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讲述可能非常混乱,毕竟猫猫的经历或者梦境真的是神秘的存在。
)如果把《我们的一天》当作猫猫的游荡的经历,那确实还挺有趣的,我也更喜欢这里面有猫猫的那个故事,猫猫就叫“我们”(Wuli),太可爱了,这样既是“你的一天”,也是“我的一天”,还是“‘我们’的一天”。
虽然有类似两位主角做梦的暗示,但我更喜欢把洪常秀的这部电影当成猫猫游荡一天的记录,猫猫在演员的前辈家——也就是猫猫自己家看着三人尬聊、吃面,不知过了一段多长的时间,猫猫主人——前辈发现猫猫走丢了,猫猫在银幕上跑到了另一个人的故事里,一位因身体原因戒了烟酒的年老诗人的故事里,有两位年轻人来拜访他。
不过我觉得诗人的故事没那么有趣的原因就在于这个片段对我来说有点说教的感觉,我也经常在这些直接展示人生态度的片段走神,好在诗人和两位年轻人的互动尚算有趣,拍纪录片、石头剪刀布,兴之所至时这位诗人还想重新抽烟喝酒,不过他倒是在划拳时一局都没输过导致无借口喝不了烧酒,这里比较好玩的是,诗人从头到尾好像都只出了石头。
不过猫猫也许也没有离开演员的前辈家,它在被认为走丢后好像知道在家门外见到它的人一定会把它领回家,最后它就被人抱回家了。
而故事中心的演员和诗人都有吉他,都爱在拉面里加辣椒酱吃,他们似乎还有一些似有若无的相似经历,谁知道他们是不是同一个人呢,或者他们是由猫猫的梦境创造的呢?
听起来也算是个不太现实主义的故事了,但是其实洪的手法真的很像是拍特别日常的vlog的,没有明显的超现实镜头、剪辑很少、打光也不怎么讲究,可让人理解为梦境的段落其实也没有那种常见的提示,也就只有一个睡觉的镜头而已。
说来就觉得滨口龙介的《夜以继日》也有类似的操作。
或许越清楚“无用”是电影之美所在的作者越接近未来的电影吧。
(一)洪常秀亲自掌机后的洪式电影,镜头运动也稳得一逼。
看不出业余感来。
老师傅果然干啥都是专业的样子(《我们的一天》开头第一镜,宋宣美由工作台走向鞋架旁换鞋又回到工作台——金敏喜此时已入画坐到对面——的动作,镜头的完美跟拍动线,让我产生如许感慨)。
当然粗糙影像品质那是由低成本及低端拍摄工具决定的。
当洪的电影表达越来越借助低端拍摄工具来完成,确实,一位造价不菲的专职摄影师,就显得多余了。
(二)再一次地,我们看到金敏喜与宋宣美这对好闺蜜的戏,这一次,还合住在一起。
(三)洪总是把电影拍得跟VLOG似的。
好像是个人都可模仿他。
但难以被模仿的是立意。
是他组合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画面、令其最终呈现为一个熠熠生辉乃至富有魔幻色彩的整体的能力。
是他日常画面背后的高概念创造能力。
是那些通过巧妙结构如棱镜般折射出日常生活背后隐蔽真相的能力。
他是大法师,无惧内容上的“平淡”和技术上的“简陋”。
他恰恰要在空气里,提炼出黄金。
(四)一个作家型电影导演根本上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一个善于整理复杂问题的思考者。
缺了这些,电影所谓精彩的故事和高级的审美,都如塑料花般是没生命的东西。
(五)这部电影分段呈现内容。
段前有字幕卡。
第一段字幕卡写着:相元依靠前辈正秀回到首尔开启新的生活,但她觉得,她唯一能依靠的人是她自己。
前7分钟,电影只展示了金敏喜(相元)和宋宣美(正秀)两个女人在室内闲聊,撸猫。
(六)洪常秀电影里的人一躺到床上静止下来,我就想,下一段是不是进入梦境了。
魔怔了。
(七)习惯洪常秀画面里的过曝,就像习惯生活本身。
过曝本来是光学成像机械在光线对比悬殊下的效应,是机械成像弱于人眼宽容度的弊端暴露,一般电影都要处理这种弊端带来的画面瑕疵,以生成接近于生活中观感的画面,看似简单寻常的画面背后,是复杂的布光遮光工艺——也使得电影成为烧钱拼人力的贵族艺术。
洪常秀放弃了对传统的视觉真实感及美学的追求。
他在过曝到虚假的粗糙画面上,来揭示他对生活真相的洞察。
(八)7分多钟过后,金敏喜多年未见的堂妹来拜访她,拿着一些化妆品当礼物。
三人又坐在一起拉杂扯了好一会,没有重点(金敏喜是退圈寄住在朋友家的演员,堂妹是来请教的,但半天没入正题)。
这样又扯了7 分多钟后,影片切入另一段内容。
(九)金敏喜撸的猫叫“我们”,堂妹说她以前养过一条大狗也叫“我们”。
片名《我们的一天》,跟动物有着表面关联。
尤其那只猫,是否正是洪常秀片名(乃至整个电影)创意源头呢?
(十)第二段字幕卡写着:诗人洪宇珠直到晚年才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但他想要的只是没有痛苦,平静地生活。
这一段,老诗人奇周峯又回来了(这个老诗人形象曾见于《江边旅馆》,《小说家的电影》)。
(十一)又7分钟,老诗人边吃面,边与采访他的年轻女学生尬聊。
人与人在日常社交里表面的客套,硬挤的热情,在洪的影片里时时浮现。
诗人独自回到床上坐了会儿,满脸倦容。
他也躺下了。
似乎,这个片中金敏喜与诗人的躺下都不是梦的入口,而只是状态描述:怠倦。
(十二)与第一段类似情形出现了:一位新的造访者来了,打断了诗人的休息,也是拎着礼品袋来的,是位年轻演员,诗人的粉丝。
二人尬聊变成三人尬聊。
老诗人因健康原因戒酒,女学生出去买回“100%不含酒精的啤酒”(我的笑神经被莫名触动)。
诗人喝了几口很兴奋,真的跟啤酒一个味!
没重点地又扯了7分钟左右后,第二段中止。
前两段呈镜像式对称,都是14分钟左右段落,段落内时间都被一个来访者从中间切割为均等的两部分,来访者都拎着礼品,二人变三人。
(十三)洪常秀的影片内容越来越日常了。
连以往尬聊当中的戏剧冲突都减弱乃至消失了(从《逃走的女人》以后的影片都给我这种感觉)。
有的只是人跟人之间强作欢颜努力彼此靠近的状态。
他似乎越来越想摆脱“戏剧”,达到真正静观日常生活的效果。
就像塞尚观察一只光线下的苹果。
他的电影越来越像是抽离戏剧效果的电影。
(十四)第三段回到前一场景里,字幕卡:相元把她的过去告诉了她的堂妹智秀,但她非但没有如释重负,反而感到更加无助。
前面只是序幕,现在才进入正式回合。
想学表演的堂妹向的金敏喜请教关于表演的事。
她阐述了一通她的观点。
“演戏,最重要的是真诚”“不只是袒露自己,而是内在那个真实自我”“内在那个自我,被太多面纱包裹住了,你得看到它,你得摘下面纱,这样才能做到真诚”“包裹着你的是什么呢?
习惯,偏见,印象,恐惧,诸如此类”“只有这样,人的真正品质才能显现出来”“即使时间流逝,你变老了,也能自然流露岁月赋予你的品质”“大多数人喜欢那些广为人知的流行形象,你可以重复使用它们千百次,但它们的浅薄立刻就暴露了出来”,她也抨击了她退出的那个电影圈子,“保持真诚和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不可得兼”,“他们想要的只是一种形象,你只扮演这个形象”“每天都在努力记住别人写的可笑对白”“努力相信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演员,所有这一切,突然感觉很空虚”“突然之间,对它的一切兴趣都失去了,所有精力都耗尽了”。
所以,金敏喜转而学建筑去了。
看着这段是不是有看洪常秀x金敏喜日记的感觉呢?
隔一两年,便在某部新片里,向大家讲述一下他们近况,最新感悟。
对建筑的兴趣看起来也是源自生活中他们共同的新兴趣,上一年度的《塔楼上》中,洪对建筑美学的兴趣初露端倪。
堂妹是位感性的女孩。
金敏喜谈起自己放弃的演员生涯时,她悄然流泪,金敏喜蹲在地上看盆栽植物,描述着她与植物们的心灵对话时,她又流泪。
看到这段,我甚至想,金敏喜的堂妹向她请教表演的情节,说不定源自真实。
而金敏喜对植物的喜爱,与资深植物爱好者洪常秀也相契合。
想到洪常秀的电影与他的生活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时,我想的是,他如何做到让无处不植入自己实际感受和真实生活素材的影像,依然是一件具有独立价值的作品。
这是很难的。
洪常秀的电影,显然不是为了满足肤浅的自恋情结。
他的自恋更多转化为了创作的自信、笃定。
(十五)她提到有一个人,看了他的工作方式后,关于表演的一切在她心里都失去了吸引力,她还提到有一个人,吃拉面时喜欢加入很多辣酱,现在她也爱这么吃。
“这个人”在她嘴里语焉不详,提及时表情甜蜜,显然就是洪常秀。
天呐,这还是在看电影吗?
还是在看金敏喜生活VLOG?
但就电影本身,这些修辞依然成立。
对洪常秀来说,电影就是现实的延长线叠合私人经验的渐近线。
既熟悉他作品又了解他生活的观众,难免看到这种“渐近”关系。
无限接近,又隔着层纸。
我感到这依然是他的一种试验。
测试虚构与生活究竟可以靠得多近,而不影响虚构的独立价值。
他是在电影文本各层面上疯狂玩试验的人。
(十六)43分钟处,第三段(第一组人物情景第二回合)结束,时长15分钟。
第四段到来,字幕卡写着:当诗人洪宇珠回答年轻演员的问题时,他想喝酒抽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十七)老诗人与两位年轻人闲聊着,提到了女儿,熟悉的情境又来了:离婚后,女儿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他许多年没再见到自己女儿了。
“这应该很难受吧?
”“不,我很好。
她应该以她想要的方式生活。
毕竟这是她想要的。
只要她开心就好。
”诗人的通透,与《江边旅馆》一脉相承。
(十八)虽是有剧本编排的,但洪常秀已把他的电影拍得神似纪录片了。
他影像里人们状态的即兴感,东拉西扯的聊天方式,彼此察颜观色的本能反应,无不是富于生活实感的。
比起他前二十年电影里那些精彩尬聊情景,近几年电影更加自然主义。
早中期密集聊天里的台词有着精心编排过的痕迹。
每个人似乎都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
近年影片里的聊天拉杂散漫了不少。
(十九)诗人和年轻演员在天台上谈着诗歌的衰亡,背景声里有附近楼顶上农具括擦地面的声音。
这也是自然主义。
洪的微型团队显然没有以拍电影屏蔽噪音干扰为由去制止邻人的生活与劳作。
他把这些环境元素自由地融进影片中。
与精致的制片相比,散发出强烈的“业余主义”味道。
(二十)堂妹请教金敏喜怎么当演员,年轻演员向老诗人请教对诗歌的看法。
金敏喜真诚回答堂妹的提问。
老诗人也真诚地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成为了诗人。
他说,事物的理由,“是我们出于需要才编造了它们”“生活在继续着,似乎与这些理由没有任何联系”。
我们总能在洪的一些电影角色谈吐里见识到洪本人的灵魂。
他把自己的智慧分配给角色们变成他们的声音。
这些声音综合起来,指向不可知的、虚无的宇宙。
在它之下,映衬出人类的盲目与无知。
(二十一)金敏喜和老诗人都对着请教者说了一通后问,你听懂我的意思了吗?
请教者貌似听懂,实际上又没有。
两场请教的对称感和彼此呼应耐人寻味。
(二十二)老诗人说,生命太短暂了,你们很快都会死的。
他在《江边旅馆》中在儿子们面前也说过这种话。
他仿佛总在对身边人大声疾呼:醒醒吧,真正地去生活!
(二十三)洪常秀电影里这些吐露金声的角色,往往又携带种种缺陷,嗜酒如命,抛妻弃子,或谈起其他事物时又观念老旧。
他的电影里没有完美的角色。
甚至没有真正高大的人。
这些口喷金言的人若在其他电影里,往往都是高光人物。
仿佛生命的垂范者。
但在洪常秀电影里,他们可能同时又表现得愚蠢、狭隘、懒惰,是不可救药的混蛋。
这些角色在语言、思想与行为上的矛盾性,更像是这世界的真实镜像。
(二十四)第四段于52分钟处结束。
时长约9分钟。
第五段开启,字幕卡:正秀在猫猫“我们”走丢之后,想着“那些一定不能丢失的东西”。
一场猫的走失,突然暴露了人被常态掩盖住的内在真实。
猫走失期间,宋宣美内心濒临崩溃,她颓丧地躺在地板上,诉说对猫的疯狂依恋。
猫失去,人生突然灰暗了。
她愿付出超高报酬去找回她的猫。
幸而不久,认识的人从面包店附近看到猫,抱回来还给她。
10分钟的失猫戏,于63分钟处结束,现代人内心的荒凉与孤独,由此小小事件露出冰山一角。
这场戏也给这组人物场景划上句号。
前奏、中段、尾声。
由生活淡淡平面上,渗透出一股忧伤。
但旋即又被吃喝、玩乐声再次掩盖。
末尾,送回猫的人和两个女人三人围坐小酌,金敏喜拿起一把吉他来弹(由戏推生活:金敏喜刚学吉他不久)。
(二十五)第六段回到老诗人与年轻人处。
字幕卡上写着:诗人洪宇珠很感激吉珠,于是送了她一把吉他。
经历了屋内寒暄、天台论诗后,这组人物场景也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从天台回到室内。
这段戏时长20分钟,直到影片结束。
上段末尾金敏喜拿起来弹的吉他进入这一段,摆在老诗人屋内墙角。
仿佛一个接力棒传递过来。
这把吉他引起女学生注意,老诗人说着吉他的来历,并说这把吉他自己弹不了,想送女学生。
三人一起讨论着吉他时,年轻演员甚至说出了与上一段金敏喜相同的台词:我只会几个基本的和弦。
通过设计两组人物场景内的一些重复性元素,创造迭奏效应,洪常秀用这种方式,将两组不相关人物场景交织在一起,宛如一个整体。
这是洪的又一次结构探索。
(二十六)两套带露台的房子,各安排三四个演员,喝喝酒,撸撸猫,扯扯淡。
一部电影就成了。
学生作品也不会这么低配置地玩吧。
洪大师玩命地剔除一切冗余,从最简单表象里,提炼出他的电影。
(二十七)说好戒酒的老诗人与两个年轻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扯。
终于,他还是想整两口了。
乖巧的年轻演员趁机上杆子,说去买一瓶,又改口说两瓶,买回来放在桌上的是四瓶。
刚向年轻人输出人生智慧的老诗人,即刻败于口腹的冲动。
不咸不淡的天可以一直聊下去,哪怕听者稚嫩,也强过独饮寂寞。
(二十八)迷茫的年轻人趁着老诗人酒兴,再次提问:您经历那么丰富,在您看来,生活是什么?
老诗人说,所有能想出来的、书本上写着的答案,都是错的。
“当我们沉浸在生活中时,我们无法察觉生活是什么。
”“我们也无法通过生活知道,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再一次的洪式不可知论)。
年轻人说:我明白了。
当然,他并没明白。
洪常秀这一通对谈戏显示他是很懂现在的年轻人的。
在一切答案看似很易获取的时代,我们恰恰失去了接近真相的能力。
我们甚至失去了生活的能力。
“生活”“爱情”,都不再是活着全心去感受的东西,而是作为抽象概念来思考。
好像得到答案,就拥有了幸福一样。
所有人都装作懂了,却把自己活成了白痴。
在得到他并没真正搞懂的关于什么是生活的答案后,年轻人又问:什么是爱,我们真的需要爱吗?
这令我想起我村里的长老在抖音直播间遇见无数类似提问时的怒火万丈。
他们的提问方式好像是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一样。
但他们与当年和苏格拉底对话的人有质的差别,他们是在互联网时代丧失了思考能力和感受能力的年轻人,他们的提问喜欢着眼于宏大概念,好像搞懂它就掌握了生活的真谛一样。
“如果你现在真的在爱的话,我可以肯定地说,你绝不会问我‘什么是爱’”。
我猜测,洪常秀设计这样的对话场景,灵感多半来自他在大学教书期间与学生接触的经验。
(二十九)“什么是真理呢?
”“你一直在问同样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真理的,不过是错误的答案。
我们只是徘徊于这些错误的答案之间。
我们没有能力找到真理。
我们找不到它,那意味着,它实际上并不存在。
”“那这一切是什么呢,只是存在着吗?
”“难道它就不能只是存在着吗?
”“我们应该做的,是对小事心存感激。
尽我们所能,欣赏眼前事物。
”“不要去寻找意义。
那只是一种懦弱。
”“跳进水里就行了。
不要像个胆小鬼一样,在跳进去之前就想知道一切。
”(三十)四瓶酒空了后,仍没喝够。
老诗人提议玩十轮石头剪刀布。
我突然更明白老洪设置老诗人这么个角色的意义了。
他就是洪的化身。
一个存在主义者,一个不可知论者,一个虚无主义者,一个只为眼前微小具体幸福而活的人。
他无聊着,可也尽可能对抗无聊。
他接受现状。
喝酒不利健康——这是真理,但抵不过眼前快乐——跳进水中。
(三十一)电影史上,真正能够传递毫不加修饰的生活真实感的电影,其实相当少见。
我感到《我们的一天》这样一部看起来相当“无聊”的电影,其实就是想最大程度地还原生活真实。
它看起来淡如白水。
但当这样一段生活被拍下来,被观看、被审视时(它几乎无限接近纪录片然而仍是精心构建的产物),这碗白水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就像杜尚的小便池,放到美术馆便成了一件“艺术品”。
但那纯粹只是个观念艺术,作为电影《我们的一天》不是。
它能让人获得对生活洞察的新的目光。
(三十二)两位年轻人走后,没喝够的老诗人,坐到天台上,拿出年轻人送来的威士忌,点上一根他留下的半包烟。
寂寥地抬头看着天空。
这朴实场景,让我在追看了老洪30部长片后,第一次感到眼眶竟有湿意。
前面拉杂那么久,沉淀下来这一丝余味,是难以道明的苦涩。
是人生的滋味。
(三十三)《我们的一天》是洪常秀2023年推出的第二部作品,是他制片生涯第30部长片。
在英国一场首映前,洪常秀上台,被问到关于电影有什么可说,他很瘦,佝偻着背,显得拘谨,说道:我不知道说什么。
这是典型的洪常秀时刻。
241218
万默一转,就这么一转,就来到围子紫荆墙。
离开那座通天树很短,也就不到两小时,她就见到了真树,谁也不薄,你也别厚,万默爱着那棵有如灯塔的假树。
那棵静树盛开时,万默听到了全世界,虽说很静,电影散场的时间,到最后都要留下的,就是万默,她喜欢放映员这个工作。
才开始没有想到,到地方会有这么高的玩意,自个盛开到这一个月中,也巧,她这天轮到的电影,是个粘土动画片,帕波泊,这就老早了。
到这天之前,上头领导说,你看就是这些,可选选,万默一看,全都是主旋律,没意思,旁边一个同事小孩还没上学,从一堆大圆转子里勾出来部小孩片,就是这个帕波泊。
现在就是些较偏地方,还保留有放映员这工种,再说万默也喜欢乡下,她一进乡下,就能懈些事,完了放下,就能看到些怪,树,花,桥,就能继续保守着再爱上这世界。
抽出那个帕波泊是个星期天,这使万默忽然想起帕波泊,这就是横亘万默童年梦魇,但好,那时候,每天她一人,在整夏天,守电视,8:30开,外头太阳上演,里头帕波泊。
才来这地方,万默没想到有小范围繁华,一些更高楼,永远在更远处,她问过乡镇干部那是不是就是种菜人的,就那种分配楼他摇头也笑,万默就不问,来那天天黑也快,上云也快,映出高楼子,远地标子,就是一片更远小矮趴趴房子,万默心旷神怡,接着看到地面还有网球网。
刚拉上的,乡镇干部添了句,那片刚才的肉乎乎吹云,就到万默眼前,还乌,张开来撒开去,万默嘴迎头笑,那云不管,张开来扯开去,万默想不等上幕放电影,这云就会从通天树后头过。
说是乡下放映员,也就类似那种消夏晚会,其实现在都不大看电视,到哪扎人堆,这最兴盛,不用叫,天一擦黑,都来,乡也不乡,现在基本算不穷,都不大爱运动,拉上网光网风,倒是喜欢看电影,现在也不议论,大家都个人看个人。
万默问干部这是什么,干部看不用看笑说这就是通讯塔,万默剩下一个人,哦就至多加了层。
所有的铁栅齐向四周发,形成个极漂亮,极其怀念的东西,嗯对!
就是那种童年游乐场,还在电视上见的,美国的,老场子。
万默只在一部剧中,印象极为深刻,就是成长的烦恼。
有一集,妹妹卡罗,她突然自信了,到最后闪她一人,张开大臂,什么也没有,其他大型玩具通天亮,光火通天,万默看出泪,闪她和卡罗俩人,一走在孤黑小乐场,一就在开灯小电视头,俩头想掉泪憋住。
从前,卡罗十分,十分不自信,卡罗在旧的,小过时乐场里头,看见个人,男小伙子儿,高大挺直,心无坏心,心智纯净,告诉她你很美,卡罗从此非常相信,嗷嗷地叫,嗷嗷喊,冲天黑色小乐场,天上光辉,地上漆黑,卡罗一身亮色,嗷嗷叫啊,喊啊我很漂亮,我很漂亮,我很,漂,亮。
万默那天晚上很成功。
一晃这么多年了。
再要看到个通天塔,满天灯光,还要等上一时半载。
在剧中,那是冬天,现在是夏天,有时万默就想我怎么现在这么黑,她胳膊黑,上身凡露出的肉,都变了,有次真有个卖菜的,说她一看心脏就不好她问怎么呢,她说你脸黑,和人家不一样,黄。
她是完全黑了以后放开的,申请来到了乡村,摸上了大盘子,第一部电影不就是帕波泊么?
对了,差点忘了,跟大家简介简介这部,在帕波泊中,起先,帕波泊没有东西,什么都没有,后来他开始推大车,这种就是运货的地板子车,是由那个开始,小帕波泊的小奶奶车换的。
起先,帕波泊从家里推出辆,奶奶车,小型地板子车,万默这都好叫地排子车,排念三声,那时那个画面和最后,都黄,要是现在真叫万默看,你叫她一帧帧看,她还真不带看。
那时万默小啊,小啰好啊,么都信,那就看,帕波泊由家里正拥出辆奶奶车,他奶奶在个外头,告诉他早点回来,他和昨天没俩样,闷头头走出去了。
一路没风,太阳晒倒不少,逛啊逛,到最后,一车子埋人,帕波泊压着地线回来,给他奶奶惊呼帕波你这是个么!?
全都是大宗货物,宝着呢,一开始帕波泊小车,一路这换那,那换那个,倒腾出来。
万默走在这围子紫荆墙。
放这部电影到今天,小二十年了,万默听见自己头儿,说到自个胸腔,全看不起声口,掉下来不少凋落,她看花。
现在万默有时在家坐小地板起都不好起,她就想是自己个真老了,还就是真老了?!
有次她看见电视上,有个人,也坐在地板上,结果要起来,俩手都没大撑,那腰就逼起来,身子直勾,人早站起来。
她得,得这样,先用右手,撑到底,人还没起来可,人一整个先累死,她胳膊马上要酸断,那左鞋子帮万默想别再断,脚背都弯,后腰认完这一怪,起来还是没起来可,万默记子整个身子还存一下,嗯了声,腰才向前。
万默一十二年,一十五年,就算一十六年前可,再看见这些花,其实一户,可那年轻,她说花。
现在又看见这些花了。
漫天紫荆,争争向上,她倒不知道怎么走,万默这天也没人找,找她,她找花,她穿着简单的吊带,简单的大裤头,简单的大背袋子,简单的鱼呼饼子鞋,鞋肉色,全身白,她根本记不住,真是她来前可,放自个左胳膊上个褂子?
她这时已放完电影,这都是大家自由时间,村里相聊欢,他们自有他们话,多生孩子不种树,年节记得放炮仗,多朝代了?
万默不喜拉听,就朝这走。
起先可,她外着,外着外着,她心思可别太荒,现在都么年代,小农村也处处园儿,眼不措见地,被她看见这逼子紫荆。
地上铺上花砖。
天,是,天。
天忽然又晴开,刚才不是快擦黑了?
万默吓得一转身,那个通天塔,可通天的塔子,前头块白幕布,正在……正还在放!?
万默一慌,急急忙忙快速跑步,她得赶紧的,向回,向回。
一切向回。
这时有人抢了她位置,无故添事,回去要认罚,今天又白干,万默跑啊跑,跑啊跑,她得跑,最终跑,要跑才能回去,再不能像从前,慢腾腾,一步步走。
就快要到幕布,一座孤塔很漂亮,一个白布孤伶伶,刚才天上八月十六月儿圆,有段白豁豁云头,反到幕布,害了她一跳,没有人注意她。
她可好好看看这塔。
她好像再次喜欢上她的工作,乡下放映。
她拍下它来。
以后还有段时间,万默都在看塔。
这种时间不多,也不在乡间,那就应该在通勤路,的一座桥,或就段路,她发现怎么都是阴天,也难怪,本来就醒在夜么!
天分了几种颜色,万默不想复述,到后来万默又改变,这时壁纸就是那个男演员。
万默压根从开始就不一样,看塔是塔,看人是人,从不瞎联系,您也就别联系了。
能以一种全然没有目的性的姿态,恣意地传递出有趣的东西的导演,大概也就是洪常秀了。
《我们的一天》中的两组人,日常、行事对话,互无关系却又遥相呼应。
两组人中都有一个追寻演员梦的年轻人,都有一个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体悟的先辈。
于是理所当然地,年轻人向前辈索要经验的分享。
但是,经验真的能分享吗?
恐怕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心智和情感赋予的境遇之中。
我们可以询问“薛定谔的猫”的概念是什么,但在面对“薛定谔的猫”的情形时需要作何反应,却不是一个可以通过询问就能应对的问题。
所以,电影里只确定了一件事,对自己真诚。
而对自己真诚的首要条件,就是停止去问过于抽象的问题,比如生活是什么?
爱是什么?
真理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正如老诗人说的,都是胆小鬼才会想问的,在进行之前就想知道全部,而不是深入进具体的事情中。
我很喜欢洪常秀的电影,没有明确的剧本,有的只是场景;没有用于推进故事的台词,有的只是对话。
我很喜欢镜头记录下人员被抛入陌生环境时,在人的复数性的趋势下,从尴尬到放松的过程,这是一个对自身隐藏的自我揭示过程,在一来一去的对话中其实接近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演员和诗人各作为房间里的指针以桌上的烟酒食物为圆心顺流逆流,两个指针在碰撞前夕以房间的互斥宣告它们不会纠缠的命运,常常微醺便不会轻易陷落,决心戒掉反而坠入更深,把门关起来就好,可总是忍不住接纳来客,房间又总是透着明暗和风,还有阳台,阳光忍不住洒进来,月亮也藏不住它的丰润,不过,猫咪知道凭着本能往下跳,可人还是指望靠猫咪取得意义,加一个0买回来又怎样?
人总是不承认自己的本能,住在自己的房间里,身份总是主人的话,怎能跳的下去呢?
客人又好到哪里去?
找主人获得意义吗?
明明是连狗男人也把握不住,诚实与通透更给人以不幸,女儿和养女这样不求意义的来访者才能在房间里淡然处之,交替地弹着拙劣的琴,接受父亲那已经断掉琴劲的琴,不管怎么喝都知道适可而止,知道在什么时候断掉和父亲的联系,才会明白月圆的没有意义,理所当然的进行着没有意义的石头剪刀布,因为这都比追求意义快活多了,麻醉没有意义的自己就是清醒,但非得用清醒的姿态面对无意义的自已才是麻木,麻木的清醒才是痛苦,当然可以拒绝肥皂沐浴露,即使家里有一面镜子,再也不必看它不是吗,背对着坐就好了,猫也在镜子里不是吗,猫也会消失的,但不要拒绝烟酒,因为家里一定有阳台,看得到的世界,无意义世界,我们都跳不下去的世界…能做的只是坐在那里,继续麻木。
蜂胶泡水喝。
躬身而眠。
“动物们都是天使。
”“演戏最重要的是真实。
”能听懂植物说话的真实生活的女演员。
“维持一双明亮的眼睛,在这个世界上是最困难的。
”“人生很短,很快就会过去了,你只要考虑用什么填满它就是了。
”寻猫启示的赏金越大,找到的概率越大。
“人活的时候不会知道人生的意思,死的那一刻才知道,这样不是很好吗?
”“真理不存在,也没关系。
尽你所能去喜爱你眼前的事物,去感激它们,这样就好了。
不要去寻找意义,那只会让你胆怯。
”
#ICA 影片呈现了两个时空,它们像是两场梦境,诗人享受无人打搅的清闲偏偏梦里又被人拜访,女演员想着独立,梦露依然借住在朋友家妹妹还来看望她。
二人的梦境在像是在自己的时空发散,但又像是彼此嵌套的戏中戏,诗人时空可以是演员时空的梦境,演员时空可以是诗人时空中导演的电影,辣酱面和吉他可以作为串联起两个时空的纽带。
解酒戒烟的桥段让我想起了最近刚看的贾木许的《咖啡与香烟》,那平凡的一天,琐碎的对话。
另一种奇妙的感受,这个In Our Day如果作为二人的梦境,那种感觉非常像如果二人没有走到一起会是什么样子的,洪如果是诗人,他会梦到他们遇到的那一天,他送了她吉他,并且演示了辣椒面,而她则是会有对于演员这个行业产生怀疑,吃面时偶有想起,弹着那收到了很久却没有动过的吉他。
我感觉我看了部电影,成为了他们play的一环………窥探他们脑中的另一种图景。
视觉上,依旧是洪尚秀一贯的极简风格,二人躺下之后的剪辑非常明显的带有时空跳跃感,第一场戏的左横摇右横摇也出现在他不少作品的开场中,那种时空的交错也很微妙。
很喜欢诗人时空中拍摄女导演拍摄二人的戏,有种镜面镜头的感觉,光影仍然是大量过爆。
洪尚秀是一个具有高度原创性的导演,他的创新点不在美术、摄影、镜头语言、社会议题等等,甚至并不(全)在剧本,他在做一种属于电影内部的创新,即一种关于“影像”的创新。
在这个前提下,讨论他的电影需要先把“故事”(文本)从预设中抽离出来,即并非直接讨论“这部影片讲了什么”,而是以“XXX的故事作为这部影片的叙述文本”为一个要素来开展讨论,如果这样来看洪的电影,就能看出他的创新之处了——他的作品中的文本和影像维持着一种极为松散的关系,并在这层关系之下经由时间,这一电影必要要素的联结(时间的主题也不断地在变奏),达到他在叙事表层下更抽象的主题:偶然与必然(北村方向)、相同与相似(这时对,那时错)、视点的重叠与交错(夏夏夏)等等。
这些主题并不新,更谈不上有多么深刻(相比于当代哲学的命题),但是他并非是以哲学的方式“论说”这些主题,也不是(像传统电影一样)把这些主题放在他的电影文本(故事)里,随着文本的推进而发散,他把它们用一种“属影像的”方式表述出来,这一点足以让洪成为一个电影史上非常重要的导演。
洪的核心其实很简单,在一次访谈中他提到,我们一直假装活在同一层面的现实中,但哪怕是我们最亲密的人,当我们一直深入地问ta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是如此陌异——其实我们甚至永远不知道别人口中一个冰淇淋的味道。
这其实是一种简单的从知觉出发而建构的世界观,在这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底层逻辑下,洪开始展开他的创作,从这个前提开始推演各种复杂的生活境况,也是这个出发点,让我们很容易想象它在最终到达具体事件时候的样子——不确定性、散漫甚至没有目的的游荡、粘稠的事件、动机的随机生成…就像我们看到洪的电影中的所有人物的气质那样。
最后说几句闲话,洪的创作方式也很独特,每个拍摄日的清晨开始写作一天的剧本,这让他的拍摄更具当下性,而这种当下性(或者说时间性)在现在主流的德勒兹电影理论阐释下也是非常不错的文本。
而且在当下的电影环境下,严肃电影的走向大致有两个,美术馆方向(阿彼察邦)和类型化方向(PTA),而洪尚秀以一种很独特的方式在这条分岔口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鼓舞着大量文艺青年前仆后继地在电影的红海中一头攒死。
看见有人说这是洪导的第30号作品,这个数字和我记录的一致。
那,就当它是真的。
还看见有人说洪导的电影越来越“无聊”了。
这,当然不是真的。
熟悉老洪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咖啡馆、酒桌前、小空间……各种聊——谁说尬聊不是聊?
《我们的一天》,实际上是由各自“独立”的两拨人的一天构成:退了圈的女演员(金敏喜饰)回国后,在寄居的好姐妹家接待想入行前来请教的表妹;和开始走红的老诗人在配合“自认”的继女完成毕业作品时,接待前来拜访的文艺男青年。
两边的对话都同样细碎且绵长。
倘若观影时手机就在面前,而你没有拿起它,那你一定是洪导的铁粉——整部电影让人“出神”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在那本以著名画家为原型的传记小说《花鸟之梦》里,作者告诉我们:好的画作,“在画面中,给观画人留出了位置”。
电影也是如此,好的作品,会让观影者不自觉地参与其中,产生碰撞和心灵的激荡。
洪导的电影就是这样,他煮一锅清汤,最主要的调味料——鸡精也好、蚝油也罢,甚至像影片中辣的令人张口结舌的辣酱——都交由观众依其自身的趣味和阅历来添加。
说起这种技巧的运用,阿巴斯更是炉火纯青。
除了这二组六人以外,片中还有一只名叫wuli的小猫,有网友告诉“我们”,意思就是“我们”。
我在想,假如“我们”的一天,都过得和wuli一样: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有吃就吃,吃饱就睡;趁家人不备出门溜达约个会……——那该多好呀。
如标题所言头一次看洪尚秀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意识流的,简介说是韩国第一作家导演先前也没有了解过作家电影这个门类,但是总的看下来发现自己还是喜欢这种说教类的电影。
简单来讲,导演把他的价值观观念通过两组对话,两则平行进行的小故事讲述给了我们,"真实"是很重要的概念,在他的观念当中,真实貌似是能够发现 面对真实的自己,单单是发现真实的自己,我们就要能够做到抛开身外的事物,把外层剥开找到内心的自己。
看过《心灵捕手》之后电影中那个问题"你想要的是什么"与洪在电影中表达的真实观或许有些类似?
如果能找到真实的自我或许就能回答这个问题,电影中女主相元的专注度 对自我的探索 能够和花对话 wuli和她更亲近,或许是因为相元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她更懂得所谓的"对身边的小事心存感激"对事物 自然 表现得包容,她或许更有"容纳"这一能力,这让她更加纯粹。
原来纯粹是那么难得的事情,想要变得纯粹,绝不是想出来的。
另外一则故事中诗人同男演员讲了很多,"生活 真理 爱 烟 酒 炸鸡"这些事物。
这一段当中导演的说教内容大概是:生活是没有具体所指的,问题如"生活是什么?
"是绝无答案的。
年轻的演员想要直接获得答案,被诗人说成是一种懦弱 胆小鬼,面对未知的生活 恐惧在什么都没做的情况下就想知道答案,当然是胆小鬼。
(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一定是这样的胆小鬼)"书中的真理并不存在"生活没有标准答案,"真理"不过是谎言,拥抱着"普世的智慧"的智者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胆小鬼,不敢面对未知,不敢寻找真实的自我。
如相元一般不断寻找真实,大概是导演所认同的勇敢。
最后诗人说:"人的一生实在太短,我们要做的只是想想在这段时间里要做什么。
"可是即使这一生再短,我们找不到要做的事情还是会觉得漫长吧。
ps:关于上面迷迷糊糊写的"感言"不过是对于导演那些说教台词的咬文嚼字罢了。
对于生活中的未知迟迟无法找到定论,在迷宫里兜圈子无头苍蝇一般想找个出口,倒也不尽然如此,起码苍蝇会到处颠三倒四的撞,我则是窝在屋里对天叹气。
虽然知道导演会把一切主观思考放进电影,电影跟生活中所发生的是两码事,但还是会把这些说教奉为圭臬,是想要抓住这个若有似无的风筝。
我们的一天 (2023)7.12023 / 韩国 / 剧情 / 洪常秀 / 奇周峯 金敏喜
就在老诗人和年轻导演谈论抽烟的时候,我好像突然参悟了(也许是近年来)洪片的本质:生活的“二手烟”。老师上课的时候形容洪常秀是“无聊美学”,能让他一直以非常高的效率拍这种电影、甚至包揽后期乃至配乐的动力是什么?洪粉只能通过类似于“闻二手烟”式的观影,观望几缕白烟、忍受其间异味,来想象导演在创作中“飘飘欲仙”的姿态。
男人不管对象是谁是不是都逃不过指点年轻人这种刻在dna的习惯?
意外太过共情,以至于看哭了。我想念我宝贵的吉他,我想念在小屋子里不住地喝酒抽烟,我想死。
拍的不是电影,是他的生活,整两个vlog,再来壶酒,边剪边喝,下一部电影也写出来了。
从标题就开始了拆解,我、你,还有叫“我们”的猫猫,共同称呼了标题中的我们,原有的词意被破除,而仅仅取用它的构成方式。顺接到电影中,大段询问意图、目的与方式的思考和辩驳不断被推翻,取代为一种感官的直觉:困、香、辣、瘾,人的直觉衔接起猫的本能,与花对话。我们得以从寻求意义中脱离出来,关停摄影机,感受此刻。
8.0 可能是洪近几年最幽默的创作,通过两个小故事轻而易举的完成了对“C'est la vie”的诠释,轻松而又坦荡,短评里看不懂电影的能不能回家去看你的奥斯卡啊?
感受当下的一切 别问一些虚无缥缈的问题
拿了个签名..
泡面,喝酒,演戏,吉他……形成互文。两段不相关的故事被隐形的线牵引着,暗通有无。一个请教表演,一个请教诗和人生。真诚很重要。就唱起了歌。就喝酒抽烟。让意义见鬼去吧。突然感觉有点妙。由浅入深,哲理小品。轻盈跳脱。日常生活。四星
活着的意义不就是想吃的时候尽情吃嘛,所以泡面烧酒炸鸡吃起来。
洪常秀玩儿结构真是游刃有余,演员与诗人,看似各成一条叙事线,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吃饭放辣酱,给新人解惑,吉他),怎么读出了洪和金之间的对话感。
这种电影才是最难演的啊fuck
入睡后的两人做了两个相同的梦,或者说,这是时间上相隔可近可远的来自于同一个人的两场梦,梦的韵律是相通的,在形象和欲望的失守中萌生的矛盾、失落、尴尬以及洪无论是影像还是表达上都愈加明显的顿悟而放空般的痴性,最终透过结局于哪一个梦中醒来或驻留成为洞悉洪这一局结构迷宫的关键,对梦的执念成为对生活的随性,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某种对歉意和爱意的多重弥补与缓释。
将常见于文学作品中的对称结构运用在影像故事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时,同时旧友也在场,在这样一种模式下,一个有成就的前辈,其细微的变化与影响。喜欢影片中对生活之漫不经心与随心随性的解析。影片中有两个段落尤为突出,一是猫在镜头前悠闲地走动,镜头随之移动定格在一面全身镜前,借用镜面将原先场景内的人物与猫在镜头移动后仍旧收容在一个画面内,自然又流畅。二是三人连续多番石头剪刀布,在连贯的几场输赢中,三人每次都呈现出不同的情绪或相同情绪递增递减。这两个段落并非不能被人为操控,但在影像的呈现中,我们更愿意相信这般自然连贯,是时机的巧合,也是临场的水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洪所以一定要用做梦来理解。如果不是,仅仅是另一次互诉爱意,似乎也行得通。
现在的洪导拍片太省事儿,就这么两个小房间里拍拍能好看到哪里去
挺无聊的
如果故事里有烟,那就一定会被点燃。毕竟对于审视并接纳真实的自我、放弃追索生活的意义而“直接跳进水中”式体验生活,吸烟是最真诚且赤裸的行为之一了。
恬静的隐居,平淡的舒适。喝酒时划拳,闲时逗猫猫,屋外有月光,夜晚一起做梦。这是我们的一天。
也不知道这是创造了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