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昏昏欲睡的幻想,以此填补无聊的空隙,庸庸碌碌多年,殊不知某天也会抛弃陈规实践远行,遇见世界的美,从格陵兰冰岛到喜马拉雅,景色磅礴,透着富有感染力的情绪,有了经历有了故事的人,对生活对爱情会有新的心境。
温馨励志的电影鸡汤,总给人虚幻的饱腹感。
这部电影太不可思议了。
我想说她太棒了。
电影容纳了很多元素,爱情,旅行,工作,音乐,人生等等。
虽然元素众多,但却没有任何一部分流于平淡,趋于表面,每一部分都表现的恰到好处,深入人心。
影片没有文艺片式的独白,也没有意味索然的长镜头,相反影片的节奏轻快,画面明丽。
不过就在这样的风格下,影片竟然也能达到很多文艺片的效果,让人心灵平静,反思和瞻望人生。
这就是这部电影奇迹的地方。
像我这样木讷的人不适合看高富帅怎样在情场里春风得意,而像男主角这种想要在网上给女生示好也要犹豫半天的类型就很合我的胃口。
在我看来,爱情如果不给人一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感觉,就会失去那股神秘的魅力。
影片围绕一条主线展开故事,结构简单,情节也不算太曲折,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发生在华特身上的不同的事情看见多种社会元素。
母亲将华特扔掉的钱包交给华特时,影片是最好的家庭电影。
华特在路上乘坐直升飞机,轮船,驾驶汽车,骑自行车,踩滑板的时候,影片是最好的公路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情节想象力丰富,画面绝美。
任何一个想要旅行的人对这样的画面都是没有抵抗力的。
在那一刻,我几乎想要不顾一切,立刻到冰岛去骑自行车了。
华特最后把底片交给临时经理时说的那段话,又让这部电影成了最好的职场电影。
职场中总是分这两类人的。
一类是默不作声怀着对事业的崇敬之心的人,一类是把玩权术擅弄人心的人。
前者也许永远默默无闻,但他们永远不会失职;而后者也许意气风发,但他们永远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价值。
最后华特抱得美人归,本片又成了最好的爱情电影。
这样的完美结局让人感到欣慰,毕竟电影一定要能容下童话的美好,也样才能给予我们生活的希望。
但是,他们却都不是本片最令我感动的地方。
这部影片在我心中成为最棒的一个地方就是那张被找回来的第25号照片。
他是一切的精髓,是人生最美的诠释。
这张照片是全片的线索,也是自由摄影师肖恩眼中最美的风景。
而且我相信这也是导演眼中最美的风景,当然也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有生之年看见这样的风景,他一定会有所变化的吧?
其实我也有做白日梦的能力,不过要比华特差几个档次。
他可以在原地发呆进入白日梦的世界,并暂时脱离现实。
而我却要通过某种方式,最常见的应该是自言自语来进入自我世界里,而且很难完全脱离现实。
如果周围没有人的话,我能更好的进入自我世界里去。
我想起了在川藏路上徒步的时候,有一天从中午12点半一直走到下午5点,其间我分裂成7个人对话,一路上一点也不觉得闷,反而特别欢快。
对了,以前还在想我为什么那么想要去旅行呢,现在我可以暂时给出一个答案了,为了寻找值得付出一生的风景。
白日梦想家 讲述的是沃尔特·米蒂因父亲的早逝不得不担当家庭的重负,高中辍学在披萨店打工。
他放弃在现实中追寻梦想,却在白日梦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成长为一个爱做白日梦的杂志洗片经理。
他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幻想自己成为英雄,到处经历各种冒险。
某天,当西恩·潘饰演的冒险摄影师发来的图片不见后,沃尔特决定亲自前往寻找。
整部电影其实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可正是这种平淡中的冒险更能刺激人们的神经,主人公为了找到第25张底片,跑到格林兰找塞恩,后来从喝醉的壮汉那得知塞恩在一艘船上。
于是他在犹豫是否应该冒险一次坐上醉汉的直升飞机去找那艘船。
这时候音乐想起了,女主角边弹吉他边走到男主身边。
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男主不知哪来的勇气跳上了直升飞机。
之后的剧情就是他从直升飞机跳入大海,然后与鲨鱼搏斗。
到冰岛后抢到一部自行车,溜滑板赶路,趁火山爆发前从小镇逃出。
最后虽然还是被公司给炒鱿鱼,但他还是没有放弃寻找塞恩。
阿富汗,喜马拉雅山。
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影片的结尾男主角已然获得了新生,经历了如此这般的经历过后,生活虽依旧平静如初,意义却已全然不同,这也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答案之一,值得我们去思索。
这部电影的前半段,我以为是Ted一类的搞笑讽刺片。
Mitty做着他一直神游天外的白日梦,让我觉得几乎有点莫名其妙。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的亮点是从冰岛开始的。
当Mitty为了爱情和最后的工作踏上旅途,去寻找他崇拜多年却一直素未谋面的LIFT杂志头牌摄影师Sean时,这部电影才真正对我开始展开它的意义。
绿色的岛,蓝色的海,几乎无人的世界,直升飞机在低低的云层里飞,像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画家的油画。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梦想的生活是Sean式的,漫步喜马拉雅,俯冲喷发的火山,他的生活没有“做到”和“做不到”的区别,只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区别;而现实的生活,是Mitty式的,有一个专横跋扈的老板,诸多不如意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以及,心里每时每刻都在想,却从来没有去做的梦想。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平淡的、单一的,就像装程序时的标准配置,沿着既定的道路一条道走到黑;对于那些走了不寻常路的人,是抱着看八卦、看失败的心态开始,而以嫉妒或者幸灾乐祸的心态而终。
确实,能做到像Sean那样首屈一指的大师一样的人寥寥可数,可是我们至少可以在一些小事上面,做一些自定义人生的选择。
所以有些人选择了集邮,有些人选择了听戏,有些人选择了跑马拉松,有些人选择了旅游。
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深入些,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都可以。
更重要的是,如Sean所说,“有时候我并不为拍一张照片。
”他是超越了一切束缚的人,在世界上,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可以限制他了;名、利、甚至他的作品,都能不为所动。
他达到了生活的最高境界——自由,这也是Mitty坐在醉酒的飞行员驾驶的直升飞机里,看着北冰洋海天一色的风景时所领会到的,尽管只有五秒钟;这也是跑北马的人在终点时领会到的,是各种背包族、追星族想要领会的,也是像我一样的文字爱好者在写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领会到的。
最好的生活不在物质,不在能做到与不能做到;而在心里,在于喜欢,在于盼望。
42岁, 未婚, 无房, 失业, 求爱没有勇气,白日梦中寻找自己的未来。
貌似一下子敲中了很多人, 让很多30多岁的人看的更是心寒。
See the world, to know how little they need to survive。
找回了些勇气, 开始不断的尝试, 赶去求爱了, 勇于去改善了, 能够和颜悦色的在家里抱抱家人, 虽然情况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多了勇气。
在此回来, 是在小的梦想,再次信心爆棚, 觉得很多东西都不在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 可以不断的向前, 梦想很多, 不再是白日的梦很多事情, 可以去实现,只要敢迈出那一步。
最后该得到的都得到了,没得到的也不在重要。
不错的电影, 其实看到本质Ben在诠释一些人, 美国有,世界各处都有, 不知不觉到了人生的那个评价, 最没有勇气改变的人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在改变,为了自己,为了家人。
在一群五星好评里打一星,是需要勇气的,就好比在一群聪明人中承认自己无知。
有人说《白日梦想家》是他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有人说这部电影看完让人“浑身震颤”。
我满怀期待地叫上一帮人看这部电影,刚开始大家兴趣盎然,然后中途不断有人去上厕所,而我还在期待,剧情肯定有反转,结局肯定超震撼……最后,我只好尴尬地跟小伙伴们解释,有时候我们也应该看看文艺片,虽然你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那么多人说它好,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
然后我憋了一肚子怒火来到豆瓣,想找出它的“独到之处”,在一堆五星好评里,我看到了各种赞誉之词,可是并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甚至连打三星以下的都很少,搞得我连个志同道合——哦,不,臭味相投的人都找不到。
我想,既然如此,就由我来打这个一星。
那些说景色很好、音乐好听的人就不要来喷我了吧,这毕竟不是一部MTV。
那些说我层次不够、没有看懂的人也请轻点喷我吧,难道看个电影还要像参禅一样,讲究某种体验瞬间击中你的那种“顿悟”?
它的剧情真的就跟白开水一样,所谓的冒险,是指跳上醉汉开的直升机?
还是掉到有鲨鱼的海里?
还是在火山爆发时逃命?
还是独自爬上喜马拉雅山?
是需要我去脑补这些历程的艰辛吗?
还是要感慨,哇,这些经历好酷,我都没坐过直升机。
白开水也要我喝出生活的本质来——对不起,我真的不渴。
大摄影家蹲守在喜马拉雅多日,终于等来了他此行的目的—雪豹短短几十秒的现身。
但他却把眼睛从取景器中移开,用肉眼静静欣赏这一幕。
他告诉米蒂:“有时候我不拍。
如果我很喜欢某个瞬间,我不喜欢相机干扰我,而只是这样静静地享受这个时刻。
”欧大师和酷爱摄影的刘师傅和杨工程师一同自驾去西藏。
在珠峰脚下,欧大师想静静看一看这座圣山。
但刘杨二人在拍到自己满意的作品以后急着要赶在日落前赶到另一个著名的地点去拍“金山”,催着欧大师要走。
实际上,由于经度不同,“金山”的日落时间要比北京时间晚,他们完全有时间。
但对“出一个金山的作品”的渴望已经冲掉了刘杨二人对地理知识原本就不牢靠的认知。
欧大师实在拗不过他们,匆匆离开了珠峰。
到达“金山”时不但还没落山,太阳甚至还没到那个可以把雪山映成“金山”的角度,他们白等了三个小时。
麦迪来柳州的那场比赛,我拿了一台摄像机和一台单反,希望能记录下一些精彩的瞬间。
实际上最开始的时候我打算把全场都拍下来。
但很快我就开始纠结,我实在不知道到底是定格的瞬间好还是动态的影像好。
因此我手忙脚乱地切换着手里的单反和摄像机,不时还要改用一下手机在朋友圈里分享一下。
录像的时候录了挺长时间发现无甚精彩,一关掉却马上就是三分命中或者快攻扣篮。
有些精彩的拍到了,但是因为拿着器材不能过于摇晃所以不能大声喝彩。
有时用相机拍到了精彩瞬间,却又觉得如果用摄像机录个连贯的也许更好。
最后到了麦迪绝杀时刻,我是先用相机拍了很多,在他出手前几秒钟才换成的摄像机。
三分命中,我很兴奋,但眼睛是盯着那小屏幕看到的。
小屏幕并不如肉眼来的开阔和细致,但不看小屏幕又无法保证是否真的很好滴拍了下来。
兴奋感被这些冲淡以后,剩下的更多已不是关于亲眼看到了最爱的球星投进了一个绝杀,而是拍下来了一段不错的录像。
更重要的是,因为机器来回切换,我并没有留意时间,以为这只是一个剩余时间还多的关键球而已。
现如今,我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这一段录像,却依旧为当初错失了那种经历绝杀的感觉而遗憾。
后来去看CBA,都带着单反。
看比赛的时候两腿还要托着相机包,站起来欢呼两下还生怕东西掉了。
所以一般拍个半场就不想再拍了。
牛背山。
我们在半山腰冻了一夜,爬到山顶发现大雾弥漫。
心想受了那么多委屈最终还是一场空,心中很是低落。
但到了晚上,在火炉旁烤化了袜子,听老板说着昨晚山顶上千人在帐篷里被冻得鬼哭狼嚎宛如《活着》里国民党的伤兵一般的故事。
突然听到有人喊下雪了。
我跑了出去,望着天空,雪花由少到多飘落下来的同时,天上的厚云也一点一点地散开,星星一颗一颗地跳出来,汇成一片又一片密密麻麻的小眼睛,在那样的星空中,星星真的是会眨眼睛的,耳边是tear streams down your face的歌词,似乎落在我脸上的雪花也化成了我激动的泪水。
明天有日出看了,希望就这么触手可及。
我拿出相机,却无法捕捉到这个夜晚中的天堂的任何一点细节。
我知道用上三脚架,把快门速度减缓到几十秒,可以在相机里留下星光,甚至留下星轨。
但我看到的每一张用此法拍下的星空,都不可以与那晚我肉眼所见的相媲美。
它们没有灵魂,直观上说,那些星星并不会眨眼,深层次些说,那些星星并未见到今夜我所见。
大师一生大作无数,偶尔放弃一两个名留千古的瞬间似乎无甚损失,甚至还有些吹嘘的感觉。
而我们这些没有出过作品的爱好者似乎没有这份底气和豁达去吹嘘自己得到过什么,更别提放弃过什么了。
但为何又一定是吹嘘呢?
不拍,并非放弃了美景,而是放弃了一次分享给未来的自己和未来的他人直观感受的机会。
说到底,就是给别人的机会。
而分享,成了这个时代最为奇怪的美德。
这个时代似乎更青睐事实而非故事,但同时,人又更爱活在故事中从而改造事实。
大师也好爱好者也好,都被他人或者自己从身份上剥离了本质。
实际上作为人,无需吹嘘什么,都是喜欢用肉眼去感受生活的。
我很喜欢电影台词原文中distraction这个词,我看的版本翻译成“我不喜欢为了照相而照相”,虽然这么翻很大气很豁达,但是还是有所偏离。
相机实际上带离了我们目光的焦点,也带离了我们生活的焦点。
看完这部《白日梦想家》,像是映照出当下的生活一样,逃避了压抑窒息的工作,逃离了憧憬向往的城市,感受自由,给我无限遐想,感动与思绪······幻想在压抑的工作日常中发生超乎寻常的事,鼓起勇气,勇敢行动起来,真正打破日常,实现一直以来的幻想白日梦,挣脱束缚,逃离城市,去见识美好和谐大自然,感受自由新世界···城市面貌一览无余,自然美好尽收眼底,「沉浸在那个时刻,享受当下」真好啊,拍的真好!
故事记录:沃特Walter鼓起勇气对约会网站上心仪的异性发送wink,但却因为经历贫乏导致资料填写未完整而无法发送。
公司转型准备进行裁员,而沃特经常不合时宜的白日幻想习惯给初到公司的转型期经理留下非常不好的经历。
沃特喜欢的是公司的一名女同事谢莉尔Cheryl,幻想着与其发生美丽邂逅,一起拥有幻想的美好未来。
一直以来拍摄杂志封面的摄影师肖恩寄来了一组缺失25格底片的相片,而这张相片恰好是下一期的杂志封面,转型期的经理一直追问此事,沃特面对缺失的底片惆怅着,沃特联系不上肖恩,于是从其余底片中寻找线索。
心血来潮搭乘飞机去往格陵兰,寻找摄影师肖恩,在酒馆遇见潇洒嗜酒的直升机驾驶员,犹豫之后奋力一跳乘坐直升机去寻找身处海上轮船上的肖恩,纵身跃进冰洋之中,获救,搭乘轮船去往冰岛,骑行在自然之中的公路上,与沿路的孩子交换滑板,像是回到童年一样踩着滑板滑行去往下一个目的地:火山。
火山喷发之际望向天空,屹立在滑翔艇上的人与灰烟形成不可思议的画面。
回到纽约,被公司开除,失意黯然之时,意外发现一张相片底片拍摄之物是家中钢琴,从母亲口中得知肖恩来过的消息。
重新启程出发,去往喜马拉雅山寻找拍摄雪豹的肖恩,历尽千辛跨越冰川山脉,终于遇见肖恩,得知丢失的25格底片是肖恩善意的玩笑,底片藏于一同寄来的皮夹之中,而自己未曾领会,无可奈何之下索性与肖恩一起在高原上踢球,感受最后的自由旅程时光。
回到纽约,卖掉了父亲给予母亲的那架钢琴,意外从母亲手中拿到自己丢弃的皮夹,找到了那张底片,在没有查看的情况下回到公司,将底片交于转换期经理,并将心中所想传达给讨人厌的经理后离场。
领取遣散费的时候,遇见同事谢莉尔,解开误会,走在夕阳下的纽约街头,若有似无的闲谈,路过报刊店时,看见新一期的生活杂志封面,那是身处白日梦之中的自己,惊喜过后坦然释怀,像是告别了过去,牵起谢莉尔的手,一起走向崭新的未来。
海报与剧照:
很难得在两天时间内把一个电影看两次,其一是因为壮美的北欧风光、珠峰景色和两秒的雪豹形象以及美妙的配乐;其实最重要的是我想说,因为某女神才第一次用射手网字幕看国内未上影影片,字幕未能同步,SO again,好吧,吊丝气质暴露无遗。
正如电影名字《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中直译:沃特.米蒂的秘密生活,而翻译成绝妙的“白日梦想家”这绝壁如果不是逼格良好的豆瓣文青是不能达到的意译高度。。。
其实从一开始电影就直奔主题,表现出男主Walter吊丝对女主sherry女神的The Secret Love——在社交网络猥锁搜索偷窥女主并试图猥亵,未遂。。。
大凡大多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豆瓣优秀青年应该不屑于此,混迹其中二逼青年除外,各种微博微信人人ZERO关注或ZERO被关注,为达不可告人的目的实施着一些不可告人的偷窥行径,本吊丝曾经就是其一,所以从一开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就森森击中吊丝的内心世界。。
对于一部电影是否专业,是否优秀,专业影评人可以从故事的脚本、原著,制作,主题,摄像,台词,化妆等等进行专门针对的考量;但我想,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一部电影是否值得一看,走心才是关键。
很多童鞋可能和我一样第一次欣赏更多是带着对其中绚烂如《国家地理》般的景观和美妙的配乐来观看的,先入为主的后果是,对这些赞不绝口,对其中所表达的内容却视而不见,或乏善可陈。。。
恩,首先这是一个关于寻找彩色底片的故事。
。
梦想是彩色的,但生活有时候却又是黑白的,从电影中Walter开始找不着那张该死的25号底片开始——Walter工作的“生活杂志周刊”即将停刊改版,而作为影印部门的主管却找不着原本是即将影印在杂志封面摄影师西恩·潘的第25张底片,而他不受待见的老板要求其在下次见面时影印出第25张底片,否则公司将面临破产,裁员,其中也包括女主sherry,Walter才开始一场关于保卫生活彩色底片的梦想行走。。。
Walter的童年是黑白的,不完整的,居说这点电影完全忠于原著,在保护欲过度的母亲关怀下,变成爱作白日梦的小男孩;11岁丧父,关于父亲的记忆只有儿时小镇滑板得奖后的那张父子黑白合照(他爹剪的朋克发型)以及那年在“约翰老爹”餐馆打工所带来的阴影(他爹也名叫约翰),以至于在冰岛巧遇“约翰老爹”餐馆和女神电话唏嘘伤怀;——关于这些生活记忆都是惨淡的,伤感的;每一个内心残缺不堪的吊丝都住着一个完美如珠峰一样的女神,他注定懦弱,因为她不为人知的完美和高度;所以从一开始Walter就做着各种白日梦,从车站到办公室到公园,所有的一切都是关于拯救、赞美和收获这份LOVE;女神sherry一开始也鼓舞鼓励着Walter去寻找那张底片,那是一张关于希望的彩色底片(其中36分有个振奋人心的配乐和画面,Walter径自走过系列“LIFE”或“TIME”封面)其实在Walter内心深处还是留下过很多关于生活的美好底片,那些小时候玩过的滑板,橡胶“绿巨人”,曾经精彩的激荡的背包客岁月,这一切都始于,唤醒于吊丝Walter对女神sherry的憧憬。。。
寻找过程中各种奇幻景色和配乐,有幸看过的童鞋可以点赞,未曾看过的童鞋加黑线备注,其实电影进入到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进入好莱坞似的炫技拐点,大多童鞋始于此,止于此;但首先《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是一个优良的剧本,不管其从原著多讽刺的调调改版成温情的吊丝逆袭,这其中有多大的出入和不尽人意;其内核所要表达的正能量远远不止其中的这些山山水水,风光怡人。
当Walter在八个人的格陵兰岛拒绝坐醉汉的飞机去寻找肖恩潘,而白日梦里面的sherry唱着”约翰中校“鼓励Walter飞行时,当Walter在冰岛接过孩子们手中的”北欧滑板“像鸟一样飞翔在弯延大道时,当西恩潘用广角镜头观察雪豹,道出自己的摄影艺术:Beautiful things do not ask for attentions时;你是否有那么几秒的血脉贲张、热泪盈眶和对人生的顿悟……西恩潘才是真正了解明白工作和生活意义的智者,所以他才会把无数拍摄精彩的黑白底片交于懂自己16年的Walter,西恩潘捕捉“生命本质”,Walter却能捕捉他自己;关于最后的第25张底片,那是西恩潘留给Walter的“生活本质”,西恩潘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无数人的“生活本质”“冰岛的船体文字、醉汉飞行员粗壮的指甲、Walter妈妈的钢琴……”从1-XX”的生活彩色底片,而西恩潘却把自己最美好的“雪豹”底片留给自己心里捕捉到的那一刻——“Beautiful things do not ask for attentions“我的意译为:美妙留存于心——难道这不是关于生活生命的真谛吗?
那些留存于心的女神、白日梦,不正是他们、我们不断前行奔跑,一路风景的源泉和动力么?
那停留快门的一刻不正是Walter和我们所要寻找的关于生活的精彩的彩色底片么?
The Secret Life of US。。。
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是因为李欣频老师曾经在网上推荐过。
迟迟未看是因为电影的海报让我觉得是中年男人肤浅寻爱的过程,可是今晚看了才知道,原来是充满着诗和远方的电影。
男主角Walter Mitty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上班族,平凡到上司不会专心听他讲话,平凡到相亲交友网站的资料无聊到无法填满,平凡到有超高滑板技巧却不被督见。
可是正正因为他平凡,他勤恳,才让他执着地逐一拜访了格陵兰岛,冰岛和喜马拉雅山,只为了寻找一张讲述生活本质的底片。
他出发的初衷是不想丢掉饭碗,还有从女主角那里获得了远行的勇气。
谁知道回来的时候,饭碗还是保不住,女主角还是跟前夫复合了(他本以为是,后来发现不是)。
可是他最后获得了更多,因为他得到生活本质的真谛。
不知道大家对电影中,男主角幻想中的女主角拿着吉他唱的major tom有没有留下印象?
电影完了这首歌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这首由80年代英国歌手David Bowie所创作,据说是受到人类首次登月所受的启发。
实际上,我曾经在一部香港电影《那夜凌晨我们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也听过这首歌。
原来Major Tom是一位太空人,是一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太空人。
因为他太爱宇宙了,比妻子家庭甚至生命还要爱。
空洞孤单的太空舱,其实满载着理想,勇气与爱。
这两部电影都引用了这首歌,我想,生活真的把他们压得不再年轻有梦了。
曾经那个踩着滑板的他,梳着庞克头的他,早就收拾好行囊的欧洲之旅,都早已丢进风中了。
而此时此刻,Walter Mitty试图联络心中的Major Tom。
在喜马拉雅山的顶部,他终于遇到了摄影师肖恩,本想询问第25张底片究竟是怎样的一张照片?
究竟关于生活的本质的照片是什么?
但肖恩却邀请他跟当地人一起踢球一起笑。
后来,回到美国的Walter终于知道,生活的本质就是踏实地为你所热爱的事情所付出,正如他为这本杂志倾注的16年,也如Major Tom为太空献出了生命。
你好吗?
住在心里的Major Tom。
影评人不喜欢的鸡汤电影,但一定触动了许多观众,长板速降的名场面也被爱好者津津乐道。本·斯蒂勒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摄影及构图很是考究。在传统纸媒没落的今日,一切更像是白日梦了。能够被本片打动的观众一定都还对生活抱有着热爱。不同于普通的励志片,结尾Walter历经冒险,冲破极限,回到现实,还是失去了工作,虽然生活还是没变,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吧,不过Walter肯定变成了不一样的人。治愈系影片的top级别
梦境里完成生命现实! PS:最后一期的封面 So Sweet……^ ^
实在喜欢不起来,女主挺好看的
城市中产阶级getaway情结的白日梦。但是那些风光确实没话说,光为了这些风景以及那首歌也不太舍得打低分。说实话影片在鸡汤方面总的来说还是稍有克制的,即便再出逃再说走就走也无法改变生活中的窘迫。所以此片真正的鸡汤点其实是在于“做自己才最伟大/最美妙之事物就在身边”这个概念
「環繞半個地球才學到的收穫就藏在家裡的錢包,只是你沒注意罷了。」一巴掌打爛所有自以為尋夢的造作人。
“Beautiful things do not seek attention.”想去Iceland和喜马拉雅,但除了风景以外这个片有啥好看的?
如果你见过格陵兰,喜马拉雅和冰岛的火山,就再不会被生活打败。
白日梦终是清柯一梦,拍成了旅游风光励志宣传片。
生活和远方要相信最好的底片永远是自己JUST DO IT.
除了搭上LIFE停刊外谈不上有什么新鲜之处,因此也未免太长了些。
场面很磅礴,典型大投入的好莱坞大片…而已。
2014-040.三星半
一首纸媒时代的挽歌,和一封写给幕后工作者的情书。谁还不是魂中带着远方的风,谁又不是为了五斗米而案牍劳形。人生苦短,与其整日发梦还不如活在当下,赚钱之后多多出去玩。
电影是造梦的机器——本·斯蒂勒深谙这句格言的精髓。是否每个优秀的喜剧演员都底色悲凉?景色、插曲、梦境,一切都恰到好处。它要讲的并不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而是“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可以称他为男人”。它也无关中年危机、人生失意的救赎,只是一个耽于幻想的男人认识自我的旅途。
在最美妙的时刻面前,真的只能用眼睛来记录下来,现在我也是这样想的,那种时刻你根本不舍得浪费一秒去对焦和按快门。
我就是想问问打高分的各位,如果你也发白日梦,看完了这部电影,你是继续发梦还是行动起来?
非常差劲的篇章节奏感,无笑点,人物和叙事都儿戏般的含糊跳脱,相当矫情了
冰岛好美
冰岛的风景纯粹得就像Ben Stiller的眼睛一样美,但既没有表现出Ben Stiller严肃专注的魅力,又没有表现出Ben Stiller迷人的天马行空,各取了一勺,但远不是Ben Stiller最好的一瓢。“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 Take your protein pills, and put your helmet on. 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 Commencing countdown, Engines on.”
我也爬上过冰岛的火山也见过在头顶融化的冰川,也会在尽兴的瞬间忘记拍照,可我还是会被生活击败。看完电影后无限想念疫情之前一个人在路上奔跑的日子,无限想搬离城市,想回去山川湖海,也想起自己困在生活里以为自己在意论文在意工作在意自己被不被人喜欢,可是真正在意的不过是想要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过得开心,也不需要很多钱也不需要衣服包包,我想日复一日穿同一件黑色吊带,晴天晒太阳雨天去山林,每天追着日落跑啊跑,不需要酒精就可以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