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Verdens verste menneske,世上最烂的人(港),世界上最烂的人(台),尤利娅生命的十二段律动,世界上最坏的人,Julie (en 12 chapitres),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主演:雷娜特·赖因斯夫,安德斯·丹尼尔森·李,赫伯特·诺德鲁姆,汉斯·奥拉夫·布雷内,Helene Bjørneby,威达·桑登,玛丽亚·嘉西亚·狄·梅奥,Lasse Gretland,Karen Røise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法国,瑞典,丹麦语言:挪威语年份:2021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2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4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5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6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4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5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6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7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8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9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20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情介绍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聚焦当下的奥斯陆,围绕年轻睿智的女性朱莉展开。30岁的她仍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尽管她与事业有成的制图员阿克塞尔彼此相爱,拥有强烈的安全感,并很开心和他在一起,但她拒绝给渴望孩子的阿克塞尔生子。朱莉决意离开阿克塞尔前往艾文德,希望能够开始新的生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逃出熔炉黄金十二宫孤注一掷:巴西国家队不能犯规的游戏之惊魂幻觉异世界四重奏第二季贱女孩你行......你结婚?监视对象12岁:小小胸口的怦然心动鳄口逃生巴黎必修课暧昧不明关系研究学会谋杀第二季醒狮全城戒备不加滤镜预产期巴洛波拉聊斋画壁飞天大盗第二季开心一组4酒民胡四海青春期金色曼陀罗受伤的天使致命愿望一年生活潜艇总动员千万别眨眼休赛期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长篇影评

 1 ) 很可能是一个现代北欧女性的生动典范

横跨15年的三部作品——2006年的《重奏》、2011年《奥斯陆八月未央》和2021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自己也没想到会创作出“奥斯陆三部曲”。

尽管不是严格意义的三部曲,却意外地在主题探讨和人物角色,甚至是对这座北欧城市的描绘,都有着连贯统一的脉络,毫无疑问已成为了导演鲜明的作者标签。

在《奥斯陆,八月未央》后,提尔开始尝试风格和主题的变化,先是前往美国拍摄家庭题材《猛于炮火》,再是转向超惊悚类型片《西尔玛》,不过还是回到他深情眷恋的奥斯陆,奉上三部曲的最终章《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从《重奏》描写两位野心勃勃作家之间的牢固友情,到《奥斯陆,八月未央》里戒除毒瘾、重投社会的瘾君子,再到这部新作里一位不遵从社会现实的年轻女性,提尔向观众展示出奥斯陆现代男女的复杂心理图景。

▲提尔挑战爱情浪漫类型如果说处女作《重奏》在友情与爱情两者兼而有之的话,那么导演这回纯粹采用爱情浪漫类型的剧本来书写一个年轻女性的成长故事。

看惯好莱坞爱情电影或者国产片的观众一定会对女主角的所作所为大感吃惊,她任性地改换专业,从医学转到心理学再到摄影;在感情路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先是抛弃摄影师男友在聚会上结识比她大10多岁的漫画家,两人相处不久又移情别恋爱上有妇之夫,只因她不想跟漫画家生小孩……时间是贯穿“奥斯陆三部曲”的核心主题:时间不断流逝,而人物却想让时间停止或者时光倒流,于是我们看到《重奏》里不断向女友倒数的男主角,细致放大男主角一天一夜心路历程的《奥斯陆,八月未央》,以及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里,女主角魔术般地停止了时间,然后迫不及待奔向自己所爱的人。

▲片中令人难忘的出轨一幕而在这部作品里,“时间”和“身份”两者更为紧密相扣,令女主角不断出现生存危机感。

故事描写女主角在换专业、恋爱、出轨,再到另一段恋情的情节里,不知不觉烙下了时间的印记。

尽管没采用《重奏》过去/现在反复跳跃的方式,但是暗中让观众感受到随着年龄逼近 30 岁(和家人庆祝生日),她的身份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不过,作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她对所有事物都抱着新鲜好奇的心态,却从不规划自己的事业前途和感情发展。

当然,这是一种自我嘲讽的说法,糟糕与否完全取决于从什么立场出发,如果是传统守旧、思维强势的观众自然认为她很糟糕,朝三暮四、不负责任、放浪形骸的形容词随之从脑海中蹦出……事实上,北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思想的宽容度,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足以令女性有更多样的职业选择和非单一的家庭观念。

她很可能就是一个现代北欧女性的生动典范:不生小孩,不做丈夫的附属品,大胆发表女性主义的观点文章,敢于反抗父权主导意识,蔑视社会强加在年轻人身上的规范。

导演表面上倡导女性要有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暗中却将矛头指向了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存困境。

▲陷入危机的男女主角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一直受到无形的社会压力:必须事业有成、找到另一半结婚、生小孩养育后代等等,却往往忘记问自己这是否我们想要的生活。

正如剧中男主角所说,有的人糊里糊涂就生小孩了,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否一定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没有别的选择?

到底是谁规定在不同年龄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些问题远比片中的爱情故事更值得思考,这也是本片优胜于一部普通的爱情电影之处。

提尔笔下的角色要么奔向不可知的未来,要么加速逃离他们无法实现的目标期望。

这三部曲中的主人公有不少共同特点,他们都出身于富裕阶级,接受良好教育,却仍感觉到一种如影随形的挫败感。

他们必须要成功,并做出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才能觉得自己很特别,这种可能无法实现的精英意识使他们处于焦虑之中。

▲雷娜特·赖因夫斯凭出色演技荣获戛纳影后而作为本片的女主角,雷娜特·赖因夫斯凭浑然天成的演技将一个缺乏人生目标的年轻女性塑造得栩栩如生。

纵使在角色身上有着各种矛盾冲突的性格问题,但是她甜美的容貌、灵动的身姿表情和驾驭对白的流畅能力,使这个“糟糕”的角色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反映出80和90后的真实心态。

10年前她在《奥斯陆,八月未央》里出演只有一句台词的小角色,幸好有导演的慧眼识珠,终于在10年后被挖掘出演技潜质,并一举拿下戛纳最佳女演员奖。

作为文学和音乐爱好者,导演提尔仍然在这部新片里延续了前两部作品的一些手法。

分成 12 个章节外加引言和尾声的叙事,以及画外音旁白等等都增添了文学意味。

而音乐的选择更是体现出他一贯的高品味,从《重奏》的朋克和独立摇滚乐,到《奥斯陆,八月未央》的氛围电子乐,到这部更多姿多彩的类型,爵士乐、复古舞曲、巴西爵士等等,营造出优美浪漫的氛围。

这三部作品中都有至少一幕聚会派对的情节让提尔尽情发挥,而在本片女主角擅自闯入陌生人派对、意外出轨的情节相当出色,运用慢镜头摄影和配乐营造出时间停滞的错觉。

同样地,他对奥斯陆这座城市的一腔深情也再次出现在镜头画面里,尽管这次没有刻意拍摄街头风景或者穿插年代久远的档案影像资料,但在为数不多的户外场景里,捕捉到奥斯陆从白天到傍晚、圣诞节风雪点缀下的城市风光。

这些与派对里的喧闹感形成微妙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奥斯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静谧,也由此隐隐衬托出人物的寂寞孤独感。

 2 ) 世界上最不妥协的人~更微妙温柔真实,仿佛还是大学毕业后的“伯德小姐”

刷短视频像在吃令人作呕的方便面。

我很久没看非院线电影了,仿佛终于认真食用了一次搭配得当的新鲜餐。

电影还是比短视频好看,画面让人舒服、享受。

视听艺术。

画面上最喜欢天马行空的蘑菇那段,用经血在脸上涂了两道,变成吉普赛人——妙极了。

松垮肥胖的身体、吸奶的人类幼儿等等——非常直白的潜意识恐惧。

台词对戏最喜欢分手时那段对“强势”的分析。

因为能互相听懂对方要表达的,且能进行真正的有意义的接近人为制造的“平等”的交流——这件事本身很稀有。

现实情况是我们面对的总是些蠢人——蠢得很自大,蠢到不愿意/没能力去思考,蠢到根本听不懂别人的表达和需求,蠢到死到临头还在捍卫自己那一文不值的屁股,蠢到一辈子活在黑暗森林。

蠢到只想让人远离,不然简直会感染疟疾。

最让人心酸的又其实是很正常的一幕:女主一直想自我实现,却只能暂时看着身边的人受到认可,她无法发自内心为他人的成功而感到由衷喜悦,就算那个人是自己最亲密的最能依靠的人也不行。

人格超级独立。

爱人一直在自我实现,而她现实中做到的,只是爱上了他而已,这当然远远不够,是她痛苦的根源之一。

如果女性敢于面对自身的欲望,其实女性要的也是权力——这权力服务于探索或自我实现。

尤其首先是掌控自身的权力,并要承认实现掌控自身是需要去掌控别人的(互相服务)——这是双向的,别人也会因此获益。

20来岁时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那种直觉式的决定非常真实,膝盖中箭。

其实迷茫的P人也会期待一种宿命式的确定感,好比“我学会了画画,那我就再也不会怀疑我余生是否要画画,我就是要一直画画,画到死”。

说实话,在生活中曾很久很久没有这种“确定感”,唯一坚持的可能只有思想上绝对的自由,行动上绝不做配角,从来无法奴化自己——要花很长时间才知道这种“偏执”要锚定在什么样的具体行动上。

幸运的是我们一直有得选。

劝生娃的那段,本来以为北欧已经够男女平等的了,但言语之中依然感受到了女性试图独立思考自我时,男性的那种不屑一顾和无法共情,他还要很可笑地说“大多数人都是什么都不明白的时候就有了孩子,等有了就明白了”——好可怕的陷阱/思维……最怕慕强慕到了迷失自己——得不偿失,不但没有自我实现,只是让人腻味地寻求刺激。

女主走了很多很多弯路。。。

果然,要独居,要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物理与精神空间——隔离切除他人强行下的恶意定义(标签)或虚伪的夸奖,这才是第一要义。

剩下的,就是行动了。

“到50岁还在给别人倒咖啡你也无所谓,但我想要更多的东西!

”别忘了,你是个优等生,你手握「船票」。

这是一部更温柔更真实的,仿佛还是已经大学毕业后的“伯德小姐”。

 3 ) 30岁的我,依旧无法好好生活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短名单终于在近期公布,横扫欧美各大颁奖台的《驾驶我的车》,普遍被外界视为今年最有可能摘得此项殊荣。

不过除它以外,另一部戛纳系的作品也非常有意思,它就是来自挪威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奥斯陆,8月31日》)对观众而言也许比较陌生,但他的电影却在圈内小有名气。

今年的这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讲的不是一个人的遭遇,讲的是当代年轻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女主Julie,一个原本在医学院攻读学位的高材生,因不满整天做手术带来的枯燥乏味,决定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为此,她更换了专业,攻读起感兴趣的心理学。

可过了没多长时间,她发现自己对心理学也丧失了兴趣。

比起对内心的探究,自己果然只是个视觉动物,于是,Julie再次退出,选择用学生贷款购买了专业设备,打算今后以拍照谋生。

专业变了一次又一次,男友换了一个又一个,aksel的出现让她暂时拥有了一段还算稳定的关系。

不过很快,Julie又觉得不对劲了。

比起事业有成的Aksel,只是一个学生、靠在书店打工拿着微薄薪资的她什么都没有。

看着男友在发布会现场接受鲜花掌声和书迷的崇拜,Julie很郁闷。

不堪忍受如此落差的Julie借故早早离开,返家途中,她看到了一个正在举办新婚庆典的party,打算潜入其中排解此前的低落情绪。

派对上,Julie结识了另一个男子Eivind。

虽然只是一次偶然邂逅,但两个人都发现彼此相当来电,甚至已经有了擦枪走火的前兆。

影片采用章回体叙述,来到两人邂逅的这一章,标题起名“出轨”,但这种出轨并不来自肉体层面。

尽管两人管住了下半身,颇具暧昧的互动,却将他们的真实想法传递给了对方。

果然,这次经历并没有让Julie忘掉Eivind,以至于影片必须要用一个时间凝固的超现实段落,来表现Julie”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骚动心理。

至此,“全世界最糟糕的人”指代的是谁已经了无悬念,没错,那个人就是喜欢反复无常的Julie。

导演毫不留情地将矛头指向Julie,并用生动和极富真实感的生活琐碎,为观众还原了那些一直打着“自由”旗号,却始终无法让生活走向正轨的一类人。

讽刺的是,不光他这么讲,Julie自己也深有体会。

或许这样的批评有些不留情面,甚至有些冒犯,但就像刚才所讲,它的确反映了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的问题——脑子想的永远比实际做的丰富。

可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深耕,并等待自己的付出开花结果?

Julie大部分时间是不知道的,她总是习惯用“不知道”来回答男友提出的现实问题。

Julie和Aksel巨大的年龄差难免会被人抨击为不切实际,但在这个“爱最大”已成为共识的年代,年纪已经无法成为判断情侣关系的标准,更何况,他们的磨合可比大多数人来得幸运,除了没小孩,这段关系大部分时间是完美的。

导致Julie不停尝鲜的原因,影片提供了一个切口供观众解读。

单亲家庭成长过来的julie和生父一直见少离多。

难得的生日聚会,对方也以身体不适为由缺席参加。

Julie看到了父亲再婚家庭的现状,知道他在撒谎但并未戳穿,从小到大的父爱缺失,一定程度上的确给了她不安全感,为此,她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来获得稳定。

所以当Aksel询问她是否要造人时,Julie才会愤怒地拒绝,她不希望依靠他人意志存活,这样没有存在感。

但将锅甩给男方的强势和操纵,其实也只是她用来逃避现实的借口。

事实上,对于人生接下来该怎么走,Julie基本是一团浆糊。

这并不是她的错,因为她的阅历注定了她必须经历更多才能看清未来,所以影片中,她才会不停更换跑道,继而陷入下一轮迷茫的循环。

相比之下,男友Aksel就理性很多。

他知道和Julie之间的关系需要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既然选择了,也会果断向前,一步步规划属于两人的未来——尽管这对喜欢变化的Julie而言有点亦步亦趋,甚至呆板。

如此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根源来自于他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

和Julie分手后,Aksel因绝症进入人生的最后阶段。

探病期间,两人展开过一次别有深意的对话。

Aksel告诉Julie,自己所处的年代网络不够发达,那是一个需要靠双手去发掘周边事物的年代,以唱片和书籍为例,所有的文化符号都是具体和可被亲手感知的。

新生代则不同了,一出生就被信息覆盖的他们面临着诸多选择,一切都能通过快捷方式得到满足,但认真体验一件事物的乐趣,亦随着海量信息的冲刷荡然无存。

Julie身上的缺点就是这个时代负面的集中体现,经由数字信息喂养起来的他们看似什么都懂一点,但能系统了解事物全貌的人已经不多。

过于分散的精力让他们很难专注于同一件事,同一个人。

什么都很有趣,但很快又会随着下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变得索然无味。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当代青年看似活得潇洒自由,但未必比老一代人更通透。

看看Julie随后和Eivind不断恶化的关系,再看看她所处的舆论环境,一切都在表明:我们的生活并不因为便利变得多元,反而因为过分便利而拉低了人类智思,变得越发激进和趋同。

新鲜劲头一过,Julie很快意识到新任男友不过是一个咖啡厅的杂工,而她要的不止新鲜那么简单,所以她只能又一次提出分手,不管对方是不是对的人——就和当初的Aksel如出一辙。

网络大数据带来的阵营分化,让人已经无法再心平气和地看待不同观点,有的只是非黑即白的标签化和恶毒的攻击。

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准前进方向,何止Julie,身处其间的你我皆会迷茫。

好在人是一种非常有弹性的动物,我们能从不断的错误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路。

糟糕的不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糟糕的是我们看清了问题本质,却仍旧无动于衷。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4 ) 1

【我是最业余的看客,最没底蕴的俗人,最阅片寥寥的影迷,想一袋垃圾就写一句废话,没有参考,不愿考究】一部从我的阶级、处境看过去太矫揉造作的电影。

在当代社会发展尽头的北欧物质需求早已饱足,包容、平权极大化后对一位底层的女孩来说日子也是无须奋斗而随遇而安的。

人停下了,欲望却无止境地增生,不断寻求超脱。

身体与灵魂不再劳累时空洞、无趣、厌倦感滋生的土壤便愈加肥沃。

于是在30岁将求偶生子此般人人皆有的烦恼放大去写,真是可惜了挪威的美景和电影不错的镜头语言。

最惹人可怜的恐怕不是最痛的伤口最深的,而是最狐媚叫声最大的至于女权的部分,确实值得探讨,毕竟在这个国家做不到的其他国家更没可能。

只是不该像女主一样写着轻浮的文章,却只敢在吃了迷幻蘑菇才敢把带血的tampon扔在虚构的父亲脸上

 5 )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Verdens verste menneske,2021)

1、影展期間,歐洲電影訪問導演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電影中三個人物,世界上最糟糕的人(Verdens verste menneske,2021)片名是針對誰而言?

導演回答:「第一,故事主要是兩個人;其次,這三個人在電影中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所謂的「糟糕」或者「差勁」,要注意,並不是偷拐搶騙燒殺擄掠,而是一種自我的認知,進一步說,是一種知恥,也是一種覺醒,不過是覺醒的初步。

2、關於尤莉亞[A]尤莉亞是片名所言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們看三十歲的女主角尤莉亞,沒有完成學業(為自己無力投入的學科找遍藉口:解剖像木工,心理系女孩飲食無節制,會自拍就以為自己是攝影師,稱是作家但只發表在FB),沒有和睦的家庭,沒有像樣的職業,沒有房與車,沒有深邃的想法(連自己有兩本書都不知道,尤其那篇女性主義的文章簡直是謬論,還只在性活動的主動權力上鬥爭),總是想找到可以依賴的男人,沒有人生的目標和方向,遇到挫折就會逃跑,他十分任性。

他是晚熟的孩子,而這麼說還是過度恭維了,實際上內在不過還是個仍接受哺乳而長不大的孩子(三十了還讓長輩給自己辦生日會),他的母親、祖母、曾祖母、高曾祖母、天曾祖母、烈曾祖母、太曾祖母……在三十歲的時候早已生子持家,經歷喪子喪夫等命運波折,可是尤莉亞還像個孩子一樣爭取父愛,期待男人的肩膀,還不想長大和獨立——這是當代社會中新世代人們的寫照。

[B]可是愛他的漫畫家阿克塞爾說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難道因為愛情使人盲目,所以眼裡才出西施嗎?

阿克塞爾這麼樣高度理性的人的眼中,他所看見的尤莉亞顯然與我們不同,他看得出尤莉亞社會經驗欠缺、生命經驗不足,還需要很多的耐心等待與生活磨練才可能成熟,他看出尤莉亞還在生命覺醒的最初步,所以在兩人身體非常親密的接觸後,劇情延伸到了兩人的心靈上,展開了一段非常貼心的床上談話(十分尊重女性,不然一夜情又何需多談)。

阿克塞爾因為愛尤莉亞,就像愛他自己所創作的漫畫人物那樣,他明白尤莉亞是一隻仍帶有野貓本性且未馴服的家貓,就像他不喜歡電影公司柔化(媚俗)他的漫畫主角一樣,不喜歡淺薄的泛道德論的言論批評他的藝術作品一樣,他也不喜歡尤莉亞妄自菲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在他的開放心胸與肯定言談中,以及極大的耐性裡頭,讓尤莉亞沉澱了下來,真的進入人生的深思中而找到了自己——自我從來不必外求。

這裡要注意的是阿克塞爾好幾次與尤莉亞的談話,包括:第一次床上談話,拜訪尤莉亞父親時為尤莉亞仗言,分手時的懇談,病重中的對答。

[c]電影用了非常戲劇性的結尾來呈現尤莉亞尋獲的獨立性:導演與編劇讓尤莉亞流產,單身,有一份需要耐心投入的正職;就像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2019)中導演與編劇讓女主角離婚,並獲頒最佳導演獎一樣,以此來肯定女性的獨立性。

3、我想,許多人被阿克塞爾的韌性所打動。

阿克塞爾是藝術家,有著高度的社會成就,享譽盛名。

可是當死亡來襲——胰腺癌確診,他還打著空氣鼓,像是渴望強烈的心跳那樣,但他的世界還是崩潰了。

成就有兩種,一是外在事業的成就,二是內在生命的成就,雖然尤莉亞鼓勵阿克塞爾,說他的漫畫創作不得了,可是阿克塞爾充滿絕望的說他沒有未來了,所以只能細數過去。

也正因為尤莉亞的探望,因為其中的愛與關懷,他也從打擊中站起,重新肯定了自己的一生,他說自己不想活在別人的記憶裡,不想活在作品或藝術史裡,他想和尤莉亞一起生活在他倆的小公寓裡——他沒有在病中厭世,這一點的對生命之留戀,表現出他肯定了自我人生正向且美好的經驗。

4、艾文德其實不是故事的主體,但可以說是男性版的尤莉亞,他反映出這樣的一群人:胸無大志,平凡度日,踏實生活。

5、請留意尤莉亞與艾文德的分手,尤莉亞此前的分手都非常的粗暴而不負責任,正是因為與阿克塞爾的愛情歷程讓他覺醒,尤莉亞懂得了承擔責任,懂得了比感覺、感受更深刻的感情,所以才會與艾文德有一番慎重的分手懇談。

這種覺醒是從愛中覺醒,如果女孩子沒有遇到漫畫家,可能一輩子都是渾渾噩噩,也因為遇到漫畫家給女主角適當的愛,所以女主角可以溫柔的和這個咖啡店男孩分手,而且電影最後還告訴我們,女孩子分手後保有情分,可是並不眷戀,他不會再去勾搭那個有妻有子的艾文德了。

我們在愛中被所愛之人肯定,不論是父母、師長或情人,進而我們發現我們被肯定之處,而學會自我肯定,如此醒覺而成長,達成獨立。

一旦舉世非之,或遭遇不幸和挫折,我們也能夠坦然面對,能夠接受和消化,不致自我放棄而能挺立於世,所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6 ) Crappy Life,Crappy Me

I totally get this film.U spend every minute of your lif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o u are,what's gonna become of u,what kinda way u'd like to live and so on,but it just feels like u're going nowhere.U start to recall how life seemed to be so colorful when u were a kid,and as u grew up u could literally feel that kinda spirit and quality u once owned are slipping away through your fingers.So u begin to try new things,the crazier the better.Well for a second u think u're fine now. But soon all those doubts come back again.Then what? I don't know 'cause I'm in this period,too. I've been doubting myself all along and I see no appropriate future in front of me.Things others take as the routine are simply not for me.But maybe that's how things would go:Before I can realize it I'm in my 30s,towards 40,and when I look back there's nothing.Nothing to tell that I'm something different.And u know what the worst thing is?I may begin to accept it.I may give up.So maybe just like this I walk to the end of the chapter.中间那段时间静止想起了《环形物语》的一集。

Aksel病床上那个试图牵起嘴角笑一下的小细节直接哭了…满满地悲伤和无奈,试了两次都没成功只得作罢。

 7 )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这是2021年上映的一部挪威电影。

按照我以往的观感书写习惯,下面应该介绍影片的梗概了。

想了想,这个梗概还真没有什么可讲的了。

因为这个影片不是在叙述故事,而是在跟踪情绪。

而影片主人公尤利娅又是个情绪多变的姑娘,她的生活也和她的情绪一样,瞬息多变,颠三倒四,让老头找不到北。

尤利娅活到30岁,从来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从学医开始,半截上改学心理学,然后又转行摄影。

还在书店打工,最后她也不过是给影片摄制组拍剧照的打工人。

个人生活说不上放荡,但也够随意的。

在影片的镜头所对向她的这段时间中,她的男友就换了四个。

编导还让她最钟爱的男人得癌症死了。

真是如片名所说,尤利娅就是那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世界和平了七十多年,经济大发展。

尤其在北欧的挪威这样的福利社会中,更是富裕。

人们已经不再操心衣食住行了。

不像咱们这里,还在想着“爱拼才会赢”,忙着带货直播,忙着挣钱出名。

在他们那里,人们已经不忙了。

大规模机械和科技的运用,解放了人们的身体,也有了供自己支配的大把时间。

散步、游戏、旅游、健身成了人们寻求的时尚生活方式。

如影片中尤利娅经常性的泡咖啡馆,悄然闯入不知名的派对,不时的探亲访友,随男友阿克塞尔出席签售会,偶尔聚在一起吸吸毒,做做爱。

这些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

也让他们玩的筋疲力尽。

那么,接下来该干嘛呢?

如影片中所描述的,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于精神的渴求。

尤利娅是一位端庄的女性,脸上经常充满笑意,接人待物适度得体。

可是在她的心中,却充满躁动和不安。

她和她身边的人一样,都在寻求精神的解放,希望彻彻底底的做自己。

他们有的人自然而然的陷入“饱暖思淫欲”的泥潭中,有的人参与各类极端活动得以发泄短暂的亢奋,有的一头扎入终南山做了隐士。

尤利娅同他们相比,她心里的追求更浓烈更辽远。

她说:“我热爱的是内里的东西,思想和感受。

”她所感兴趣的一直是人的灵魂,是心灵,而不是身体。

她厌烦世俗的生活,当男友和她一起在朋友家游玩时,受不了标榜为“幸福一家人”的背后是无休止的争吵,更受不了父母呵斥孩子时的无情。

她试图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却经常感受到外人异样的眼光。

于是她想把自己包起来:“我们所有的感受,都要用言语表达出来。

可有时我只想感受自己。

”可实际上,她对自己的理想是朦胧不定的。

对于她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清晰。

她经常审视自己:“我觉得我就像是自己人生的观众,就像是我在自己的人生中出演配角一样。

”一方面她追求那种不受任何干扰的生活,自己一个人去思考人生;另一方面,她又“非常害怕孤单一人,害怕身边没有他。

”当她决定和男友分手时,阿克塞尔反复追问她为什么这样?

她回答不出,形容自己“就像是在冰上奔跑的小鹿斑比”。

一方面她怀念过去,“我生长的时代,文化是通过具体的物件来传承的。

这样很有意思。

因为我们可以生活在它们之中。

我们可以把它们拿起来,放在手中,互相比较。

”另一方面,尤利娅又完全摈弃了传统的生活方式,鄙视人们惯常的交流手段。

一旦她意识到这其中的无聊和庸俗,她会毫不犹豫且不留后路的逃离这种生活。

即便成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在所不惜。

毫无疑问,尤利娅所代表的是现在许多的理想主义者。

她们所期望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她们所追求的是灵魂的彻底解放。

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当下的社会中。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也是一种群体动物。

你尽管不情愿,却仍然要和周围的人群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你必须遵守当今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唯此才有了追求更高更远的理想的可能。

灵魂永远是依附于身体而存在的,没有了现实的你,没有了你赖以生存的社会,谈什么理想?

谈什么追求?

鲁迅曾经说过,娜拉出走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伟大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小木屋中呆了两年后,仍然回到了他的家乡。

影片中的尤利娅也一样,几番出世后,她依然怀抱相机忙碌着,望着前男友一家人的亲密身影,略有所思而已。

尤利娅曾经试图在此岸的现实与彼岸的理想之间搭造一座桥梁。

在我们这些俗人看来,是那么的愚蠢和荒唐。

她板上钉钉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尤利娅这样做,确实是不现实的,是徒劳的。

可是,难道我们因此就可以嘲笑她们吗?

尤利娅们的思考和努力难道是真的是白费的吗?

或许有一天,人们真的走在这座桥上,则会一边享受着灵魂的自由,一边赞美着这些思想先行者们。

影片编导采用了一些不常见的拍摄手法。

例如,尤利娅在阿克塞尔为她倒咖啡的时候,想像着自己去看望她新结识的艾文德。

大街上,所有的物体,包括行走的人,骑车的人,街道上的汽车,都冻结了起来,一动不动,停止了喧闹。

只有尤利娅在其中匆匆走过。

等她返回之后,阿克塞尔才刚刚倒好了咖啡。

很好的反映了尤利娅瞬间的思绪。

此外,偶尔加入人物之间对话的旁白也很有意思。

明明可以让角色自己说出来,旁白的声音也会道出或者重复角色说过的话,似乎旁白的就是观众,也参与到了对话中。

至于编导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我还要慢慢去琢磨。

本人评分:7.5。

 8 ) Comments After Rewatching

My (not unbiased) two cents on why it is titled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Julie is a selfish being, so selfish that she is ready to hurt others any moment they are in the way of her searching for freedom or disprove of her belief in what’s important in life or expose the hypocrisy of her pursuits; so selfish that she is not ready to get herself hurt, even if that means she is not saying goodbye to the person she once loved. When it comes to protecting herself, she can be as cruel as it gets, even to people who are deeply in love with her and regret not making her see how wonderful she is in spite of what she did to them. She is the worst because she is helplessly drawn to authoritative figures though at the same time she hates the way they control / dominate her, making her feel unworthy. She is the worst because she cannot justify the things she did and why she did what she did. She is living on a hunch, a slave to her visceral feelings and constantly doubts her choices because of that. And to top it off, she never really understands herself (and hence she is constantly searching) while hoping others could somehow understand her.I especially like the one where Aksel and Julie were lying together in the hospital bed, and Aksel said “I’m sure I remember things about you that you’ve forgotten … and when I’m gone, all that things about you will go with me.” We always complain about how people suck and bring misery into our lives, but people are all we got. We live vicariously through people around us; and we only truly stop existing when they are gone. I don’t like the ending, but I like that she turns to photography because she finally starts to look at or try to understand other people than herself.

 9 ) 一个悖论与一则名言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柯南秀】男子气概能有多搞笑?

_哔哩哔哩_bilibili 首先是一个悖论。

以能让人又哭又笑而闻名的著名脱口秀演员 Daniel Sloss,曾经在柯南秀中做过一番关于他为什么总是调侃男子气概的解释,解释中他说道:他觉得男子气概是世界上最逗逼的事物,因为它既可悲又软弱,而且其逻辑非常的神奇,就比如他和他同样是脱口秀谐星的铁杆好友,在早些时候聚在一起欢乐,只有当他们两个人都喝多时,才能坦露友爱之情,但即便喝多了,表达真情的方式也必须是爷们式的,你必须抓住对方的后脖颈,然后用手指着对方的脸强硬地吼出“I LOVE YOU, MAN! I LOVE YOU ”才能算作男人式的表达,才最具男子气概。

但他好友的妻子早已经厌倦了他俩作为谐星或“正常男性”,明明在不喝酒的情况下也可以表达友情,但却偏偏每次都一定要选择这种互吼的方式来表达,于是激将他们说:“你们怎么不直接亲嘴呢?

”,而他俩作为谐星和富有男子气概的男人,欣然接受挑战,不过当他们的嘴之间的距离仅剩大概一个手指长的距离时,男子气概的悖论出现了,因为到了这一步,如果你不敢亲下去的话,那你就会被“认为”是GAY,而且丢失了男子气概里最重要的“勇气”,而如果你亲下去了,那你就会真的“成为”GAY,而男子气概里最重要的“勇气”,就被保存了下来”。

然后是一则名言。

被尊为天主教会四大圣师之一的“三流”思想家、“二流”神学家、“一流”名言警句家的奥古斯丁曾经在《忏悔录》中留下过这样一则关于时间的名言,奥古斯丁说:“ 时间是什么呢?

如果没有人问我,我是明白的;但如果我想给问我的人解释时,那么我就不明白了。

” 回到《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整部电影,从序言伊始,画外音讲述的北欧女性茱莉娅(Julie)的生活和亲密关系,在不停地转换和否定之间推进,可以首先确定下来的共识是,这大概是一部讲述其人生抉择真正落实的实现电影。

不过“抉择的落地”在开篇清晰的画外音“客观”叙述下,呈现出很多模糊的迷雾,就好似你去玩一个在偌大的广场上选位置的游戏时,裁判对你说:“请站到那边一个你觉得自己舒服和合适的位置上去”,但裁判没有划出任何边界,而只是用手指了指,就好像指着那边一个特定的位置一样,当你站到了一个你觉得合适的位置后,裁判却对你说:“我指的可不是这个位置。

”那么,在裁判给这个人说明规则之时,她心里就一定得先已产生排除了这个位置的想法吗?

特别是在如此的人生抉择游戏隐喻中,也许裁判和选手就是同一个人时,抉择的选位置游戏就变得格外令人为难和困惑,稍有不慎,就会结果凄惨,正如影片中致幻蘑菇的情节所表现出的女主下场:因为生育和哺育恶心臃肿的肉体,经血涂脸充当战斗图腾,不屑地把用过的姨妈棉条甩向父亲宣誓对男权开战的女性战士,只不过是舞台上供人嘲笑娱乐的悲凉闹剧谈资。

社会成长和追求自由的共识里,避免某种最糟糕情形的出现就非常合情合理了。

“我不想成为我最讨厌的那种人”与“我最终还是成为了我最讨厌的那种人”的话语中,“不想成为”某某,并不是一个愿望实现,或者表达意向的意志逻辑,而是一个大大的罪名逻辑;“最终还是成为”则不止表达了无奈和妥协,更是一种身负原罪不得不这么做的现实。

绝对的罪名与绝对的现实构成的绝对价值意味着,你无法向痛苦妥协,也不能对痛苦加以修正,社会环境以非常生动的形式表述给每个人这个问题,就是“去发现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中,你可以尽情地自行其是,所谓“作你自己”保持自由,又同时可以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言行统一,好似整体”。

因此,”不想成为“实际是一种责备,而”想成为“则是一种赞扬,呼之欲出的就是前者达成目标的手段是靠否定,比后者靠肯定的准确性差一些,当然问题也就在于我们把什么称作”目标“。

如果我给个体的现代人设定一个规划表,比如12岁考上市重点初中,15考上市重点高中,18岁考上名牌大学,19岁进入学生会,20岁拿下XX证,22岁进入独角兽公司,24岁认识异性朋友,26岁结婚,27岁生子等等......那么,这种精确是不是就更好呢?

显然很多现代人试着给现代人的人生重新下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我想真正成为什么”的定义,是因为之前很少有人成功定义过什么叫做现代人“真正想成为什么”的人生。

人生在此时呈现出了某种和奥古斯丁对待时间困惑相同的终极逻辑,这些考虑也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意义上,逻辑是某种崇高的东西?

因为逻辑似乎总具有某种特殊的深度-一种普遍的意义。

逻辑看起来几乎处于科学、社会学、哲学、世界、宇宙、社会甚至万物的底部,概因逻辑的研究探索一切事物的本性,它的底蕴从不去关心实际发生的究竟是这件事还是那件事,它源自这样一种追求,既要理解一切经验事物的本质或基础。

不过,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似乎并不寻求新的事实,相反,我们进行逻辑研究的本质就在于我们并不通过这一研究而获知任何新的东西,而是,需要了解某种已经一直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因为,这正是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似乎还不理解的事物。

而类似奥古斯丁的时间名言,对人生抉择的问题,这一种无人问及时我们知道,而当我们该要给它一种说明是就再也不知道的东西,正是我们需要来提醒自己想起来的东西。

时刻的自省也正是主角茱莉娅最常做的一件事,无论是对待亲密关系还是是否生孩子或者和父母相处,在文字叙述上的几件事,其实都可以被她若即若离时刻摇摆的生活选择整合成一件事,此时逻辑的清晰性仿佛再次出现,如同开篇叙述的“男子气概悖论”一样的尴尬,To kiss or not to kiss-不想被定义,但悬而未决依旧是一种定义成为了茱莉娅的生活似乎只能摇摆高低不停的绝佳转喻。

但是,如此水晶般澄澈清晰的透明逻辑性,这种明晰的“不想被定义悬但而未决依旧是一种定义”的现象透视,其实仅仅只是被句子构建出来的“清晰与透明”,应该的应然与实际的实然间巨大的鸿沟组成的休谟之叉,完全让观者对茱莉娅参加第一任男友的一个晚会就怅然若失,溜进别人的聚会结识第二任男友的操作,产生不小的理解鸿沟;也会对第一任男友与友人夸夸其谈精神分析、佛洛依德,既而抱怨成功的事业稍稍受挫就大发牢骚的操作,想起身边人似曾相识的嘴脸,恶感渐起而心有戚戚......不过毕竟句子呈现的悖论就其意思的阐述,在这篇影评中的现状还是“井然有序”的,很多人都会同意语句当然可以保留这样的悬而未决,但尽管如此,其意思仍必须具有一种确定性,这就如同一个不确定的边界根本就不是一个边界,如同一个有洞的围墙如同没有围墙一样,如同一个游戏的规则有些含糊这个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一般......但是真是那样吗?

答案更可能是,人们喜欢逻辑中不可能有任何的含糊性,希望理想物“必定”会在现实中被找到,与此同时,人们虽然看不出它怎么会存在于实现中,却可以看到它不再现实中,如同茱莉娅在第一任男友与人畅谈、意气风发之时,她感觉到格格不入之时,会想法设法来确证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合理性,确证的方法是去找寻一个处境和自己差不多或更差的环境,来一场让别人感觉糟糕,又纵情欢乐的“实践式”浪漫主义。

这种几乎人人都有的对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确证,可以是看到他人受苦的同情、他人作恶的鄙视、他国也一般黑的失望,来确证自己和自己国家的正确;可以是明明只是一场场闹剧式令人作呕喷饭的所谓导演综艺、影视综艺,我们却欣然谈笑不断大加挞伐的乐此不疲,来确证自己欣赏水平的在线与智商的正常;还可以是对社会残忍痛苦、报复痛快的渴望,来确证无望未来的有望。

或者,答案还可能是,我们想理想物“必定”存在于现实中,因为我们在现实中“确实”已经看到它了,就像茱莉娅决心与第一任男友分手的脑内小剧场一样,温馨、快乐,充满阳光,全世界都停下来不打扰,不打扰这一场“理想式”的浪漫主义。

这种同样几乎人人都幻想过的愿景,可以是一次次集体狂欢、逼人道歉、网络暴力,一次次的我们赢、双赢、赢了N次、赢到麻木...... 而最终说回来,电影讲述的还是人生抉择在亲密关系上真正要去实现的问题,要实现,就不能忽略其一直被忽略的背景-自由价值与正确规则价值已成背景的平权环境。

在其中,现代人精神世界在传统、神圣和庄严都分崩离析后,亲密关系依靠浪漫主义、教条、甚至解决人类不朽问题的孩子都已然不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一边与他人团结一致,建立起一定强制力量的社团形式-它与自然状态之中完全自由和孤独大不相同;一边却保持自由,也就是说不必服从上面所说的那些人,这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悖论,所以更远离真正的实现,此时骤然袭来的终极现实的实现-死亡,让一切“作自己”、“要生活”、“随心选”等等语法构建,无比的苍白和无力,但同时也让一次次人生抉择的否定,有了真正其实可以定义人生抉择的属性...... 面对{卢梭悖论},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给出了{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的答案,因为孑然一身的自给自足,必然导致这一切建立基础-卢梭的{高贵野蛮人}假设得以留存。

诚然,在这个已然是独孤自爱的现代社会里,理想中再平等无误的公平设计,都需要具体的人去去实现,继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平等的出现,但或许,这更是亲密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真正现实的面相-非平等。

部分扬弃高贵野蛮人的假设,某种程度上可以从小范围打破孤独自爱的所谓自美与实际困境,从实践上,非平等实现绝对自由和正确价值的平衡,实现更好的平等。

如同《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后一句话说的那样:“成功只有一种,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如果说与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对立的是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世界上最美好的人},那么完全遵从自己内心选择的“成功”是不是就等同于“美好”首先就是个需要语法辨析的问题,而什么是所谓自己的方式,和怎么真正去落实自己的方式,则是更迫切与不得不面对的实现问题。

 10 ) 让上帝的归上帝,自己的归自己。

#个人年度最佳🎬#导演用爱情喜剧的壳拍了部反爱情喜剧的电影,小妞电影里畅通无阻的感情戏其实只是个美丽的幌子。

那场和前男友的分手戏拍得极动人,心灵相通但阶段不同的两个人如何面对离别,那种纤细的情感火苗或许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到。

当她满怀朝气地奔向下一段激情燃烧的爱情时,你几乎以为那就是人生的真谛了,但是并不——谁说这不是对生活的又一次逃避呢?

“如果这样敏感固执、摇摆不定,庸常却自命不凡、挑衅又无法收场、做梦但缺乏行动的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那么我也是。

”一个个Julie们大胆谈性但很畏惧婚育、高呼女权却又怯于反抗、追求自我却仍不知路在何方……如果说沉湎纵欲是曾经“垮掉一代”的自赎方式,那最能诠释我们这个时代的就是“无止境的焦虑和摇摆”。

但话说回来,这种抛却生存压力、能够专心探讨自我成长的故事似乎也只能合理地发生在奥斯陆的土地上了。

恋爱、工作、玩乐,都只是映照自我的镜子,通过一次次的折射,我们调整面对世界的方式。

但是让我们如此迷茫失措的究竟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边满怀热忱一边消极抵抗呢?

会有对自己满意的那一天吗……指望让一部电影回答这些终极命题太不现实,就像第十二篇章也不是结束,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一切都还在Go ahead.让上帝的归上帝,自己的归自己。

太阳永远照常升起,Tommorow is another day.🌞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短评

不喜欢。难能可贵的是,能把一个无理由渣女的故事讲得这么小清新。

5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还行

在提尔这部轻飘飘的作品中,有一个甜蜜得几乎迪斯尼式的段落。世界凝滞只为爱人们找到彼此,这个明白无误的隐喻里折射出影片的立场:现代女性的自我找寻只能发生在毫无世界的地方。影片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种逃避哲学,否则怎么这个用诸多文本架构起的女权话语的中心,竟是这样一个空洞的、模糊的女主人公呢?提尔的同情并不在她身上,步入中年的男主角才是他的化身。女主角转了一圈以后的自我认知是什么呢?她和这个世界又以什么样的形式相连呢?影片估计给不出答案。这样的人物,如何配得上那间自己的房间呢?

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女主是男性的话会被骂成“渣男”

9分钟前
  • 还行

想做某事就做某事(对人也同理),阶段性做某事,反复做某事,却不能单一、持续、长久做某事的人,应该就是被控诉的那个最糟糕的人。

12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还行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试探着感情边界却不敢身体出轨的你,是决绝分手后怀念上一段感情的我,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我们,也是会口是心非牵挂父亲、为了前任的不幸而真心痛苦的你和我,我们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糟糕又怎么样呢,奇奇怪怪,但心里很可爱。

14分钟前
  • 阿狸呀
  • 推荐

我爱你但是我不爱你了,我不爱你了但是我还爱你。人总是矛盾的也是自洽的,爱总是流动的也是永恒的。

18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作为电影很无聊混乱,作为纪录片倒是很好的写出了部分女权的利己和自私……

23分钟前
  • 是王帅傅
  • 还行

3.5;明白自己多么糟糕就还不算太糟糕,她完全明白自己弱项——一边大谈女权一边无力反抗父权,一边挥洒当下一边惯性焦虑,过于随心的决定,定期的情绪上头,各种借口搪塞的混沌日常;然而,一切都会走向结局,都会在时间的洗练中说服或被说服。女主的脸孔真的好适合各种情绪的调动啊,极为生动。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女人,换工作,换男人,追求自己的欲望,最终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只是短暂的需要别人,度过自己无序的人生。”

27分钟前
  • 墨染青衣颜
  • 很差

相比全世界无数在为饭钱房租和助学贷款发愁的同龄人 北欧青年看似普世的焦虑其实更像是一种衣食无忧保护伞下的选择障碍 是选择从医还是摄影 是选择丁克还是生儿育女 因为每一条路都完全开放 所以反而迷茫

29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最烦这种磨磨叽叽又没多少干货的了,不过导演拍的女主算是比较典型的一种形象,演员表演搭了人设的便车

34分钟前
  • 陈以泉
  • 较差

“你会后悔的”“我一定会的”

37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7.3 呃……和aof约片。

4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还行

三心二意喜新厌旧是人类本质,之前还开玩笑说不理解在书店咖啡厅干三四年的人哈哈哈。如果一妻多夫制合法或许画家就不用死了(好损

41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很好的女性电影,但对于主角们的“糟糕”我get不到,北欧人的烦恼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烦恼,俗称吃饱了没事干,对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来说很难和片中人物产生共鸣。

42分钟前
  • 花茶
  • 还行

2.8 很當代的同時也很無聊。唯一好的是拍出了人在一些自我迷失的階段裡總是自我主見特別強。但這片真沒必要按分章序的形式來敘事且世界靜止那一段俗到沒話講了(片名恰如其份的展現了人的自戀自艾)

45分钟前
  • 大佑
  • 较差

当代年轻女性拧巴实录。

46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还行

不确定是否好看,就像女主无法确定她的人生一样。

48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还行

好佩服导演能把如此寻常的一个简单故事拍得这么情绪这么饱满,女主一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最难得的是她能承认这一点并且一直努力地去尝试不同的事情(工作或恋情),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从来不对此做出点什么努力去改变去探索。

51分钟前
  • Christopher R
  • 推荐

算计后的一点点真

56分钟前
  • Men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