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顶之灾》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91分钟后,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
M·奈特·沙马兰特的神秘主义的道路是否走的太远了,是否应该到头了,是否,这曾经让他在好莱坞大红大紫的“神秘主义”,还能继续让他“神秘”几年?
至少,在他的新作《灭顶之灾》中,在91分钟后,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个好莱坞我个人最喜欢的导演,他的才气正在被曾经帮助过他的“神秘主义”慢慢耗尽。
有一句话不是这样说的吗?
做什么事情还是要掌握点火候,太过了,就不好了。
——有志女青年对于M·奈特·沙马兰奇(以下简称M)的喜爱,其实源于《小村》而并不是那一部让他在好莱坞名声大噪的《第六感》。
可以说,是《小村》让我爱上了这个导演,我个人认为《小村》其实算得上是M导演生涯中最精彩也是最杰出的作品,这个充满才气的导演,把他所独有的“神秘主义”的气质以及希区柯克式的悬念,完美地融合到了《小村》中,正是《小村》最后的结局,让我彻底地爱上了M。
或许是来自于神秘的印度,M这个印度人让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彰显着那独特的来自于东方的神秘气质。
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在关注着世界上的各种超自然现象,无论是鬼魂还是永远死不了的男人还是麦田怪圈里的神秘外星人,一夜间突然出现在自家后院游泳池里的水妖等等。
好莱坞的恐怖电影市场,因为有了M而多了一份独特的神秘主义气质。
当《水妖》遭到了票房和评论的双双失利后,M的新作《灭顶之灾》成为了媒体口中“挽回他事业低潮期的重要作品”。
从开拍到上映,该片就好像一个待嫁的顶着红帕子的新娘,每一个人都想看看着新娘长啥样,因此,这部新作,还没有上映便钓足了观众的胃口。
从什么时候开始,M的神秘主义也就这样弥漫到了萤幕外,成了一个大大的噱头。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以一种心理去看M的这部新作的,至少,我是充满了期待,我期待能够再看到一部像《小村》那样优秀杰出的典型的M式的“恐怖电影”。
但是,91分钟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我想去看看《女妖》,都说《女妖》让M的事业下滑,那么《灭顶之灾》呢?
我只能用可怕来形容,是的,非常失望。
这部电影,被满满地M式的神秘主义所填满,以至于,它的故事中的人物是如此单薄,故事中的很多情节又是多么刻意,真不敢想象这样一部电影会是M拍出来的。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你是一个影迷,如果你喜欢M,那么本片依旧是最典型的M式的“恐怖电影”,充斥着太多太多你所能看到的M在他的电影中惯用的手段。
但是,这却可以说是M最糟糕的一部电影,这一部所谓的“另类的世界末日”电影,就像一杯无味地白开水,乏味并且平淡。
一对在婚姻中关系紧张的夫妻,在经历了可怕的灾难的考验后,终于挽回了两个即将破裂的婚姻,重新寻回了几乎要失去的真爱。
这一设置,在几乎任何一部表现世界末日的电影中都能够找到。
在本片中,M一方面要把他神秘的功力展现个透彻,另一方面又为了不让故事空洞,而塞进了一对夫妻,借此想表现出在大灾难面前小群体的反应。
但是,M在本片中却范了顾此失彼的错,在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衔接点,导致本片整体故事套路俗套,人物塑造也俗套,除了那个幕后操控灾难的“凶手”很新鲜以外,这部被寄于了太多期待的新作,也许将成为了M导演生涯中,最普通也最平淡的一部作品。
对于一部以拍摄恐怖电影为主的导演,M急于寻找新鲜的元素来制造神秘和恐怖,却忘了这一切的基础应该是有一个好的故事基础,一群饱满的人物。
本片,更像是一则重要的新闻,播音员用职业的语言播报出来,而那对夫妻就好像是这则新闻中的一对新闻背景人物。
在新闻中,他们为新闻增添了现场感,而如果是电影,那么这对夫妻却完全成了符号。
也就是说,在M的这部新作中,M变本加厉地使用着自己熟悉的“神迷主义”,确实,故事是很神迷和充满悬念了,可是当全片结束,观众大概不会是一头雾水而是会有如下反应:“原来就是这样嘛,何必搞的那么神神秘秘”。
最难以接受的是,本片中那些吓人的伎俩,实在是有失水准,比如,诡异的老太婆,老太婆床上的更诡异的娃娃,比如,那些各色各样的自杀方式,以及那些带血的尸体,这些吓人的伎俩之俗套和低劣,完全不应该出自M之手啊。
总之,《灭顶之灾》就像一个从M电影流水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了名声质量却不如从前的好了。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注明
真正的恐惧是看着世界慢慢的消失,看着信念的崩塌而无能为力。
故事基于蜜蜂逐渐消失的事实也好,基于编剧捕风捉影的幻想也罢,那种寒彻心扉的恐惧和无力感却无孔不入。
前两天看《毁灭日》,已经感到了无助中的绝望,《灭顶之灾》却把恐惧发挥到极致,无处可藏。
那部电影起因是一种病毒,这部电影起因是一种植物散发的神经毒素。
人类解决的方式,一是封闭疫区,为了拯救一部分人,一是自发的逃离,本片基于后者。
但两部电影的结局都只能依赖于事件自然的停止,或者适者生存。
否则,无论是封闭疫区还是自发逃离都无处可逃。
《毁灭日》让我想起非典,本片进一步让我想到非典引发的社会群体恐惧,当时仅仅是零星的致死案例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极度恐慌,如果出现这种不可救药的爆发,社会的恐惧绝不会像本片一样容易平复。
幸好非典也是自然消失,否则,蔓延的恐惧也会极大的改变人类的历史。
不要以为一切皆是幻想,恐龙的灭绝的本因也只是出揣测。
人类的明天会是如何,一切皆有可能。
本片配乐比较出色,作为爱情的线索,虽然不能说有太多加分,但作为一个完整的共同度过危机的爱情故事,也无可厚非。
但是本片也不是完美无暇,还是有些明显的情节漏洞。
主角太多次躲过厄运,幸运的有时莫名其妙。
影片并没有想象那么差,之前此类影片要不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或者夜晚,光天化日下能拍摄出那样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而且后面的几个桥段还是有效果的。
只是影片从一开始就将摊子铺得过大,如果没个说得过去的解释,必然让人失望。
所以影片后半部分的失控、无序以及嘎然而止和科学家一厢情愿的看法显然损害了整体观感。
而毫无新意的重复性结尾更是让人受不了。
看来M.奈特·沙马兰 M. Night Shyamalan是很难超越《第六感》《灵异村》的高度了,当然比起《第六感》,我更喜欢《灵异村》在哲学上对人类恐惧内心的阐释。
2008-07-13
男主角啰啰嗦嗦的感觉从电影开始到结尾,女主角表现一般,整部电影的镜头用的还不错,烂片也有烂片的技术含量在里面,试着学习吧
看到这导演的新片出来,总不难想起《南方公园》里恶搞他的一幕。
长相颇具喜感的Shyamalan,没错,就是个能把任何剧本都惊悚一番的能手。
可惜这片子有点让人感到他越拍越烂的苗头...不过,这个主题却非常之讨喜!
它试图证实这个人们从来也不敢承认的真理:“一切围绕着生物的东西都是倾向于毁灭生物的。
”一个人为的环境,是一个非自然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存有一个最终的宗旨,那就是“反自然”的否定力量,它支撑与动物相反的“人”的环境发展下去。
因此如果看完这片子,倒不至于感到什么恐怖。
顶多是感到这种隐隐切实的真理盖头而来的挥之不去的小小压抑。
所以,晚上看了睡觉,会有一点心情不好。
得看点别的逗乐的片子缓和一下。
《The Happening》在我今年所看的新片中,是电影语言最强有力的一部,甚至和Shyamalan自己过去的电影相比,我也认为这是表现上最好的一部,虽然她的内涵比不上《The Village》。
《The Happening》讲述的故事,关于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其实是一些陈词滥调,远不如《The Village》在思想上的犀利大胆。
但是《The Happening》利用镜头所传达的气氛,对观者的冲击力,却已经近乎希区考克的境界。
有几段戏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包括在电影开始不久,堵车队伍中的相继自杀。
自杀着依次是警察、和警察聊过天的司机、路边的女白领。
这是一个长镜头,镜头的焦距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全景一直慢慢聚焦到手枪上。
最后一个自杀者只能看到她的下半身,而无法看到她的脸,从而模糊了她的身份,暗示芸芸众生。
自杀者从职业警卫、到警卫身边的民众,到没有面目的可能任何人。
危机的恐惧感从具体对象逐渐蔓延到普通人身上。
只用了短短几十秒,就成功地施加了巨大的迫力。
在逃亡过程中遇到有人留守不开门的房子,两个同伴被开枪打死后。
有一个对小女孩的近距离广角的特写。
她捂住耳朵的双手明显变形失真。
这种冲击力极强的镜头在希区考克的电影中也非常常见。
电影最后遇到的独居老太太一场戏,在布局上非常精细。
见面的第一场谈话看似清高,甚至还有些暖意。
之后的晚餐中,背景的墙上挂着的十字架已经在暗示老太太的宗教信仰。
而第二天早上在老太太房间中墙上的密布的十字架和圣经图画和床上的破旧玩偶形成强烈对比,带出了很强烈的荒谬的恐惧感。
其实整部电影的布局都非常细心,Shyamalan换用了很多不同手法。
除了前半部在灾害逐渐降临时的未知和不确定,在莫名的灾害降临时的特殊场景甚至带有一丝美感,这些是Shyamalan过去电影中常见的。
电影的后半段却换用了很多不同的手法。
公路上的无阻和茫然,模型房间中的荒谬讽刺,困守房间中的野蛮自私,到最后独居老太太的怪僻疯狂。
Shyamalan尝试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恐怖片手法。
所以其实这部《The Happening》一方面是做得很细心,另一方面也有玩的成分。
《The Happening》在电影开始没多久,老师在课堂上说,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敬畏自然。
我当时有些不快,看完以后觉得老师的这句话,再加上这个灾害的设置,恐怕会让很多人对Shyamalan有些误解。
中国很多人说敬畏自然后,谈的是要保持原生态,对自然不作为,最好是退回原始人社会。
而Shyamalan的老师在说了“敬畏”以后,接着说的是做科学的方法,大胆的假设、设计周密的实验、仔细的观察和测算,然后是严格的分析。
确实是很严谨的方法,因为“敬畏”所以要更严谨的研究,而不是把自然当神一样的供起来。
在中国的敬畏自然派看来,如果不能退回原始社会,那么被自然的天灾干掉也算是报应。
而Shyamalan却让他的男主角老师用自己的那套科学方法在危机中得出了一个几乎正确的解释,并因此而脱险。
尽管电影中的灾难是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我有点点疑心这只是一个幌子。
电影更多关注的却是人对生命的漠视。
中毒者的集体自杀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模型房中虚假的盆栽和食物也是带出一种虚伪冷漠的感觉。
困守房中持枪人另可杀人也不愿和外人有一点点接触,是对他人生命的冷漠。
而最后的老太太,她拒绝和外界世界联系,心中只有自己和神,更是对整个世界的冷漠。
而电影在另一面,暗藏的主线是这个家庭的变化,从结婚中的不确定,到两个人拼命的自救,到最后抚养朋友的女儿,恰恰和电影中展示的冷漠形成一个对比。
最后补充一点花絮。
电影中课堂上的黑板上写着,爱因斯坦说,如果全世界的蜜蜂都消失了,人类也就只有四天的生命了。
大约半年前,我还没有看这部《The Happening》。
我有天从图书馆接了雯回家。
在路上,雯问我有没有听过爱因斯坦的这句话。
我说,我没有听说过。
这话应该是对的,但是不像是爱因斯坦说的。
因为太简单,而且有故弄玄虚的成分。
而爱因斯坦是真的太聪明,所以一般不会说这样的话。
雯说,她刚刚看了一篇文章,考证这句话的出处,结论是这句话只是一个流言,和爱因斯坦没有什么关系。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挺喜欢的,至少坐在电视前面没快进,没犯困的看完了。
气氛营造的很好,把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描述的很到位了。
男主演技很不错,尤其是对着树说话的调调可爱极了。
男主的朋友神经质的样子莫名其妙的,虽然让人不可理喻但是演得很不错。
女主的眼睛真大,真蓝。
其实细想一下,如果世界末日真的以这种方式出现,仿佛比丧尸更不让人遭罪但是也更防不胜防。
个人认为环境带来的杀戮是受情绪影响的,也就是如果一个人心情很焦虑、很担心害怕、很生气,植物们感受到这种对它们有威胁的情绪,就会产生反应来保护自己,通过风的传播这个反应从而使人类自杀。
就好像一个人如果担心男盆友爱不爱他就会撕玫瑰花,此时玫瑰花感受到人心中焦虑的情绪,玫瑰花开始产生反应让人自杀以防人会撕它,使人类破坏植物的情绪变为伤害自己的情绪。
举几个电影中的例子,最开始,中央公园长椅上的两个小姑娘,其中一个在焦虑自己书看到了第几页,另一个心情愉快的姑娘观察到了公园里的异样:有人好像很焦虑在挠自己。
于是一瞬间所有有焦虑担心害怕生气情绪的人都死于非命,而心情愉快的小姑娘没有事。
片尾心情愉快的小伙子看着那个担心自己自行车停在哪的朋友自杀。
而且每个人死前的胡言乱语都是自己在担心焦虑害怕生气的东西。
“我看到了第几页?
”、“我真不该把车停那!
”还有一个小姑娘喊“微积分”,微积分害死人啊。。。
可以看出不是因为人多植物才释放毒气的地方,老太婆自己中毒了,因为她当时在生气,生男主人公的气。
而男女主人公始终没事,大概是因为心中的释然与爱情带来的淡定,植物感受到这种情绪没有威胁,风中也便没有毒素了。
导演一直在说情绪戒指大概也是在暗指这方面吧。
爱让人生存,还有记得别惹花草。
故事看起来很玄幻,某日植物突然之间释放了某种不明毒素,并通过空气和风的流动散播毒素,同时毒素针对的物种恰好是人类,在入侵中枢神经后扰乱了人的行为意志,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下出现群体性的自残和自杀式的行为,仅仅在隔日这种毒素又突然消失了。
由于导演明显不打算让观众和故事中的角色搞清楚这突发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在无法获知额外信息的背景下,观众只能一味的观察故事中的人物,共同体验疑惑,恐惧,逃离和绝望的全过程,但因为所有角色的表现和演绎都太过浮夸和做作了(估计导演故意要求的),导致对剧情和人物行为的双重不理解加剧了观影的难度。
当然结合那曾经的“消失的三年”,又有一种对现实世界预示的意味,正如结尾电视节目中专家说的:人类成为地球的威胁,这是一次警告,仅仅是开始。
为导演宏大视角和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点赞,但通过这么一部没头没尾内容含糊的作品来说,就显得有些不及格了。
沙马兰正在经历自己的灭顶之灾,他试图将这个灭绝事件变为一段强大的寓言故事,给现代人一番警醒,就如除去《第六感》之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
这个迷恋神秘主义规则的思想者起初只是为大家讲故事而已,现在已经近乎蜕变为宣扬自我信仰的说服者。
这个思想家曾为《小村》注入了让人惊诧的对文明的反思,为《水妖》注入了唯美意境对地球环境有所思辨。
可是,票房决定了现今一本正搞艺术讲道理的人境遇悲凉,但这两部作品还是留下了小众的粉丝。
起码,沙马兰的形式美很诡秘,内容上也是有力度的。
可是,蛰伏而出的《灭顶之灾》又有些什么呢?
这个电影神似那些科教频道录制的神秘事件种种。
不幸的是,那些科普片最终总有答案呈现给你,《灭顶之灾》却无解,完全需要投入者去思考。
不仅如此,沙马兰可能受到了《水妖》罗嗦叙事的刺激,完全相反的跳入了另一个极端。
以至于影片从角色到主题都神秘兮兮,不知所谓。
对于角色性格的设计,沙马兰是有谱的,自闭的妻子、寡言的小孩,作为主角的教师,各自具备各自特点,有所象征。
但奇怪的是,这些自说自话的人物好像只有沙马兰了解为什么会出现在这离奇的灭绝事件中。
对观众而言,谁愿意费尽心思考虑导演不告诉你的必要交待,例如主角的妻子,无论形象还是内里都神不守舍的。
电影里的人好象都属于社交综合症患者,相互疏离戒备的很。
沙马兰一如既往揭露现代文明的缺憾,但这些人等和灾难有何关联。
逃难全程中,沙马兰甚至放弃了对角色深度的必要处理。
沙马兰肯定自我认为,灾难中此等人照旧不会相信沟通,那对于一部拍给大众看的电影也需要一定的讽刺、批判抑或同情才是。
最高级别的疏离者是那老太,天不怕地不怕人不怕。
这个角色沙马兰甚为用力,却离题万里。
本来观众被灾难牵制的,却冒出来这么个混不吝。
前面有人猎枪射杀同类大家可能理解灾难中的人性失衡,但这个老太太就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低级的为了什么而什么。
其实最呕的是,夫妻二人形式主义滥情一般在病毒中升华爱情,大无畏在这里不是伟大,而尽显不靠谱的愚蠢做作。
角色的空洞使影片更加的神似科教电影,而那些诡异离奇的创意更加重此感。
对影片的向往起于该死的预告片,换言之,看过预告片,这电影根本就不必看了。
这个诚挚的告诫虽然狠毒,却具备足够的诚信。
因为,沙马兰这一次连自己的创意也没交待清楚。
走在大马路上的人们莫名其妙的全部自杀,一股股风吹过路边植物,就是无形强大的灭绝武器。
这创意通过现代电影的强力描述,堪称真实可信,恐怖决绝。
陪着角色们逃命,整明白了躲避办法,顺带学习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其它却聊胜于无。
这是影片的实在观感,超级简单。
结尾处,俨然多云天气要转为暴风雨了,一次更大的灭绝即将降临。
然而,这灾难究竟是什么?
沙马兰这次太勇敢了,想当然的自己设计了灵异奇想,这和众所周知的麦田怪象不同,不是大家认同的,是独家创造的。
然而,沙马兰还是按照神秘主义学说来概念化,就是照旧无解。
沙马兰这次将自己编撰的神秘主义哲学彻底的神秘了,自己也变成了感性的神秘者了。
植物为何反噬人类,沙马兰在背后说,这很神秘,需要自己思考。
这是神秘主义者的一贯作风,按此理论的习俗,肯定是人类自作自受,遭报应了。
因而,《灭顶之灾》之中暗藏了沙马兰的警世野心。
无论如何,他想通过神秘兮兮的灵异现象,利用大众的恐惧担忧来宣扬自我的思想理论。
他在做哲学家、科学家、神学家们要做的事情。
群居的人类不能疏离、大自然不能继续受伤害、现代社会毫不关注这些大问题,尔尔如此的道理是进步的。
但沙马兰选择了极端的创意哗众取宠,显然只是一名看得见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敏感者,仅此而已。
他想让《灭顶之灾》变成现代寓言,却没有寓言者的学识、胸襟和内涵。
也许只能同情的说,信仰神秘主义的人真的仅仅是擅长神秘而已。
还是为沙马兰惋惜吧,他很努力,却结果如此。
沒看懂
所谓故弄玄虚与投机取巧的最高境界!James Newton Howard依然敬业。
虽然有主角光环太重的嫌疑,但电影中的创意值三颗星,第一次看到以植物为恐怖主角的片子。电影从开场就设置了最大的悬念,直到最后也没有完全揭晓,中间恐怖氛围的营造真的值得一个高分。前五分钟就被结结实实吓到了两次,前半小时被吓到了三次,作为一个恐怖片,我被它吓到,当然就要给它比较高的分了。如果说性格古怪的老太太是稍显俗套的设定,但是集体跳楼、多人用同一把枪接力自杀的设定就显得新奇了。四星推荐。
槽点多得都懒得吐了…两颗星纯粹是给莎莫面子…
我在很短的时间里莫名其妙的看了zooey deschanel四个片儿 之前从来没见过这女的 不过这种事儿经常发生
还奇怪怎么找不到马特达蒙的名字,然后发现帖子里有很多人都把马克当成了马特,长的太像了…… 郁闷的是,这片子到底也没算是很清晰的揭示大家有自杀情绪的原因。主角最后总能活着,总能幸福。
编剧导演肯定哭死
虽有故弄玄虚之嫌,但节奏把握不错,气氛也营造的不错。可惜不卖座,不知好莱坞还能给他机会吗。
小时候对这些无形的自然恐惧真的有阴影。
蜜蜂全部消失,其中的原理,规律,法则,无人知晓,但依旧试图找出答案。生命集体死亡,背后的起因,动机,缘故,无迹可寻,但仍然妄想逃过一劫。我们曾赖以生存的家园,变成危机四伏的坟墓,我们曾歌颂人性的光辉,变成互相屠戮的怪物。风声在耳,血流如注,面对无色无味的毁灭,文明是如此苍白无助。沙马兰对于呈现看不见的未知力量有着莫名的痴迷,从《第六感》的人鬼互相试探,到《天兆》中未知击败未知,再到《神秘村》中人类伪造未知,再到这一部的绝对未知,末日景象与看不见的敌人,是他一直以来的表达主题。由灵异片转型灾难片,视听依旧精致,小花招层出不穷,闯入道具之家(空无一人的荒诞)→第二户人家开枪(人被环境所改变)→第三户与世隔绝的老人(人原始的劣根性)这种层层递进的看见人性,本身就已经比任何灾难都让人害怕。被低估了。
废废废废废废废废
类似于玛雅的预言
作为科幻片来看的话就感觉略逊一筹,没有精彩的视觉冲击,只是在故弄玄虚的半文艺与探究人性的调子,本人只是来看佐伊丹斯切尔的,那一双看似迷茫又灵性十足的大眼睛一直深深地迷着我的心,另外,马克沃尔伯格那段心情戒指的段子很浪漫,值得作为以后谈恋爱必备的经验。
what the fuck?
虽然情节空洞,还是难免喜欢一下Mark W
5.7/10外面风大太危险了
6.5。沙马兰唯一的R级片,大部分时间主演的表演都不太行(尤其女主)。优点是一贯的(纯真的情感、最简单有力的表现),但R级片的创作思路显然不太适合沙马兰,而且风也太难生动捕捉了(视听差点儿)。
物对感性世界的反抗。如此细致入微地传导秋千摆动时树枝的震颤——可危险压根不在此处。当你自以为把握住了沙马兰电影中的某物,它总已经停留在离你最远的地方。两个镜头:撞碎窗户,狂风灌入房间,感觉思路类似《东京奏鸣曲》,物的世界的入侵;事件结束后三人进屋之前,首先是一个空镜头,其中屋内诸物各居其位、安然自得——时间被提前了,我们忽然与最为恐怖之事照面:一个无人的世界。
世界末日 来吧
植物大战地球人,风吹草动见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