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真的非常抱歉,让我们一起回去吧!
爱德华。
激烈争吵过后,弗洛伦斯如是劝慰,但爱德华倔强地转过身,不再理会深爱的人儿。
就这样,镜头缓缓拉开,爱德华立在镜头的边缘,弗洛伦斯则一步一步地离开他,直到消失不见。
究竟为什么,深爱彼此的人儿会终身不再相见?
初夜之时遇到的尴尬,竟然将深爱彼此的心意完全消解。
难道弗洛伦斯被父亲伤害过,不然她怎么会对爱德华将要进入自己的身体那么恐惧?
影片以爱德华和弗洛伦斯在酒店度蜜月的场景为基点,穿插讲述两人的相知相恋。
爱德华的母亲性格热情,喜爱艺术,却因一次意外精神失常,经常裸身作画,自言自语。
弗洛伦斯的到来,似乎令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体会到久违的温馨与欢乐。
那幅主要由母亲绘制的乌切诺的画作,正是在弗洛伦斯得鼓励之下造成的。
还有一英里,弗洛伦斯独自一人,拿着地图,找到爱德华工作的球场。
多么幸福,我没有走错一步路,知道你就在离我还有一英里的地方。
爱德华最不堪的那一面,帮助犹太同学出生气,却遭到对方的厌弃,从此不再说话。
弗洛伦斯最大的渴望,就是现在舞台上,为观众演奏莫扎特的五重奏。
爱德华听着,奔到台下,预先献上热烈的掌声。
那么多幸福的时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深深相知,发誓相守。
为什么?
弗洛伦斯不能接受爱德华进入她的身体。
海滩之上,她竟然说自己可以同爱德华住在一起,但是并不能满足他性方面的需要。
对爱德华来说,这是巨大的羞辱与拒绝。
于是,相爱的两人从此分道扬镳。
但是,弗洛伦斯竟然结婚了,有了孩子。
影片并没有说明,孩子究竟是不是弗洛伦斯亲生的。
或许,那位丈夫接受了弗洛伦斯的提议,他们只是生活在一起,窗帘拉上,并没有人知道在卧室中发生了什么。
告别演出之上,爱德华坐在台下,与弗洛伦斯对视的瞬间,泪如雨下。
终其一生,他都爱着这个女人。
但是偏偏,初夜的尴尬与真相阻隔了两颗紧紧相系的心灵。
肉体与心灵,真的能够合二为一吗?
爱德华和弗洛伦斯深爱彼此,却终身无法实现肉体上的结合。
雾霭、林间,清流,他们穿行在美丽的英国乡村,酝酿着真纯动人的爱情。
那样的时刻越是迷醉,情感碎裂之时,哀叹更其悠长,低徊不去。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故事。
或许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事情,但是搬上屏幕,大约是头一次吧!
这是另一个视角的真实,没有虚幻的美化。
诗意相知最终败给了性的错位,我们都活在对错交织,美丑互渗的世界。
恋爱的灵魂愉悦最终要面对肉体交合的暗礁,那些赤裸裸的声响、触感和液体,会将所有柏拉图式的幻想消解殆尽。
恰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才真得开始碰触到生活。
弗洛伦斯并不接受这样的性,但又无法在那样的时代里,公然单身,反抗世俗。
她选择坦诚相待,可以爱德华不接受这样的妥协。
他推开了弗洛伦斯,自己则终身不能走出这份伤害,等待老去,等待弗洛伦斯遥遥无期的一声问候。
古典乐和摇滚乐相互交织的配乐,也颇为新颖。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配合着海浪的拍打,将两人之间即将爆发的情绪烘托得动人心弦。
下午趁着童上网课,看了这部《在切瑟尔的海滩上》,很文艺的一部片子。
一开场就是男女主新婚在切瑟尔海滩度蜜月,两个人在海边交谈着、笑闹着,回到酒店里点了浪漫的Room service,一起吃着餐前点心、牛排,这里就开始有点尴尬了。
然后男主开始寻找话题供双方交谈,说什么海滩上的石头经过亿万年的冲刷是按大小排列的之类的,出海的人们可以通过海滩上石头的大小来判断自己的方位云云接着开始闪回两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有些问题的家庭。
男主有个精神病妈妈,并且有个不关心自己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的家庭;女主的家庭看上去很中产很温馨、但实际上有些刻板和压抑,就是要沿着父母的规划和期望生活的家庭,但女主自己实际上是有些叛逆和固执己见的。
接着双方要履行夫妻之间的义务,慢慢的展现出了女方的xld,在双方发生关系后她觉得恶心尖叫着跑开,然后她向男主坦白她只想不发生关系的维持夫妻之名,让男主可以在外面随便找人,被男主严厉的拒绝了,然后双方分开。
几年以后,开着唱片店的男主接待了一个特殊的客人,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她要买一张古典的唱片,并且说要送给自己的母亲。
男主从里面听出了也许那个妈妈就是他当年的妻子,往更深层次了想,也许这个女孩就是他们那一天晚上的结晶。。。
但是男主追出去以后只是看着海滩边的女孩子慢慢的走远,然后回归到自己的生活里。
影片的最后他们都已经很老很老了,这时候男主收到了一个消息,女主的那个四重奏演奏团要举行最后一次的演出,白发苍苍的男主去了演出现场,白发苍苍但是依旧优雅的女主几乎是眼角带泪的演奏完了她的最后一场演出,然后电影就完了。。。
真的是一部很文艺的片子啊。
你说你是如此那般的深爱着我,你是天堂的开门人,你付出了你的一切身心,只想让我快乐。
最后,你用近乎卑微的姿态乞求我做你一辈子的奴隶。
你不是魔鬼,你比魔鬼更残忍,你是残酷的天使。
45年后,我老泪纵横的去完成了你的行动纲领。
这一场较量,你赢的漂亮又彻底,干净又利落,还让世人歌颂你、同情你、理解你,连我自己也恨不起你。
你牛B啊!
在空荡的海滩上,在一艘破碎的渔船边,一对相爱的新婚夫妻在此永别。
极简的构图带来无尽的视觉舒适,在那个性解放还未到来的年代,性爱一如波涛汹涌的海水一般让人不安。
比较可悲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还是没能逃脱类似的命运——通过色青文学或者色情影视获得性教育,以至于第一次实战总是带着恶心和恐惧。
可以说,这个故事的悲剧来源是性教育的失败。
妻子的蓝裙子在阴霾的海滩上美的令人心碎,蓝色是属于新娘的颜色,悲伤也是属于新娘的颜色。
第一次性爱的失败,带给这对年轻人的是颠覆式的毁灭。
妻子的心里或许还隐藏着曾经遭到猥亵的秘密,而这只能令她倍感耻辱,以至于看到精液在腿上时失控大叫;丈夫虽然从恋爱之始便对性爱这件事蠢蠢欲动,奈何只有身体的冲动而毫无实战经验的他,将性爱失败的屈辱统统发泄在了年轻的妻子上,且妻子对性爱的怀疑更是让他有了埋怨的借口。
这其实让我不合时宜的想起一个搞笑剧里的一句台词:“这就是年轻人,即便是世界末日来了也觉得他们自己最重要。
”性爱,对于整个人生来说,其实也只是一件逐渐磨合的小事,而对这两个对此毫无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如洪水猛兽到来、需要慷慨就义般要命。
影片采用回忆插叙和现实交织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对爱人相爱到分手的过程。
前半段很精彩,年轻的恋人寻求着奇迹的光芒,试图冲破阶级门第的观念勇敢在一起,然而并不都是美好:这其中男孩发现自己母亲的病情不得不真实展现在女孩面前时、他接受强势的岳父为他安排的工作时、他得知岳父一家为女儿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时,强烈的自备情绪和与此疯狂匹配的自尊心都为他后日不稳定的情绪埋下伏笔;而女孩在准备结婚前,不得不通过色青文学了解性爱这件事、以及看到自己父亲暴虐、酗酒的模样时,即将到来的婚姻带给她的只有焦虑和恐惧。
新婚的晚餐上,男孩并不适应有侍者服侍的环境,同样也喝不出来被兑了水的红酒,侍者的嘲笑如针般扎在他脆弱的自尊上。
尽管女孩试图掩盖这一切,提出要到海滩上吃晚餐,男孩却只能用迫不及待的性爱掩盖自己的窘迫。
本该是美好的前戏,这顿饭却生生吃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当丈夫强硬着心,担心自己的性生活被女孩破坏而立刻选择分手。
多年后,他发现女孩嫁给了当年拉大提琴的查尔斯。
这也是那个年代的局限,女人的选择并不多,另一方面,类似的阶级也使他们的思想更为相通。
幸运的是,这个查尔斯想必要温柔、善解人意的多,所以女孩可以完美的平衡了家庭生活和事业的天平,在拥有了3个孩子数个孙子女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住了当年的梦想和优雅,在年华老去时实现了曾经说过的豪言壮语。
当新婚妻子在海滩上勇敢的说出“我是说当我同意某些事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要”这句话时,其实非常令人欣慰。
这也是她自身性意识的觉醒,自己并不需要为了迎合、取悦某个人、而可以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需求,即便带着困惑也好、恐惧也好、甚至自己都不明白的原因也好,婚姻里不应该存在强迫、奉献性质的性爱关系,非婚姻关系也是如此。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东西,我决定写一下我最近一次看的电影《在切瑟尔海滩上》。
(涉及剧透!!!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已经看了很多很多有关于它的短视频解说,那个时候我正在被想要的感情所困扰着,一个没有能力接受爱以及去爱别人的人,所以看到女主角对于性爱的排斥,我似乎感受到了共鸣。
当然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女主角那么勇敢,起码她还能够勇敢地去追逐自己所爱,并且想出办法来维持这种爱。
当然对于男主来说,这肯定是不切实际的。
性爱也是爱的一部分,有爱而无性,这是不现实的。
短视频里的解说没有告诉我们女主在她的童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只是单纯的排斥性行为,但是我觉得从电影的几个镜头来看,应该是她在童年受到了其他男人的猥亵,或许不能称为猥亵,只是让她对性爱感受到了恐惧。
她曾试图接受并融入这一婚姻生活,但是她发现无法做出自己满意的反应。
她试图挽回但发现裂隙无可修补。
或许这部电影还想表达关于时间的流逝,我们内心的所有冲动终将被抚平,永不消逝的,唯有爱而已。
在阴郁的切塞尔海滩上,两个相爱的人却因此分道扬镳。
那些被海浪冲上沙滩的石头,整整齐齐地分门别类的排列着,就像时间终究会筛选哪些人能够陪在你身边,哪些人不能。
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仍在心中挂念着彼此。
她的女儿有着她所设想的他们女儿的名字,他去看了她演奏给他一人的告别演奏会,当他在台下含泪说出bravo的那一刻,我溃不成军。
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事情,有很多内心的自卑在电影的镜头语言里显得那么刺眼,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永远是这世界上最大的bad ending。
我向来是一个共情能力很强的人,所以尽管是喜剧,只要有悲情的镜头,我便会哭。
可是这部剧并没有让我感受到商业片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是深深浅浅的脚印,海水拂过的海岸,阴晴不定的天空,还有此生再见的遗憾。
无力感,并不是外界施加的压力,而是他们自己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界墙,也许他们后来反思过,也许他们早已原谅了彼此,但无法相守一世的遗憾,终究是让我这种痛哭流涕的观影者承受了。
近年来很少遇见的美好英语片。
无论是画面、故事还是音乐!
净美的沙滩、没有手机通话的干扰,没有现代生活的急促与浮躁,其中的古典音乐,都让人享受着乡村生活的自然美!
悲剧的结局,更是让人们在遗憾中享受着浓浓的幽思与回味!
父母们对子女婚事只有沟通与关怀,而没有中国式的强迫与包办,也更体现了西方人的教育观和文化观!
带图版原文地址作为一个铁杆麦克尤恩书迷,这两年是幸福的:《在切瑟尔海滩上》、《时间里的孩子》、《儿童法案》先后被搬上银幕,后两部分别由卷福和弃疗姨艾玛·汤普森主演。
麦克尤恩的书至今改编最成功的依然是2007年的《赎罪》。
虽然惜败于当年奥斯卡,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影迷心中的一代经典。
里面的敦刻尔克长镜头在今年诺兰的《敦刻尔克》上映时还反复被拿出来比较。
更重要的是,当年那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妹妹,不仅长大了,还主演了《在切瑟尔海滩上》,延续与麦克尤恩的不解之缘。
这几年在影院里看到的爱情片大多已经不是爱情片了。
而是打着初恋、青梅竹马、蓝颜红颜各种名头,大玩荤段子、嘴炮、擦边球、用各种生编硬造的情节,来伪造爱的证明。
这些要花100分钟、用整个宇宙的巧合,才能让男女主人公认清彼此才是一生挚爱的电影,只见初夜不见初恋,只见性不见爱,莫名其妙地上床,莫名其妙地怀孕,莫名其妙地堕胎,莫名其妙地分开……全国观众都看够了。
初恋和真爱,可不可以用性来书写?
可以的。
女主从头到尾脸上都写着性冷淡可不可以?
可以的。
有的导演,能把床戏拍得既香艳又唯美,但是底子里的那种悸动和真情是看不到的。
而有个导演,他拍了个长到不行、尴尬到不行、难看到不行的床戏,却令人深深记住了男女主角那深沉、澄澈、纯度爆表的初恋。
就是这部《在切瑟尔海滩上》。
这部电影由BBC制作,英国国宝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亲自编剧,导演多米尼克·库克过往履历集中在英国国家剧院,执导过的影视作品貌似只有翻拍莎剧的《空王冠》。
卡司也一水儿是BBC熟脸。
可以说,本片的英伦血统比《赎罪》还要纯正(《赎罪》为环球影业作品)。
同时,原著虽然高度浓缩(整个故事仅仅发生在6小时以内),但算不上紧凑。
相反夹杂着大量意识流的倒叙章节,将男女主角的一生都追溯了个遍。
电影也延续了这种现实与闪回频频交错的叙事。
再加上缓慢的节奏,决定了这部片子不会是一部容易观看的电影。
但它的走心、精良,加上改编上的可圈可点,都值得你沉下心去品味。
故事讲述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对新婚小夫妻爱德华和弗洛伦斯在切瑟尔海滩度蜜月时,因为新婚初夜的紧张、恐惧而最终走向分道扬镳的故事。
这场初夜戏贯穿了全片始终。
它有多尴尬呢?
明明自己是来度蜜月的,又在自己的酒店房间,两人却好像寄人篱下的小朋友,还不如侍应生来得理直气壮。
吃饭的时候,男主还要忐忑不安地问你们必须在这儿吗?
(看过唐顿的同学应该不会陌生,上流阶级吃饭时仆人会在旁边伺候)。
两人之间的差异及随之而来的紧绷感悄然蔓延,女主弗洛伦斯的父亲坐拥一座大工厂,平时的消遣是网球、板球,富家小姐弗洛伦斯学的是小提琴。
而爱德华自己虽然在伦敦念历史系,但出身平民,家里有个疯癫的母亲,院子芜杂乱草丛生(花园可是英国人的本命啊)。
餐桌上,爱德华浑然不觉地喝着被掺了水的酒,在向新婚妻子表白“我爱你”时也被夹土豆的餐钳粗暴地打断,最后因为忘记给小费,出门后侍应生们毫不遮掩地爆笑(这一段让人想起《美人鱼》里派出所那两个警察),剩下小夫妻在屋内隔着凝滞的空气面面相觑。
爱德华的母亲(由一美前妻安-玛莉·杜芙饰演并贡献了全片最大尺度的演出)因为一场意外而导致大脑损伤,终日神志不清疯疯癫癫。
爱德华突然对弗洛伦斯说:“我母亲脑子有问题,但我不是她,我不是我的家人。
我现在很兴奋,好像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饰演爱德华的比利·豪尔身形高大,长相略带粗犷,很适合演这个一派天真热情的愣头青。
两人相识,是因为男主在学校拿了个一等荣誉学位(first class),但找不到人诉说(家人直接无视了他)。
于是他骑了好远的自行车,又坐上公交,跑到牛津,随便走进一个酒吧,看到了女主。
然后他直接冲上去,搭讪词是这样的:“我能跟你说件事吗?
我只是很想找个人说说。
”被这个傻小子搞懵逼了的女主,在完全不认识对方的情况下也善良地卖力捧场。
本以为这是一次你来我往的礼貌交谈,结果男主突然粗暴地打断了她的发言,问你得了第几名。
女主尴尬了半天,才羞涩地说,跟你一样。
男主语塞半天,说:“那你也是很棒棒”(Well done)。
有着一双温柔的蓝眼睛的西尔莎·罗南,向来长于塑造纤细敏感、天真雅致的女性。
陷入初恋的弗洛伦斯可能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就一直在妥帖地照顾着爱德华的情绪和自尊,抚平他内心的柔软和脆弱。
在回忆段落中,她总是不遗余力地捧场,对他赞美,夸他特别,知道各种花草鸟兽的名字。
替他照顾生病的母亲,打扫脏乱的房子。
体贴入微到,爱德华的妹妹们爱她到极点,而父亲干脆直接下令“快娶了这个好女孩”。
于是女主的父亲给他找了个工作。
两人顺理成章地结婚。
影片里没有出现任何婚礼的细节,只有弗洛伦斯逃避选婚纱的碎片。
婚前,弗洛伦斯阅读了一本叫《爱,性和婚姻》的性教育书籍,得知“女人像门廊一样,让男人可以进入”,令她十分惊恐和厌恶。
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嫁给深爱的爱德华。
再回到那场尴尬至极的床戏。
银幕上大概很难再看到这么令人不适的亲热戏,明明这两个年轻人均受过高等教育,性格天真温和善良,更重要的是深爱着彼此,但观感却无异于在观看一场强奸。
大特写不遗余力地捕捉着爱德华笨拙的动作,沉重的呼吸声和衣服摩擦的声音都被放大。
当他的舌头粗暴地伸进弗洛伦斯嘴里时,你几乎能感觉快要窒息。
弗洛伦斯把他推开,爱德华粗暴地扯起了她的拉链,弗洛伦斯好几次提出自己来,他只是烦躁地叫她待着别动,然后把她转过来背对着自己。
但还是没有成功。
这时爱德华爆发了。
“连最简单的小事我都做不好,我肯定有问题。
”弗洛伦斯尽管对性充满恐惧,又加上对爱德华暴力倾向的担忧。
但她还是战战兢兢地躺到床上。
镜头反复切到爱德华抓着床沿的手上,以及男性躯体对女性躯体极其不舒服的压制。
哪怕在紧张到不行的时候,弗洛伦斯想起了书上的话,还是主动用手去引导爱德华。
这一善意的举动却引起了爱德华剧烈的反应,提前缴械。
看着大腿根上的遗留物,弗洛伦斯突然崩溃,不顾一切地冲出房门,跑到海滩上。
影片发生的背景,是性解放运动(sexual liberation)尚未普及的60年代。
在那之后,美国的年轻人们提出“要做爱,不要作战!
”的口号。
披头士、嬉皮士、毒品、滥交、艾滋病像病毒一样扩散。
而爱德华和弗洛伦斯所处的,正是最后的纯真年代。
弗洛伦斯虽然深爱着爱德华,但绝不盲从。
她的琴友就曾经说过:“你看起来虽然很害羞,实际上还挺有主见的。
”在清冷萧瑟的切瑟尔海滩上,两人爆发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大争吵。
弗洛伦斯:这实在令人作呕。
爱德华:是你一直在拒绝让我靠近。
弗洛伦斯:我想让你开心,但我做不到。
你总是索要更多我给不了的东西。
哪怕我答应了,我也达不到你的这些要求。
爱德华:是钱的问题对吧?!
弗洛伦斯:你要这么想也行。
爱德华:别像个婊子一样说话。
弗洛伦斯:你能不能走开让我自己待着?
爱德华:我们还是可以让对方快乐。
弗洛伦斯:你可以去上别的女人,我不介意,我们可以继续在一起。
这句话直接引起了爱德华的彻底爆发。
两个深爱彼此的人离开了切瑟尔海滩,并将对方从生命里抹去。
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不到六小时。
后来他成了嬉皮士,开了唱片店,有不止一个伴侣,他也终于从板球场上替富人们除草的穷小子,变成了衣冠楚楚的玩家。
醉生梦死中,他有一次恍惚提起,从前我认识一对纯洁无暇的恋人……他的其中一个伴侣问:那她爱他吗?
短短半秒钟后,他回答,爱。
接着他怅然若失地说,她真的很爱他,不想让他失望。
她想和他在一起,她想让他开心。
影片的结尾改动了原著。
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两人隔着几十年的光阴泪眼婆娑地相看无言。
画面回到那一天的切瑟尔海滩上,她乞求他回头,他却背过了身。
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弗洛伦斯就像你的初恋,秀秀气气白白净净,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坚持,但只要在你身边,就只会一门心思地对你好,不管你家里多落魄、母亲多疯癫。
而爱德华,莽莽撞撞,神经大条,一上来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一点点挫折都能轻而易举地击碎他的自尊。
但是在你面前,他从来都不吝惜装疯卖傻,只要能逗你开心,他愿意当白痴。
但弗洛伦斯是性冷淡。
她不介意他有别的女人。
他却极度介意她有这个想法。
双方都把对方的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结果却是悲剧的。
是因为初夜的失败吗?
是,又不完全是。
虽然中间隔着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和不容忽视的文化隔阂,但看完电影后,再联想起一些社会新闻——当下我国,性的教育和爱的教育,依然同等匮乏。
我们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学、甚至是鸡汤学等方面去分析爱德华和弗洛伦斯的悲剧,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诸如:肉体和感情是可以分裂的吗?
我们真的能够摆脱父母的影响去爱一个人吗?
家庭出身不同的两个人真的能够在一起吗?
为什么最初最纯的爱恋往往会失败?
……电影一样没有答案,只提供了丰富至极的细节和情绪烘托。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大概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信不少人会在观影时回忆起青春时的好奇和试探,以及后来如何从屡屡试错中学会在精神恋爱和身体和谐中寻找平衡,然后无可奈何地承认:没有得到的那份爱,却成为了一生的牵挂。
*电影很好看,声色光影都很精致,切瑟尔海滩还有乡村风光(尤其是森林)相当的明丽清新,躺在草地上吹着风,还有森漫步,恍惚间想起《小妇人》罗南甜茶走下山坡,甜茶边追赶边表白心意的场景,那个时候我就想:啊这么美丽的风光中,人怎么会舍得拒绝!
果然这部剧美好的风光中也是青涩试探的爱情*对小说的还原度也挺高,主要的情节元素展示出来不仅符合而且还超越俺之前的想象(例如爱德华的老家,Flo的蓝裙子,切瑟尔海滩…)Flo走八英里的路穿越森林去找爱德华,拜访爱德华家和妈妈送上明信片礼物,Flo带爱德华去看工作的地方两人分处舞台分处观众席在空荡荡的音乐厅交换两个promise的时候,呜呜呜太打动我的三个时刻*男女主太有魅力了!!
很多生硬转折或者很奇怪的地方都处理得自然真诚流畅。
但是现在想想铺垫了很多线(声音:鸟儿音乐;光影:风光和颜色)是不是理解也要从两个方面:number&meaning。
男女主都是那种,试图通过婚姻证明自己是正常人成年人,但是当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婚姻自然地会让问题迎刃而解,但双方依旧是手足无措的啊,对不上那个完美成熟的想象和要求。
*细微的裂缝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失控,小小的床上危机震荡在家世、价值观、阶级、追求与记忆暗流涌动的海面上。
尴尬体现在手足无措的拖鞋脱衣上、脚趾的蜷缩和衣服的拉链上,即使有教养文化礼貌的重重打磨,身体比情感更直接地表露不适*我会觉得男女主其实还是有点对应不上,尤其是女主显然是将事业作为重心(五重奏和音乐像是事业的一种温和而艺术的表达),有规划有憧憬有行动,简直比对家庭对婚姻要清楚的多。
但是当女主每每和男主交流音乐的时候,男主看着沉浸在音乐里的爱人,脱口而出的都是你好美丽,接着附上亲亲抱抱,终于电影里有男性的精神追求与现实认知远远落后于女性的呈现了!
Flo抛开门当户对金钱利益等考量,期待找到精神上平等的伴侣,没想到伴侣却时时刻刻揪心自己的表现会不会露怯,想要通过穿透与进入证明自己的男性尊严,还是有点把女性视作战场、战胜品和证明了…
因为罗南的表演和英音喜欢这部电影。
罗南在里面就像是雨后清新的小花,纯白娇嫩,又坚韧勇敢。
说实在的,非常讨厌男主,脾气坏又自卑,只会无能狂怒,第一次拉女主裙子拉链的时候就因为卡住而破口大骂,我看第一遍的时候都被吓了一跳,更不用说Flo了,但就是这样了Flo还在关心男主,关心他脾气坏的背后是因为经历了什么。
而每次Flo想和他说点心里话的时候他就只想着亲密,其实Flo都打算和他坦言内心的紧张和曾经受过的伤害了,可男主就是猴急得不行,脑子只想着下半身那点东西。
而且男主和女主父亲交谈那里,可以看出他和女主因所处阶级不同导致问题非常多,根本不合适。
最后在海滩那段,男主也是自卑到只会出口伤人,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Flo说男主总想与她亲密而她给不了(因为童年的创伤而抗拒两性亲密)。
但男主理解的是Flo指责他贪图她家的💰,两人根本就不同频。
这也让男主内心的自卑暴露无遗,注定这对夫妻不可能有更深层的思想交流。
活该男主和Flo走不到最后,所以后来男主看着Flo婚姻美满儿女成群,在音乐厅那里留下眼泪,我一点都不同情。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Flo和查尔斯的相处,女主让他弹奏新曲时要缓慢温柔,像问一个问题一样。
从这里可以预想到后来两人在一起时查尔斯会温柔地治愈Flo内心的伤口。
还有男主旁听那段,查尔斯在意地问Flo那是谁,女主说“just someone。
”可查尔斯得到回复还不肯走,Flo开口让他回座位准备演奏,他立马就乖乖回去了,演奏间隙还时不时偷看Flo。
想了解这部电影的观众还是自己看一遍最佳,那些只看了解说的根本不清楚故事内核不了解女主,以为男主受了多大的委屈,其实这是男主自己活该,根本配不上女主。
也得出论婚姻门当户对的重要性的结论,门当户对不是单指家世背景,两人的思想境界、兴趣爱好是否一致也很重要。
就好比Flo愿意拿着地图徒步去寻找男主打工的地方,去了解并陪伴他工作;愿意去男主家里,打扫屋子收拾家务,毫不嫌弃他精神失常的母亲,还给她带来喜欢的绘画照片;还因为男主的爱好去辩识了解那些他喜欢的鸟类。
而男主呢,在Flo演奏时旁听都快睡着了,事后也只能哼出不伦不类的一小段,即使这样Flo都没有责怪他,还高兴地笑了;Flo带他去兼职的音乐厅,告诉他自己终有一天也会在这里演出,Flo眼里充满对未来的向往,当她对男主深情承诺时,男主依旧与她不同频,俯身亲了她,Flo有点没反应过来往后退的动作,这里再次证明:当Flo想正式说点重要的事情时,男主只想亲亲抱抱。
而且男主从来没有能和Flo同频,没有像Flo了解他那样去了解过Flo。
最后罗南演得真的特别好,在钢琴旁想起童年不好的回忆时,那种痛苦和伤心仿佛穿透屏幕感染到了我。
导致我第一遍看完都对她那个禽兽父亲有心理阴影。
男主人选没有个人魅力,角色也没有性格魅力,观感较差。
那对双胞胎妹妹其中有一个演技太差了,明明是难过的戏份却演得笑场一样,是不是哪里塞进来的关系户。
其实并不是非常的能看懂。
发现其实对于很多东西,我只能看到真情。
就像最后男主坐在观众席鼓掌流泪,女主也相视流泪,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还是像最初分开前所说的那样,爱没有消失。
我依然觉得也相信自己还是有着很纯真的内心,但是我已经不会再轻易心碎,但我还是很脆弱。
我之所以敢于表达我的感受 我不再害怕了,我不再觉得在公共区域表达感情是一种危险,相反,我发现我的情绪需要被看见。
我一直向往爱情的美好,不完全的美,但爱情的美并不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的。
我很喜欢爱情电影,它对我有特别的吸引。
性吸引maybe哈哈也许我从这部电影看出的就是情 露骨的情节只让我感觉到欲望 我也只关注了欲望 没有看到更深一步的情感 也许爱是永恒吧 能在老年喜欢少年倾心的那个她心爱的音乐 能在知道对方有伴侣之后依然遵守当时诺言 赞叹她 但是这种爱 从一方面看是感人的 但从另一方面看 似乎就有点不道德的味道 一个老男人爱着一个有夫之妇 就有些不大对劲爱可以是很正面 很纯粹而有力 散发着耀眼的白色光芒的 用心就可以看到它 爱也可以掺杂其他的东西 掺杂的东西或好或坏 但是爱也许只能是贞洁的 守护好自己拥有的每一份爱 他们像天使一样降临 好好保护他们 记住他们 就像小时候守护自己美好的想象一样吧。
垃圾片
罗南很香 2020.12.6
小西天,和常青。真是喜欢电影资料馆这里啊。我喜欢原著,是爱那到位的心理描写,把委屈退让逼仄写到人心里去。而电影结尾的处理我可太喜欢了,最后你以为是重选的回溯吗?不是的,只是明白冷静告诉你,错过就是错过,选择有性或无性,并无潜在道德判断,当然可以因此不在一起。有遗憾也没关系,只要心里满怀着的是真切的爱。
麦克尤恩的书改编的电影不可避免地会带上文学气息而弱化了戏剧冲突,属于这个故事的文学性伤感和尴尬并没有显现出来,大段篇幅放在两个人各自生活的闪回与加速,只会看得人莫名其妙。而因为一晚的尴尬而错失一生的遗憾更加没有注入观众的心里。
节奏烂糟,分外难看,强行催泪,无比尴尬。
那个决定性的瞬间被裁切下来放到了影片的末尾,喜欢这个设计。
。
又一部“只怪我们当年太幼稚”的伤感追忆爱情戏。
看得我想灌他们春药
说这么多这么冠冕堂皇不就是不爱吗 莫名其妙的童年阴影和父女争吵 牧师不是把该说的都说了 一根筋为哪般 嘴里喊着爱啊爱时问过你自己和你的心吗 仿佛只是在做谈恋爱这件事 而已
门当户对绝不是一句空话,他的暴躁不自然,在热恋期被女孩盲目包容,结婚当天面对女孩的崩溃逃走,他想到的只是自己被humiliate,爆发争吵时中产家庭的女孩说请你走吧,工人家庭的男孩用尽全身力气聚集所有最难听的词汇砸向对方以为这样就能掩盖住那永远横在两人之间的自卑,还简单地以为一切都是money的问题,男孩啊,为什么永远那么晚熟。流水的男人铁打的罗南,她可真适合这种恬淡奶油气。前半段确实比较难看懂,进进退退半天才搞懂剧情,挺有意思的。
性冷淡不是真的 只是借口
又美好又遗憾的爱情。滤镜是真的暖。
所以,造成遗憾的,是冰冷古典和炽烈摇滚之间的鸿沟,还是对于性的过分执着呢?可以确定的是:从此,有一种蓝,叫西尔莎罗南蓝。
真有意思,前70分钟即捉急又无聊,竟然是这么一个心碎的结局
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结合是什么,相处是什么....相爱为何一定要相处....
“曾经穿越七英里丛林只为见你一面,现在踉跄两英里海滩离你远些。” 关于情爱面前的懵懂无措然后挥手匆匆告别把记忆收藏又傻又疼。
文艺青年糟心洞房事~~~~soul mate也抵不住床事无能啊~~~~也许这是时代禁锢,也许这两个人其实根本还没有了解彼此,也许只是一场被无限放大的吵架,谁还没有个第一次啊,也许只是太年轻,也许他们真的不适合彼此。时空不同,时代差异,恋爱其实终究是一样一样的啊~~~~
略矫情
在切瑟尔的海滩上 最后的分别 天空很灰暗 让人心情低落 前面真的平淡无奇 他们性爱的时候真的是把尴尬演到了极致 最后再遇令人动容 我也同他们一起流泪了 这是难以掩饰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