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时正读高中,每天买参考消息。
所以也算是半亲历了这场风波。
当时让我很疑惑的问题是,那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的最高法院,为何如此低劣的做出了一个明显有失公平的判决:停止计票。
在我看来,很理所当然的应该重新计票以确定最终是谁的选票最多。
在有如此多无效票的情况下还公然禁止计票,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4年之后,又遇到类似的事情:台湾大选计票风波。
同样是打到最高法院。
连战主张因陈水扁诈演枪击事件,应判选举无效与当选无效,最后也是被最高法院双双驳回。
这似乎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但凡介入政治事件,再好的法院都会算出一笔糊涂账——让“坏人和无赖”得逞。
但我们不妨引用两个真正让坏人得逞的判例: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以及著名的“世纪大审”辛普森杀妻案。
这两个案例详情我就不赘述了。
它们共同反应了一个基本的原则:程序正义高于实体正义。
回过头来看布什诉戈尔案(很古怪的是,居然原告被告是反过来的),为何最高法院的多数方会认为不应继续计票?
首先,当官司打到联邦最高法院之前,佛罗里达州务卿已经宣布布什当选,也就是说,从程序上讲,布什已然当选(不管中间有多少猫腻)。
其次,戈尔要求重新计票,并得到佛州最高法院的判决支持。
这个判决无视此前依法按程序确认的结果(布什领先300票并确认当选),无视当前客观情况(是否可能在短短3天内完成计票),也无视未来可能的结果(如果未能按时完成计票,布什仍然会合法当选)。
如果按照佛州最高法院的判决重新计票,却又无法在规定时间完成,按照佛州法律,将由佛州政府(也就是布什弟弟的政府)指定选举人。
到时候不管重新计票的结果戈尔是否翻盘,都无法阻止布什当选。
然而,如果戈尔真的在重新计票中翻盘,布什的总统合法性将遭受严重质疑,这对于整个国家将会是一场严重的宪政危机。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中戈尔说“就算我赢了,我也赢不了”。
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文斯对多数方的判决表达了异议意见,其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话:“我们或许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到底谁是今年总统大选的赢家,但最终输家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个国家对法官作为法治公正的守护神的信任。
”这段话其实是道出了最高法院在这场纷争中的无奈。
他们自认为出手挽救了这个国家,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宪政危机,却为此背了一个干涉政治的黑锅。
按照规矩,总统的选举由选民的选票决定,并在国会确认。
就算要扯皮,也应该到国会去扯),而不应该扯上最高法院。
在《华氏911》中我们也的确看到在确认程序上,许多众议员发言质疑布什的当选。
然而我们也看到,正是因为最高法院一锤定音,才让这场闹剧戛然而止。
随后的国会确认程序上,众议员们也只不过是发发牢骚,却没有任何一名参议员附议(法律规定必须有参议员附议,抗议才有效)。
难道民主党的参议员们心里不清楚这个结果对他们有多不公平吗?
但他们心里更清楚的是,最高法院为什么会做出此前的判决——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宪法的尊严。
电影中,贝克得意的说道:“大街上没有坦克,说明这个系统发挥了作用”。
他确实应该为此得意。
--最后罗嗦一下关于台湾大选的判决。
如果台湾最高法院秉持程序正义高于实体正义原则,这样的判决自然合理。
如果说是陈水扁因为枪击案骗出很多悲情选票,这样很不公平的话,那也只能怪台湾人没经验。
轮到08年大选,这不就平平安安没什么事了么——大家有经验了。
同样的,美国04年大选,同样有了经验,也没闹上法院。
真正的商业电影,应该是可以做到用最简单的素材,最普通的叙事手法,最平淡无奇的人物,却说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同时这个故事或多或少还存着一些可以令人思考的东西在里面。
这个说法很简单,但是对于执行者其实要求非常高,几乎,几乎没有太多的电影可以真正达到这个境界。
大多数观众选择买票看电影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题材,类型,明星,甚至是虚假的新闻等等。
这个扯远了一点,没啥意义了。
回归电影本身。
《选票风波》是2008年美国HBO电影频道出品的一部电影,故事有点争议性,当年看过这部电影后,专门研究了一下美国大选的制度,当然,其实那些有助于理解电影中的细节,但也不是绝对,因为其实电影交代的已经很详细了。
影片是从一个那一场选战中,戈尔方面一个高层选战负责人的角度出发,详细地描写了从选战开始一直到最后功败垂成的过程。
听起来很沉闷的一个题材,而且不像一些可以攻击布什的电影,会捏造一些假的秘闻等等,这部片子都没有,可以说是相对公正的描述这么一个简单的事件而已。
但是却拍得非常好看。
故事本身没什么太大的意思,就是不断的出现新的情况,然后各自应对,在尽可能公平的基础上,攻击对方,然后拉抬自己的声望,以获取最多的选票。
还有就是在计票等等环节上不断死抠字眼,处理,等等。
很琐碎,但是因为节奏感强烈,看得心情真是跌宕起伏,非常过瘾。
快,剧情发展迅速,同时设置一道一道不断起伏的剧情线索,抓住观众,是这部电影最高的一手。
凯文•史派西主演的角色临危受命,负责整个选战,一步步见招拆招,向着成功迈进,但是最终还是很理所当然的在最后一刹那跌入失败的深渊。
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整部电影看得人完全不废任何精神,但是又高度集中,信息含量巨大,非常好。
不过没有查到相关导演等等的资料,与这部电影相似的就是去年奥斯卡的大奖片《社交网络》。
同样是毫不出奇的一个题材,一个故事,却能够通过最紧凑的剧情,以及简单却有效的一点闪回手段,迅速地抓住观众,在技术手法上高人一等。
这才是商业电影的本质。
再回到国庆档《白蛇传说》的问题上来,尽管电影很一般,但是从商业电影角度而言,它其实是成功的,在各个环节都没有短板,只是缺少成为经典的追求,再加上一些坏运气吧。
John Hurt 老爷子扮演的前国务秘书说:“what kind of hope are we giving other countries that want to share our values?” 义正言辞的美国精神,外国人看来多少有点搞笑。
尤其是,当均由英国人扮演的“老法师”代表美国两大政党握手开战时,情况越发微妙了 看着Tom Wilkinson的强势做派,我忽然间理解了为什么英国会与bulldog划等号
每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也是同学关心的热点话题。
有学生提出“美国的总统选举热热闹闹,布什克里轮番辩论,全民投票那才是民主,我们的选举民主吗?
”、“共和党、民主党相互指责揭穿对方的老底,政党竞选纷纷许下执政的承诺那才是民主。
” “为何总讲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民主,多党轮流执政看上去很民主。
”“我们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否可以变革?
”。。。。。
一个同学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我看过很多国外的报道,说中国的选举制度是很不民主的!
”这些观点和问题都客观地深深地存在于同学脑海中,如果课堂上不涉及或回避掉,那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学生是不会信服的,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荡然无存。
让学生主动质疑,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求知欲,这也是拓展课的真正作用。
在解答的过程中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发挥正确观点学生的积极作用。
有个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反驳:“当今媒体很发达,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全过程我都看,候选人已被包装成明星,民众把选举看作为一场娱乐演出,最着急得倒不是两位候选人,是他们身后的大财团们,难道这也叫民主吗?
” 我马上通过一些2004年美国大选典型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并再一次用设问法提问:“今年美国大选用了纳税人多少钱?
”“美国为何最终只有两个政党在执政?
”“反对党的监督自由、选民的自由选择有它的历史进步性,但其实质是什么?
”“为何美国人对总统选举的参与性一次比一次低 ?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再一次掀起高潮,激发了同学强烈的参与性,他们把平时看到听到的点点滴滴感受汇总成自己的观点,基本上认识到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民主选举的实质。
下下来半个月了,冲着spacy的面子才看的《recount》,之前已知道一些2000年美国总统内幕,从一开始,gore就没赢的机会。
bush真牛,他的当选充分印证了国内的一句俗语“千好万好、不如有个好爹”,查一查他的简历,做生意老赔钱,但就是有风投愿意给他投钱,从政老出问题,但就是有人给他擦屁股。
老美的民主就是那么回事,用选举人团票来替代普选,国内好多人总以为老美就是民主的最佳代表,嗨,没钱你去竞选试试。
所谓民主就是一句口号,跟“公平”他老人家一样,纯粹在梦中和文学中才出现,其他任何场所你都见不到他,他和上帝一样,你总是祈祷他会出现,可惜呀。
写到这想到了刚结束的美国大选,奥巴马背后一定有金主,就因为他是个黑人,不想投票的人都去了,大伙看看他当选后的作为吧,如果他真心为普通老百姓做事,那他就不是总统了,而是个上帝,可惜,上帝是不存在的。
如果形势需要,再往后老美很可能会整出来个女人总统、移民总统。
这么多人帮助bush当上美国总统,纵观八年来的种种,此大哥的总统做的够成功,911就帮他的投资者赚的盆满钵满,先打阿富汗,再打伊拉克,很奇怪他咋没在下台前打下伊朗,是他的投资商们算了笔帐感觉没搞头还是美军实力不够。
kevin还是那么魅力无敌,快奔pacino去了,毕竟,年龄大了。
It is an fairly accurate depiction of the time line of the events, but no so much for picturing the characters, since, naturally, it's from the democrats' point of view. Interestingly, James Bakers likes it while Warren Christopher does not. It is not about who won or who lost, just like what David Boies said: "they won, we lost, we appeal." What's important is that even it is a chaotic and some time very unfair (viewed by many from both sides) process, it did went through and resolve peacefully (for US, sorry, the Iraqis) by the people chosen in earlier (and not so chaotic) elections. In this, it showed how a democratic nation operates, not the best or fair solution, but a well oiled smooth running machine. And the Americans was cool enough (or they just don't care so much) about who will be the next president. They have the confidence that no matter whoever the President, the life will go on. Well, Al Gore isn't the best leader. He may be the better of the two, but hay, who knows. As Michael Moore put it, "it turns out that Bush is not boring." Who would have thought of that. For Gore, he lost Tennessee, his home state where both him and his father were senators. Guess he didn't see that coming back biting him on the ass.
据说是绅士间的较量。
战斗中卑劣手段无所不用,战斗之后轻松握手……这个可能是我的感触。
看这电影眼睛会忙的不亦乐乎。
对话太多,忙着看字幕,演员的表演反而看不真切。
那些对话又和故事关系密切,实在不能不看。
每到这种时候就悔恨当初为啥不好好学外语。
这大概算得上一部纪实战斗电影。
就像两个人打架,展现的全是你来我往的招式、拳脚。
至于两人的出身背景,为啥打架,各自靠山,师承门派,以致昨晚睡的好否,晚饭吃得是啥一概不讲。
上来就一顿老拳,鼻青脸肿你死我活。
我想选举大概也是。
党内有党,派内有派,各自有山头,各有财阀支持。
你先要在党内胜出,才能两党相争。
到了最后投票时就是短兵相接了。
有点像赌博中的一翻一瞪眼云云。
不过知道结果的电影看着没什么悬疑,只当又从新复习了一遍事情经过,补充了若干细节。
拿彼西洋外藩的故事想我邦有点唏嘘,可那又能怎么样呢?
唏嘘过后还不是一样要吃饭睡觉挣钱养家……无端给自己多了些烦恼。
这些唏嘘不想也罢。
2000年布什vs戈尔佛罗里达选票之争本是个枯燥题材,HBO《选票风波》却把它拍得有层次有体温有味道。
智慧、手段、伎俩尽管使,但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双方始终坚守宪法与法律底线,正当、磊落、有风度。
赢家输家都强调让世人分享美国价值观。
我们反复分享了,最新这次是奥巴马胜选。
我不由得慨叹,若说我们生活得挺滋润,美国价值观立即证伪之!
好莱坞显然比我们更热爱音乐,一部勾心斗角的政治题材电影,钢琴依然弹得那么动听!
个人比较喜欢看这类的电影简介说对08大选有借鉴作用?!
真的是这样吗?
我觉得08大选好像不会处2000年的这种事吧?
舆论都认为那个黑人已经赢了!
个人虽然倾向于麦凯恩 但是看样子还是有点隐忧的Anyway,说到这个影片,其实都是这样,在任的总统会对下届大选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就像现在布什任内的最后碰上“9.11”和经济衰退,结果就对GOP的选举不利了,就象2000年。
克林顿任期内,先是莱温斯基案后来是对古巴的一个小男孩的事,让佛州选民对民主党很是生气,因此结果就是这样了...我们其实除了看看结果 还能做什么呢?
这是人家美国人选领导人,人家在怎么选,选一个中国人认为不合适的人也跟你没有关系,无论谁当选都会一手按着Bible,一边宣誓效忠美利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人嘛,不是象中国人为自己捞所以有人说美国大选其实就是一个最大的娱乐片!
那我们就好好的欣赏吧你说呢?
影片最后,Ron Klain在机场问James Baker,他是否能够确定,真正优秀的人已在选举中胜出?
他是否能够确定,这个胜出的人会成为一个好总统。
这个问题,在四年之后,美国人似乎仍无法回答,直到八年后的今天才似乎有了共识。
但无论如何,就像James Baker那段话所说的——"But more important than all that is that the system worked. There were no tanks on the streets. This peaceful transfer of power in the most emotional and trying of times is a testament to the strength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o our faith in the rule of law."
值得一看
对于这种政治类型的电影不感冒
就算是因为布什赢了 但起码人家闹的是满城风雨。
两年前看的。美国宪法一向被美国人引以为豪,但其中所规定的“选举人团”制度却一直受人诟病,选举人团制度与民主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很好的科普片,也突出了九人大法官在美国的重要地位。
HBO于2008年推出电视电影,名字就叫《重新计票》(Recount),重现了这个故事。老美拍电影有个厉害的地方,无论题材本身多么专业晦涩,它总能用深入浅出的叙事和矛盾冲突,让不太内行的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这部电视电影就是这样。主演是凯文史派西同学。他饰演了戈尔竞选团队的头儿,以他的视角贯穿了整个事件,深入浅出地把当年好几个很生僻的问题,比如“蝶形选票”、“未穿孔纸屑”、美国宪法平等保护原则等,都解释得特别清楚易懂。我觉得为了在未来几天甚至几周吃瓜时更有背景知识,强烈推荐大家看看这部。
三星半。
讨厌的政治,这就是民主!!!
现在想来,这部片真契合当下美国大选时局。里面很戏谑的一幕是政客要求recount的理由是ballot paper纸张设计有问题,老一辈选民没法正确使用选票。还有选票机器也有概率性可能没办法正确戳下选票孔。政治家就是找有钱的人要钱,找穷人要选票。就是让有钱人和穷人都相信自己会维护他们的利益。recount!
不是很感兴趣
就算早就知道结果,还是会跟着剧情一步步走啊,政治和法律,永远都是相互利用的吧。善用规则才是王道啊。总觉得凯文史派西的角色还挖得不够深。不过当然,我们国家似乎短时间之内很难发生类似故事,只能看看美国人的热闹了。劳拉邓恩真是个有意思的演员!
看到戈尔给布什打电话的前三句就果断关了腾讯视频来豆瓣打一星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如果连这都能再被信民主党那我真是过去十年白活了 这种洗脑已经不work了
20年后,剧情走向会是一样吗?
Insight into America's so-called democracy.
没搞懂到底是对绝对民主的赞扬还是讽刺,spacey到死不得志
民主不是万能药,美国民主的精髓是均衡博弈,党争的黑暗,但是我们有什么资格批评美国呢? 权力的和平移交,we put country before party。08年5月上映的,政治目的很明显嘛。4G高清版。
2000 年的时候资讯还远不如现在那么发达 宿舍还不允许带电脑 基本靠南区小吃广场的电视和那期间的几本『 TIME 』跟了进程 电视电影在制作上自然粗糙很多 台词上却越接近末了越切中要害 不丢功力 对女州务卿如此黑色不搭调的刻画手法大约也表达了导演的政治立场(竟然这角色还拿奖了)
历史由胜者书写 但是电影可以记录下失败的人的姿态 政治果然是权力的游戏
你赢了,你也赢不了!
不感兴趣,但客观讲,还不错
the system worked without tank on the street...but how did it work eventu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