一跃,水花溅起。
显然他在跳水上有过专业训练。
这段戏若单看,其设置莫名其妙,像是无意。
但有了后面那场意外落水的戏,就不难看出其“减缓观众心理危险感”的功效了。
我们举这个例子,旨在说明电影的风格和感觉不是空穴来风的,二是通过电影语言和编剧手法和技巧达到的。
二、 导演是怎样将这些元素捆绑在一起的(画框转换)除去人物性格、灯光、色彩的统一,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部电影在“画框尺寸”上的变化——一部分镜头趋向4:3,另一部分接近16:9。
由于那些4:3的画面多半为空镜头,穿插在剧情转场之中,而且色调一致,所以看时不觉转换上的突兀,甚至多半人都没意识到。
正是如此,导演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历史场景(包括四十年前的巴黎市井与人情)与当下拍摄融合到了一起,虚实结合营造出了那种历史回忆的真实感。
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说:导演把当下人的回忆与真实历史记录锁在了一个画框空间里。
而画框比例的变化,又提示着我们两个时代空间的存在以及电影的魔幻性。
三、主题旨在展现法国人的另一面导演为什么要把这么些元素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浓烈的风格让我们感受,显然那跟创作者要表达的主题相关,主题是什么,电影名字写的很清楚:巴黎、夜、旅人。
与其说这是一群特定的法国人,不如说那是法国人特殊的一面——包括他们坚强下的脆弱,包括他们浪漫后的空虚,也包括他们激进后的无助。
那感觉就像我们在午夜时分在电台里获得的慰藉。
四、 主题在次,感觉在先我们在以往文章里提到欧式反类型片的一个特点:感觉在先,主题在后。
这也是电影的优势所在——往往电影给观众的第一触动是视觉和听觉上的,也是生理本能上的。
比如说导演想表达青春期爱情的感觉时,千言万语比不过让一对稚气的年轻人来场“床戏”,哪怕一个抚摸镜头,都能让人感受那青春的苦涩与甜美。
当然,主题在后不代表不重要,而是说导演不必去刻意浪费镜头强化它,反倒感觉到了后,观众自然能领悟到。
五、 城市名片电影的概念与其象征性手法如果你在这部《巴黎夜旅人》里只看到了“一家人的温情戏”,那很可惜,你大概只享受到了一半的电影乐趣。
那另一半呢?
我们先来看电影中几个容易被忽略的情节和镜头——★ 先看男友接女主人公下班,在路上的一段戏。
首先两人逆光、中远景,亮点和画面比例让给了城市夜景;
接着两人一边走路一边聊到了Talulah(流浪女孩儿);
再接着画面渐渐叠化出了 Talulah 的头像;随着头像渐渐清晰,聊天的两人走出画面,画框内只剩下了女孩儿闭着双眼的面部和巴黎的夜景。
▲还记得《海上钢琴师》那段弹琴神游后的人头叠化吗...★ 然后看男友在床上对女主的一句台词——当女主问对方是否介意自己乳房切除时,对方回答:不……不寻常且脆弱,就像你一样。
★ 再看Talulah“复吸”后在女主面前痛苦的表情,一句话:更脆弱
★ 最后看这两个女人(母亲、女孩儿)的离开
大家是否感觉到了:导演把两个女角色和巴黎紧紧捆绑在了一起,通过“脆弱”和“夜”。
换句话说,当我们接受了对两个女人的感觉,也就接受了对那个时代巴黎的意象。
这便是本人所谓的 “城市名片电影” 了。
回到前面的另一半,显然,导演在讲述了两个女人乃至一家人故事的同时,也向我们推销出了“城市巴黎”。
准确地说是向我们推销出了“导演对巴黎的情感、记忆与印象”。
这种把人物、故事象征性地与城市捆绑在一起进行创作的电影很多,比如说三十年前的法国电影《新桥恋人》,比如说那部经典的意大利电影《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再比如说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等等,大家可对照分析。
六、《巴黎夜旅人》的节奏瑕疵从编剧的角度,一般来讲,同一个情感高潮戏不能在一个片中出现两次,如此一则会引起观众的视觉感知疲劳,二则会破坏电影的节奏。
除非导演想要故意惹毛观众或有其它喜剧目的,比如说《大话西游》里周星驰拿月光宝盒穿越时空,电影反复将此情节演了数次,以达到某种喜剧效果。
可《巴黎夜旅人》中的家庭团聚戏显然不是如此——出现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家庭聚会戏(包括收留女孩儿 Talulah 的加入)是个情感上的小高潮,但它没有引导电影结束,转而又进入了其它情节(这些情节难免有所反复,比如结尾家庭户外重聚的录像回播),这就让节奏气孔断开了。
电影又足足演了二十分钟结束。
不是说剩下的情节不重要,而是它在情感情绪节奏上出现了断层和重复,有可能产生“观影疲劳”(个人认为稍作调整和取舍会更好)。
当然这种认知是笔者主观的感受。
大家可以参考比较另两部电影中的类似戏份:首先是麦克·李的《秘密与谎言》,片中家庭重聚在一起时,女主一句“这就是生活”后,电影戛然而止,全片结束,留给观众无限开放式想想空间。
▲《秘密与谎言》电影剧照,1996再一部是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女仆从水中救起男孩儿后,一家人紧紧相拥在一起……电影并没有完,之后还有很多戏份,但这里的“小高潮”起到的是某种转折作用,它让女仆自此彻底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员。
▲《罗马》电影剧照,2018先说这些吧,总言而之,《巴黎夜旅人》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的电影。
很奇怪,虽然我们离法国距离、文化、意识都相去甚远,可本人在那些“巴黎夜旅人”身上却感受到了无限的共鸣。
这大概正是电影的魅力吧。
没想到在 2022 年还能看到如此怀旧的电影,40 年前的法国是什么样子?
看完这部《巴黎夜旅人》大抵会有一种朦胧的印象。
法国导演米夏埃尔·艾斯在营造时代感胜人一筹:法语老歌、夜间电台、柔和的灯光、衣着服饰和美术设计无不透露着怀旧的年代色彩。
最出色的莫过于将当年的纪录片素材无缝衔接上虚构的电影场景,16 毫米胶片的质感让人恍恍惚惚回到了 80 年代的法国。
相比起复古的氛围感,影片叙事较为散漫。
一个司空见惯的家庭故事,离婚的母亲重回社会工作,儿子一心想成为诗人却无疾而终,女儿满怀理想走上街头,母亲还收留了一个在街头流浪的女孩。
故事背景设在1981 年法国大选,左派首次推翻保守派的长期执政,密特朗总统上台,展开了为期七年的执政时期。
这个重要的历史信息在开头惊鸿一瞥,之后没再提及。
但细想之下,流浪女孩这个角色是个隐喻,她莫名闯入女主角家庭后,使得儿子和母亲的态度经历变化,似乎暗示左派执政时期各种开放的思想行为给法国社会带来的冲击。
▲家庭小故事以家庭来反映社会,以小故事书写宏大的时代变迁,无疑彰显出这位导演的野心。
不过,不熟悉法国历史政治背景的观众也许会觉得乏味平淡,只因导演将所有戏剧情节都排除在画面之外,使整体节奏过于平缓,即便是流浪女孩与儿子偷尝禁果、坠入塞纳河的情节,也都处理得波澜不惊;更不必说那个半夜打骚扰电话到电台的男听众这类充满戏剧化的元素,只留给观众匆匆一瞥的印象。
导演更在意捕捉这种时代里人与人之间自然流淌的情感关系——温柔、伤感、脆弱。
这种印象派叙事有点像新浪潮导演侯麦的做派,影片中还安插了侯麦作品《圆月映花都》的放映情节,在充满互文的意味里情深款款地向 80 年代致敬。
▲夏洛特·甘斯布表演出色除了这些显眼的迷影细节,导演还找来两位几乎同期出道的法国女演员——夏洛特·甘斯布和艾曼纽·贝阿,以此唤醒 80 后影迷的尘封记忆。
这两位女星在 80 年代正值青春年华,现在却以成熟稳重的形象来演绎当年自己的父母辈,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相信 80 后的影迷在看的时候也会特别有共鸣。
我们被流放到城市,在城市里生活,在生活里流窜,每一个场所都可能留下我们的碎片,我们也因此从没完整过。
我们跟世界不是互选的关系,只是世界单方面地点兵点将到我们头上,它说:来坐坐。
却没告诉我们,我们终归是在夜晚路过世界的孤单的过客。
火车站、巴士站台、海边、飞机场、电梯、小区门口、写字楼停车场……那些我们路过的地方,是否都留下了我们自己觉得不普通的故事呢?
这些胡言乱语是我看了《巴黎夜旅人》想写下来的。
《巴黎夜旅人》节奏很缓慢,是舒服的那种缓慢,像一个旁观者,在娓娓道来一个女人-伊丽莎白在离婚后那几年的生活,但故事并不是围绕伊丽莎白一个人的,也没有女主逆风翻盘的故事性,它像一个睡前读物,有一个沉稳的声音在耳边流淌,向观看的朋友讲述着伊丽莎白普通的生活会有哪些普通的变化,从而进入到另一种普通的生活。
我们不都是这样么,在我们以为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从旁观者眼里,其实不过是从一种普通的状态流进另一种普通的状态。
当我们回过头看,往事也都成为小事。
伊丽莎白的女儿成年后,搬出家;她的儿子想成为一名诗人,也遭到出版社的退稿。
每一个年龄要经历的,在伊丽莎白的两个孩子身上也漫不经心地表达着,有关独立和梦想,只是悄悄一笔带过,它们不重要了,也将变成搭载生命列车上,年龄到站而盖的戳。
伊丽莎白丈夫出轨,自己被离婚后,她找的第一份工作,在第一天上班就被开除,因为没有保存文档,伊丽莎白虽然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也是职场小白,她急需一份工作维持家庭的开支,也管不上是什么工作了,即使可能是自己不适合的文员。
即使爸爸告诉她,她有感性、能与人共情的特质,即使自己读书学的是心理学,只是武器丢掉很久,已经忘记自己还曾有这样的武器。
习惯听深夜电台的习惯,意外让她得到了下一份工作,成为电台的接线员。
前夫没有给抚养费,伊丽莎白同时还去图书馆做了兼职。
这两份工作推动了伊丽莎白的生活。
她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少女。
遇到了互相心仪的对象。
自己的儿子跟少女产生了感情,少女内心的自卑让自己无法敞开心扉去接受伊丽莎白的儿子,所以自己被收留的某晚,与伊丽莎白的儿子发生关系的某晚,第二天不辞而别,后来又重新回来,被伊丽莎白的儿子正式表白后,又离开,没再回来。
一段一来二去没有结果的情愫。
有时候,生活不像上台阶,也不像平地往前走,之所以给我们一直向前走或者向上爬的误会,或许来自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让我们误以为自己也有所成长,自己的境遇应该有所好转。
“别担心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话我们很熟悉吧?
其实并不。
一直到结尾,伊丽莎白的前夫要卖掉她们住的宽敞舒适的房子,伊丽莎白不得不搬家,找一间自己能负担的公寓租下。
事情并没有在世俗的判断标准中有所好转。
只不过,此消彼长,她的孩子很好,她现在的爱人也很好。
只是,「如果我,不曾走过这一遍,生命中,还有多少苦和甜美。
」
我们不过是碎片,被生活割裂成很多块的碎片,这一块裂纹明显不代表旁边那块也欲将瓦解,那一块可能很牢固、光泽也很明亮。
这是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平静如水,偶尔泛起波澜很快也能平静,就像这部电影,温柔,静谧,伤感、私人……像极了每一个觉得晚上10点之后的时间才属于自己的都市人,在密密缝自己的碎片。
一个人的夜晚,看了这部曾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提名的《巴黎夜旅人》。
主演Charlotte Gainsbourg 是著名英国女演员和歌手Jane Birkin(没错,就是Hermès品牌的标志性Birkin包的灵感缪斯)和法国传奇歌手兼作曲家Serge Gainsbourg的女儿,影片整个基调很法国。
故事围绕步入中年但运气极差的伊丽莎白展开,设定背景为一个失婚女寻求自我重建。
老公要和一直做全职太太的她离婚;为了自力更生,她开始外出工作。
第一天就因不会保存文件被就地炒了鱿鱼;两个孩子一儿一女正值青春期,叛逆的很;再加上本来手头就很紧,经济拮据,生活几乎全面停摆。
给老公电话留言几百条,一哭二闹三上吊,但就是没有办法唤回一个去意已决人的心。
她后来坦言,婚姻出现问题已经有些时日了,但因为之前得了乳腺癌住院治疗,出于人道主义,老公把分开这件事推迟了。
可见,连电影里都暗示乳腺癌是和心情不佳有关的。
她踉踉跄跄,企图从满地灰尘里重新站起来,并尝试把早已破碎不堪的尊严重新再拼凑起来。
这个老公至始至终都没有在电影中露脸,反而是作为意象般存在,那么:一个一无所有带孩子的中年丧女,如何才能翻盘呢?
伊丽莎白给自己一直收听的深夜电台节目“巴黎夜旅人”写了求职信。
1980年代的法国,密特朗刚当选总统,社会发生着改变,深夜电台还在给人以慰藉。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的职业理想也是成为一名深夜电台的主播,和大家相伴到黎明的那种。
恰逢有员工离职,节目负责人兼主播就破格录取了她这个高龄且毫无工作经验但可以马上入职的忠实听众,从电话接线员做起。
好古老的职业种类,现在每当出现这个词都会立刻想到电信诈骗。
这个节目不仅仅是她的一个工作,更是她重生之路上的一个灯塔。
在这里,她的每一个夜晚,都被不同的声音和故事所填满。
她学会了倾听,也学会了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她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当然,说没有压力也是假的,伊丽莎白每一天都小心翼翼地匍匐前行。
会因为接错电话而被骂;生物钟彻底颠倒,熬夜是常态;和同事滚完床单后,以为是一段彼此认可的崭新关系的开端,却在邀请对方进一步发展时被告知现在还没有做好迎接下一段感情的准备,呵,原来是被白P了。
也是,运势低沉的时候,做啥啥都错。
关系紧张的三口之家此时突然闯进来了一个无家可归的Talulah。
她像是巴黎夜空中的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闪耀。
这样一个年轻、孤独、却充满魅力的女孩,看似是她被这家人救赎,但无形中却成为了这家人重构情感的关键纽带。
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庭,一个母亲的故事,更是关于生活,关于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失去中找到自我。
生活的变好,往往是在某一个你不自知的时刻突然发生的。
伊丽莎白从一名接线员有了第一次做主播的机会,开始和听众互动,对外公开介绍了自己;遇到了一位愿意接受残缺乳腺并发现其美丽性感的男朋友,真爱的出现滋养了她;和儿女之间的关系缓和后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一家人从没有像现在那样心连心。
一切都慢慢好起来,所有人的人生又重新被点亮。
我一开始想象的生活不是这样的,但我们还是尽力去热爱它了,不是吗?
伊丽莎白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用她一贯温柔的语调轻轻柔柔说出这句话,霎那间我情不自禁地落泪了。
日子那么苦,但还是在日复一日坚持着,这就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吧。
希望总是存在的,它就藏在每一个看似平凡却又独特的瞬间里。
献给那些在夜色中迷失、又最终找到自己的灵魂。
沪上50万粉丝人气公众号“上海智慧出行”主理人。
前车圈女公关,现全球顶级奢侈品集团公关。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太爱《巴黎夜旅人》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终幕,但我知道他们的生活仍在继续,我们也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很难么?
遇到的时候好像是这样,困难时刻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漩涡,自己被迫置于中心,无法呼救只能拼命挣扎,内心害怕极了,做了必要挣扎,又担心结果是命数中确定的,太让人惶恐了。
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逃不掉,在面对漩涡时,充满了不确定性,渴望安稳、确定和温暖,但如果把漩涡当做生活的调味剂,会不会好受一些,努力保持热爱生活的准基调,至少在面对不确定的漩涡时可以拿出必要的勇气和底气与之抗衡。
这样就很酷了,不是吗?
至少不要做迅速缴械投降的那一个。
况且,一切都会归于平静,并非指“凡事皆虚无”的那种平静,而是,事物本身的状态在被长时间凝视下总会趋于某种定数,变化、流动的的确确会随机发生,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最终状态,即某种意义上的平静。
回想一下,从小到大我所经历的那些大大小小的struggles,高中磨人的数学题和总也记不住的洋流与时区、大学与朋友的分裂和绝交、毕业找工作的迷茫和慌张、失恋后的痛苦与绝望……所有的这些,在回望时,好像都像一颗颗小石子,它们不断地聚集着、铺垫着,成为了你走到现在的路。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故事就会永远继续。
忧伤也好,快乐也罢,我们知道,那是生活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不出意外,我们会记得:伴着Joe Dassion的歌声大家一起跳舞、屋顶天台上一起分享一只香烟、傍晚的公园里我们围坐着说笑……热爱生活吧,尽力爱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悲观主义者长叹:但生活依旧是痛苦的,总会有难题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抛来,那又如何,为了那些值得的时刻好像可以无所畏惧。
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如此,但希望你有勇气面对每一个漩涡,也祝“温暖和勇气”常伴你左右。
// 这是一部少有的我看了半个小时就知道我会爱死的电影 //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电影 很久没有这么像电影的电影了 感觉也只有法国人能拍出这种感觉 影片节奏把握的非常好啊 很慢 但恰到好处 在80年代里 在秋天里 在夜色里 在晚风里 恬淡 温润 朦胧 干净 像初秋的寒 像晚秋的暖 每一分钟都在告诉我 这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电影// 没有曲折的故事 没有复杂的关系 一切都是生活最原本的样子 孩子终究要和母亲分离 爱上不对等的人注定没有结果 但这就是生活啊 我写诗 你搞政治 她和他从桥上跳进塞纳河 家里的每个人有着深浅的理想 做着不同的事 但一家人总会一起去看一部《圆月映花都》围在一起吸香烟喝红酒 谈论回忆与畅想 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我们的生活处处是惆怅 但也总是充满希望// 香烟 落地窗 阳光 巴黎 这不就是生活最惬意的样子吗 // 这部片给我呈现了最好的年代 最好的巴黎 我读过20s海明威笔下的巴黎 看过抖音里21世纪的巴黎 但这部片里随时插入的80s的转场和可以媲美侯麦的画面 让我觉得没能活在八十年代的巴黎 是每个热爱巴黎的人的遗憾
我怎么能对一部讲巴黎的片子这么无感
“我一开始所想象的生活不是这样,但我们还是尽力去热爱它了,对吗。”
对于这一类的文艺片有一些无感了。
日光之下皆覆辙,夜色深里无旧梦,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迷人透了,他们没赶上《鸟人》,去看了《圆月映花都》,墙上还有《德州巴黎》的海报,敬所有有你们在场的快乐
成人童话。3.5
那时收听电台节目的不止是夜车司机,通勤忘带书只能读火车票的退票法则。可以在任何室内空间点烟,也能随时拿出黑胶唱片跳舞。被迫要面对社会的母亲,坐在被迫要面对未来的儿子后座。在城市里游荡的女孩,随在青春里游荡的男孩坠入水中。白日瞬光也止不住永恒,那间居所住过四个人,尽管终将成为过客。
我一开始想象的生活并不是这样的,但我们还是尽力去热爱它了,对吗?
#EFM22 给了我温柔一击,原声可太好听了,全员表演在线真就是很舒服的观感
真的非常·没意思。甘斯布的角色依旧是悬浮的,就算住在13区的HLM里,还是如梦似幻的巴黎女人。想要诗化巴黎,好呀,但别为了怀旧而诗化。
呼吸的感觉
不愧是夏日情事的导演,讲述的还是那么一个事儿:我们终将都只是彼此生命的过路人。
人物关系的发展大部分被交付给一种吊桥效应的不确定性,堆得太满的bgm几乎一响起来就可以从以往有限的观影经验中条件反射般地建立一种对“下一个阶段”的情绪的预期,但更大的感受是这种毫无冒险,不想露怯“犯大错”的收尾——直到最后一刻都完全被边缘化的旧影像剪辑,只剩下撑起用介质来勾起往昔情结的作用
4.5 私心很喜欢,尤其是八十年代那摇曳而迷幻的音乐,飘荡在醉人的巴黎的夜,仿佛是那抚慰人心的电波,温暖夜归的人。极小极平常的故事却拍出了对时代的追缅和对城市的热爱,叙事和表演滴水不漏,简直是以小见大拍电影的范本。
还 可 以 吧 没 太 多 感 触
氛围和年代质感都打磨的非常好,松散的情节对应慵懒的电影气质,高贵又戳人。
法式经典,侯麦再现。细碎,敏感,怀旧,朦胧。家庭关系,少年心事。梦巴黎。Talulah 真可爱。儿子有点像《四百击》里的安托万。音乐很好,金色泡沫感。引用北岛的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Gerhard Richter《Reading》的画面。
故事无聊,好像她们在巴黎活得也没有很苦。
电影学院的thesis水平,只是一味跟侯麦作品互文,受不了这种文绉绉的一味矫情的法国新浪潮。但还是会有些喜欢作者拍下的流动的夜晚的巴黎,情绪都可以在巴黎80s无尽的夜晚里埋葬。
5/10
4.5星。好怀旧啊,居然让我对住在巴黎有些神往了。给巴黎的情书。家庭关系及其它衍生关系处理得很细腻。这样的妈也太温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