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电影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但是,看到一版面的回复,一个短评不足解我心中之愁。
所以,必须开个开篇来讨论这个电影。
一看短评!
全是“圣母婊”“虚伪”“矫情”,满屏的一星。
这是一部反战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生命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索马里生活的电影,这是一部引起我们对生命思考的电影,这是一种博弈的哲学电影。
偶的天。。。
“圣母婊”是个神马玩意儿?
我承认,这样的电影放在中国社会里,绝对是一部超前,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电影。
生命是什么?
人类社会是什么?
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我不懂,为什么很多人当面对这样一条生命的时候,我们的表现是如此的冷酷,如此的残忍?
先不说真实的战争会否出现这样的事情。
但是,电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把这样的一件事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是对思考电影要表达的。
就只会骂一句“圣母婊”? 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残忍的社会,也是一个宗教信仰淡薄的社会。
但是,我们应该是一个“人”吧?
“人”应该具有天然的良知,孟子有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共有的感受?
是什么让中国人连一点点的怜悯与善良都容不下的?
我真想知道大家的童年或者生活是怎么样的?
是什么驱使大家居然连这种虚构出来的善良与怜悯都容不下的?
我们一来就骂别人“圣母婊”,“圣母婊”我想了很久,对应它的只有是“禽兽王”。
难道,我们追求的生活是残忍、冷酷、视生命如粪土的“禽兽王”?
过着丛林法则,我们才赞叹,这才叫好电影?
这才叫生活?
为什么啊?
现在网络上,看到有一些人相对的善良,我们冲口就“圣母婊”。
看到欧洲收留难民也称人家“圣母婊”。
能不能想像一下,这些人,这些难民,他们是人类啊?
他们也有自己的亲人,也有自己理想,也有自己的生活。
他们只是被迫,因为战争而痛失家园,而离乡别井的。
为什么,我们对待这些人类是如此的残忍。
更何况,收留他们的是外国人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抢不到你们半点麻辣烫。
为什么在你们的内心里,这都可以被鄙视啊?
难道,我们中国就应该活在森林里?
每天你死我活,当然看着别人你死我活的,我们才觉得踏实,才睡得安稳?
不要这样啊!
还有,我们眼里容不下半点的虚伪,我奇怪的是,你们的生活就是有一句说一句,做人都是腰板挺直,从不虚伪,从未做过违心的事?
你们在街看到一个女的不好看,直接就叫人家丑女?
看到不熟悉的亲戚,理都不理对方。
看到朋友做错一点事,就翻脸不认人?
看到城管打人就冲过去维护正义?
是这样的吗?
你的生活是这样现实,这样纯粹,不带一丁点的虚伪的吗?
虚伪是什么?
虚伪是道德的基础,一个社会的道德的基础在于虚伪。
见老师,我们恨这个八婆,我们一样要虚伪地点头说“老师好”。
今天,心情很差,见到长者,我们一样起来让座。
这就是虚伪,但是,正因为虚伪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
一个半点都不虚伪的国度,那个叫森林,住的那些叫禽兽。
老虎与小绵羊之间不需要半点的虚伪。
老虎与老虎之间也不需要,有性冲动就可以上,不用送花,接送回家,还甜言蜜语。
能不能理解啊?
各位朋友!
中国社会,不缺道德,不缺物质,不缺金钱,中国社会缺的是善良。
有人说,中国社会应该首先追求民主法治自由。
我觉得不对,中国人应该先回归善良。
善良,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我们是人,不是禽兽。
回到电影,电影不是拍给你们看的。
电影是拍给洋人自己看的。
电影不是来表现给中国老百姓看,我们美军、英军还是很人道主义的。
你们错了!
你们太看得起自己了。
这电影是编剧拍给美国、英国人,特别是军人看的。
给美国、英国政府看的!
知道什么叫反战吗?
这TM就是反战了!
这都不理解,一来就国家至上,人命算个屁的思维,中国人最受落,最喜欢。
爱国嘛!
国家不比一切重要吗?
电影告诉你,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多一点的思考,多一点的仁慈,多一点的等待。
美军仁慈了吗?
英军仁慈了吗?
没有,小女孩死了!
这不是要表达他们多么伟大,多么高尚。
相反,电影是要让所有人去思考!
在生命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博弈,应该如何选择。
能懂就懂,不懂的,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懂。
生命价值,不是说你的生命,生命是指所有人的生命。
最后,用《大卫戈尔的一生》里的一段台词来结束这篇影评:大所以拉康的教训是为满足欲望而活你永远不会幸福。
所谓完全合乎人性,是指努力为思想和理想而活,且不以满足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是以生命中那些正直、同情、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
因为到最后,我们只能通过是否尊重他人的生命来衡量我们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当大家组团去看美队的时候,我一个人跑去看了《天空之眼》。
已经都快下片了,不知怎么又重新排上来了。
本来对反恐题材没什么兴趣,纯粹是冲着我教授遗作去贡献票房的,结果意外地非常好看! 成本不高,基本没啥特效,甚至大部分是室内戏,全靠演技台词支撑。
然而这样一部嘴炮戏却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全程无比揪心,紧张感爆棚,远超某些大场面电影。
经典的战争道德困境,被电影挖出新的深度。
一些小幽默始终贯穿其中,善于讽刺的英国演员们又一次不遗余力地黑了把自己政府。
让我惊讶的是场内观众的感情投入程度,这片真的是做到了让全场观众都跟着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包括不安分的熊孩子们最终,我们没有看到救赎,没有看到皆大欢喜,而是迎来了一个无比现实的结局,也听到Alan用充满磁性的低沉的声音为这个道德议题作了结语:"Never tell a soldier that he doesn't know the cost of war."当片尾字幕打出了in loving memory of Alan Rickman时,泪目。
最后我就想问一下,那个无人机驾驶员小哥谁啊?
!含着泪水的蓝眼睛简直帅爆了好吗?
!啊啊啊啊啊!
从来没有这么急切地,希望一个大饼摊上的所有大饼,能够被尽快卖掉,因为,它的摊主,是一个闯入军方反恐行动打击范围内的小女孩。
我们已经无数次地看到过参与过这种主题讨论了:如果正常铁道上有九个小孩在玩耍,而废弃铁道上有一个孩子在玩耍,进站的火车已经来不及刹车,做为车站员工的你,是否该把铁道切换,让火车冲上废弃铁道;如果轮船沉没,十个生还者凭借救生艇漂流在茫茫海上,而获救之日还遥遥无期,要不要杀掉其中一个作为粮食,让其余九个人多挨片刻?
《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把这种伦理和道德困境变成了现实,凯瑟琳上校和她的同事,已经追踪一群恐怖分子达六年之久,终于等到他们进入同一所房子,并且看到他们正在筹备自杀式炸弹袭击,可以名正言顺、合情合理地发射“地狱火”导弹,将他们歼灭时,有一个小女孩,却在那所房子的墙外摆起了大饼摊。
根据军方安全专家的估算,一旦导弹爆炸,她被严重伤害的可能性,是65%。
所有指挥、执行行动的人,包括官方的法律顾问,开始拷问、纠结、估算、博弈。
但我想到另一种可能,如果这是一个游戏呢?
如果这是一个反恐游戏呢?
我们在电脑屏幕前,看着恐怖分子已经走进打击区域,而小女孩在墙外提篮叫卖,面对一群数字人物,我们会否有那么难以选择,会否有那么强烈的道德感,迟迟不肯敲下发射键?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天空之眼》 的画面感觉,酷似游戏。
不论是空中监控设备的俯瞰视角,还是甲壳虫等等小型入户监控设备无死角移动的视角,还是军方分析员所使用的面部识别程序、炸弹伤害分析程序,都让《天空之眼》酷似一场反恐游戏。
我们就是上帝,就是全能的操控者,就是天空之上的那双眼睛。
所以,《天空之眼》让我想起的,倒不是任何反恐电影,而是《安德的游戏》,游戏里发生的一切,对操控游戏的人是假的,而对游戏中人(数字人物或许并不是虚拟的,也许自有生命和情感)来说,却是真的。
事实上,对人类精英,对军界高层和政客来说,这就是一场游戏,按下发射键,没有那么难。
犹如斯大林的名言:“一个人死亡是悲剧,一百万人死亡就是统计数据”。
到底是要一个小女孩子死,还是要八十个人因为自杀式炸弹袭击而死,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他们考虑的,只是舆论、民意、支持率,“如果让恐怖分子出去实施了自杀式爆炸,我们就赢得了人心,但如果我们因为附带伤害而炸死了那个小女孩,那他们就能获得了谈资。
”而他们做出决定的方式,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慎重,国务卿正在国外访问,吃坏了肚子,只想赶紧下个指令,好回到马桶上;总统在中国访问,正在和中国的乒乓球小将打一场友谊赛,他很简单地做出了发动袭击的决定,随后面色轻松地回到了球桌旁。
所幸这不是游戏,在作战指挥室担任指挥的,在一边担任法律顾问的,以及最终执行导弹发射任务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思想,有自己的世俗身份,也要承担世俗后果。
他们没有单向度地接受命令,而是一个一个、一层一层,从自己的角度,发表了反对意见,官方的法律顾问,从头到尾在反对袭击,执行导弹发射任务的军人,甚至临场抗命,就如电影《十二怒汉》中所说:“必须有人反对,基于慎重对待生命的原则。
”必须要反对,哪怕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些微小的反对、拖延,让袭击被推迟了,从将军到发射员,都只好再等一等,希望局势发生微妙变化,他们无法干预小女孩的行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饼以自然的速度自然地卖掉。
尽管他们的努力,最后并没收到预期的效果,但他们的努力本身,就避免了让恐怖分子赢得战争,因为,如果他们让无辜者死去,他们就变得和恐怖分子一样了。
为了让他们更像活生生的人,剧本给几个主要人物,设置了一些职业之外的生活细节。
开场,凯瑟琳被丈夫的呼噜吵醒,无奈出去遛狗,这一幕甚至让人以为这并不是什么反恐故事,直到她穿上制服,我们才知道她的身份;紧接着,将军给女儿买错了洋娃娃,导致女儿不满,不得不让下属去解决。
所有这些细节,简洁、高效,都赋予这些人物真实的质地。
但诡异的是,这又分明是一部电影,或者说,一部真实感更强的游戏。
所有人的身份、来历、立场、道德感,以及他们作为人的真实质感,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
他们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都是经过设计的。
所有的情节,如何推动剧情,会引起什么样的讨论,在这个电影还只是纸上梗概的阶段,就已经经过反复讨论,都已经被估算过了。
为了政治正确,主要的恐怖分子,甚至被设定为白人,来自英国和美国。
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反对,他们的热泪盈眶,都是假的。
所有这些,和游戏并无两样,比游戏更可怕的是,游戏会多几种选择,面对电影,我们的选择只能有一种。
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人在发射导弹时有丝毫犹豫,没有人在疯狂印刷货币的时候,有丝毫罪恶感,没有困境,没有道德挣扎,既已获得操控一场游戏的权力,没有人会轻言放弃。
我们,都只是这场游戏中的游戏人物。
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6年第8期,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受限于出版方面的某些规定,杂志社对在杂志上发表的版本,进行了些许敏感词句上的修改;以下为原版: 在《天空之眼》之前,还没有哪部电影达成过如此成功的效果——将无人机作为电影的“主角”,又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
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军用无人机成了战场上的“新宠”。
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及时抓住了卖点,以无人机的电子光学设备、红外系统、微光电视与合成孔径雷达作为镜头,为观众开启了无人机的“上帝视角”。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这并不是军用无人机首次出现在银幕上。
2005年,《绝密飞行》中的“反派主角”,就是一架产生了“自我人格”的全智能无人驾驶战斗机。
只不过,这架战斗机过于先进,人类科技至今也无法实现,使其更像是“战斗机版”的《终结者》。
2006年,《碟中谍3》中出现了美军MQ-1“捕食者”式无人机发射导弹的镜头。
这同样看似科幻的场景,早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中,就已经成为了现实。
阿富汗战争爆发2年之前,在北约空袭南联盟的战争中,无人机还仅用于执行侦察与监视任务。
2007年,在《变形金刚》中,美军特种兵大战“萨克毒蝎”时,首先赶到战场的也是1架MQ-1,及时为美军司令部提供了影像信息情报。
从此,无人机频频飞上银幕,一发而不可收拾。
2008年—2016年,在《地球停转之日》《谍影重重4》《善意杀戮》中,出现了美军MQ-1“捕食者”式无人机。
在《鹰眼》《天际线》《天龙特攻队》《第8海豹突击队:深入敌后》《危机13小时》中,出现了美军MQ-9“死神”式无人机。
其中,《天际线》中还出现了尚处于试验中的X-47“飞马”式无人机,向外星人的母舰发射了战术核弹。
有些观众将其误认成了美军B-2“幽灵”式隐形轰炸机,实际上笨重的B-2根本不可能像电影中的X-47那样灵活地上下翻飞。
《鹰眼》中出现了通过手抛,就可以放飞的“黄蜂”3式小型无人机。
就连《速度与激情7》这种与飞机完全无关的“汽车电影”,都虚构了前掠翼型的科幻版“捕食者”式无人机,来凑个热闹。
不伦不类的《威士忌、探戈、狐步舞》中,亦有无人机空袭的片段,但未表现具体型号。
在《天空之眼》中,除了盘旋在高空的MQ-9“死神”外,外形伪装成蜂鸟、甲虫的微型无人机,也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些看似“科幻”的技术,已经成为了现实。
除了迈克尔·贝导演的《变形金刚》与《危机13小时》中,无人机只用于侦察与监视外,其他相关电影中的无人机,都执行了对地攻击或空战任务,是不折不扣的“空中杀手”。
几乎所有在电影中出镜的无人机,都是美军型号。
这当然要归功于美国军事科学技术与电影文化产业的“双重发达”。
在美军引领的新军事革命与高技术战争中,无人机统治未来的天空,已是大势所趋。
即使是美国的敌对国家,只要具备技术条件,也都在一边通过官媒叫嚷“美军信息化作战的软肋与无人机的不可靠”,一边埋头苦干研制自己的无人机。
《天空之眼》片段,在目标上空盘旋的美军MQ-9“死神”式无人机。
《天空之眼》片段,美军MQ-9“死神”式无人机翼下挂载的AGM-114“地狱火”式反坦克导弹特写镜头。
“上帝”视角 通常来说,常规题材的电影不会使用太多的主观镜头。
从《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战争片中开始频繁地出现主观镜头,从而增强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是基于摇晃的主观镜头,成功地找到了观众可以代入的主体——参加战斗的官兵。
电影中的无人机,则名正言顺地创造了一种新的镜头语言——“无人机视角”。
本质上,是将观众代入无人机的驾驶员,所看到的画面是控制台的液晶屏幕。
无人机视角并未改变“推、拉、摇、移、升、降”等基本的镜头运动形式,拍摄角度几乎是清一色的俯拍。
在过去的电影中,并非没有俯拍镜头或处于全知状态的“上帝”视角。
但是,这些镜头却很难找到代入的主体。
《亚历山大大帝》希望通过高空俯拍展现高加米拉战役的恢弘气势,而不得不将视角代入了一只鹰。
无人机视角的优势在于无人机的飞行与监控方式,使其能够在目标上空不断盘旋,侦察设备却始终瞄准目标,在目标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提供连续不断的目标影像。
在速度极快的战斗机上,飞行员要集中精力进行飞行控制,无法长时间全神贯注地监视,发动机的轰鸣也会让目标逃之夭夭,使监视行动无法进行。
2014年9月,导演加文·胡德在南非的家乡拍摄这部电影时,南非政府并未对其用于电影摄制的无人机开放领空。
实际上,电影中所有的无人机视角镜头,都是通过后期的视觉特效制作而成的。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电影摄制期间,电影的四位主演——海伦·米伦、亚伦·保尔、艾伦·瑞克曼、巴克德·阿巴蒂,甚至从未见面,都是单独与导演完成的拍摄。
作为艾伦·瑞克曼的遗作之一,人们对他纪念,也为这部电影增添了人气。
《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影评人理查德·罗珀表示:“瑞克曼从未得到过奥斯卡提名,现在也很难说他会因这部影片而获得最佳男配角,但他在其中的表演,足以证明他独有的天赋。
” 最终,这部预算成本为1300万美元的电影,赢得了3280万美元的票房。
在“烂番茄”网站上,其获得了95%的新鲜度,广受观众与影评人的好评。
《天空之眼》片段,艾伦•瑞克曼饰演的“将军”与英国政府官员商议无人机空袭事宜。
《天空之眼》片段,海伦•米伦饰演的“女上校”,片中最为冷血与坚毅的角色。
《天空之眼》片段,无人机对恐怖分子藏身的民宅进行反复轰炸,误炸了无辜的平民小女孩。
反恐战争的悖论 无论如何,无人机只是电影的工具。
无人机的出场,绝不仅是为了提升电影的“逼格”,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其盘旋与监视的功能,进行叙事。
《天空之眼》亦是如此,无人机视角的作用,是更清晰地交待前因后果与情境,从而引出反恐战争的悖论——对平民的附带伤害。
过去,人们常说“子弹/炮弹/炸弹”不长眼睛。
如今,制导炸弹与导弹的精确性与命中率,足以算得上是“长了眼睛”。
然而,爆炸的威力,使附带伤害仍然无法避免。
早在2014年,同样是无人机视角的电影《善意杀戮》就曾表达过这样的主题。
但是,这部电影的情感倾向流于感性,而缺乏理性思考。
男主角与女副官无法确认中央情报局指示的目标是否是恐怖分子,就认为炸死他们是滥杀无辜,但男主角炸死他亲眼目睹过的恶棍,就是伸张正义。
这种仅凭朴素的情感与道德观进行的判断,明显缺乏说服力,以至于电影对战争的批判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自越南战争以来,以个人主义对抗国家主义而表达的反战思想,几乎成了欧美的“政治正确”。
某些国家对在影视作品中反思祸害了本国人民的历次政治运动,尚且讳莫如深,欧美影视界就已经开始关心他国人民的死活了。
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他们“吃得太饱,生活太好”。
相比之下,题材与视角都与其高度相似的《天空之眼》,就要成功得多。
整个电影多局限于几个场景,且多为室内戏,节奏却张弛有度。
电影曾计划定名为《杀伤链》(Kill Chain),军事术语中的意思为“目标的识别、分配、决定、攻击与摧毁”。
在电影中,无人机空袭的程序,完全遵循着这个步骤。
英国政府死抱着“政治正确”而逐级请示,使英军多次延误战机的讽刺,不禁让人想起英剧《是,首相》与《是,大臣》。
这种政府部门与官员的推诿扯皮与效率低下,“颇有我大天朝的风范”。
在电影中,美国政府就要冷酷而高效得多,每道命令都直击命门,一针见血。
在立场上,《天空之眼》并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
既没有完全偏向“反战”,却也着力表现了战争对平民的伤害,看似没有给出答案——提出问题,不给答案,才更能引起思考。
既表现了无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又反映了反恐战争的必要;既明确了恐怖分子的残忍,又表现了恐怖分子也会在危难之际伸出援助之手;既展现了“将军”与“女上校”的冷血与肃杀,也通过细节表明了他们的善良与温和。
甚至用矛盾而经典的台词,反复表达了反恐战争所处的困境——“一个YouTube视频也可能会引发革命”,“恐怖分子炸死80个无辜的人,我们就赢了;我们炸死1个无辜的人,恐怖分子就赢了”,“永远不要说军人不知道战争的代价”。
唯一真正关心小女孩生死的英国官方人士,是最终被瑞克曼饰演的“将军”一语驳斥的“女政治顾问”。
然而,她的“圣母心”却近乎于“圣母婊”。
“电车悖论”的伦理难题再深刻,也只能放在哲学课堂上去思考。
在那个危急关头,唯一需要的只有当机立断。
单纯就电影本身来讲,无论从手法还是叙事性方面,电影都表现的很好,这点毋庸置疑。
但是最大的失败在于故事情节本身,电影前半部分表现的很好,但是自从哪个小女孩出现在攻击镜头里以后,一群自以为很高大上的圣母婊,为了一个编织出来的关于人性和民主话题,争论不休,表现出他们有多么的在意一个人的生命,却对满大街的人视而不见。
电影表现的很多人,特别是那两个无人机驾驶员,有多么的具有人性,从而想标榜整个西方世界有多么的正义,但是他们恰恰忽略的整个战争的本质,是谁发动了这么一场战争?!
是谁造成了现在恐怖主义和恐怖分子横行?!
答案是,正是他们自己造成了这一切一切的恶果!
现在却想通过电影这么一个很直观的方式,去粉饰自己的罪行,让人感觉很可笑。
特别是看到电影最后一个个在荧屏里泪流满面,好像多么同情哪个受伤致死的小女孩,这个本该带给观众同情和共鸣的情节,却没能起到他们想要的作用,我们只看到一群假仁假义的所谓正义者在哪里惺惺作态,让人感觉到厌恶。
内心无比煎熬的一个半小时,剧情节奏掌控的很好,全程紧张而纠结,人物形象鲜明饱满,细节铺垫到位。
对于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升级版“电车难题”,政客们形色各异的面孔令人唏嘘,决断、推脱、大局、小义、正义、伪善……当死亡的抉择权摆在面前,人性的美好与丑恶都开始变得耐人寻味。
恶劣的大环境中,一个生活在开明家庭的小女孩,这份被父母小心呵护的幸运让她的命运更加牵动人心。
影片表达出了对弱小生命的尊重,道德悖论虽然无解,但在这个沉重的命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丝爱的努力,尽管这份爱显得十分无力。
”如果你见过真实战争的残酷,你就能够理解生命的意义“。
看完这部电影最想说的还是,愿世界和平!
典型的电车悖论难题,是杀死一个人拯救可能被害的八十人,还是冒着八十人被害的危险,拯救一个人。
问题其实很简单,难的是选择背后的责任——这点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杀死小女孩,要被指责;而片中,两个老戏骨海伦·米伦和“斯内普教授”饰演饱经沙场的军官则明白战场上的杀伐果决才能最大化拯救生命,并且最后承担了“骂名”做出了袭击的决定。
所以,艾伦·里克曼在里面说了一句话:永远不要对一个士兵说,你不知道战争的代价。
这其实挺悲凉的,这些“冰冷”的“杀人机器”的责任却是救人,杀错人要受到指责,救不出人要受处分,归根到底,战争才是最残酷的。
围绕电车难题展开的单线剧情,分秒必争的紧迫感让人全程屏住呼吸,从一个简单军事行动逐层递进最终上升到人性间的斗争,转呼啦圈的小女孩牵动着所有观众的心。
演员演技集体在线,完美的结局让人禁不住热泪盈眶。
看了下很多影评都在讨论,这部电影着重在道德困境上面。
然而我觉得导演只是想告诉我们的是 当现今科技和政治力量赋予了一群人拥有了千里之外决定一个人生死的能力时, 如何去约束这份力量?
法律?
道德?
然而很不幸导演说:这两样神器只是bullshit。
正如电影台词一样,法律不是来约束他们的,而是保护他们的。
而小女孩的死也正告诉大家,道德并不能左右这群人的决定。
或者说这种道德观不符合这群人的需求。
因为他们拥有这份力量后,他们责任也在增加,他们不是在为一个人负责,而是国家。
由此可证,道德观,价值观只具有部分普世性。
有句俗语叫做屁股决定脑袋,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你会做出怎么样的决定。
救女孩没有错了吗?
不救女孩错了吗?
可能没有一人能不迟疑的回答这两个问题。
所有讨论道德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体。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样的体制能约束这份力量而又能让这群人有效的行使这份权利。
未完续待---凌晨看的电影,先休息了。
影片讲述一次针对自杀袭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中,军方和政府为是否采取可能殃及一个无辜小女孩的飞弹打击而产生的分歧。
这对应着一个经典道德悖论“有轨电车问题”:你是否会把即将撞死五个人的电车转向只会撞死一个人的轨道上。
在一个简单化的有轨电车模型下,大多数人会选择最大利益,牺牲一人拯救五人。
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却是:当问题被具体化地放在一个真实场景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
其中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1. 悖论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在电车问题中,更多人倾向于把“为了最大利益牺牲一人”当成一个标准答案。
而选择不作为则可能被斥为伪善。
但在电影里,导演带着观众观察并参与到小女孩的日常生活中,天平的这一边就不再是“一个人”这样冰冷的数字,而是要面对一个上一秒还在你眼前玩耍的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下一秒死在你的手里的残酷现实。
这对人心灵上的冲击远比一百个人死在新闻里大得多。
更不用提选择者还要面对因道德和舆论压力产生的自责。
这种状况下你还能轻松地做出理性选择吗?
所以这个道德悖论的矛盾不在于选出客观上最好的答案,而在于即使有了最好的答案我们出于感性也不一定会选择它。
2. 当个人陷入伦理困境,有没有办法做出一个决定?
从上个问题的答案中很容易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应该战胜感性,为了大多数人的福祉理性地做正确的事。
电影里的英国军方基本上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他们容忍小女孩的牺牲,极力促成通过飞弹打击的提案,因为他们知道放走恐怖分子必然导致更大伤亡。
Benson将军、Powell上校都不是冷血无情的人,前者接到任务之前还在给女儿选购玩具,后者是吵醒了小狗也要说sorry的慈祥奶奶。
但投入“战场”的他们,一个是把娃娃交给助手再走进会议室,一个是从睡袍换成制服。
导演有意地强调这些仪式性的细节,就是为了说明:为了说服自己冷静客观,军人只能把人性放在一边,这是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正如Benson将军所说,军人不是没考虑过战争的代价,而是考虑之后做出了无奈的选择。
相比于理性的军人和作为感性代表的女官员(她始终坚持宁愿冒着大规模恐怖袭击的风险放走恐怖分子也不直接作恶杀死小女孩),我们大多数人同时受到感性与理性摆布。
这就造成了我们在伦理困境中更举步维艰。
于是我们首先会下意识地选择推脱责任,把伦理困境推给别人解放自己,正如片中大部分政府官员的所为。
也许在屏幕前的我们可以肆意嘴炮指挥这些大人物们应该作何选择,但当责任真的压到个人的肩上时,我们也许会同样选择把决定权交给他人。
而当问题推不掉的时候,我们仅剩的选择就是找个理由说服自己,假装感性理性上都过得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粉饰太平地渡过这个无解的难题。
当飞弹伤害到小女孩的几率被评估为65%的时候,大家还在踢皮球;但当局势变得已经迫切需要一个答案,皮球再也踢不走的时候,大家是怎么做的?
他们几乎是通过层层压制把伤害几率硬是降到了45%。
这个45%是怎么得到的,我想不光是表面上展现的由Powell少校和她的手下做了假,而是背地里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
每个人一定都清楚:如果真有可以减小对平民伤害的方案,一定早就被提出了,为什么等到现在才忽然冒出来。
大家不敢去仔细质疑,因为所有人都已经等这个自欺欺人的数字太久了,只不过最后总得有一个人来做这个脏活而已。
所以面对道德悖论,我们往往只是需要一个自欺欺人的理由。
就算回退到那个简单的有轨电车模型也一样。
仔细想想:五个人还是一个人,我们难道真的就更关心五个人的死活吗?
还是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呢?
3. 在决策中是否应该给理性派绝对权威?
按照上面的假设,如果个人只是为了自己内心过得去,那很可能只有理性派才能做出对大众福祉有切实意义的客观选择。
所以我们是否应该把决策权交给这样一个理想的群体呢(假设他们值得信赖)?
我觉得仍然不能。
一味牺牲少数,追求群体最大利益,最终会走向漠视人性的极权。
这就由原本一个两难局面下的无奈选择变成极端了。
在影片前半部分,公务运作上的繁琐程序、取悦宣传战争的政治正确看起来非常冗余繁琐,给军方行动带来了太多麻烦。
但到影片后半,细想一下,其实人性关怀正是在这些冗余程序的庇护下才赢得了片刻喘息。
正是决策者对舆论的忌惮(影片中提到的“一段youtube影片就可以导致革命”),才让少数人的生命在多数人利益面前没有直接被视为草芥。
所以对于道德悖论,答案仍然是——无解。
我们在观影之初,也许会觉得影片中某些人的所作所为有很多令人诟病之处,但随着边看边思考,又会觉得其实整个程序没有一步不是在合理有序地进行着。
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这个世界的苦难都来源于人错误的选择,于是我们尝试探索错在哪里,寻找办法纠正。
但探索的结果往往却得出这样结论:原本的一切选择都没有错,我们深恶痛疾的丑恶已经是万般无奈下最合理的存在。
比起当初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这样的无奈才真的给我带来了深深的绝望。
影片尾声,随着我的思绪陷入这样的绝望,那架无人机也飞进了一片无边无尽的阴云。
这部影片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细节把人物表现得非常立体,每个人物既是不同理念的象征,又都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
除了直接描述“战场”上每个人的紧张表现,导演更着力刻画他们平常的生活状态。
前面说过的Benson将军、Powell上校不再提。
美军这边,两个无人机驾驶员进入指挥舱之前也是轻松地聊着生活话题。
在面对生死的时候,几个小角色更是展现出了伟大的人性光辉:死里逃生的肯尼亚当地探员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任务可能没有完成,托人去继续拯救小女孩。
就连本来影片前半部分已经坐稳反派的恐怖组织士兵,在片刻犹豫后也居然放下机枪决定送小女孩去医院。
承接之前的话题,让我进一步想到:也许决策层可以最终抛出解决一切道德悖论的万能方针,但具体执行它们的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就拿那个肯尼亚探员来说,在所有参与任务的军事人员里,他根本没有权力参与讨论悖论的是非,但他会尽自己所能行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拼死拯救生命。
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让即使知道理性选择最优的我们也并没有义无反顾地选择它。
也许这才是对道德悖论最理想的答案吧。
文/梦里诗书在战争面前,或许每个人都有着自诩正确的立场,但却无以去否认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原罪,《天空之眼》以一位小女孩的生命为引诱发的艰难抉择,形成了电影道德矛盾的张力节点,而最终戛然而止的结局,则对战争与文明做出了耐人寻味的沉思。
这部电影的剧情奠基其实就是伦理学中一个尤为典型的“电车难题”,当面对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电车即将就要碾压到他们,而此时你有一个拉杆只要一拉便可以将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然而那条轨道上同样也被这个疯子绑了一个人,那么你会如何选择?
同样的在《天空之眼》中这个问题被更为具象化的体现了出来,是牺牲一个无辜小女孩的生命,打击一群恐怖分子,还是等待小女孩的离开,错失这次能将其暴徒一锅端的良机,电影用这样一个问题的抛出,所直指的并不再是个人的“电车难题”,而是在战争面前对一个自诩正义文明政权体系的拷问。
面对这样一部电影相信有人不经会质疑,这是一部用道德去绑架战争的伪善之作,被现代战争所夺去无辜生命的又何止于电影中的一个小女孩?
是的,这部电影本就是一个杜撰的故事,或许在现实一个年轻的无人机飞行员真的面对必须执行的战争任务,即便会有无辜者出现在射杀范围内,他更多的可能是不会有太多的犹豫便按下发射钮,这种问题更不会上升到要将军甚至是政府官员来做出选择的地步,但《天空之眼》的意义就是用这样一个几乎不会在现实中发生的故事,唤醒着自诩正义的文明者在现代战争中已然麻木的人性,形成了对战争本身强而有力的讽刺与批判。
其实不管我们拥有着多么正当的理由,都并无法去否认战争的本质永远只会是丑恶,由这部电影更为发散性的去看,为什么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却至今仍旧无法彻底消灭恐怖分子的痼疾,这本质上就是因为战争所带来的仇恨种子,并不会随着如本拉登这样个体的消亡而消失,而这部电影之所以将结局拍成一个悲剧,除了让人痛心所见于战争的残酷之外,让人不经联想这个小女孩的死如果是发生在现实,她所引发的仇恨会不会将更多原本普通善念的人推向恐怖主义的深渊,又有多少的恐怖分子其本身就已然背负着血海深仇,以暴至暴的方式,永远不会平息暴力。
《天空之眼》以“电车难题”为引的展开,它所诱人的思考,却并非仅止步于个人道德价值的范畴,以小博大的手法固然存在着一定刻意的煽情,但其用人性直面战争的抉择,所为人审视的人性困局是如此深刻,用生命侵染的悲情亦动人心房。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集中时间,不同空间,瞬间爆发,展现群像和困境,拍得很不赖
技术先进的很有些假........其次电车难题这个问题是非常纯粹只能用于讨论阶段的,直接的套用只会显得虚情假意。回到电影本身,这个故事本身将人物分配到有等级性质的分裂场景中,那么就应该展示每个场景的阶级性以及信息的局限性。经常一个场景5-6分钟没任何镜头。另外,突发事件过于平稳,毫无紧张感
刻意的老生常谈……但旋转的呼啦圈还是让人动容。字幕致敬Alan Rickman
短短的发射时间,紧张感十足。但为了一个小女孩放走那些list上的人,我不相信有这样的情况
说什么道德悖论,推诿责任而已。连吐槽都浪费时间
一起看的朋友说,应该叫“推锅之战”。
真是可笑,如果军方真的会因为一个小女孩的性命而再三犹豫是否要袭击通缉名单上的重要嫌犯,叙利亚会发生那么多平民丧命于针对极端组织的空袭的事件?新闻头条会动不动是炸伤甚至炸死的孩童?这部片子里唯一真实的大概就是凯瑟琳上校——是的,军人大体都是她那个思路。其他的人?虚伪的要命。
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杀一人VS救80人的类似道德困境,是现代反恐战争中无法逃避的难题。定点清除在完成了军事目标时带来的附带杀伤往往会激起当地人的怒火,将其推向敌对势力,反而会有损于政治目标的实现。影片其实也没有给出解决方案,而是突出了对高层决策到基层实操人员的良心拷问,每个人都有理由,悲剧却无法避免。
也可以进行一些洞穴奇案式的深刻思考,然而想想一坨大肠杆菌就可能直接影响近百人的命运,也就不想再继续做让上帝发笑的事了。。
经典的道德悖论在战争中的体现,看得非常纠结,也确实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法。
休憩27)充分展现了英国人的虚伪,圣母心和救世主情结。高科技显得科幻近乎玄幻,一堆救人的杀人者的眼泪显得过头,英国将军女儿的芭比娃娃用来对比显得匠气。道德是个严肃的问题。
气氛做的不错。可惜这英美鬼子的样板戏,我会信你的邪?😏
群戏十分出彩 每个出场的角色都扮演各自的身份和价值观 全片像是一场大型的辩论 把这个经典的道德困境问题演绎到了极致 从单一事件折射国际问题 也是这部小成本电影的大野心 全程跌宕起伏 默默捏了把汗
一部假仁义的电影,在现实战场上无人机轰炸是不会这么在乎一个小孩的死活的,叙利亚那么多死于轰炸的小孩,有这么去在乎一个平民伤亡么?这电影反而觉得导演的假仁假义,惺惺作态给平常老百姓看
3.5
有時大愛過了火位,就會變成另一種縱容及愚昧;這是一套緊湊的驚慄片、劇情片,但意識型態太一廂情願,「道德」高地太高,高得令人反感。
美国的无人机已经造成千千万万无辜平民的死亡,这些虚伪的屠夫们还拍出这样的骗子,装腔作势。
技术上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流泪之类的情节实在太做作了,设想把卖面包的小女孩换成一个头顶长疮、脚底流脓、托着破碗、沿街乞讨的乞丐,不知道大家还能不能接受这最后一分钟营救并泪如雨下?
大开眼界,英美等国的军事行动竟然是由平民小女孩的面包决定的。总而言之,整部电影就是为英美所谓的反恐行动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