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影片构思、拍摄技巧、人物刻画都很细腻,我不是搞拍电影的拍摄手法不是内行,就不班门弄斧了。
就影片故事内容说两句,至少有三个疑点:1 严华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现林音的死;2 作为最好的朋友,发现林音死了,居然不报警、不告诉领导,还能镇定的回来顶替林音跳舞,这是全剧最大的漏洞;3 当年尸体在二十多天后发现就导致刑警们把林英认成严华了?
这也太夸张了;
文艺舞蹈罪案侦破片。
故事基本都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包括最后的反转。
一直不明白女仓库管理员的好友那天去寻找的到底是谁,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难道她在打哑迷嘛?
目的又是什么?
蛮喜欢那本残缺日记内容的,写的非常好,对这个不公的时代,对人生的诸多无奈,对于生命的感悟,都很深刻,很有质感。
小镇的芦苇荡里发现了一具男尸,经检验是被枪杀的,而且有一个起早的老渔翁看到了杀手的模样,说是个女的。
刑警队长老沈身体还没有康复就跑来了现场,了解案情。
在通案会议上,领导说上海铁路公安处来了一个画像师,可以根据描述画出凶手的面貌,很是寄希望于他,画像师也表示要参与到案件的侦办中,领导同意了,但是沈队长很是不屑,他认为破案还是得靠刑警的抽丝剥茧,不可能依靠画像师画个画画就破案了。
但是通过与目击者渔翁的沟通,画像师很快就画出了凶手的面貌,这是个疑点,后面说这个凶手毁容了,怎么会画出她没有毁容前的面貌,真是匪夷所思。
根据画出的画像,经过调查是以前这个小镇的舞蹈队的仓库保管员叫严华的。
但是严华在好多年前就被杀了,尸体发现时已经面目全非。
当时针对系列年轻女子被杀案,一直没有破获,连环杀手基本都是针对那些,想要离开小镇的年轻女子下手。
通过对被杀男子开的照相店进行搜查,发现这个男子就是当年的连环杀人犯,因为每一个被杀害的女子的照片他都有,所以这起多年前的隐案也被破获了。
现在只要找到凶器,就是打死连环杀人犯的猎枪就可以破案了。
通过寻觅,终于找到一个贩枪团伙里面的老大出售了枪支。
于是全警出动,一举拿下这个贩枪团伙,经过突审,确认了一个女的来买枪。
同时,通过与以前侦办连环杀人案的老民警进行走访了解,画像师画出了凶手画像,就是那个照相店老板。
然后通过日记,画像师知道了,严华被杀后,她的日记还是有人在记录,那么这个人可能就是杀手,回来复仇的。
通过走访严华以前的舞蹈队队友,了解到严华虽然是仓库管理员,但是非常想成为一个正式的舞蹈演员,舞蹈队的队长不让她入队,于是她就去求主任,被主任dianwu后,终于进了舞蹈队。
虽然没有什么基础,但是当时舞蹈队的头牌演员林音却被严华真诚学习的精神打动,将自己的本事全部交给了她。
因为林音知道自己的腿老伤已经影响到她的舞蹈生涯,她要功成名退了,她决定去武汉闯闯,并把位置让给努力的严华。
但是她给大家的解释是被武汉大的舞蹈团看中,被选去了。
严华知道了,她不想让林音走,但是就在演出结束的那天,林音出事了,被照相店老板杀死了。
严华发现了林音后,他用林音的身份去了武汉,可惜各地的舞蹈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她的演绎生涯没过多久就结束了。
然后她就成了一些地下娱乐场所的服务员,但是当年的一把火将冒充林音的严华烧得面目全非。
回到小镇的严华看到照相店老板正在摆弄那双她为林音缝制的花鞋,知道是谁杀了林音,于是她买了猎枪,并约了照相店老板,杀死了他,为林音报仇。
不明白严华为什么要离开,她不是深得林音真传,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为什么要跑去武汉?
是想攀得高枝嘛?
自己能力够不上,不是冒险嘛?
付出这么多,有主任扶持,应该很容易上位的。
还需严华的女友为什么说出三个版本那天晚上的事,是记性不好,还是电影故意为之,不得而知。
总体氛围还是蛮好的,有很好的意境,日记旁白也很唯美,就是故事情节太好猜,罪案的破获也和预想差不多,没什么亮点。
后面的引子是不是还有续集。
克制的对白,写意的剧情,很多地方都在做减法,最后民警问,你怎么还在画像,主角说走吧,我想那一刻他是释怀了,不再追求世人的价值,阳光已经破开了他的黑暗,说走吧,再没别的言语,因为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说教,自我的价值实现,应该由自己去判断,而不是说给别人听,也不必非博得别人认可。
虽然,剧情简单了,对白减少了,但是内核和张力却一点也不弱。
用文艺片的色调去拍悬疑推理片,远山淡影用它自有的叙事风格,拍出了人性美丽的一面。
当它与昔日连环凶杀案产生联系时,像极了短视频课程里讲的玩法重组,利用旧貌换新颜的方式,让观众产生新的兴趣。
电影时长120分钟可分为三个阶段,前40分钟为第一阶段,利用个案关联旧案,挖掘人物关系和案件信息,过程相对紧凑悬疑性高。
之后的40分钟,像是对经典电影《杀人回忆》的一个汉化,搜查和推断逻辑清晰,但其实也有个小问题,稍后我们再细说。
最后40分钟属于验证推理以及故事升华的过程,叙事节奏开始偏缓,更多人物情感变化开始出现。
如果是纯推理迷,可能看到这里就会选择结束了,文末有一个小彩蛋,如果是有续集形成一个系列,倒也给推理迷一定的期待。
先说说故事背景,一个芦苇荡的枪击案牵涉到1980年前后的连环杀人案,那个年代没有高端的法证仪器,破案更多是依靠线索和走访调查。
为了给刑侦提供更多可能性,模拟画像师作为主角登场,以画追凶最近属于热门题材,它的专业水平和神奇程度也足以吸引人们观看。
同时刑侦推理片的老套路,经验丰富的老警察沈队长与画师章欣成为了破案搭档。
沈队长脾气火爆,从开始瞧不起章欣,到后来敢把配枪交给对方追凶,还为对方辩责写介绍信,老大哥优良传承的精神体现得不错。
片中另一份传承属于凶手和死者之间跨越时间的故事,要从照相馆老板陈默被杀说起。
四十六岁的陈默被人枪杀埋尸,身上有三处弹痕伤口,凶器是把自制土枪,与尸体被埋的,还有一本非陈默所写的笔记本。
沈队长查到陈默曾和插队女知青谈过恋爱,后来女知青回了家乡大城市,他便单身至今。
报案者是位老渔民,夜里发现了尸体和疑似女鬼的凶手,画师章欣根据描述和经验,画了一张已死之人的画像。
画像之女叫严华,原文工团仓库管理员,1980年11月失踪,一个月后被野狗从芦苇荡叼出,至今悬案未结。
两起案件死亡时间相同,陈默曾为文工团拍过照片,可能与严华认识,陈默身旁那个笔记本就是严华的日记。
第一个精彩的伏笔,是严华死后日记仍在更新。
也就是说要么严华未死,那她复仇也应该杀潜规则她的那个主任才对,为何会杀一个照相的摄影师呢。
要么就是有人再替严华写日记,这事多少有些无聊,一时间想不出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章欣走访以前的警察老李,拿到了当年的一手资料,同时老警察称严华的案件并非个案,像是连环杀人案,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这段真的有电影杀人回忆的影子,它是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公映时事件还是悬案状态,老刑警就是吃了法证技术的亏,始终未抓到凶手。
连环案包括1977年6月2日,张卫红尸体在桥洞下被发现;同年9月7日,王雅莉尸体在制冰厂后边的河岸被发现;1978年3月2日,陈卫星的尸体在鱼苗场中被发现;1981年10月7日,严华的尸体在芦苇荡被发现。
除了严华,被害者共同点都是要离开当地的女性。
当年老李调查了很多人,唯有文工团的林音去了广州后人间蒸发,这恰好与日记中所述一致。
林音与严华也是熟人,若非那个年代没有整容,很让人怀疑互换身份生活的设定。
后来章欣询问文工团老队员,被告知严华失踪当晚,林音是自己匆匆离开前往广州,只跟严华打过招呼,而且林音因为伤病已无法再跳舞了。
沈队长收到一份资料,介绍说林音去广州后加入了其他私人舞蹈队,后又在酒店当服务生,因为酒店失火发生重大事故,林音此后再无音讯,怀疑她早已死于火中。
由此基本也就断定,当年死的是林音,去广东的是严华,反正广东那边并不认识林音,被冒名并不奇怪。
只有这个推论,才能让林音符合连环凶杀案的目标画像,严华又能继续写日记。
唯独陈默的凶手定论有点小问题,章欣是从老李的众多录音中发现端倪,画出了陈默的画像,其因心理疾病而对要离开的女性产生报复行为。
那当初老李有录音怎么没有查到人呢,莫不是就缺了一个画像?
逐一走访排查的话,应该不难找到人。
陈默离开家乡一段时间,多半是为了跑路吧,大部分线索前后倒是呼应上了。
可严华回来替林音报仇,为什么要把笔记本落在陈默身旁?
本身计划要出去杀人还带着日记本就很怪,日记丢了就意味着肯定会东窗事发,也没有提前跑路,可能真是生无可恋了吧。
如果陈默死后,日记被埋在严华的墓碑前,章欣随老李祭拜时发现证物,这样可能更合理一点。
随后破案在意料之中,情理之中,严华和林音之间的故事属于两种遗憾组成了三段悲剧,两人神交的知己友谊比沈队和章欣之间更加深厚,才能促成严华的互换人生与杀人动机。
电影的最后,章欣即将前往甘肃为连环杀人案画画像,让观众对续集有了一种期待,甚至编剧可以考虑嫁接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的电影孩子们,感觉会有一定契合度。
1、都有幸存受害者的目击了居然抓不到人?
人家还一直经营着照相馆!
2、公安的卷宗资料放在退休刑警个人家里?
作为刑警队长的沈队长居然也不知道?
3、林音的尸体怎么会被当成严华?
没有尸检和认尸吗?
4、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
严华:文工团仓库管理员,无缘舞蹈演员,却执着地学习、追求。
林音:文工团舞蹈演员,首席!
一姐!
女神!
看到小严华执着的追求舞蹈,她教给严华毕生所学。
希望小妹可以延续自己的舞蹈梦!
严华感恩于女神对自己的眷顾,教导,这是莫大的帮助!
所以得知林音被杀后,她才会去延续林音的生命。
去完成她的梦想,而放弃了自我!
这是一个懂感恩,爱恨分明,注重情感的人。
她的形象立体、鲜明,虽然行为并不可取,但是她情感充沛,给观众冲击力很强!
她的行为、她的人生由她来负责,有什么错吗?
画家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很厉害!
但是他最后对严华说的那些话,为什么让严华无地自容,心生后悔之意呢?
她来自警察世家,特意邀请了家中的刑警长辈们一同观影,从专业的刑侦角度评价了《远山淡影》。
在我看完《远山淡影》之后,那种隐藏在唯美气息背后的隐喻与哲学反思让我无法平静,我将这部片子安利给了很多朋友,尤其是年长的、有过深刻阅历的朋友们,不出意外的得到了诸多共鸣。
让我惊喜的是,昨天收到了一位刑警朋友的回复,她来自警察世家,还特意邀请了家中的刑警长辈们一同观影,从专业的刑侦角度做了评价,给了一份别具一格的“影评”——我家里有四个警察,其中大伯是老刑侦,并与模拟画像师合作过许多次,中秋时一起看了这部剧。
看完大家都说,这剧拍得乱七八糟,没看懂。
但是大伯说片子里的办案倒是挺真实的。
章欣画出严华不是BUG听大伯说,模拟画像基本都是通过目击者的描述还原出嫌疑人,所以画像师需要特别有想象力,毕竟不是自己亲眼看见嫌疑人。
第二,模拟画像是画骨而不是画皮。
可能学过画画的人都知道,人的三庭五眼都是有比例的,长什么额头就有什么眼,有什么鼻子就有什么嘴。
所以,章欣听老头描述完(老头并没有看清楚严华,可能只看到个面部轮廓,否则模拟画像师是不会反复去画一个嫌疑人的,还画了一整墙。
因为画的越多,就越主观,就会越不准确),能画出严华并不是神话夸张,而这就是画像师的基操。
并且目前模拟画像师数量很少,全国就好像就百来个人,希望看完这部剧的观众不要对这个职业有什么误解。
林音死后为什么会被认为严华,这个也不是BUG看剧里这个片段警察是青色警服,应该是80年代初,或者更早。
这个时候没有DNA技术,DNA用到刑侦是90年代之后,全国普及更是2000年后的事了。
所以当时甄别受害者身份,如果没有其他线索的话,就是靠“认领”了。
另外,好像记得剧中警察说过尸体过了几周被野狗叼了出来。
其实尸体白骨化的过程远比大众想象的快得多。
而在河边这种潮湿的环境下,尸体溃烂腐败得会更快。
可能48小时内就会达到巨人观(尸体膨胀,气肿,开始腐败)了。
所以凭外表不可能能认出受害者身份,只能靠衣物信息。
剧中靠文工团的人辨别死者身份,这个是合情合理的,不是BUG。
在公共场合下开枪,对警察来说,是严重违规的。
警械使用的管理非常严格,现实中基本不太可能会发生把自己配枪给其他人追捕逃犯的情节。
而章欣用沈队的配枪击倒逃犯后回来只是写检讨,这个处罚太轻了。
其实,沈队帮章欣解释特别重要“如果不开枪,携枪逃逸”,如果不是这个原因,追责起来章欣可就惨了。
这部剧拍得其实很有意思,画面摄像很好,女演员也特别好看。
但其实我没太看懂(只看懂了严华为林音报仇,杀了照相师),于是上来豆瓣看看影评解释,发现很多人不太了解警察办案,于是写点东西留下来。
以上评价来自我的刑警朋友,在此向她和她的家人们致敬,也向所有人民警察致敬。
这份来自专业刑侦视角下的评论,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电影 让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也看到了人生的可能性。
我们人人都是林音,想把当下的美好延续下去;可谁又不是严华?
虽然当下尚未拥有美好,但依然坚持向着美好努力奔去。
没想到,以网大身份上线的《远山淡影》竟然是印象里近几年中国内地表达最为细腻,层次最为丰富的国产悬疑剧情片。
这是一部关于时代的电影。
由一起谋杀案牵扯出另一起多年前的连环杀人案,办案过程中,公安民警与涉案人员一起描绘远去的真相,打通了尘封已久的记忆,抽丝剥茧地揭开了时代的面纱。
纵观全片,影片并没有粗制滥造的迹象,无论影像质感、服化道年代感,还是电影完成度都在及格线以上。
稍缓的故事节奏和文艺片风格也表明导演并没有向商业和观众妥协的倾向。
这足以看出制作团队对作品本身的热爱和自信。
当然不少的逻辑问题和过多的巧合设定等明显的剧情短板也被不少观众所诟病。
《远山淡影》是取得公映许可证(龙标)的,一定是按实实在在的院线片立项筹备的。
但选择自降身份“保本”上线流媒体,正说明了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整个电影行业急速衰落的窘境。
龙标已不再是院线身份的“尊贵”标识,电影人放弃某种坚持向“钱”低头,被迫给自己的作品打上网大的标签是困境、是无奈、更是现实。
正如本片深陷迷案的角色们一样,当今所有的电影人都陷入了时代的迷雾之中,光影被“疠气”阻挡,看不清远处的山。
一、90年代中国中部沿江小县淮川发生了一起枪杀案,被害人为当地照相馆老板,男主章欣作为一名模拟画像师支援案件,却不受当地刑警队长沈张待见。
章欣通过与目击者沟通,画出嫌疑人的画像,却牵出了原县文工团女舞蹈演员严华,而严华早已死于十几年前淮川县发生的另一起连坏谋杀案,并且此案至今尚未侦破。
警方将两起谋杀案并案侦查。
此时执着的章欣已深陷案件迷雾之中不能自拔,他走访案件办理人、排查资料和周边人员,逐渐把间隔十余年的两起案件背后的人与故事勾连起来。
二、80年代严华是县文工团库管员,一直有着做芭蕾舞演员的梦想,朋友鼓励她报名舞蹈团,可惜名额已“满”。
为了梦想,严华只能牺牲身体委身主任,以求名额。
舞蹈团首席演员林音从严华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经常私下教授严华舞蹈。
林音自知年龄和腿伤已经不能再支撑舞蹈生涯,于是准备在谢幕演出后,离开淮川南下广州,将首席让给严华。
可演出结束当晚,林音提前离开,严华在找林音回来谢幕的路上被连环杀手残忍杀害,而林音也就此再无音信。
三、70年代被枪杀的照相店老板独居多年,当年有一个已到谈婚论嫁的知青女朋友。
但上山下乡结束时,女知青“抛弃”了他,义无反顾地离开淮川进城返乡。
照相店老板感情上受到了挫伤,精神上也受了刺激,对想要离开淮川的青年女性产生了恨意,于是十几年间犯下了多起连环凶杀案。
四、90年代严华已死但她的日记却以另一个视角延续着,这很蹊跷。
章欣查到南下的林音并不是去广东舞蹈团继续跳舞,而是沦落到酒店当服务员,在酒店火灾后她又一次不知去向。
章欣也从另外的舞蹈演员口中得知,所谓严华日记里的内容并不真实的或者说并非发生在严华身上的,比如她并没有当上首席演员等。
起初的查案思路被日记误导,章欣重新思考案件。
而警方查到,有重大嫌疑的林音近期已经回到淮川,并在严华墓前抓到了她,此时的林音因火灾毁容已面目全非。
在提审过程中,章欣根据毁容的林音,又一次复原疑犯画像时,却发现画像再一次指向了死去的严华,最终真相大白。
五、80年代照相店老板无意中得知林音即将离开淮川,因精神刺激起了杀心,准备在谢幕演出后将其杀害。
严华被团长派去找林音,却发现林音已经被杀害。
她怀着复杂的心情与林音互换身份,林音代严华死去,严华“重生”代林音南下圆她们共同的芭蕾梦,可严华哪里知道广州并没有歌舞团在等她。
六、90年代重回淮川的“林音”意外在照相馆发现“严华”当年被害的证据,于是策划买枪杀人为“自己”复仇。
严华枪杀照相馆老板后,章欣被上级以模拟画像师的身份派来淮川协助破案……《远山淡影》的时间线在三个时代迂回穿梭,这也是电影视听语言最为精彩的地方。
从上山下乡、粉碎四人帮再到改革开放,远处的迷案与近处的凶杀相映成一台悲舞,揭开了人们内心深藏的“欲望”。
电影里的人物被一个个立体地勾勒出来,被女知青“抛弃”的照相馆老板,热爱舞蹈的严华和林音,身患重病依然敬业查案的队长沈张,心思精细缜密的模拟画师章欣,为给孩子治病失足下海的前舞蹈演员,手拿名额潜规则女团员的主任……他们有的为了热爱,有的紧握权力,有的执着感情,有的严守职业操守,用自己的能力对抗着命运,却不知道命运早已毁于时代之中。
几十年间,人们逐渐从狂热的时代意识中清醒复苏,当局者留下了时代的阴影与心魔,回忆者剥去时间消逝的伪装,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看见的时代画像竟是满屏悲伤。
这片曾经热爱,因时代改变而破败的土地,是离开还是留下?
谁也给不了谁一个准确的答案。
本想着写个看过的短评,没想到超过了350字,哈哈。
很不错的一部电影,把九零年代的那个感觉基本上都拍出来了,甚至能够让你仔仔细细的看完。
演员都不认识,却都演得很好,基本上也都契合那个角色。
在三星与四星之间犹豫,编剧还是不够硬,现在观众智商也都是在线的,这部电影在铺垫的过程中基本上就已经知道来龙去脉了,所以在大幕揭开的那一刹那基本上也没有太多的震撼,说一句不剧透的,好的悬疑不是靠巧合的,如果没有那些巧合而换成另外一种方式才算是好的悬疑片。
在这点上《伤城》很好的做到了,把结局摆给你,再一步一步的解惑,真是很不错。
另外说两个细节给道具组(虽然他们也看不到),不剧透。
第一,90式警衔在地级市公安局长一般都是四杠一星,县区分局的局长一般都是三杠三星,电影里面的县公安局长是两杠三星,错误,99式警衔才是两杠三星;第二,90年代警察出勤除非是有大会,一般是不戴大盖帽的。
(交警除外)总之,最后还是决定给四星,是一部好电影!!!
加油!
好的地方是服化道,年代感把握的很好,摄影和后期调色用心了,远山淡影的水墨意境有了。
但是情节设计上纰漏太多,队长与章欣的对立情绪铺垫不够,上来就怼,一个库管,怎么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直接进练功房找团长,改成等团长训完话出来,跟在后面说不好吗,而且那个年代芭蕾舞团还没那么多吧,不如改成革命舞蹈或者健美操之类的,红色娘子军也说得过去啊。
闹市里开枪,端了半天枪,周围都没人有反应,警察纪律都忘光了?
蹲守在墓碑旁,也不能一群人趴在草边上吧。
不过总体上还是网大里的优秀毕业生。
补充一点,同样的杯子太多,呵呵。
这鸡巴叫贺泉的导演是搞行为艺术的吧,这是导演逐梦演艺圈的作品呗?啥他妈导演水准,没一场戏能看的,再加上女主这整容脸,我去你码的吧!片子趁早改名《逐梦演艺圈2》
好难看啊,就是字面意思
中国电影人对《杀人回忆》的执念这是有多深,前赴后继地模仿和致敬……这一部其实还好,质感完全不像一部网大,尤其是摄影,非常出色。
一种怀旧的美感,意境很棒。悬疑和反转还不错,节奏比较慢。
只能说电影名挺清新的
像杀人回忆,罪案只是幌子,真正揭开的是时代的那道疤,最后那段独舞,仿佛一百年那么遥远,可望不可及的美
剧情弱
故事一般,拍得不够吸引人,节奏太慢了。
一言难尽的表演
整体基调定的这么沉郁,核心问题却无法发散去讲,本格够不上,社会又做不到,可惜了。
审美在线的作品,已经超过大多数国产片了,有故事也有思考。文艺悬疑片的腔调也足,矫情一点可以理解。剧本层面的故事细节打磨和人设,还可以再精细。
个人比较喜欢看长篇,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总觉得不过瘾,电影唯一觉得稍稍冗长的是舞台上跳舞的时长长了些,趁机点了根烟。很喜欢它的摄影,演员一般。海报做的比较用心,远山为正,淡影为反,就像照片未冲洗出来时的底片。是正是反总得拨去层层迷雾。掀开时代的底色,带来的却是一股苍凉。“就此别过”--好像在金庸的哪本小说里用过?如果没记错的话?白马啸西风吧?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是无尽的苍凉无奈。给4星吧。网大两字就像当年的温州皮鞋一样,像是低劣的代名词。希望早些跳出这个标签。
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的一部国产网大悬疑,其实三星是按照悬疑片类别打的,如果是按照文艺片打甚至能达到4星。以悬疑片来说有一些强制逻辑和为了推动剧情的刻意设计实在是不能忽视的bug,尤其是很多观众也提到的开篇怎样能把一个目击者口中的烧伤脸的人画出模拟罪犯画像问题。但是以文艺片标准来,一句“我来了,时代却走了”真是把全片这种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梦想与人生被击溃的苍凉感拿捏住了,尤其多次提到的上山下乡支援三线建设问题。再就是片子里出现过的三个主要的女性角色命运也让人喟叹,某种意义上说,这片男性角色看完没感觉,尤其男性人民警察们,都是推动剧情的工具人,反而女性角色刻画得让人怜惜共情。这个意义上说这片也是可以打4星的。
★★★☆☆ 导演的选景和对光与影的认识蛮好的,一看就是有摄影功底的,很多场景,慢下来截一副图就是壁纸。唯一不足的就是对案件的叙述与呈现,但是影片的完成度非常高,值得三星半。
淡淡的,很美
完成度比较高的网大电影,能想到或者注意到的细节都进行了解释,新杀人案牵出了老杀人案,两个杀人案通过摄影师串联在一起,片尾有反转身份互换,还有假设不做别人当自己会怎么样的设想。
用卧室投影仪看的第一部非常值得的电影,镜头的美与悬念相互衬托,仿佛在歌颂一种神秘的美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网大里面的上乘之作。
起了一个片名是石黑一雄的小说,然后一味的往《杀人回忆》的风格上靠,弄得十分的文艺,絮絮叨叨两个小时,其实故事打磨得很粗燥,逻辑上的漏洞太大了,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它居然是网大,以网大来说有这种资质就算不错了。PS:三个女演员我感觉都一个模样。
近树浓抹,远山轻描,中国水墨讲究的这个。所以呢,好像是描述了现实中的一起连环悬疑剧,其实写的是曾经一段不被人重视的历史,这就是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另外一面。还有另一角度就是现实很重,理想很远。舞蹈是理想,但谋生是现实,因为现实所以放弃舞蹈而去打工,最后呢现实一地鸡毛,理想更遥不可及。也许早知道结局,那不如安于理想,一辈子就只为跳舞而生。(其实就是罪案版的《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