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紧不慢的开头就预示着它是一部文艺片。
很多人都说开头这段独白是金句……呃,我不缺金句,我想要扣人心悬的情节,这才是我周日上午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的心愿。
所以,当我看着凯特布兰切特神叨叨的表演与上一部《蓝色茉莉》差不离时,我想退出的。
刚好,她随手掀开烂地板上的破洞,埋了一棵小绿苗!
真的是随手!
一个集“行为艺术”、“雕塑艺术”、“装潢艺术”为一体的小动作!
呦呵,还有点意思嘛,后面的剧情就开始起飞了,我就不多说了。
我特别喜欢她们家的装饰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调调,截几张图给大家品品。
对的,就是看到这些东东,让我勉强不按下“退出”,继续往后跟进剧情。
在看到女主原来的工作是位搞创意的建筑师时,我就释然了,“原来如此啊!
”
不过她那些疯疯颠颠的举动,我觉着多少掺杂了对创意人才的“刻板印象”,或者就算是“戏剧夸张”吧!
不同人有看剧的不同视角,有从婚姻家庭推荐这部片的,也有从女性励志推荐的,还有从书迷、轻喜剧推荐的……达咩!
要我说,我个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是一个建筑师的中年再就业!
且不论男女,也不论家庭分工,一个创意人才从行业的冉冉新星到隐退十几年还能找到工作吗?
她还把自己最得意最精心打磨的作品卖了,以至于后来被别人拆毁了,自己所有的光辉时刻都停留在老照片和网络考古上。
这真让人心痛,最后就是一些老同事老领导能证明一下她的过往。
她也不敢面对自己的粉丝,一个对自己有高要求的表演艺术家是肯定不会在没有作品的情况下随意曝光的,那么一个设计师也是同理。
好吧,故事还是要延续,原著作为畅销书肯定也有抓马的奇迹发生!
于是乎,我们的中年摆烂建筑师在南极洲找到了新工作,还是非法滞留在那的!
啊——看到了吗?
家人们,同行们,建工行业再就业有多困难!
都卷到南极洲了呀!
哎,把我自己都给看笑了。
说真的,咱们完全可以撇开性别。
假如是个男的,脱离岗位在家做老婆后盾十多年,最好的也是这个下场了吧!
当然,男人要是转行的话选择性会宽一些,可如果他仍要坚持搞创意干老本行的话,真的,我相信企鹅会发来视频通话喊他去南极洲!
“走吧,走吧,人生总要学会自己长大……”算了吧,咱能高尚点吗?
别去祸害地球最后一方净土了。
要是我的话,还是选择转行吧!
既然躲不开性别问题,那我再说说她的老公和孩子。
这个孩子真的是没白下功夫,很多网友跟我的观点也一致。
女主这隐退的十多年把孩子养得身体健康、思想正直,更值得说道的是会在关键时刻维护妈妈,替妈妈着想。
在这样一个一孩家庭中能称得上是家里的“主心骨”!
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家境优渥的小孩。
她只要积极向上,成绩优秀,父母会给她无条件支持。
所以这个孩子的形象在电影里的呈现略显单薄,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的乖孩子。
假如抛开家境,孩子是怎么和父母建立了这种和谐、信任的关系呢?
电影里没有交待,只是为了演“家庭美满”而演“家庭美满”。
接着说她老公,也是个标准“男主外”的形象,说不好听的就是个“甩手掌柜”。
此处我还得再次强调这部电影是可以性别互调的,职场女强人同样也能变成家里的“甩手掌柜”。
凯特布兰切特并不是演了一个中年家庭主妇。
从男主、女主的设定,可以推测他们都是经济独立的。
女主卖掉她的知名作品时应该比她老公还要有钱,从她自述里可以推测她老公是一步步升职到现在的,虽然后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女主作为一个曾经的知名设计师也应该会有一些著作权、专利权的收入。
“甩手掌柜”令人讨厌的地方除了“甩手”,还有就是把外面企管那套“掌柜”做派搬到家里。
最搞笑的是他带心理医生回家给女主做咨询,还带上了自己的办公室助理,人家还没有先走的意思。
女主大叫:“你别在这恶心我了!
”我觉得不仅是吼给女助理听的,也是给他老公听的。
一个家庭的女主人完全有理由让谁留下,让谁滚出!
从头到尾,男主就是被事情推着走,有条不紊地按程序走。
有人说他老婆有精神问题,他就请心理医生;孩子说妈妈飞去南极洲了,他就陪孩子去找……
到最后自己项目组开发的东西黄摊了,他也从公司离职了,到底是劝退还是裁员?
应该不是自觉自愿的,毕竟一步步打拼了很多年。
难道真是自愿的?
为了陪孩子去南极洲找妈妈就放下一切工作了?
家庭美满最重要?
别逗了,建筑师,还是搞创意的,只要拿到大项目是很赚钱的。
最多他就是把老婆从南极洲拉回来,一番重新创业也行得通啊。
没成想,老婆自己在南极洲挖到项目了!
按这个思路总结,是把一个潜力股孩子妈追回来,还是把一个被公司放弃的项目追回来呢?
聪明人自有决断了吧!
性别可以模糊掉,家庭分工还能转换,而一个人的年龄、付出的时间都是不可逆、不再可选的。
在这个当下能握紧两张底牌也能安然度过,一张是培养出好孩子,一张是家里有一定积蓄。
谨以此片勉励自己先攒攒去南极洲的团费吧,谁让我也是建工行业的呢……
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关于伯纳黛特的焦虑(精神病吗)。
首先,人永远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理解别人,纵使有时候那个人确实有不对的地方。
伯纳黛特的丈夫想要帮助她,但他是想要改变伯纳黛特的意愿,迫使她接受精神病治疗。
心理医生也只凭一面之词就妄下定论,告诉患者既定的事实,这当然会遭到抵触。
最后伯纳黛特重新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丈夫感受到她的存在价值,一家人重归于好。
其次,陷入抑郁或焦虑的人感受不到自己的病态,特别是自处的时候。
他们需要转移注意力,花更多时间在工作或者社交当中,而不是无休止的内耗。
同时,焦虑和抑郁本身不应该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负面消极的情绪,问题在于如何去处理它。
没有办法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的人们更值得背理解与关怀,而不是判给他(她)一个病症并且逐渐孤立这个人。
最后,电影开篇所展现的观点我特别喜欢。
让我觉得,这至少是很有哲学思考的影片🌱—Have you ever heard that the brain is like a discounting mechanism? Say someone gives you a present and it's a diamond necklace. And you open it and you love it. You're all happy at first and then the next day it still makes you happy but a little bit less so. A year later, you see the necklace and you think, "Oh, that old thing." And do you know why your brain discouts things? It's for survival. You need to prepared for new experiences because they could signal danger. Wouldn't it be great if we could reset that since there aren't a lot of saber-toothed tigers jumping out of us? Seems like a design flaw that our brains default settings signal danger and survival instead of something like joy or appreciation. I think that's what happened to my mom. "She got so focused on picking up danger signals that her discounting mechanism forgot to see all the good stuff in her life." 🤗希望每个人都能看见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Bernadette你去了哪里?
我要去找自己。
本片的女主,是个非常有才气的年轻建筑家,有过不少出名的设计。
然而却早早嫁做人妇。
本来,老公是个也很出名的动画设计师,后来做微软,很有钱。
看着也是幸福。
但是,女主花了很多心思耗时三年才建造的一座房子,被一个什么名人拖经纪人买了下来,结果却推倒用来当停车场?
女主备受打击,离开了当时的城市,搬去了西雅图。
后来她还经历了四次流产,幸好还是顺利生下一个女儿。
但女儿天生心脏不好,做了很多手术。
这些在片中一带而过,其中的劳苦心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女主都自己扛过来了,内心真的强大无比。
后面,女主的老公跟一个心理医生说,一个家庭出现了有疾病的孩子,夫妻要么更互相扶持要么离婚。
而他们之间则是悄无声息地你向左走我向右走。
事实是,男主花了更多时间在工作上,而女主则给了女儿很多很多的爱和陪伴。
母女之间有种特殊的联系,心心相印,才有了后面的千里寻母,寻到南极冰大陆。
而这个老公……我真的是要被他气死!
先说他第一次犯浑,初级版的。
女主到药房去拿药,因为是用的手机上一个智能助理开的晕车药,药房说这种药副作用大,给换别的药,女主可能在等待的时候就在药房的沙发上睡着了。
这时,她老公正和办公室女助理还有一个同事还是客户路过药房发现了正呼呼大睡的女主。
换了我是老公,那肯定第一时间冲过去看看老婆是不是不舒服啊,亲切地关怀她。
而这个极品老公,他的表情却是一副:噢天啊!
老婆真让我丢尽了脸面啊!
然后忍着怒火,轻轻叫起女主。
简短的对话过后,说要两个人一起吃晚饭。
我真是信了他的鬼话,以为要好好补偿一下老婆呢。
谁知晚餐时竟然一厢情愿以为老婆去药房是因为失眠,还有去看了精神科医生!
在他眼里,不爱和人打交道的老婆就是心理有毛病的!
女主是有点社交恐惧症,不善长和邻里打交道。
这也没什么啊!
(我也是这种类型)其中有个邻居,可能也是嫉妒女主吧所以本来也就不是很友善的样子,她嫌女主家花园里的黑莓藤蔓侵犯到自己家了,强烈要求女主进行清除。
后面女主通过手机上的一个智能助理处理了这个事,结果导致下雨的时候山坡给冲垮了,雨水加泥土涌进了邻居家,正好还在举办聚会。
邻居非常恼怒,冲着开车的女主一阵大骂。
女主开头都一直认错,直到邻居指责女主连累女儿都不能正常和小区的人交往,女主这下怒了,下车怼回去。
女主的女儿当然帮着自家妈咪也怼回去。
这才是一家人啊!
好,我们看看2.0版的犯浑老公。
当晚,女主带着女儿和一个女孩一块去酒店顶楼旋转餐厅庆生(我不知道谁过生日),老公来了,说自己准备出差去机场顺路过来。
我还惊喜呢😓结果,还是来问责的!
怪女主把黑莓清理了导致滑坡事件。
女主根本来不及解释,还是女儿过来力挺妈咪!
把老爸也怼回去。
被这老公气到我内伤!
然而别急,还有犯浑3.0版的!
有个网络FBI找到了老公,说女主手机上的智能助理其实是俄罗斯黑帮!
专门盗用身份窃取财产的!
这下,老公带着FBI和心理医生还有全剧最计咋的八婆女助理浩浩荡荡地去家里找女主算账!
女主很委屈,也认错了,就提议说一家三口照计划去南极度假当做散心。
老公不批!
还叫女主自己去精神病院住!
我真是痛心啊!
然后女主就借口上厕所溜出了家。
自己踏上了去南极的旅途。
犯浑老公在乖女儿的带领下,出发去往南极找女主。
然而快到结尾时还有个终极版的犯浑。
当老公和女儿追到了南极,却听闻女主从船上失踪,而且还发现前一晚在酒吧有巨额消费。
这老公认为女主是抑郁已经自杀了!
根本思想上都没有一点挣扎!
当然还是女儿坚持找下去。
最后故事给了个圆满的结局。
他们找到了正在兴奋打电话的女主。
一家人团圆了,也和解了。
老公明白了是自己辜负了女主。
女主也终于恍悟自己缺的是工作!
她想去南极点,设计新的南极科考站。
Bernadette找回了羽衣,又做回了仙女。
差点忘了,其中有个镜头,女主开车,女儿坐在副驾驶,车上正放着《Time After Time》,两母女忘情地跟着唱。
多么熟悉啊!
女主在《完美盗贼》里也是这样不过这回有个伴一起。
戏剧就是把普通人的生活加以传奇的色彩展示出来。
虽然说我们这些普通的家庭主妇不是个个都有做天才建筑家的本事,但在成长的过程中,谁不是把自己当个小仙女看待,精心呵护着长大的呢?
小时候的我们爱古诗词,爱其中的山川河湖,盼望有一日仗剑走天涯。
我们爱音乐,勾勒着在蓝天白云映照下的草海或是碧海银沙边上缓缓起舞的画面。
我们爱绘画、爱养花草、爱文学、爱影视,可能还有的爱科研、爱天文、爱冒险……谁知结了婚,仙女衣被老公藏了起来,只好一头扎进了没完没了的家务里。
除了上班还要带娃,一个娃再接着一个娃。
除了喂奶喂饭陪玩还要再经历一遍九年义务教育,哦不,是两遍。
女主也是在等女儿长到足够大了,才重拾旧梦。
所以,我们也还是有机会的,要有耐心。
守得云开见月明。
总之,记住:不要被犯浑老公打倒,不要被好事邻居打倒,不要被家务打倒,不要被时间打倒!
虽然我还没有特定的梦想,但是也不能自暴自弃,相信只要心中有光,一定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
为自己而投入。
片中,有一种情感只有生女儿的妈妈才懂。
世上谁最爱你?
我生下来的女儿。
当每一个人甚至丈夫,都排挤你,怀疑你的时候,谁在一直信任你,支持你?
我生下来的女儿。
当你离家出走的时候,你的丈夫还打算正常上班,是谁坚持寻找你,追逐你的脚步,坚信你不会真的遗弃最爱的女儿,最后在地球的最南端寻获了你,最真实的你,最原本的你,热爱创作的你?
我亲生的女儿。
晚上莫名其妙点开了糕糕的扑街新片,说实话,片子真的很扑,烂番茄开局50多,票房也扑街,据我所知,这大概是AnnaPurna发行的最后一部片子了(Anna本来想靠这部片子回点血,结果继续扑,导致Hustle的发行也卖出去了)之后唯一的新闻就是律师开始规划公司资产。
以至于对于片子没有什么期待,开头的不知所云让我以为只是一部揭示中产家庭矛盾的片子,想吐槽糕糕怎么又演这种贵妇,中段的油管视频才揭示Bernadette的艺术家身份,于是开头的一切,无论是焦虑还是社交恐惧症都Make Sense—一个作品被毁而一怒之下退出艺术圈义无反顾走进家庭生活的艺术家。
她可是艺术家,她想遗世独立就可以遗世独立,她想不交朋友就可以不交朋友,对她而言,受欢迎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可是她忘记了社区生活不是艺术圈,西雅图的社区没有人会懂她,她太孤独了,把一切情绪一切思考寄托于千里之外的德里,可是她还是孤独,于是选择药物来让自己逃避(不觉得她会自杀)。
电影中段丈夫和心理医生与Bernadette和老友两场谈话的来回穿插更是加深了艺术生活和家庭生活间的隔阂,就连丈夫也不懂Bernadette了,她真的只剩女儿了,片中说的没错的事情是,Buzz就是她剩下的16个奇迹。
(后半段崩坏了,唯一的记忆点是,艺术家真的需要“泄秀”来让自己充满旺盛的精力来面对生活的日复一日,切糕在得知可以去南极洲之后眼里真的充满光芒,谢谢切糕演这个电影。
“对,”她说,“你们很无聊。
我来告诉你们人生的一个小秘密。
你们觉得现在很无聊吗?
那好,以后会越来越无聊的,你们越早知道要让生活有趣就必须靠自己这个道理,就会过得越好。
”先看了书,再看了电影的。
故事性比较强,所以书读的也很流畅,电影情节推动的也很快。
一个天才家庭:父亲:微软天才,母亲:建筑天才,女儿:学习天才。
主角是母亲,也就是伯纳黛特,建筑天才,社恐人,和一般的人沟通不来。
电影里有个镜头印象很深刻,藤蔓长进屋子里,她把地毯划开,固定好,只为植物好好生长。
天才总会不被常人所理解。
(现实的无奈是: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被旁人理解的时候。
)伯纳黛特活在自己是世界里,尽力打理自己的家庭,可很难被其他人理解。
甚至被丈夫误解,要求她看心理医生,去治疗。
人往往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想,我只想说你最开始娶她的时候,应该就明白她的特殊了,她很难像常人那样去处理问题。
伯纳黛特被堵在自己的家里,要被送去治疗(这个情节怎么这么熟悉,丈夫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医生勾结证明妻子疯了,然后妻子被关进疯人院,而丈夫逍遥自在。
)好在伯纳黛特求生欲强,她从卫生间逃跑,跑到了一直和她不和的邻居家,邻居听了她的话,同情心下帮助了她逃跑。
结局肯定是大团圆结局。
然而有多少人被困在自己的生活里,逃脱不出去,伯纳黛特是个天才,会创造,会让自己的生活再次起航。
而现实中无奈的人到处都有,坚持自我,就算不妨碍到别人,别人也会用他们的想法,他们认为的对的事情来限制。
所以很多时候,伯纳黛特们你们还能去哪?
被困在自己的生活中,如果可以,还是请找到自己的乐趣,生活还是靠自己,女生当自强,不要想着依靠别人,活得清醒一些,做个明白糊涂人。
伯纳黛特本是一个设计鬼才,却因为在婚后成了一个家庭主妇。
近二十年的时光,她跟邻居的关系处不好,她时常焦虑到睡不好觉,她把境外的犯罪团伙当私人助理……还好,她是一个成功的母亲!
在同是行业天才的丈夫和他请的大夫要把她送进精神病院时,她逃了!
她的女儿觉得,母亲失踪了,父亲就应该全力以赴去寻找母亲,父亲却觉得,他们应该继续正常的生活。
但女儿没有放弃去找她的母亲。
第一次,听说母亲去了机场,她拔腿就决定要跟父亲一起去找伯纳黛特。
第二次,当听说母亲在南极再一次失踪时,她坚决反对父亲,认为母亲可能过得比他猜到的要快乐得多!
想起了《母语》里的血缘母亲。
她为了自己的事业,只是贡献了自己的基因,却没有参与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当然,她自己本身也有生理原因。
即便这个可以成为为她辩解的理由,但抵不过孩子在代孕育后对她的疏离。
再一次相信,每一步都做数。
西雅图 建筑 独立女性(母亲和女儿都是)工程师与艺术家的婚姻组合 一切都太感同身受了和喜欢了。
大概可以说是刺耳的优雅以外第二喜欢的片子了。
作为一名初级设计师,最大的感悟是,设计师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会自然的形成良好的品味,独特的视角甚至有时候评论苛刻,这似乎符合我们对于设计师艺术家的一贯印象。
自己作为一个初级设计师,一直以来做错的事就是,忽略这些品质or特质的形成本质来源于不断创造本身,而不是仅仅acting like cynical,criticizing,good taste,stylish就让你成为一个设计师和艺术家。
这恰恰是也是投机取巧的做法,copy from result。
这个山寨在概念是相通的,我们只是努力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的赝品而已。
真的让你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是不断创造。
“People like you must create. If you don't create, Bernadette, you will become a menace to society.”是不是当你喜欢一个职业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职业的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我想起thegoodwife里面,will说 lawyers are the best people in the world. 用在这里也很合适,artist/designer are the best people in the world.
故事的开始总是那么平淡无奇。
西雅图的蓝天下,Bernadette一脸专注地蹲在水桶前。
她背后是一整个奇形怪状的屋子,黑莓漫山遍野地肆虐,屋子里到处都是奇怪的污渍和家具。
丈夫是微软的高级工程师,女儿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这样优渥的中产生活一眼看上去毫无异常,唯一扎眼的是耸立的那座奇奇怪怪的别墅。
然而电影发展到最后,我们才猝然发现,这座别墅的破败不是没有理由——它就是内心一片荒芜的Bernadette的内心的映射,而这样的生活,也成为了一个牢固的监狱,牢牢地把Bernadette困在她二十年前的心碎里。
在故事的最初,Bernadette的失意是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展现出。
它一点也不歇斯底里,就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失意天才会在生活里遇到的困境。
但伯纳黛特太聪明也太敏锐了,她在面对一切失意的下意识反应是说笑话,用幽默遮掩痛苦。
可是到底还是失意的,漂亮的外壳下掩盖不住千疮百孔的心。
所以她会在夜深时刻惊醒,“啪”地合上在播放着她以往光辉历史的电脑,黑夜里浸满泪水的瞳孔亮得摄人,直到那些凶狠的不甘心逐渐暗淡,无人发觉也不被人知晓。
在西雅图的图书馆,年轻的女孩子兴奋地向她诉说对她的崇拜,而她下意识地逃避,拒绝和过去产生联系。
原著里提到她发给Paul了一封很长的那封邮件,在电影里这一段被掩去,直接跳到了她和Paul在餐馆里的对话。
这一段对话是全片的转折,真正地展现了她的意难平有多深。
当你曾经是个LA的天才建筑师,但是机缘巧合之下毁掉了自己获奖的天才作品,只能逃离LA的时候,你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
没有人帮伯纳黛特,虽然她如此聪慧如此才华横溢。
所以她慢慢变成困顿不堪的困兽,虽然她的外表看起来一切完好,只是所有看似怪异的行径,背后都是说不出的心碎失意。
“艺术家不创造,就会危害社会。
” Bernadette抬起头怔怔地看向Paul,那双眼睛因为刚刚掉过眼泪还红着,却明亮起来。
这是全片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在这里Bernadette终于第一次直面自己过去那二十年失意的人生。
在这之前,她甚至羞于承认自己“still obsessing with LA”,而在这之后,她第一次尝试着走出那些心碎,淋着雨看看眼前的城市,西雅图在她脚下延展开,而她终于重新寻回再开始的勇气。
Where'd you go Berdanette是个很女权的故事,它直观地展现了家庭主妇生活对一个有才华的女人的摧毁有多彻底。
Berdanette这个名字被“Bee's mom”取而代之,丈夫在微软愈加延长的工作时间而无法深入理解Berdanette的困境,他在有意无意间任一个天才建筑师浪掷了二十年的才华。
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摧毁。
而Berdanette相较于无数女性更幸运的地方在于她因为财富而更富于选择,即使二十年没有工作,依然有资本也有能力重新开始,而更多连这个机会都没有的普通人呢?
如果她们没有这么有天赋呢?
她们在叙事结构中是失声的。
但这不只是这个剧本的问题了,东亚女性的困境已经是地狱模式,很多时候东亚的困境是不可见的,别人看不到也很难想象。
人家能讨论ME2讨论男女同工同酬,我们在干啥,我们在讨论CP 26漫展上的那个穿了安全裤的女生是不是福利姬。
因为是看过原著再去看电影,觉得电影对于原著的还原能有个九成。
删掉了原著里让我火冒三丈的丈夫出轨的部分,后面看着就顺很多。
找Cate Blanchett演Berdanette是天作之合,继《Blue Jasmine》之后,就发现她真的非常适合演这种神经质的内心破碎的角色。
从Blue Jasmine里的破产贵妇到伦敦全程玩角色扮演和SM的女主再到Bernadette里心碎的天才建筑师,当她焦虑地在阁楼间转来转去地碎碎念的时候,简直就是原著里的Berdanette再生,太适合了……像水晶般玲珑剔透却又易碎的美,这种神经质气质独此一家。
最后南极的景色也很美。
全片我最爱的是她在南极点那里终于得到认可的那一幕,对面的科学家傲娇得不行还是给她搞到了一个名额,Bernadette颤着声音叫住她,深深地道谢。
这里的情节设计让人拍案叫绝。
她在二十年前被毁掉的获奖作品是以“零浪费、就地取材”闻名遐迩,而她二十年之后对自己的救赎是在一次原本不情愿百般逃避的南极之旅中,获得了机会在南极点修一个“零浪费”的研究站,没有比这更符合她的才华的舞台了。
须知困兽犹斗,Bernadette最终走出了她的心碎。
她的才华被吞噬了二十年后,依然能在南极圈展露光忙。
没有人能困住一个天才,除非天才自我放逐。
《Where'd you go, Bernadette》前半段讲的故事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是“曾经的天才如何陨落将梦想与希望埋葬 ”,而后半段却是一个救赎的故事, 这是一个艺术家的自我救赎之旅,也是一个温暖的,我们如何相互达成理解,习得爱与被爱的故事。
“人始终都要学会勇敢走出去,多向外看,找到自己的热爱,更何况是一个内心充满无限激情和创造的人。
”这似乎是这部电影向我诉说的事情。
我不知道,如果当时伯纳黛特不是怕被关进精神病院一心要逃到南极的话,她会被自己给自己建造的牢笼关多久,有时候“逃”就是另一种“生”。
很多人有机会去不同的地方,结识不同的人,有新鲜的血液注进自己的生活里,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passion。
但也有很多人光是被一系列生活的琐事已经压的喘不过气,看不到眼前的光亮,那如何叫她们去找到自己最伟大的热爱,明明白白地真正为自己活这一生。
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的天赋和热爱买单,幸运不是大多数。
所以对于那些深陷于柴米油盐的烦恼,日复一日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家庭的人,我们也不应该站在一个貌似活明白了的人的至高点上对她说:“走出去吧,家庭不是你的全部,你要为自己而活。
”每个人来这一世都有不同的功课和任务需要完成,尊重他人对人生的选择也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尊重。
影片的开头借由女儿之口讲述了折扣机制,事物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大幅衰减。
机制核心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警示新事物中潜在的危险。
妻子过于关注新出现的危险信号,而忽视了珍宝最初的绚丽,而丈夫对妻子的喜爱在被时间淘洗后,也像折旧的项链不再闪光。
被失败击碎的一瞬,像雪花纷扬,再凝聚成冰凌刺穿。
拖拽无用躯壳囿于过往,如同侵蚀社会的杂碎,被好友规劝直截了当的解决方案就是去创造,将四散的灵感碰撞出火花,虚构出真实。
女主像是呆在透明容器中,摇曳于绿色景观的一尾。
看似葱郁生机却内壁斑驳,肆意滋长的藤曼郁积侵入之势。
铲除吧,连根拔起,然后由暴雨催生泥石流浩浩荡荡覆盖一切。
周而复始的日常将人逼仄如困兽,无法享受安之如素的幸福,才能就着雨点歌声哽咽平庸日常的艰难。
但艺术家特有敏感的触角,张扬渗透入至微层面,被可可爱爱击中红心。
受人欢迎的品质被过誉,但在被影像视频刻录的新星时刻,也以为人生能永远意气风发生猛下去。
然后呢,被踩着软肋狠踹一脚,就趁着表面盘观感尚可,仓皇消失来让辉煌定格在不朽。
漫溢的才华精力总需要宣泄口,坊间传言孩子是父母最伟大的作品,那求仁得仁,多次流产后终于将剩下神迹赌在心脏有缺陷的女儿身上。
女儿被打磨抛光得甚是漂亮,聪慧善良又不从众谄媚,难能可贵将妈妈视为最好的朋友彼此相依,笃定对方不会无缘抛弃与自己的关联,不应理解他人复杂处境的高难度而放弃。
女主对昔日挚友絮叨愤懑时,镜头对切到丈夫对医生细数妻子不当。
二十年前的佳话是由姣好容颜出众天赋幽默活力堆砌的,而岁月蹉跎沙砾埋金,女方无法对枕边人坦承无法释怀的创伤,失败在难以入眠的夜晚倾泻如利齿啃噬不得安宁,精力枯竭也灌不满内心黑洞。
而男方充斥着对爱人的失实感,夸张类比妻子是被外星人置换的复制品,借口家庭和工作的责任,无法无从不可不能被妻子拖进深渊。
再被好事者鼓吹,便将剑矛对准伴侣,好像从源头处将妻子关押隔离便可横扫残局。
心意相通的理解真是奢侈,多数人摆摆手说着人与人就是无法理解的,强行共情一波便是矫情和傲慢。
经历如流水缓慢而坚定地冲刷出沟壑,来往人群只瞟一眼便绕行,但不代表没有人可以筑建通衢,至少不会轻描淡写未经尝试就摊手放弃。
但更唏嘘的是共源而下,破除险阻弯绕无数关卡,却无法同归。
若是双方耗尽爱意结算婚姻,还可道声无常只愿初见。
但男方满口仁义谎言为你好呀,女主不可置信节节败退,还寻求信任抱有幻想可以内部解决。
最终只能狼狈逃离,反其道行之,求助于过往结怨的邻居。
惊叹女主应变能力又深感婚姻的讽刺,身侧人的利刃精准难防又见血啊。
丈夫对妻子的失踪轻描淡写道,当她准备好了后便会回来的,她又一次在面对事实时选择了逃避,而我们还要继续自己的生活。
看似深明大义进退忍让,实则是以表面无为敷衍探究深层原因。
当她逃离个人责任,拒绝融入社群,对房屋庭院周遭一切无感时,丈夫也只会气急败坏抓住适应性障碍来遮羞。
共同抚养先天有缺陷的女儿,并未黏合或直接分裂他们的关系,彼此仍旧像大陆板块缓慢漂移。
在寻找妻子的过程中,丈夫看到邮轮上大额酒水账单便假定其借酒消愁,而女儿却认为可能是欢度今宵的狂欢。
丈夫终于在找寻过程中领悟,他不该让身为艺术家的妻子停止创作的,终是辜负了。
影片结尾妻子的热情被重建南极科考站点燃,难以抑制的心跳加速,欢欣雀跃从眼神中满溢出来。
难以保证的睡眠、洗澡、锻炼和长时间单独工作,却都与女主过往二十年处境相契合。
基于南极站严苛的运输条件,女主也将贯彻之前20英里房屋的设计理念,向前开创新生活。
就像女儿说不要像妈妈抱怨生活的无趣,越早意识到乐趣只能由自身带来,生活就愈能充满滋味吧。
concept好于故事,像是温情版的The Hours,一样的在讲述生活里的琐碎对于天才与艺术家的消磨,有所不同的是,The Hours里讲的消磨更无关性别、无关时代,是一种永恒的、几乎难以克服的紧张感。而这部片子更聚焦微观,讲述的更多是婚姻家庭对于女性的才华与能力的束缚。女主角的老友对她说的那句,你所有的问题在我看来都指向一点,去工作,去创作,就是本片的题旨,在此刻对我也恰恰应景。但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第一世界童话。
看完才发现居然是 Richard Linklater 导的……原书故事讲得非常好,到后面真有让人热泪盈眶感,结果电影这么平。
美国温馨家庭片就想洗脑传输价值观,家庭最重要,其次就是人只能从工作中获取人生价值。男的女的都得往死里干,享受人生,一事无成这一辈子就白活了。扯淡吧。学学欧洲文艺片吧。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hehe
我最不喜歡的Linklater的電影,角色招人討厭,劇情莫名其妙,完全的杜撰讓人實在搞不清楚到底意義何在。
很现实的人物困境,很不现实的解决方案,美国中产阶级的梦幻泡影Again
昨晚看的这部,本来想说现代高知解决空虚成本太高了,找自己得跑去南极找。结果刚才看了《星际探索》,好嘛,一下整海王星去了。
这么好的题材能拍成这样也是活久见
《爱在日落黄昏时》导演作品。男性拍摄的女性视角故事。建筑界天才伯纳黛特一时赌气搬到陌生城市,婚后一蹶不振,戴着墨镜离群索居。躲邻居如躲害虫,最好的朋友是十几岁的女儿,工作狂丈夫仿佛只存在于公司和TED演讲中。每天戴着耳机自言自语写就的语音邮件,把家务活统统外包给远在印度的虚拟助理。家庭旅游前夕,丈夫以为她焦虑到要自杀,带着心理医生要送她去疯人院。伯纳黛特跳窗出逃,独自踏上让她焦虑发作的南极旅程,却发现自己二十年来的焦虑可以在极地工作的孤独中治愈~【导演真的不是TED黑吗】妻子失踪,丈夫第二天还要照常上班。甚至摆出惯用的TED口吻安慰女儿:最重要的是,这不是你的错。是她自己推开了想帮助她的人(送她进疯人院),我们不用去找,等她自己想开了就会回归我们的生活。
天才建筑师和天才计算机科学家组成的高端家庭,遇到问题,这种“路远了心更近了”的解决方案可以是豪华游轮去南极,最后一家人极地开心大团圆。如果是一个平庸的码农和一个平庸的画图狗组成的家庭,出了问题,可能只会用从来不用买洗发水来安慰自己。
虽然中间采访的部分特别水,但人物的细节,几个关键性场景,女性身份的困境写得非常好。看到最后甚至有点泪目。关于企鹅的“选择论”正好是很多“基因论”的反面。
还是比较喜欢原来那个复古配色扁平化设计的海报。布兰切特的演技真的是惊人,把一个天才艺术家的神经质气息演绎到惟妙惟肖,虽然反社会但是毫不令人讨厌。好久没有看到这种有趣暖心的故事了,对于天才而言最可怕的就是banality of life!
质感更像是肥皂剧而非电影,但晚场看其实还挺舒服的。
3.5星向上取整,成年人演员们的精彩表现撑起了电影,布兰切特对于这种风格完全是信手拈来,影片关于艺术创作和生活直接的那种冲突刻画得很生动。
我想看大魔王在南极造房子啊!!!!!多拍一个小时会死吗
没有太多期待,结果惊喜。片子讲了很多内容,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平衡与相处。讽刺了美式的帮助逻辑,浮于表面的文化尊重和多样性,虚伪的隐私保护。
【两星半】太平庸了,除了南极部分感官体验很好之外,其余情节就和小品剧一样,而且人物根本没立起来
最后片尾草图一出就属于是概念设计范畴 这要是真实事件女主还挺有魅力的 可惜是个小说
不可否认改编的难度大,也不可否认魔王能借自己的魅力逆转无聊小鸡汤。但腻歪就是腻歪啊。
我很喜欢,只是默默有些遗憾,如果和《白日梦想家》一样,是在旅途之中看的就更好了。因为我完全能够共情那种颇为神经质的不安和紧张,也就格外能够理解,开阔宁静的南极带来的兴奋和豁然开朗。家庭线处理得也很得当,从始至终女儿都是比丈夫更加贴心的,全心全意支持她的人。
看书先入为主了,觉得电影拍得有些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