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清的悲欢离合,道不尽的愁情离索,难道这就是男女之爱,烟雨时有、红颜难寻,可偏偏烟雨从屋檐划过时就会联想到一方伊人,这样的情思实在难以剪断,即便达到寤寐思服地境地也依旧是求之不得,你我之间仿佛就横亘了一条“汉水”在眼前却像在天方一般不可求思,纵使泪流不止结果又能如何,真可谓“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也许留给彼此的只剩下了青葱的回忆,年轻的时候想想或许是一种美,可是宛转蛾眉又能有几时总有一天谁都逃不掉须臾鹤发乱如丝的命运,到那时也不得不临镜悲叹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今晚说来也巧,偶然按到音乐频道,发现正在播放张信哲的专访,偶然多看了几眼,发现节目提到了曾参演过的那部电影。
偶然记起当时我非常关注这部片,期待着要去影院捧个场,仅仅因为阿哲和迅哥儿都是我喜欢的艺人。
却不记得后来怎么就没了下文,甚至连片名也不知道,就渐渐淡忘了这事,连阿哲也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许久了。
原来这片叫做《烟雨红颜》,赶紧上网百度,庆幸找到了片源,并在开看前照例研究了下各种背景。
相比《烟雨红颜》,我更喜欢原著的名字《停车暂借问》,仿佛上联一般,脑中噌地跳出了下联——酒干倘卖无!
都是一段悲情故事。
表妹和表哥一见钟情,表哥却苦于已有未婚妻,深深的爱和犹豫的性格让表哥一直游走在纠结之间,直到英俊年少体贴多金的医生也爱上了表妹。
大病后的表哥终于鼓起勇气要去求婚,却在这错过的时间里被医生使了计谋捷足先登。
我很难在使计谋的医生前加上“卑鄙无耻”这个形容词,为了爱不择手段和为了爱舍弃一切,在我看来并无区别。
婚后的表妹偶然得知了真相,于是离开医生去寻找表哥而未得。
为了终有一天的相见,她用力地活着,把相见活成了生命唯一的信念。
但爱情不是童话,爱情有时比惨淡的生活还要残酷,终于相见的时候,他早已不是那一个翩翩少年。
于是他离开她,他说自己十年前已死,如今的自己,活着只能沉,他不愿她一起。
而她只有一句话“从十年前我就知道,爱你本就是一场自暴自弃”。
他始终不敢靠近,选择远离,而她固执地等在他曾经生活的地方,让他那压抑阴暗的小阁楼投进阳光和微风,甚至盛开了鲜花。
故事的结尾,他仍不回,而她仍等。
鲜花盛开的春天,窗外随着微风散落的,不知是絮,还是雪。
心一直跟着疼到了现在。
许多年过去,终于明白,最爱的还是如此调调,欲言又止的爱,莫名其妙的错,多年之后的恨,记忆深处的光。
还有那一个走在阴暗潮湿咚咚作响的阁楼上的孤单背影。
年少时喜欢阿哲,并不太因为他的歌,单单因为他的笑,笑起来的时候,露出的那颗有些歪的小虎牙,尽管他努力笑得灿烂,却还是无法掩盖笑容之下的忧郁。
写到这里要夸一下刘导的选角,忽略掉阿哲并不太专业的演技之后,至少呈现在我这个还算用心的观众面前的,就是那一个渴望爱情,又惦记责任;向往勇敢,又选择退缩;以为成全,又消极沉沦的表哥。
而影片一开始,拉着马车的阿哲用台湾式的东北腔问溪边浣花的迅哥儿“请问XX是从这里走吗?
”(原谅木有字幕的片源让我真的木有听清那个地名),这是和《停车暂借问》多么天衣无缝的呼应。
这许多年过去,我仍矫情地相信一瞬便是一生,当那个人在你生命中初次却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时,四目相对所迸发的光,足以将你的一生照亮,哪怕从此以后,生命便会跌入无尽的黑暗,那也是不悔此生。
所以我仍然相信,爱情只能被冠以的两个形容词是真假,而不是好坏。
所谓好的爱情,人民说要爱的双方共同成长,可是爱是命啊,一个固执一个沉沦的时候,这固然不好的爱情,却是那么的真实。
若是遇上了,你怎能逃掉?
最后说个题外话:初中的时候居然还给阿哲写过信,由于找不到收信地址又舍不得扔掉就给放到了课桌里。
被调皮的男生拿去,居然跑来要挟我,而我居然给了他五毛钱让他不要宣扬这事。
如今想起,那时的逻辑,真尼玛捉急啊!
看完书后试试看会不会有电影,果真有。
自认为导演演员选得不对,周迅有灵气,但书中的宁静自然比她多一些说不出来的味道,在电影中,没有找到。
张信哲的声音是败笔,而且爽然不应该更瘦更高更有主见的样子吗?
在电影中还是没找到。
读书的时候,读到爽然心中有离去之意,收拾行李,要求宁静留宿一晚时,那时内心是很悲恸的,在电影里,少有这种心疼的触觉。
也许,是被张信哲的声音打破了什么。
正如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破。
不过,片尾曲倒是可以的。
算是看过。
上周六在书店看到碟子了,拿着逛遍了书店最终还是决定不买了。
记得曾经疯狂在网上搜过,呵呵,为的只是一个纪念,在学校露天的电影院里,抱着一个女孩子看过的电影。
她是阿哲的忠实FANS,而我,喜欢这个男人的某些情歌。
很多人也许不赞成他演的好。
也有道理。
那就让我们说刘导选对了演员吧,阿哲的稚嫩和个性恰恰是爽然应该具备的,他就象一个孩子,爱的那么天真单纯,乃至生意,他也不愿意转弯,直接的表达着自己的所有情感。
这也许与阿哲身上白羊座的气质有关系。
周迅自不必多说,出道N早的她已经不能用演技好坏来评论了。
也许,演员,或者说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投入吧,变成应该变成的角色。
当时,女孩子跟我说,阿哲演的真好。
呵呵,是啊。
雪地里,一个女孩子抗着一大枝梅花,欢天喜地的跑着笑着,她还只是个孩子啊。
幸福的坐在男生的车后面,吹来飘雪落在脸上一定都是暖的。
很久以后看到的书《停车暂借问》是片子的原著,《烟雨红颜》确实很俗气的名字,然而故事却让它脱俗了,这是个恰如其分的名字。
记得书里有个片段,电影里似乎没有演到,爽然过生日的时候,拿着红皮的鸡蛋一大早瞧开了宁静的窗户。
呵呵,幸福有趣的画面,孩子们总是会做些意想不到的事,然后自得其乐,让外人只有眼睛羡慕的份儿。
我喜欢小说的名字,《停车暂借问》,人生总是走走停停,一站一站,碰到很多人,谁也不知道谁是那个守着你的人,充满未知和奇遇。
唉,愁。
故事的结尾,我至今都没想通,就算爱一个人,疼她,不愿意她跟着自己吃苦,不能努力吗?
而还是把她推回给那个她不爱的人。
既然她愿意跟你一起吃苦,又何苦自怨自艾的说自己不能给她幸福呢?
不爱了吧,有一种遗憾,无法弥补,有一些伤害,不能恢复。
爽然的离开,只能证明他不再爱宁静了。
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
《烟雨红颜》是挺清汤寡水的爱情片,想要说点什么又不想说的太直白。
背景放在民国,主人公一个是地主家的小姐,一个是小资产阶级表哥,还有道貌岸然又没主意的追求者。
周迅的声音也许很独特,却缺乏厚度,她的表演生涩得让人难受,面部皮肤缺乏弹性,下眼皮严重塌陷;张信哲的演技还不如他送赵宁静的那两包茶叶。
张信哲版的林爽然,说话声音好像中气不足,柔若无骨,即便与赵宁静独处一室,也没越雷池一步,更要命的是,赵宁静表白说愿意不顾一切和他在一起,他还是说,我十年前就已经死了,好像一下子就定了一辈子,既然十年前就死了,为什么不真的去死,还苟活这么多年,搞得赵宁静婚也离了,还是只守空房,靠教书养活自己;这样的男人有什么好不离不弃的,赵宁静甚至亲手收拾好林爽然去美国住一辈子的行装,都知道他不会来了,为什么不追到美国去?
熊大夫和林爽然其实是一样的货色,都有胆烧情敌家的店了,老婆提离婚的时候连句话也不敢多说,只在床上躺着流泪。
没看过原著,人,有时候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片子最大的看点其实是布景,人物的服装,赵宁静最后住的房子尤其值得作为怀旧派人士家居装修的参考。
我就想要一个贴满彩色马赛克的卫生间。
实在是很简单的故事:少女宁静和表哥爽然爱上了。
开始,爽然顾虑他订了婚。
后来,爽然顾虑他破了产。
十年后总算在香港偶遇了,爽然又顾虑他已沦落,选择一个人远走美国。
导演是存心把一个简单纯粹的故事再往淡里讲,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喜欢不喜欢会不会触动,要看看电影的人自身的心灵状态。
它的美,有缘会看到,无缘会觉得单调,但真的是在那儿的。
电影开始时宁静脸上那小孩般的喜气和任性,也许只有当时的周迅才表现得出。
那不只是单纯,而是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对完整和美好的信心与憧憬。
听人提起母亲的病,那扫兴,也是小孩才会有的。
虽然担心着,总以自己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生经验相信不会吧,不会吧。
讲的就是这样情怀的人的爱,人生只如初见的爱。
她母亲还是死了,只有白色,白色的雪原,白色的送丧队伍。
不过是一个只有风声和脚步声的画面,她也不过就是送丧队伍中的一人。
如此冷静的记述一个完整的世界开始了一点点的破碎,却没有玩酷的刻意,因为影片真诚纯粹的态度,那记述有若国画中的留白。
觉得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在那些留白。
让影片似在记录,又似在回忆,使得宁静少女时代影片闪亮、纯粹的画面,不是矫情的唯美,而是真实——那是回忆里用放大镜去看的青春:她坐在火车上,金色的东北落日闪在她晶透含泪的眼中,象一颗小小的太阳。
她刚爱上爽然,刚体验到无法说服固执的爱人的委屈,一切还正在发生。
她问他一座桥的名字。
他说没有名字,一些责任就不用负,以为她会默契的沉默,她却一定要追问:“比如说呢?
”于是只剩下鸟叫声,两个人并排坐着,看不远处,一座无名的桥,青灰色。
剧情的彩头应该是在后半段,难得的是平淡得近于真实生活的前半段拍出了意境。
刚刚开始讲述,就又戛然而止,尤如两人少不更事的爱,让人生出会过去的怅惘,不多了的痛惜。
这部片子,不是关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关于一些被遗忘或不屑的东西。
再复杂的故事,再简单的经历,刻骨铭心之处,不在于来自什么事,而在于怎样去讲述,是否去体验。
导演刘德凯在这之前还拍过一些按普通标准可称前卫的剧集,如改编自张大春魔幻现实主义名著的[将军碑],获金钟奖的[少年死亡告白]等,拍得很不错。
是的,我就是在说那个演琼瑶剧演得挺成功的刘德凯。
我现在却觉得这部在2000年大家都唯恐不前卫时拍的片子,其实在当时是另一种“前卫”。
在《烟雨红颜》中的周迅饰演的赵宁静似乎还能够看到《苏州河》里面的影子,倔强、纯粹、孩子气。
与现在的形象有些差异,脸蛋园园的,在东北最冷的冬天里,穿着厚厚的棉衣,躺在拉草垛的马车上,样子纯朴可爱至极。
使人不禁想到,曾经的年少青葱岁月里,自己也曾有过这般纯净的爱情,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赵宁静那样,一辈子都为着林爽然这一个男人活着呢。
她为了在动乱的年代保全自己的性命,能够再见到爽然,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那个她刚刚离开的家,回到了那个她并不爱的男人的身边。
那时的小静,变得成熟,坚定。
时光荏苒,过了十年相安无事的太平日子,或许内心平静,抑或尘封深处,许久不曾开启的闸门在车窗里面见到衰老颓然的爽然那一刻倾泻,难以鸣述的情愫让人感慨这百转千回后的重逢,不知要用什么样的表情来面对。
爽然依然如年少时那般的忧郁无助,他不肯小静和他一起沉下去,宁愿她在没有爱的生活中残喘。
那么多年过去了,小静已经不是当年的小静了,爽然也已经不是当年的爽然了,只是小静抱死信念不曾转移,爽然却再无法承得起对她的爱了。
不是小静不配和他一起承,而是他自己承不起了。
当我看到影片最后,小静在爽然曾经居住过的屋子里以林太太的身份,独自一人过着等待爽然的日子的时候,忽然觉得那些太多的经过了错过了的日子,都是我们彼此等待寻觅的日子,并贯穿始终。
亦如片尾再现片头,小静站在阳台上从心里轻轻的问道:爽然,你现在在哪里?
从影院出来,只想说,我是林爽然我也逃跑,而且永远不会回来,赵宁静紧迫逼人。。
一追一躲,一留一走。
然后完整错过一辈子的两个人。
多年后都记得那句“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还有余秋雨为电影写的那段话,“从一开始就知道风筝是纸做的,但它竟转的那么专注,那么美丽,直到连最后的一丝风也停了的时候,还会有风吗?
不知道,但已经没有了那个纸风轮。
”后来看了小说,原著里的宁静相对可爱,爽然也不全然是欲语还休。
电影中抽掉了好多重要桥段,比如,爽然陪宁静去菜市场买菜,被商家问“陪太太来买菜”,赵宁静一生执念不就是嫁给他表哥么?!
周迅那个小女子在电影结尾,站在阳台上,望着纷飞的雪,这样说到:原来,心动的地方才是故乡。
一段宝黛式的悲剧爱情。
两小无猜的表兄妹在时光中渐渐靠近,却因为种种世间的不如意而终于失之交臂,再相逢时,伊已嫁作他人妇。
恍如隔世。
依稀旧梦又渐渐在眼前变得清晰。
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穿着制服的少年骑着单车,载着女孩,单车哗哗啦啦轻唱,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印下青春的车辙。
一转身就是春天,少男少女漫步在山顶的桃园,粉的白的花开了满眼,幻化出两张涉世未深的脸。
点点滴滴的爱情,遥遥摆摆的成长,长成心中一朵小小的、伶仃的花,只有自己知道,无依无靠。
表哥是订了亲的表哥。
他们所做的挣扎,一切一切努力的手段,在旁人眼里,不过是无谓的叹息,定格成一个苍凉的回眸。
她不远千里跑去找他,见到的却是那位美丽的未婚妻。
两人成双,三人即痛苦。
而他,只是埋头,一笔一笔,在纸上划下数也数不过来的她的名字。
爱情,是在枝头颤袅的花。
稚嫩的,经不住冰雪。
不够成熟,无法宽恕。
单单渴望拥有,以为这一刻就是天长地久。
不明白的是:一点微光,无法照亮整个深巷。
在送她回家的火车上,他们相互拥抱,却不知道这就是两人最后的拥抱。
再见面时,她已成为医生的未婚妻。
相对无言,原本终于下定了决心,到了临了,什么话也说不出口。
大雨的巷口,她把围巾系在他颈上。
从此无法回头。
都以为今生不再相见,万万没想到,许多时候,见面也不过是一次回头,残酷的是,彼此都已在时光的河流中,逐渐沉溺,成长为面目不清的模糊的路人。
机场的邂逅,是在镜子里望见,昔年梳着长辫子的女孩已经盘起头发嫁为他人妇。
四目相对,中间隔了数年时光,彼此都不复年少的轻狂。
密密匝匝的中式立领旗袍,层层包裹住久已冰封的心,原先如同邻家男孩般亲切的少年亦被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所取代。
她想过不顾一切的追上去,告诉他这么多年的相思这么多年的等待这么多年的期盼原本以为往事不过如烟只可用作怀念再次相见却把奢望变成现实。
但是,曾经刻骨铭心的那个人,早已经不复当年可以无拘无束带着女孩上山赏花观雪的少年。
传统的东方男人,典型的隐忍与退让。
面对她的来访,唯一的回应是选择再度离开。
把所有被人离弃的尴尬和落寞推给最后留下的那个人。
等到她闻讯赶来,眼前只剩一屋凌乱,满室寂寥。
窗帘在深秋的晚风中翻飞。
默默转过头,空洞的眼神,没有一句话。
人处在最深的痛苦,不会呐喊,也不会流泪。
所有的悲伤要积淀在从此以后的岁月里,用剩下的日子,一点一点的尝。
从远方,他在寄给她的信中写到:……你喜欢的那个守仁已经死了,现在的我只是躯壳。
……我曾经天真的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如今看来,我们的这一段情,只是悲伤。
她走上阳台,外面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飘起了雪花……“守仁,你永远也不会知道。
……十年前,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以为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异乡。
……我没有骗你……我活着这些年,都是为着你的。
……而如今,我才真正明白。
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男人永远也无法明白,对于一个女人而言,在她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不过是一个天长地久的拥抱,哪怕从此死掉,也可以在爱人的眼光中得到永生。
今天看了张信哲和周迅主演的《烟雨红颜》。
两个人经历了很多悲欢离合,最终还是没在一起。
周迅选择了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但她始终忘不了他,她尽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和他在一起的机会,并把离婚作为他们重获幸福的手段。
而他却以各种理由不支持她的离婚。
他说,你不要和他离婚,你跟着我不会幸福的。
我在十年前(十年前,他遭了一场变故)就已经死了,这十年我是多活的。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沉,但我想一个人沉,我不愿你跟着我一起沉。
周迅说,我对你的感情本来就是自暴自弃的,我要和你一起沉。
最后结尾的时候,周迅收到一封信,内容还是一样的,充满了悲观色彩,特别是“我们的情充满了悲伤”。
周迅穿着旗袍,推开窗子。
手轻轻地接住空中飘着的雪花,心里叹道,十年前我妈死的时候,我觉得不管在何处,始终是异乡,你是我唯一的希望。
我真的没骗你,我活者完全是为了你,原来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这样的男人何必去爱,爱情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一个在感情方面软软弱弱的人,不值得拥有爱情。
又能是白糟了演员和剧本的电影。小说里那让人心的和心醉的种种都没拍出来,一个解放初期的故事搞得跟改革开放80年代末的乡土片,我真无语。
曾有喜欢张信哲的岁月~
钟晓阳的小说,好。
情节太跳脱了,东北话很没有必要
早年最初听说这部电影,尚且十七八岁的年纪,还是张信哲的小粉丝,从当年并不充裕的零花钱里,愣是斥巨资买了演唱会的内场票,欣喜了好一阵子。可是却早已忘了,为何没能去看这部电影。时隔20年,无论是对电影、对偶像、对爱情的心情,早已时过境迁。张先生还是当年的样子,带着羞涩的笑容,作为歌手的演技还算合格,也感谢这么多年被他温暖过的心情。可是爽然这个角色,却像极了大多数男人的犹豫不决。你不能说他不爱,毕竟他也勇敢过,却永远不肯把真心话说出口;可若是爱,每次遇到问题就消失,最后竟是一句“回想我们的过去,竟是悲伤居多”,就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了当年的感情,可惜了赵宁静这么多年为了等他而活。但若是十七八岁的年纪,无论如何我也看不出这样的观影心境,想来也都是岁月里伤痕密密麻麻,看透了人间才换来的清醒吧。
跟书的感觉是不太一样。为了周迅,我铁杆支持这部电影。也为了这部电影,我真去吃了王家沙的拌面……
很细腻的电影,周迅的演技确实值得一个最佳女主,但情节确实属于自作自受了
周迅在车里看见爽然后,无声的哭戏那段让人印象深刻
情景和台词都高度还原了小说,但是张信哲的演技实在太灾难!相反邱心志不错,周迅水灵灵的,故事是以东北为背景,周迅的声音跟剧中其他人的又相差很大,还好她的演技把女主人公的性格都体现出来了。电影本身太粗糙了,年代也不久远呀,何以声音画质等都好差。
纯粹是想找点东西听着……
影片3星,片尾曲<究竟>1星
两个人声音都很好听~
给你一束红玫瑰。
我为了阿哲打四星
故事,人设,表现细节都不错,但是节奏怪怪的。
原来张信哲还演过电影==~还是刘德凯导演的~~
我记得我为了阿哲还专门找来看,以一个歌手来看,他演得不错啦
总体拍摄的镜头和剪辑很粗糙,意境营造得很刻意...常常还没到位就戛然而止地跳镜头...男主角张信哲那演技太烂了,也不符合我心中爽然的形象,一副懦懦样。倒是周迅前后几十年的变化演得很到位。
那天下午,哈尔滨下雪了。不知道迅哥儿是从典型的南方姑娘九省通衢的武汉还是华东地区的大上海亦或是江南水乡代表苏州或南京买了一张绿皮火车的硬座车票去沈阳找表哥张信哲。
情节已经很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