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卢
Peterloo,彼得卢:血染曼彻斯特(港),彼得卢:人民之声(台),彼铁卢
导演:迈克·李
主演:玛克辛·皮克,罗里·金尼尔,蒂姆·麦克纳尼,戴维·鲍姆伯,里奥·比尔,尼克·迈瑞莱格伦,菲利普·杰克森,皮尔斯·奎格利,阿拉斯塔尔·麦肯泽,卡尔·约翰逊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该片故事发生在英国关键历史时期,彼时英国军队攻击一大批曼彻斯特要求议会改革的抗议者,导致15人死亡,几百人受伤,引起全英震惊。英国《卫报》也受此次事件影响而诞生。亚马逊负责本片北美发行。详细 >
花了两个半小时巨细无遗的在历史的框架里拍成了静止的肖像画...实在不懂这样忠实放在现今的背景下有何除了普及历史以外的意义...
6.0。我不太能理解这种拍法。看似面面俱到,但基本是由一个大场面加上一大堆话剧式独白演讲构成,然后你拍了两个半小时?不过最后的大屠杀确实是场面调度出色,从克制对峙到群情激愤再到人间惨剧的递进非常细致。
3.5,有些细节处理得挺好的,但整体就觉得比较无聊
无数张油画构成的故事
英国宪政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民主史上最厚重的一笔,后人享受到的民主与自由都是由前人的无数次流血牺牲换来的。士兵幸存于滑铁卢战役,却惨死于彼得卢屠杀,最后半个小时的广场屠杀震撼人心。可惜全片节奏把握得不好,前面剧情过于冗长和沉闷,精简在两个小时内会更好。
三星半。尘封多年的历史得见天日,争议点在于怎么拍或者说怎么取舍,迈克李拍了一部不拿手的历史片,虽然个人觉得节奏是有较大问题的,但是好几个镜头调度的大师手笔实在令人叹服。由于这完全不是老爷子的舒适区,就不多苛责了。
枪杆子下出政权,这是不变的历史规律。秀才遇到兵,光说不练假把式…
迈克·李稳得没有惊喜,技巧上深得透纳和英国戏剧真传。内容是有惊喜的,尽管此类题材已有一些了,它给全世界提供一个完整且不可妄下结论的革命样本。对于这样的老导演,我并不期待技艺上会有什么惊喜,我只期待他用眼睛发现什么,并用既有的方法拍出来。
D / 无法理解这个拍法。除了最后半小时,其他时间完全迈克·李托腮.jpg。
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太长了吧。最后屠杀开始真是出人意料!
英倫底層人民主旋律電影。開篇短短幾分鐘一鏡到底滑鐵盧戰役和最後半小時的鎮暴場面皆目睹麥克李在大場面上的調度近乎一流的穩,油畫般影像質感更是特別吸睛;激勵人心的演說場面似有道理之存在,但過度頻繁重複的出現只徒增更多的疲乏;而大廣場演說前的平行視角最為有趣:當底下人民興致高昂等待迎接演說家同時,上層權貴們反而在為了要不要讓軍隊先行鎮壓群眾而引起看似荒唐實為不必要的內鬨。
与透纳先生相比居然还有所退步了
无聊。。
借古讽今 借尸还魂 西学东渐
具有英国戏剧感的历史片,一场又一场演讲,对于完全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我稍微有点闷,油画质感的场景非常好看
匠气但不好看。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与Roma背道而驰的,剥离主观视角又尽力保持中立立场,而这种接近“沉默”的讲述未免会使我们感到疲惫。
除了男孩在两个战场之中迷茫四顾的神情以及女性集会后那个三个男人在这边奏乐两个女人在对岸欣赏的镜头外都非常无聊,屠杀场面里镜头的丰富感还比不上冰火里的私生子战役。可能是因为太长又太多人讲话,看得特别疲惫,只觉得这一切既真实,又荒谬,又悲剧。这个国家经历了二百年的民主进程,才到了把当年的血案拿到台面给观众看的地步,但愿我们再等个一百六七十年也可以。
冗长的“小主观”,短暂的“大客观”,一部线索导向的“前兆”电影,一段“挣脱”了视角的结果景象。
3.5/5,战争中存活下来的孩子却在和平演讲的人群中被无情杀害,漫长的念白和生活镜头的捕捉,在最后人民欣喜的笑脸中,迈克李把权贵对人民的蔑视展现的淋漓尽致
浓浓的古典油画质感,能感觉到片子需要大量背景知识,加上人物众多及脸盲,很多地方看得糊涂,结尾大场面很给劲,给了民众深切的关注,也把统治者自以为是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天朝,略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