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翻出了各种多年积攒没看的电影出来看。
两天里看了6部,看完了,激动地到处问人,“有没有看过《丑闻笔记》?
去看去看!
”话说我已经很多年没干过这种推荐别人看电影的事儿了。
一般都是别人推荐我,我还懒得看。
本年度上一次这么沉痛的激动还是年初的《朗读者》。
跟《朗读者》一样,《丑闻笔记》也是改编作品。
如同《朗读者》曾让我震惊的关于尊严的讨论一样,《丑闻笔记》是凭借对孤独的探索触痛了我。
原谅我用了这么多言之无物的形容词。
我实在很不会在不复述剧情的情况下讲出我到底是哪一点被打动了。
可是这次不同,不是40岁的女人被15岁的少男勾引又抛弃的难堪,不是老女人一点点试探一点点部署的爱的宰制,甚至不是其间无数次让我想起亦舒小说的那些尖刻有趣的台词。
要怎么说呢,就像一个人的早晨,下了点雨,沏了杯茶。
你只有自己一个人,站在窗户边,手指头能碰到点温热,可是,终会冷的。
楼下也有别人家的猫猫狗狗,小孩子老头儿在笑闹,跟你没关系。
你只有一个人。
就是这种孤独感,无法被救赎的,除了你不渴望的那个人,全世界都没办法替你体会的孤独感。
因为孤独,出身名门,嫁给中产阶级老公的熟女被秘密的禁果吸引终至沉沦,凯特布兰切特坦白秘密的那段台词简直是天才写的。
没有体验过孤独的女人,怎么会写出那样目眩神迷义无反顾的沉沦?
也因为孤独,朱迪·丹奇扮演的老女人所有的眼泪都是为那只老猫流的。
跟《朗读者》的经验不同的是这次我是先看了电影再去找小说来读的,非常愉快的是,我没有失望。
小说特有的长处甚至更加助长了我关于这个故事的战栗,比如下面的句子——“象希芭这种人以为自己懂得寂寞的滋味,他们所了解的寂寞就是回想起一九七五年与某位男友分手后,忍受的那一整个月的煎熬,直到再交上另一位新的男友――但是对于长夜漫漫,点点滴滴,永无止境的无边孤寂,他们一无所知,他们不会懂得计划整个周末只能围绕在去自助洗衣店洗衣这件事的感觉――他们不会懂得久久没有人碰过,以至于公交车司机一个不经意碰到肩膀时,都会象触电一样,一股渴望的震撼直传到两腿之间的感受” ……“邪不胜正,我母亲常说,但是我倒认为这一点她错了。
邪恶是存在的,只因为时机未到,才能保持相安无事” 。
这句子你们熟悉么?
于我而言,简直是《东邪西毒》附体到年轻时候的黄碧云身上然后又被亦舒抄袭了一水。
在出门开会的前夕,在漫长的假期终于结束的早上。
写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实在是再切题不过了。
没看《丑闻纪事》前,我对这部电影的剧情一知半解:似乎是讲一位女老师和她的学生的不伦之恋。
可是朱迪·丹奇却因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那么朱迪·丹奇在故事中充当什么角色呢?
电影如同抽丝剥茧,一步步解开我的疑问,看到最后,恍然对“丑闻纪事”四字有了全新的理解。
整个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充满了不和谐、不稳定的因子。
朱迪·丹奇饰演的芭芭拉是一位中学历史老师,终身未嫁的老处女。
故事就是从她的画外音口述自己的日记开始的。
最初对她的印象是古板严厉,难以亲近,在自己的日记中尖刻地描绘她所见的人与事。
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希巴是学校里新来的美术老师,与众不同的美丽让她一进入学校就成了这里的焦点。
你很难想象一个像她那样悠然美丽的女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相比于希巴的年轻,丈夫理查德老得有点出乎意料。
芭芭拉第一次到希巴家登门拜访时,看见理查德还以为走错了门。
作丈夫的倒是很懂得自嘲:“你以为我应该英俊十倍,年轻二十岁”。
影片发展到后来,我们知道,理查德曾是希巴的老师,在她最困苦的时刻解救了她。
由师生恋而结成的夫妻,还有一个12岁的智障儿子,这个家庭首先透出了不稳定的讯息。
希巴和芭芭拉,两个看上去迥异的女人渐渐成了朋友。
芭芭拉在日记里开始毫不留情地评述希巴和她的家人,她看得出来,希巴生活得并不快乐。
而芭芭拉却对寻求与希巴的友谊异常热情,从她初次拜访希巴家时费尽心力的打扮就能看出来。
故事发展到这里,能嗅出些不寻常的古怪,不过我只是将这归结为一个孤独的老女人对友谊的异常渴望。
希巴与15岁的男学生斯蒂文的相恋,也许只是丑闻的第一层含义。
在这场短暂的感情中,未成年的斯蒂文倒是处处掌握主动那个,甜言蜜语,如影随形;身为老师的希巴倒更像是个不成熟的孩子,毫无抵抗力地沉沦。
希巴是那种情感柔弱的女性。
她不懂设防,不会保护自己,可以合盘托出自己的一切,轻言巧语就可以将她说服。
所以她对芭芭拉倾吐心声,将自己的过往与心事完全曝露于她目光下。
所以她抗拒不了一个15岁男孩子的诱惑,斯蒂文的谎言可以轻易让她心软。
我开始也和希巴一样,指望这个男孩是真的爱上了她。
然而最后却发现,15岁的孩子就已懂得什么叫“只是玩玩”。
希巴付出了她所有的代价,换回的只是无尽的心伤和男孩母亲劈头盖脸地痛打。
在芭芭拉发现希巴与斯蒂文幽会后,平静的故事开始发生了骤变。
芭芭拉以不告发希巴的承诺,换来了希巴无尽的感激和与斯蒂文结束关系的承诺。
芭芭拉对希巴的“友谊”也愈发让人生疑。
她会收藏起希巴的金发,暧昧地抚摸她的手臂,当她发现希巴并没有与斯蒂文彻底分手时,更是妒火中烧。
这已经不是一个孤独女人渴望友情所能解释的了。
当她歇斯底里地要希巴丢下家人去看她垂死的猫时,她可怕的一面终于彻底暴露。
她寻求的不是友谊,甚至不是同性爱,而是欲望的占有。
当她冷酷又富于心计地将希巴的“丑闻”告诉一位想追求希巴的同事时,一个女人所可能拥有的狰狞都显露了出来。
后来通过校长之口我们还可以知道,芭芭拉以前也同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关系很好,然而那个女人最终却离开了学校结了婚,更是申请法庭强制执行:芭芭拉不能靠近她在500码范围内。
希巴在丑闻败露后近乎崩溃,住进了芭芭拉的家。
也就是在这里,她终于发现了芭芭拉的“丑闻笔记”,看到了这份“友谊”里的欺骗与占有欲,这个一向柔弱的女人终于疯狂地爆发。
相比于她那不伦的师生恋,芭芭拉的行径才更像是真正的丑闻。
当影片最后,芭芭拉又在一位年轻女性身边坐下,亲切地开始攀谈时,整部电影的心理惊悚意味更加显露。
这部电影从某种角度讲,是可以将它拍成一部心理悬念或心理惊悚类型片的。
不过幸运的是,最终它是以一部剧情片的面貌出现,层层剥开人物的心灵,展现出触目惊心的丑陋与疯狂。
最后说说片子中的演员。
朱迪·丹奇又一次奉献了杰出的表演。
不但有她以前角色中常见的倨傲、冷漠或是柔情,还有不常见的极度的恐惧、绝望与疯狂。
凯特·布兰切特周身都散发着优雅美丽的味道。
我从来都不觉得她是个绝对的美人,可她就是可以靠自然迷人的气质,让自己时刻都笼罩在某种光彩中。
希巴无疑是本片中最让人同情的角色,对学生、对朋友的情感寄托,最终都化为了泡影。
拥有硬线条的凯特,把柔弱的希巴塑造得非常感人。
扮演希巴丈夫理查德的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演员——比尔·奈伊。
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真爱至上》中那个疯疯癫癫的过气摇滚歌星,不过他现在最为人知的角色也许是《加勒比海盗》中戴维·琼斯。
本片中的男性角色塑造较之女性角色还是弱了很多,理查德多少有些面貌模糊,最初对妻子的困扰粗心大意,最终却又善解人意,让妻子重回家庭。
每人都有两面儿。
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着的。
不能简单的说哪个就好,只是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就是俗话所说的,人被逼急了什么都做的出来,狗急了还跳墙呢不是。
但人要不冲动并且思想清醒的时候,谁也没有想过把安于现状推向火坑不是吗。
babara就是这么一个人。
其实每个人都是。
喜欢sheba。
帮助她不想她受到伤害。
喜欢sheba。
嫉妒她永远不懂得寂寞。
从犯着。
知道sheba和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儿通奸,并没有急忙去揭发,而是温柔的包庇她,帮她出主意,劝告她,安慰她,恨不得抱着她跳出火坑。
自然sheba感激连连。
视她作恩人。
什么事都跟她说,却惟独没有听她的劝,和那个男孩儿决断。
终于败露。
barbara相依为命的小猫死了。
很难过于是她去找sheba。
她其实要的并不多,只是想让sheba陪在身边,就这么陪着。
但你知道往往很容易的事情却很难处理好。
往往都是这样。
sheba要去参加很溺爱的有点智障的儿子ben的play。
全家人都在等sheba。
barbara却咄咄逼人的瞪着sheba,提醒她“我这儿可刚有人死掉”。
sheba也不甘示弱的提醒barbara“这是我亲生儿子的演出我必须去”。
于是,背叛的一出戏正在悄悄的酝酿……话说人不能逼,尤其是不能顺着风的逼,要不真是后果惨不忍睹。
于是,背叛着。
暗恋sheba的教员刚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来找barbara。
想找barbara撮合他与sheba。
本来就愤怒,加上嫉妒,barbara终于没忍住。
暗示这个教员,sheba与一个十年级男生有不正当关系。
欲言又止。
但往往大灾难就是从这么可有可无的一句话开始的。
也许是因为sheba没有在barbara需要人陪的时候留下陪她。
也许是因为barbara的寂寞永远不能被sheba理解。
也许是这个可怜的老女人忽然发现自己一辈子可能都不会了解到一些事了。
总之,我们在这个结局上,不能怪任何人。
我们可以理解任何人。
任何人都是在经历这么一个阶段。
“一边背叛,一边从犯。
”Barbara,庇护sheba的同时,却又想过摧毁她。
sheba,背着老公和自己的学生做爱,却又在最后关头需要老公的关怀。
而sheba的老公,顶着门外众头镁光灯的狙击,对马上就要离家的sheba说了一句“我没说我多了不起,可是我一直在这儿”差点害我声泪俱下。
我想他一定可以原谅sheba,把日子重新来过。
有的时候背叛是一种莽撞,就像barbara对sheba,sheba对老公的那样。
一时之为。
而有的时候从犯也是一种身不由己。
一种打心眼儿里的热爱。
像barbara对sheba,明知她做错,却还要替她一起扛。
“我以为我们不只是朋友。
”barbara如是说。
以及到剧末,又出现在barbara身边的一个年轻女孩儿。
barbara热爱的,也许是别人身上折射的自己。
--关于丑闻的笔记的笔记我觉得这个影片讲的其实是人的寂寞,以及人如何面对寂寞。
年轻的女教师的寂寞,是面对年迈的丈夫、弱智的儿子、淘气的学生,在家庭社会重重压力下寻求理解慰藉而不得的寂寞;年迈的女教师的寂寞,是一个人面对着漫长的生命岁月日久深长要寻一叶舟渡而没有的寂寞。
前者本来拥有光鲜美好的生活,本来处在正常的生活轨道,只是偶然地被寂寞抓住了心灵,后者却是长年累月处在生活的阴暗处,敏感而焦灼地期待着来自外面的一点点光。
婚姻是一种生活方式,单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偷情是一种逃跑的方式,友谊也是一种逃跑的方式,家庭中的女人很寂寞,没有家庭的女人更加寂寞:在这个影片里的两个女人是同样的没有出路,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的过失多于另一个,人们就把全部的愤怒倾泄到那个人头上,仿佛是她、是道德的恶,而不是人性的软弱造成了这一切。
其实影片完全可以不那么写,不那么拍,如果那个老教师不是老教师而是年轻教师而且貌美,如果她就是个光明正大的、认同自己取向的同性恋,而不是这样遮遮掩掩,想在友谊的面具下占有一个人那么多的感情,故事肯定会是另外的结局。
看完这个影片后,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编剧的道德感太强了,所以才会轻易地将一个老太太的寂寞归结到一个扭曲了的心灵的自私,而写到这里我又觉得,很可能这才是这个故事最安全的写法,用一种简单的善恶逻辑去解释人的动机,于是故事就可以在道德的保护下安全地从起点到达终点,而不必触及故事开始时的动机,不必惊醒人内心里的恐惧:那水滴石穿的寂寞啊,――岁月那么长,衰老在风中渐渐蚀骨的日子里,一个人要如何去抵挡?
她只是想抓住一个人,一点感情,不曾想却把一个人拉出了她幸福的生活轨道;她原本也可以给予一个人幸福,只要那个人也愿意,她就能做到――只可惜,人家不愿意给她做伴。
一开始就是寂寞,到最后还是寂寞,她真的能够那么轻易地把她从心上拭去,仿佛拭去一粒尘埃?
她真的可以全身而退,开始一段新生活如开始一个新的日记?
寂寞如永夜,情怀纵如酒,酒终会醒,过往的伤害,使她学会了自我保护,学会了冷酷对待自己、对待别人的感情,知道没有一段感情不会成为过去,于是不求长久,于是有所保留,这个人其实才是故事里真正可怜的那一个,她已经无法真正去爱一个人了,--那年轻的女孩还是一派混沌天真,因为她年轻,还有力量去爱去相信,她也还有很多时间和机会;而这个年迈衰老的心灵已经绝望,--只要一个人念念忘不了她的寂寞,她的自我,她就始终无法纯粹地去关心另一个人,无法摆脱对别人情感自私的占有,无法真正醉,无法真正睡,无法真正和另一个人在一起。
--因为,她已经绝望得无法走出自己。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4月29日(星期五)下午15:06—15:30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恒庐艺术影吧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汪琲林、彭明明、金威、小方、王犀灵、萧玮萱、陈华、陆晓俐、孙凤凤、傅佩影、陆忠佩、王淑金、陈敏(观影者:张培红、田瑛、范大茵、张晓云、张五妹、朱松法、姬伯庆、刘桂良、朱剑云、姜希珍、周洪泽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孙凤凤
杭州恒庐艺术影吧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看现场一<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本片看点在两位女明星身上,朱迪•丹奇与凯特•布兰切特都是如今最厉害的角色范达明:《丑闻笔记》的导演理查德•艾尔,1943年3月出生,73岁了,名望如何,不很清楚。
选择此片或此片的看点主要在两位电影女明星身上,两者都是如今最厉害的角色。
演老处女或老年女教师芭芭拉的朱迪•丹奇,1934年12月出生,属狗,射手座,是英国著名老牌表演女艺术家,早年是舞台演员,30岁才登银幕。
以后长期活跃在英国戏剧与影视界,很受国内尊敬,五次获英国电影学会奖,1970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1988年又被封为女爵士。
至于凯特•布兰切特,近年更是红得发紫,2014年的《蓝色茉莉》获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去年的《卡罗尔》获第19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又斩获今年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她1969年5月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金牛座。
澳大利亚,南半球的一个国度,真可说是世界级女影星的多产地:此前就有妮可•基德曼,就是阿汤哥的前妻,夫妻俩曾主演了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
《丑闻笔记》是10年前的影片,片中的布兰切特当时才37岁,当然更为靓丽。
关于本片的题材——写美术女教师希芭与15岁男生的师生恋,自然不能不划归为不伦之恋;另外,影片也涉女同志恋。
它改编自一部获奖同名小说,但小说里,据介绍,希芭与芭芭拉后来又和解了,不是像影片里那样回归了丈夫与家庭。
据查,本片在豆瓣上至今已有多达17101人的评价,短评4668条。
下面我们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老处女芭芭拉有变态心理,感情畸形;夫妻双方年龄差距太大,结局往往不好汪琲林:西方的性开放,导致爱情与婚姻的观念与两性关系发生新变化,产生婚外情的情况也更多。
老处女芭芭拉有变态心理,感情畸形,大起大伏。
我觉得,人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最终都会在生活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就希芭的情况来说,夫妻双方年龄差距太大,结局往往是不好的。
<图片8>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彭明明发言人的本能的欲望追求,总是在追求青春与生命的新鲜感、追求生命的生生活力这方面彭明明:老教师芭芭拉是暗恋希芭。
范达明:开始是暗恋,后来芭芭拉就与希芭打开窗子说亮话了。
希芭因有把柄在芭芭拉手里,一度也接受她的关爱,但两人的这种关系,终究是老处女一厢情愿。
希芭把芭芭拉家里日记本的抽屉翻得个一塌糊涂,说明她绝对不认同自己与芭芭拉是什么同志恋,最后冲出室内,对团团包围的媒体记者还歇斯底里大发作;但是她跟小男生康纳利的关系,就是另回事:那是她心甘情愿的,没有任何强制。
我想,这里更体现的是这样一点:人的本能的欲望追求,或者说人的性生理与心理取向,总是在追求青春与生命的新鲜感、追求生命的生生活力这方面,这不仅对男性来说是如此,对女性来说也是如此。
<图片22>芭芭拉对他人透露了希芭的秘密,是一种报复行为;这种报复带有某种下意识的性质金 威:老教师芭芭拉对希芭有妄想。
当她感到自己与希芭之间不再那么协调以后,就透露了希芭的秘密。
这是一种报复行为。
范达明:我觉得这种报复带有某种下意识的性质。
因为是学校一位叫布莱恩的戴眼镜男教师知道芭芭拉与希芭关系很好,想让她为他与希芭牵线搭桥,就登门拜访了芭芭拉。
芭芭拉知道希芭喜欢的是怎样的男人,也许出于满足布莱恩能如愿追求希芭,她确实是把希芭的秘密透露给了他。
不过此际芭芭拉与布莱恩有盟约——两人所说任何事都将是绝对机密,如果芭芭拉仅泄密给了他,那么最后事情弄得满城风雨,她说不上应该负全责。
关于事情究竟如何透露出去的,影片实际上没有明确交代。
事后片中曾有一个镜头,是芭芭拉在学校去追问布莱恩,但镜头一晃而过。
芭芭拉还自我安慰,认为外面传说是那男孩自己忍不住把事情说出去的。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小方(右)发言影片多少还触及了对英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等问题的揭露小 方:从影片开始,我们看到老教师芭芭拉在学校里,对校方就有不满情绪。
她后来是把她发现的希芭与学生之间的事,作为自己手中的一张牌,是想借此发展她对希芭的私情。
我看影片多少还触及了对英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等问题的揭露。
同性恋必须双方你情我愿。
仅是单方面的要求,就不合人性了范达明:芭芭拉是一个老处女,又是一个同性恋者。
她对希芭的感情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同志情或同性恋。
不是说同性恋一定怎么样,关键是要双方认同,必须双方你情我愿;仅是单方面的要求,就不合人性了。
此前,他们学校就有一名女教师被调离了学校,原因就是芭芭拉的单方面的同志情。
影片对于希芭的描写符合人之常情;芭芭拉的很多做法显得不地道,应受到谴责王犀灵:我觉得,影片对于希芭的描写,符合人之常情,希芭20岁就被可以作为她父亲的男教师看中,她也就与他结了婚。
希芭本人正派,男生康纳利有绘画才能,希芭当然喜欢这样的学生,课外对他辅导帮助多些,也很正常。
从男生康纳利角度来说,他15岁,性的方面其实很成熟了,他觉得希芭老师很可爱,对她产生了感情。
而希芭在她自己的青年时代就缺少这样的经历。
后来希芭与这个男生之间发生的事情,当然变得很可怕了。
老教师芭芭拉让我联想到自己读小学时遇到的那一类老年女教师,她们往往是道貌岸然,却心思缜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但从影片表现的芭芭拉来看,她的很多做法就显得不地道,应受到谴责。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王犀灵发言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萧玮萱发言本片所刻画的不同人物,都是自然的情感的流露,显得真实萧玮萱:西方电影往往有较多表现残暴的东西,而本片所刻画的不同人物,都是自然的情感的流露,显得真实。
我觉得老教师芭芭拉所表现的自己的感情也没什么错。
这个电影看了,我觉得很有趣。
<图片21><图片14>芭芭拉这个角色演得很好。
她在日记中所记录的一切,实际上也都是真情的流露陈 华:芭芭拉这个角色演得很好。
她对外显得道貌岸然,而在她在日记中所记录的一切,实际上也都是真情的流露。
影片对于现代文明中具有强大传播功能的媒体的负面作用也有相当的抨击范达明:芭芭拉的笔记(或日记)本身是个人私密的东西,所记录的私生活,基本是真实的情况,“笔记”本身不是“丑闻”——即便是记录了希芭与男学生的事,后者实际上也属于她与他两人私密的事。
但是笔记的一些内容如果通过人的口而被传播了出去,那就变成了蜚短流长的绯闻或丑闻了。
这中间,通过媒体记者过分渲染的报道并刊登在传媒上,最终也就定格并确实造就了丑闻。
影片在此对于现代文明中涌现的具有强大传播功能的媒体的负面作用,也有相当的抨击。
导演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很细腻;要学会如何看电影,不是专注于去如何批判陆晓俐:导演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很细腻。
希芭的心理与生理需求都被表现了出来。
不能一定说是哪个对哪个错。
孙凤凤:希芭、芭芭拉,以及男学生的心理刻画很成功。
要学会如何看电影,不是专注于去如何批判。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陆晓俐发言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孙凤凤发言
理查德•艾尔作品《丑闻笔记》观后座谈会:陆忠佩发言<图片17>芭芭拉利用了希芭的事情来掌控她,影片对此的表现也很成功傅佩影:导演拍摄了这样一部影片很成功。
芭芭拉利用了希芭的事情来掌控她,影片对此的表现也很成功。
陆忠佩:芭芭拉用各式手段来控制希芭,这点给我印象很深。
几位演员的表演都很好。
当然从道德角度来说是不好的。
饰演芭芭拉的演员,演艺很成熟。
影片触及了人们生活中的灰色的一面王淑金:饰演芭芭拉的演员,演艺很成熟,尤其突出了她内在性格的强硬的一面,演得很好。
陈 敏:影片触及了人们生活中的灰色的一面。
<图片18><图片19>芭芭拉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影片取得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成就范达明:芭芭拉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影片取得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成就。
影片以她为第一人称,确定了她的主观视角、她的贯串全片的内心独白与画外音的表达方式,这就为她细微变化的思绪、情感等心理活动寻找到了一种合适、便捷与简洁的通道。
另外,在芭芭拉的人物关系中,影片不仅写了她与希芭的关系——这是主要的,占据绝大篇幅的,而且是属同性关系的;也写了她与男教师布莱恩的关系——这虽不占很大篇幅,却是构筑影片剧情大起大落转折的关键,是我们尤其不可忽略的。
布莱恩明知希芭有丈夫,仍想追求希芭,他这个内心隐秘何以敢于向芭芭拉袒露?
说明之前布莱恩与芭芭拉就有非同一般的私交,他知道她能为他严守秘密,或者还会助他一臂之力,成全他幻想的“好事”——而她与布莱恩的关系,又是属于她跟异性之间的关系,这就把芭芭拉此人的人际关系写丰满了。
影片中有一个桥段是专门写了此男子布莱恩登门拜访芭芭拉私宅,求她为他与希芭的关系“探探路”——按照芭芭拉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你是要我去问哈特太太,是否愿意跟你通奸?
”结果,她考虑以后认为这很困难——不是芭芭拉觉得这是布氏的非份之想,也不是她不愿意为他来牵此皮条,而是她认为布莱恩不属希芭所喜欢的“型”,她可能想帮他也“爱莫能助”——芭芭拉,也正是在这样的对话背景下,真实地告诉了布莱恩,希芭所喜欢的人,具体是谁。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既然两人是在秘密地交心谈心,双方又承诺绝对保密,那么,芭芭拉是否应该向他说出希芭的秘密呢?
确实,芭芭拉是真心诚意要让布莱恩凭借这个“秘密”来实现他对希芭的追求——这里,可以看出:第一,在芭芭拉眼里,布莱恩这人还是有魅力的,尽管他不是希芭所心仪的“型”;第二,芭芭拉对布莱恩“够朋友”,她说,“我不想让你受不必要的折磨,任何人都不该”——换言之,她是不愿意让他因追求希芭而陷入“单相思”之苦;第三,她建议他所要去做的事,实际上是让布莱恩去对希芭采取“要挟”手段,然而这样做又确实是很不光彩的。
她最后说:“我想水已经开了。
你只要开个口,事情就办妥了。
简单!
”她为自己能够为好朋友想出这个点子而有点洋洋自得!
——附带说一下,这里的“我想水已经开了”,翻译为“我想水到渠成”,似乎更合乎上下文的意思。
在这个两人密谈的段落中,朱迪•丹奇对于芭芭拉这个角色在此规定情境的表演——灯光下拍摄了两人非常凑近距离的近景表演,芭芭拉抽着烟,思索着——都非常贴切到位,把对一个知识界的有算计的老女人形象的表达,出演得滴水不露。
而且,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老女人的人生观或性爱观,居然是那么地任性、开放与无所顾忌!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事实上,很可能这个布莱恩就是按照她这个指示去做了,却并不如愿以偿,以至于他又走露了风声。
这里显然出现了这样一种信守秘密的递减关系,结果却事与愿违——芭芭拉对希芭的信守,在好友布莱恩面前被断送,布莱恩对好友芭芭拉的信守,或许在他另一个好友面前又被断送了!
由此,我们也应该获得一个教训:凡是两人之间承诺了的秘密,不管两人之外的其他人跟你有着怎样致密要好的关系,你都不能与之透露这个秘密。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你真要做到这一点,或许又是非常困难的。
这可能就是做人的悖论吧。
2016年5月2-4日整理,11日补充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18篇纪要。
附录:《丑闻笔记》中布莱恩造访芭芭拉家的一段戏(对白录)布莱恩: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
我可以进来吗?
……你的猫呢?
芭芭拉:死了。
布莱恩:哦,天哪,我表示哀悼。
我是不是来错时候了?
芭芭拉:正是好时候。
(两人面对面坐小桌前)哈特太太…… 布莱恩:恩,我…… 芭芭拉:你告诉我的任何事都将是绝对机密。
布莱恩:恩,我在想,她有没有……提起过我?
她有没有提起过我?
芭芭拉:让我想想……没有,从来没有。
哦,对了,上个学期,她提起过你买了一件新衬衫……布莱恩:上个学期,新衬衫……实际上,过去的几个月……唉,其实打从我第一次见她,我就……芭芭拉:布莱恩,你爱上她了?
布莱恩:我没有掩藏得很好,我知道。
芭芭拉:谁也没有看出来。
布莱恩:这么说她只是提起了衬衫(的事)?
芭芭拉:你不知道她已经结婚了吗?
布莱恩:是,不过她这人挺轻佻的。
这东西,表面看不出来,不是吗?
芭芭拉:是的,是这样。
布莱恩:不过,如果我要是没有一点机会,我也就不打算采取什么行动了;同事之间,搞这种事,你得非常小心。
芭芭拉:简直是雷区!
布莱恩:恩……你可以跟她说一声吗?
给我探探路?
芭芭拉:你是要我去问哈特太太,是否愿意跟你通奸?
我不想让你受不必要的折磨,任何人都不该。
她怎么看你,我是不知道。
不过直觉告诉我,你可能不是她的型。
布莱恩:哦,她有喜欢的型?
芭芭拉:这不代表你没有魅力。
我的感觉是,她喜欢年轻点的,应该说是非常年轻的——我听说是男孩子。
她没有跟我讨论这方面。
不过我听说一个骇人听闻的传闻,学校里口舌很杂你也知道,你可能也知道这个被提到的男孩,恩……史蒂文•康纳利!
布莱恩:你这侦探!
芭芭拉:我想水已经开了。
你只要开个口,事情就办妥了。
简单!
2016年5月9日记录
世上的人有很多种。
他们的欲求也大不相同。
你的欲望是什么?
“独占一个性感美人,驾驭别人,奴役人性”老教师芭芭拉想要的,是掠夺,是完全的侵占,不允许半点轻易背叛。
美术老师希芭想要的,是性的吸引,疯狂的肉欲,年轻盛放的激情。
希芭丈夫想要的,是有责任心,能照顾低能儿,承担生活压力的人。
学生15岁男孩,想要的很简单,性,发泄青春过剩的荷尔蒙。
一个心理医生告诉我,施与受,任何一种关系的存在,都是因为双方满足了各自的需求欲望。
否则,这种关系不会维持长久。
这里没有黑白对错,找到适合与你维持关系的那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
周六晚上看了在硬盘上放了N久的一部英国电影〈丑闻笔记〉,据说是根据真事改编的,有小说,后来又拍成电影,从名字一望便知是表现人性阴暗面的,我也做好了拷问灵魂的准备。
片子是典型的英国电影,一个老女人平实的旁白,演员表演扎实,拿捏的恰到好处,几段戏剧性的冲突煽情而不显做作,相形之下,咱们的土导演在处理类似题材时就显得太低能了。
当最后Cate Blanchett扮演的老师结束这段不伦之恋后回归正常生活,而 Judi Dench扮演的老处女又瞄准下一个猎物的时候,我的心里稍稍有些失落,虽然这部片子已经在进行一个相当有深度的讨论了。
上了豆瓣,准备打上三星,表明是可以看看的片子,不做特别的喜好,习惯性的翻翻别人的评论,一行标题触目惊心: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先照抄一下这个真实故事:真实版的她当年33岁,他12岁,9年前,他们“坠入爱河”,当时的她已经结婚,有四个孩子,8个月后。
东窗事发,她锒铛入狱,却发现自己怀了他的孩子,第二年,他们的女儿诞生,她也获得了假释,出狱没几天,她不顾禁令,又去找他,这一次,他们在车里被警察发现,法官再也不能原谅这个女人,让她坐牢一直做到到了2005年。
在狱中,她再一次怀了他的孩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
8年的铁窗生涯,8年的相思苦,出狱后,他们再次请求法官让他们相见,这个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别人再也管不着,还好法官不是法海,终于网开一面,2005年,在同居几个月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花童是他们的女儿,还有和前夫生的四个女儿。
如今,他们秘密的生活在一起。
英伦的报纸上报道了他们的婚事,标题是:《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
百度了一下,我始终没有找到这篇报道的原文,显然,真实版的故事比电影更加震撼,我给电影改打了四星,不是推荐电影,而是推荐电影背后的故事。
小说写于2003年,没有预见到真实版的结局,电影拍于2006年,导演仍然安排了一个商业片的结尾,可见标榜自由的西方仍然是不乏卫道士的,也是讲究主旋律的。
同样是英国电影,〈英国病人〉中男女主角的爱情虽然不伦而且自私,但是在西方价值观的尺度容忍之内,电影歌颂他们,称之为爱情,但是这个真实版的不伦之恋更加的惊世骇俗,以至于连虚幻如电影都不敢把他们的爱情加以歌颂。
客观说来,片子的导演立意不在这个不伦之恋的本身,而是着力在刻画巴巴拉的内心世界,从这点上说,批评导演似乎是诛心之论了。
突然想,如果这个故事以B级片的方式拍摄,或者发生由法国人来拍的话,或许可以拍成另一个版本。
这是一部深入展现人性幽微的电影,同时又波澜起伏,节奏紧密,一气呵成。
朱迪.丹奇的演技可谓影片核心,她阴冷的眼神是影片之魂,没有她,对人性幽微的展现就不会这么深入。
电影一开始就牢牢抓紧了我的心,年长的芭芭拉(朱迪.丹奇 Judi Dench 饰)和风华正茂的希芭(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相差太多,这并不在年龄上,而在于俩人的性情和精神状态。
芭芭拉无论是端坐着,还是在校园里行走,都悄悄地观察着希芭这位新老师,眼神时而好奇,时而鄙夷,但都显得冷酷,还有一种阴寒的东西在里面,令我想起了深山寒潭,荒僻、隐蔽而深不见底,很可怕。
相比较希芭就像一只小白兔,后来证明她确实是一只小白兔,任人宰割。
希芭爱上了小她几十年的15岁少年,是她的学生,两人迅速发展成了地下情,被芭芭拉发现之后,两人因为有了这一共同秘密而迅速发展为密友。
这段密友关系也是不纯洁的,希芭很大程度上把芭芭拉当成了依靠,安慰她在婚姻中日益忍耐和压抑的心,以及由婚外情、师生恋产生的惶恐,而芭芭拉则正需被人依靠,同时凭借希芭的把柄无止尽地向她索取抚慰,随时随地。
两人因“利”而聚,自然利尽而散。
一旦希芭无法满足芭芭拉的索取,芭芭拉就会向所有势利的商人那样,毁灭希芭。
导演在芭芭拉这个角色的塑造上无疑是狠毒的。
一颗常年被孤寂摧残下的心,人性已经扭曲,温暖和爱都已熄灭,剩下的只有冷酷狠毒。
她对学生没有关爱和希冀,对同事满脸鄙夷,对囊中之物的希芭又任意处置。
她不关心任何人,却无比自怜,她瞧不起所有人,却十分自大。
她在每一次痛苦时,内心都有一个声音在一遍遍诉说:希芭长得漂亮又跻身上流社会,有丈夫有子女,而我,什么都没有,我孤苦伶仃活了几十年,谁能明白我的痛苦?
希芭能明白吗?
能吗?
不能!
所以无论希芭如何善待她,她们之间的“友谊”怎样发展,芭芭拉永远都不会感恩,她觉得那是她应得的,她得到得还不够。
面对怀孕同事喜悦的脸,她的反应是漠然的,更明显的,电影常有芭芭拉的内心旁白,这个旁白的作用,一是为了补全角色的心理活动,使情节和感情更加饱满自然,二,也是为芭芭拉这一角色量身定制的,芭芭拉需要这些旁白为她发声,为她展示内心的骄傲,影片也需要。
片头就有“经常有人向我倾诉他们的秘密,但我要把秘密托付给谁,你,只有你。
”配以芭芭拉坐在座椅上抱拳,神情冰冷地望向远方的画面,她内心抑制不住流露出来的自大让人感觉不适。
又如,芭芭拉第一次受邀去希芭家作客,盛装打扮的她用她惯常的冷酷犀利的眼神环顾客厅四周,内心旁白道:“我以为会是谦恭有礼的年轻律师,还有两个有教养的小孩,结果不是,她嫁的是一个糟老头,年纪快跟我差不多。
还有她那个女儿,没教养的野丫头。
再加上一个,痴呆又讨人厌的小丑。
”而矛盾的是,她如此自大,内心却深深渴望着那些被她看不起的平淡的小幸福,尽管她不愿承认,甚至试图掩盖它。
她第一次受邀去希芭家作客,盛装打扮,虽有意掩藏,还是被希芭的女儿看出来了,对此她的回答是:“我一会儿还要去市区和朋友见面。
”她极力拉拢希芭,包括以前的珍妮弗,想得到一个长期的伴侣,为的也不过就是这一平常的小幸福。
可笑的是,她在前面这样贬低别人家的热闹相伴,最后在知晓了真相的希芭面前,倒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低着头,小声细语地说:“我想当的不是朋友。
”——是相伴一生的伴侣,能拥有平常人家的恬淡幸福。
这个时候,她收敛起了所有锋芒,那些鄙夷,那些黑暗中的算计和用尽了的手段,都到哪里去了?
她的神情是那么无辜,也是那么无耻。
导演在这一处的塑造非常独到,而朱迪.丹奇也将她演得非常出色。
这样一个在真相面前装无辜,有如此镇定的老妇人,终究是不会悔改的,果然,结尾她又盯上了一只新猎物。
这样的人非常可怕,现实生活中也有,长期忍耐和压抑真的会扭曲一个人的心智,使其性情暴躁,冷酷狭隘。
一贯的隐忍使他们拥有伪善与睿智的表象,但内心却时刻盘算着,冷不丁的触点能让他们爆发出巨大能量,比如影片中芭芭拉的猫去世了那一段,芭芭拉爆发出的可怖嘴脸,阴冷满是怨毒的眼神。
如果我们能注意这些细节,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于,他们心情不好,那我们也许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他们伤害了。
最近一直挺浮躁的,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辞职一个月了,还没找到工作,就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
亲人,朋友每每打电话问起,总是撑着肚皮说钱还足够,没有经济压力。
可能我这人比较爱面子,始终扯不下脸向别人借钱。
可能真的是太浮躁了,所以找了部冷门一点的剧情片来看。
在看这部电影前,我没看过小说。
我觉得我这人始终有个缺点,爱电影胜过爱小说,所以大学读完,电影看过很多,小说看过的却是寥寥无几。
其实没看过原著也好,可以避开原著作者思想的干扰。
电影的名字叫《丑闻笔记》,其实正真的灵魂人物在于芭芭拉。
她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妇人,终身未婚,没有家庭。
在她身上时刻流露着高傲,睿智。
她似乎比任何人都要懂女人。
所以电影一开始,当所有人围绕着希芭这样一位年轻美貌,富有活力的女老师打转的时候,她则是以一种审视,洞察的姿态打量着她。
然而当芭芭拉被邀请去希芭家做客时,她看到的是一个和她极不相符的家庭,希芭的年轻貌美,她老公的衰老,以及那一个略带智障的胖儿子。
这样一幅惨败的家庭景象跟希芭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的芭芭拉已经洞察出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在这样一种中产阶级家庭中所受的压抑和希芭内心的空虚。
芭芭拉本身是十分孤独的,她作为一个终身未婚的妇人无法拥有家庭的快乐。
这种内心长期的孤独感迫使她向外界寻求一种沟通和理解,但同时她是矛盾的,她鄙视像希芭那样的家庭琐碎。
最终她把目标瞄准了希芭,她觉得希芭能和她能达成精神上的共识。
其实希芭并不孤独她只是空虚而已,所以当芭芭拉的猫死了,希芭只是象征性的寒暄几句而已,她永远不会明白一个终身未婚的老妇人这种内心的孤独感。
其实纵观整部电影芭芭拉身上的这种孤独感是扭曲的,她不惜以任何手段来获取筹码作为一种获取理解和关怀的手段。
当芭芭拉看到希芭和学生偷情的时候,芭芭拉是失望的,她心目中原本以为的可以和她达成精神共识的希芭只不过是一个放荡,无耻的人,但是她没有选择去告发她,她把这件事作为一个筹码,以此来要挟希芭,来获取那种自欺欺人的关怀。
所以到最后芭芭拉还是毫不犹豫的告发了希芭偷情的事实,当她发现希芭无法给予她关怀的时候。
其实孤独并不可怕一旦被扭曲了才是最可怕的。
开始纳闷电影何以让我们如此着迷。
后来,我想,也许是因为总是能从里面拼凑出完整的自己。
貌似单纯的,伤痕累累的,对生活全力以赴的,甚至是病态的自己。
也或者是为了窥视生活的真谛。
许多不能实现的理想,许多不能付诸实际的愿望,都在屏幕里一一盛开了。
扮演各种角色。
而后,我们微笑,或者叹息。
慢慢对生活充满希望,又或者,像看完丑闻笔记一样,开始抵触陌生人突如其来的热情,以带色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
故事自始自终都表露出了极为颓废的色调。
问题学校,问题学生,寡言而又疲惫的教师们。
它以一个老妇人的絮叨做为开场。
她是个历史教师。
她每天写日记,她以当天发生的故事决定给日记贴上几颗星星。
她终身未嫁。
她像广大孤独终老的人一样,有只当作寄托的猫。
后来,我们知道了,她还是个同性恋。
她叫芭芭拉。
有一天,芭芭拉所在的学校里来了位女教师,美丽高贵而又温文尔雅的希芭。
她的到来,无疑为这所学校增添了许多色彩。
顽劣的学生们不停捉弄着新教师,并对她美丽的外表指手画脚。
芭芭拉与希芭的友情开始于芭芭拉善意的解围。
后来,她们开始了貌似能够地久天长的友谊,直至芭芭拉发觉希芭与十五岁的学生有染。
芭芭拉让人质疑的正义感落下了败风,她替希芭隐瞒了这场出轨,并要求希芭与十五岁的史帝文断绝关系。
接着,芭芭拉开始展示了异于常人的对友情的渴望,更频繁地越希芭,甚至更多时间到希芭家里去。
厌恶地看着希芭患了唐氏症的儿子,以及性格怪癖的女儿,还有她年长的老公。
而后我惊讶于希芭美丽的外表里住着负责任的母亲,开始找理由接受她的出轨:这一切,不过是她得以喘息的娱乐罢了。
后来,我们感叹人的力量太渺小。
根本无法与罪恶抗衡。
十五岁的男孩处心积虑地编织了谎话以接近他的女教师。
这是整个影片使我感慨万分的情节之一。
十五岁,已经会得如何让女教师落入圈套,怎么好算青春年少呢。
真枉费了头顶上教我们青春的蓝蓝的天。
而善良的希芭貌似无谓地接受了这不伦之恋,只是为了满足被爱的心理。
芭芭拉最终利用流言揭发了希芭。
一切只因为希芭在猫的葬礼与儿子第一次话剧的演出里,作为母亲的她选择了后者。
芭芭拉在花园里埋葬了她的猫,以及希芭在圣诞节时送她的昂贵的相框。
然后,这个老妇人,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滑过几滴眼泪。
她顽固地认为希芭背叛了她们的友情——如果这样的感情还可以称之为友情的话。
她始终没有家,她的家人是只发不出声音的猫,她不明白做为母亲,孩子对她而言,一定是最重要的。
记者围满了学校,教师们交头接耳。
每个人都在等待着好戏上场。
少年的母亲找上门,狠狠地拉扯着希芭的头发,问她怎么忍心毒害十五岁的少年。
希芭的孩子们在楼梯顶上看着母亲被狼狈地被打倒在地上。
而希芭此刻都还没有察觉出来,出卖了她的人正是芭芭拉,甚至将芭芭拉的家当做避难所。
她疲惫地在大床上沉睡。
芭芭拉贪婪的手指从她光洁的小腿上划过,不为人知地满足着自己同样不为人知的情感。
生活依然继续。
直到希芭无意间在废纸笼里找到芭芭拉尚且留着星星的一页日记。
封存了所有希望与微笑。
为什么直到现在,她还不明白我们需要的,并不是避难所,而只是得以让自己有喘息机会的生活方式呢?
最终,她绝望地回到了自己的家。
故事最终以希芭被判刑十个月当做结尾。
而芭芭拉在曾经与希芭一起观看日落的山上遇见另一个女人。
开始了新的生活。
每天都有人在渴望被爱,渴望被倾听。
这真是个病态当道的世界。
一部烂片
叙事结构挺传统的。Sheba丧父所以迷恋比自己年长许多的老师可以理解,恐惧刻薄的母亲又找了个刻薄的年长朋友是怎么一回事,好吧,换个说法可能也可以解释……不过教员找上门来问能不能帮忙搭桥婚外情这个情节是不是有点太突兀…… 我挺喜欢这个情节的氛围:两人闹掰后Sheba跑出去发疯大吼被记者围住,Barbara出门又护着她把她劝进门来,一片狼藉中,两人都平静下来,秘密被戳穿后,一些真正的东西似乎真的可能在此萌生。anyway怎么又想到登堂入室了
演技好
淡淡的可怖 好演技 对于心理状态的表现实在是太到位了
大学时看的片,冲着CateBlanchett 。我还是偏心,因为美女丢了四星,朱迪.丹奇老戏骨,她的眼神看得我毛骨悚然的。~ ⊙﹏⊙b汗
可怕的老处女,以及朱迪-丹奇可怕的演技。
饱和的我。
A chillingly cold story well told. A brilliant cast. Philip Glass’original music is haunting and deservingly got an Oscar nomination.
演技派的碰撞,精彩非凡。
师生恋,同性恋,脏!
结尾怎么这样 搞的芭芭拉像个老女色魔
有時,甚至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將因寂寞而衍生的渴慕稱作為愛,無論是某個孤獨處境下依賴、渴求過某人,抑或是中年危機,七年之癢下的“婚外情”都如出一轍。
不够欲望
其实女主是芭芭拉,可怕的老LES。
我仿佛看到那突起的老嘴吮吸着她的乳房
两颗星分别给两位女主角,故事本身讲得好乏味。
布兰切特和朱迪丹奇一起飙戏
朱迪.丹奇 厲害
老处女实在太可怕了。一直不喜欢Judi Dench这个演员,各个角色聚拢到一起,给人印象就是一只凶狠的母狗。。。
Judi Dench的演技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