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关村生活过的人,都会遇到卖碟的人,也都多少知道一些卖碟的故事。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多少都有过北漂的经历,不一定你是北漂,但你周围总会有北漂,或者你朋友的朋友是北漂,他们也许不在你的眼前出现,但是他们肯定在你脑袋里存在。
不是北漂的你总是能感受到北漂的艺术气质,但真正北漂的生活我们只是一知半解。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感觉北京还是有些文化的,特别是北京有那么多的艺术院校,还有那么多的老师。
懂艺术或者搞艺术的老师总是给人一种幻想,这种气质也许只有你离开这个城市才会感觉得到。
因为它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就是讲述这个城市里一些有气质的老师、北漂和卖光盘者的故事。
不一定(真实?
等等)……,但它撩动了你的某根神经。
非常的不喜欢,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
这样就叫反映社会的黑暗现实了吗?
拍电影先得把故事讲好了,可里面的几段哪都不挨哪。
卖毛片的,城管,假警察,变态女老师,文艺妓女,下岗抢劫犯……哪个人物都显得虚头八脑。
要猎奇有的是可找的人物,可讲故事的话哪个都没讲好。
最真实的一场戏就是城管抓小贩的过程,大概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熟悉的场景了。
真是非常糟糕的片子!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叫做"Pirated Copy",与中文名字可算风马牛不相及。
电影的头10分钟拍摄的都是DVD小贩在街上向路人兜售盗版DVD的场景,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为生活所迫,才走上这条违法的道路的。
其实这一行径虽然违法,但他们把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普及给了大众,让他们能从精神的层面,灵魂的层面对自己进行一番彻底的洗礼,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行径却又是至高无上的。
导演还特别设定了一个场景,把执法者(警察)对电影艺术的无知暴露的体无完肤:当警察和小贩在争论《感官世界》到底是毛片还是艺术片的时候,我不禁哑然失笑,是啊,执法者执行的是至高无上的法律,违法者兜售的是见不得光的盗版,这其中的黑与白,是与非无论你怎么折腾,得出来的结论也只有一个。
到了这里,导演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在特殊的环境下,将电影(艺术)与人性捆绑在一起说事儿。
影片大约到了20分钟的时候,有名有姓的人物才陆续登场:梅小静,一位艺术院校的老师,讲解阿尔莫多瓦电影专题课程的时候,突然为片源犯了愁,阴差阳错的认识了音像店老板申明,一个因为在大学期间与女同学在教室做爱而被开除的大学生,而他在酒吧里向顾客兜售DVD的时候,又遇见了一位喜欢文艺片的兼职小姐。
梅小静婚姻不幸,老公是同性恋,自己的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只能通过边看情色电影边自慰来发泄。
申明似乎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没有正当的职业,也没有既定的目标,影片最后一个拍摄他为了躲避警察追捕而玩儿命奔跑的长镜头中,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兼职小姐由于生活所迫,干起了这一行,但骨子里又渗透着一种与其他妓女不一样的气质,她喜欢看文艺片,与申明做爱之后,她提出不要钱,而拿50张盘作为交换的条件。
三个身份、职业、地位迥异的人,却因为盗版DVD(电影)走到了一起。
人性是共有的,思想是共通的,欲望是普遍的,所以,艺术,这种人类思想的升华形式,不是高不可攀的,不是束之高阁的,而是可以被任何一个人所理解的。
从大学教师到小商小贩到兼职妓女,社会地位的金字塔可谓从顶走到了底,可是他们却被艺术串联在了一起。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虚伪,太多的伪善,太多的言不由衷,太多的口是心非。
然而在艺术的面前,他们脱去了伪装,剥去了面具,赤身裸体的纠缠在一起,用心,用肉体去交流,去感受。
其实,电影对他们也只是一剂强力的催化剂,让他们把压抑心中的欲望一下子释放了出来,将属于他们的人性展现出来,然后缓缓的蔓延开去……影片中还有一对穷困潦倒,却同样热爱电影的夫妇,他们的故事反应的也是同样的主题,这里不再赘述。
虽然影片的用镜还有不太考究的地方,故事叙述也有不太流畅的部分,但是立意高深,剖析直入,使这部影片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
导演:何建军演员:于博,胡晓光,王亚梅,娜仁其木梅 等这一段镜头确而太过动荡了,若遁入摇头丸的幻境,更像是面对着一场黑鸦鸦的灾难。
命运的瓦砾如潮水般倾轧下来,我亦唯有沉默而喑哑地呐喊出,跑吧,跑吧,亲爱的盗版。
——陆支羽上海的毛尖曾经撰文说过:“当然我们知道盗版是违法的,知道我们这么热爱盗版也是违法的,但是生活中总有些什么是需要偷着去做的,总有些什么是需要黑夜掩护的,总有些什么吧?”(《亲爱的盗版》)毛尖口中“需要黑夜掩护”的存在,就像一抹命运的刀锋,被无数次磨损,却犹而显露出锃锃发亮的品质。
一如《蔓延》中所呈现的无数次奔跑。
“蔓延”之意究竟为何?
是意指盗版碟“猖獗”的势头,抑或是一种表象背后的精神本质上的“入侵”?
不得而知,却耸人听闻。
于是,《蔓延》是危险的,极有可能成为广电总局打击盗版的反面教材。
就像人说的,在这“碟贩子”被日益妖魔化的时代,只有《见过大爷》挺住了,亦是仰仗着广电总局的佛掌。
而那无数的被“和谐化”阉割掉的所谓的“禁片”,唯能偷偷地借着盗版商燃起的烛火匍匐前进。
身处这电影的乱世,贸然发现物质垃圾才是真正的精神食粮,多么兵荒马乱而难以释怀的谬误!
曾经听闻过一些所谓的当代前沿科学,比如“自组织”理论,混沌学,抑或“熵的定律”,都试图在混沌中找到秩序,找到时间的箭头。
而在这盗版盛行于世的当头,我亦如此难耐地看到了藏匿于时间中的混沌,那是律法所不曾探触过的内质的硬核。
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幕后黑手又是谁?
毛主席同志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是,“扫黄打非”一度成为这个时代的“头号灭火器”;而文化产权问题的阶段性盛行亦使盗版商们战战兢兢了数许年。
打击盗版终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大头”,固然无可厚非;却而又令人唏嘘叹惋。
《蔓延》所要表现的断然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头”,而是在这时代“大头”下一群蓬头垢面的小人物。
他们游走在生命的表层,像一束束浮萍,如此窝囊地做着世界电影的传播者。
而条子们的再三围追堵截,于他们而言,就像一场场骤然爆发的噩梦。
《蔓延》在故事架构上比《戏梦巴黎》更不纯粹,且而又更富戏剧性;但人家贝纳托鲁奇是电影界的贵族,而何建军顶多只能算是草根精英。
于是,《戏梦巴黎》中大玩“3P”的年轻人只需窝藏在屋子里做梦,《蔓延》中的“碟贩子”却要满大街乱窜,还得逃避条子们的追捕。
影片中有太多令人唏嘘的桥段,构筑成一堵堵墙。
不了解艺术电影的条子责难大岛渚的《感官王国》是色情片;迷上昆汀的俩夫妻学着《低俗小说》去抢劫,却至终人财两失;女教师梅小静一再地跟申明要阿莫多瓦的碟来讲课,并随同着奉上自己的肉体。
诸此等等。
对于真正热爱电影的影迷们而言,何建军实在是送了一份太过残忍而美好的礼物。
我们兀自看到了生活中半明半灭的光,一半把你拎出水面,一半把你摁入水底。
而我亦不得不佩服崔子恩的编剧功力,那一次次在最无力之处涌现而出的张力,像一把把洞穿生命的匕首。
及至最后那一场虚无的奔跑。
纪录片式的虚晃镜头“臻入化境”一般动荡起来,我兀自看到了地震般恐惧的摇摆,一如娄烨《苏州河》的开场。
那恍若绵延无止境的长镜头,一刀刀横切过生活的侧面,裸露出最骇人的内里。
这一段镜头确而太过动荡了,若遁入摇头丸的幻境,更像是面对着一场黑鸦鸦的灾难。
命运的瓦砾如潮水般倾轧下来,我亦唯有沉默而喑哑地呐喊出,跑吧,跑吧,亲爱的盗版。
马不停蹄,是不是一种罪?
我不知,我惟独听见空气中尖利的啸叫声被一寸寸抽离掉了,整个世界唯剩下沉甸甸的喘息,像一场祭奠末日的仪式。
那一刻,我曾兀自想起过方方的《奔跑的火光》。
像一束跃动的火焰。
一簇跳动的光。
奔跑中的申明,仿佛变成了一头拎着明火的兽物。
唯有满地散落的“碟”,唯是这个世界中最无奈的存在。
申明,因为在教室里做爱被抓开除,大学没毕业,从小喜欢电影,买盗版碟,他说他喜欢陌生人,他和妓女做完之后,却追问妓女的情况信息,那个妓女觉得很奇怪。
其实他不喜欢陌生人和他有过多的交集,一旦有了什么之后,他想摆脱陌生的感觉。
女教师,因为小王被抓而找到申明买碟,老公是同性恋,长期得不到性爱,看A片自慰,在地铁上摸男人JB,在申明给他送碟的时候完成了一次桃红色调的性爱。
陌生男人,HIV病毒携带者,同性恋,我以为他是女老师的老公,只收藏不看碟,向往大海,看完大河之恋后来到海边,有种豁然的感觉。
片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小人物,造碟的,倒碟的,买碟的,卖碟的,看碟的。
通过碟片把他们链接在一起。
那个灰暗的小电视机播放着毛片,《低俗小说》,《十诫》,《偷自行车的人》,《捆着我绑着我》,《性,谎言,录像带》,《花样年华》…… 生活的灰暗掩盖不了希望的光芒,最后片子结尾的那个追逐其实就是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急促的呼吸,沉重的脚步,虽然路途很难,不过却还是在前进,跨越时间,性别地蔓延希望。
说实话,突然想写这个片子的影评,是因为刚刚看完了《milk》这个今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电影。
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的脑子里面的思路给别人是及其不同。
一个是政客,为了同性恋的群体说话的公众人物,这个蔓延里面的女教师只是一个苛求性爱得到满足的母体。
尽管她那么挑剔着自己的生活和性爱。
可是就一个盗版小贩就把她所有的隐忍和压抑给毫无保留的释放开来了。
那种酣畅淋漓的喷薄如同我现在的状态,没有了工作,不再对工作抱有任何看法的时候突然一个决定让我明天就能上班。
谁都体会不了这种深切的感知,只能变态和低级到用这个电影中的场景和情节来替代吧。
那是一个遥远的大学生活,看到了这个片子。
那个时侯我只是冲着导演何建军去的,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地下的导演。
知道导演在场景里面放的是《天堂电影院》的片段,知道导演怀有一种对那些贩卖盗版光碟的文艺爱好者的莫名的负责感情。
我知道,我都知道。
因为我也有过。
我有过。
与任何人无关,我谁都不想说。
尽管这样的电影很不受群体所接受,可是故事的载体和意识形态有的时候就很简单,只需要某一透露出的细节,某一简单而过的动作,我都明白。
我都明白。
剩下的就是你的问题。
看完了就感觉片子里出现的几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最后都因为生活的压力,扭曲了自己的命运。
电影里说:干什么都觉得没劲。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老实巴交地沉迷于<低俗小说>的下岗中年夫妇,解救了一个差点被假警察QJ的妓女之后无奈地还是只能双双开枪自杀;小吃店的老板摔在桌子上他的两条假腿之后说:如果不是这两条腿,我早就抢去了;因为在小医院输血而感染AIDS的同性恋艺术家,在看了<大河之恋>后,到了海边还了自己看下大海的愿望;年轻漂亮的电影学院女老师因为自己的丈夫是GAY,她对性就怀有很强烈的欲望,甚至在地铁里抚摸身边男人的下体;最后申明到她学校给她送了碟,两人在无人的教室里发生了关系……等等等等,激烈的戏剧冲突在慢慢地上演,在电影的演员慢慢悠悠,不经意的对白和动作中上演这个无奈的社会,彻底扭曲了好多人的命运。
现实中的社会又是如何?
片子的前半部近乎纪实的手法,看得人很激动,看到小贩被条子按倒,无名的愤怒之火燃起,烧向了制度,烧向了那个阉割精神生殖器的党。
不过坦白来讲,故事讲的过于牵强,妓女,小贩,下岗夫妇,大学老师,这几个角色串起来总是觉得生硬。
不过也许导演并不是要将一个故事,也许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将一种社会的,身体的,精神的压抑,假托片中的人物发泄出来。
关于盗版:人民群众需要啊,如同人有性需要,需要有性工作行业一样,甭管和不合法,存在就合理啊,你这边合你的理,阉党那边有它的道理。
大家就那么处着吧!
如果我们要消灭盗版:前提一:消灭那个阉党,现在看不到现实的可能性;前提二:在满足前提一的基础上,正版做的和盗版一样便宜,这基本不可能,因为有知识产权成本;前提三:电影院的票价和盗版碟一样,也许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也许;盗版看来上述前提的任何一个眼把前的都不可能,结论是盗版将长期存在,不过宽带事业的发达,盗版碟越发变得“专业”人士的爱好了。
这是唯一一部国产电影我能推荐的了原因很简单 这就是生活凡是说什么演技 场面 床戏 资金问题之类的人是被表象蒙蔽的是脱离平等的 或者已经在脑海被灌输一种固定模版思维习惯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任何人都有对世界 对社会 对人生 对价值的看法试问下 、你们很多人喜欢看的武打 枪战 征服 汽车 美女 金钱有什么真实与内涵可言我只看到有虚荣有联系无非就是比谁最牛比谁是英雄谁拯救世界谁是完美男人 完美女人这些真实吗?
很多人觉得世道黑暗之所以黑暗 是因为大多数人被蒙蔽了双眼只追求虚假的表象而真实是一切存在之源最终事实就是事实它不用说话它只客观存在这部电影名字起的很好蔓延人们的思维世界在从孩子到成人 以及老年时是一直在被影响的而最直接的是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人 报纸 电影 音乐 书籍。。。
所有这些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形式而最终如何塑造了怎样的你自己是与幼年时教育下的价值观有关的这一点都不复杂所以我觉得惩罚一个杀人犯、远不如了解他的成长环境了解他思维世界扭曲的原因用爱与善良治疗这才是真正的上进而不是每天都有人杀每天都有人叫好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此片以贩卖盗版碟的人开始 也是社会一角没什么枯燥的你走在大街上还不是如此只是现在有人把这环境录了下来 放出来一起观看而已也就10分钟时间碟子大多数人都会看电视 电影之类的此片只是以碟子为代表而展现当代人们生活的精神面电影会影响人这是不容质疑的然而大多数人判断准则已被大环境所同化所以他们从电影中吸取的东西也在一个大前提的同化下逐渐形成个人的观点以个人的观点对这些思想进行分析摄取比如有人喜欢这场景 有人没感觉 却被另场景感动比如从小受的关爱比较少的孩子在电影中的温情就会很容易侵入他的思想而从小被惯养的孩子 在电影中被满足的贪欲 高高在上的地位 强者 焦点 这样的思想就深刻在他们的思维不再一一举例当然以上这些例子也有反面视各种事实而展现出不同的影响没有什么是固定的 一成不变的概括下来就是人们在成长中都在不段摄取从各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思想开始进食无论是你认为对的错的只要是有人摄取了并开始影响周围的人时就开始蔓延了无时无地无形的就这样无法控制的扩散要追究原因回想自己的童年吧
《蔓延》里匕首似的阳光容易联想到北欧电影里惨白的光,明晃晃的不自然,划亮逆光而立的人们.这是关于影像如何侵占真实,个体又如何在虚幻中强大的故事.剧中的男男女女不是与影像日夜厮守,就是将影像贯彻成现实。
有叫客人用50张影碟付帐的妓女,有模仿《低俗小说》打劫的下岗夫妻,有被阿尔莫多瓦唤起情欲的独居女教师,还有更多的鬼魅般流窜夜间的碟贩子们。
影像时间与实际的时间体验相互交融,穿插并打乱了惯常的时间感觉。
对已经走在了日渐渺茫的下坡路上的人来说,这种间歇性的,可期待的打断使得眼看生命不断销蚀的同时,在影像时间里获得不断更新的体验,借此摆脱日常的猥琐和被动。
无孔不入的影象以各色方式与现实发生关系,杂草般在城市蔓延,传播着极易上瘾的病毒。
挺神的,给我乐坏了……
主角是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的人:卖盗版影碟的。他的客户多种多样:妓女和他在花样年华经典配乐中做爱;性压抑女教师研究阿莫多瓦的虐恋片,也看AV;热爱《低俗小说》的下岗夫妇模仿电影实施抢劫;身患绝症的鼓手看了《大河之恋》…他们都爱电影。主题不错有亮点,制作太粗糙,摄影太烂甚至穿帮
这里面通过盗版碟的蔓延悉数罗列了若干电影,还大多都是牛逼的文艺片,什么阿莫多瓦塔可夫斯基……里面模仿[低俗小说]那个场景很有笑点,有点宁浩的感觉,我最不满的就是你为什么在做爱的时候电视机里面放[花样年华]!!!还有……最后一个长镜头,一定是致敬[四百击]……一定是……
刻意的地下
当初也是租的盗版看的。你说讽刺不讽刺。
卖盗版碟的年轻眼镜男与男女顾客之间的故事
男主怎么看怎么像大程啊
气死人的小白脸
导演的一次松散无力的个人恶趣味猎奇集锦。
愤青意淫
二十年之后的今天 世界不一样了吗 看完这部片的时候一个关注了很久的公众号炸了 二十年后的今天 我们仍然需要梗着脖子辩护“这是写人性的 这是艺术片”仍然有人30岁在下岗 年轻人在丢工作 所以二十年后的今天 世界不一样了吗
题材和人物太他妈好了,但是导演拍的太差了,看的出来有的镜头已经在很刻意模仿老片子了不过整体观感还是太差。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没把故事讲明白,就是在堆砌人物。可惜了这么好的设定了太可惜了。小成本独立电影的通病。但凡拎出来一个人物和男主角好好把故事写出来拍出来都是神作啊。
伪迷影电影,除了猎奇一无是处。倒是勾起了好多看盗版影碟的回忆。
剧情不拖沓,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格也很大胆
我喜欢的工作
乱
电影就是精神鸦片
被豆瓣评分之低吓了一跳,原以为这是一部影迷们都能感同身受的电影。虽然电影呈现出来的现实是荒诞的现实,每个人物的设置都带有极端的超现实意味,但核心却是现实的。一面是电影构筑的城墙,我们不断往里头填充幻象,另一面却是躲不掉的网一般的生活。结尾的奔跑长镜头太有力量了。
演技让人发指!!
男主角有点像韩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