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剧跟原著内容差好多,可惜了原著。
2.如果不是看过小说,作为新剧来看,目前不算很差。
3.女主演员不算漂亮,长相不标致,身材干煸个子小,跟我心中河洛的外貌很不重合。
但演技还行吧,演这个网剧的认定,还行。
男主,颜值不算低,只是略欠一丢丢少年感,高中生的少年感。
演大学生应该比较容易让观众入戏。
外型不够,演技来凑,希望:加油。
4.明前雨后这个作者真的很吃亏,明明就是青春小说前辈,作品却被改编得很晚,导致弹幕好多刷振华的……我都替她心塞。
白宇和卜冠今撑起了这部剧……导演一般、编剧一般、配角一般☹️但白宇的问题是,比较显老,不适合演高中生,穿上校服像复读了三年的高中生😬 女主一开始看觉得颜值一般,不过很耐看很可爱,毕竟女主人设又不是什么“少女组合的脸”(嗯呢说的就是郑轻音!!!
)而且卜冠今演技很好,哭戏和为难的时候的情绪和细节都很好,她一哭我就想哭😭章远这个人物真的太自以为是、太爱逞强了,什么都不跟女主商量,只会隐瞒、撒谎,最后圆不下去了才通知对方。
高考、生病、做游戏、退学,全部都是,总是给女生编织谎言的美梦。
如果高考那次是因为错信了女主的话,那后面的还是这样,总是一厢情愿地给女主他自以为的“美好”。
又在女方憧憬未来的时候,决绝地推开她。
高考失利是,破产也是,就算大结局重新在一起,也难保他会不会还这样。
难以理解这个人物的动机……如果他家庭条件不好,对比女主家庭以及女主家人的反对可以理解,但是剧里根本没有说啊!
就是突然跑掉或者突然躲起来……观众们都是上帝视角,都在感慨“他太爱她了!
”如果一部剧的镜头语言都没表达清楚这个人物动机,只能靠观众的弹幕解读,那我确实挺无语的。
并且我只想借用《恶吻2》启太对湘琴说的:“不说出来的爱怎么算爱呢?
”弹幕一直在说,何洛抢走了章远的一切,所以她应该跟章远复合。
我???
别道德绑架了好吗!!!
这剧看得人心梗,剧组对男女主的造型也不上心,抠图也很潦草,配角一个个工具人好像只是为了推进男女主的感情戏,尤其是叶芝、杜果果。
他们完全没有自己的故事线吗?
也有,但是细想又觉得很潦草,七零八落。
很多处情节,导演为了硬拗青春热血,强行加进去,比如章远跑1500米居然跑外道,朋友们还一起陪跑……真受不了了☹️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处处是《最好的我们》的影子,但是画虎画皮难画骨,光群像和配角戏就没有前者做得细腻。
也可以说是《最我》的后传吧,毕竟两个男主都是傲娇但高考失利,又懦弱地推开女主。
两个女生都勇敢地追求爱情,而男生却只会一厢情愿地把对方推开,“她值得更好的”。
😅😅
看这部电视剧真心被两位主演的演技感动到了,由于经历过三年的异地恋,所以感同身受。
这确实也是第一部这么细致描述完整异地恋的影视作品。
很写实,将异地恋两人的感情及内心感受展现的淋漓尽致,很多次看到流泪,想着我们一路走来的艰辛。
没有经历的人真心不会了解那种心情。
异地恋其实就像没恋人似的,在校园里看到一对对情侣只能安慰自己也是有男朋友的人。
遇到困难时往往远水不解近渴,很多事情要靠自己,只能事后和对方分享悲惨的经历。
想见面时,却总是因为自己或对方忙于学业没有时间而不能想见就见,看着视频里的他很想拥抱却无能为力。
争吵时,挂电话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声音,没有画面,彼此不知道彼此是什么状态,只能自己胡思乱想。
二十几年惟一一次什么都不顾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是在那个时候发生的,短短的几天相聚也很开心,就像章远和河洛的五分钟车站见面真的有感动到我,每次的分别也总是河洛泪如雨下、依依不舍,章只能无奈的安慰。
现实中真心是这样,刚见面时很欣喜,离别时难受的要死,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
我们隔着1500多公里。
学校的差距,周边环境的差距,使得我们的差距在变大,我们周围会出现其他的他和她,好在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我们战胜了距离、时间。
相互鼓励、相互扶持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相识十年、相恋7年、异地三年。
也希望河洛能最终和章远走在一起,即便其他的他和她也很好,但是最初的我们才是彼此最好的归宿。
其他的都只是将就……
我多年来一直看豆瓣,但很少写评,有的话也都发在自己微博和公号上了。
这次是因为在讨论自家的剧,但《忽而》一书的初版已经是十多年前,这些年许多读者未必关注了我的微博,所以在此把微博的文章转发过来。
下面这个内容很长,耐心读完就是真爱。
之前还写了一系列关于《忽而》的东西,大家在微博上向前翻一下,或者看一下电脑版微博侧栏的头条文章,有探班记、忽而新番外(活久见吧!!
)、忽而的解读 、定档时写的对剧版的思考、对书改剧的苹果派见解等等。
希望对真爱《忽而》一书的读者们,这些能解释你心中的大部分疑惑。
关于《忽而今夏》,为什么我选择不断发声。
大家可以看到,少有原作者为改编剧解释这么多。
就因为,它对我和许多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忽而今夏》在网络连载的时候,原名叫做《双城故事》。
回忆是空气,爱是双城的距离。
这句话和“我爱过的男孩,有世界上最英俊的侧脸”一样被许多人铭记。
我曾解释过,何为双城。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座城。
双城的距离,其实是心与心的距离。
为什么会产生隔阂?
不仅是空间的疏远,更多的是彼此看不到对方的想法,心与心产生的阻隔。
我不断地去阐释内心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够消弭这种信息不对称。
我了解大家对忽而的深情,因为这种深爱我也有,应该超过其他任何人。
所以我理解读者的顾虑和诉求,为了让大家了解我,我也愿意把我所知、所想和大家分享。
我不希望因为《双城》,又衍生出心与心的双城。
说到此,其实市场化早就影响到我了。
2005年,《双城故事》开始在晋江连载,虽然也受到许多人喜爱,但是真说不上大爆款,而我此前也没出过书。
有出版商联系,提出要修订书中的内容再出版。
我果断拒绝了,因为那就不是我的文字了。
后来联系我的韩总特别喜欢这本书,他后来也连续主导出版三版《忽而今夏》。
他说支持原文一字不动,但是和我商量能否改个书名。
因为《双城故事》听起来略文艺,而且太有年代感,只看名字的话,目标读者可能都不会购买。
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所以想了若干备选名字。
因为梁咏琪的专辑《Suddenly, this Summer》和黄耀明的歌,选择了《忽而今夏》。
火热的炎夏,却常常蕴含各种别离,有一种时间流转的唏嘘感。
适合和某个人相爱,和某个人告别。
“迷离面孔 像昨天的我 曾相识而难以碰面 然后在今天 忽尔今天 再遇 这孤独少年”(虽然有人说这歌词其实是BL,咳咳,我和章何都不介意啦)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双城故事》这个名字,认为它更精准地反映了我要表达的故事内核,但不能否认,因为名称的变动,才让许多人在茫茫书海中发现了它。
许多读者和这本书的缘分,或许就源于一次市场化的选择。
对于出版内容,我的确有更大的决定权。
而文字是一个作者最直接、最自我的表达,我认为对文字的坚守,才是最本我的。
而影视,更多时候,它是一个产品,一个商品。
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商品”二字就产生排斥,商业化的确要面对取舍。
但是目前,以我的能力,还不足以主导它以一种文艺的方式呈现出来。
许多人都不能,没有这份任性的资本。
我之前已经用苹果和苹果派比喻过原作和衍生产品的关系。
我栽下一棵苹果树,有人喜欢直接吃苹果,也有人买去要做苹果派。
我对于别人如何制作这个派,其实是没有指挥权的。
而大家是否想吃,试吃之后是否喜欢,都是很个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
苹果派和苹果不一样,但那棵苹果树,你拥有的那颗苹果,依旧没有变。
然而这次比较不同的是,我在后期,加入到制作苹果派的流程中。
我在微博长文《在<忽而今夏>定档时,写给珍爱这个故事的你们》里(没来得及看的读者可以了解一下),写过:因为他们和我一起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加深了我对这个作品(电视剧版)的感情。
《小王子》里说,“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它才显得如此重要。
”剧版的《忽而》,是另一朵玫瑰,不只属于我一个人的玫瑰。
刚才说,你卖了苹果,对如何做苹果派就没有主导权了。
你不能随意进入人家烘焙坊的操作间里,比比划划。
有部分作者因为各种机缘进入到影视剧的制作中,但大部分并没有。
而我在最初授权时,也没有争取做编剧的机会。
因为编剧是一门手艺活儿,我没有这个专业能力;作为日常上班族,我也没有时间学习。
而且编剧没有作者自由,故事的主线情节不是某一个人可以单独拍板的,这个过程要不断听取各方意见。
我这样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作者,是不想乖乖听命于人的。
去年春天人设流出后,我也深度存疑。
不过我想,大不了他们做苹果派,我不多提多参与,要是不好吃,我就当不认识烘焙坊吧。
中间和制作团队见过两次面。
编剧妹子更是主动找我,我们俩聊到半夜十一、二点,交流对故事和人物的看法,想要表达的核心情感。
可以说,剧本情节的改编也不是编剧能独立决定的。
为了最大程度的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与原文保持一致,编剧已经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和努力。
我第一次探班看到剧本时,拍摄已经过半。
那次我先是看到拍摄现场,被制作团队的认真所感动(写了《探班记》一、二),而且看了已经拍摄的部分素材,对它的风格有了一定了解。
虽然和我作品的气质不是完全一样,但是能感觉到团队真的用心思考了,而且作为一个新的作品,故事也还有趣。
最关键的是,透过酥皮、红糖和肉桂的气息,苹果原有的味道还在。
拿到剧本是周六夜里十点多,我彻夜读到凌晨四五点,记录了一系列关于故事架构、情节推进和对白细节的意见。
只睡了两三个小时,又赶去剧组,和制作团队交流我的想法。
如果说写作是自我的,单打独斗的。
那么制作电视剧更是一项工程,需要不同部门通力合作。
对我来说,人设我最喜欢哪个?
当然是原本的啊。
改成目前这种人物关系,是我最希望的么?
当然不是啊。
然后呢?
我如果只吐槽,对后续的项目推进,会有改变么?
我工作多年,明白如果想最大化实现个人诉求,其实是需要同时为他人的利益考虑的。
不是针锋相对,而是要以合作的心态,求同存异。
而且在我工作之初,老员工就告诫我:在你提意见的时候,要想到它的可操作性、可实现性,而不是只因为不满,就提出意见,那样对后续工作的推进并无益处。
我其实是一个又执拗自大、又情绪外放的人(像不像章远?
),所以一直以此自勉:在工作中,不要只因为个人的喜好而盲目批判。
在此我有一个心态的转变,已经和读者不大一样。
大家是最终的消费者,苹果好吃不好吃,派好吃不好吃,其实都可以评论、吐槽。
但我现在看到苹果派的制作流程了,并且可以加入其中的某些环节,我要想的就是,如何把这个派做成一个好吃的派,并在此基础上,更多保留苹果的味道。
从九月中开始,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从北京跋涉去青岛。
只要在青岛,就在跟剧组。
还跟过到凌晨三四点的大夜。
在北京的日子里,每天都通过微信和制作、导演、编剧沟通,因为来不及按顺序修改剧本,就要来第二天拍摄的通告,把马上就要拍摄的场次过一遍。
当时剧本的主线已经定了,许多场次拍摄已经完成(拍摄顺序和剧本顺序并不同,这个大家应该都清楚),所以某些结构已经不能做大幅度调整。
但在尚能修订的范围内,我和制作团队协商,对某些情节进行了改动,对人物对白进行了调整,让他们更贴近我设定的人物性格;在一些重点桥段,把我原文某句话为什么要写、写的时候想的什么,都和制片、编剧、导演和演员进行了交流。
希望在拍摄表达上,更能体现原文的人物情绪。
而且每次去现场,导演都热情地邀我坐在监视器前,并且每一条都咨询我的意见。
说实话,这实在是让我受宠若惊。
作为一个影视作品,基本上,导演在现场有绝对的主导权。
他愿意听取我的意见,是对我的尊重,也是我们日常多次交流建立起来的彼此的信任。
后期几场重头戏,是我和制作团队先碰过剧情走向,梳理台词,再连夜制作修订飞页(因为和原剧本不同了),发到演员和各个部门手中。
所以我加入后,大概大家飞页都比原来收得多了。
很多时候意味着,重新安排场次,重新背台词。
如果我在现场,导演给演员讲戏时,我也常坐在旁边,有时还会提出一些建议。
制作团队接受了我一个外行不断地指手画脚。
所以那一个多月,我每天都沉浸在这个故事中。
自2006年忽而首次付梓,之后十多年,我再没有如此深入地将自己融入章何的故事中。
心中其实有一种和老友重逢的感动。
穿过这么多年的时光,你们还是原来的那个样子,我又触摸到你们的心跳,感受到你们的温度,你们依旧带给我感动,这个感觉真的很好。
他们在我心中,再次变得活灵活现。
这也是为什么十余年来没有写番外的我,一旦动笔,就大段大段,再次书写他们的故事。
他们终于从记忆中的青春时代走出来,开始在我的脑海里继续他们的人生。
这是我对影视制作的另一层感谢,它重新给这个故事带来了生命力。
拍摄杀青后,在北京开始紧张的后期。
现在面对的只有一堆素材,相当于刚把菜切好,不是简单拼凑就可以端上桌的。
大量素材需要浏览,粗剪,以及进行后期的一系列操作。
粗剪的小样开始陆续生成,我通常下班后或者周末,都会跑去后期机房,一待就待到夜里十来点,再打车回家。
那个冬天甚至没怎么去滑雪(了解我的人知道这是多大的牺牲)。
我和制片、导演、剪辑,还有制作团队的各位,反反复复地看粗剪的内容,根据大家的意见,剪辑反复调整。
我们并不是每次都喊好,也会围在一起进行官方吐槽,常常说:我要把这句话发到弹幕上去!
有很多内容,回头再看,也不尽如人意,有遗憾,有瑕疵都是难免。
只是尽可能地挑出毛病,并讨论后期修改的可能性,也许是通过剪辑手法,也许是通过后期配音,也许是通过调色,或是音乐烘托。
我其实是乐在其中的。
第一,我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
第二,我全方位地观摩了苹果派的制作流程,这是一个学习与经验积累的过程。
刚才我说过,这是一项工作,想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首先要保证自己对这个行业了解,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这是我对这次制作的又一层感谢,它使我成长,为我未来提升话语权创造了可能。
身为作者,不想最大化还原自己的文字么?
但是,首先你要有那个能力。
并不是原作者操刀,出来的影视作品就一定原汁原味,一定受欢迎。
文字才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熟悉且自在的领域。
如何调动影视制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太外行了。
这次是我,一个果农在烘焙坊里的一次历练。
粗剪之后,我提出了许多对白的修订意见,重写了许多过场的旁白。
原本剧本开篇是何洛参加运动会,现在改为章远重回高中母校。
他讲出的那段台词,虽不来自原文,但却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这一年夏天,我回到阔别已久的高中母校。
距离我第一次跨入这座校园,已经过了将近十年。
有人说,时间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的力量,没有人能拒绝它的改变。
我并不想做一个怀旧的人,也不想活在过去的回忆里。
只是那些人、那些事、那段时光,还有某一个,最惦念的名字,一直是心底最明亮的一束光,给我前行的勇气。
回到这里,耳边穿梭的,似乎还是那年初夏的风,它所讲述的,是不想被时间磨灭的,我们成长的轨迹。
”通过这段话,有感受到么?
是我对于这个故事的再次定位。
时间是伟大的,我们都不能拒绝它的改变。
我不想活在回忆里。
但他们依旧是我最惦记的,给我前行的勇气。
它所讲述的,是不被时间磨灭,成长的轨迹。
到此,应该明白,我为什么说这么多来支持这部网剧。
因为在制作过程中,我也付出了时间、精力,以及我对这个故事的感情。
它不仅是制作团队的玫瑰和苹果派,也寄托了我的一分努力。
它肯定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
而许多人对它的抱怨,其实是建立在和苹果的对比上。
因为喜爱苹果,担心它原本的味道被遮盖。
因为和苹果的清香对比,抱怨这个派香料味太足,不喜欢吃。
对苹果的感情,其实是大家对最本真的那个我的喜爱和支持。
被读者指责我不爱这个故事,我任由它随意改编,其实是很难过的一件事。
当然,如果你还在读我近期的文字,关注我的微博,就知道现在的作者心理还挺强大。
而且写文只是我丰富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得与失我当然在乎,但并不是主导我情绪的全部。
但是,人和人之间是有感情的。
我不希望因为这些不了解,产生隔阂。
因为你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和依靠,你们最认可那个原本的我。
只有更多人给我以支持,我才能更有底气地坚持自我。
现在的剧,相当于我从事的一份工作,我带着章远何洛来打了个工。
做出来的东西,大家依旧有评论的自由。
我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为了更多地阐释我们的出发点,消除隔膜。
不是最终一定要谁说服谁,谁胜出谁。
而说到影视制作,对书粉来说,真的一点收获都没有么?
首先,我会写一系列番外,微博上有很多片段了,我会写得更系统化一些,就是因为这个故事重新拥有了生命力。
其次,音乐团队非常用心,投入了真挚的感情,创作了若干歌曲。
我们当然都喜欢忽而里引用的大量歌曲,然而那些唱出心声的,毕竟是属于别人的。
现在有人为了章何,写出他们的歌。
这个我想大家都会认可,真的很好听。
还有小白和小卜演唱的男女主视角的两首歌尚未正式放出(女主版其实作为插曲已经出现在剧中了),对我来说真的非常有成就感。
我在录制现场听他们一句句唱出来,还同音乐老师沟通,其中某些表达方式也是我的建议。
比如女主版第一段副歌和第二段,用不同情绪表达。
首段是高中进行时的欢快,第二段是分别后的惆怅与缅怀。
所以在这部作品的每个角落,大概都藏着我的一些小情绪。
这是我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最大化的自我表达。
我之前有许多话没有说,第一是因为没时间,忽而的制作占用了我很多的工作之外的时间精力,说好的新文都没有开。
第二是因为我心里没底,我说这么多,但做出来的剧水平太差,那只能说我的水平也不怎么样,提出的建议可能不如没有。
大家不知道,我和几位主创简直都魔怔了。
开始头两次探班,他们给我看素材,问我和朋友感受如何。
我们说:“还挺好啊。
”制作团队不放心,问:“不是客气?
我们总担心自己看了太多遍,有了太多的感情,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好看。
”我开始还觉得他们太紧张了。
但过了半年,等有其他朋友陆续去后期机房探班时,我问的也都是一样的问题。
你们说好看,是不是就和我客气一下啊?
我觉得好看,是不是因为,我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啊?
所以在开播后两天,当许多观众陆陆续续表达喜爱,尤其是看到许多开始质疑的多年书粉,留言表示支持,我才深感欣慰,有了说出这些故事的底气。
这些天收到的读者评论,真的是最温暖的慰藉,给了我最大的勇气来表达自己。
我在微博上讲到,第六集章何的表白(弹幕还有人认为是第八集的KFC才表白,扶额)。
虽然不是北国冬夜的公车,不见了手心的太阳,但是当他们讲出我熟悉的台词,弹幕上看到一排“好甜啊”的评论,我忽然泪如雨下,哭了很久。
多年没有这么动情。
并不是因为情节,这段虽然喜欢,但我总看了几十遍了。
而是源于一种全新的肯定,对原文、对剧,无法分清彼此。
是再次被认同的感觉。
是重新获得信心的感觉。
当然,还是会有很多人坚守对苹果的喜爱,不接受它的改变。
那就期待一下,你们盼望已久的小苹果——晋江专栏近日会开始连载番外,微博也会有相应的提醒。
但无论你吃了苹果派还是没吃,喜欢或者不喜欢,都可以尽情表达。
但是我希望,我懂得大家,大家也尝试着来了解一下《忽而》背后的我。
大家因为深爱这个故事,而且忽而成名已久,所以你们眼中的我大概也带了一圈光环。
然而并非如此。
作为一个产量非常低的非全职作者(大概质量也一般是主要原因吧,无奈笑),如果没有忽而影视版的改编,我大概会越来越边缘化。
从微博、晋江的流量,都可见一斑。
好多忽而的老粉,大概在这次之前,也没有关注过我的晋江专栏和微博,也不关注或喜爱我后期的作品了吧?
忽而其实已经是个与众不同的小众作品。
它吸引许多人,是因为高中阶段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然而这更多是因为,大多数人高中生活有高度重叠性,价值观更为相似,其中表达的情绪更容易被广泛认同。
而我后期的作品,常被质疑为没有忽而的灵气。
以我个人的辨识力,我是不认同这种说法的。
我就认为《春天》的故事、人物和文笔都更加成熟,《花儿》中有更为多样的思考,只是因为《忽而》是起始于一个相对来说世界观没有太大分歧、大家价值取向更为一致的年龄段。
其实《忽而》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也不是高中阶段。
作者的自我表达,和读者的偏好,本来就不是完全一致的。
这是一种双向选择。
后期我的作品都更自我一些。
就像现实中的人,随着年龄增长,大家会走得更远一些。
所为作者的坚守,其实就是我不迎合市场,而继续写自己想写的人生故事。
如果没有影视化的契机,这种坚守或者说固执己见,已经让我感觉到路越来越难走了。
《千屿千寻》是我关于多年海岛经历的思考,但因为故事完整,人设讨喜,相对来说读者接受度也高一些。
《世上唯一的花》在情节上承续《眼泪的上游》和《直到春天过去》。
因为我早就想说,一个故事的终点,并不是故事里人物的人生终点,所以书写夏小橘后来的故事,是我多年的打算。
而这些年来,我心中又萌生了梁忱这样更为独立的女性形象。
这些都是时间予我的礼物。
我想写,我就写了。
但它的节奏也好,故事也好,可能在许多人眼里并不好看。
然后,出版面对大问题。
是的,也有读者将它列为最喜欢的我的作品。
但是它难产了。
对我来说,也不是想出版什么故事,就能出版什么故事。
同样面对着市场的问题。
只凭我现在的影响力,根本做不到随意写一本书,就有人给你出。
实体版《忽而》的荣光,已经是属于许多年前的了。
许多人反复阅读,当做自己的珍藏,这固然是大家对作品的珍爱。
但放眼大局,它是渐渐被周遭遗忘的。
它最鼎盛的时期已成过往,长此下去早晚会进入历史的故纸堆的。
这是必然的结果,但我希望延缓这个过程。
这是源于我对这个故事最深刻的感情。
我希望它被更多人看到,活在更多人心里。
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忽而这个小说的存在。
看忽而剧版的弹幕,大概就很清楚它在大众心中没太大存在感了。
还有之前爆出的一些抄袭事件。
如果当你们这批老读者都渐渐成长,更多的关注家庭事业而不是网络小说,要有谁替我和我的作品说话?
说“相信你,如同相信我自己”是忽而的原创?
如果真的被抄袭被融梗,只有我势单力孤发声么?
我也需要这片果园不断地成为关注点。
你越有名气,别人越不敢觊觎你的东西。
多谢支持我的书粉和剧粉的鼓励,其实这几天我虽然处于播剧的兴奋中,但思考是越来越冷静的。
我看了许多质疑的声音,也对自己的动机进行了深刻思索。
越想,越觉得很多话是可以开诚布公说给大家听的。
因为忽而的众多老粉,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明白理想和现实之间要求得平衡。
而我自认为,自己所想的一切依旧是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
是用我的劳动,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名与利,并不全是恶俗的代名词。
在某些方面,它给了你更大的选择权,让你能更自由地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只要不是为了名利,改变自己的初衷。
因为《忽而》重新焕发的活力,在出版或者改编上,作者或许就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这是我希望得到的。
所以不想吃派的苹果爱好者,如果你同时也喜爱果农和她的这片果园,吐槽苹果派的时候至少手下留情。
而吃了一口派觉得还不错的,也表达一下喜爱。
喜欢苹果也好,喜欢派也好,都是对我的支持,不分伯仲。
但最重要的,是表达情绪和感受的时候,理智表达。
就事论事,只表达对《忽而》的感情和态度,不要过多讲其他。
《忽而今夏》的故事在我心里是独一无二的,绵延十年,而不是跨越十年的成长。
我只想记录自己的心境,阐述自己的思索。
电视里依旧保留了这个故事核,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肯定。
这样的心情,现在你可以了解么?
作品我打四分,留一分给未来更贴合原文的可能。
P.S.我爸看了第一集,发来一段话,一直以此自勉:我能理解一些书迷的不满了。
你要看到一些人发自内心对忽而的热爱,对于一些吐糟别上火,各种言论都是对书的关心,也不要认真的去论战,从各种言论中去修正自己以后对一些事的把握。
很好看。
前八集感觉剪辑有点奇怪,经常有感觉断了一下、少了一截的感觉,不过后面越来越好了。
二位主演的演技非常好,代入感很强,群演也都没有特别出戏的地方。
我尤其喜欢片头曲。
对了,很神奇的一点,尽管有去用一些时下热点,包括一些道具也不是当时的,但是整体的基调就是当年的感觉,包括主题曲的曲风。
就是九十年代生的这帮人的少年时期,那个时候会放的电视剧和音乐风格。
因为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其实是4星半左右,部分还是小尬。
看这部剧的时候经常在想,女主角演的真的是自然,就是那种毫无保留,自己变成容器,把这个角色的灵魂装在身上,所以才会让人被她一眸一笑牵动,又或者角色于她都是容器,她就像水,进到怎样的容器里,就是那个形状。
加:当初安利这部剧的人怎么没说完 没说这么虐?
看到18集实在不能看了 看了结局也没觉着够甜 这后半段实在是看不完了 前面我就觉得虐 是因为想到自己 当年不够努力 觉得自己不够优秀 不敢去问一句我可不可以 后面这两个人是真的虐啊 虐的我心肝疼 早知道就不看了 生活就不容易了 看剧我真的只想看傻白甜了
忽而今夏初恋:会这么刻骨铭心吗?
一起拼搏,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一天24个小时只有一个目标,这种感觉是我最喜欢也是最享受的感觉!
高考2分之差,章远与华清失之交臂,也与一起奋战的何洛不能成为校友,无奈于四年的异地!
任大雨磅礴,任炎阳炙人,任雪虐饕餮,因为有你,心有所着,根有所系。
对距离和时间的畏惧,才正是我们拥抱的理由!
看到他们深处不同的大学,看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氛围,当时还很为章远可惜!
“我答应你的我一定会做到的!
”,还记得当初的海誓山盟吗?
看看他们甜蜜的大学生活,回忆起了当年我们美好的时光,虽然现在身边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他,但是也很感谢这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很甜蜜很美好,一起腻腻歪歪在宿舍门口,羞涩的第一次牵手,第一次约会,第一次偷尝禁果,那时虽然没有多少钱,但是也没有生活中的琐碎!
那个时候真的是可以满世界都是你,学习,恋爱,思念,一起玩…“我想听你唱歌”“你确定”“虽然你五音不全,但是就想听你唱歌”当初的我们也是从懵懂的爱情过来的,也是经历着说不完的话,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期待无比!
隔着屏幕一起看同一个电影!
有一种纯纯的爱叫做,发于情止于礼!
时间也许是最好的良药,也许章远认为那时的分手是对的,但是这两年却都是冯萧给予的最多的陪伴,冯萧爱的好卑微,何洛爱的好小心,三个人爱的都好辛苦!
但是不知道当现实生活中,我想知道又有几个人会选择初恋,放弃冯萧!
前面甜甜的,后期虐的不太敢看,从19集之后就没有勇气看下去!
每次看见章远眼含泪水就受不了的跟着一起哭,那句:我们从新认识一下吧,完全破防了!
初恋的味道逝去了好久,已经忘记了恋爱的味道…
文/冷若浠
Suddenly this summer.01从《镇魂》到《美人为馅》,然后是《忽而今夏》,这是我有史以来追剧最积极的一次,白宇不愧是剧抛脸,每部作品都能塑造完全不一样的人物形象。
人心其实还挺善变的,要在一个月前我一定没兴趣更舍不得花时间看电视剧,就算匆匆瞄了一眼海报也没能get到白宇的帅点,可谁能料想到今时今日无论是赵云澜、韩沉还是章远,不管有没有玫瑰花的刺,我都看他很顺眼!
长得好看、又有演技、唱歌还好听,确实比某些尬演的小鲜肉好太多了。
说回《忽而今夏》,要不是朋友看我化身白叔小迷妹不能自拔,于是对我良心推荐该剧,我应该不会选择看这类青春校园题材的影视作品。
少女心偶尔还是会有的,但不希望自己沉湎过往,为已然逝去的青春哀叹。
看完第三十集,这开放式的结局让我一度以为自己看了一部假的电视剧,甚至质疑难道网络不给力网页没刷新导致漏掉了几集,怎么跟预想的结尾不一样呀?!
刚开始追剧的那晚打开网易云音乐听OST,随手刷评论看有人说男主最后得胃癌死了,没看过小说的我只要一想到这是大悲剧就忍不住要泪奔,可万万没想到居然被编剧套路了,我被骗了多少无辜的眼泪啊,我的金鱼眼好冤啊,剧透的人很闹心,假剧透的人就更扎心。
现在的电视剧动不动就40+集,难得遇到一部只有30集的良心国产剧,剧情不拖沓不注水,没有网红脸,男女主角演技都在线,也难怪在豆瓣的评分能保持8分以上的成绩了。
虽然故事的开篇确实太老套,英雄救美,转学生,学霸和学渣,不过整部剧的格局比我起初设想的要大多了,从高中、大学再到工作,每一个人生阶段的经历都刻画得那般深刻,没有一笔带过的敷衍。
“一年后”,比起电视剧中常见的“三年后”或者“五年后”,男女主再相遇的情绪波动更真实也更合情理。
都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分离太久还恋恋不忘的深情,大概只有电视小说中才有。
而一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的人可能已经忘掉前任重新翻篇崭新的人生,有的人或许在内心深处对过去还有留恋。
02我不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没体验过校园爱情,也没经历过异地恋,明明很难找到共情点,但这剧情就是看得我特揪心。
或许很多人回忆学生时代都会有那样一位白衣少年,不用费力学习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总能在操场上看到他打篮球的身影,笑起来又苏又阳光。
这让我想起了《夏至未至》里的陆之昂,想起了那年夏天厦门的海风,想起了曾经说过要去的青岛。
剧中何洛实在太可爱了,没办法让人不喜欢。
而她哭起来又特别有感染力,记得那次去拿高考录取通知书得知章远没能考上理想大学时,她说“如果没有你,那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在火车站她哭到不能自已“感觉每次分开都跟失恋了一样”……尽管活了一大把年纪,但似乎我从未有过那么刻骨铭心的爱情,也许我最爱的一直都是自己吧。
我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何洛妈妈对女儿的成绩好坏都不甚在意,却偏偏对早恋的态度如此强硬?
她愿意跟女儿交心聊天,应该是一个思想开明的家庭,在不影响成绩、甚至是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前提下,为何要反对这份青春萌动的小美好呢?
何洛妈妈说:“你记不记得小时候,特别爱吃西红柿,成天嚷嚷着我一辈子都要吃西红柿,可是现在你长大了,不爱吃就是不爱吃了,没有理由。
你没错,西红柿也没错,错的只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一辈子。
”没尝试过几段恋爱,怎么会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和一个怎样的人携手共度一生?
没有付出努力过,怎么会知道能不能就这样和面前的人走过一辈子?
03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是全世界。
不喜欢了,全世界都没有他。
天大地大,如果走散了就再难重逢了。
所以当老赵结婚的时候,我挺有感触的。
普普通通的我们都活成了老赵的模样,也曾在青春里偏执过一段本就不该属于自己的感情,也曾陷入迷茫和自我否定,最后低调而平凡地生活着,却终于给心找到了一方安定之所。
老赵说:“我原本以为吧,我这辈子绝对不可能喜欢上别人,直到跟她认识了我才觉得,我也没自己想象的那么坚贞不屈,也会对别人心动。
”他还说:“我这辈子坚持最久的事,就是喜欢你呀,但是其实我最感谢的人也是你。
如果不是你,我不可能来北京,不可能喜欢上看电影,更不会做现在做的这份工作,这些都是你带给我的。
其实,是喜欢你让我变得更好了。
”以前我对自己说,一个人也要过得很好,而两个人就更要过得加倍的好。
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只是为了和喜欢的人站在同样的高度吹着一样的风、眺望一样的风景。
仰望太累,长久不了。
当我失恋或者放弃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想去学习一种新本领或者在生活中多一些新鲜的尝试,这也算是一份仪式感吧,让一个人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意义。
04虽然很想吐槽是不是每一部校园剧的男主角都要从事游戏设计行业,很好奇是不是每一段青春故事都会用《后来》当背景音乐,可透过树叶缝隙的阳光,晃花了眼,很美。
青春已经回不去了,所以也很美。
我还在等待,一个人的出现,让我愿意丢盔弃甲,全力以赴奔着一生而去。
午安,重庆。
笑起来好苏比心
1.章远“有人说 时间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没有人能拒绝它的改变 只是那些人 那些事 那段时光 还有某一个最惦念的名字 一直是心底最明亮的一束光 给我前行的勇气”2.何洛:“我考上了之前从来都不敢奢望的学校,我付出了自己到现在为止都不敢回头去看的那些努力,我还变成了一个我自己都很喜欢的人,最重要的是,在这段最艰辛最难熬的日子里,我心里有了你。
”“世界很大,我就是觉得他最好,我也不觉得我以后我还会遇到更好的人。
”3.何洛“十八岁的我,把我高考作为此生第一个奋力要达到的目标,仿佛如果不得偿所愿,往后的人生就会一片黑暗,我曾经以为离开了赛场,我会告别那种,奋力一搏不问结果的冲刺,却不知从何时起,人生的马拉松不过刚刚开始。
那一年,为了达到和章远的约定,我甚至愿意用一切去交换”“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经历真正的拼搏,排除所有干扰,收起所有爱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日复一日的学习中,一日三餐,两点一线,明天骑着自行车出生入死,我时常觉着自己是一个战士,从家到学校就是我的行军路线,与之前那个在田径赛场上的自己不同,那个赛道的我,仍然觉得自己随时有放弃的权利,可是现在,我心中所有,只剩了一个,与章远约定的强烈愿望”4.那个夜晚,我忽然比任何时候都希望章远在我身边,我想证明给所有人,我们对待这份感情,是怎么样的无所畏惧,执着坚定,可是他,离我那么遥远。
5.你人生还会遇到很多个夏天的, 可是没有一个像这个夏天一样。
ps:齁甜片段“你 这又是在想什么阴谋诡计呢 你敢说出来吗”“你呢 你敢说出来你在想什么吗”“我有什么不敢啊我”“那你在想什么”“我 我跟你想的一样啊”“万一要是不一样呢”“那就是你想错了呗”“我是怕我一厢情愿怎么办”“看吧 我就说你想错了”ps:虐心片段章远:“你怎么会是我的负担呢,你是我努力奋斗的全部原因。
”“为什么没有告诉我”“我就是不想提前看到你这样”“你知不知道,我整个暑假都那么快乐,就是因为马上要和你去同一所学校,接下来四年都可以和你在一起”“至少你很快乐”“我宁愿不要”“章远,这么久以来,我都靠这个目标撑到现在,我们的约定,你还记不记得,如果没有你,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何洛:“你那么有趣的人生计划里不应该有我吧,不好意思啊,耽误你了。
”我其实 我一心就想跟他在一起 我本来一心只想跟他在一起 可是我 可是为什么呀 为什么这么卑微啊章远“天大地大我们已经走散了”何洛:“你记不记得你小时候,特别爱吃西红柿,成天嚷嚷着我一辈子都要吃西红柿,可是现在你长大了,不爱吃就是不爱吃了,没有理由,你没错,西红柿也没错,错的只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一辈子。
”何洛信:“你好,远方,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坐在summer提起笔,就想用这个久违的名字来称呼你。
我是不想写信的,因为觉得一旦要把想说的话写完了,那你就真的不会再出现,可我又怕如果再也见不到你,那这些话被我忘了,该怎么办。
我只是想起过去的好多个夏天,你还记得吗?
高中时,我第一次见到你,不是在学校,也不是在教室,而是在公交车上,你第一时间挡在我面前的时候,在肯德基你给我补习,你说那么多题没做完,我不信你脸皮那么厚能躲一辈子,我想起你嫌弃我上课数饼干吵到你睡觉,想起你赌气跑一千五到最后煞白的脸,你教我打拳王97,在满天的星星里指给我哪里是星宿二,你借了一辆小摩托车,吹着口哨带我去兜风,你风尘仆仆的在绿皮火车上站了十八个多小时来看我,你说只要有个家,我们就能这样过一辈子,但你说放手就放手了,你有没有想过,此后在我身边的人就不是你了,或许,你并不在乎,是么?
但想到你身边的那个人不是我,我会难过的心疼,疼的我恨不得自己没有长这颗心。
”“你记不记得你小时候,特别爱吃西红柿,成天嚷嚷着我一辈子都要吃西红柿,可是现在你长大了,不爱吃就是不爱吃了,没有理由,你没错,西红柿也没错,错的只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一辈子。
”“我们能不能重新认识一次,就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
”
忽而今夏 (2018)8.02018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吕赢 / 白宇 卜冠今
年少的初恋美好的像那个夏天,是奋不顾身的“世界那么大,可我就是觉得他最好”。
异地恋是百爪挠心的思念,是记忆衬托的孤单。
爱情是“就在你身边,可我还是想你”,“想每一分每一秒都和你在一起”。
可是爱情也是“有一个瞬间怀疑是不是值得”,是“明明我们靠的那么近,可是心却隔得那么远”。
这部剧真实到让人发抖,好像一头栽进记忆的冥想盆,回到了当时的现场。
那些全身心被浸泡在爱情里的时光,被一个人紧紧牵动情绪的时候,巨大的幸福和巨大的失落不断上演。
关掉屏幕,深吸一口气,仿佛刚刚从水中爬上岸来,全身湿透,筋疲力尽。
古灵精怪、活泼开朗,眼睛如同兔子般灵动卜冠今演绎出了完全青春的样子努力很久害怕得来的依然是主任的否定再努努力,肯定可以考个二本,说不定可以冲一就因为一次计算机教室的“密谋”何洛夸下的海口,一定要考上华清而初中本是体育特长生的她高中更是回回垫底但是她忍了所有人不相信的目光当然....还是得靠电视剧完美校草章远啊(题外话,二线以上城市才有这种大神吧)理科好到炸、打球也贼好的章远和书里所有的大男孩一样,聪明、正义、善良KFC的一本又一本习题集见证了他们在校园里最努力的付出这就应该是高中的样子啊专注学习,为梦想努力的样子真的是在发光诶其实这里没有什么恶人,大家所在角度不同创业路上很艰难的章远却一直不放弃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何洛北京是大部分高中生想去的城市吧高中的我也想过首都医科大学那个时候的梦想真的很纯粹了其实,西红柿没有错,我们也没有错错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一辈子吧很多事情离开了最初的原点就不再是最开始的样子了如果可以回到初识的地方就从介绍名字开始:你好,我是章远
女主高中大学的表演扛起国产青春剧里的5颗星,可惜结局那一集剧情内容2颗星不能再多了。男二温文尔雅了一部剧,最后几分钟来个突然的黑化是个什么鬼,没有其他分手的由头了吗。
又是那俗套的剧情,没有新意。还把最好的我们里面的人请过来了,连学校环境都跟最好的我们一样,有一种盗版最好的我们的感觉。
分手前都挺好的,节奏不错。
不好看
看两集就不看的人应该不会觉得好看,我前几集差点弃了,看到后面就非常期待下个星期了。而且看完的我好想写两张试卷,背点单词!冷静一下!但是我高中毕业了。日子一去不复返啊!
恶意刷一星的人如果看见这条短评,回去多帮你哥做两个数据吧。多看看自己喜欢的人不行吗?
猪毛滚开,恶意差评一次,朱一龙多一道褶子。
十几年的书粉真的心碎,这不是我的何洛和章远,我的何洛是默默写着日记把章远吃过的糖纸都默默夹好的姑娘,章远是迎着风把衬衣吹的鼓鼓地还意气风发的问何洛要糖吃的少年。披着同名和小说改编,带给了我一个完全不是《忽而今夏》的故事。
我想说试试吧,没撑过2分钟……
难得的真现实主义校园剧,就是结尾还是有点俗套了,敢不敢更真实点
因为这部剧被白老师和卜老师圈粉
现在老拍校园剧都有点接受无能了,能不能换个套路了
实在不吃这种套路的青春剧
男主是真的丑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就只看女主都忍不了,恶心
论男生与女生思考角度有多不同。一众高水平青春片中剧情bug算很多的一部,有很多很明显的自相矛盾,分手理由啊什么的很多都解释不通,虽然男女主演技都在线,爱挑刺的处女座就老是出戏。再强调一次,剧情真的不行。
前十集可以打五星,哭到停不下来。反而是十集以后分分合合,除了承杰结婚前田馨喝酒、28集最后的草草、29集漫画屋倒闭老板寄了漫画之外我就没什么泪点了。这个剧本最难得的是,人物全部都成立了、而且还成长了。每一次矛盾都不是浮于表面的刻意设置,总有当时当下人物的心理状态做支撑。可以说在这些人设立起来的前提下,这种感情线的走向是一个必然。缺点是最后一集的旁白简直尴尬,跟前面不像是一套剧本。白宇很帅,卜老师好可爱演高中完全无压力。而且两个人的演技太好了。如果说白宇哥哥尚且还有训练技巧的痕迹,卜老师完全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灵气,根本察觉不到她在表演,好像她就是在我面前、是我的朋友、我看着她经历这些事,太灵了。而且几乎所有其他演员演得也都及格。几首歌也好听。
没有闺蜜撕逼,没有狗血堕胎,只有一心学习,这才是青春
明明难看的一p,虚假安利
感情这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颜值是硬伤,更可惜的是并没有整容般的演技。可能因为电视剧改编的需要剧情与原著相差甚大,问题是女主由学霸改为学渣的俗套剧情可好?男主顶着一脸老相演高中生也特别出戏……忽而今夏最吸引我的应该是两个优秀青春的少年少女互相成长的故事,虽然深爱对方却坚定自我。第9集开始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