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光利
主演:张宝忠,周玉华,钟陵均,顾龙祥,赵永生,王建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上海话年份:2001
简介:原江南造船厂工人张宝忠在下岗后,勇敢地自寻出路,创立了金兴建筑五金公司。然而,公司开张不久就遭遇了惨重的欺诈,损失了几十万元。面对这一窘境,张宝忠和他的同伴们不仅要承担项目工程,还得面对巨额债务,但他们顽强地努力工作,最终成功地将公司从危机中挽回。随着上海风采福利彩票的发行,张宝忠为团队购买了10套彩票,意外地获..详细 >
原生态,与其说是素人演员,不如说他们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呈现出来。90年代的下岗潮,下海潮。拍的都是普通人自己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生活即便很难却依旧在继续。亲切的上海话,陌生又熟悉的城市画面。电影里好多地方现在都消失不见了,时代在发展,城市在辉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真的挺搞笑的,特别是一些对白。
3+,汉族隐忍……
千禧年上海市民衣食住行玩乐考,39一位酒店豪华烤肉自助给我看馋了,20年前的全民下岗潮与此时此刻遥相呼应,我们到底是否该期待奇迹会在门的背后再次出现。@siff
下岗工人的生活百态,扛着门板走过大桥很有美感,方言着实影响观看。
非常“特别”的电影,在豆瓣只找得到一张海报,全篇都是上海话的非专业演员扮演的日常的自己,伪纪录片,下岗工人试图再崛起的众生相,然而那张似乎能改变命运的彩票却让这个小团体各奔东西?
伪纪录片式的年代还原,全素人出演让影片更具真实感,下岗工人如何维持生活,又如何走上创业之路,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案例。归根到底一句话,横竖横,豁出去了。
相比《繁花》,这部少为人知的电影更具生命力,而前者则像个盆景。但不论是亲历者,还是后来人,大家已经都不愿意承认了。
特定题材名片。纪实的风格。这个国家的一段往事。90年代上海风貌。有当年万民购买彩票的盛况。虽然王光利不愿意把自己归为第六代,但是从一边剧情一边纪录的手法来看,与第六代如出一辙。没办法,人的认知永远逃不脱他的时代。能逃脱的都成了“神”。
粗糙的手持,粗糙的跳切,粗糙的素人自己饰演自己,粗糙的打桩机似的鼓点配乐,合成了最真实的时代影像。饭桌上谈论彩票金额的兴奋、面对镜头身着红衣自述下岗工人、告别仪式似的曲终人散,而普通人的命运就如同那黏在门板上被扛过杨浦大桥的彩票、寄居于装修屋中,仍要跳脱衣舞谋生的女友、幽暗蓝光陆家嘴下的废料卡车。字幕与素人演员自述的交叉拓宽了影片意义。
很有意思的片子,现在看略粗糙,感觉00年左右上海应该更现代一些。不过真的挺触动的
上海人很会演戏啊。一点都不象是业余演员和业余导演。结尾太搞笑:)
90年代的上海也是大多数城市人的缩影。20年过去了,变化太多。未来20年后又是怎样呢。
下岗员工再就业的纪录片,看起来还是挺则经的
重返90年代。双胞胎女儿头上的蝴蝶发卡真熟悉啊。
大时代和小时代
能闻到画面中五金铺的味道,追逐财富的上海人普通人,有魄力,有腔调,有吹毛求疵,不管最后落了多少钱,吃吃喝喝忙忙碌碌才是那个时代的烟火气。
作为一个电影没啥故事性啊,就像个纪实片一样,平淡,寡味
#SIFF24# 剧版《繁花》最终话里造起的半截东方明珠在电影里差点成了下岗工人勇创业的试验田。繁花之下是扎根的泥土,宝总也可以是身穿红色佐丹奴的张宝忠,这座城市也值得这样一首风物诗。
我的2020年最佳影片,之前看《钢的琴》之流拍下岗潮因为觉得实在不是啥光彩的事,线就放在了亲情 爱情上。可我们中国人也有很多乐观锐意进取的人啊
生活不易,仍需努力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原生态,与其说是素人演员,不如说他们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呈现出来。90年代的下岗潮,下海潮。拍的都是普通人自己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生活即便很难却依旧在继续。亲切的上海话,陌生又熟悉的城市画面。电影里好多地方现在都消失不见了,时代在发展,城市在辉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真的挺搞笑的,特别是一些对白。
3+,汉族隐忍……
千禧年上海市民衣食住行玩乐考,39一位酒店豪华烤肉自助给我看馋了,20年前的全民下岗潮与此时此刻遥相呼应,我们到底是否该期待奇迹会在门的背后再次出现。@siff
下岗工人的生活百态,扛着门板走过大桥很有美感,方言着实影响观看。
非常“特别”的电影,在豆瓣只找得到一张海报,全篇都是上海话的非专业演员扮演的日常的自己,伪纪录片,下岗工人试图再崛起的众生相,然而那张似乎能改变命运的彩票却让这个小团体各奔东西?
伪纪录片式的年代还原,全素人出演让影片更具真实感,下岗工人如何维持生活,又如何走上创业之路,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案例。归根到底一句话,横竖横,豁出去了。
相比《繁花》,这部少为人知的电影更具生命力,而前者则像个盆景。但不论是亲历者,还是后来人,大家已经都不愿意承认了。
特定题材名片。纪实的风格。这个国家的一段往事。90年代上海风貌。有当年万民购买彩票的盛况。虽然王光利不愿意把自己归为第六代,但是从一边剧情一边纪录的手法来看,与第六代如出一辙。没办法,人的认知永远逃不脱他的时代。能逃脱的都成了“神”。
粗糙的手持,粗糙的跳切,粗糙的素人自己饰演自己,粗糙的打桩机似的鼓点配乐,合成了最真实的时代影像。饭桌上谈论彩票金额的兴奋、面对镜头身着红衣自述下岗工人、告别仪式似的曲终人散,而普通人的命运就如同那黏在门板上被扛过杨浦大桥的彩票、寄居于装修屋中,仍要跳脱衣舞谋生的女友、幽暗蓝光陆家嘴下的废料卡车。字幕与素人演员自述的交叉拓宽了影片意义。
很有意思的片子,现在看略粗糙,感觉00年左右上海应该更现代一些。不过真的挺触动的
上海人很会演戏啊。一点都不象是业余演员和业余导演。结尾太搞笑:)
90年代的上海也是大多数城市人的缩影。20年过去了,变化太多。未来20年后又是怎样呢。
下岗员工再就业的纪录片,看起来还是挺则经的
重返90年代。双胞胎女儿头上的蝴蝶发卡真熟悉啊。
大时代和小时代
能闻到画面中五金铺的味道,追逐财富的上海人普通人,有魄力,有腔调,有吹毛求疵,不管最后落了多少钱,吃吃喝喝忙忙碌碌才是那个时代的烟火气。
作为一个电影没啥故事性啊,就像个纪实片一样,平淡,寡味
#SIFF24# 剧版《繁花》最终话里造起的半截东方明珠在电影里差点成了下岗工人勇创业的试验田。繁花之下是扎根的泥土,宝总也可以是身穿红色佐丹奴的张宝忠,这座城市也值得这样一首风物诗。
我的2020年最佳影片,之前看《钢的琴》之流拍下岗潮因为觉得实在不是啥光彩的事,线就放在了亲情 爱情上。可我们中国人也有很多乐观锐意进取的人啊
生活不易,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