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最早知道高鳴導演自然是因為他2005年的紀錄片《排骨》,能看出是非常獨立也是非常自由的一次創作,直到現在依然是我很喜歡的一部華語紀錄片。
但接近十年沒看到他的任何作品,再次看到他的名字,大概是2013或14年的舉重若輕影展上,爲OCT-LOFT拍攝的一系列概念短片的導演赫然寫著他的名字,這些短片在華僑城的各類放映活動前反覆滾動播放,自帶洗腦屬性。
2016年的藝穗影展上,中國獨立紀錄片第一人吳文光導演在《調查父親》的映後交流時突發感慨:“深圳也有很好的導演,高鳴的《排骨》拍得多好啊,別總想著做生意,還是要繼續拍啊!
”這一幕令人印象極為深刻,也勾起我的好奇心:一個熱愛電影投身電影創作的導演十多年沒有新作是怎麼做到的?
這個疑惑很快就有了答案。
同年年底,聲色場所聯手深圳幾家民間藝文機構組織了萬瑪才旦導演的新作《塔洛》在深圳的路演,彼時終於和高鳴導演有了第一次面對面的私下交流,也開始了解到他正在著手劇情長片創作的一些細節。
從外表和言談舉止來看,高鳴導演是一個斯文得體、思路清晰、極富條理的中年男人,但在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里,卻呈現出相當有趣的另一面:放大模糊性(不可定義性)、氣質黏稠而內斂、對現實的碎片化呈現,意象和符號的層層疊加,這些都顯示了他作品中強烈的作者表達與成熟的思考。
2019年的最後一天我們在一個影廳里給《回南天》試片,為去鹿特丹電影節的放映做最後準備,他頗有感觸地對我說:“我一直覺得電影是一面鏡子,是鏡子裡面的幻象。
看電影的過程就好像走進鏡子裡面的過程,你站在鏡子前面是看不到那些幻象的,必須走進去。
而導演的有趣之處就是給人找到一個入口,然後在裡面安放了很多的秘密和不可捉摸的東西。
”《回南天》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作品,但片中的人物皆處於當下世界發展最為迅猛的超級都市之中,同樣也被各種慾望和情感支配左右著,或痛苦,或迷茫,或掙扎,或對抗。
《回南天》放棄了觀眾期待看到的諸如苦難的經歷、困境中成長、道德的回歸、圓滿的結局這些無比熟悉而又正確安全的故事情節與人物設定,轉身投入到人性這道門的背後,講了一個發生在我們熟悉的人物身上卻令人無比陌生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很可能起源於一個幻覺)。
從這個層面來看,雖然回南天這個特殊氣候可能是比較南方或者說比較深圳的,但故事和人物是普世的,或者說是當下國人的內心精神寫照也不為過:我們都是困在都市里的病人,只是輕重程度不同罷了。
《回南天》強調並著力描繪了這種人物內裡的異常化狀態,通過四個角色之間的交錯關係,以及人物與空間的對置關係,不問出處,不求結果,不在現實意義和道德正確上做文章,讓人物自然流動起來,某種詩意自然而然就浮現出來了。
——飛了
回南天Damp Season高鳴|2020|中國|彩色 |107分鐘獲獎榮譽第21届全州國際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最高獎(Grand Prize )提名或入圍榮譽第49届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光明未來”單元第14届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劇情片競賽第23届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新風”展映單元第44届香港國際電影節“新秀電影競賽(華語)”單元第10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華語力量單元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開幕第一天,《回南天》在西寧完成了國內首映。
我們在宵夜之後意猶未盡,回到酒店後又聊了一個多小時,於是有了下面這篇訪談。
聲色場所:恭喜《回南天》在國內首映。
高鳴:謝謝。
聲色場所:《回南天》從開始創作到現在有差不多四年時間了,在這次映後交流時您也提到影片和您的個人經歷有一些關係,作為您的劇情片處女作,這算不算一部自傳性質的作品呢?
高鳴:不能完全說成是自傳。
整部影片它的構成和來源,是我那段狀態不好的時間在湖邊釣魚產生的一些疑惑,其實是對我過往二十多年的種種經歷再加上我看到的一些朋友和我接觸的一些人的經歷,包括寫作的過程中,有一些個體的幻象的東西在裡面,所有這些是攪拌在一起的。
《回南天》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現實主義電影,它不是從一個原點開始,然後從這個原點一點點展開,然後有高潮、有起伏、然後結束的那種(電影)。
它更多地是在書寫我內心對自我困境的那些感受,藉助片中這幾個人物來表達我的這種感受。
聲色場所:一般來說,和自己經歷有關係的一些電影作品,尤其是處女作,作者都會在影片人物當中,或某個角色上代入比較濃厚的個人色彩。
《回南天》中四個主要人物:小東、杜鵑、龍老師還有圓圓,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哪個角色身上被您賦予了更多的個人色彩?
高鳴:當時在寫劇本的時候,小東和龍老師,他們是兩個不同年齡段的男人,小東是那種20多歲的未打開狀態的年輕人,而龍老師是已經待枯萎狀態的那種(成年)男人。
其實在某些程度上或者某些經歷上,多多少少都會有我自己的影子,但肯定不是純粹的我。
它(《回南天》)不會像紀錄片一樣原原本本把我的經歷來進行描寫,但裡面有些角色的性格,比如小東身上有點慫的狀態,就有些像我,我本身骨子裡是不太自信的,這個電影我想寫人關起門來後的那種狀態,我深深地清楚自己關上門是一種什麼狀態,所以那種很慫的感覺,還有點軟弱的感覺,或多或少有些自己的一些影子,包括對感情對事業的那種一直想飛但飛不過起來的那種狀態。
到龍老師了就是那種滿肚子的話說不出來的狀態,跟我之前那段時間的感受特別像,但龍老師的那些怪癖就跟我沒有太大的關係,是根據這個人物設計出來的。
《回南天》劇照(片方提供 攝影:文沖)聲色場所:其實我也觀察到了,除了深圳的這個比較特殊的天氣之外,影片也展現了這座年輕城市的多面性,比如說富有和貧窮、高速的經濟發展和低節奏的城中村生活,包括理想和幻滅,旺盛的欲望和無法滿足的挫敗,這些東西參雜在一起,無法尋到出口,那在這四個角色裡面,他們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實際上是很吸引我的。
小東他就是被設計成“在地”這樣一個角色,他有可能是原住民,也有可能是廣東其它的地方到深圳來打拼的年輕人,杜鵑就是典型的北方口音,龍老師和圓圓的口音就不是辨識度特別高,雖然龍老師也是比較純正的北方口音。
對演員口音的設計一定是有您的想法,它(口音)蘊含在這個故事裡面,也對影片起到一定的作用,這種設計是怎麼考慮的?
高鳴:深圳這座城市的人都來自五湖四海,我經常說深圳是一個鑲在南方的北方城市,在某些程度上,深圳是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口音在深圳是沒有任何障礙的,說任何口音的(普通話)在深圳都是成立的,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在其它地方就是不能成立的。
我在創作的過程中,對口音沒有任何壓力,東北人也好,湖南人也好,四川人也好,廣東人也好,包括圓圓的福建口音,哪一種出現在人物身上都是正常的,恰恰是這種口音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很好的反應了深圳這座城市的特徵,它區別於內陸其它城市,比如影片中的那個管家是北京口音。
有人曾建議在深圳拍是不是應該講粵語啊,我倒是覺得不能完完全全講粵語。
但小東這個角色,因為他是從小學粵劇的演員,也是廣東其它地方來深圳打工的,但他不是深圳土著,因為我們知道深圳本地人實際上特別少,而且深圳土著一般也不會去做這樣的事。
所以從口音上來說,我覺得比較忠實地還原深圳本地狀況是比較合理的。
聲色場所:剛才說到圓圓這個角色的時候,我對她直播的那段情節覺得還蠻有意思的。
以前電臺深夜節目或心理諮詢節目中才會聽有,現在網路時代,這種語音直播就更普遍了。
圓圓利用這種方式既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也來幫助別人,您在創造圓圓這個角色的時候,是怎麼想到用直播這種方式,來交代出她的處境和她的生活背景?
高鳴:圓圓這個角色在影片中有兩個作用,第一她要展現自身的困境,第二是讓她借用直播來幫助其他角色說話,或者說也在替導演說話。
她自己直播的這些內容是自己直接說出來的,還是導演借她的口來表達導演的意圖,或是幫助別的人物來說話,我個人覺得答案在每個觀眾心裡都不一樣。
有意思的地方是其他幾個角色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事兒可做,唯獨圓圓把自己封閉在那個房間裡,我特別希望直播成為她的一個視窗,讓她能夠透透氣,然後還成為連結小東的一個紐帶。
當時在拍攝過程中,本來我還讓圓圓帶著手機到處去拍,她拍了很多在城中村穿街走巷的影像,通過她對城中村的觀摩,邊走、邊絮叨、邊拍,然後用豎屏的方式剪輯到影片中,有的時候會產生另外一種意義。
(聲色場所:這樣是不是有些太直白了。
)對,這些內容放在影片中帶來的形式感過大,這樣對她自我療愈的那種作用反而變少了。
《回南天》劇照(片方提供 攝影:文沖)聲色場所:對,現在用這種聲音的傳遞,像喃喃自語一樣,更加能夠凸顯出圓圓她比較自閉帶有嚴重心理問題的這樣一個狀態。
這四個角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處在困境之中,很多觀眾尤其是一些年輕人第一次看這部影片後不是特別理解小東和杜鵑之間的關係。
影片一開始,一對同居在一起的情侶卻沒有辦法相互滿足各自的欲望,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處理?
高鳴:從寫作的角度來說,這種處理我覺得是《回南天》特別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影片的價值所在。
通常看電影我們用傳統的觀影習慣來看一部電影,會覺得兩人在一起的話就必須發生關係。
在《回南天》中,首先我沒有否認他們有沒有發生關係,只是我們拍攝的所有影像裡小東每次都不成功,每次都得不到。
我在劇本創作的時候,特別想看到人物裡面的那些東西,而不是外面的那些。
小東和杜鵑已經發生關係的那些情景不是我影片所要關心的內容,我關心的是那些屢戰屢敗的過程和經歷。
現實主義的影片邏輯緊扣,有高潮的情緒就一定會有低潮的情緒,有進來的情緒就一定會有出口的情緒。
而我的影片沒有這些,實際是把這些割裂掉了,在整體上處理得會有些平。
但仔細想一想,其實在生活當中,我們有多少又是高潮或者低潮的情緒呢,更多的都是一種平淡的情緒在往前走。
影片中的四個人物都處於得不到的狀態,恰恰是我想要在《回南天》中描述和關心的事情。
至於說,在得不到之外得到的那些東西,那是另外一部片子的事兒,而不是《回南天》的事兒。
《回南天》要關注的那些東西,是作者的主觀意識在起作用。
如果要做一個特別完整的現實主義的電影,就不是《回南天》了,這也不是我想要的。
但這個片子出來,到觀眾看完的回饋,我其實很想和觀眾道個歉。
這個片子的確太個人化了,所有的情感和處理方式,都比較私人的感受,沒有去過多考慮觀眾的感受。
我原來以為大家都會有感同身受,但似乎只能對一部分人有這個功效。
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到底怎樣才能把自己個人的情緒和觀眾建立一個比較好的通道。
聲色場所:有的觀眾會把影片歸結為表達氛圍的情緒化的作者電影。
剛才您講到了這部影片並不想在邏輯上講述那麼清晰,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每一段情節之間也不是咬合得很緊密,並不是有跡可循的那種狀態,包括四個角色本身相對都處在一個比較模糊的狀態當中,這很符合生活在深圳這座城市裡的很多外來人的基本狀態的,影片把這種狀態抓得特別准。
我們在閒聊時說的那種漂浮感,像浮萍一樣,您的影片中有特別多水的意象,有一種流動的感覺,影片結尾處很驚豔的一幕,小東在半空中遊浮。
我在第一次看的時候,我以為是在漂浮,實際上他是在游水,整個城中村就像一片汪洋,如同他工作的那個香蜜湖。
城市就是一個巨大的湖,我們都飄浮在其中,有的人浮在上面,有的人在水的中央吐泡泡。
請您談一下水這個意象在影片中的作用。
高鳴:剛剛你提到兩個問題,第一就是漂浮感。
我們都是從各地來到深圳的,大家都有一個故鄉的概念,所以都有很強烈的寄居感,每到過年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回家,這確實是深圳這座城市比較明顯的一個特徵。
南方的城市水本來就比較多,這個意象最初的來源是當時我在那個湖邊釣魚,我感覺自己就是湖裡的魚:因為貪了一點誘餌被釣起的那條魚,到底是因為貪婪還是因為饑餓被釣起來,這個其實有時候說不清楚,但是被釣起來上岸以後,到底是喜還是悲,感覺上是脫離苦海了,但等待你的可能是另一種死亡。
(片中結尾)龍老師說:“每次到了這裡,我就有一種上岸的感覺” 。
龍老師站在高山上面對這個城市,下面城市雲霧繚繞,就像被水淹住的感覺,整個城市看起來就是一個湖,我們其實都生活在湖底。
龍老師感覺自己上岸了,但這種感覺到底是勝利的喜悅還是悲哀的開始,這點其實誰也說不清楚。
我在那裡釣魚的時候,時時會幻覺自己就是湖裡的魚,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條魚,說句不好聽的話,每個人都是死魚爛蝦,這有點悲觀的說法。
不過我始終都有一種感覺,就是這個城市所有的人,我們各自因為欲望或貪婪爭食。
你說把魚放生回水裡它就回歸自由了麼?
結果第二天就翻白了被人打撈出來。
這裡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對立關係,或者說也沒有什麼答案。
水的意象更為重要的來源,是因為深圳這個城市特殊的氣候,潮濕多雨,這是一個特別直觀的由地理環境造成的,那種水氣的包裹和難受感,只要經歷過的人都會有這種感受。
《回南天》劇照(片方提供 攝影:文沖)聲色場所:我們來聊一聊角色對白的處理方式。
首先龍老師的話不多,說話只說一半,甚至是欲言又止的樣子。
影片中另外三個角色除了圓圓有大段的旁白外,其實話都很少。
像小東的話也很少,在很多場面對責問的時候,都不做任何的回答。
怎麼想到這樣來處理的,因為這和深圳的快速生活節奏是格格不入的。
你在創作的時候有沒有擔心:會讓觀眾無法認同對片中人物這樣的一種處理?
高鳴:我覺得這還是要回歸到書寫的時候關於如何理解“外面的人”與“裡面的人”之間的關係,《回南天》中的四個人都屬於“裡面”的狀態。
別人我不太清楚,比如說我自己,回到家就特別不願說話,在外面說了一整天,回到家就是想靜一靜。
再有,語言的溝通首先解決的是功能性的問題,比方說做生意或者我們現在聊採訪,這個時候一定需要語言的,是沒辦法的。
但是大部分時候語言的有效性在哪,我個人是懷疑的。
除非一個人是多動症,可以喋喋不休地去說,我去觀察的那些人,除了在人前嘻嘻哈哈外,關起門後大部分都是那種無語的狀態,或者是那種不願說的狀態。
所以,我還是想說,從現實主義考慮,影片還真是和深圳這個城市的關聯沒有那麼密切,更多的是我過往二十多年來對在“裡面的人”的觀察和感受,還不是一個單一的人(的形象),是關上門之後在裡面的那些人,也就是說,這些人物要內心得多,不是簡單的黑與白,不能用現實的人物來衡量“是”或者“不是”,更多的是自我的觀察和認知。
聲色場所:所以說從影片對白的設計和創作上來說,你也是抽離了日常生活中很多無用的東西,而展現了你想要表達的那些內容,是這樣麼?
高鳴:無用是指什麼?
聲色場所:就比如說,像我們這樣一問一答,有問有答,有問必答,這三種對話的狀態是我們大多數人認為正常的一種關係,表現在朋友之間、親人之間、同事之間是常態的。
(高鳴:對,《回南天》是一種異常化。
)而您在《回南天》中的對白則把這三種常態都拋開了。
高鳴:是這樣,都打破了。
有問不答,有問不一定答,有問不完全答,或是回答得不徹底,很多東西都留給對手或者留給觀眾,或者留給對手的表情。
影片不是僅僅靠語言來述說的,更多的是靠動作和情緒完成的。
比方說圓圓問小東:你愛她麼,小東沒有回答,抬著眼睛看圓圓的目光特別遊離,然後不停地搓手,這些表情和動作實際已經在說話了。
如果按常規來說,回答愛或不愛,我覺得都太狹窄了,可回味的空間都沒了。
好的藝術創作,恰恰這種模糊性,這種想像空間是非常重要的。
我要給觀眾留空間,要給演員留空間。
(聲色場所:於是作品也自然產生了空間感)對,這種模糊性,或者稱之為不可定義性,可供思考的維度就要大得多,會更開闊,無邊無際。
我在寫作的開始,有意想打破一些常規的做法,只有這樣,可能才是《回南天》最有意思的地方。
雖然這是我的處女作,但還是要有自己的態度和想法,運用自己寫作的方法,不斷地去嘗試你認為合適自己的那種表達方式。
未來我的作品應該也是會這樣,有著很多思考的空間在裡面。
所以比如說李滄東導演,還有楊德昌導演,他們的作品這種豐富性、空間性和可解讀性就很大。
聲色場所:對,說到李滄東,我們可能最近的⋯⋯ 高鳴:當然我說李滄東跟楊德昌,是我喜歡他們作品帶給人的意象和深度,不是說《回南天》和他們相同,我覺得還不是特別(準確),如果要說《回南天》,還是要回到南方系的導演,像蔡明亮跟王家衛、阿彼察邦這幾位導演,其實是特別有意思的。
蔡明亮是典型的那種有問不答的,或者說是就完全讓你去觀察的。
蔡明亮是徹底把很多東西交給你。
對,我就覺得他在測試觀眾,準確地說他用這種方式在測試觀眾。
其實在蔡明亮的很多電影裡面,它其實有一半是交給了觀眾的,我覺得恰恰是他這種不可言語的——因為李康生話又很少——那種不可言語性,其實是讓他作品的這種解釋,讓很多意象變得很開闊。
然後說王家衛的作品,王家衛導演在處理男女關係上,你仔細想想,王家衛的所有的男女主角都沒有在一起,都是得不到。
王家衛的所有的男主角都得不到,都是這樣。
我以前沒有意識到,今天(映後)有一個小夥子提到的,因為我說了得不到,他說導演你有沒有發現你這個處理跟王家衛特別像,我說:“啊⋯⋯”。
他說你想想王家衛的所有的男主角都沒有得到過,他說都沒有跟那女主角發生過關係,我想了一下好像還真是哎。
他所有的都是屬於那種得與非得之間。
王家衛的作品裡說的話不會太多,但是他很多靠旁白,他是靠導演的這種敘述,他的男主角其實代替了導演的說話。
(聲色場所:對,他一個文本在支撐著他的人物往前走。
)對,他是靠這種旁白。
我其實一開始也想過《回南天》要不要用這個(旁白),但後來還是拿掉了,我覺得如果完全用旁白的話,那又走入另外一種方式了。
所以現在用圓圓這種點到即止的直播,我覺得就行了,(聲色場所:還挺好的,效果還挺好、挺明顯的。
)剛好到那個時候要說一段話的時候說一下,然後剛好一說話又連接起了小東的感情。
《回南天》劇照(片方提供 攝影:文沖)聲色場所:我剛才想說李滄東就是他現在很火的《燃燒》,包括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還有奉俊昊的《寄生蟲》,這三部片子最近很火的一個原因就在於講述了一個階級的差別差異化。
我想瞭解一下《回南天》這個片子裡面,實際上好像也隱隱地透露了這樣的一些東西,但是沒有表達的特別清楚。
高鳴:其實階層化,是我特別不願意提及的一個話題。
首先你剛剛提到這三個影片,我覺得是三部完全不一樣的電影,而且我知道你說的這種階層化的意思,我個人覺得即便有階層,我都希望它是模糊的階層。
《回南天》不是一個探討階層分化的電影,他是回歸我內心觀照的一個影像。
更多是個人的、私人的感受和情緒表達。
聲色場所:比如說影片中龍老師和杜鵑、小東是處於非常明顯的不同的階層,而且在你這裡面有一個設計,每次來插花的時候,一定要求杜娟去洗澡,洗完澡才能夠插花,才能夠進入到地下的幽閉的空間裡面去。
那麼這裡面實際上涉及到了一個所謂的叫做權力和服從,或者是剝削。
所謂剝削的話就隱含了一個階層的這樣的一個(壓迫)意味在裡面了,所以我是說你這裡面有一些這樣的表達,但實際上沒有特別的完全展開。
高鳴:我們當時編劇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可能是關於龍老師的“癖”,就是那種莫名其妙的“癖”。
說不好聽的話,就是一個中年男,有點牛逼,高高在上,然後莫名其妙就生成了這樣或那樣的“癖”,這種“癖”是特別經不起推敲的,也是特別古怪的,也有壓迫性的。
但我們當時寫作的時候,坦白講和階層壓迫其實沒有太多關係。
單從龍老師的“癖“來說,我認為,最多是每個人用這樣“癖”的一種方式,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藩籬。
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或者說是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方式。
再有,你仔細想想,這四個人物每個人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癖”。
小東、圓圓、杜鵑都有一些“癖”,比方說杜鵑一個人的時候,她可能會穿那種特別性感的衣服,然後在小東面前裝的像個淑女一樣,穿得嚴嚴實實的。
其實我當時寫龍老師這個“癖”的時候想增加人物的豐富度。
我後來做完以後,我就知道肯定會有人會把它聯想或者延伸到所謂的這種階級、階層化,我覺得有(這種想法)也很正常,是因為他們本身是屬於不同階層的人,這樣的話有一點點這種(表達)讓人看到但又不是很明顯,我覺得恰恰挺好的,因為這樣呢,杜鵑往他那邊靠才有精神依託,要不然如果什麼都沒有的話,我覺得杜鵑她也犯不著。
所以後來我覺得自己從觀看者的角度也給自己疏通了。
聲色場所:影片當中有一場戲特別打動我,在圓圓那個非常封閉的空間裡面,然後小東耍了一次猴戲,舞棍以後,圓圓她內心有觸動的,(高鳴:圓圓都要哭了,)對,然後打開窗簾的一刹那,光進來了,這一段特別打動我,然後她把所有的窗簾全都拉開,很明顯她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跳舞了,看起來好像有些生疏,但是她還是極力地把自己的身體在這個空間當中開始旋轉,不停的旋轉、打開、一種掙扎的感覺。
這一段特別地動人,我覺得影片當中除了結尾那場戲之外,這場是非常令我震撼的。
這一場戲,完了以後,小東他的欲望在杜鵑那裡沒有得到出口,然後又施加在圓圓身上了。
他們看似好像已經建立了相對來講比較美好的這樣一種聯繫的情況下,怎麼又要用一種近乎於粗暴的,甚至比較蠻橫的這樣一種方式,又打破了甚至是粉碎掉了彼此的美好幻想。
為什麼要這麼處理呢?
高鳴:首先從圓圓跳舞這一段來說,我覺得的確是影片中小東和圓圓的高光時刻。
尤其是對小東來說,小東是整個全片中沒有一點精神出口的,但是唯獨這個地方他笑了,而且唯獨這個地方他耍起棍來就虎虎生威。
在這之前的小東不管是說話還是行動都感覺慢半拍,但在這一刻他突然回到一個正常人的狀態,借助於所謂美猴王的面具,那一刻他精神煥發,然後虎虎生風,再加上他那段唱腔,他覺得玉帝老兒對他不公平,然後他要去蟠桃會把玉帝老兒砸個粉碎那種心勁,其實也是小東在片子中內心積蓄的對現實的另外一種表述或者一種不滿。
這段設計其實有非常強烈的這種人物高光來照耀他,是因為我覺得整個電影裡面如果這兩個人物完全沒有高光也是不對的。
圓圓也一樣,你看得非常仔細,她的窗簾真的是從來沒打開過的。
因為當初我們本來設想的話——圓圓這個地方我相信你也會留意到——她家裡永遠有個空魚缸,裡面的魚全放到湖裡面死了的。
但她的魚缸還是一直保持著水咕嚕咕嚕的。
其實在某些程度上,影片裡面幾個人物都是有病的人,圓圓病得還算是比較嚴重的一個。
然後不管她是對前男友的依戀還是對別的什麼,反正她很怪,把自己的房間也佈置成類似像個魚缸一樣的,什麼東西都沒有,非常簡潔,自己也像一條無依無靠的魚,在裡面遊著。
當她突然有一個貼身的交流物件的時候,她也開始慢慢打開自己,從最初的封閉到慢慢兩個人的交流,慢慢打開自己,以至於到最後她都可以把自己箱子裡的秘密拿出來與小東分享,但是她還不願意徹底跟他分享,小東問她你為什麼不跳舞了?
她想了一下回答:“別問了”。
其實裡面有很多是難言之隱,有很多說不出來的隱痛。
這個時候小東用這段舞棍的舞蹈把她帶出來了,圓圓看到以後突然覺得有那種強烈的要打開的欲望,這裡面的最直接的動作就是把窗簾打開,然後看到外面的這座城市連接最普通的現實環境,以城市為背景,做了一次舞蹈,儘管不是那麼熟練或者說是很久沒有(訓練)了,但是那種身體的掙扎感其實還是很讓人動容的。
但依據我個人對人的判斷,我覺得人性是複雜的。
如果我們按傳統來講的話,你看兩個人的這種交流還不錯了,似乎理應他們該做點什麼。
但是圓圓對自己的這種戒備感,包括杜鵑也是,她們對自己身體的這種戒備感,又超乎常人。
當小東想要碰這個的時候,一開始她好像是沒拒絕,但是當小東把她的臉轉過來想要親她的時候,她突然把他推開了。
所以這倒是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我也是想和觀眾一起去思考:我們是不是非要這麼簡單地去認知一個人,覺得到了那個程度就一定要發生那種關係,這裡面到底有沒有人性的複雜性。
《回南天》劇照(片方提供 攝影:文沖)聲色場所:最後一個問題,回南天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雖然講了四個人物,不同的面相,不同的背景,然後不同的性格走向,但是一直到結尾,沒有一個人有結論或者是沒有一個結果。
大家不知道小東最後怎麼樣,杜鵑和龍老師雖然手握在一起,但是也不知道他們能不能走到一起。
龍老師他的“癖”也好,或者是他真正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出口,包括圓圓,她經受了小東的那次粗暴對待後,她的心理問題是得到瞭解決,還是變得更加嚴重了?
《回南天》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這種創作或者結尾的這種處理,到底是你想要的還是說是確實生活當中就是這個樣子?
高鳴: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來表達。
第一,《回南天》它本身不是講人遭遇困境的過程和結果,它是截取了四個人物遭受困境這期間的狀態,我們要看的也是他們四人在困境裡面的那種情緒、找出口的方式、或者在困境中產生的各種反應和幻覺。
至於說他們是不是走出了困境,或者他們的結果是怎麼樣的,不在這個片子探討的任務之列,正是因為《回南天》並沒有框定這四個人物的結局到底是什麼,我覺得這個結局變得開放性起來了。
你可以想是不是小東把花澆死了以後就徹底不過了?
還是說他只是做了這樣一個賭氣的動作,然後最後自己飛起來了以後,他回頭看回去,一切又正常了,巷子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發生,最後一個結尾的鏡頭其實是前面所有都是一場幻覺,包括他飛起來也是種幻覺,最後只過來一個收破爛的車,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變,坦白講,該痛苦的還是痛苦著,該幸福的也可能還一直在幸福著。
我認為這是一種作者的無力感。
對,我覺得這個事情是小東回頭那一刻,他發現這個世界其實什麼都沒有變化,前面的所有東西也許可能都是一場幻覺。
聲色場所:對,那就相當於說所有人都在水裡或者水面掙扎了一番後,實際上回頭一看這一切都沒有變化。
高鳴:這也是做《回南天》我個人認為的努力所在。
我相信就是喜歡《回南天》的人他一定也讀到了這份努力,它區別於傳統的現實意義的電影,區別就在於它有寫作者個人的態度,有寫作者主觀的意識,有作者的這種選擇和取捨,它不是按照我們傳統的三六九,然後面面俱到。
影片也許可能只說了三,但是沒說六或者九;或者它也許只說六這一段,既沒有前因也沒有後果。
它沒有三也沒有九,那麼我們就在看六的這種狀況裡面,作為我這個作者來看他們這四個人在六的這個狀態裡面的一種狀態。
而且更多的可能是我所理解的他們的那種狀態。
我覺得這四個人物可能都不對現實負責任,也不對他自身負責,他沒有前因後果,我就是截取他們(身處困境的)那一段,而且我特別想看人遭受困境以後,特別是關在“裡面的人”的那種感受,這個可能就是我自己覺得它有意義的地方,而且它也是能引起我去做這個事情的動力。
一切從電影開始!
如有合作意向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6月27日,在1刷之后的第5天,再次走进影院观看了电影《回南天》。
比起1刷时面对一切未知的心态,2刷时我是带着疑问和寻求答案的心理进行观影的。
而这次,我终于明白了在1刷时,为什么会遇见那么多的困惑与不适。
两次观影,让我想起之前摔倒磕掉了一小块牙齿,补牙时,医生说刚开始修补的地方你会有异物感,过一段时间就适应了。
看《回南天》也是这样,因为它的表达不符合我们的习惯,刚开始会有强烈的排异感,当度过了这个阶段,反而很快就进入了故事的情境。
但我仍然记得第一次观影中途,那种印象深刻的不舒适甚至是厌恶感。
特别是4个主要人物,虽然和很多电影一样,都是逃不开生活困境的小人物,但他们不像漫威英雄,也不像大多数的主人公,没有经历奇遇,没有突然变得战斗力爆表,也没有最后的逆袭,更没有活成我们理想的模样,看着他们,潜藏在我们内心的压抑和不甘一下子都喷涌了出来,那样的真实让人特别有刺痛感。
在很多电影中,这样的人物不是没有,不过通常只有1-2个,而《回南天》呢,却有整整4个,这跟我们平时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太不一样了,却又带着一种真实的荒诞感。
让我们气愤的主要角色 小东的无能、无奈与无助:小东,作为在社会中四处碰壁的“三无人员”,面对领导,也会像职场中的我们那样,给领导点烟示好,当不受尊重地被辞退时,虽然内心愤懑到极致,但也只能说出一句“太过分了吧”,然后气得踹门。
面对跟随了十多年的师父,他习惯了低着头,喝酒碰杯也是恭恭敬敬地,甚至有点唯唯诺诺。
在女友不断喊出的“别闹”声中,他更像个犯了错误的小男孩;即便是在园园这样的女性面前,他也不敢以真面目相对,反而像个小丑。
所以,他的故事以欲望开始,又以欲望结束。
他想做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身穿战甲头戴金冠,但等他披挂齐整走上街头,却没人看他,也没有人关心他的梦想,面对着空荡荡的巷子,大圣成了“悟空”,巷子里没有别人,只有一个收废品的小贩,喊着“回收空调、笔记本、坏手机、电视机……”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到很多年前在《东京之眼》中的演员武田真治,跟在垃圾车后面奔跑着,想让垃圾车像收垃圾一样也把他带走。
青年人的苦闷、不被看到的梦想,到最终还是缺乏一个宣泄的出口,虽然这样挑战观众的人物故事,让人怒其不争,但小东却是我最能理解的角色。
在1刷的映后交流中,有个男生说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小东,可见这个角色很容易与当下的年轻人产生共鸣。
杜鹃的欲望、拒绝与抗争:小东的女友杜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角色,她喜欢叶子和草,不喜欢花,却做着插花的工作,尽管是不喜欢的工作,她还是想努力做好,但她认真插花却反被老板埋怨“插个花摆半天,麻利点!
”
去龙老师家上班,被提出插花前要“洗澡”的无理要求,她生气、委屈、哭泣,像极了职场上受到各种规则冒犯的我们,这里的代入感特别令人窝火。
有人说,为什么杜鹃不马上暴走、拂袖而去?
其实,我们都明白,在工作上受了委屈,真的敢把辞职信拍在桌上一走了之,那样的情节并不现实。
比起身体欲望,杜鹃更在乎精神上的交流,可是她的这种需求也不被小东所关注。
几次交谈后,她被龙老师的神秘所吸引,敷面膜、喷香水、穿性感的睡衣和品尝红酒,都是她向往更好生活的投射。
相比小东,她也有梦想,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导演表现得很隐晦。
杜鹃这样不肯回应男友的欲望,有自己的想法,渴望精神交流的纠结状态和女性形象,也挑战了观众对女性的常规视角,貌似还激怒了不少观众,其实包括我在1刷时,也多少感觉这个人物有些矫情。
但看到上面的这个评论,我突然明白了给自己带来不适的根源,我们允许男性表露自己的欲望,但对女性却有着更多的苛求,即便是曾经爱过而当下不爱的人,当对方有欲望也应该碍于情面去迎合的思维似乎根深蒂固,如今女性话题被广泛讨论的同时,也许仍有很多的女性思想上正被过去所束缚而不自知,这真的值得我们去思考。
园园的脆弱、挣扎和冷静:园园曾经是位舞者,原本应该有着文艺青年的质感和品位,但我们却在她身上看到了她的脆弱和易碎感,用导演的话说,她就是一朵“开花时用力过猛开过头了的花”。
电影中园园的舞蹈
D-Design设计总监张欣根据舞蹈画面设计的海报她是苍白的有点病态的,但是在小东身上看到了他的梦想,这时她又仿佛有所触动,于是她拉开窗帘,在光亮下跳起了舞。
窗外是深圳繁华的CBD,窗玻璃内起舞的她却像在鱼缸中挣扎的鱼,镜头很克制,看上去似乎导演连一支舞的舒展都舍不得给她,其实园园是异常冷静的,她拒绝了小东把她作为情感的投射,她也拒绝了他的欲望。
像园园这样并非或高冷或潇洒,反而是敏感和易受伤害的艺术青年形象,虽然不同于大众认知,却更接近真实。
龙老师的内敛、空虚和隐忍:住在大别墅里,由管家帮忙打理事务的龙老师,他有着和小东、杜鹃完全不同的生活,这样衣食无忧的人,却没有功成名就后的意气风发,反而透着中年人的空虚和无奈,似乎只有在那个神秘的地下室里,才能找到些许的温暖。
虽然龙老师和很多观众有距离感,但这样的人物也有他的委屈和不为人知的过去,导演用成功人士的背面,来挑战并打破观众以往对人物的固化标签,在这一点上无疑是一种具有实验精神的探索。
当我们习惯了银幕上过于美化生活的故事后,却反而接受不了一些过于真实的故事,相比小东和杜鹃,园园、龙老师这样的人离大多数人都比较远,但在导演的创作中,他们的说话方式和举止都有原型人物。
高鸣导演曾说,他无意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一个人的“面子”,因为他更想关注的是一个人的“里子”。
《回南天》中,这4个人物在现代大都市中集体寻找出口,那种团团转的感觉,让他觉得很有意思,而这个出口最后到底有没有找到,他也没有具体点明,因为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最真实的状态。
电影中被忽略的细节 还记得1刷完毕有点蒙的我,在映后跟大家交流时,听高鸣导演说他其实埋了很多细节,如果不够专注,一不留神这些细节就溜走了。
因为想知道自己究竟漏掉了什么,也想验证导演的观点,所以2刷时,我是一边记笔记一边看完的。
的确,这次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之前觉得不连贯的情节都连上了,而且人物关系的铺垫都有,也基本都合情合理。
先说“洗澡”,这个1刷时最让我愤怒和莫名其妙的情节。
从管家两次叮嘱杜鹃,到杜鹃被激怒、抗拒和最后态度的缓和,人物的情绪是一层层递进展开的。
管家的态度粗暴无礼,有一个细节,两次叮嘱时,管家都是用中指抬了一下眼镜,颐指气使的感觉非常到位,这也无形中带动了观众的愤怒。
接着是杜鹃和龙老师在地下室的两次谈话,第一次龙老师说“慢慢就习惯了”,两个人开始了交流后,杜鹃表面上接受了洗澡,实际上只是放出水声让管家听到,后面进到地下室,龙老师在她身后停留了一两秒,通过气味识破了她,两人又进行了谈话。
虽然两次谈话的内容都有留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关系自此有了改变,之后就有了杜鹃在浴室洗澡的镜头,但画面比较唯美,让人分不出是现实还是想象,而且洗澡画面之后是杜鹃在地下室的画面,这个时候洗澡冲水的声音一直没有停。
1刷映后交流时,声音指导娄堃老师说这是个有意思的设计,至于杜鹃到底有没有洗澡,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
另外在地下室插花时有个细节,龙老师问杜鹃喜不喜欢花,杜鹃说不喜欢,然后杜鹃反问龙老师,龙老师也说不喜欢,这个时候,能看到龙老师前面的桌上打开了一本影集,有一张照片,但是照片进行了模糊处理,好像是个女性的人像,这个人的存在或许就是龙老师在家里摆花的原因。
导演说过,其实在创作电影中的人物时,他都做了很细致的人物小传,但拍的时候还是删去了一些东西,特意作了留白。
电影中有好几个下雨的镜头,来表现龙老师是从来不打伞的人,刚出场时龙老师是从雨中走来的,中间又是大雨天在户外冒雨行走,最后和杜鹃在山上俯瞰城市时,杜鹃一开始自己独自打着伞,后来是先把伞放下,再去拉龙老师的手……
仔细观察,细节上还有很多这种前后呼应的铺垫,比如开头对小东和杜鹃的关系就有暗示,两个人睡在蚊帐里,是各睡一头,中间各自结识了园园和龙老师后,他们也是在蚊帐里各玩各的手机。
杜鹃把小东的手放在肚子上,很可能是女孩子来例假后不舒服,想让亲近的人帮着按一下,可是小东却会错了意。
而小东遇见园园前,在湖里捞到了一条死去的金鱼,所以他看到园园到湖边放生,才会告诉她放进湖里的金鱼都死了。
小东在开头把家里跳到地板上的鱼放进水池里,和之后把园园放生的金鱼用鱼缸养起来,都是有着互相连接的关系,但1刷的时候没注意到这些细节,只是割裂开来看的话,电影的味道就缺失了很多。
至于鱼缸和金鱼、美猴王和小丑的符号,都比较好懂,这里就不做解读了,其实在情节的设计上,也能看出导演的用心,像小东是在打算把美猴王的服装还给师父后,才别别扭扭地穿上了小丑装,而且电影开始后很长一段时间小东都没有说话,他的第一句台词是“别人都觉得我是个小丑”。
后面即便是他表演大闹天宫的高光时刻,当他摘下猴王头套时,头套下面仍然是一张小丑的脸。
整部电影的画面富有艺术美感,声效也很有特色,从开篇的拍乒乓球背景声,中间园园跳舞和小东穿着美猴王戏服在空中游动的配乐,到影片结束时的雷雨声,都特别有氛围感,电影的完成度其实是挺高的。
1刷时那些不知所谓的场景,在2刷时就像突然打开了很多锁扣,当剧情开始无缝连接的时候,我们又仿佛走进了一个新世界,获得了新的感知,这样的观影体验,让我觉得有点新奇和魔幻。
电影中的演员和角色塑造 虽然网上对《回南天》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但对于影片的选角还是以认可的声音居多。
扮演小东的黄宇聪,是广东虎门人,他喜欢摄影,热爱电影,在香港浸会大学攻读电影制作专业时,因为误打误撞而成为演员。
为演好小东这个角色,他曾经在城中村体验生活,住在蟑螂满地的屋子里、洗冷水澡……就像所有初到深圳,寄居在那里的人们一样,感受角色的状态和心理。
黄宇聪在电影《侧耳倾听3》中的形象与小东的苦闷和困顿不同,黄宇聪本人其实是一个阳光的大男孩,无论是在放映现场,还是在他的其他角色和生活照中,都经常能看到他的笑脸。
扮演杜鹃的陈宣宇,因神似韩国女演员金敏喜,而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好感,她的表演有一种非科班出身的野生感和张力,是一位值得我们更多关注和期待的青年女演员。
《回南天》女主角陈宣宇扮演园园的林子熙,是台湾新生代女演员,曾参演2014年金马奖获奖影片《军中乐园》,她本人学过舞蹈,从电影中跳舞的场景中可以看到她扎实的舞蹈功底。
女演员林子熙其实,深圳这座城市有不少港台同胞在此工作和生活,林子熙让我吃惊的是,跟我们生活中接触到港台同胞不同,她扮演的园园竟然没有明显的港台腔,反而说话的方式很像生活中遇到的艺术青年,可见在角色的表演上是下了一定的功夫。
扮演龙老师的梁龙,是东北人,也是二手玫瑰乐队的主唱,作为移民城市深圳也有不少东北人在此居住,不过梁龙老师在《回南天》中的形象,和他在舞台上的过往形象差异很大,以至于他的朋友在看《回南天》时都没能认出他来。
此处就不放梁龙老师的乐队造型了,以免大家出戏梁龙老师曾说过,他扮演龙老师的时候,高鸣导演曾经请他观察一个类似龙老师的朋友,而他在表演时也融入了对这个人物的观察和模仿。
电影中的4个人物,选择的演员辨识度很高,与角色的形象也比较贴合,从很多表演细节可以看得出演员自身对角色的塑造和把握,以及导演对演员的悉心指导。
关于电影的一些不足 看完第二遍《回南天》,我比较认同影评人远叔叔的一句话,他说:“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密林……让我们看到年轻亦或是不再年轻的自己。
”这是一部不凸显共性,却凸显个性的电影,我们有喜欢一部电影的权利,也有讨厌它的权利。
最近在网上看评论,遇到很多不喜欢的声音,我却有种微妙的感觉,因为导演既然选择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必然会面对这样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不喜欢的评论也是准确的,就如同电影中的“洗澡”规则给人一种被冒犯后的真实反应,我之所以想换个角度发出一些正面的声音,则是因为觉得导演勇气可嘉。
关于电影《回南天》的部分网友评论作为一名有过出色前作,对电影有着多年研究,并熟悉电影圈运作规则的作者电影型导演,他不是不会制作迎合观众和市场的电影,而是想要另辟蹊径,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而作为观众,我们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去评价一部电影太过容易,记得科波拉作为新人导演在拍摄《教父》时,遭遇了各种否定和不理解,他曾说过那时“电工都觉得他比你强”。
所以我反而觉得对于《回南天》的批评,也给了高鸣导演和更多电影人一个思考的机会,在今天的大环境里,这样一部需要反复观看,不断解读的电影是否有点不合时宜?
毕竟,不是所有观众都是像我这样的电影爱好者,有动力在1刷之后,再去2刷和3刷。
电影创作者是不是也应该后退一步,思考如何站在观众的角度,帮助普通观众降低观影门槛?
如何在创作时,既能保持初心,又能有效地向广大观众传达自己的理念和思考?
可能这不是高鸣导演一个人的难题,也是中国不少电影人的共同难题。
我觉得,作为创作者,可以不求所有人都喜欢自己的作品,毕竟讨所有人喜欢,那该有多么地平庸,但这也意味着创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思考,比如在公映前,是否可以给出足够清晰的观影指导,让观众更加高效地去理解电影?
各路影评人和各种电影公众号,是不是在追逐流量和眼球的同时,也可以多关注《回南天》这类的电影?
虽然它们并不自带流量,但给予专业的观影建议,对于影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回南天》导演高鸣(右)虽然高鸣导演是在一种接近抑郁的状态中创作了《回南天》,但2刷这部电影,我却能感受到导演那种“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当然,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作为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如果是因为低分被批评就不敢去鼓励它、评论它,那么我也会为这样懦弱的自己而感到悲哀。
就像我在写1刷时承诺的那样,这次2刷之后,接下来我还会继续3刷并记录我的感想,让它成为一个完整的体验闭环。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曾提到那次补牙的经历,刚补完牙吃东西的时候,我都是刻意避开补牙的地方咀嚼,在经过几天不适的排异感后,我开始试着像正常时那样吃饭,日常生活也渐渐走上了正轨,但我依然会提醒自己要小心,因为如果用力过猛,修补的地方还是会断裂、会掉下来……注:文中电影《回南天》相关信息来自1刷时我参加的6月22日《回南天》深圳中影泰德影城电影主创人员见面会以及网络上发布的相关媒体采访和报道;文中部分引用剧照和海报图片出处为Design360发布的《邀请100位设计师设计电影片段海报,电影《回南天》现象级群体海报创作事件》;《教父》导演科波拉的话引自2019年出版书籍《教父电影全剧本》。
《回南天》这部片子由万玛才旦、耿军监制,高鸣导演,《椒麻堂会》的邱炯炯导演也在其中客串,可谓是大师云集。
因为一直有在关注工厂大门的片子,3年前的平遥影展便有所耳闻,大概两个月前就想写,如今是重看了第二遍。
和又闷又长的文艺片不同,整部电影充斥着霉雨的味道,即便不听台词,那些如油画般质感的镜头,一开篇的乌云密布一下子就勾住我们的心弦,把我们带到了一种幽暗神秘又压抑逼仄的氛围中去。
这部片子和传统的叙事结构又有所不同,简单的人物,复杂的交织,需要我们身临其境用自己的“情绪”去感受。
01 - 这么近,那么远故事发生在深圳,男主小东和女主杜鹃是一对交往多年的年轻情侣,他们之间的故事永远存在于那个潮湿闷热的出租屋里,以及他们初相识的小舞台。
现在的他们相互纠缠在一起却始终保持着距离,小东没有耐心倾听的杜鹃的想法,杜鹃一次次误解小东内心的梦想,小东在园园身上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把她当做自己逃避问题的出口,杜鹃被花店老板龙老师的神秘感以及工作上各种奇怪的要求深深吸引最后妥协。
他们在小剧院相识,当时小东是当红小生,杜鹃是天天看着他表演的检票员工,他们或许也有过一段幸福美好的生活。
可或是不成熟,或是不面对,经不住现实和时间的考验,他们陷入了情绪和心理困境的泥沼,各自追寻着救赎与解脱,在殊途同归的同时,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真正靠近他们内心想要的那个世界,以及他们幻想中自以为是最美好的那个人。
02 - “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 ”小东小东是一个破旧游乐场的保安,从小演猴戏在剧院里长大,随着戏剧的没落,剧场赚不到钱改建成游乐场。
他留了下来,被迫选择了一个几乎看不到前途的工作谋生,一边精心策划期待着小舞台的崛起。
可如今就连当初带他出山的师傅,也只能在大街上扮成美猴王和游客合影耍棍来勉强维持生计,最后不得已离开家乡的时候将猴王的戏服赠予他作为礼物。
他心中重返舞台的梦想并不被女友杜鹃理解,觉得猴戏和小丑杂耍并无区别,没必要纠结到底是台上台下,这也是他们感情破裂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个计划,油腻的老板也总对他的想法敷衍了事,一边给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建小舞台,一边盲从趋势将游乐场改造成了美食城,在没给出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小东失业了。
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和他一样有着舞台梦想却因为病痛在直播平台做起暖心姐姐的园园,听她在讲述自己过往经历的同时,他的眼里充满了光,像是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
他们一起布置房子,她欣赏他珍藏的那幅灯牌,愿意为他表演,他高兴地朝她走去,却没想到一切只自己的一厢情愿,通过逃避一段感情渴望从另外一段感情中得到弥补和释放,终究无法打开她内心封闭的大门。
最后除了自己,他什么也没拥有。
杜鹃杜鹃很喜欢花,她的梦想是开自己的花店,而自己的付出与关爱却总被男友熟视无睹,珍爱的花草绿植被当成泄愤的工具。
她比小东相对成熟一些,善于变通不会一根筋,抗争的同时知道该把自己的棱角放在该用的地方。
她原本只是一个单纯喜欢插花的姑娘,一开始听到来这工作居然还必须在这洗澡的奇葩要求时,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与反抗。
但她并不是一个果断的女孩,弱小的她面对这一切自然陷入更大的不知所措,花店老板龙老师一边安排人强制要求她洗澡,一边安慰她一切都会习惯的,却几乎没有和她说原因是什么。
龙老师这样的人善于体贴和关照,他不喜欢花却开着花店,就像杜鹃喜欢插花却更钟情于叶子和草。
而当自己的生活节奏被击破,这种新鲜感的味道灌输进来,和一成不变的情感生活纠葛在一起的时候,杜鹃开始产生错觉,逐渐被神秘的气息所控制吸引——既然逃不脱,也无力想要去逃脱,那不如学着去了解去找到答案。
她一边想要进入龙老师的内心世界,同时又无限渴望修复和小东之间的关系,在新与旧之间不断地拉扯,渐渐被情绪的枷锁捆绑,迷失了自我的方向,忘记了最初为什么选择这个人,又为什么足以确认这就是自己喜欢的生活。
园园和龙老师女二园园和男二龙老师在一出场两人便戴上了一副经历过岁月蹉跎的面孔。
因为电影是从男女主两个主观视角出发,所以关于他们的人设或是曾经的经历都是一些碎片化的组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也和小东园园一样有着各自纠结的点,很难说他们会不会就是小东和杜鹃的未来式。
园园是一个极具神秘感的女人,家里的一切陈设全是清一色的极简白,一眼望去只有一口鱼缸一张床,还有天台那口湿漉漉的废弃浴缸。
内心深处和小东一样向往着舞台,独居的生活令其极度幽闭,因为病痛不得已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靠忍受疼痛难耐的腹泻来减肥,她总是在直播里自说自话,片中有一段她和小东各自长达5分钟的炫技solo,非常美,是我认为全片的高光时刻,在那一刻我觉得她是有被小东的热情感召的。
只是小东抗争的是水里的生活,而她早已习惯了待在那里(从一开始“她总是将金鱼放生,第二天小东又将那些死鱼捞起”便可印证),很清楚地明白那不是爱情,他们注定成为陌路人。
那一刻的火花或许是两个同道中人的惺惺相惜,或许是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欲望爬上了梦想的舞台是非常可怕的”,她不敢踏出那一步,也没有能力可以对感情负责,身边经过的人或许都是她继续活下去聊以慰藉的工具,她算是这部片子里最坚定的人,她选择了自我。
花店老板龙老师(梁龙 饰)依旧如此,给所有的员工设置了一个上班前“必须洗澡”的规定,喜欢在下雨天淋雨,他有一个狭小黑暗但却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温暖的地下室,可即便是在那里他也难以找寻到真正的快乐。
导演对于“洗澡”的回答是这个花店以及那间地下室是他能够相对自洽的空间,是给所有接近他精神世界的人的一张门票。
他看到了杜鹃身上的委屈或许不一定是因为工作,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从而和她产生共鸣。
他本质上是一个自负的人,同时又常常陷入精神内耗,如果用花来形容,那几乎就是一朵已然渐渐枯萎的花,在他的眼里,下面的生活就是一滩死水一堆破烂,只有隔着遥远的距离在山上看着这些东西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像是金鱼上岸,获得了一丝喘息,全片核心点题的话也从他的嘴里说出——“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渴望着上岸”。
可即便在他的生命中,有无数个杜鹃这样可以无所顾忌在办公前洗澡、或是陪他一起上山淋雨的人陪伴左右,也无济于事。
因为他们本是生命的不同状态,又怎能奢求TA能给予自己多一些理解与包容。
03 - 拒绝成熟,拒绝成长,自由=束缚?
深圳是一个被时代巨浪裹挟着往前走的城市,更替与变化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时间不会等着所有人一起齐步向前走。
欲望在膨胀,我们想要的东西很多,那么被时间留下来的人就会陷入孤独陷入低潮。
而他们每个人的孤独都是不相通的,他们渴望去寻找自由,寻找爱与被爱的资格。
回南天和我们深处人生低谷时的情绪非常地类似,这也是我认为除了《过春天》之外,最能代表“深圳”的电影,他记录的是实实在在的“深圳人”。
这部电影也很好地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你总能在其中简单的四个人身上找到属于自己曾经的影子——被动的年轻人总是喜欢在口头上说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大人,却用躁动不安的心和空虚的现实条件来拒绝变得更好,拒绝接受现实的考验和情感的调适,最后你的自由也变成了你的束缚。
成长是痛苦的,成熟是有代价的,或失去梦想,或失去爱人。
当自己的内心对梦想有美好的盼望,最终杀死他的可能不是任何东西,而是自己的欲望想象超越了自己的执行力,然后就想要回避成长。
逃避也就注定会把他们带入另一个深渊——就像电影中我很喜欢的一颗特写镜头,小东放开了手上捧着的鱼缸,任由金鱼坠入一个更大的鱼缸,它逃了出去,以为可以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以为自己得到了解脱,其实只是被困在另一个更大的鱼缸当中。
04 - 如果你还有想知道的文章的最后还想简单提一下片方在宣发预算不够的情况下,导演找到了他的一百位设计师好友把电影海报活生生做成了一个云展览,非常有质感,每幅海报都称得上是一个绝对精美的艺术品。
·(向右滑,参观云展览详见文末“阅读原文”)
那时候我们误打误撞赶上了北京的最后一场放映,导演人很和善,真诚耐心地回答了每个观众给出的疑问,哪怕是什么什么东西代表了怎样的意象这样的世界无解大命题......他曾经是平面设计师,后来拍过纪录片《排骨》,在家蛰伏10年后,结合着自己近几年封闭的情绪,以及深度观察着深圳这座城市的变化,创作出这部片子,主创人员也多是亲眼见证着自己跟随着这座城市变化起起伏伏的一群人。
映后交流结束后与高鸣导演的合影主演也都是没有太多经验的新人演员,在前期筹备阶段,导演刻意安排他们在潮湿晦暗的城中村体验生活,天天见面,让他们对彼此厌烦,情绪积压到了一个临界点,逐渐接近片中角色的状态才正式开机拍摄。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一点还有声音,非常耐人寻味——且不说整部电影总是被回南天时的乌云密布所笼罩,似乎每一帧画面都被覆盖上下雨的痕迹,片头雨声淡入,片尾雨声淡出,给我最直观的体会就是明明是在北方,我却湿漉漉地看完了一整部电影。
有一些很妙的声音设计的点,比如两场的衔接处同样都是水流声(“洗菜”和“下雨”),导演就用了同一段拟音将两个场次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一层接一层,高效完成了人物在内心情绪上的外化体现。
自己去过现场知道吊威亚的难度,全片最后一场戏,美猴王在空中飘浮“游泳”的超现实镜头,场景是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巷子口,不是置景,威亚车开进去非常有难度。
导演给我的回答是没有用到后期合成,演员用威亚吊起,固定着不动,反之通过镜头的移动也能让他在空中看起来非常地顺滑,实在是精妙!!!
愿我们所有人都能顺利“渡”过回南天,拥抱更温暖灿烂的晴天
又一部“南方新浪潮”,潮湿、暧昧,说难听是语焉不详。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华语电影都喜欢加title,“南方新浪潮”、“杭州新浪潮”、“东北文艺复兴”…漂亮的名目,大多像是给自己吃蓝色小药丸的性功能衰微者,虚伪的外强中干。
(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一部“南方新浪潮”的两位监制却分属“东北文艺复兴”和“藏地新浪潮”倒也玩味)喜欢高导的《排骨》,可惜《回南天》大失所望。
摄影到底是不错的,但是电影终究是电影,无法与静止的摄影同语。
有人说什么像王家卫、阿巴斯、贝拉塔尔,且不论后面两位大师,社交网络上多多少少个“XX王家卫”,只觉味如嚼蜡、甚而反酸。
本作亦然,意象上,影像上,见得到“致敬”,见得到设计。
一些所谓美而精的空境,苍白重复。
全篇观之,破碎、割裂、空洞、悬浮、尴尬。
大师需要努力,但更需天赋,可惜高导真的不是。
导演映后说本片初生的契机是一些私人在情感、事业上的经历所引发的,某种意义上一个中年男人的青春伤痛私记,其私人化倾向也暴露无遗。
然而电影的公共性总还是在那里,但是当作者电影又不免向私人性靠近时,本片就陷入这种尴尬境地,某种意义上也证明除了少数富有才气的幸运儿(显然高导并不是),电影的基础理论支撑还是必要的。
也许正巧,某些人与导演的经历思想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少数的快乐,喜欢了,未尝不是幸事。
可惜不巧,我不喜欢。
但说到底终归是少数人的快乐,私人的喜爱还是放到某个回南天的夜晚自己窝着观赏吧,过于暴露给世人多少有些不良。
虽然到底是有商业的运作,不过导演自己不愿看到缺点而过于自信掩耳不听批评总也不是好事。
或许,这就是中年男人的倔强吧。
那英老师说得好:“隔行如隔山”。
那英老师还说:“MD,__ __ __ __ __ __”。
多一星给龙姨,感觉这次宣传曲有点耳熟,不知道是不是偷懒了,毕竟最近恰饭有点多。
龙姨在片中演的倒还不错,不管怎么说,演文艺烂片总比演网大不遭人骂,不失为恰饭新思路。
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回南天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天气。
它的潮湿与黏稠,如一座透明的茧房包裹着我们的身体,让我们难以伸展,烦躁、苦闷。
所以,回南天也是一种情绪,一种暂时找不到出口的情绪。
电影《回南天》表现的正是这种情绪,影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沉沦在回南天的情绪茧房中,难以自拔。
他们努力挣扎,或盲目,或妥协,或倾诉,或思索,到最后,他们也没有找到出口,但至少可以在镜子里看到了不完整的自己——回南天终将褪去,留下镜子上的错落的水珠。
《回南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电影,但影片中的场景、人物、天气、情绪,都带给观众某种程度的“相识感”。
赛博朋克般的香蜜湖游乐场“废墟”、狭小逼仄的城中村、空旷且别有“洞天”的豪宅、南头古城、关帝庙、酒吧、烧烤摊,等等,对于生活在深圳的人来说,这些地方,不管你熟悉或不熟悉,它们就在那里。
它们“身后”的“背景”,才是深圳最“标志性”的高楼大厦。
这可能不是你最熟悉的深圳,但肯定也不是让你感到陌生的深圳。
小东可能就是你熟视无睹的保安或骑手,杜鹃可能是那个你有意无意注视过的猜不透她的内心的姑娘,龙老师应该是那个你不可亲近却禁不住想象或八卦的“大佬”,园园大概是人人心中都可能有的舞姿绰约的神秘女子。
回南天不是一种让人愉快的天气,但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天气。
我在深圳生活十多年,令我印象深刻的回南天的年头只有两年,一年是2016年,另一年便是今年,2022年,这两年,我住的房子的墙上都出现了起霉的情况。
电影《回南天》里的回南天,对于熟悉回南天的人来说,看得出来是“洒水”的效果,并非真正的回南天。
制造出来的回南天,多少丧失了空气中的缠绵感,但回南天之下的人物的状态,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有代入感的。
天气是“假”的,情绪却是真的。
可以说,这种“相识感”并不是可以对号入座的相识感,而是一种在特定天气与氛围之下的即时共情。
电影散场,回南天散去,我们可能还会短暂停留在情绪当中,却又能够快速找回自己的角色。
《回南天》是一部以氛围和情绪见长的电影,再看一遍,时移境迁,角色变换,你可能又会有新的即时共情。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回南天》的叙事是“不友好”的。
影片的碎片化叙事,使得整体叙事和每一条叙事线都是不完整的。
而每一块碎片,也是不完整的,或欲说还休,或语焉不详,或嘎然而止,或王顾左右而言他。
显然,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情绪是流动的,也是模糊的,有时候还会跳跃,碎片化的叙事,其实是符合情绪的特点的。
微妙的是,碎片之间,会有交错、对应、重影、互文,错落有致,并非无意义的堆砌。
在某种意义上,《回南天》也是一部充满“挑逗性”的影片,它把说不清道不明的细节都塞给观众,让你遐想联翩,在暧昧的“不自知”中一再迷失或省思。
小东爱杜鹃吗?
杜鹃爱小东吗?
龙老师在PUA杜鹃吗?
园园只是利用小东?
小东和杜鹃的“出轨”是精神性的还是欲望性的?
这些情感谜题,各有各的解法。
影片中唯二的两场“床戏”,一场在开头,一场在结尾,却都以小东得不到告终。
小东和杜鹃是同居的恋人关系,小东的得不到,是不是一种疏离感与挫败感的暗示?
小东和园园暧昧了那么久,只有那么一次?
还只是时机不对?
龙老师是成功人士,但他念兹在兹的大哥却在“里面”,他是在为自己的原罪困惑吗?
杜鹃给龙老师杀鱼,鱼头却来到了城中村?
空荡荡的鱼缸,放生与“托孤”,以及最后的“回归”,都是什么样的隐喻?
如果你都听导演或其他主创的解读,那你就被他们PUA了。
面对《回南天》这样的影片,你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因为看电影的本质是找自己,而不是找导演。
以我对导演高鸣的了解,《回南天》并不是一部“自传式”电影,但里面肯定有高鸣的影子。
同样,你也会在影片中找到自己,不一定是完整的自己,但肯定是拼图的一部分。
《回南天》是镜子里散落的拼图,我们拾起一些拼图后,又发现每块拼图都不止一种可能性,指向不同的自我。
在华语电影史上,《回南天》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碎片化,并非独有,蔡明亮、杨德昌、王家卫等人的电影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套路”。
《回南天》是高鸣的第二部长片,第一部剧情长片。
从《排骨》(2005)的个体创作、纪录片创作到《回南天》的团队创作、剧情片创作,高鸣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多的,但他对自己的表达需求和美学追求,都是非常笃定的,而《回南天》的好与不足,都在其中了。
PS:本人有幸以群众演员的身份参演了《回南天》。
我记得我参演的那场戏,是有比较激烈的戏剧冲突的,但这并没有呈现在成片中。
在廖庆松的指导下,《回南天》的成片,与最初的剧本应该是有出入的——甚至可能有结构性的调整。
首先不懂你的镜头语言表达的什么东西 男主像个哑巴 全剧下来只有五六句 拍的什么垃圾三观垃圾 全员神经病 导演也是 浪费我两个小时时间 看了陀屎 狗屎 臭屎 要颜值没颜值 要内容没内容 没有一点营养 看了辣眼睛 无聊 又无语 还以为是什么文艺电影 结果屎闻屎电影 1253782136728137281453871451378453781547381543178451384531874318453781456381543681543681453816453168451386453814531864531684531845836174583614退出吧腐败31成vr不错驲u从v比日本日产v吧vi
看了下豆瓣记录,我是在很早的时候就把《回南天》标记成想看的,当时对这部在国外已有声誉的国产电影抱有着不小的期待。
潮湿的南方都市,男女情欲的碰撞,都市青年的迷茫,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元素。
但今天看完电影,说句实话,非常尴尬。
电影几乎犯了国产文艺片一直以来为人诟病的所有痛点和毛病。
黑泽天皇说过一句话,所有的好电影,应该至少有一个原则,就是通俗易懂。
但《回南天》几乎完美地避开了通俗易懂这四个字,全片不说人话。
可以看到《回南天》有意识地采用了各种意识流的视听手法,将电影想要表达的意思藏在镜头语言后面,然后让观众去感受,而不是去理解。
而这个“藏”是一个很讲究的学问。
要是藏好了,说不定就又是一部王家卫质感的佳作。
但要是没处理好,就可能变成不伦不类的无病呻吟。
例如,先从豆瓣的简介入手来看这部电影。
“四个人的关系渐渐错位。
暧昧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他们的彼此映照中,回南天悄然而至……“可以看到,电影其实是想借回南天的环境,来讲述一段男女关系的纷杂。
作为电影的四个人,两男两女,应该是电影的主角。
然而,一方面是,电影缺乏了对所有人物的背景铺垫,观众无法得知人物内心的变化的动荡和原因,另一方面,人物情感的推进和转变也显得极为生硬,都是处于一种点到即止的程度,每当这一段我要开始进入角色了,剧情就突然切到了下一个环节,观众都还没来得及体验,就被导演赶鸭子似的赶到了下一个剧情上了。
最尴尬的一段就是,例如杜鹃和龙老板的感情是怎么就起来的呢?
两人在地下室,龙老板让杜鹃过来坐一下,两人来回对了一句话,在我以为要开始通过对话来交代两人进展的时候,镜头竟然突然就切到了下一环节。
excuse me?
现在的人物感情都这么直接快餐的吗?
只需要一句话,两人就产生了联系和火花了?
诸如此类的场景弥漫全片,人物的感情推动,全靠导演上帝镜头和剪辑来推进,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两个人坐在哪里啥都不干,只需要来回一个眼神,事情就成了,感情就有了。
要是说的是一见钟情也就算了,但问题是,电影想说的应该是情欲的摇摆不定和躁动不安,这份躁动,不是仅仅靠电影名字《回南天》三个字的文艺就能撑起来的,也不是仅仅靠下几场雨就能撑起来的,更不是靠面如死灰全员抑郁的姿态就能描述好的。
参考《花样年华》,梁朝伟和张曼玉两人的感情线,强如王家卫,也得先在开始耗费一大段时长来交代两人双双被出轨的背景,随后辅之以各种视听语言的唯美作为手段,才使得两人的感情推进有足够的动机和自然。
而《回南天》想的却是靠脱离于电影的意识形态语言来讲述这一切,这就使得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剧情几乎是割裂的。
美则美矣,但对于电影本身却毫无益处。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大护法》的感受,非常多的国产文艺片都很容易陷入这么一种自顾自怜的陷阱,而忽略了一些电影最基本的要素,首先得讲人话,然后才能被理解。
不讲人话的电影,就如没有根的浮萍,会让观众始终有一种疏离的陌生感。
当一群人 沉入水底当一艘船 变成一条鱼我们的生活 出现了问题《回南天》广州首映场,一位年轻观众,用近乎真挚却无奈的语气,追问着导演,那么,怎么不给电影希望,主人公的出口,到底在哪里?
銀幕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安全出口。
後場還有一個。
而似乎逃到生活,並不是一個出口。
回到电影,导演并不啻于将他私人一度的致郁状态(经历covid三年对于这种面壁情绪其实太好进入不过),折射于四位与生活不应的深圳人上。
他们的性格光谱,既不呈现为白,或者黑,而是受迫于现实中交流无能的灰色与暗度。
整出电影,有如回南天的雨滴与水珠,所形成的墨迹测试。
多场沟通交流对话,都被有意省略和打断。
而身体与身体的交合,全部被贬抑为障碍不能。
直播形式代表着越快,越近,24小时365天在线,我们从未如此亲近——近到依然有一道透明薄纸般,无法打破的墙。
被按在地上,逃不过五指山,或者丢进水中,等待沉沦。
人生终究早晚会被打败,寻常人以为,这是最坏结果了。
然而,电影总会告诉我们,它还是有不可测、无法估量的“深度”,就如同还有地底,还有水下。
大家所看到的,导演以构思,创作,拍摄一部作品,作为人生的出口。
我所知道的,小东的原型人物参考之一,也已经从素人,变身为一名演员。
《回南天》本身,就是“手法即是结果,过程即是目的”的创作案例。
在预告有大雨的一天去看的,下雨的背景音真的引起极大舒适。
剧情细节也把潮湿的氛围拉满。
地面返潮的水,还有大大的蟑螂,都给我很深的印象。
男女主给我最大感觉就是,为什么不多沟通呢?
男主爱自己的猴戏舞台,想要一种不被压抑的自由。
这些,两个人沟通过吗?
我们不得而知。
女主部分呢,给龙哥塑造了过于神秘的相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的个人经历,但是,遇到这样无理要求看着像黑社会的人,真的不会报警吗?
确实,生活的压力,有时候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一些选择,一些坚守,很容易因为一些诱惑和惰性开始摇摆。
感觉男主做了很多挣扎,从试图重修小舞台,努力让自己再登上舞台。
到自己的申请因为没有吸金点而被打回重写,再到彻底被告知无法重修小舞台。
男主面临了巨大的压力,是否改变?
他开始选择了最容易的帮女友跑宣传,遇到园园这个搞艺术的之后,又开始摇摆。
最后选择重新拿起金箍棒。
女主也很有个性,开头不愿意洗澡的执拗,因为喜欢草,所以插花的时候不愿意让花来夺去草的美丽。
她对男主应该是从大圣的迷恋开始吧,这也能解释她为什么会移情别恋神秘的龙老师。
男主最后的大圣飞起来了,也告诉我们他的选择了吧,千变万变,还是选择了坚守猴戏。
最后镜头给到了风雨夜的鱼缸小金鱼。
所以,男主一直是被养在大自然的金鱼吧,最后回归了属于自己的猴戏文化的小小鱼缸。
不明白开头小东打乒乓球杜鹃为什么要挡在小东前面,以为是想做什么事,结果小东亲她她又表现的很抗拒???
不理解想表达什么杜鹃上门插花的那家人也奇奇怪怪的,要求要在他们那先洗澡才能插花?
看到这的时候觉着杜鹃会被潜规则抑或是厕所有针孔摄像头,但这些也都没有表现出来,不理解小东做的两个梦,一个是被人扒光了孙悟空的衣服,一个是穿着孙悟空的衣服腾云驾雾,这里应该是分别想表达小东被画上了小丑妆和卸掉了小丑妆后的某种…心理?
不理解小东突然冲上去抱放金鱼女孩,试图和她发生关系,这也很匪夷所思…我以为是小东看见杜鹃和她的男客人在一起了才会反应这么激烈,还把进度条往回拉以为漏看了小东发现的画面,结果并没有,导演直接就从杜鹃把她客人的手放自己脸上的画面切换到小东冲上去抱放金鱼女孩的画面…为什么这么突然?
不理解好抽象 脑子不够用
设计感过强,通篇cliché。但年轻演员看得出很有可塑性。
很久没在电影院捏自己大腿不让自己睡着的经历了。
导演是真的没有才气。视听缺少风格化的同时叙事也缺乏连贯性,中间夹杂着大量生硬又做作的符号元素与奇观,演员之间毫无默契可言。潮湿也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作为影迷型的导演把电影塞得太满而内核又太空,最后乱成一锅粥。
first 2020 7/27
三倍速看都行,因为大家都不说话 全是白噪音啊啊啊啊 / 氛围还行 但太压抑 3.5
梁龍安靜地坐在原地總一不小心看成蔡明亮…有點粗淺 可以更曖昧潮濕一些 一開始的打乒乓切入蠻有意思的 但從一開始就製造了一個矛盾 男女主之間根本沒有愛又何必互相陪伴互相撩撥
集小成者。
来之前刷了下豆瓣,5.3分。观影过程整个昏昏入睡,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男主跟红颜知己暧昧,女主在跟蓝颜知己暧昧,而男女主为了要不要滚床单终止了两次。66号现在选片是如何能烂到这地步?我好心疼50元票价,虽然映后的主创现场连线除了尴尬也只剩尴尬了。有群众问「像这种弱剧情若走向的作品怎么让演员去表达」的那一刻,我已经觉得在场观众太卑微了。这么糟糕的院线票房市场环境,就别再拿文艺片名号来忽悠人了,拜托了。
关键词:国产、文艺、中年男导演。
给所有疲于奔命的人寻找一个出口…
人间不过是你无形的梦
看过片段不再继续跟了
年龄越大就越喜欢情绪表达比较平淡和生活化的电影。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那种生活的“闷”表现的很好。
学生习作水平的社会认知,搭配影像符号堆叠出扭捏做作的形式感,无一例外地踩中文艺片所有为人诟病的雷区,一触即破的无病呻吟接近于用长镜头拍摄小时代。全程充斥着不加节制的自怨自艾,赋予小人物与底层背景过犹不及的多愁善感,以至于导演所追求的病态空洞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现实的背叛。刻意营造出的困境中,物质层面的焦虑只停留在口头,真正亟待解决的不过是伴随燥热急待宣泄的欲望。某种社会学命题下困顿于伴侣间陌生疏离、都市中精神围城的矛盾与体验,生长在不属于它们的土壤中,则开出畸形的花也属意料之中,加之导演并未呈现出对角色挖掘的耐心,仅凭借烦闷燥郁的心境对应回南天的潮湿意向始终牵强,如果可以,不如改叫“回南天门,杀他个片甲不留”。
???你没事吧???(竟然是排骨导演。这是真的一群精神病,宇宙探索那群人真的很正常。蔡:你别过来啊(雨、床、杀鱼、喷蟑螂……(看这鬼玩意儿是真的煎熬……
58分钟拍的太好,恋足,湿润的空气与故事粘连,和野马分鬃相似的气质。
很好地举证了缺失和留白是两回事…影片是前者
摄影指导nb 金鱼 小丑 大圣困境 写作动机情感下沉 感知传达情绪 拼贴式(破碎)影像表达感受玻璃罩子 无出路人物:艺术家气质 共同心理状态 怪癖挑观众 门槛 难共情吃力不讨好常读常新?原声 日常音 本身是音乐三段音乐 幻境、梦境、舞蹈体验艰苦生活 折磨只展现背面 消极
男导演对女性的解读令人作呕
整体拍摄很一般,什么灯光镜头和角度多少有些俗气。但整个电影里流转的欲望和绝望却是我很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