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钟镇涛、谭咏麟和温拿乐队的歌迷,我推荐:电影《兄弟班》里,兄弟情中的父子情,更深更动人。
一个是儿子失意后的父亲,在儿子从光芒万丈的明星舞台上退下来,成为被人追债的音乐爱好者兼饭馆老板后,阿健的父亲,坚定地说:我儿子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
要知道,当年,他为了让儿子放弃疯狂的音乐梦想去老老实实工作,可是把儿子用锁链捆在铁床上。
这种180度的转变,不是,因为儿子成功过,夫妻改变了对音乐的态度。
而是,父亲当年希望儿子经济独立,现在,希望儿子精神独立。
自尊、自强、自立的核心要求,没变。
另一个是儿子成功后的父亲,鼓手阿友,是被父亲一巴掌赶出家门的。
所以,台上的他,在鼓声中充满了对父亲的示威与呐喊,他要用激昂奋进的战鼓,向父亲宣告,我选择,我坚持,我成功,我自由了!
而,台下的父亲,双手奋力地鼓掌,像一个真正的乐迷一样,双手用力,在自己的头顶,啪、啪、啪。
然后,骑着自己满是泥水的摩托离去。
带着,对自己儿子的骄傲,独自离去。
音乐的力量,最强大之处,就是心灵的沟通。
不必多言。
父子无言。
【备注】虚荣心下,定盘的,是自尊心。
没有自尊心的虚荣,亲兄弟也无法共享。
以温拿乐队为背景的《兄弟班》讲的是,青春怎么才能无悔?
砸碎过锁链,挥霍过激情,经历过蹉跎,兄弟过甘苦,挑战过命运。
然后,50岁,兄弟一起,还能讲情怀。
《兄弟班》电影中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和小事,都凸显了兄弟们的真情时刻。
比如最初团队的老大,阿力放弃了组建乐队,但他的兄弟们却包容他,认为他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考虑兄弟之情也体现在牺牲精神,到最后为成全阿伦的事业,阿友带头主动退出乐队,却在剧组跑龙套却无怨无悔。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为人兄弟同心同德;这句言语说的一点都没错。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香港社会、经济、文化的大步转型的时代,港英政府从六十年代下半叶开始更加注重于城市的开放发展,而战后涌现的婴儿潮一代人逐渐的长大成人,并受到了不少来自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而在后来的不少香港电影里成为了电影人的记忆里的荣光,如罗启锐导演的《岁月神偷》。
而成名于风靡全港的温拿乐队的鼓手陈友,在这乐队45周年之际,以十分真诚的方式将当年温拿乐队的成立前后、兄弟情义等,搬上了银幕,既有成名前后的欢笑泪水,也有耳熟能详的动听音乐。
影片主要选取了1968年、1973年这两个特别的年份为背景,在1968年时,因为受到披头士乐队访港而兴起的流行音乐狂潮的影响,从小就是街坊、又对音乐很感兴趣的阿力、阿友、阿伦、阿强及阿健走到了一起,在阿力家的出租屋上组乐队练习唱歌,尽管受到了来自于阿健的父亲及街坊邻居们的反对或不解,后来阿力因为家庭变故而退出后,他们又找来了处于人生低潮期的阿B,以Looser的名义参加全港歌唱比赛,一举成名后则变成了Wynners,但他们又面临着知名程度不一、资源分配不公等考验,兄弟五人还能否像成名前那般的开心愉快的在一起呢……影片很大程度的营造出六七十年代之交的时代感,狭小的生活空间,混住的人群,相信勤劳可以改善生活的街坊邻居,躁动的青年,试图安居乐业的父辈,英文流行曲的风靡,餐厅里本土华人的困境……而阿力、阿友等人想要玩音乐的最初时,除了阿力是想要追自己心目里的女神之外,其他几个则更多是出自于兴趣,及对阿力的信任跟从。
只是造化弄人的是,阿力因为家庭的变故不得不告别了自己的音乐梦,肩负起生活的重担,阿友、阿伦他们则在跌跌撞撞后一举成名。
影片并没有过度的粉饰他们的音乐梦想,而是十分真诚的讲述他们成立前后的起伏波澜,包括他们与父辈之间的冲突、和解,都充满着那个时代的特色。
比如阿健与父亲之间的冲突,原本阿友是想要趁着在前往加拿大深造前玩玩自己喜欢的音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想要放弃留学而继续音乐梦想,这点即使是在现在来看依然是有点大逆不道的,于是正在搓麻将的父亲怒发冲冠;后来当Wynners扬名后,阿友的父亲也只是默默的在远处关注着,然后骑着摩托车回去继续自己的平淡生活。
影片就这样内敛的表现出了父子的和解,包括阿健与父亲之间的冲突/和解。
《兄弟班》并非是陈友作为过来人的对于温拿乐队的荣光再现,而是聚焦于乐队成立前后的喜怒哀乐,以很真挚的手法回忆起滴滴点点,有笑也有泪,夹杂着对于六七十年代之交的香港记忆。
这点对比当下华语青春片的普遍的过度包装,显得更加可贵。
陈友导演,他一定是嫉妒阿伦和b哥的美貌,所以找了两个不好看的演员来演他们。
一、选角不好温拿的五个年轻演员最重要的是要瘦,瘦的像非洲饥民才像六十年代围村的band仔。
阿伦要大大的眼睛和嘟嘟的小脸,阿b要高高的个子和酷酷的神态,阿健要笑眯眯的很和善的样子,阿友要高高的古灵精怪的,阿强随便找一个就行(对不起强哥)叻哥这个角色选的确实不错。
二、故事温拿的故事很传奇,很感人,拍出来一定好看,但是陈友拍的确很奇怪。
以阿健为主角或者阿b为主角都可以。
很多故事可以写,比如他们是如何练歌。
阿健的爸爸不同意他们夹band,逼阿健去做打字员,结果阿健做了一个月的杂工。
有一次阿伦去找阿叻,碰见阿健的爸爸以为他又来打band,直接把阿伦最喜欢的衣服撕破了。
叻哥劝阿健离家出走,阿健在大年初三收拾行李去酒吧唱歌。
叻哥的妈妈生病,叻哥离开乐队去做生意,挣了很多钱。
叻哥生意破产找阿伦借钱,阿伦拿出准备买房子的钱(他们家本来住政府公屋),后来阿伦的妈妈很担心的问叻哥能不能还。
阿b去台湾拍戏,四兄弟沉寂了一段时间。
阿伦带阿健去台湾拍戏,带他去上各种节目。
阿健有一次被邀请上节目唱歌,后来被唱片公司看中出唱片,他很开心,直到后来他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阿伦在背后帮他求了各种人。
阿b介绍陈友进入电影圈。
单飞后,太过优秀的阿伦被嫉妒被造谣,宣布不再领奖,叻哥帮他怼媒体。
伤痕累累的阿伦和温拿开了演唱会共写千载不变。
阿b破产,兄弟们帮忙。
直到有一天温拿再一次聚餐,阿伦习惯性的买单发现阿b已经买单了,兄弟一个眼神就知道他已经回来了。
还有黄霑的故事,太多素材可以讲。
三、人物电影里就是人物性格太不鲜明,而且阿健的性格不是那样的。
阿健是大哥哥,脾气很好,天天被欺负都纵容着他们。
阿伦鬼马精灵永远开心永远不会累。
阿b很温柔不爱说话,可以沉浸在音乐里一连好多天。
陈友有很多出其不意的点子。
他们见到一起就是叽叽喳喳的,而不是互相妒忌。
期待将来叻哥或者志伟做导演,拍一个更好的温拿的故事吧。
看摩天营救出来比较失望,却碰上兄弟班包场。
于是和墨同学一起看了此片,比“摩天营救”干净好多了。
至温拿:兄弟同心 薪火相传以下内容是墨同学的:《兄弟班》这部电影是一部典型的青春励志片,四位少年组成了“losers’’乐队,并且拿下了学校乐队总决赛的名额,但鼓手阿友却要去加拿大,但为了兄弟们,一向听话的阿友向父亲反抗,并决定离家出走,但一切因为老大阿伦的离开而改变,曾经代表辉煌的”losers’’变成了他们失败的象征,但他们在酒吧工作时遇到了阿 并和他一起演出。
正如其他电影一样,剧情有了反转,老大阿伦回到香港,再次和他的兄弟们聚集,这就是“winner’’乐队的成立。
乐队逐渐爆火,但也同时带来了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乐队解散,阿友和阿b依旧人气爆棚,但其他四人却举步维艰,五年过去,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阿友和阿b回归,温拿重组,但这一次,不是二人主唱,而是五人一起。
五人齐回头后的调侃、阿健一把鼻涕 一把眼泪都是倔强和女粉丝数十年如一日的笃定和爱慕还是感动了我,愿我们都能和温拿乐队一样保有一颗简单澄澈的心。
如果说,你年少时的伙伴们在你中年乃至老年时还在你身旁,和你一起一直坚持着心中的音乐梦,你是不是觉得完满得有些不切实际呢?
而电影恰展现了这样一种情感,相识于微时的五人,因趣味相投组建了乐队,之后的辉煌、暂时别离和再聚首都是难以磨灭的记忆,也正是因为五个人都还记得当年looser 乐队组建的不易和体味过的甜蜜,大家才相约每五年再聚一次并发行一张唱片,极力去促成每一次的相会。
温拿乐队俨然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页书签,每次演唱会都让大家去回顾那个美好的时代,那个不管不顾,一心追求心中所想,哪怕被所有人不看好也要憋着一股劲儿去证明自己的少年时代。
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从来就是最能打动人人的故事之一。
即将上映的《兄弟班》讲述了默默无名的温拿乐队是如何在歌唱比赛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并经历短暂分开又最终合体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的每一个年轻人都具有香港黄金时代的少年英雄的特质。
梦想,太容易在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了,它大多起源于天赋和喜好,比如说乐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搞音乐的理由。
无论是天生的好嗓子和明星脸,还是一腔音乐热忱、与世界为敌的叛逆作用力,亦或是想改变世界的勇气——这些都会支撑这些天生热血的少年去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决定。
而梦想的坚持却不仅仅是一腔热血能支撑的,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逐梦青年中途退出并泯身于时代洪流之中了。
比如电影中的组建乐队的核心人物阿力为了给家还债,早早离开了乐团,并告诉兄弟们,梦想不能当饭吃。
或者是中途离开的阿伦,带着女朋友一起去新加坡读书,把在大火中付之一炬的练习室远远甩在身后。
剩下的三个少年,执拗地在海边礁石上煮泡面,对他们的离开无动于衷。
其中,剧中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色非常值得研究,那就是鼓手阿 B (导演陈友就是他的原型)。
但是相比于其他热血青年,他的脑门上自始至终都没有挂过“梦想”这两个字。
按照原定的计划,他本应该听家里的话直接出国读书,他的闷闷的性格也看似与乐队毫无瓜葛,但他恰恰就成为在乐队中坚持最久的人之一。
而支撑他走下去的就是对“兄弟“这一概念的认知:在组建初期,他跟兄弟经历了一场斗殴,其中阿健为他挡了一记拳头,他站在角落里看着眼前的一切,才开始明白原来兄弟的概念是非常原始而纯粹的——我可以为你做任何事,甚至连命都可以不要。
之后无论是乐队面临解散也好,活不下去也罢,他都没有一丝一毫要离开的意愿,甚至为此跟家人反目也在所不辞。
这便是人物的张力了。
人生只道是平常,离别之后大家的际遇也不相同。
阿健在香港开了一家小餐馆,阿 B在剧组里面跑龙套, 阿友又回到了酒吧走穴。
剩下的两个人在娱乐圈顺风顺水地发展——这样看来,五个人已经再没有交集的可能,观众也不免在心底问这些跌落谷底的人“值得吗“。
可令人暖心的是,几年之后, winners又做回彼此间“最熟最真“的人。
阿伦作为破冰者,重复了曾经他们几个人还是穷小子时的对话: “我收工后就马上回来!
“ 在那个群星辈出的璀璨年代,温拿俨然已经成为同辈的标杆后辈的榜样,温拿精神已经深深烙进了歌迷们的心中。
少年的心是纯净的。
在名与利的道场上,这些共同经历过苦难和绝望的年轻人,终究是做不得那些世故的成年人。
《兄弟班》是由陈友执导的喜剧电影,由陈家乐、于湉、王梓轩、林耀声领衔主演,任达华、惠英红、金燕玲、廖启智特别出演。
该片于2018年7月2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2018年7月19日在香港上映。
导演陈友是原温拿乐队成员,担任鼓手。
乐队解散后主要职业演员,此次是第一次当导演。
(该片其他三位编剧没有找到历史作品记录)
看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正好休息没事去参加看片会,看宣传资料应该是温拿乐队的纪念电影看看拍得如何。
目前该片票房刚突破100万豆瓣评分无,言归正传讲电影。
(观后感涉及部分剧情,请谨慎阅读!
)
故事讲的是70年代,海边烧烤摊堂口老大阿力在母亲包租婆的支持下带着他的兄弟阿健、阿强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路,同街区的阿友、阿伦、阿B也被坑蒙拐骗拉进团队。
他们在斗殴和训练中增长友谊,父母们的集体反对、路人、邻居们的嘲笑更是激起了他们的好胜心。
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从Loosers变成了Wynners,穷小子终于变成大明星。
父母似乎也能理解这一切,但成员知名程度不一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成为兄弟友情的最大考验。
Wynners能否经受考验,保住兄弟真情谊.....主要人物:
阿力的妈妈是二房东包租婆,他本人起初组乐队是学流行披头士赶时髦方便撩妹。
阿健的父亲是个裁缝,他父亲一直觉得他参加乐队是不务正业。
阿友的哥哥在加拿大,他很喜欢打鼓。
但是父亲希望他出国留学,反对他玩音乐。
阿B是佣人容姐从小带大,他擅长吹萨克斯风。
平时独来独往能唱到A音,后期被拉入乐队。
阿伦是学校的校草,擅长唱歌而被众人拉进乐队。
阿强看上去傻傻的是故事的叙述人,他是乐队的低音吉他手。
这部电影相当于温拿乐队的传记片,乐队成员陈友执导并参与编剧。
兄弟班我猜这个班字应该是英文band乐队的意思,连起来代表乐队成员之间的兄弟情。
从片中看当年披头士乐队风靡一时,有很多年轻人都崇拜模仿他们。
所以主人公们组成自己的乐队,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像他们一样的音乐界巨星。
但是几位家长觉得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吃艺术饭竞争激烈能出类拔萃的凤毛麟角。
除了阿力的母亲觉得学音乐总比出外打架混黑帮好,行行出状元总比做裁缝这种工作强。
而其他人的父母都是持反对意见的,比如阿健的父亲曾经把他锁起来,逼他选择要么去工地干活、要么去卖叉烧、不然就去做印刷。
而阿友宁可做音乐也不留学被他老爸打了耳光,父子俩僵持不下。
事实上名利场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一直很大,特别是自己还觉得有点天赋的人更加会有这种想加入的冲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大浪淘沙剩下成功的其实没几个,不过依然无法阻挡年轻人梦想成为影星、歌星等演艺圈一员去赚大钱。
虽然大家也知道这个圈子像草头圈子一样水很混,史诗荒诞巨制《逐梦演艺圈》充分体现了娱乐圈的黑暗面。
现实中各种明星的八卦消息什么绯闻、黑历史等等铺天盖地,难怪有人感叹“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崔灭霸揭露的阴阳合同只是冰山一角,如同深渊一样的黑幕不亚于疫苗问题和P2P问题。
乐队前身Loosers阿力因为母亲过逝前重病借了高利贷的钱,所以出外做生意谋生离开了乐队。
而阿伦和情投意合的女友依琳去新加坡读书,导致少了2位主唱的乐队剩下的三个小伙伴只能去酒吧打工。
主人公所在的年代事实上竞争也很激烈,重新组队的Wynners乐队直到后期把握住机遇后才大红大紫。
片中英国水兵的花天酒地和黑社会的打砸砍都是香港那个时代的缩影,而由于八卦媒体和成员间才艺的差距导致了乐队最终解散也很现实。
很多乐队名噪一时,最后因各种原因大多都分崩离析了。
虽说温拿成军5年解散后又重聚首开了演唱会,但感觉都是纪念性质差不多5年一次。
这相当于费玉清蔡琴开年度演唱会一样,并非为了凑钱盖学校。
全片采用暖色调还搭配应景的歌曲,还有任达华、惠英红、廖启智等老戏骨保驾护航给影片稳定性打底。
几位主演由于不都是科班出身,表现上还有点稚嫩。
不过故事就是讲几位年轻人的奋斗史和互相之间的感情的,所以感觉不是很违和。
不过历史上乐队前身Loosers成员比片中人员变动大,而电影中没有怎么提到。
片中以搞笑温情的基调叙述了乐队成员间的兄弟情,以及打拼音乐道路和生活上的不易。
片中设计了一个不离不弃的女粉丝,从年轻到老一直喜欢追随着他们。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偶像,而迷恋他们的粉丝能看到他们多年之后共同登台相信幸福感油然而生。
因为追随偶像的岁月精神有了寄托,时隔多年后再次一起见证他们的风采会勾起自己青春的美好记忆片段。
本片适合喜欢谭咏麟、钟镇涛以及他们乐队的观众,当然电影不会提谭咏麟的私生子和钟镇涛被前妻败家得负债累累的故事。
电影中的兄弟情确实难能可贵,只有在你落魄时才能知道谁是真朋友。
像温拿乐队这种多年后还能在一起开演唱会的组合,在娱乐圈里确实不多见。
兄弟情谊始终没有变质的更加少,用《邪不压正》里的话说他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本片乏善可陈加上有《我不是药神》和《邪不压正》等珠玉在前,加上受众群有限势必影响票房。
我估计最后排片也因此不会太多,排片经理可能会优先考虑巨石强森的《摩天营救》和徐克的《狄仁杰:四大天王》以及开心麻花的《西红市首富》吸引更多观众。
我个人感觉这部电影看下来效果一般,主要是由于故事没有什么创意和共情的地方。
毕竟这种年轻人追梦体现彼此深厚情谊的故事早已有过类似的电影,加上本身我不是温拿的歌迷对他们也不了解。
作为吃瓜群众看这部电影体会没有那么深切,剧情的设计上也没有什么地方很打动我。
满分10分制我打5分,下一次讲电影《汪星卧底》。
奔著其他配角和最後溫拿的客串去看的,說實在對幾個少年演員不太熟悉.本片的主角貌似不是當年大紅大紫的阿倫和阿B,而是用阿健,阿友同阿強的口吻來敘述溫拿的故事.開頭有六個少年一起夾band,其中老大阿力的母親最為支持他,經常對著阿健的父親說"你想距地出去打架定系夾band啊?",阿健同阿友屋企人系五支持距地夾band,但係最後阿力放棄了夢想,其餘五人則以溫拿樂隊出道.夢想是要堅持到最後才會成真.(其實也很羨慕一個支持自己追逐夢想的屋企人)有追過組合的人都知道,組合里肯定有人氣高也有不起眼的成員,會經常看到組合解散,單飛等新聞.片中有描寫成員間人氣差別的鏡頭,許多粉絲略過阿友追著要阿倫和阿B的簽名,也有成員之間互相扶持的鏡頭,阿倫羅金馬獎時其他成員也會致電現場祝賀他.這些鏡頭顯得這份兄弟情更難能可貴.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難,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堅持這麼久就難上加難.雖然本片是喜劇,但最後大家過了五年一起開con真的感動.片中那個不出彩的女粉絲代表了多少追組合的粉絲,已解散的組合的粉絲多希望他們能再次合體.
70年代的香港音乐情怀温拿五虎的成长之路(青春、叛逆、梦想、兄弟)从青葱岁月至人到中年从闹市嘈杂到炫彩舞台从不名一文到大红大紫从一腔热枕到怅然自失从形影不离到各奔东西时光就像一台放映机器,播映出你所有的取舍与得失在一个特别的时间里你看着过去的事情看出了计较,看出了感悟,看透了人生总是要走过一个个时期才能看的清楚自己“没关系,已经五年了”我们约好的一定要再在一起有种感情就是这样,即使你不说,我都懂青春不离,年老不散一部讲究情怀的影片,一个有年代感的故事 如果你也喜欢温拿,它就不仅仅是对于情怀的消费,更是对于那些年青春的一场回顾,谁的青春不曾张扬放肆,谁的青春没有过那些约定不离得朋友,去看看吧,看他们如何落魄不离,辉煌不弃,不管是对于温拿乐队情怀的缅怀还是兄弟情谊的寄托,总归是有些感动到的地方。
兄弟班---温拿五虎
人物衣着,发型等细节不足,没有拍出70年代香港特有的年代感,加之剧情有些零碎。让我感动的是两个片段,一个是刚成名电视播出他们表演《玩吓啦》(有一瞬间突然想起温拿狂想曲节目),还有就是最后演唱会片段的展现,或许拍成纪录片会棒很多。
啊!我的眼睛
情怀风,故事与其说是对过去的怀恋,不如说是和现在的一种新的相处;只不过极大的丰富了香港老年生活
里面的歌曲很好听。但是我看的时候搞混了阿力和阿建,绝了。。。红姐的戏份好少。华哥感觉频频出现,为什么!让我通过电影了解了温拿乐队,挺好的。
比预想好看太多!~老牌明星们那么多,可豆瓣怎么就介绍了几个年轻演员。。任达华,惠英红,谭咏麟,钟镇涛之类老演员一点没提啊
看了一部HK自嗨自怀念的情怀电影🎬,隔几分钟就来一段老音乐,父子掐架那么生硬,情节跳脱的厉害,那么多老演员加盟,温拿乐队出山也救不了我个人的观感/中途退场。
温拿五虎的传记电影,拍的一般,但是知道是他们感觉还是有点特别,青春气息浓厚,陈百祥没有再交代了。
时代。
剧情根据真实的温拿乐队故事改编,感觉把我们都拉到了当时的那个年代,但是又跟现在的时代不脱节。
不管怎么说,看着看着总是分不清楚脸就是导演的失败
温拿乐队是值得一看。
虽然是追忆“温拿乐队”的,但为什么令人想起 “beyond” 乐队呢?
一切风雨同经历,兄弟无需多言。电影中的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和小事,都凸显了兄弟们的真情时刻。
5,卖情怀的片子,但还是与预期略有差距。整体比较老套,选角也比较一般。
太老套了!审美和节奏还都是上世纪的。没有情怀的话,一星都没有……
温拿史。
想说一下说普通话的那个演员是练了粤语的,不过导演最后还是让他说国语,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大概这个意思)。
很有意思的情怀电影,剧情、音乐和摄影的配合很用功。热血不停奔,永不说再见。团结为本,薪火相传。最后演唱会的桥段导演有给自己加戏哦。
团结为本,薪火相传 原来温拿五虎是这五个,受教。。。比缝纫机乐队强。。。还有谭校长。。。
太惊喜了,非常喜欢,难得的力作。看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