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舞姐妹
The Swimmers,力争上游姊妹花(港),泳出新生(台),游泳姐妹花
导演:莎莉·埃尔·霍赛尼
主演:马纳尔·伊萨,娜塔莉·伊萨,马提亚斯·施维赫夫,詹姆斯·弗洛伊德,阿里·苏莱曼,Carlotta De Gregori,艾哈迈德·马利克,Victoria Valcheva,Sue King-Spear,布里吉塔·罗伊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22
简介:本片讲述了两位热爱游泳的叙利亚姐妹,从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土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路途中经历的苦痛与辛酸。详细 >
无法想象
政治性的东西埋没人的故事,生存下去,摘掉面纱,扔掉奖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三千多万难民,五百七十万叙利亚难民,一条船上的几十个人,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谨记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噩梦美梦,都难以表达残酷和荣耀。作为普通人,祈祷世界和平,不能尽绵薄之力帮助到远方,将人的伪善归于人的有限;当影片将预赛出局改编后,这份以难民角度切入的励志片,变得不纯粹,也让人意识到纯粹之难得。两人分散又重聚,又加入dj堂哥的视角,让做志愿者和代表难民去参赛都有了各自的成长意义。结果太美好,过程情节设定巧妙又套路,结局就像大家期待的一样拿了冠军,志愿者的意义像现实存在的问题一样淡去了,两条路都在祈祷一切都会更好,然而逃避问题却是人们的通病。我们继续逃避下去吧。
“我是莎拉·马尔迪尼。我没有国家了。”没有稳定的生存环境,一切个人理想都是空谈。难民不止是一部电影,一个话题,而是充满血与泪,仍未解的困局。
我的决心完全不值一提。。(查询了一下,女主的真实成绩好像是小组赛最后,直接更改是不是不太妥当?
欧洲人的假仁假义,令人无语
很震撼,看之前并没有想到这么具体的描述人道主义色彩的电影。是一部更关于refugee的电影,在这么具体具有一定实效性的电影下,任何对于电影情节刻画,台词与配乐等稍显的不那么事宜和杂糅也都可以忍受
偷渡的情节非常震撼,不过片子整体还可以拍得更好。
电影本身来说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女导演视角下的女性难民经历,真实故事和人物的加持,和团队的用心还原,真诚表达,都值得这个五星。
主题可以加1.5星!小艇渡过希腊海那段真的很赞,还有最后两姐妹冲向大海那段。
题材加分,中间一整小时聚焦逃亡之路所以更像是难民片而非运动片,拍摄上都属于行活了
他们都是来自哪个国家?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索马里……然而全片唯一一次关于叙利亚的空袭来自俄罗斯,呵呵呵。
一边情难自控想落泪 一边真的很想骂导演伪善鸡汤粉饰太平
游过希腊海域,游向自己的梦想。逃亡的路充满坎坷,逃亡的尽头也并不是就此翻篇。自2011年以来,有570万叙利亚人称为难民,姐妹俩的行为或许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许可以影响更多的难民,可只要战争和冲突在,难民这个群体就会存在。
难民危机与相关话题依然持续影响着欧洲和全球的影像探讨,这地球每时每刻都有人的家园被侵占掠夺;这个本可以拥有更多光彩与可能性,也让人了解后只觉惊叹的真实事件,却在处理之下变得格外平庸。冗长、拖沓、自以为是的情绪投射与意淫,都削弱了它的声量;雪上加霜的更是后半段时间线的莫名跳跃,让人感觉到导演压根不知道从何切入这里的材料。无论是“大海之中的生存一战”抑或“奋战奥运路上的奋力一游”,两者选其一深挖,大概都可以做得足够贴题;但它却只留给观众一帧帧无厘头的肥皂剧情过渡,以期换来最廉价的感动和所谓“关注”,也让两位主演的表演变得可惜。
只能往前走
尤丝拉·马尔迪尼的传记电影,前半段是从叙利亚偷渡去德国,游过希腊海域,海中求生。她能站到奥运会赛场已经是胜利了,过程太不易了。令人触动的还有如此多冒着生命危险偷渡的难民。
中间的过程还是被淡化了很多,全程竟然没有一点挣扎,一个人说我有途径,给钱,然后就乖乖给钱。坐船那段起码要等看到船再给第二部分钱吧。后面也有点戏剧化,突然就接受了,然后有很多人又被遣返了。对欧洲国家的很多行为真心理解无力,表面接纳,甚至会给予上学等机会,但警察又不断在查,然后被驱逐。
有一个地方不赞成接收难民,毕竟为了文化的稳定牺牲500万人的生命也是可以的,我们从来不政治正确,因为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消除文盲,而良知和同情心从来不存在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穷”着就好啦。
叙利亚 难民 游泳 青春
值得一看的一部流水账非常伪善的励志片 对照真相看清西方国家的造谣生事的本性 原型人物在当年的里约奥运会预赛倒数第一出局 导演改成获第一名 其实尊重事实也足够震撼与感动完全没必要造假 有一电视新闻画面只提半句俄罗斯轰炸叙利亚就切走 要知道叙利亚颜色革命引爆内战至今的始作俑者路人皆知 影片一点不提美爹不说还甩锅 影片看完还有一个感受是做难民也不差 只要去西方某些国家还是不错的 死的只是少数 但那并不是事实 期待换个导演把原型人物的姐姐沙拉的故事拍成电影估计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