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是在地铁站里看见《康定情歌》的海报,上面是苏有朋和居文沛黝黑的面庞,背景是大片的昏黄在地铁站换掉海报后的日子里,很快忘掉了这部电影,却在春节放假百无聊赖中,看电影频道播放《康定情歌》,还莫名的激起心中的那份柔软电影写的是爱与等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好在,二人的心在漫长的等待里没有变,很难相像一个女孩子看着自己的灵动的青春在甘孜的蓝天白云下寂静的流淌,一去难返;也难想像李苏杰在更为现实的苏州城里抛却所谓人类本能的欲望,恪守着心中难息的梦。
这是我们的上上代人的爱情,他们是尊重理想胜过生命的一代人。
我崇拜羡慕他们内心的丰盈,崇拜羡慕他们精神的干净,崇拜羡慕他们“意映卿卿”似的爱情哪怕李苏杰最初只是被达娃的简单淳朴吸引,哪怕达娃最初的依恋只是缘于感激之情,我也愿意相信在电影之外的地老天荒!
看着姚晨和凌潇肃爱情童话的终结,看着周围不断上演的爱与不爱的纠结,人与人之间的闪转腾挪,背叛似乎只是心灵与肉体上的分别。
作为还虽算不上老姑娘的姑娘,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枯竭,干涸,在无能为力里失去爱与被爱的天赋。
因此,还是要感谢《康定情歌》,让我在现实充斥下还能剥离一丝无比珍贵的柔软!
昨天晚上看过《康定情歌》,直到现在心情还是被感动包围着,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情愫,担心自己用错了言语,毁了这圣洁的爱情。
那是怎样一种爱情,苏杰是部队中的大学生,达娃是“头人”家的奴隶,在河边第一次相遇时,她脚带链锁、神情卑微,他用善良和爱心解放了她,给了这个美丽藏族女孩儿第二次生命;让她拥有了做人的尊严,知道了“甜”是什么样的感觉,还对她说:“苏州,什么宝贝都有,可是没有达娃”,他说:“你等我,我要带你去苏州”……可是,这一等,竟是六十年,从此,她未嫁,他未娶,天各一方。
等到苏杰再次回到美丽的康定,想在有生之年再见一面达娃时,可是天意弄人,短短十天的时间,却让深爱的俩人,阴阳相隔。
错过了,便是永远的错过了……六十年的期待,六十年的等待,六十年的守望,一生只为了这一次刻骨铭心的爱。
苏杰来到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河边,达娃的骨灰就撒在这清澈的水中,她说她要顺着水流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老人痛哭流涕,嘱咐家人等他离世后,也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江里,和达娃相聚。
正如诗言: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今天在学校百年讲堂看了电影《康定情歌》,又是一部用现代的话说是“超现实”的最纯的爱情故事电影。
电影场很美伦美焕,估计又是康定的旅游宣传片。
这部电影感觉很像《云水谣》,包括情节也有些像,这种片子虽然故事有些老套和不现实,但却很感动人,现场好像又有哭的了。
既然电影本身没啥太值得留恋的,那电影里映射出的这种爱情,是不是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呢?
如今电影圈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广大导演都喜欢拍纯真无邪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比如前段日子有点火的《山楂树之恋》,《唐山大地震》讲的都是现在人看来傻不拉唧一根筋的爱情故事,情节如此雷同,但却因为傻,而令人感动。
这种最古朴最真挚的,或者在许多人看来最“傻”爱情故事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导演的的青睐,为什么能如此的打动观众,个人感觉还是源于这个社会上对于这种真势情感的缺失。
现代人的心理是矛盾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渴望爱情,渴望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结识优秀异性的机会;但我们又很麻木,麻木到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去爱;我们现在又很害怕,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只刺猬,害怕在爱情中受伤害……即便得到了爱情,也会像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样,“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于是最纯的爱情,便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美好的向往。
其实回归原始,谈一场最古朴最真挚的的傻傻的恋爱,也是挺好的。
刚从海螺沟,那里有冰川、温泉、冷杉,还有泸定桥,还有长征大酒店。。。
呵呵,都是前几天看的这部《康定情歌》里面出现的景。
有种一度认为这是一部海螺沟宣传片的感觉。
所以把这篇时光网上写的东西转过来吧。
在看之前,靓姐我们就本着把人物挖掉、只看景色的态度,事实证明,其实人物是不用挖掉的,这还算不上一部被导演和编剧完全毁掉的电影。
我说完全的意思是,的确毁掉了部分。
先是片子开头,那种主旋律抗战片的正义凛然看得我觉得头皮一阵阵地发麻,让我有愤而离席的冲动。
还好我克制了。
我想说的就是,不知道导演怎么给电影定位的,如果是如介绍里面所说的,要讲述的是一个纯爱的红色爱情故事,我觉得红得有点发紫了。
然后,这个编剧啊,我觉得编剧貌似有点懒?
把两部电影拼凑起来,然后加入了川西高原元素而已。
这两部电影就是《海角七号》和苏有朋的另一部电影《寻找刘三姐》。
先参见《寻找刘三姐》:城里的小姐为了寻找音乐灵感,前往歌曲的诞生地,由此和当地的小伙擦出了火花;再看《海角七号》:两个阴差阳错分离几十年恋人,在一个离开之后,由一封封情书回忆了等不及的爱和无尽的惋惜。
正是因为这些相似,让我给这篇日志配乐用的是《海角七号》的《情书》。
以上就是被毁掉的部分,还是说说好的地方吧。
我觉得,其实我对电影的要求不高:1、能让我看懂的剧情——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整些发誓不让人看懂的剧情(不点名);2、可以无厘头,但不是没有逻辑、牵强的无厘头——估计没人会说星爷的无厘头不好看;3、拒绝山寨剧:今天我一个朋友说,由于时间不合适,她选择了一部山寨剧,结局就是她在里面吐啊吐啊地睡着了。
至少,这是一部以上反面例子都不具备的电影。
即便情节比较老,看了开头知道结尾。
景色的确非常漂亮。
没有把好景色毁了。
有几个镜头非常惊艳:居文沛和苏有朋站在一起,镜头围着他们一圈又一圈,让我觉得好像哈达随风飞扬,像心情一样。
不得不说的是,配乐,我觉得这是最出彩的地方。
恰到好处。
《康定情歌》一遍一遍地演奏、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心境。
配合景致,美到极点。
包括苏有朋演唱的版本,既有康藏高原的原生态,又有苏吴胜地的细腻。
不过,我觉得ex-first lady 的一版,太适合在殿堂里面演奏,在这里就。。。
蒲巴甲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能歌善舞、侧面还很像王力宏,虽然少了气场,不过那种很man很man的气度,真的让人花痴了慢慢听吧:《情书》一直到 双手像枯树一样斑驳 这些字 才想起了当时的温柔 一直到 邮差走遍千万个门口 这些信 才想起了流浪的理由 一封封 情书穿越缓慢的时空 代替我 来不及说的含情脉脉 我相信 离开终究会有始有终 有一天 我将能为你描写彩虹一直到 海角吞没船尾的脸孔 这港湾 才扬起那咸咸的海风 一直到 时间终于一去不回头 这些信 才回到我爱人的手中 一封封 情书穿越缓慢的时空 代替我 等了好久的十指相拥 我知道 回去不一定一路顺风 只希望 有天好好梳你的白头 只希望 有天好好梳你的白头最后觉得,好像变成了《海角七号》的影评啦
今天下午冒雪去“上海影城”看了新片《康定情歌》。
这是一部献礼片,是为庆贺甘孜藏族自治州建立60周年而拍摄的;既然是“献礼片”,那肯定符合两条,一条是弘扬主旋律,另一条是“主题先行”,也就是说先确定了一个符合“主旋律”的主题,然后再来编故事、设人物——这也就是二三十年前的那一套。
所以这类文艺作品可以很精致、很气势,但因为其情节的虚假和人物的“概念化”,所以很难直抵人心,打动观者;以致这类作品往往被抬得很高,而大家心里是很不以为然的。
可是今天很意外,117分钟里常常听到唏嘘和抽泣声,当灯光重新亮起来的时候,我发现不少观众好似在擤鼻子其实是在擦眼睛,目光迷离地走出影院。
——我就是这当中的一个。
其实剧本的破绽是不少的,基本情节完全是靠“巧合”来推进。
奴隶主失足掉进湍急的水流,解放军把他救起来,作为酬谢,解放了两个奴隶——这就是主人公苏州青年李苏杰(苏有朋饰)和藏族女孩达娃的首次相遇。
后来李转业回苏州。
而当地一个追求达娃的偏偏是个邮递员,于是两人的通信被阻,双方误会60年!
当苏老先生60年后回甘孜欲去寻找“难忘初恋情人”的时候,达娃老太刚在10天前去世!
编剧遇到了一个难题:既要写两人后代的感情纠葛,又要突出他们爱情的忠贞专一,于是想出了一个“急办法”:李先生是以侄为子,达女士是收养孤儿,这样才能让“康定情歌”绵绵不绝地唱下去…… 但是我们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们不是感动于“千年农奴砸碎铁锁链”、不是感动于“金珠玛米亚克西”,而是被一种“人性的美丽”强烈震撼了。
这部片子描写的是比“山楂树”更加“山楂树”的爱情,纯净如清泉,没有半点尘埃。
达娃至死还保存着那根锈迹斑斑的脚链和“苏州饼干箱”,李苏杰说死了也要把骨灰洒在那激流里,追逐着心上人永远不分开。
我们知道这是故事、这是虚构、这是现代版的《梁祝》,可是我们一样热泪盈眶、心波难平。
我觉得人老了,感情越来越脆弱,泪的“阀门”越来越低矮了。
不知是不是心理老化的一种表现?
我们的人生经历远远没有影视作品里的丰富、浪漫,我们平平常常地降生,还将悄无声息地离世;尽管我们只有“纸上谈兵”的勇气和“叶公好龙”的胆量,可是我们多么羡慕那种如激流一样跌宕的人生哟!
那棵高高的山楂树,我们仰望,我们顶礼,我们膜拜,我们永远达不到它的高度,可是当我们看到有一种那么高尚、神圣的“活法”,还是觉得了温暖和欣慰…… 电影里最感动我的就是那油画一样雄浑的高原景色,是的,尤其是那蓝得让人想痛痛快快哭一场的天空!
比海洋更辽阔的是人心;可那不是我的心,这一辈子我们被压抑、被扭曲、被禁锢得太久太久了,我们活得要多卑微有多卑微,要多琐碎有多琐碎,多么想像雄鹰那样搏击蓝天,哪怕只有一次——可是生命连一次机会也不给了。
这眼泪全是给自己的呀!
是呀是呀,想通了,原来是我们这积攒了一辈子的“情结”、“心结”在寻找着突破口呀。
为自然的美丽、为生命的短暂、为“生不逢时”,我们宣泄、挥洒着情感——我们反而轻松了。
影片里的《康定情歌》以四种不同的形式演唱:“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
宋祖英、宁静等歌手的咏唱,再配置以中日两支爱乐乐团的演奏,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提升着人们,不由得想:我又是一朵怎样的云呢…… 影城出来,今年申城的一场初雪正酣,雪天雪地到明天也许就一化而尽,不过此时此刻,我觉得扑在我脸庞上的寒风就是来自甘孜——让暴风雪来得更厉害些吧……
刚从西藏回来的我对这个电影尤其感兴趣。
故事证明小人总是坏事的那个,所以青年情侣一定莫轻别离,要走一起走。
老年苏有朋的侄孙女演技真令人无法忍受坏了全片!
要不可以给4星。
其实老年苏有朋演得也一般。
居文沛没想到岁数不小演得还真纯真。
虽然不是在西藏,虽然是这种主旋律影片,少数民族的故事还是吸引和感动我,尤其这次终于男的也是坚贞的了。
最别扭的是达娃和其他藏族人的普通话怎么都这么好啊!
学习能力够强的。
她可是农奴啊!!
我没去过甘孜,但即使现在的西藏年轻人普通话都没这么好,尤其达娃唱歌时居然一口纯正的汉语...翁虹在这里演谁?
蔡明的出场差点没让我喷出来。
这是建党大业的预热么?
要这么多明星脸干吗。
还有啊,当年的琼瑶女郎、<情深深雨濛濛>里那么文静娴熟清纯的青年文佩谢润,竟然抹了高原红演起女4号来了...让我情何以堪。
少数民族的电影还是不要弄这么多汉人明星来装更好吧。
再相逢已是60年后。
Dawa应该能熬过10天就好了,待到李苏杰的到来。
真相尚未明了,Dawa带着李苏杰曾许下的承诺,带着爱与恨走了。
骨灰随水而逝,逝向一个心中期待许久的地方。
60年前,被解救的Dawa投身革命,加入到如火如荼的川藏公路建设队伍中,开始了两人从初遇到最后60年漫长的守候。
从孩子们口中得知,她变得刚强干练,受人尊敬,她始终都视是苏杰为自己的归宿,向往着苏州。
河边打水的Dawa,与修路工地回头相见的苏杰目光相遇之时,彼此间目光柔情与呵护,全然一种女子在水乡旁初遇恋人的浪漫的幻觉。
若不是刘二从中作梗二人兴许能顺其自然,白头到老。
这样一出从开始就注定回忆的故事,显然是悲情的,即使结局导演安排梅朵和扎西给婷婷敬献哈达,三人相拥而泣的场景,让老人宽心,让孩子们又有了生气和希望。
康定情歌,回环复沓。
悲情的浪漫亦是萦绕。
影片中,居文沛一改往日都市女孩现代时尚的形象,真实生动地诠释了一个上个世纪50年代、从农奴中被解放的藏族女孩。
苏有朋先天的书生气质很适合李苏杰这个角色定位。
导演角色选的也很成功。
好片,给个五星支持一下.
如果不是因为在时光网参加会员9元观影的活动,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因为这么一部电影走进影院。
单单看介绍让人有些期待,还远远还没有到达兴奋的程度。
开场10分钟左右,我从微笑到出声笑,忍不住倒在了师姐身上师姐很严肃的说:这不是一部喜剧片!!!!!
是了,但是这么爱国主义口吻的电影,到底是怎么在网上有这么多的好评的?
而且,我们在影院拿到的介绍,居然这部电影的推荐指数是五颗星,太不可思议了!!!!!!
从男猪女猪溪边相遇,英雄救美的天雷情节过后,小苏同学很夸张的举起斧头砍断女猪的铁链,就在我以为会被雷得外焦里嫩时,小居同学的一个眼神儿,那黑白无暇的湛澈双眸,从小苏同学看向被砍断的铁链,两鸿泪水硬生生的在眼眶中打了一个圈儿,在看到锁链的一刹那直直地掉落,而后的两滴泪水才在脸上滑落。。。。。。
我得说,这个镜头深深打动了我,它在我心中的喜剧地位被撼动了小居要求随队而行,光北大叔脱下自己的大衣给人家披上,还以为在LOLI和大叔之间会谱写出什么火花儿来,害我一直期待到结尾。。
未果我想,被解放的女奴对“恩人”产生好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什么时候,苏州秀才也爱上了她,而且爱的如此之深??? 就只听得小苏同学一句接一句,“你的歌声真美”OR是“你真美”,鸡皮疙瘩就在影院的地毯上累积了一层又一层。。。
然后重要角色刘二的登场,从他邮差的身份一表明,我就觉得这人肯定得干点儿什么。。。
后来证明果不其然啊。。。
编剧啊你也太不给力了,这么容易就猜中了么,切。。。
然后女猪受伤,男猪在我们不知道的时间和空间穿越回城,而且一举穿到了文革,马上就要发配农场改造。
暂且不论电影的处理,这里我们都觉得过于草率了,比方说,女猪怎么受伤,怎么养伤的,期间如何思念男猪和抵抗邮差小三的进攻的;男猪怎么抛下受伤的女猪独自一人回城的,文革中如何获罪的,那封语焉不详的家书里到底说了点儿啥,为什么要发配农场劳动,为期多久,怎么回城的,期间难道就没有想念过小居么,为什么六十年从来没有去找过她,仅仅是写信、写信、写信。。。
为什么所有的信都查无此人退回了,却一直还是往那个地址写,而从来都没有试图寻找一下,打听一下,哪怕只是确认地址也好;女猪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寻找男猪,也只是不停的写信写信写信,奇怪,文革之后的地址和之前的确定都是同一个么???。。。。
种种疑点,不一而足。
总之,我们只要知道,俩人都在不停地写信写信写信,然后等待等待等待,然后六十年就过去了明明很好的故事框架,却被安排成了这个样子虽然我哭得很惨,但那绝对完全一定必须都是因为小居同学那双清澈的眼睛,还有老先生每次欲言又止的无奈,每当我见到老人的眼泪的时候,就会忍不住 也跟着一起哭,每次我看到小苏对着小居笑的时候,我就会想,她等了他一辈子呵一辈子,然后也会哭尤其是,在小苏对小居说,达娃是宝贝的时候,明明知道这种台词很幼稚,但是还是忍不住哭的一塌糊涂。。。。。。
本来以为既然小苏和小居是主演,应该主要是讲述他们的故事吧,偏偏还掺杂了许多孙辈的事物,后半部分孙辈之间的感情部分最好全部都砍掉,实在太无聊了,那么闹腾的小姑娘,蒲巴甲居然还摇摆不定,哪儿有那个藏族小妞好呀,犹豫什么?!
难道说,是为了对应爷爷辈的两男一女,所以孙辈安排了两女一男?!
虽然说掺杂了很多小笑点,但是太乱了,又回到了喜剧的定位总之,后半部分砍掉,砍掉,砍掉!!!
前半部分加强,加强,加强!!!
最后老先生在撒了达娃骨灰的小溪边,把他写的信,带来的麻饼,一点点放在河中,然后说了一段话,大意是,等我死了,也要把骨灰撒到这里,撒到我们最初相遇的地方,然后,我就可以去找你了。
虽然觉得自己很不争气,我又泪水涟涟了我总觉得,两个彼此等待了一辈子的人,所要求的不过如此,生不同衾死同穴,就这么一点卑微的要求,我愿意相信,现在的李苏杰,和达娃,那个如同月亮一般美丽纯净的姑娘,一定在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自从去年从西藏回来,一直对藏区有着一种特别情愫!
冷不丁地就留意起关于那圣神之地的相关信息。
康定,四川西南部,一个有着藏族文化的净土。
流传着一段刻苦铭心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也许很难成为如今的现实,可我一如既往的向往着!
对于我来说或许只能成为梦境,因为这样的爱情是要留给那些纯洁、善良的女孩!
喜欢有着耸立的雪山,清澈的小河,过着单纯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与现在的城市相比,这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也或许那是个逃避现实的好地方。
喜欢这部片子里的苏有朋年轻时的那段忘却一切的爱情!
这样的一段隔地相守无限思念的爱恋,来得不切实际,却是无限美好的。。。
这样的一段坚信彼此诺言的爱恋,最终没能团聚,让人无限惆怅悔恨。。。
如今的爱情婚姻,又有几个真的能为爱而去单纯想拥有彼此?
不是为了对方的条件,也就为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各自劝说自己,条件不要太高,差不多就行,谁又在乎到对爱的感觉?
城市在不断地进步着,我们的思想也前进更新,难道对那原始的爱情也开始所谓的“与时俱进”了吗?
不知道该说这样变化是进步呢还是退步了?
还是我们真的没办法对彼此信任、相拥、相守?
康定,我想去走一回,一个人!
想得到坚贞不移爱情的人,先问问自己是否对爱情坚贞不移——思想和行动上!
今晚看了《新康定情歌》这部电影,想写几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总体来说,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有纯美的爱情、温暖的人文关怀。
瑕疵也是不少的,跟“主旋律”和导演的功力有关系。
对白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前半部分的对白有些太“官化”了,印象最深的就是达娃要求跟部队一起走的那段;后半部分更多,比如蔡明一下子蹦出来,强调卓玛是被“汽车送来的”,这明显是为了衔接剧情,不顾真实的语言场景。
类似的还很多。
为了情节的发展,牺牲了一些剧情的真实性,变得有些牵强。
客观上讲,最感人的莫过于六十年的苦苦等待,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居文沛可圈可点的动人表演。
苏友朋的演技近来进步很大,从《风声》里那个阴阳怪气的秘书到《康定情歌》的李苏杰,演技还算娴熟。
老年李苏杰的内心世界深挖得还不够,演员对这份六十年的等待把握得还不够精准,所以一听“达娃死了”立马就晕,缺乏静水深流的力度感。
李苏杰一到,达娃刚死十天,这种“巧合”只会增加李苏杰的深深自责,导演并没有对这种“自责”进行挖掘和表现,所以李苏杰的晕也好、哭也好、溪边的诉说也好,都显得不够深刻,也就缺乏震撼人心的效果了。
影片所传达的“坚守”这一爱情内涵,引人深思。
是我们没有遇到心仪的女子?
不是。
是我们太轻易地选择放弃,太容易说“我们不合适”。
或者是我们太容易说“我喜欢你”,太容易进入“恋人角色”?
从《云水谣》到《唐山大地震》再到《康定情歌》,都在讲述坚守的故事,看故事感动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绝大部分人肯定也是做不到的,不是说终生不婚,而是情感的坚守,保质期是一个月、一年还是十年?
当然这种坚守不是苦行僧式的折磨,而是一种牵挂,静水流深和细水长流式的,苦行僧式的往往反倒并不持久。
人往往就是这样自私,自己做不到坚守,但又渴望得到一份坚贞不移的爱情,这无疑是可笑的。
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
想得到坚贞不移爱情的人,先问问自己是否对爱情坚贞不移,思想和行动上!
虽然有点五毛,但还不错。各种版本的康定情歌好有爱。祖英姐姐的最V5.
西藏大巴车上看的,剧情过分雷人,忍不住吐槽,不过歌还是挺好听的。
我妈说,60年?扯淡!!!= =
各种主旋律各种雷各种傻~~
一颗给溜溜的云。一颗给康定情歌。一颗给梅朵的口哨。一颗给查无此人的信。这部片子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如果情敌是一个邮差。请不要写情书。一定要打电话发短信。推理。如果情敌中有在豆瓣工作。千万不要发豆邮啊。切记。
只因我是康定人。我爱甘孜州。
前半部分拍得还将就,至少还是让我感动了。可是从中间开始到最后,感觉很无聊,没什么拍的必要的感觉。
挺感动的。就是米想到有蒲兄。
跟着电影频道看,这剧本叫一个牵强!
又来个柏拉图~~前面挺好看的~后面的就狗血了~越到后面越脱线~~
好感人。
怎么看都是为甘孜自治州、为旅游区的主题片,但至少如此美丽的地方,蓝蓝的天,那山那水还是吸引到人。。。内容就算了,景毕竟是真自然!
题材是好的,导演不行
还能再狗血一些么?还能在弱智些么?一群伪藏族演的藏族题材的电影,完全是凭空想象的产物。
很感人 比山楂树感人多了 达娃 我好喜欢,靠 老爷爷真不好,这么多年不去看人家。总的说来这是一部观光片。
60年前是憋屈的三角恋,60年后是狗血的三角恋。。。这感情一坑就是两代人。。阔怜的娃子啊
据说点映时看哭了很多人,据说比《山楂树》还纯爱,据说比大地震还感动人。。。
哎,和昨天的其他电影比起来 真的好很多了
偶尔主旋律一下也不错。康定那个美呦,好想走趟318国道!!!
跌宕起伏的年代过后,你仍是我心中坚守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