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之所以精彩,在于人性的视角,没有悲天悯人居高临下,用审视批驳或者反思的姿态去描写和分析落难犹太人的生活,而是用一种平视的角度,让观众看到那个时代真实的生活,犹太人一直觉得没有故乡,他们的原罪让他们永远有被放逐的厄运,没有精神上的归宿,更没办法把握远处亲人的生死,也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措,失去很多东西很多人,得到的,也似乎最终还是要失去,最后女主角在火车上对买香蕉的非洲女人说:“我没钱买,我穷的象只猴子”,非洲女笑笑,送她一只香蕉:“那就给猴子一只香蕉吧”,远处的夕阳虽然温暖如初,但对于女主角和小女孩来说,回到那个相对文明但是曾经抛弃过他们折磨过他们的世界,其实何尝不是另一次的放逐。
完全的叙事体,很平淡,亲情很淡漠,连Regina和Ouwar之间最动人的真情,最后的结束也像白开水一样。
但是这就是生活,“祖国”的大起大落,鲜少影响到肯尼亚农场的生活;女主人看似丰富的情史,最终还是和原配丈夫生了一个儿子;Regina是融入非洲最好的,可是她疑似初恋的非洲男孩,后面再没出现过。
最感人/有记忆点的镜头有:刚到非洲厨子抱起小女孩,叫她“小可爱”;在妇孺的“监狱”里,那个刻薄却真实的女人说“战争开始前,我们的生活都很好”,女主人无言以对;学校校长让Regina来,夸她的同时损犹太人,最后送给了她一本书;男主人最后去找英国军官求离开的船票时,他说英国人不喜欢德国人,对方说英国人也不喜欢我(苏格兰人),根深蒂固的隔阂,又是深入骨髓的共通;最后在火车上,女主人看着这片她刚到几年深恶痛绝的土地,从好心的售卖香蕉的妇人那里接过她送给她的水果,奋斗了这么多年,居然连香蕉都买不起,但是她笑得好开心,也许是找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了吧。
让人有些尴尬的情节有:夫妻之间的互动,时而冷漠时而浓烈,女主人流泪男主人视而不见不懂安慰,情商为0看着真让人捉急;Regina在父母做爱后倒在床上一起睡,当时我就???
男主人和那个金发苍老得多的德国人的互动,妈呀……总是想起《走出非洲》,那部电影拍得好得多。
一个理想主义者永远是个孩子,他总在追梦、安静不下来,恐怕很难给自己的女人幸福——他也许都搞不清哪个是自己的女人——所以,女主,包括他们的女儿,最终是否会幸福,虽然演了140多分钟,导演还是没说清楚。
这种漂泊感大半儿可能来自他们的身份——生活在德国但非常德国化的犹太人——男主每晚给女儿读海涅——“但”者,这情形在德国犹太人中也罕见,所以,男主一家哪儿都不讨好,幸亏他们眼尖纳粹一上台就早早跑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才算捡了条性命,但男主的身份认同并未解决,哪怕他参加英军也还不是英国人——这同苏格兰人不当自己是“Englishman”的傲娇可太不同了——战后他不顾妻子反对坚决回去德国那个犹太人的伤心地,女主跟他大吵一架可也只好跟随——还能怎么办呢?
留在非洲肯定是跟胥金混在一起但女儿已经长大自己总得给她做个好母亲好女人的榜样不是?
这么看,身份的漂泊感不光男主有,女主也一样,只是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只有女儿把自己的心给了东非大陆可这一回去怕又不知道“何处是我家”了吧?
影片就这样把身份、时代、家庭关系的漂泊感和三个人各自的漂泊感水乳交融地n重交织在了一起,无奈、哀婉、真切动人。
观影时间:2008.12.21点评:影片对人物与环境的融合过程做了重点展现,叙事错落有致,心理刻画层层推进,避免了令人窒息的压抑感与痛苦莫名的挣扎,却平添了一丝漂泊不定的宿命。
沃尔特一家迫于现状来到了肯尼亚,非洲大陆独特的文化让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产生了不同的蜕变,最后,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与这块土地再也割舍不开。
洁塔的女儿蕾吉娜对非洲大陆的迷恋和依附就更带有一层寓言的意味,它暗示着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是生命不可抗拒的渴望。
犹太是一个蒙受了重大人祸的民族,虽然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韦特一家三口并不是遭受迫害的完美受害者,在纳粹作威作福的几年时间里他们都漂泊在外,苦苦挣扎。
在我的认知里,叶缇是电影里比较鲜明的转变者,不像丈夫那样一直对德国怀有理想,也不像女儿很快地接受、融入非洲。
她一开始在德国就是生活优渥的富家太太,被丈夫一纸信呼唤带着女儿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非洲,她焦虑、不安,以为很快就能回去,所以尽力保持原来的状态,排斥周围与非洲有关的一切,原本恩爱异常的夫妻之间也逐渐有了裂缝。
一直到丈夫受英德交战的影响被抓,她对着一堆太太们也只是说着从前的故事,当被另外一位太太不客气的怼回后,她安静了,开始试着学习英语,做出改变,渐渐变得和当地人更接近。
甚至在韦特当兵去前线作战时,她也一改前情不愿跟着丈夫离开农场,剪掉的头发似乎也表明着她的决心。
一起劳作的叶缇与当地人,在我看来除了肤色也并没有别的什么区别。
当时间到了1945年,德国投降,战争结束,韦特坚持自己的想法要回国,她仍旧选择不跟随丈夫,对丈夫的自作主张十分生气,两人之间的关系降到最低点。
这个时候的叶缇拒绝回去的原因,除了已经融入非洲,更多的恐怕还是对于德国的害怕与不信任。
一直到最后夫妻二人逐渐和解,隔阂趋于消失,叶缇终于说出来:“(你爱我的话,)你为我们做决定吧。
”于是三人一同坐上火车,沿着来时的路回到德国,脸上的表情不是开心也不像是不开心。
没有什么可开心的,回去也不意味着就有一个家;不开心倒也不至于。
三个人近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辗转漂泊,真的像极了犹太这个民族的飘零,无处可以安居。
有时候这么想想也就能够明白以色列对于犹太人的重要性了。
Caroline对于非洲有着特殊的情怀,她在片中使用很多大远景镜头来体现她的“非洲映像”,这不单单只包括一般情况下在拍摄景物时需要的用到广角,剧中在主人公进行对话的时候也大部分使用远景,而不是近景,特写,表达人物状态时比较经常用到的镜头。
似乎在剧中,想表达更多的是人物处在的环境,这种时候人物的状态表现反而是次要的,更多的是环境中的细节,让这份细节被观众捕捉,在拥有环境细节的前提下去融入角色,而不是直接从角色的表现中情感带入。
另外,影评者们提到的片中大部分的长镜头,大部分情况下也是从“环境镜头”开始,再切入人物,即使有的镜头使从“人物镜头”开始,在转换到另一个人物的时候,镜头移动的速度似乎也是想容纳更多的环境细节。
所以在非洲这个特别的地方,本剧为观众带来的是非洲的环境细节以及“宽阔感”,这和上文提到导演的非洲情怀有很大的关系。
镜头的使用在不同观众眼里带来的效果并不相同,所以抛开镜头带来的效果利弊来说,本剧还是在“长镜”“远景”上达到了特有的风格化。
最喜欢黑人每次将蕾吉娜据过头顶的镜头,蓝蓝的天,一张白脸一张黑脸那场景美极了,让人莫名的感动却从不感觉腻歪。
1938年1月,德国的政治空气越来越紧张,一种暴雨将至的恐慌感笼罩在犹太人的心头。
沃尔特先行前往肯尼亚开发农场,并决定举家迁往非洲避难。
在他的催促下,妻子洁塔带着5岁的女儿蕾吉娜告别家乡,踏上了陌生的非洲大陆。
面对着生疏的面孔、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这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适应过程。
原本是律师的沃尔特从头学起管理农场,而过惯奢侈日子的洁塔则不得不学会在这尚未开化的穷乡僻壤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与背井离乡的忧愁令她逐渐心生怨气,夫妻间也愈发不和。
而充满好奇的蕾吉娜却对周围一切新鲜事物大感兴趣,她迅速接受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孩子们交上了朋友,生机勃勃的大草原也令她着迷。
6个月后,英国正式对德国宣战,沃尔特甚至一度被关进一所英军营地。
在一位英国兵帮助下,洁塔为他弄来了一张经营农场的许可证。
蕾吉娜也进入了当地的英国人学校读书。
外面的世界战火纷飞,这里的时光也在或平静或不安的日子中流逝。
他们学会了珍惜生活,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努力寻回昔日的自我和情感。
特别是洁塔变得越来越独立,她重新确定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战争终于结束,沃尔特得到了回法兰克福的工作机会,然而他却开始犹豫究竟是该返乡还是继续留在非洲,尤其是蕾吉娜已经完全融入了肯尼亚……
电影我认为叫@情陷非洲才对,不应该叫@何处是我家,因为终究还是回到自己国家。
女性为视角,以各种小爱视觉衬托了大爱,女主有两个另支的感情线,第一次因为救丈夫跟英国军人,第二次与老公朋友隐匿的带过,正是这种种小爱发生在女主身上,单女主电影,其它都是配角 电影里虽然女主个性冲动,感性摇摆,不过对家庭有奉献,不失善良本性,还有老公比较专制,在那时代可能比较男权主义,不过很是睿智,每一个决定都成功保护住一家人。
其他的配角都比较鲜明,我觉得电影成功归功于真实感的摄影镜头捕捉和演员出色的表演,黑白敏感的题材,几个配角的饱满个性,动听的音乐,特别是两个小女孩(实际是同一人,成长了)的善良纯朴,机智懂事,是稳定家庭的纽扣 电影总的说起来很好,身处战争中处镜却不压抑,总能化险为夷。
好多处比较感人的,黑人大叔的暖心忠诚,丈夫女儿收养无主小狗,校长对女孩聪明机智的肯定,女主想救黑人老妇人又无能为力,大家共同扑灭蝗虫救庄稼,几近崩溃的家庭得以解救,一家人完整的挤在小床上,各自为了对方放弃自己的小欲望,黑人大叔与小女孩的告别,卖香蕉的黑人大妈。
也记住了一些有意义的话,比如“总是爱得多的那一方比较脆弱” “你得小心那沉睡许久的野火”“我所爱的一切都在这张床上”“你爱我吗?
如果你允许的话”“先走的人不能哭”“人在适当的时候要出趟远门”“好好照顾你爸爸,他就像你的兔兔,需要你指点迷津”“我跟猴子一样穷。
哦,那就送给猴子一根香蕉” 男人自尊心大过女人,女人情感多过男人,男人比较理性,女人比较感性。
只有彼此懂得包容,才能走得更远些!
我实在是喜欢这样的故事:在帝国文明之外的土壤上,原始部落族群的人们渐渐把自己的纯真渗透进白人殖民者的心里。
饱受了被国家背叛又亲人离散的犹太人,也只有在这方土地才能抛却文明世界的残酷,慢慢疗伤。
女主人最终并不想离开非洲的农庄,在她看来德国已不是祖国,敌人仍然存在,那是一个积聚着恐惧和悲伤回忆的地方,另一方面,她想留在非洲也不仅仅是被动的逃避,这里有她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遇到蝗灾和村民一起奋力驱赶的她,生命已经牢牢的和这片非洲土地绞在一起了。
这种生活比起她在德国时当千金小姐的养尊处优,要来的辛苦太多,却也激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最喜欢的还是小可爱和欧瓦之间的亲密情感,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成见,那么纯真坦诚,实在太美好了。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欧瓦把小女孩高高抱起,叫她小可爱,而她呢,俯下身紧紧搂着他的脖子,抚摸他蜷曲的头发,这一幕我是打从心里发出了微笑。
欧瓦对小可爱的爱灿烂又细腻,他为她抓小鹿,在放学的路上张开双手迎她喊着小可爱…… 这样的亲密在最后告别时真叫人心伤,不过欧瓦的纯真还是让我更多的觉得如沐春风,也感叹原始部落人的智慧和洞察力真是远远超过所谓的文明人,记录一下欧瓦要离开时的对话:“你在这里干嘛”“我在等日出”“为什么?
你要去市场把狗卖掉吗?
”“我不要你看到我,拉姆勒和我要去旅行,第一个去旅行的人不能哭。
男人在时机一到时就该去旅行。
帮我和小可爱道别”“难道我要跟我女儿说,他走了,他不想再见到你”“小可爱会明白的,她一向明白一切,她的眼睛和心跟我们一样”“拜托欧瓦,跟她道别”“爸爸,欧瓦必须走,难道你要他的心死去?
”“胡说,道别又不会害死人,不然我早死了”“别走,你不想去旅行的”“好好照顾主人,他还像个孩子,你很聪明,要帮他指点迷津”
欧瓦说的对,男主人还像个孩子,他需要人指点迷津。
全片男主人给我的感觉是面目模糊而矛盾的,他虽然决绝的主张逃亡非洲却在非洲迷惘,他爱她的妻子却不知如何宽慰她又如何自我宽慰,他身为犹太人被德国驱逐内心却仍然对祖国难以割舍,他说他想要回德国去当法官为新德国出力,然而在女儿说“妈妈需要你留下帮忙,我宁愿留在学校。
为什么会这样,爸爸?
”他回答“我也不知道”。
最后结尾我太喜欢了,卖香蕉的非洲妇女和女主人之间的短短两句对话,满含着人性的善意,由此引发出深深的对非洲大地的眷恋,也隐隐让人对新德国的未来抱有一丝希望,我忍不住眼睛有些湿润 。
全片精致的台词太多了,真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片。
编剧就是导演,不知所云。
人,皆是复杂的,爱亦如此,可有时候,它也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只是一点点的关心,一点点的在意,也许隔阂无处不在,可破除隔阂的方法也是无处不在的
2003年,第7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影片对人物与环境的融合过程做了重点展现,叙事错落有致,心理刻画层层推进,避免了令人窒息的压抑感与痛苦莫名的挣扎,却平添了一丝漂泊不定的宿命。本片走冷峻的写实路线,所讲述的故事“泪水指数”高得惊人,但影片处处显得质朴、敦厚。
相比别的犹太人,这一家算是“幸运”的,没有传统二战电影里的悲壮惨烈,而是用平缓的节奏讲述了一个犹太家庭在二战时期的故事,没有硝烟战火,有的只是非洲大地上的平凡琐碎
犹太人身份让他们逃离德国远赴非洲,英国人的软禁形同度假,他们依旧是囚徒,只有肯尼亚广袤的土地以及淳朴的当地人才当他们是主人,忠心不二的欧瓦与一家三口建立的深厚感情足以证明,对无家可归的人无条件包容,这片土地值得一首赞歌。
一个男人想回德国的故事。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暧昧故事。加入了德国纳粹这个背景。孩子和黑人才是整部电影的亮点。他们用彼此的心消除了隔膜。只有他们的友情才是纯洁的,在非洲绽放出的一朵奇葩。
借用了煽情的主题才能获奥奖,与我看来女主或原著女作家既不忠于国家也不忠于犹太民族和宗教,并且滥情,起初如希特勒一样蔑视其他民族,非洲残酷的生活教育了她,相反男主却值得尊敬。电影技术方面也仅仅如其他,做成旅游风光片而已。
沒勁。
德国人总善于将国家的历史渗透到电影工业,三次获得奥斯卡的作品无一不和历史挂钩,。从剧本的角度看无非就是人在极端环境下性格的转变,但唯一性格不变的女儿这一角色的设计使情节更加顺畅和谐;不变的战争故事却也因背景到了非洲肯亚而产生变化。结尾的镜头定格得很诗意,很喜欢那个纯真的小女演员。
二战背景下的背井离乡,作为一部德国电影,《何处是我家》将“家”放置在了非洲,电影从逃难者的视角缓缓展开了一个从欧洲到非洲的故事,一家三口日常生活为引的展开,至美的非洲景色与非洲人的善良纯朴,让人融入了电影中的生活,而反种族性别歧视的内核,更是融入在了电影爱与包容的温情里。
是真的,so-so而已。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德语片,在肯尼亚拍摄,满满的都是回忆。提水的女人们,善意的围观的眼神,围成一圈嬉笑的孩子,治疟疾的奎宁,巨大的仙人掌,肯尼亚山,偶尔听得懂的斯瓦西里语单词,萨瓦那草原上的旱季,内罗毕到蒙巴萨的火车,沿着铁路卖水果的年迈女人,村落里的泥房子。呃,看着看着就emotional了
非常一般,不明白为什么炒的这么火。无论情节安排还是表演都很不自然,男主角讲话的声音很假,像是配音一样,镜头处理倒退至70年代的水平都不如。总之,非常非常一般
可不得不承认 我是因为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走错门了才来看的这部电影 结果却发现这部电影还行——除了对于家庭命运的抉择和男女主之间的相处方式我不太认同 小女孩的那条线还是不错的 她比爸妈可成熟多了
荣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奖的德国电影,几年前看过,重温仍被深深吸引,也许是因为导演忠实地呈现肯亚的原始面貌及主人公的生活,不渲染也不夸张,也许是因为出色的演技、动听的音乐及纯熟的摄影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喜欢男主角说的一句话,"我最爱的都躺在这床上"
德语片,在肯尼亚拍摄,满满的都是回忆。提水的女人们,善意的围观的眼神,围成一圈嬉笑的孩子,治疟疾的奎宁,巨大的仙人掌,肯尼亚山
没啥想说的~ 看的时候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来。。。
我要去非洲!
一家人不得不逃出德国,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后来他们在非洲大地上被英国人赶来赶去,因为他们是德国人。还有他们被勒令不准和其他白种人一起祈祷,因为他们还是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