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在cool kids这个命题上总是比较苛刻倒也不是一个丑女大变身勇夺真爱的老套剧情,而是一个个张力十足拳拳到肉的羞耻又尴尬的场景白天从来不跟任何人说话,晚上躲在被窝里做一个体贴的网友,各种嘘寒问暖,然后早上醒来回到教室也只是各自对着手机。
高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我们这一代,或者尤其是千禧一代,在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筑起了厚厚的墙处于青春期的少女不肯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没有朋友,和陌生人说话甚至一句话都吞吞吐吐地回到电影本身,很简单很纯粹地描写了普通孩子的两点一线生活:家和学校中的循环来回。
可惜的是家和学校的纽带中间,存在的只是每天硬着头皮去迎合自己内心对于社交的焦虑和恐惧但是有那么一个眼睛很好看打着篮球不苟言笑的大家口中的坏男孩,变成了每天去学校内心的一点小秘密和小欢喜。
少女每天跟自己说,他那么酷,我算什么啊算了吧……但是很显然啦,少女的狙击眼神和内心的小鹿骗不了人所以她开始改变自己,无数次说服自己去到他们口中美好的青少年世界去探索,甚至去Google: How to give a good blowjob...不要笑我知道我们其中的有些人其实也闹过不少笑话我一直很排斥志明与春娇这种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的快餐式爱情片,我看了三次也没看完,可能是我还没长大吧。
青春和爱不是在于为自己的各种错误和明知故犯找借口,而是在于在经历每次感情变化和遇见每个人之后都能有所成长而我自己的八年级,对我的人格塑造有着无法言说的影响。
七年级的我很闹有一堆朋友天天晚修后在回家路上疯玩。
到八年级了,性格还是很硬核的我在同桌发的一条指责同班同学八婆的说说底下回了一句:“你跟八婆也差不多啊”。
哇现在想想自己当时怎么这么屌哈哈哈哈哈哈哈……然后我接到老师警告:“你周围的人说你上课太吵了影响到他们上课了你再皮我就把你扔后门自己坐去”行,那我闭嘴就是了。
在经历了两三天在学校话都不超过十句屁都不放一个的生活后,老师把我传召到办公室要求我立刻把桌子搬到课室后门的位置。
那里离谁都好远好远周围都是没说过话的男生。
而且我发现,全班女生都开始不跟我说话,然后我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居然被排斥了。
一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个女生愿意和我玩,但是慢慢地她也在避开我,后来我在我书包里发现了她给我写的道歉信。
她受不了因为和我玩而也被别人排斥,所以选择写了一封信和我道歉。
那个时候我已经和之前的朋友疏离了,和父母天天吵架,我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了。
我也忘记了那段时间过得多辛苦忘记了我当时多讨厌当时的自己忘记了走出那段时间都多么辛苦,人会选择性忘记不开心的记忆原来是真的。
写到这里突然不知道要写什么了。
就是,做真实自己很酷,努力走出comfort zone的自己很酷,努力克服各种焦虑和恐惧的自己很酷,努力改变自己很酷。
嗯,大家都可以很酷。
上周末Hilcrest Cinema有演员Q&A。
Hillcrest是我在San Diego最喜欢的影院,虽然身边坐的都是陌生人,但是他们都懂你,都爱你所爱。
看完Eighth Grade回来,本来我想写篇文章说我有多喜欢Bo,一翻电脑我去年就写过一篇讲我有多爱他的Stand-up了,结果现在看完他的导演首作,我觉得我又重新爱上他了一次。
回来和童讨论我们最喜欢的Comedian,我和她说看了这么多standup我最喜欢的还是Bo,感觉很不好意思,最喜欢的竟然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straight white dude (touché)。
Eighth Grade讲一个13岁八年级的小姑娘Kayla,在初中最后一周的故事。
演员Elise Fisher拍电影的时候刚刚八年级毕业。
Bo说当初选角的时候,其他试镜的都是自信满满的姑娘试图去演13岁尴尬小女生的模样,而Elise却是一个胆怯害羞的姑娘硬要表现的很自信。
那些你能想到的初中生琐碎小事,你经历过的你听说过的,都在电影里。
觉得家长管东管西,觉得自己很有想法但没人了解自己,想要有个男友,憧憬高中生活,觉得那个很受欢迎的女生其实一点也不好,甚至包括被骚扰了之后还觉得是自己做错了。
片里有一段,是做了好久心里准备的Kayla,去参加同学的生日泳池派对,还显得很不合群(don’t we all),但后来却自告奋勇的唱K。
Bo把这段比成他自己从小就开始表演standup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很想表现,但真正站上台却恐慌焦虑不知道怎么表现了。
Bo说他拍这部电影,心里想的受众群不是真的八年级小女生,他是拍给自己看的,也是给所有能从Kayla生活中看到自己的人看的。
看到Kayla唱K,我想到自己做好大的心理准备去参加reception/networking,你知道你应该去做这些事情,知道应该去争取达到对自己的期望,但却要鼓起很大勇气去做。
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假装自信的不得了,来掩盖自己的不自信。
看完电影回来,我一直在想,看Bo的作品,那些一直困扰我却又说不出的想法,竟然能被这么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统统精准的描写出来。
回来翻了翻评论,感觉很多人,无论男女老少直的弯的,都这么觉得。
大概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里都是真情实意,而不是他们觉得观众想看的。
讽刺的是Eighth Grade讲的是个13岁女孩的故事,但电影的分级却不是PG-13,而是R级,17岁以下的观众需要成年观众陪同才能看。
里面有提到性,oral sex,还有一段戏,我觉得全片最棒的一段戏,有很强的sexual undertone。
看过电影的人会觉得,我们13岁的时候虽然没有smartphone,instagram, snapchat,但电影里并没有讲什么13岁的人不知道的事情。
Bo说他虽然很失望,但也没有觉得很惊讶。
虽然他写这个故事是写给自己的,但他觉得受众群是所有觉得自己不合群活的很困扰却还是要硬着头皮上的人。
距离Bo上一个standup演出已经有两年多了,他说他后来站在舞台上会恐慌,不能好好演出了。
所以现在导演电影,也算是另一种表演。
我虽然很想看他站在舞台上,但是我会耐心等的(我的模板是那些等了Dave Chappelle那么多年还把他等回来了的人)。
Also bonus points why I love him so much.
我们都爱(普利策获奖者当代诗人)Kendrick Lamar
我们都爱(奥斯卡最佳影片算什么)Moonlight
内向这种性格其实没什么问题,有的小孩就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独处并不会让他们觉得无所事事。
问题在于,内向的后面常常伴随着另一个词——自卑。
看见Kayla的言行举止,我仿佛看见了另一个自己:从小到大受到最多的评论就是安静,好听点的叫做文静。
我看见她早上穿着不起眼的短袖,低着头含着胸走在学校的走廊,我就想起初中,中午上课前我不得不穿过热闹的操场,急匆匆走向去教室的楼梯。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那会真的不用怕什么。
怕什么,那些都只是人而已,甚至还有比自己更蠢的人而已,只不过他们是外向的蠢蠢的人而已。
她硬着头皮不得不去参加聚会,电影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游泳池前的这一段:慌乱而沉重的bgm,镜头不停地在泳池里各色各式的人切换,在社恐者的眼里,他们似张牙,似舞爪,他们从来不会觉得羞耻,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里混迹自如。
有的时候,真的不是自己不愿意广交朋友,而是有的人,光凭外表你就知道你们俩不是一条道上的。
女生肯尼迪以及她闺蜜对Kayla的态度,我也很有共鸣。
那段时间,我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以至于到毕业了大学了,跟舍友聊起高中的事情的时候,我都在问自己,我那会什么也没做错,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莫名其妙看不起你,是因为性格吗,是因为长相吗,是因为性格太内向不会说话吗,是因为长相不够出众看起来很好欺负吗。
“I am a good person because I am always nice to you,but you're always mean to me.” WHY?
我曾经一直这样疑惑,现在我不了,因为我没做错什么,我只不过不爱说话不够优秀只是普通而已。
现在我想通了,你对我不友好, 只是因为YOU ARE BITCH。
影片到最后,并没有俗气的转折,女孩仿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她耳朵上的耳钉又预示着什么在悄然改变。
我只知道,这份记忆,这份记忆带来的痛苦与难堪,时间不能让它淡去,但时间可以让女孩慢慢强大,慢慢自信,只要她熬过去。
——2021.12.1更新今天刚刚了解到鹿道森的事情,很感触,点进来的时候看到豆瓣推送的乔任梁父母的消息。
只觉得,面对世界的种种恶意,种种不公,你若还能温柔相对,心怀阳光,勇敢生活,真的是件我自己无法想象的事情。
关注过其他平台的残疾老奶奶唱歌,盲人母亲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她瞎着眼睛都可以炒菜,她面对恶人的挑衅侮辱,也能坚持做自己的事,我很敬佩,也很感动。
世界上的恶意实在太多了,一想到他们软弱的身躯点进评论里,几条侮辱的话映入他们眼里,就很想哭。
他们生活饱受艰难困苦,能这样敢把自己的不堪大方展示于世人前,已经很难得了,为何还有蛆虫在那里叫嚣?
你们不觉得羞愧吗。
再说回来吧,曾经对弱者冷言冷语欺凌的恶魔们,你们假装忘记前世,以小时候不懂事做借口,再悄悄混迹于人堆之中,作出一副伪善而崇高的样子,一定很得意吧?
Snapchat公司的PR和影视方有合作,所以我们才得以在公映之前在圣莫妮卡的Arclight提前看了这部电影。
一句话,拍得真是好。
有人说像少年版的《伯德小姐》,我觉得还要好,更真实,更怯懦,更温馨。
影片内容很简单,围绕着一个八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三)的小女孩初中的最后一段生活。
小女孩Kayla内向、不出众,在看脸和看“social”的美国校园里处于垫底的阶层。
然而她的少女心不比任何人少。
她希望走出自己的内向性格,去和更多人交朋友,对班上的帅哥有一颗花痴之心,然而现实和幻想总是有距离:班花有自己的圈子,基本全程看手机翻白眼甚至都不在意她的存在;帅哥只想让她给他口`交;好不容易交到高年级的新朋友,等着她的却是更大的坎儿……影片全程的线索是小姑娘Kayla在youtube上自己录制上传的视频。
每个视频看的人数都是个位数,每个视频的主题都是她做不好却在教别人怎么做的事情。
“如何交朋友”、“如何找到自我”……这个拍youtube视频出身的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可是笑着笑着,我觉得这太真实了:她在告诉自己怎么做,也在告诉我怎么做。
那个藏在我心里的、小小的初三的我慢慢跳了出来,那些当年困扰我的课题——怎么与人交往,怎么忍受班花的白眼,怎么与班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女生周旋,怎么变得更外向……这些都是我历历在目的事情。
而几十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好转。
你长大了,学会了掩盖,学会了专注在另一些事情上,比如工作,比如柴米油盐;可是那些当年困扰你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揣度他人的心理,怎样才能厚着脸皮与陌生人谈笑风生,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得寸进尺什么时候示弱求饶……这些我原来不会的,现在还是不会。
我们用冷漠掩藏了羞涩,如果你在宴会上看见我有一张高冷的脸,那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题;我们用平庸掩盖了不熟练,我们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我们无数次告诉自己,人生就这样吧,那个在心里的八年级女孩感叹到。
所以,我还是佩服Kayla的,她愿意去尝试——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尝试——但她还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感情饱满的信放在时间胶囊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这信心不是“我一定会更好”,而是“不好也没关系”,而这个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末尾与她父亲的超级感人的一段对话。
Kayla问爸爸: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不是很难过?
爸爸笨拙而温柔地说:怎么会难过呢?
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我比幸福还要幸福!
你是那么容易让人爱上,从小到大……我以为我要教你善良、教你分享、教你这样那样,可是我发现你不用教,自己就学会了这些东西。
这个单亲的爸爸,含辛茹苦地把女儿一点点带大,每一天的成长对他来说都是奇迹。
是的,我们懦弱、内向、不好看,可是我们都是奇迹。
交友,真的是一种天赋,总有一些人能够轻而易举获得友情,在新的环境当中迅速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喜欢。
但是就是有些人哪怕脑中排练一百次却始终也不敢迈出“Hi,你好,我们能做个朋友吗?
”那一步,甚至想到这个念头就会呼吸不顺,脑子里反反复复都是被拒绝的窘态。
相比之下,主角Kayla执行力算是比较强了,虽然最终也没获得什么好的结果,但在一两次为自己打气之后真的就去尝试了。
但是,友谊应该也是分好坏的,有益的友谊(譬如潜水小哥那段)能让你重拾自信,鼓起勇气去声讨那些你认为没被公平对待的人和事;有毒的友谊,则会让你失去本心甚至带有讨好意味般一味迎合对方,被吃干抹净了还觉得别人在对你好。
说到这里,很开心Kayla没有在高年级小痞子的压力下不情愿地配合,也让我想到了Lady Bird里面女主坦诚告诉那帮“很潮”的朋友自己想去参加毕业舞会的场面,发自内心为这些没有因为一时孤单而失去本心的女孩点赞。
同时,剧中的父亲也是非常暖心了,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女儿,用爱包裹住Kayla敏感的芒刺,把她从自卑的泥淖中及时解救出来。
也许三年后的Kayla过得并不算顺利,但是相信她回头看的时候,不会再因为孤单而讨厌自己,也会笑着挖出毕业时候埋下的宝盒,坚定地告诉三年前的自己——我过得并不算好,有过一两段并不成功的爱情,但是我没有再去因为孤独而自卑,而去讨好别人,我现在也有了一些不错的朋友,并试图投入到更喜爱的事情当中。
谢谢你一直相信我是世界上最酷的女孩,gucci
《八年级》小女生Eighth Grade13岁的凯拉(艾尔西·费舍尔 Elsie Fisher饰)还有一个星期就从初中毕业了。
她是个胖胖的脸上长满痘痘的女孩,沉默寡言容易害羞,就如班中一个相貌一般总是缩在角落里的普通女生。
这也不奇怪她无比羡慕人气十足的可是瞧不起她的班花。
小小年纪,野心却不小。
就在进入八年级的时候,她给自己定下了奋斗目标,就是自己要充满自信,交友无数,然后找一个最走红的小帅哥做自己的男友。
她自己有一个录像博客,她把自己的计划都录在自己的博客里。
可惜一年下来了,她发现一事无成,还是那个孤独害羞的小女孩。
在家里她就是和老爸(约什·汉密尔顿 Josh Hamilton饰)住在一起。
可怜的老爸费劲力气和她沟通,可女儿吗就是女儿,只觉得他特烦,总是把他拒之于千里之外。
一有机会就躲到自己的房间。
那天班花生日请客,所以她母亲请凯拉去玩,看到班花满脸的不在乎的样子她就不想去了。
不过自己老爸的唠叨逼着她不得不去。
出门前,她还专门给自己做了一番动员鼓起勇气去班花的家里,大家都在游泳池边玩的兴高采烈,她就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也没有很多人和她搭讪。
回到家后,她又为加强自己的自信写了博文。
尽管大家还是无视她的存在,她还是傻乎乎的去追求那个小帅哥。
她答应了为小帅哥口交,然后从网上找到不少录像,还特为找了根香蕉演习一番。
为了准备他们进入高中,学校安排了高中生专门指导他们。
她的辅导生奥莉薇娅(艾米丽·罗宾森 Emily Robinson饰)和她的性格确确相反,一个外向,热心的女孩子。
她跟着奥莉薇娅去上课,吃饭。
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
她非常羡慕奥莉薇娅所以她再也不怕长大了。
当她打电话给奥莉薇娅时,激动的说话都结巴了。
当奥莉薇娅请她去购物中心去玩时,高兴的话都说不出来。
她看到高年级的学生激烈的争论那些她不懂的东西时,无比羡慕,只希望自己能马上长大。
还有一条,回家路上,她抵住了同车小男孩的诱惑,安然无损的回家。
这天,凯拉整个人有了个新的升华。
以前那些期望和计划,现在看起来有点小儿科。
她把以前都烧了作为和昨天的告别。
然后向老爸示好。
就这样,她认为自己开始新的一页。
她鼓起了勇气,去了班上一个小男生的家。
哪知道,他比凯拉还要局促,紧张和结巴。
这次见面就这样磕磕拜拜的完美结束,她终于有了自己的首次约会,为她进军高中做好准备。
她又一次为自己进入高中打气。
无论高中好坏,这一关是逃脱不了的。
迎面以待。
因为这只是进大学的前站。
电影中的青少年,以高中生为多,因为他们形象鲜明,既可以有男女生之间的纠葛,也可以有走向社会的犹豫,而且我们对高中的记忆更新。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电影观众也多是高中生。
而更小的,以探险片多,真的描写孩子心理的就很少了。
对华人来说,培养孩子成材是做家长的一个大事。
不是虎妈也起码是狼爸,不进藤校至少是个州立大学。
所有这些都得从娃娃抓起,而且得步步小心,当孩子进了高中后,基本上是管不着了。
可以说,这八年级是个关。
过此,两代人就渐行渐远,对父母来说必须认真对待,不然后果不堪。
凯拉的心理变化也是可以是一个参考。
本片也是一部A24的片子。
而且和几部A24的片子同获独立精神片奖的提名。
另外两部片子是《不留痕迹》和《第一归正会》(见我的博文“《不留痕迹》 的一生”,“《第一归正会》 的牧师”)。
而且艾尔西·费舍尔获得最佳女主提名,约什·汉密尔顿的男配提名。
如果对A24感兴趣,网上有“华盖”网站,可以免费观看A24的片子。
编导:博·伯翰 Bo Burnham以本片得独立精神片奖编剧提名。
艾尔西·费舍尔也得独立精神片奖女主提名。
约什·汉密尔顿得独立精神片奖男配提名。
艾米丽·罗宾森出生于纽约,曾是模特,戏剧演员。
有一天,我想,如果Bezos,亚马逊的头头突然挂了,或者收垃圾的突然生病且无人代替,哪一个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更大?
我猜是后者。
电影,喜欢讲梦想,讲英雄,尤其是现在美国梦当道,好莱坞垄断电影业的时候。
(好莱坞是造梦工厂,关心的是那1%的明星,而不是99%的普通人。
)95%的电影,都是讲英雄的故事,或者普通人成为英雄的故事,很少关注平凡人的生活。
在有这样的想法之时,一部电影,叫《8年级》,出现在我眼前。
女主角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概括一下,满脸是痘,浑身赘肉。
她生活中缺乏自信,暗恋校草不敢表白,被其他爱打扮的女生瞧不起。
女主自己还录制youtube视频,教导大家要打开自己,树立自信,如此种种,但视频中磕磕巴巴,嗯啊不断。
巧合的是,她在视频中所讲的,也是她自己在努力做的。
她在打开自己,勇敢地走出了很多第一步,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影片结尾,她还是那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只是比之前的自己有进步。
我有时候看电影,并不是想看到扬名立万,而是只想说一句,原来你也有这么颓的时候。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waking王小心(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518361Snapchat公司的PR和影视方有合作,所以我们才得以在公映之前在圣莫妮卡的Arclight提前看了这部电影。
一句话,拍得真是好。
有人说像少年版的《伯德小姐》,我觉得还要好,更真实,更怯懦,更温馨。
影片内容很简单,围绕着一个八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三)的小女孩初中的最后一段生活。
小女孩Kayla内向、不出众,在看脸和看“social”的美国校园里处于垫底的阶层。
然而她的少女心不比任何人少。
她希望走出自己的内向性格,去和更多人交朋友,对班上的帅哥有一颗花痴之心,然而现实和幻想总是有距离:班花有自己的圈子,基本全程看手机翻白眼甚至都不在意她的存在;帅哥只想让她给他口`交;好不容易交到高年级的新朋友,等着她的却是更大的坎儿……影片全程的线索是小姑娘Kayla在youtube上自己录制上传的视频。
每个视频看的人数都是个位数,每个视频的主题都是她做不好却在教别人怎么做的事情。
“如何交朋友”、“如何找到自我”……这个拍youtube视频出身的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可是笑着笑着,我觉得这太真实了:她在告诉自己怎么做,也在告诉我怎么做。
那个藏在我心里的、小小的初三的我慢慢跳了出来,那些当年困扰我的课题——怎么与人交往,怎么忍受班花的白眼,怎么与班里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的女生周旋,怎么变得更外向……这些都是我历历在目的事情。
而几十年过去了,我才发现事情并没有好转。
你长大了,学会了掩盖,学会了专注在另一些事情上,比如工作,比如柴米油盐;可是那些当年困扰你的问题,比如怎样才能揣度他人的心理,怎样才能厚着脸皮与陌生人谈笑风生,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得寸进尺什么时候示弱求饶……这些我原来不会的,现在还是不会。
我们用冷漠掩藏了羞涩,如果你在宴会上看见我有一张高冷的脸,那只是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话题;我们用平庸掩盖了不熟练,我们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我们无数次告诉自己,人生就这样吧,那个在心里的八年级女孩感叹到。
所以,我还是佩服Kayla的,她愿意去尝试——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尝试——但她还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感情饱满的信放在时间胶囊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这信心不是“我一定会更好”,而是“不好也没关系”,而这个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末尾与她父亲的超级感人的一段对话。
Kayla问爸爸: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不是很难过?
爸爸笨拙而温柔地说:怎么会难过呢?
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我比幸福还要幸福!
你是那么容易让人爱上,从小到大……我以为我要教你善良、教你分享、教你这样那样,可是我发现你不用教,自己就学会了这些东西。
这个单亲的爸爸,含辛茹苦地把女儿一点点带大,每一天的成长对他来说都是奇迹。
是的,我们懦弱、内向、不好看,可是我们都是奇迹。
你的青春期,长啥样?
整天想着出去玩,却被父母逼着去各种补习班?
暗恋班里的某个同学,却因不小心告诉朋友而走漏风声丢尽了脸?
宁愿沉迷在网络世界,也不愿花心思去和周围的人交流?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青春期。
也许每个人在青春期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小烦恼。
有时候真的不太明白,为何国产青春片大量充斥着打架、逃学、三角恋、甚至堕胎这样失真而残酷的戏码。
明明大部分人的15岁,在公共场合都不敢大声说话、连异性的手都不敢牵的好伐!
所以大部分国产青春片被标榜为“烂片”也是有道理的。
因为太不真实了好伐!
美国A24公司(独立制片公司,好莱坞新贵)今年出品的一部电影就拍出了青春最真实的样子。
影片一出,立刻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
有的人纷纷表示深有同感;
有的人则表示这才是青春最真实的写照;
还有的人甚至大方调侃,这明明是自己的个人传记片......
这一部电影《八年级》亮相于圣丹斯电影节,外媒口碑同样炸裂,烂番茄新鲜度98%,Imdb亮分8.1分,连一向苛刻的metacritic也给出了90分的高评价。
电影的女主角凯拉是一个正在经历初中最后一周的15岁女孩。
也就是说再过一个星期,她就可以告别初中生活了。
从外表上看,随意打理的头发和简单容易的衣着,是一个普通女学生的模样。
从整体来看,她的确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同学。
就连学校颁奖典礼给她颁发的奖项都是年度最文静。
可想而知,通常人们所说的“人群中的小透明”就是她了。
她的脸有点婴儿肥,抹上再多粉底也无法遮盖满脸的青春痘;
身材微胖,走起路来佝着背,不自信的气息扑面而来;
穿梭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没有人跟她互相问好;
就连在校园演奏团里,她也是可以随时被替换掉的角色。
她没有什么很亲密的朋友,就连日常派对都是同学的父母看在她爸爸的面子上邀请她去的。
在外人面前,她的性格有些内向,也有些孤僻。
也许跟她的单亲家庭背景有关系。
凯拉的状态,像极了许多现代人都会出现的症状: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障碍。
这样的症状集中表现为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等等。
但仅仅只是像而已。
因为另一个世界里,她好像一点也不内向。
反而还很活泼、善解人意和明白事理。
这个世界就是网络。
她会在网络上传一些自己可爱搞怪的照片;
也会疯狂活跃在社交平台里;
还会拍一些简短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主要内容大体上都是:鼓励同龄人要勇敢,要自信,要做自己。
这样的凯拉如果放在现实生活里,一定是人群中的焦点。
但实际情况却没有发生。
所以,凯拉对自己的初中生活没有丝毫的留恋。
特别是当她得到一个机会和一个高中大姐姐奥莉薇娅亲密接触以后,她更加渴望摆脱凌乱的初中,更加向往高中生活了。
在凯拉眼里,只要是和奥莉薇娅待在一起,就算只是默默坐在一边不说话,也是开心的。
因为奥莉薇娅会表现出喜欢和她说话、欣赏她的优点、赞美她的性格这样的举动。
以前,她从来没有从其他人身上得到过肯定。
但是现在,奥莉薇娅给她带来了很多的肯定。
她感觉极其舒适,心里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舒适到她甚至以为自己可以就此弥补初中没能得到喜欢男生的青睐的遗憾。
但现实却给了她一个重重的打击。
但她以为自己可以和男生迈出互相了解的第一步时,对方的举动让她顿时明白男生其实是想直接跳到最后一步......
这样的打击让她躲在被窝里痛痛快快哭了一场。
原来,想象中的美好不过也是一场虚无缥缈。
逃避现实只会让自己更加懦弱罢了。
所以,当她向许久未进行正常交流的爸爸再次敞开心扉的时候,她才意识到,她的爸爸一直都在给予她曾以为从未得到过的肯定;
当她鼓起勇气对不喜欢她的人表明自己的态度以后,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畅快;
当她和一个相谈甚欢的男孩子面对面有说有笑的时候,她才意识到,其实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欣赏你的人就在对面。
所以青春到底是什么?
青春是彷徨失措,是易怒易躁,是不被理解的。
这些烦恼,谁都有过。
但是别忘了,青春同时也是海阔天空,是朝气蓬勃,更是充满希望的。
电影到最后看得眼泪止不住的流,赶快来翻翻豆瓣短评,想给所有同样被感动的人一个击掌。
然而翻了半天,发现原来其实大多数人都不太明白怪女孩Kayla,更别说共鸣。
哎,很失落的同时,其实更多是羡慕。
羡慕那些表示 “什么鬼” “好尴尬” “不过是个怪女孩的青春故事”的人,原来你们都没有那些瑟瑟发抖强迫自己去融入而后又失望于打退堂鼓的自己的时刻。
但是我有。
我有低头默默走路的时候;也会在私底下发泄“i am not quite, i just prefer not to talk";也和Kayla一样,常常鼓起勇气去做一个合群的人,最后却向自己的不自在妥协。
影片之于我太动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份awkward kid的不甘平凡和气恼我都有。
更多是因为那股子“和自己和解”的勇气,我没有。
“和自己和解”。
多世俗又不明所以的话呀。
每次在社交平台看到,都嗤之以鼻。
/怎么能不逼自己卯足了劲也去当一个自带光芒的人呢?
/独处当然最好啦,但不可以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孤立于社交之外呀!
/多想一句话也不说,可……不想被别人认为是个孤僻的人呢。
“想要的”和“能做的”无法平衡,没办法和自己和解啊。
所以最后一段video,我权当是她说给我听的了。
但愿也有那么一个awkward kid out there和我一样 在看这段video的时候哭的哗啦啦,那么也祝你能早日not afraid of being weird。
“if high school sucked for you. i am really sorry about that. But it's whatever, you will pass it, and move forward."
A stunning coming-of-age
太俗了。为这部片能捧得这么火再减一星
爸比好可愛哦 以後電影評分可以不可以加“like”, "whatever" counter...
简单温暖也感动了我,这才叫青春电影?最简单的才是最动人的。配乐和摄影也都让我眼前一亮,尤其喜欢导演对女主背着书包走路背部的特写——年少时有很多梦,想成为一个酷酷的人,想被所有人喜欢,想遇见一段爱情。在脑海里想象自己是个拯救世界的英雄,但回到现实只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连自己可能都救不了的青春期发胖满脸青春痘的自卑女孩儿,取悦别人却忘了自己。希望每一个善良温暖的姑娘到最后都能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取悦自己更重要。你不用勉强,你不需要道歉,除了自己你没对不起任何人。在你埋下一盒子梦想之后,你会获得新生。
平凡的青春期小女孩,内心的自卑与渴望被认同,应该不少人经历过吧,没有那么抓马,略平淡
如果你曾被孤立,那你将知道她是多么多么想融入。而无法融入,又多么让她害怕。而每个这样的人,都极其渴望有个人能够主动走近,即使还是有些尴尬,但那真的很开心。很高兴,她遇到了。如果你是这样的,那么请相信: 都会好的,别难过。因为过去我也曾如此。
你到底想说啥啊
媒介真实吞噬了生活真实,“尴尬美学”遭遇了青春。靠尬聊尬出一段成长史诗,小演员功不可没。这片子最重要的一场戏是凯拉在乐队打击大钹那场戏,她身在最不为人注意的角落,手里两块金属片一声声砸下去,她神情卑微而尴尬。实际上,这个声音是真真正正属于她的东西,就像被她忽视的父亲与那个喜欢着她的男孩。
普通,沉闷,老套,没啥闪光点,不过小女孩变好真的就很好
整体平庸。有点小可爱
尬钓凯子吐香蕉,四川辣酱真友谊,creepy stalker true or dare,烧毁梦想的篝火谈心……希望自己能努力成为这样一个爹
八年级的青春岔路口,仿佛处在最尴尬的阶段,是同龄人眼中的异类,又不完全适应大龄人的圈子,然后放下伪装,接纳自我,成长就是自我发现和自我给予的过程。其实哪怕过得一团糟也没所谓,跨过去依然有大把美妙的时光。再多的烦恼只是一时不快,而后继续自拍,美颜,滤镜,修图,做可爱的表情,青春真好。
It channeled the anxiety and delicately presented to the audience, that's the strong suit, and that's it.
就挺无趣的啊 5/10
The Edge of Thirteen(Seventeen)
从头哭到尾 太太太太太难过了 真正可怕的是 初中的我虽然傻逼 但那才是我最好最自信最talkative的时候 自从某件事结束之后 我居然在getting越来越差越来越差 差到我上个月真的因为社恐而接近崩溃边缘 然后与此同时 我父母会跟我说电影里一模一样的话 但是我知道that’s no true 我不特别啊 我也不cool 他们make me feel cool之后我只会get out of the door and feel even more sad 与此同时 更惨的是 nobody likes me 所以#事实证明这部电影be honest了但并不helpful #明天只能继续struggle
不懂
假quirky。有好素材,但套路过多以至于做作。虽然说teenager不好当这事儿放每代人都差不多,但即使90导演拍00后依然有腐朽老逼自认为很懂年轻人的错位感。比如Lady Bird或者mid90s就要自然真挚得多。这代人的事还是等过几年他们自己来叙述吧 ps配乐赞的
青春校园片,以女主忐忑不安的升学经历回顾mid到high的转变...最好笑是每次渣男1号的出场音乐...女主原来是Agnes的配音...还是挺好笑的...也给家长一个提醒...
真实,电影肯定有缺憾,但青春片最重要的就是真实;美国孩子成熟的真的早…可能是我个人问题,我高三等于女主初二…说实话,我和女主很像,很多人也会和女主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