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硫磺岛战书,硫磺島からの手紙

主演:渡边谦,二宫和也,加濑亮,中村狮童,伊原刚志,裕木奈江,松崎悠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06

《硫磺岛的来信》剧照

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7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8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9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0

《硫磺岛的来信》剧情介绍

硫磺岛的来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境界之轮回基因危机:天才科学家的五日我可能不会爱你汉娜·蒙塔娜第三季休假馨海蝶神乐激乐人心邪恶国度相合之物我想藏起来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花路阿朱妈独角兽商店一年生活第十号追迹AnimaYell!熟女镇第五季地下交通站我的反派男友不日成婚2饥饿难耐谁是爸爸拥有超常技能的异世界流浪美食家蒙面人人间烟火花小厨为了谁的炼金术师好好过日子我的亲爹和后爸

《硫磺岛的来信》长篇影评

 1 ) 这些历史背景你看需要了解下

挺好的片子,历史上的栗林是日军将领里面最西化的,因为早年曾有一段美国经历。

刚出场时,确实给我一种美国大兵的感觉、再加上宽容待兵,还有点担心他不够”日本“,看到后面还是放心了,因为最后带头自杀式冲锋、为天皇玉碎。

如果没有点历史背景,看着可能会比较累。

首先,二战中的日本军队深受军国主义荼毒,出了名的不要命、绝对忠诚于天皇,绝大部分的将领都是伊藤那样的人物,对手下非常残酷、一心想着为天皇玉碎,与这时候的栗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次,日本兵也是,日本兵在二战中是最不要命的、肉搏能力世界第一,最为典型的就是自杀式冲锋。

西乡的出现的确形象化了日兵,让人觉得,哦,原来日本兵也有怕死的,实际上在之前的很多影片中,日本兵已经形成了凶残、无情、不要命的脸谱化形象,就像伊藤手下的大部分玉碎的士兵,这个人物的出现把日本兵变成了一个“人”。

还有,硫磺岛战役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战役,一个非常小的岛,美军预计能5天拿下,结果打了一个多月。

这场战役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地道战”。

地道战二战时在中国战场屡见不鲜,但是被日军自己使用,在太平洋战场上还是很稀奇的,当时的绝大部分日军将领是不会想出这种战术的,他们的普遍想法就是挖战壕、埋伏到前滩。

如果这样做,美军五天肯定拿下硫磺岛,毕竟十几艘航母、几十艘战舰、几百架轰炸机,分分钟把20平方公里的小道夷为平地。

然而因为日军采用的地道战的防御战术,让空袭、海战没起多少作用,只能登陆陆战,却因为日军在暗处地道里难以进攻,从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总之,栗林和西乡这两个人物刻画得非常好,可能因为有些历史背景影片没有做深入交代,影响了不少人的观影感受。

我想起陆川的《南京南京》里面的那个日本兵,与众不同的莫名其妙,陆导演,还是要向经典多学习学习啊。

 2 ) 战争的反思最后都归于人性

《硫磺岛的来信》。

8分。

山下爱丽丝、保罗·哈吉斯编剧,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渡边谦、二宫和也主演作品。

若论对战争的反思,东木老爹永远都是第一流的。

很开心,本片既没有美化美帝,也没有美化小日本。

硫磺岛战争是二战中美帝最惨烈的一战,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这场战争发生时,小日本已经离投降不远了。

渡边谦饰演的栗林忠道中将受命负责率领二万官兵坚守硫磺岛,而占尽空中优势的美军有近四万人。

栗林中将学识背景深厚,作战能力也是相当了得,在走遍了硫磺岛后,他采用的坚守策略是放弃海面退入深挖洞的岛中。

战争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日军几乎全军覆灭,栗林中将用美军友人赠送的手枪自杀。

东木老爹的厉害之处在于,片中通过日军部分官兵及个别伤亡美军的视角,反思了战争的残酷和黑暗——作为侵略者的日帝官兵并不知道怎么参与的是什么战争,而被宣传丑化的美军竟然也有担忧他的普通的妈妈。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身处战争中的士兵并非都明白义之所在。

这也正是二宫和也饰演的士兵只想回家和开面包店的妻女相聚的原因。

我们的态度一如既往,反战,更反非正义的战争。

 3 ) [用史实还原艺术,告诉你导演没讲完的故事]

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说,分别为:史实、客观性、人性、国家机器和战争本身。

若从人性角度来说,那么没有赢家也没有对错该片比较贴近史实,更多的侧重了人性角度。

但在栗林将军在折钵山对美军造成的难题没有重点体现。

也因为时长问题没法涵盖更多。

因此必有舍和得。

再次为国家机器哀叹。

大部分日本兵直到殉国那一刻,都没有明白他们是侵略者的角色。

虽然这是一部美国人导演的作品,并且编剧中有日有美。

想必也是参考了大量史实来佐证。

他们在努力说明的是:在战争中本身,除了少数穷兵黩武人性泯灭的人类,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值得尊重。

他们享有人类该有的待遇,比如水,比如治疗,比如活下去的权利。

但是从史实方面来说,这不该被归类为纪实类电影。

因为纪实并不是其本身要讲述的重点主题。

以下观点在写影评的时候没有翻阅资料,给出详实数据,仅以本人从同样是太平洋战争中,包括硫磺岛战役相关书籍资料给出的点评。

史实1、硫磺岛战役是美军在二战过程中伤亡最惨重的一战,其次应该是贝里琉。

这是美军在二战中首次伤亡超过日军伤亡数量。

美军的第一海军陆战队、3团、5团、后进补给(主要以新兵为主)的8团,也几乎全部丧失了战斗力量,可以用溃不成军来形容,哪怕搭配作战都没法成型儿,就是这个架势。

史实2、为什么美军伤亡如此惨重?

这就是偏重没有、也没时间、也没办法重点体现的——栗林将军的整体战略思路。

放弃滩头,转而死守折钵山等固体坑道,起初遭到了所有手下军官的反对。

但其在战略上的意义已经不容抹杀,这个决策的重要性充分争取到了时间,虽然早晚都是一死,但至少迟了一个多月。

根据《硫磺岛战役》所述,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幸存老兵Eugene Sledge的纪实文学《With the Old Breed at Peleliu和硫磺岛》,日本人的导语名字太难记了,连美国人都记不住,我也不记了。

全岛虽然面积很小,甚至在地图上仅仅是个星点儿,但栗林带领部下在折钵山等处挖了500多个连接的、贯通的坑道。

这让美国人几乎疯了。

因为我在明处,日本人在暗处,就像一个强悍的堡垒,美国人迟迟攻不下。

起初在美国军方的情报中,大家都乐观的认为这里部署不足20000人的小岛、日本联合舰队被全歼、并且没有日本空军支援的情况下,美国人会在一天之内拿下这座岛,没想到全程用了一个多月。

尤金在回忆录中说,不知道愚蠢的情报人员为什么把我们送到这里——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要啥没啥,甚至连拉屎都困难。

这是真的,因为这座岛本身的土质坚硬异常,连刨坑都费劲,所以美国人更是完全想不通日本人是日和挖通了整个山体,高出了这么多坑道。

史实3、如上所述,可以想象,被送到这里的美国大兵在人数上虽然达到了将近10W人,但其实这个数量在后来证明要迅速拿下该岛,确实太少。

仅仅登陆滩头、尚未在山体坑道正面交火的时候,美军就死了1000多人。

史实4、日本人和美国人谁更可恶?

略知历史的人都会给出前者可恶的答案。

确实,美军也对小日本深恶痛绝,他们想不明白在没有海军空军的支援下,光靠陆军他们负隅顽抗个什么劲儿,况且人数差距还那么大,甚至武器上也有落差。

但是大部分美军还是遵守了《日内瓦公约》,在我看到的美军回忆录中,暂时尚未出现虐待战服的情况,但不排除有虐待,甚至屠杀的个例存在。

因为战争本身带给人的震撼是给双方的,美国人也会想着,对方是怎样的儿子,家里有着怎样的老母在期盼。

但是,相比之下,日本人对美国人的战俘,优待比例就要降低很多。

正如日本人在中国惯用的老一套,他救你大多是因为你可能带来有利的消息。

在贝里琉,在冲绳,美军都有见到被日本人割下生殖器喊在嘴里的美军尸体。

所以我要说,这部片子从人性角度去讲述并没有错。

但无论怎样我都觉得有美化日军的嫌疑。

当然,这也是接下来要讲的东西。

——国家机器。

史实5、日本人海陆空三方协和作战永远不协调一致,达成一致,这是二战史上加速日本失败的重要主因。

片中也重点体现了这一点。

虽然联合舰队本身从存在那一刻起,就带着优越感,这一点跟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很相像。

但Marines在战场上的真的不傲娇,该怎么配合还是怎么配合。

尤其在抢滩登陆和步兵配合坦克+炮作战的时候,从来不会计较太多。

日本人在这一点上搞内讧,就像几个军官在片中有意见不合就背后咬舌一样,都是具有黄种人特色的一系列基本属性。

不责怪也罢。

国家机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机器在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会告诉所有国民,我们是在发动一场侵略。

这不可能。

洗脑,也是一个成熟的 国家机器所必备的技能属性。

包括希特勒,他用惯用的演讲技巧和内容,要鼓动人们相信的是:德国在一战后面对着太多战胜国的不平等赔偿、协约;德国人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个就是种族的主题,用美化过后的措辞来说就是:日耳曼的重新崛起。

从老百姓的反应上也可以看出,日本国内有很多东西是强制化执行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当然也跟主权体制、文化本身等方面都有关系。

大部分美军事自愿参军,而大部分日军则是被迫。

如果你在那时候说一句你不愿意为天皇效力尽忠,丢点脸是正常的,很可能会丢命。

日本军队的宪兵队,也就是MP跟美国的不太一样,他们会有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敢于本国人民的生活。

这个性质跟希特勒初期的党卫队已经没什么不同,也就是后期的盖世太保。

——以上所有,都在无时无刻的反映着,谁才是侵略者本身。

一个为正义而战的国家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管教老百姓的,因为老百姓的协同程度会很高。

只有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感受到自身的生命遭到了威胁,他们才会自愿为你付出。

这一点在折钵山314联队集体自杀的情境中也有所体现,很多人并非自愿,而是被胁迫,或是盲从。

他们没有时间做太多思考,加之教育程度本身不够,他们也想不到太远。

所以导演在剧中交代了一个线索,西川算得上是个文人,他在家中就常看书。

这些都不是无用的情景设置。

因为他思维相对开阔,所以再不会太盲从。

他的精神也体现了一个追求主体自由的生命,本该有的精神。

至于该片在人性等方面引发的情感共鸣,我就不废话了。

我感受到的,跟大家感受到的,应该没什么太大差异。

 4 ) 平民百姓的战争

很多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看这种片子。

乍一看上去,这部片子感情基调十分悲壮,悲壮中还透出几丝英勇就义般的英雄气息。

所以很多人看了以后就是愤怒和不解:这是在歌颂日本鬼子很伟大吗? 我个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部电影演的不是日本军人。

我的这个答案看上去似乎很可笑。

该有人向我吐槽了:“一部讲硫磺岛守军的电影,洋洋洒洒那么多激烈的战斗场面,这不是描写日本军人是在描写谁?难道是描写美军吗?”我们不妨来好好分析一下吧。

题目是什么?“硫磺岛的来信”。

题目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信。

而主角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主角是一个胆小如鼠,瘦弱不堪,枪法极差,意志力不强,经常被上司欺侮,十分无能又略显几分懦弱的非常卑微的日军小兵西乡。

这样一部战争片却要用“信”来做题目,这样一群凶残狂热的日本士兵却要选这样一位当主角,这就足以说明,导演要描绘的重点,其实并不是日本军人。

主角是日本军人吗?我觉得不是。

纵观主角西乡的种种作为:开小差,不停的抱怨,枪都握不紧,什么事情都办不成,被上司视作一个笑话;没有什么家国大义、玉碎激情,从不把天皇板载之类当成圣经,脑子里只有他的老婆,他的店,还有他那没出生孩子;别人以效忠为荣,他却天天想着回家当逃兵;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军队里最糟糕最窝囊的士兵,一个最不是士兵的士兵。

但这就是主角,这就是他的人生。

老百姓不就是这样吗?我们每个普通人不都是这样吗?老百姓不就是要活吗?谁不想和家人在一起?妻子要生产了,有哪个男人不牵肠挂肚?但是就是这样,他被强制贴上了标签,带上了头盔,作为军人被输送到了战场上。

你让这样一个瘦弱不堪的小商人去做英雄吗?你让这样一个从来没有野外生存经验的城镇居民去硫磺岛这种恶劣的环境当军人吗?什么皇恩,什么玉碎,什么决战,他不懂。

他只知道本土有他的妻子。

他要回家,因为他的妻子需要丈夫,未出生的孩子需要父亲。

他不想白白送命。

他从不希望名留青史,从不愿意抛头颅撒热血进献什么赤城之心,因为他只是个普通人。

再看看本片中的其他角色。

清水,和主角一样做逃兵的“窝囊军人”,一个想念母亲的儿子,最后被惨杀;还有野崎和柏原,同样是两个平民百姓,一个被疾病折磨死,另一个身子被炸碎……他们其实都很普通。

穿上军装,他们就是喊着口号的狂热军人,脱下衣服,他们其实就是毕业没多久的学生、服装店老板、面包师傅。

本片有一位真正的军人,也是所谓的英雄,就是粟林中将。

关于粟林忠道其人,在现实中其实并不是仁慈之流,他也血债累累。

但是他重视士兵的生命和写家书是确有其事。

本片为了艺术性对他进行了一定的美化。

粟林的形象其实只是一个标杆,一个影片感情基调的映射。

而最重要的,就是让观众看到,粟林其实也是一个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热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影片的末尾,在看到象征着粟林荣誉的m1911被美军嬉笑着拿走以后,西乡终于爆发了。

胆小如鼠又瘦弱无力的他,就像猛兽一般,手持一杆铁锹就冲了出去,不顾一切的像美军士兵狂砍。

这一刻,西乡这个人物的刻画达到了高潮。

身为一个日本人,他不能忍受日本军人的荣誉被外国人轻蔑的拿走!身为一个被照顾过的下属,他不允许他最尊敬的长官被侮辱!身为一个老百姓,他要宣泄被迫离乡的愤怒!西乡疯癫一般狂抡那杆铁锹,最后却被美军士兵一棒打倒在地。

一切终于平静。

醒来之时,他已经躺在了美军舰船的甲板上,做了战俘。

这就是西乡,平民老百姓西乡,面包师傅西乡。

蚂蚁一样无法力挽狂澜的小人物,千千万万被迫卷入战争阴霾的平民百姓的缩影。

这就是本片描绘的战争,一群平民百姓士兵深陷战争泥潭以后的悲惨与悲壮。

最后,那一封封来信,只是感情的载体,是这些被迫加入战争之人心灵的真实写照。

 5 ) 《硫磺岛书信》的真真假假——zz from 萨苏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07kq.html看完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不能不为伊斯特伍德在运用战争题材方面的能力所震动。

这部美国人拍的片子“从日本人的角度”铨叙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硫磺岛之战,可算体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然而,这部影片涉及到的历史事实,却是扑朔迷离,真假间杂的,这使我产生了对其进行考证的兴趣。

栗林忠道影片的主角日军将领栗林忠道,是在现实中存在过的人物,并且如电影所述死于硫磺岛之战。

栗林忠道也确实曾从硫磺岛寄出颇多的信件,在日本,他的四十一封信件被收集成一本书出版,其中颇有一些他自己画的漫画,显示这个军官是一个受到西方影响相当重的人物。

据说伊斯特伍德就是看到这本书以后,对他产生了兴趣。

影片选取他和获得过洛杉矶奥运会马术冠军的西竹一来演绎这个故事。

与此相似的日军将领还有一个人,也曾被美日双方选作电影主角,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西化严重,价值观上于美国人比较接近,并反对与美国开战,但最后却作为美国的敌人“不情愿”而又固执地死在战场上。

这样的将领是非常符合日美两国观众胃口的。

它很容易让美日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一方,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也是不能深究的,不然天皇就麻烦了),发生了一场误会的战争。

从这部电影中,美国人看到了自己的征服,看到了日本人中的优秀分子原来是不愿与自己为敌的,他们有一些偏执,可是最终在麦克阿瑟的改造下现在日本人已经没有这种偏执了 – 更显示美国精神的强大和先进;日本人则看到了二战中自己是一种“荣誉的战败”,“虽败犹荣”,而本质上战争双方并无区别。

既然杀死盟军最多的日军将领都是 “好人”,照这个思路演绎下去,早晚日本人在二战中是找不到一个坏人的。

实际上栗林忠道并不是一个很光彩的将军,他的人性只是对于自己家庭的(当然比大量日军陆军将领六亲不认要好一些),他在日美开战前任在中国广东方面作战的第二十三军参谋长,且无论他的部下在广东清乡扫荡,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等种种劣迹,单是攻占香港后放任日军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就足以让他上法庭(这些罪行经过了东京国际法庭的确认,23军指挥官酒井隆因此被判处死刑,栗林如果活着也难逃审判)。

可以说,二战中的日军将领,凡到过中国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道德的审查。

这个电影中,导演忽略这些事情,无非是因为电影的题材已经“与时俱进”了。

在这样的影片中,正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特伍德想拍日本兵的人情味了。

当然,要是死在硫磺岛的将近七千美国兵看到这样颂扬打死他们的日军有人性,只怕气得灵魂再次出窍是不免的。

《硫磺岛书信》剧照具体到影片的细节,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影片中,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的表现有点儿奇怪,那就是日军节节败退,整个影片中美军好像没遭到多大损失,他却很高兴地表示美军上了圈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其实,这是因为影片对硫磺岛之战的描述类似于珍珠港那个片子 -- 《珍珠港》里面仓促起飞的两个美国飞行员,击落的日军飞机就大大超过了日军在珍珠港的全部损失。

这两个片子,都是把自己丢人的事情当作英雄业绩来拍,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

实际上硫磺岛之战美军打得并不好,损失很大,栗林忠道说美军“上了圈套”是一点儿也没错的。

可能,伊斯特伍德也怕硫磺岛老兵的冤魂找上门来,夸大一下美军的战斗力,先给这些美国兵拍拍马屁吧。。

历史上栗林采取的防守策略就是把美军拉入阵地战的泥沼,耐心地造成美军的大出血。

他很明白硫磺岛最终是守不住的,唯一目的就是尽量增加美军的伤亡,而使美军对和日本继续进行战斗产生畏惧。

他达到了目的,此战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各大夺岛作战中,唯一伤亡高于日军的战役,作为没有海空权,也缺乏装甲部队和自动火器的日军来说,达到这个目的,战术角度非常不简单。

这一战小小的硫磺岛,让双方付出了四万七千人的伤亡(日军两万一千,美军两万六千),这种血腥的战争,并没能阻止盟军的脚步或者吓退盟军,日军在必然战败情况下无意义的疯狂,只是让美军在此后使用大杀伤力武器如原子弹时更少了一些阻力。

从这个角度说,栗林的使命,战略上是彻底的失败,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愿望正好相反。

硫磺岛,只有这样大同时,为了刻画日军的“人情味”,影片中的日军并没有表现多少敢死精神,绝大多数的日本兵都怕死,玉碎也是长官逼得。

实际上硫磺岛日军的亡命徒精神,与影片中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栗林属下是关东军老兵,109师团属于日军中最凶悍和顽固的部队。

日军的顽抗加上美军大量伤亡后的报复心理,使日军俘虏数量很少。

战役结束,两万日军中被俘的不过千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失去知觉状态下被俘的。

要知道这时已经是1945年春天,日军大势已去,连国民党军都能抓到大批日军俘虏的时候。

日军将领逼迫部下去死倒是当时普遍现象,但硫磺岛也有另一面,就是栗林下达命令绝对禁止日军发动一锤子买卖式的“自杀冲锋”(这个影片中也有提及)。

这倒不是日军指挥官多么慈悲,而是认为这种冲锋远不如暗暗隐蔽,忍耐到能够有机会给美军一击的效果。

这些疯狂的日军抵抗意志极为坚定,实际上硫磺岛上日军最后的抵抗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九年!

这时已经是日军投降三年多的时候了。

想想硫磺岛只有二十二平方公里,这种漫长的抵抗就令人吃惊了。

所以,影片中的日军居然是和平主义者,显然是今天美国人的臆想,应该去看看奔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至于登陆战给美军的当头一棒,在影片中似乎是日军战斗中唯一的一个闪光点。

实际是栗林的一个失误。

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日军始终不暴露目标,所以美军以为日本兵都被炸死了。

于是派出扫雷艇队清扫登陆航道,这时栗林误以为是美军大部队开始登陆了,命令重武器猛烈开火,将美军扫雷艇击沉一批,美军马上反应过来,知道日军在隐藏实力,于是变本加厉重新进行火力准备,使日军火力点在美军真正登陆之前就损失惨重。

从日军角度说,这是个不值得夸耀的战例。

看看电影,看看历史,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的相同不同,大片也不例外,对比一下,挺有意思的。

[完]

 6 ) Men do your best Do what is right....

如果说 父辈的旗帜才讲的是绝望 那么硫磺岛来信想讲得 是超脱Clint Eastwood是个好导演 但必竟不是个东方人 更不是个日本人  父辈的旗帜中的绝望拍得很好 那绝望 是活人的绝望 十分真实硫磺岛来信本想表达超脱 但很可惜 在我看来不切实 因那超脱 是死人的超脱 不惧死不是超脱 是因敬畏至了麻木才该惧不惧 不惧死又怎晓得生之珍美 东方所言超脱 所指是无死无生 它有另一种说法 叫"往生" 这些 西方人好像再需费些工夫琢磨 不过就此片看他们已做得不错 军官背阳支杖 沙地疾走那一段 衣袂翻飞 似清日下一页剪影一络青烟一枚黑蝶 你可以讲 它没有禅意 但不能否认 它有禅境盛夏里 喝着茶 有这样的俩部战争片可看 真是痛快极了

 7 ) 以前心情不好时写的影评

这几天的心情实在非常不好,下午把“硫磺岛来信”重新看了一遍,这个影片是我去年三月就看过的,一部很悲的片子,但是以当时的心情,若要完全体会这样的感情,怕也只是“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感觉,如今......这样的感情,自己应该是完全体会到了,因为一些事情,感觉自己就在那个时候,在那个岛上吧......硫磺岛的两万日本军队在美国人压倒性的优势面前,全军覆没,生还者寥寥,其实这样的命运在他们许久之前来到这个岛上时就很明了——"Hanako,we soldiers dig,we dig all day......this is the hole we will fight i,and die in......""Hanako, am I digging my own grave?"(一个普通士兵写给妻子而未寄出的家书,英文字幕的内容)......但是,这个岛上的所有人都没有哭,不管是那个叫西乡的,贪生怕死的小兵,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一中佐,还是在美国旅居多年的栗林忠道将军,对于这个宿命都是心知肚明的......记得影片中西竹一中佐来岛上时,栗林将军对他说:“依靠联合舰队,我们可以守住这个岛。

”中佐神色黯然:“你不知道么,小泽将军的联合舰队......在马里亚纳全军覆没了......”将军脸上掠过一丝不安:“这么说,他们不仅蒙骗了国民,还蒙骗了我们......”然后两人都露出那种释然的笑容......其实这世界上最大的悲痛从来不是用哭和眼泪来表达的,那样的悲痛只合用如此的叹息和微笑诉说了,笑容背后是可以让人窒息的悲凉——回不去了,不可能回去了,那就笑吧,笑到心都凉了,也再也看不到亲人,那个时候去死,是不是可以麻木了,是不是可以瞑目了,哈哈......是啊,在那样的事情中,小人物多好啊,虽然无人重视,虽然命如草芥,至少可以有回家的希望对不对,反正就没想过要光宗耀祖,活下去,见到妻儿,比什么都好,管他国家的荣辱......其实我觉得最可怜的,算是栗林将军,西竹一中佐这样的角色,其实他们原都是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他们本来根本不想这样,但是他们却被逼着去死,还要指挥数万人一起去死——诸位,我将始终冲锋在前!

真不知道栗林将军说出这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只是因为他们太优秀了,因为这个,他们被一步一步逼着作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直到毁灭,他们真的别无选择......优秀真的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么,真的未必,更多的怕只是别无选择的宿命和痛苦,优秀的人......值得么......我还记得最后那些永远无法寄出的家书从袋子中倾泻而下。

配合着那些陌生的,平凡的士兵念家书的声音,让人感叹不已。

全世界的家书都是一样的,普通,干燥,乏味,但却是那些士兵唯一的精神支柱,即使知道寄不出去,仍不放弃继续写。

这是那些普通士兵唯一的渴望啊......但是这样的渴望,在那些看似神圣的名目之下,为什么这样渺小,我不知道......电影的主题音乐是用钢琴弹奏的,非常简单,非常好听......在这样的音乐中,栗林将军在满是火山灰的岛上走着,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山,人的心情怕也是灰色的......为了一个神圣的名目永别亲人,放弃梦想,奉献一切......可笑么......

 8 ) 死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整体感觉比<父辈的旗帜>要更好一点的影片虽然都是从人性出发, 但是硫磺岛来信更突出了日本士兵在岛上的心理活动, 而且演员形象都很符合人物性格看完之后找了一点关于栗林中将的资料,觉得在那么多盲目愚蠢的日本将领里,他的军事才能,他的体恤下属都是非常难得的, 虽然他也是一个效忠天皇和很军事化思想的人.影片里突出反映了渴望活着的士兵和战败玉碎的士兵"死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如继续战斗"这个是欧洲人对日本士兵的自杀永远无法理解的一点影片结尾,最终放弃希望向美军挥着铲子的人, 一直抱着地雷想和战车同归于尽的人却都活了下来.

 9 ) 要活,一定要活!

和《父辈》说的是一个意思。

http://blog.sina.com.cn/u/4935d673010008aj

 10 ) 爱这个国家首先要爱这个国家的人民

栗林在美国军校留学,美国朋友送他一副精美的手枪留作纪念,但谈到如果美日开战,他表示要为国尽忠,他深知美军的实力,加强硫磺岛的防御体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禁止士兵做无畏的自杀冲锋,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全己方士兵的生命,他禁止体罚士兵,他与家人的书信往来表明他热爱生活,他被电台里儿童们歌颂他们保卫国土的歌声感动,全面战败后,他希望部下借错杀自己,最终还是确认这是日本领土后用美国手枪开枪自尽。

奥运马术冠军西竹,积极医治被打伤的美国士兵,驳斥士兵丑化美国的谣言,深情地念着去世美国士兵的母亲给儿子信件,清水听到后感慨,我一直认为美国士兵十恶不赦,但听到美国母亲给儿子说的话与我母亲说的几乎一样。

西竹也被炮弹炸瞎双眼,他也叮嘱下属撤退,而自己选择开枪自杀。

因为不忍心去杀死一家乱吠的小狗, 被宪兵队开出的清水, 曾经阻止西乡逃跑,但他还是对生命的渴望,他决定不能这样无意义的死去,他选择投降,但运气太差遇到嫌麻烦的美国兵将他杀害。

而主人公西乡,妻子已有身孕,但还是被征兆入伍,妻子哀求还是被爱国大妈们呵斥,被为国尽忠、报效祖国等高大上的言语绑架,他感激栗林的三次救命之恩,他看到栗林的手枪被美军缴获大发雷霆,被理智的美国兵打昏救治。

最后在硫磺岛的洞穴里挖出了很多日本士兵写给家里还没来得及寄出的信件,这是西乡遵循栗林的命令准备烧掉,但没忍心烧毁的宝贵的士兵们的留言,从中能够看出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他关心家人,他们渴望战争结束,但他们又被所谓的爱国精神捆绑,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效忠天皇等等思想从小就被灌输到每个日本人骨髓里,生命哪有荣誉重要?

个人哪有国家高尚?

私欲要服从大义,殊不知,爱国是每个独裁屠夫、精神领袖的遮羞布,他要求每个国民不是真正的爱这个国家,而是爱他们的主义、思想和个人,爱这个国家,但国家的掌权者爱你们吗?

你们只不过是他们赢得野心的工具和炮灰,爱这个国家首先要爱这个国家的人民,要爱惜他们的生命,因为国家由人民组成,没有人民的国家将毫无价值。

《硫磺岛的来信》短评

集体罪恶下,没有人单个行凶或帮凶是无辜的,没有自我反思,表现出的只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垂死前的挣扎,宛如蝼蚁,一文不值

8分钟前
  • 忘记呼吸的鱼
  • 较差

不适合我

13分钟前
  • Even
  • 较差

反思你🐴呢?倭狗人上人是吧?

16分钟前
  • 赞美太阳
  • 很差

自从玩了hill let loose 之后,所有的战争电影便没有任何意思。

20分钟前
  • KeaTon
  • 很差

偶家二宫呀

23分钟前
  • 亲爱的1969
  • 还行

东木老爹对战争、对人性的洞察真的是相当一绝!

27分钟前
  • 动作院线
  • 推荐

美国拍得比较露骨的主旋律片

30分钟前
  • pubb
  • 较差

凑合。不就是流行草根嘛。

32分钟前
  • kit393
  • 还行

还TM的拍成保家卫国了

35分钟前
  • 噗嗵
  • 较差

给小日本洗白不能忍,栗林要不是死于战败前,必然是甲级战犯

38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较差

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41分钟前
  • 推荐

二战题材电影难得的对日本的正面表现,就跟国内表现抗日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一样难能可贵

44分钟前
  • 蒙大拿
  • 推荐

男演员都是喜欢的,但电影本质是被高估的。

45分钟前
  • 冰点之1234
  • 还行

nino演的,值得一看!

49分钟前
  • 苹果リンゴ
  • 力荐

不错

52分钟前
  • 神经星星
  • 推荐

跨文化拍外语片实在不是个好现象,影片勉强及格而已。

56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难得真实的抗战片,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对普通人真是致命的

58分钟前
  • 🐷年大吉
  • 力荐

电影走的是反思路线,但我相信任何战争中更多的是人性的沦丧。又但是,天朝永远拍不出真正反思人性的战争片,除了举爱国仁义大棒,顶民族主义高帽,奉爱国主义口号,动辄高屋建瓴、家国天下。愤青们退散吧。

60分钟前
  • xiaoman
  • 推荐

非常好奇有多少日本人会接受这部电影。这些日本演员,跟在横店演被手撕的鬼子,本质上也差不多。这是心理和文化上的殖民。完全不涉及战争的正义性与否,逃避价值判断,而只是从战争的残酷性入手,消解价值,又试图植入低俗的好莱坞价值观和美国例外主义,还不如手撕鬼子。伊斯特伍德可以称为美国龙应台

1小时前
  • 酱油郎独占花魁
  • 较差

对于一个西方观念的我来说,日本人的思想方式 我还是很难理解~~~对于一个先发动战争的战败国来说不能站在反思的角度回顾历史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都被误导了!!!!这就是战争题材的电影不容易做好的原因&amp;gt;很难平衡!!!

1小时前
  • rammstein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