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里跟精神变态有关的故事线对我有很大触动警长妹妹被发展成了飞猴,这种脑残圣母病患者真tmd有多远我就躲多远。
她劝说警长精神病的儿子是他这辈子唯一一点美好,可以拯救汤米。
我看到这里要吐了。
我作为npd的受害者太了解这些精神病有多么会撒谎会伪装。
伤刚好就对他抱有一点幻想,说明苦吃的不够多。
被绑架的妹子跟警长描述的现象,脑子里不停被威胁的画面被动的不断重复,这是是ptsd的闪回。
妹子骂孙子和警长骂妹妹都很解气。
飞猴就该骂,凭什么聪明成熟就要抗住所有压力。
受够了照顾傻子。
最后很多不对,psycho会自杀吗?
反正不会内疚不会在乎儿子过得好不好。
psycho最后说他恨警长,但是看到相册发现儿子过得好他原谅警长,后悔没对警长女儿好一点。
psycho不会后悔害人,他看到儿子没他也过的好,衬托自己的无能只会更羞耻更仇恨。
他会觉得没花他的钱给他培养高价值儿子他赚了,他必须要占便宜离间奶奶孙子,带走养老工具。
怎么可能自杀呢。
而且他不会看着相册笑不会觉得温馨可爱,他只会转眼睛珠子想办法剥削。
他否认自己伤人,说他爱警长女儿,推卸责任骂警长,这些都是合理的。
当《幸福谷》三季结束的时候,我们和凯瑟琳同样松了一口气,虽然成长过程磕磕绊绊,莱恩毕竟长成了一个正常的孩子,摆脱了反社会人格基因的可能影响。
整部剧其实我们如同凯瑟琳一样不能确定,众叛亲离的这个抚养决定会结出善果吗?
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围绕莱恩的家校沟通就是家常便饭,他是那么激烈的孩子,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脾气,凯瑟琳为此忧心忡忡,担心人渣汤米的基因在他身上凸现。
第二季里有一个连环杀手,他是被自己父亲强暴的女人生下来的孩子,母亲已经尽心抚养,但他终究成了恶魔,被绝望的母亲一枪爆头,处理这个案件的凯瑟琳望着在后院玩耍的莱恩,一定有着同样深深的担忧和不确定感,担心这一幕有朝一日会在她喝莱恩身上重演。
日渐成长的莱恩开始好奇父亲,愿意理解父亲,并瞒着凯瑟琳数次去监狱探监,知情后的凯瑟琳一定怀着深深的挫败和痛惜。
但凯瑟琳,她真的是一个足够强大明理有同理心对人怀有善意的女性。
她抚养莱恩,只是因为这个婴儿是整个事件里最无辜的人,不应该承受在福利院长大的命运,只是因为她足够善良,即使这件事导致丈夫和儿子与她反目,即使对于未来其实她也并不确认,她足够善良,所以在彼时彼刻只能和最无助者站在一起。
放口袋很久的戏。
幸福谷!
最近把二三季都一口气看完,其实剧名与故事离的很远,一点都不幸福的英国约克郡某小镇的故事。
本戏被归属到凶杀案去了。
他不卖弄悬疑,不跟你搞到底谁是凶手的剧码。
坏人、杀人的人、假装是好人的人、不小心做坏后想努力变成好人的人、一直被保护的人、一群人构成了处处伤人的人。
它当然有爱,满满的。
但爱好复杂,复杂到你觉得那是一种拖累,也是生命的火种,既要又不想要。
我也喜欢这戏里的一个重要东西。
「霉运」。
从第一集忠心会计师不小心撞见运毒的工人,巡逻警员的小姑娘惨死路边,被绑架的安,以及全剧里命中生来就是霉运产物的Ryan。
这种「霉」。
遇潮就生,这体现在男童Ryan身上尤其。
他一生悬命,何以有我,我是怎么来到这世上的。
更狠的、一人霉、全家倒、乃至全镇人要为这无来由的霉运、一起守护。
编导用了整整三季,七年酝酿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它是凶杀剧。
命运捉弄人的凶杀剧。
目前目前,真是我心中第一名的凶杀剧。
BBC出品,果然了不起。
第一次看一部以中年妇女为主角的电视剧。
当时看到海报时我无法想象出它有多么精彩,甚至疑问”真的会和其他人推荐的那样好看吗?
”当然,结果是真的很好看,我一下子把三季全看完了。
我最爱的角色就是Chatherine。
即使生活跟她开了很多玩笑,她仍然像磐石一般屹立不倒。
在她十几岁时父母就都去世了,她与她的妹妹相依为命。
妹妹是个酒鬼,也曾吸过毒。
结婚后生下女儿和儿子。
女儿17岁被人强奸而致怀孕,18岁产下一个男婴ryan后自杀了。
几年后强奸犯出狱,发生了一系列事件。
Catherine无论是作为一位姐姐,一位母亲,一位祖母,一位警察,我认为她都做的相当出色,坚强而强大,是定心剂。
剧中着重表现了“毒品”对人的危害,使人疯癫。
此外还展现了“贩毒链”的运作模式。
它井井有序,阶层分明,上游控制并剥削下游,每一层都有一个令人胆惧的上层。
贩毒组织像一个金字塔般的“专制帝国” “男权社会”,其本质是剥削与压迫。
Ryan是个虽然无父无母,但仍在祖母和姨祖母两人的爱与照顾下长大。
年幼的Ryan具有阅读障碍症,易怒,易情绪化,推卸责任,经常在学校里惹麻烦。
看到这样的他,连Catherine都不禁联想到他的抢劫犯父亲。
流淌在Ryan体内的父亲的基因确实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但他身上还流淌着他祖母Catherine的基因,以及一个充满爱的生长环境也在塑造着他。
杀人犯强奸犯TLR确实脑子有问题,他的基因缺少共情的片段,使他无法认识到自己价值观的荒谬,也无法感受到他人的痛苦,继而缺少共情与爱人的能力。
说实话,像这些人的基因确实不应该传承下来,容易诱发灾难与不幸。
如果Ryan不是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下长大,那么他可能会比其他人更容易走向极端,变成一个像TLR一样的“怪物”。
在看的时候我就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些混蛋总是要把错误推给别人,而不责怪自己?
Catherine的女儿Becky被TLR性侵后羞愧自杀,而同样被TLR性侵的Ann认为比起自己,强奸犯更应该感到羞愧。
"women so often blame themselves."经常反思自己的人更容易自我内耗,消化一些莫须有的错误与责任。
对于第三季展现的圣男圣女情节,我只想说有些人刀不落在自己身上永远不会觉得痛。
Catherine善良但有原则,直率而幽默,不会把话憋在心里,有事说事,虽然有时这样会造成麻烦,但有利于人际关系长久而健康,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也好。
PS:虽然知道这也是种表现手法,但是能不能不要突然闪现她女儿的脸啊!
真的很恐怖嗳!
觉得这部剧是在向人们展示加害者的不以为然习以为常地做恶和被害者的恐惧、看不到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的愤怒和痛苦。
汤米和这季新出现的体育老师是典型的恶不自知,或者说觉得自己没有坏到人们认为的程度。
前面汤米一直用一些漂亮的修饰话来告诉瑞恩:他是被迫的事情压根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夸张,正如第二季他哄骗那些对爱情对救赎别人有幻想的姑娘们一样。
这是汤米有求于她们以及希望瑞恩对自己的印象好一点的出发点。
可是对于低于自己 生命被自己掌控的安和爱慕自己 稳定男女朋友关系的贝姬,他出言侮辱、威胁,动不动大打出手,就像体育老师对自己的妻子一样。
他们都是一样的易怒、暴躁,或许是无能不如意,让他们乐衷于看他们哀嚎、享受掌控他人生命的快感。
就像第一季那个和汤米一起行动的小喽啰的质问一样“你是个变态”。
尤其是不要听也不要相信罪犯的自白,真的很会洗白自己做的事,并且容易把自己也带进坑里。
只不过体育老师的变态程度没有汤米深而已,但并不妨碍他也是个变态。
第二季看到安积极向上,仿佛真的走出来了汤米对她的伤害。
到第三季,在类似案件中,她愤怒她不解她依然在痛苦中。
主角卡瑟琳也是,她害怕自己的孙子会变成和汤米一样的人渣,在知道孙子一直在和那个变态接触的时候,她仿佛又回到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失去生机又失去生命的那段时间。
她们怎么能不恨加害者啊,她们的痛苦触目惊心,不是加害者假惺惺的三言两语就能消除。
或许看到罪犯得到他应有的惩罚并且永远在痛苦中,她们才会好受一些。
英国一直在支持鼓励女性平等方面不遗余力,这是大英衰落后最具竞争力的地方,哪里女性主义做的好,哪里的竞争力就高。
豆瓣上没有她的介绍,我来补充,毕竟她在英国人心中是National treasure。
今年58岁,2017年获得O B E,有三个儿子,爸爸是著名编剧,老公以前是BBC1电视台的总裁。
身高一米七,我觉得她看起来有一米八,一开始我没看幸福谷的,是看了她演的厨师Julia child,震惊于她的演技,才找来幸福谷来看的。
在剧中,她说退休才是生命的开始,才能做自己,为自己活,她计划从英国开车去喜马拉雅,一个人!
这时候小乖乖Ryan插了一句,那我怎么办,带我一起去吧!
哈哈,要是我就把小乖乖搂怀里了,但凯瑟琳只给了外孙一个面瘫表情,老娘想自己去,不带拖油瓶!
我在去年年底,集中一段时间一口气看完了《幸福谷》的三季,这个剧集在2014年首播第一季,一直到去年年初,才播出第三季,也是最后一季。
第三季以主人公女警长Catherine的退休作为结尾,为这个时间跨度将近十年的剧集画上了句号。
Catherine的塑造是非常新颖并且成功的,她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荧幕角色的另一种可能,真实、复杂、生动、有血有肉。
这部剧里其他的女性角色也非常值得探讨,待我之后另外细表。
我认为这个剧集的主旨并不只是为了塑造一个在影史上少见的女性警察角色,而是希望观众透过女警长Catherine的视角,随着各种社会案件推进的剧情,看到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实群像,把目光投向被忽视的边缘弱势社会群体,探讨现实中多种深刻复杂的社会问题。
幸福谷就是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的缩影,看似逐渐完善的社会制度,暗藏了许多危机,提供给人们的选择里,有许多控制和欺骗,导致阶级固化更加严重。
这十年里,无论是主人公,还是幸福谷的其他人,都仿佛生活在快要化冻的湖边,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如履薄冰。
幸福谷的人们并不幸福。
除了主角女警长之外,还有一个反派角色的支线一直贯穿三季,占了很大的比重。
如果在观看前两季的时候,还不能理解为何对这个角色着墨如此之多,看了第三季以后,就会明白编剧的意图了。
在第一季里,这个反派极尽罪恶之能势,看他面无表情地开车多次撞向女警察,前一分钟还在跟同党诉说心事,后一分钟就可以冷酷地掐死同党,这个残忍残暴、心狠手辣、世界观完全颠倒的恶棍让所有观众都气得咬牙切齿,甚至有观众实在厌恶看到这个恶棍,抱怨这个角色的戏份太多了。
但是这个故事的前情背景决定了这个角色会一直像阴霾一样笼罩在主人公女警长的生活里,因为他是女警长孙子的生父,同时也是害死女警长女儿的人。
女警长仇恨他,同时他也对女警长恨之入骨,每当他讲到自己的儿子时,他就要表达对女警长的痛恨。
在第二季里,已经伏法入狱的他,依然通过精神控制自己的崇拜者,来影响儿子的成长。
他对来探监的女人洗脑说女警长有多么可恶,不让儿子知道自己的存在,禁止儿子跟自己接触。
他在跟同党讲到儿子和女警长一起生活的时候,说了一句很强烈的感叹句,“这叫什么生活?
”。
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他的儿子,跟当警长的奶奶和奶奶的妹妹一起生活,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上学,放学,回家吃饭。
而这个孩子童年生活里最异常的事情,是曾经有一个陌生男子突然出现在学校门口,声称是他的父亲;而这个父亲在警察来缉拿他归案的危急时刻,试图跟他一起自焚;然后还是这位父亲在蹲监狱的时候,还指使了一位被他洗脑的女性来当儿子的老师,进而给儿子洗脑。
在观众视角里,这个孩子生活里极端异常的场景都是由于这位父亲而发生的,而这位父亲却感叹儿子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演员在说这句台词的时候表情是非常激动又真挚的,好像这是发自他内心的声音。
然而在其他角色的口中,说到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精神控制他人,以达到报复女警长的目的,也就是说他并没有任何真情,说的一切都是谎言。
到了第三季,也就是这个故事的末尾,编剧做出了解释。
第三季里,他的戏份很多,可是出现的场景很少,只有监狱-越狱后的藏身地-女警长的家,这三个场景。
在这些场景里,他都独自一人度过了一段不短的时间。
在狱里的后期,他已经有了一种非常健康有序的生活。
他每日健身,学习外语,把房间维持得很整洁。
而在他越狱以后,住进暂时被同党安排藏身的地方,那个房间非常脏乱,同住的老人也相当冷漠、难以沟通。
最后他被同党背叛,负伤后偷偷潜入女警长家,这时候女警长全家都躲去了别的地方,因此他独自在这里待了两天。
在他刚刚进入这个家里的时候,镜头随着他的目光,慢慢地观察这个儿子和他憎恨的“恶毒老女人”居住的地方。
他看到这个暖色调的家里,有舒适的沙发,漂亮的毯子,物品都摆放地整整齐齐,儿子的照片被摆放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再到儿子的房间里,这里充满了儿子从小到大成长的痕迹,他得过的奖牌都被挂出来,书架上还有儿子和奶奶去度假的照片。
回到客厅以后,他看到了儿子和女警长女儿,也就是他曾经的恋人的相簿,在一张张照片里,看到他们一点点长大,记录了他们成长的重要时刻,照片上的他们时而平静,时而开怀。
这时他才终于了解了,他过去想象过的儿子的生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眼前的一切,一定与他无数次在脑海里幻想过的情景截然不同,这是一种他在看到之前都无法想象的生活。
这个在杀死一个人的时候都可以面无表情的人,在看到这一切的时候,脸上出现了一种冲击,与不可置信的表情。
看到此刻他的表情,可以肯定,他之前说“这叫什么生活”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那种愤慨,完全是真情流露,因为那时候他是真的在幻想,自己的儿子跟着自己仇恨的“老女人”,正在过着一种不堪的生活。
可是眼前的一切,让他看清了现实,他儿子的童年,是在家人的爱里长大的童年,和他的童年完全不同。
整个剧集当中,通过不同角色的台词,一直在讨论一个孩子先天的基因性格与原生家庭的影响究竟哪一个比重更大的问题。
女警长独自承受了丧女之痛,在丈夫与儿子都言辞反对,甚至离她而去的境况下,她依然坚持要养育孙子,这个被看做身上带着反社会人格的基因,同时又间接导致生母丧命的孩子。
女警长一直坚定地说,一切都不是孩子的错,他和他的生父不会是一样的人。
可是,当孩子表现出暴力倾向的时候,瞒着她去监狱探望父亲的时候,她还是会动摇,她也不能确定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她很害怕自己养大的孙子会成为他父亲一样的人。
在剧集第一季里,反派的母亲还在世,有一些在他家发生的场景,可以看出他的成长环境。
他的母亲是瘾君子与性工作者,他们的家阴暗杂乱,母亲整日昏昏沉沉,醒来就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直看到天黑。
或许他还有过一个和他一样十恶不赦的父亲,对他和母亲施暴是家常便饭。
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里长大,这个恶人可能从来都不知道一个正常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他的精神世界,和他的原生家庭一样阴暗杂乱,充满暴力与伤害。
他完全没有体会过正常的情感表达方式,甚至把畸形的情感模式都内化了,误以为是人之常情,大多家庭都是这样的相处模式。
所以他在回忆和女友的关系的时候,他一再声称他们曾经相爱过,自己是爱她的。
然而事实上,在这段关系里,他一直强迫虐待侮辱女友,令女友严重精神受损。
女友在被他性侵生子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必然是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但是在他的世界观里,对这件事情的解读完全不一样。
在他这样的反社会人格眼中,是非黑白都是颠倒的。
他从未有过在温暖舒适的环境里生活的经验,也从未体验过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他用尽想象力,也无法构想出像女警长的家这样的场景。
也就是这样的场景,给了他巨大的冲击,打开了他的另一双眼,让他看清了现实。
他终于知道,这个儿子从小到大生活的家才是家本来该有的样子。
同时,他也终于认识到,自己从来就没有能力让儿子过上这样的生活,即便和儿子一起逃亡到异国他乡,他也组建不了这样健康温暖的生活环境,所以这个时候他的梦破碎了。
他疯狂的幻想消失了,他放下了对女警长的仇恨,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这一刻,他的世界终于归位了。
其实从他监狱里的生活就可以看出,他很向往健康有序的生活。
或许他也想象过,如果在这样的家里出生长大,自己也可以有能治愈一生的幸福童年,也可以过上普通的正常人的生活。
而在这个时刻,女警长也终于可以坚定地对他说,他的儿子和他不一样。
反派大概也会同意,他是一个破碎的、被错误的社会教育毁掉的生命个体,而他的儿子是在温暖的家庭和爱里长大的完整的生命个体。
这是剧集最后一集的剧情,到这里,编剧用长达三季的故事,想要讲出的答案终于清晰可见了,反社会的扭曲并不是天生的,原生家庭是一个人行为模式的重要成因。
而社会把养育教育的大部分责任寄托在了单元家庭上,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有问题的下一代来自于有问题的原生家庭,把问题都扔给单元家庭区内部消化的结果就是,有的人幸运地成长成了可以走出社会的完整的个体,而有的人完全破碎了,再也成为不了一个正常的大人。
想象一下,对幼儿来说,他们面对的世界是多么令人恐惧。
世界上大多数的物品都不是为他们设计的,并不适合他们的体型;到处都是比他们高大的人类,对他们有绝对的力量压制;现代化社会又制造出了许多连大人都要时刻小心的设施,例如电器、高速移动工具等,对幼儿来说,更是有显著增高的致残致命率。
幼儿们身处在一个很容易令他们受伤,甚至失去生命的严酷环境中,而他们能够依赖的,几乎只有家中的成年人,这些大人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所有希望。
一个处于如此弱势境地的幼小生命,他们的生活质量完全取决于养育他们的那个狭小的社会单位,而且大多情况下,这个社会单元里只有一到两个成年人,或许还伴有其他同样弱小的幼儿。
漫长的幼年生活里,他们的冷热饥饱、喜怒哀乐都要取决于家中的成年人,这种境地本身就是一种失权,在现代社会丛林中,他们是绝对的权力下位者。
社会把人以家庭为单位划分,但却对家庭内部的状况鲜少呈现与讨论,也没有完善的社区监督体系,来辅助家庭单元的健康有序运行。
大部分的幼儿,在他们尚未形成其他社会关系之前,他们的学习模仿对象就只有家庭内部的成年人,这些大人的行为模式与相处方式,就是他们所能认识到的社会人的全部。
他们在原生家庭里看到、听到、体会到的一切,会成为他们世界观里坚固的地基,影响他们的一生。
如果很幸运,原生家庭给他们的生命打下了厚重坚实的地基,他们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时,就多了许多底气与支撑;但如果很不幸,遭遇了本身就腐朽溃烂的地基,也许他们的一生都要与时刻摇摇欲坠的命运作斗争。
近几年来,在网络世界里,对原生家庭的讨论声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展示出家庭内部生活的自媒体是很重要的催化剂。
过去人们很少看到别人的家庭,别人的生活,现在可以通过这些自媒体的文字和影像看到一些侧面了。
有很多网友说,原来别人的父亲是这样的,原来别人的家是那样的。
也有很多人,在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以后,终于明白自己的家庭并不是正常的、健康的家庭,真实的爱与亲情是另一种模样,一种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模样。
有很多人会陷入痛苦,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父母并不爱自己的时候,也有人会明白,原来自己拥有一份幸运,一直以来都有无条件给予自己包容和爱的家人,让自己能有乐观开朗的性格、勇往直前的勇气,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可是,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幼儿成长完全依赖于单元家庭的现状呢?
在许多动物社群中,可以看到全员育儿(alloparenting)的现象,例如狮子,雌狮会喂养其他雌狮的幼崽,所以小狮子是由妈妈和其他的姨姨带大的。
那么是不是可以推测,狮子幼崽的生存于生活可以不需要完全依赖个别成年个体,而是一个社群。
同时,他们的行为模式也会有许多的学习模仿对象,并且被许多成年个体监督,幼崽的社会化程度也会较好,更容易融入社群。
人类在原始母系社会也采用过同样的方式,就是社会化共同育儿与养老,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概念或许就是来源于此。
但在如今,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已经截然不同的现代人类社会中,这种社会化抚养的方式并不容易实现了,并且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也值得研究探讨。
不过随着全球少子化现象的逐渐扩大,许多国家都在寻求为单元家庭提供更多社会支持的方法,以减轻单元家庭的压力,同时社会化监督的政策制度也在逐步改进完善当中。
如果有另一个视角可以给单元家庭以观察和监督,以此来规范成年人养育孩子的方式,无论是家庭、学校,或是社区、社会都可以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也许我们可以给更多的孩子打下良好的生命地基,让他们成长为更完整的大人。
个人有感随笔一个星期看完了三部曲,看了很后悔,后悔没早点看。
该剧的风格就是写实化的,记录了女警Catherine的生活,没有一丝美化,就这么摆在你面前,你能看到她生活的全部,她不完美,她也很脆弱,她无法释怀去世的女儿,但是她依然在用全力对抗着生活,作为外婆,她尽力给予外孙最好的生活,保护他,她关心每一位家人,虽然不善于表达吧,但争吵也是因为爱。
作为警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一些细小的细节也会记下来并且调查,待人真诚,关心他人,即使是嫌犯也是用平等的身份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她一直很关心,那个用枪打死了自己儿子的女人,她说她是被自己父亲强奸生下的儿子,在女人出狱以后,还给她介绍工作,看望她和她做朋友,但这个女人是她亲自逮捕的,律法之外,我看到了人情,我是真的打心眼里佩服她,爱恨分明,机智勇敢,外冷内热,个人魅力十足的女性角色,感谢让我记住了这么一位宝藏级女演员。
还有就是各种配角了,深刻展现了全员飙演技的剧到底有多爽,每个人的人物性格,内心活动都是非常直观的,第一季的会计,第二季出轨的警察,我是全程跟着他们一起紧张啊。
可惜三季完结了啊,这结局甚至也没有一点想搞个合家欢煽情上个价值的意思,和Catherine本人一样酷呢,再见了trouble town虽然完结了,但我估计着Ryan应该也有要当警察的意思呢,那个体育老师还真被说准了,他既和女老师yp,又真是个txl,第一集埋的梗,最后几分钟解开了
震撼!!
设想了无数个结局,怎么都不尽如人意。
最后一集的处理真的太棒了,本来以为会有打斗戏,内心其实很抗拒,没想到是这样的处理,不能再好了。
这一季编剧对Tommy下了笔墨,Tommy的演员也诠释得极好。
如果前两季聚焦于他变态恶毒、操纵人心的形象,这一季便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显示他twisted的一面,在跟Catherine对峙时结巴、被噎,浅浅道歉后不久又开始大骂,怀着必死的决心身背数条人命还要确认自己没有干过的事要保持清白。
这个故事不可能落入俗套,注定不会。
立体复杂的恶人形象太加分了。
更别说Catherine一如既往智慧、强大、内敛善良和可爱。
退休那一天抓住一个逃犯还破获一桩谋杀案、只身走进逃犯所在的屋子与他对峙、帮助自己抓获的女性出狱后恢复生活、对被丈夫家暴控制下的女人伸出援手……多么棒的警察形象啊,多么棒的女性形象啊。
六集太短了,可是情节如此丰富饱满。
观看过程中既感慨又惊叹,同时被剧里穿插的英式独有小幽默逗笑。
三季算长吗?
trouble town终于归于平静。
(3月4日凌晨写)
1.到第三季结尾了,Catherine才脱下了她那鼓鼓囊囊的羽绒服,天空终于洒下一片光(当然我们知道这是象征性的),UK的天气真的令人抑郁;2.这一季感觉结束的稍有仓促,尤其是体育老师—药剂师的那条线,但是神剧依然是神剧,我爱幸福谷;3.最后两人的对峙里Tommy令我意外的软弱,他这样一个manipulative,toxic and mental的人竟然轻易放开了对Catherine恨的执念,当然编剧可能想要表达事出皆有因,疯子也有reasonable的一面,但还是觉得有些ooc,可能我期待的是一个更激烈更具有冲突性的碰撞;4.很多人说Neil/Claire圣母,但我其实觉得Catherine不正是最大的圣母吗?
在一开始自己单枪匹马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把一个强奸并且害死自己女儿的杀人犯的孩子留下来。
我们知道这不是孩子的错,但是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明,从此以后的所有日日夜夜,他永远会提醒你他是怎么来的,所有人经历过什么样的痛苦,以及人渣依然在那里。
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如果在Catherine的位置,我不允许自己已经破碎的人生在未来还要被他毁掉。
但是我们的Catherine最难得的是,她圣母,但是她坚如磐石。
她对自己所相信的、所要推崇的、所要维护的那套最朴素的善恶标准知行合一,从不动摇。
我们大多数人是像Neil/Claire一样软弱的,左右摇摆的,双重标准的,这是人性,也是Catherine的可贵之处;5.女性更多的参与到传统上被男性所垄断的行业中刻不容缓,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执法人员;6.60岁的女人仍然可以风生水起,做大荧幕和自己人生中的大女主,cheers!
为存温情,狗尾续貂,真没办法。补充李敖:好人坏在哪?人们从小就被教育做好人、训练做好人,长大以后,有的自信是好人,有的自许是好人,有的自命是好人,他们从少到老,从老到咽气,不断如此自信、自许或自命,从来不疑有他,但是,好人、好人,他们真是好人吗?深究起来,可不见得。现实上,世间所谓的好人,其实他们坏得真够瞧的。好人怎么会坏呢?会坏,我举出三点次要的,证明给好人看:好人的第一坏——不敢与坏人争。好人的第二坏——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好人的第三坏——以为“心存善念”便是好人。
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就是从第二季开始,所有的案件都不再扑朔迷离让人好奇后续走向,而且与主线割裂感很强。很多时候都在强调女主,有点过于强调了,角色不够丰富,安的形象后面立的也不好。
第二季的主线就已经强行续了,第三季还来。主线已经这么弱智的情况下,支线也没有精彩的故事性,真的是烂尾。感觉这个剧一季就行了,而且也就一般。喜欢这个叙事风格的,北欧剧《桥》明显更胜一筹。
不大记得前两部剧情了,这季更聚焦家庭而不是案子,感觉没以前好看了
这样的片有9分,它们是怎么给的分啊
最后一集凯瑟琳和汤米对峙那场戏也太牛比了吧怎么写的…怎么演的…英国人你们…凯瑟琳可能是我看过的所有影视剧里最好的警察和最好的角色,想对着她大喊妈妈(可以了)真的很恨汤米,本来一开始也觉得他接近莱恩没安好心,结果到最后,他竟然真的在乎莱恩,可能也在乎过贝蒂,竟然还有点于心不忍omg 每一个角色都如此复杂饱满,可以共情每一个角色,甚至都能稍微和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心理变态共到情,服了,好伟大的作品…
节奏慢,看不下去,调色和配乐略显刻意
为什么要在一个早就该死的人渣身上浪费那么多笔墨
拉稀剧情 干嘛非要和想杀死自己的老爸掺和…高血压,支线处理地也不如第一季了
结局太潦草了 高开低走
能说出对这种极端反社会人格罪犯“又爱又恨”的,无非是在他人的苦难作壁上观,但凡对受害者有一点点共情都爱不起来汤米这种角色(除非只是表达对演员的喜爱)。和汤米持续多年的战争,凯瑟琳终于赢了!顺便退休的当天还能轻松再破一个案子,不愧是凯奶奶!退休了,完美收官,呜呜,好不舍
8.5/10 分。2023.05.18 — 05.20,初看,蓝光。结束了。七年后的第三季,幸亏我看得晚,否则真的要等死。。。吸毒的人是绝不可信任的。炸鸡哥,呵呵。
Tommy遇到Catherine就要淋汽油
总体还算在线,女主一如即往的稳,优秀;汤米庭审逃脱那一段太儿戏了;她的姐姐和姐姐男朋友太讨厌了,戏份纯属多余;外孙竟然还是一二季那个孩子,神奇;那个药店的男人和体育老师的线是怎么回事,感觉是拿来凑数的,体育老师到底是不是同?
救命,这个剧七年了终于诈尸。
没看过前两季直接看的三,断续稀里糊涂勉强看完,Ann 嘴炮攻击那段大为过瘾,直击痛点无法反驳。为何要在一个公认的渣滓角色着墨重彩,不太理解……
没有第一季巧妙的剧情设计,破案线感觉全靠cathe一笔带过,而且英国安保系统这么差???
妹妹演的真不错
剧中的另一个演员说女主的角色是一个演员等一辈子才可能等到的角色。能看到这么好的演员演这么好的角色,真好。
堪称完美的新教道义宣传片。快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