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Than Close 。
咫尺之间。
看过《听说》后,冲着 八块腹肌的彭于晏“阿信”前身去看《近在咫尺的爱恋》静静地说着拳击但又不是拳击的小清新戏码。
记忆与遗忘,每每提高这个话题,剧本就很喜欢用鱼的记忆来说故事,然后杯具的鱼鱼们啊,究竟你们的记忆是多长时间啊?
怎么每部戏说的都不一样!?
“很多事如果我们愿意的话,随时可以重新开始。
”姗姗来迟,“你好,我是迟姗姗”...明道说,他想哭的时候会大笑,于是看悲情电影&最后相见时,在听到那笑声时都不知不觉就潸然泪下了......
情节,如果构架的是比萨斜塔,参观的人都死于其下……因为彭于晏的《听说》抱了很大期望的去看,虽然是免费观影,但是也不能昧着良心评好。
以下是我总结的硬伤:选角:明道长得一副重口味的样,假设这部片子是小清新,明显破坏了基调,如果讲热血励志,那么明道的身材也太差了吧,和小彭一比逊色无比,怎么还能说是什么什么很厉害的明星拳击选手?!
剧情:小彭饰演的大杰角色是主线还是说明道饰演的?
近在咫尺的爱恋?
起这么诗意的名字,是谁在诠释她?
如果是在讲大杰的话,他没发现小葵的爱,这个故事就太菜了,是不是因为太菜了,所以加上了明道的失忆提高戏剧化,增加剧情的起伏?
如果说失忆是为所有出乎意料,没法做出合理构想剧情的借口,那么我选择失忆来了,没看过这部片子,更没有写下这么刻薄的影评。
整个剧情有点像蛋炒饭加了辣椒酱,味道非常奇怪……如果是蛋炒饭能炒出平凡真挚的感动(参考《听说》和《海角七号》),老板请你给再来一碗……加了辣椒酱的拳击热血场面,要想感人励志,请参照《Million Dollar Baby》,就此打住,不加断言。
再看调情桥段,迟姗姗单刀直入的勾搭陈以翔,估计是某个思春男编辑写的吧,最后揭露是因为她是陈以翔失忆前喜欢的人,但她是因为要让他走出害死哥哥的阴影,来到台北,对一个未曾开始的爱恋人,这也太热心了吧?!
继续挖掘剧情就是自扰了……生活中总有一些过目就忘的片段,同样目前高产的影片,总会有些路过的光影……一般都是先扬后抑,我后扬了影片的片名很吸引人,这也是想看的原因,小彭的表演很到位,貌似他的形象气质适合这类型。
郭采洁一直听她的歌,从不知她长什么样,感觉是很清晰可爱的模样,当一头短发,中性打扮的出现在银幕时,很难将她的声音和模样结合在一起。
傻乎乎爱一个人的心思我们看到了,但有点做作。
最后近在咫尺,都抓不住我们这些免费观影者的爱,这太扣题了!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台湾。
从《练习曲》到《沉睡的青春》到《艋钾》是我看台湾电影的三个不同阶段,也基本上代表了我对台湾电影的认识。
而这部《近在咫尺的爱恋》饱含了《练习曲》中的励志,《沉睡的青春》的台湾风格(节奏缓慢,画面细腻),以及《艋钾》的文艺。
综合起来,我的评价是:很台湾,很文艺。
一直很喜欢台湾的作品,坚持追随痞子蔡也有十余年了。
一直很感慨一个年过四十的中年男子,居然笔下还能有那么纯洁唯美的爱情故事,有的时候甚至连牵手都没有。
所以给人感觉很唯美很纯洁。
这是台湾作品的一贯风格。
《近在咫尺的爱恋》也是这种感觉,很纯很美的感情,让人看了不由地想珍惜,因而完满的结局会比较适合大众的口味。
还算是不错的一部台湾文艺片,在我看来文艺片本就不应该有大规模的宣传,很多时候商业性的宣传会把电影弄变味的,这样的看片式宣传对这样的文艺片来说,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推出的档期又有点过于精打细算,没有办法,谁让发行方那么辛苦地工作呢。
我会介绍我身边的情侣去看,但应该不会是七夕当天。
比较精彩的看点,一是酒吧里的二胡应试女;二是小玲收拾酒吧小老板;三是悲剧电影的笑场 正应了(我想哭的时候会大笑)。
遗憾的是:爷爷在故事里的戏份没有权衡好。
还有故事的开始,在介绍人物的时候,有点唐突。
虽然后面有了很好的追溯性回顾,但是片头略有牵强。
如果是阮经天和 桂纶镁搭配。
会更合适我个人的胃口。
嘿嘿。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没有任何期待,我以为又会是台湾偶像剧一样的俊男美女,矫揉造作的浪漫爱情故事之类的,看到这几个熟知的偶像明星的名字,心里就没有很期待。
但是观影之后的感觉可以用惊喜来形容,也许是没有期待最后满意度也比较高吧。
这部电影我一直想了两天,呵呵,我觉得这两年台湾本土电影的发展已经不容小觑。
虽然规模还是小,还在努力地慢慢进步,但是做得很认真,品质也很不错。
并且,我喜欢这部清新亲切的电影,比之前的票房奇迹《海角七号》要喜欢得多,没有那么多让人讨厌的政治性解读。
看《海角七号》总让人感觉有点不舒服。
好了,进入正题了!
相对于大陆电影现在风行的烂片抢钱主义,我觉得这部《近在咫尺的爱恋》显得真诚很多。
首先,它讲了一个关于大学生的青春故事,有理想、有奋斗、有坚持、有妥协;有爱情的同时也有友情,有惺惺相惜,互相鼓励。
这个在台湾偶像剧中有着优良传统,显得故事讲述得游刃有余,很贴近现实大学生生活——当然某些情节还值得推敲,高潮的部分处理得不够圆润也是缺点,但总体还说,我觉得至少不是那种啥都没有的烂片;其次呢,编剧很费心思。
我们上编剧课的时候,老师说了,能让观众猜到下一秒你想讲什么的都不是好编剧。
这部电影最大的惊喜就是确实我猜的很多地方都没有猜对,让我看到了台湾电影编剧的认真,例子就不举了,大家自己看吧;再次就是对情感的刻画。
冲击七夕,讲爱情故事是没错的,但是难得的是,电影中对青青励志、男孩女孩的友情——虽然讲得过于简单,以及每个人对理想的追求,像一首淡淡的小品,有很多被打动的地方。
片中最打动我的尤其是明道和苑新雨的爱情,淡淡的,点到为止。
交换生的设置是好东西,因为我所知的确实有这样的事。
两人芳心暗许,但不知前路何方,所以很多话不能说。
苑新雨临走前为明道拉的那曲小提琴,相信很多人看得都忍不住流下泪了。
特别是两人之间默契的表白方式。
他的唇语说:“我会想你。
”她也用唇语说:“我也是”。
三年之后在她的独奏会上,他因为伤心而发的笑声打断了舞台上她的演出,他擦干泪水唇语道:“对不起。
”她微笑着轻声回道:“没关系”,再继续拉。
看到这里,不知很多人会不会像我无法自制地流下泪来,不是伤心的,是为他们高兴的,生命中很多时候无法实现的重逢的机会。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片末,镜头告诉我们其实很久以前他们就相识相爱了,但是面对失忆的明道,又重新认识交往,苑新雨说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随时可以重新开始。
”真的吗?
我们真的可以吗?
想着这句话,我都忍不住想哭。
很多时候,两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想要重新开始,然而另一个人已经不想了。
跑题了,电影设置的细节挺好的。
比如,明道说伤心的时候会笑,记忆短暂的鱼,哭着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郭采洁——她讲话实在太嗲了。
很好,我打八十分。
要是要我选,我看这个也不看《唐山大地震》。
以前一直都没觉得原来台湾电影那么文艺,像花吃了那女孩,听说,恋爱发音,还有最近桂纶镁那个,突然发现,原来台湾电影那么文艺,我写过听说的影评,因为那个片子喜欢彭于晏喜欢的不得了,这部片子,看完了就更喜欢明道了。
台湾电影的题材几乎都是以文艺为主,而且多数都拍的很干净,很温暖,让人看完像感觉很舒服,喜欢这样的电影,很清淡。
肉欲横流,鸡血和狗血齐飞的片子。
帅哥是不能比比较的。
我本觉得明道还算人模人样的,但一和彭于晏组队,就人模狗样了。
尤其还在片子里面装b。
别以为脱了眼睛就是超级无敌小乌龟呢。
撇开明道那部分。
整部片子还是能热血的。
个人觉得片子爱情和友情处理的很初级,亲情倒是处理的很高级。
小葵和小玲、大杰和爷爷两段算是异常亮点的。
其余基本都在打酱油。
尤其是阿信。
ps:关于尽在咫尺的爱恋,俗称暧昧,能把他拍的如此的让人不共鸣,也是一种本事。
在电影的前半段,我一直没有把范新雨对明道的了解和爱情联系起来,一直幼稚地认为她真的只是一个拳击手的fan,也没有考虑过郭采洁对彭于晏的爱恋,想象只是哥哥妹妹那么简单。
直到中途停下来忙活了一点其他的事情,电影中播演过的情节迅速在脑海中集结,“近在咫尺的爱恋”突然在眼前闪过,仿佛一股灵光,我才一下子醒悟到,也许,他们都是“近在咫尺的爱恋”:范新宇之所以对明道有着超出一般fan的了解,是因为她原本就不是一般的fan,她是一个在明道失去记忆后精心守护着他的天使,她可以把每一次相遇、相知都当做一次新的开始,安心地守候在明道身旁,这近在咫尺的爱恋虽然有点让人心酸,但是剧中表现出的温情脉脉和仿佛上天安排一般的机缘又总会让人会心点头。
对于另外一对,其实没啥大感觉,只是最后一刻彭于晏抱起郭采洁的瞬间,让我感受到一股大男人对小女孩的爱,爱你我就要抱起你,不管是当着多少人的面,给你最幸福的吻。
这个主题是很诗意很美好的,在生活中肯定存在着成百上千种原型和解释,因此每个人看后都会收获不同的启迪和鼓励。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们的物理距离是遥远的,但是我们的爱恋绝对是近在咫尺,可以任意触碰的。
就像我们约定“晚安,异床同梦”,那么我们都会带着相拥入睡的感觉进入同一个梦乡。
爱情,远在千里,爱情,近在咫尺。
喜欢彭于晏和郭采洁、可能明道对的那个女生是新人。
总觉得有那么一点别扭、啊哈哈,小葵真是卡哇伊呢、超喜欢郭采洁的淡淡的清纯的感觉。
支持
先说点和电影无关的闲话。
去看这部电影前,想买点吃的,记得上次看《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左右两边的人都在吃东西,饿得我肚子咕咕直叫。
这次长经验了,先去买点儿吃的。
兜了一圈,发现实在没特别想吃的。
后来就在广良兴买了点儿土耳其无花果干,结账时发现好贵。
那个贩卖的阿姨说:你真会挑,这东西很好吃的。
付完钱回来,她问:要不要封口。
我随便一说:那就封吧。
她说:你肯定是买给女朋友吃。
我说:是我自己吃。
她怪怪地看着我,笑着说:怎么会?
自己是舍不得吃这么贵的东西的。
我心里说:我真是买给自己吃啊,难道不可以?
我没有女朋友,也没有男朋友。
可这时,我已经不太敢接触她的眼光,恨不得自己挖个地洞钻进去。
这么贵的东西,不该买来自己吃,要么买来送给别人吃,要么与人分享,自己吃就是暴殄天物。
真是羞愧啊!
突然觉得自己真是好自私、好无耻、好孤僻!
进影院后,费了好大劲才撕开封口,一吃,好甜,还真是适合女孩子吃。
太难吃了!
还有,那个快乐柠檬的岩烧绿茶,口味更是古怪,我只喝了两口,剩下的只好扔进垃圾桶了。
这部电影就是看偶像。
台湾电影有它的特色,剧情很弱;剧中人物会不时地情绪很激动,他们爱哭,这部电影里还把笑作为哭的一种表现形式;结局大多是美好的;偶像的特写镜头很多,放在大银幕上真是惊人的赏心悦目。
不过,我有点儿怪癖。
看着明道大大的鼻孔,竟没发现有鼻毛露出,修剪得真好;彭于晏的眉毛和鼻头长得都很有特色,不过最有特色的是他很窄的锥子脸;郭采洁,我开始误以为是曾轶可,她俩发型真象。
常给年轻偶像大特写也就罢了,为什么还爱给老年的郎雄大特写呢?
这是不是太残酷了些。
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长嘘一口气,发现回到真实的,不那么矫情的现实世界真好。
立秋,不那么闷热的午后,我在朋友的带领下,第一次参加了豆瓣活动。
——高兴和期待我是台湾偶像剧和TVB剧集的忠实观众,各种新的老的,都看过一些。
对于那个当年在《爱情白皮书》里带着眼镜的瞿守,很是喜欢,今天他不再是瞿守,而是大家更为熟悉的彭于晏,喜欢他微笑和搞怪的样子。
这部电影很台啊,情节还是没有什么新意,但是总能在一些不注意的地方,加入一点有趣的台式幽默,总体来说是轻松愉快的。
除了彭于晏,还有一个可爱的“小男生”,她叫郭采洁,她演过一些些了,在台湾有“水女孩”之称。
但是我还是一直叫不太上她的名字,不过这次印象很深刻,很喜欢她的角色,单纯对自己爱情的执着,和对爱人默默的付出。
见惯了太多的争名逐利,他们的爱情像一缕微风吹过,清凉的,让人舒服,一下子觉得原来自己有点迷失了原来的方向,其实爱情还是一样很简单,“只要他在我身边就好”,对爱情的期待不是没有了,可能是被现实渐渐模糊了,他们好像提醒了我。
谢谢在七夕前让我看到这部电影,我想我会度过一个很愉快的七夕!
同时鸣谢积极带我去参加活动的菜包子,呵呵!
打著熱血青春的旗幟, 本質還是甜而不膩的小清新郭采潔+彭于晏 剛剛好
拜托,有点专业态度好不好!这拳击打得还不如kids return里头的嘞~练拳的时候居然还听小提琴~看在杏红出场的份上,给你两颗星
剧情太一般了,没有那种青春荡漾的影子,没有台湾市井的画面。结尾尤其俗套。
骗你的,难过的时候会笑一点都不酷 = =
小葵很可爱,喜欢她。
其实还不错
没想到还不错喔~即使剧情无特别,也有温情脉脉的气氛在。喜欢台湾电影的感觉,男生讲话gay gay的(没想到彭于晏身材这么好的说╮(╯_╰)╭),女生模样超正(郭采洁好萌、姗姗有点眼熟、小玲有点意思),无论梦想还是爱情都抱有单纯的执着,小荔枝喔~
彭于晏真是好看的小孩~
影院版的湾湾偶像剧,一星给彭于晏的身材。
也許是伴著09年的blogbus日記一起看完的緣故 現在回憶起這部電影 全都是一股焦躁不安的情緒。只有爛的電影 沒有爛的角色。片子可以很爛 但演員要盡責。郭采潔、明道、楊子珊、苑新雨這一群拖油瓶 把彭于晏的質素都拉低了。
唐玉小宝的肉体(¯﹃¯)
郭采洁拍平面太可爱了,彭于晏真是年轻的耀眼,除此之外,没了
我只是为了看那二十几秒的信宏。泪点低了,爷爷那一块哭了。
彭彭童鞋的身材,口水。
毫无亮点,毫无新意,郭采洁无论从长相还是歌声都太没特点了!
凑合着看吧。
就为了看某个酱油男……
即便有Amber,我都受不了这么俗的结尾……
~~~
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