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期待已久,尽管各类评分并不高,但依然掩盖不住其浓浓的时代特点与人文情怀,故事并非好故事,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故事,只是两代人在那段历史洪流里的漂泊、沉沦、抗争与破灭,只是生命个体在社会不断巨变中的随波逐流、逆来顺受与奋起挣扎,这是一部典型的年代电影,更是一部探索人类与社会的史诗,那样的时光再不会有,时代的创伤,社会的转折,新鲜的冲击,迷茫的追求,凶暴前的无力以及向前活着的动力,这就是那时的时光,独属于每个人生命过往的不朽时光…
阳光是给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的,演员要用姚二嘎起名要叫某某东,红,军等等。
不朽是给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的,例如8090后们。
演员要用小鲜肉起名要叫紫云翠翠等等。
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不朽表示看的那叫一个酸爽啊。
满地找牙、看到有评价说片子野心大,一些人看不懂是正常的。
野心大不是坏事是好事。
但能不能驾驭了野心则又是另一码事了。
最搞笑的是看百度介绍演盲井的李易祥演老油条开什么国际玩笑。
更搞笑的是网易娱乐也这么宣传。
不知人家老李作何感想我片酬在哪里?
让四十岁的人演高中生你以为人人都和黄恺杰他妈一样,不朽啊。
先说一下缺点,可能是后期配音和一些主演的演技稍显出戏,但是其它的大毛病很难找到。
电影讲的是80年代第一批恢复高考的高中生的故事,他们因为孩童时期的XX大革命,而走上了完全不用的人生道路。
而在他们的青春成长路上,历史和命运仿佛就是在和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
电影的布景实在是太考究了,服化道和音乐也都非常到位。
喜欢的情节太多了,比如说开头一段社会混乱下校园里因为抢肉包子造成的几方不同背景的学生的校园斗殴长镜头,这段长镜头直指物质匮乏的现实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比如其中一个主角因为迷上少林寺,但是在逃学出去却发现真正的少林寺里仅仅是放牛的生活,唏嘘感油然而生。
再比如校园里烧小书“焚书坑儒”和之后书店里恢复了很多文革中断版的书籍形成对照,还有结尾一连串情节让主角的人生从极度高光瞬间刺痛地坠入谷底,虽然戏剧但完全不失真。
电影非常突出地融合了80年代的各种特征,新旧交替,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思潮复兴,集体主义和机械化教育盛行,同时又用非常巧妙的细节展现了历史走向,比如用第一部引进片出现和收音机产业兴起表现改革开放进程,又比如将高考场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平行剪辑,既叙事又表意。
电影让我不由得反思,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年代,那个“高考决定命运”的口号到底意义何在?
曾经的通过学习逆天改命,到了今天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它让我看到时代的阵痛的余震是怎么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人们在历史的浪潮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
在本片面前,像《一秒钟》那样的浅尝辄止就显得相形见绌。
最牛逼的是结尾。
在刚竣工的大桥上,乡村的人们第一次走向外部世界,一辆是送状元去大学的车,一辆是送囚犯去监狱的囚车,两车上的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
状元和囚犯都面无表情,他们似乎也并没有为自己的现状或喜或悲。
他们到底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光头家族那个著名的分道扬镳的场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先说一下缺点,可能是后期配音和一些主演的演技稍显出戏,但是其它的大毛病很难找到。
电影讲的是80年代第一批恢复高考的高中生的故事,他们因为孩童时期的XX大革命,而走上了完全不用的人生道路。
而在他们的青春成长路上,历史和命运仿佛就是在和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
电影的布景实在是太考究了,服化道和音乐也都非常到位。
喜欢的情节太多了,比如说开头一段社会混乱下校园里因为抢肉包子造成的几方不同背景的学生的校园斗殴长镜头,这段长镜头直指物质匮乏的现实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比如其中一个主角因为迷上少林寺,但是在逃学出去却发现真正的少林寺里仅仅是放牛的生活,唏嘘感油然而生。
再比如校园里烧小书“焚书坑儒”和之后书店里恢复了很多文革中断版的书籍形成对照,还有结尾一连串情节让主角的人生从极度高光瞬间刺痛地坠入谷底,虽然戏剧但完全不失真。
电影非常突出地融合了80年代的各种特征,新旧交替,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思潮复兴,集体主义和机械化教育盛行,同时又用非常巧妙的细节展现了历史走向,比如用第一部引进片出现和收音机产业兴起表现改革开放进程,又比如将高考场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平行剪辑,既叙事又表意。
电影让我不由得反思,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年代,那个“高考决定命运”的口号到底意义何在?
曾经的通过学习逆天改命,到了今天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它让我看到时代的阵痛的余震是怎么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人们在历史的浪潮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
在本片面前,像《一秒钟》那样的浅尝辄止就显得相形见绌。
最牛逼的是结尾。
在刚竣工的大桥上,乡村的人们第一次走向外部世界,一辆是送状元去大学的车,一辆是送囚犯去监狱的囚车,两车上的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
状元和囚犯都面无表情,他们似乎也并没有为自己的现状或喜或悲。
他们到底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光头家族那个著名的分道扬镳的场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不朽的时光》前半段属于浪漫风格,后半段属于写实风格,各种残酷的现实接踵而来,尤其是鲁晓然未能保护好女友方紫云,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这段故事看着非常痛心,但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残酷,不能坚强面对生活,生活就会把你打垮。
导演闫然这一次真的是倾注了热情来创作这部电一影,所以才能让观众看到一部非常雨中不同的青春片。
虽然这个青春并不是那么美好,但很容易就击中观众的心,因为或多或少,每个人都经历了类似的青春。
青春有过痛楚,才会记忆深刻,没有人的青春是平平谈谈的。
《不朽的时光》讲述了在1982年的秋天,6个挚友对自己人生不同的选择 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未来,每一个人物都特别的饱满,对于文革的淡淡描写,对于高考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校长的几段讲话:“对于艺术生不学文化课的”“对于男人为了三种事才可以出手” 虽然有着高考的各种压力 但是文艺青年果然在哪个时代都有哦?
哈哈,里面出现的卡桑德拉大桥的海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片段 让我好激动!!!
还有,原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算禁书啊?
我这看的怎么都是些个…禁的呢……哈哈。
虽然是一批新人但是却演的情真意切。
这几天看的最值的一部电影。
可惜排片量少的可怜。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
”——题记 人的卑微在于生不知死,只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来到世界,却预料不到什么时候离开;人的伟大在于向死而生,明明知道会有死亡的一天,依然选择坚强地活着。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段时光无关生死忧虑,朝气蓬勃,活力充沛,那就是青春。
同样的时光刀,刻出不一样的人生路。
小然的青春是完美的,完美的不太真实,我内心是抵制的,所以他走上悲剧,应该是可以预料的。
文弱,怕死,无能为力救自己心仪的女孩子紫云,被强暴而成精神病,从此一生被毁。
即使紫云的伤害也是可以预料的,因为她的父母就是在文革时期,给施暴主谋的父母带来过伤害。
但小然的心,也会一辈子痛苦。
国庆与翠翠的一对,国庆这样的性格,自然知道了,如果不改正,肯定没什么好结果,可惜了翠翠,当翠翠在门外看着考上大学的同学们欢聚,我心里很难受。
美好的友谊,因为某些事情,相互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遥远。
如我们现在的同学友谊,因为在社会后,发展的不同,高中、大学的友谊,最终都可能变成陌路人,只留下青春时的美好回忆,但是很苦涩。
因为有的人幽居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里,可以翻出来看看,有的人却不可以。
因为那些伤疤一直会痛,说成全说遗忘都是假的。
这才是成长。
童话是用来骗人。
这场时光不朽,是因为他足够真实。
我想起来时路上的心慌,可能是那些雨滴,没有敲在挡风玻璃上,而是敲在了心上。
青春如若有張不老的臉,它一定會想方設法留下一道去不掉的疤。
其實每一道疤都有一段驚人的故事,只是有人的疤留在身上,有人的疤留在心裏,但總有機會提醒你不能遺忘。
年少總輕狂,青春總叛逆,人各有志,人各有命。
即便是曾經一起在青春歲月裏撒野的小夥伴,回頭看看留在案頭的合影,剩下的多半是唏噓和感慨,還有淚水。
6个人物,仿佛6首诗,刻画在青春的诗篇里,谱写在梦想的五线谱上,动听,悦耳。
直到那一天通往省城的大桥终于开通,那个期盼着的新的时代到来,包括任何人的青春终将被告别,但留下来的却是感动。
虽然时代的悲剧,捉弄了个人的命运,男女主的性格情感,在一次一次的起伏的漩涡中,凸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里,他们却活出了不一样的任性,走出不一样的自己。
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起了叶蓓的一首歌《白衣飘飘的年代》。
歌词里是这样唱的“在这夜凉如水的路口,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风里面你,还在怀念,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
”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隽永里有怀念,感动中存着美好而疼痛,却真实的青春。
家父因文革错过高考。
77年高考恢复,叔叔当年考上曲师大,却因是“可教子女”被人顶替,次年考上山大。
而对于我来说,五十年前(真的已经整整五十年了)这场灾难留下的只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只有在爷爷饭后闲谈时才能对当时的历史窥知一二。
电影描述的就是一群84届高考生不朽的时光。
影片的很多细节都有强烈的时代代入感。
有父母辈的女排情怀、手摇式炸桶爆米花、有卡桑德拉大桥和我也能哼上一段的《牧羊曲》。
电影整体节奏感明显,中期散伙饭是第一个转折,紧接着四个场景决定六个少年的命运。
林翠翠带着一种赴刑场的感觉搂着国庆说,我们的晚餐才刚刚开始。
唐宋予走出饭店听到小女孩唐诗背诵,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少林寺里,老和尚向徐迎春解答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现实。
桥上,紫云对拿着烟花的小然说,好灿烂。
小然回:还有比这更灿烂的。
是什么?未来!
高考结束是影片第二转折,命运把他们推向各自的战场,又直面了每个人的结局。
有的人迈出第一步时结局已然决定,他们对时代缺乏足够的敬畏;有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走不出时代的枷锁,他们为缺乏忏悔的父辈买单。
小然的父亲为小镇修建通往市里的桥,小然借助高考,修建通往未来的桥,但最后在现实的桥上各自离散。
电影本身而言,镜头取景、光线运用、幽而不暗的色调堪称完美。
故事结构不够紧凑,父子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但却似乎能从一些生硬的台词和结构外的段落看出导演曾经暗含的野心。
或许是敏感的题材和自欺欺人的审查制度硬生生让导演把一部历史剧拍成青春片了吧。
7.5分。
六个主角里,为什么落得最好结局的人是徐迎春?
因为他梦想最小,破灭的也最快。
影片中,这少年酷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去电影院看重放,平日也模仿着舞动拳脚,对武侠功夫世界十分神往。
赶上分班,被划分到了坏学生行列,以致于再也无法日日见到私慕的女老师,一气之下,理了光头,提着简单行李,赶赴现实中的少林寺。
结果残垣断壁之后,只见到两个放牛晒太阳的老和尚,徐迎春很失落,问方丈主持,电影里的少林寺在哪里呢?
主持和尚说,在电影里。
从此梦想破灭,少年回到了家乡,好好读书,还考上了复旦大学。
所以说受过佛祖点化的人就是有福气,而其他五个主角则没这么好运。
男主角,第一叙述人称的鲁小然,一直过着看似平静安逸的生活,超然于同伴们的残酷青春之外,但在得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人生迎来辉煌的下一秒,却眼睁睁目睹心上人被人拖走轮奸,由此心灵遭受重创,电影结尾时已经是一张苍白死人脸。
男二号应该算是梁国庆,狂霸炫酷吊炸天的不良少年,被分班到坏学生班级,一怒老子不干了,带着女朋友翠翠双双退学,在跳舞厅当起了马仔,终日打架。
一日女友被老大强奸,一怒石油浇上老大产业下的商场,点燃,爆炸,轰!
从此只剩下逃亡躲藏的命。
另一小伙伴唐宋予,是个老实壮实的傻孩子,暗恋鲁小然的女友,在情感失意,分班考试又失败的情况下,干脆选择另一种人生,从军当兵。
终于在小伙伴们高考前夕,成功战死沙场,尸体泡在河水里,瞪着眼睛,身上还携带着一封写在烟盒纸上,永远给小伙伴们寄不出去的信。
两个女主角,先后都是被强奸的下场,小公主方紫云因此疯掉,结局进了精神病院,小太妹翠翠赶上时代潮流,被判了流氓罪,入狱。
就是这样一个四个男生与两个女生的青春故事。
他们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青春期,然后被摧毁、被毁灭,失去了成长的权力。
从电影一开始说要建的大桥,到片尾终于建通了,大桥通往着未来,可主角们已经失去了踏上它的机会。
电影的一开始,充满青春气息、活力、明亮的少男少女,加上荷尔蒙十足的骚乱、打架、挨训的场面,让人会以为又是一部普通的国产青春片,然而影片后半段剧情开始发力,格局高开高走的让人吃惊,才让你意识到,这片子深得很。
从军的唐宋予给全片的宏观角度扩大了一个维度,战争画面与学校无忧无虑生活的穿插,以及后来唐士兵的死亡,都从人性、情感上让影片在艺术层面骤然立体深刻起来。
后半段残酷的东西很多,奏响了一首激昂的生命、命运的交响曲,给人的冲击几乎是一层接一层的。
在这样的人物命运走向下,唯一不变的永远是背景音里有女播音员毫无感情的在放送政治性宣言或者新闻,让人陡然生起一种厌恶。
这里似乎暗含了导演的一种嘲讽心理,无论如何,导演对政体、时代都是失望的,每个主人翁的收场也显示出这位艺术创作者一种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
但在电影技术层面,处理得很细,很好,处处可见功夫和心思。
比如电影一开头,头一个画面是下雨中悲伤的男孩,下一个画面是三年前的男孩在拿着冒着热雾的水壶倒开水。
从冷雨到沸水,完成了从现实到回忆的时空转变,热腾腾、人情味、生活味十足的年代画卷随着一个长镜头缓缓拉开序幕,进入了那个喧嚷、热情、躁动又充满信仰的年代。
(实际那一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金钱冲击开始滚滚而来,中国人民信仰开始迷失的一年)——充满怀旧气息的画面,让人一下子走回了久违的八〇年代。
片子有些地方发力过猛,有些地方显得刻意,比如开头云里雾里的几句诗句一样的序,最后才发现其实有点文不对题。
其实明白它想表达的意思,类似毛姆著作《刀锋》里面的那种生命残酷感“一把刀的锋刃是很难越过的”,来表达男主角经历了特别残酷的人生。
但它选用或者说是自创的句子是“一个人究竟要藏着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呢?
”还说“我曾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都是莫名其妙,故弄玄虚的,实际和后面剧情完全不搭边。
这几句在最初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青春爱情片,但实际全片关于爱情的部分很少,只有几个暧昧眼神的来回互动,或者几个缺少激情的吻和拥抱而已。
倒是着重描写了一下文革时期男主角父母受到的迫害,给临别前母亲的镜头十分深刻,让人恍然都觉得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
(开玩笑)但也有可圈可点的人物,比如范主任这个老师角色就塑造的十分出彩。
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娘炮、恨不得终日翘着兰花指的丑角形象,但实际在阴柔外面下,可见人物内心一种很坚硬、智慧的东西。
范老师要优等生鲁小然与其他几人划清界限,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一起读书、一起追求理想的才是朋友!
后来又骂其他几个打架的学生,说“自古以来,能让男子汉大丈夫不顾一切出手战斗的理由只有三个,夺妻之耻,杀父之仇,亡国之恨!
你们呢,就为了包子!
”还有后来因为分班被学生们报复,套上麻袋打了一顿吊在操场整宿,被解救的时候奄奄一息还强撑着的说“变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转而哭丧着脸:“我就是这代价——”演技之生动,不禁要拍手点赞。
白 2016/9/8
第一次见到闫然导演时,感觉他是一个很腼腆的人。
话不多,声音也低沉。
当时距他的第四部电影《不朽的时光》上映已没有多少时日了,而他也并不是很乐观。
毕竟艺术片在中国很难有市场,这是一个谁都要去面对的客观现实。
后来去了他的剪辑工作室,看了《不朽的时光》,被这部影片的诚意所打动。
几乎可以看到每一个细节都是精雕细琢,主题也非常深刻。
有些表达过于晦涩,我便问导演。
而他只是笑笑,并没有告诉我答案,让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
后来我在各种场合看了太多遍这部电影,每次看都有新的理解,却从来都没有枯燥过。
可能冥冥中有一种缘分,就这样的和闫然结交上了,就这样的我们整个公司都不遗余力的在为闫然的《不朽的时光》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虽然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制约,我知道也许无力回天的。
可是这是一个有魔力的人、一个有魔力的电影,无时无刻都在吸引着你的关注,让你不知不觉中就愿意把所有的热忱的生命状态拿出来面对这件事情。
到后来我总说,虽然没有参与到电影的前期创作,但也感觉它像我自己的孩子,当看到别人很不负责任很草率的来对待我的孩子的时候,我会出奇的愤怒。
以至于过程中不顺利的时候,我也没有克制的发过几次火、失落的一个人跑去阳台抽闷烟、甚至有时热泪盈眶。
虽然闫然导演年长于我,虽然结识的时间也不长。
而我感觉有一种很深很深的友谊诞生,坚不可摧。
短暂的过程中,我们在一起开了二十多场会,打过无数次电话,喝过好几场大酒。
闫然是个极其感性的人,有时眼神中泛着忧郁沉默不语、有时也会对这个荒诞的社会发表极其刻薄的评论、有时又极富有渲染力的去讲述他年轻时的所见所闻。
我说你真的是个很好的导演,因为在讲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让人产生一种画面感,不自觉的挖出内心中最细腻最柔软的感情。
闫然导演说话的时候用词非常讲究,都是出口成章,哪怕带着脏字也感觉是文绉绉的。
“乏善可陈”和“善莫大焉”是他最爱用的形容词,还有他总爱用历史典故来比喻他遇到的所有境况。
有时听着听着就会听入神,感觉前世就认识他,说的很多话在哪里也听过。
有次喝酒,他说了自己的一个癖好,我的印象无比的深刻。
他说他经常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准备好酒菜,等待着晚上8点的时刻来临,然后放上90年代时期的春晚,直到看到12点多春晚闭幕,好像自己就给自己过了一个年。
我听完除了感觉到好玩,也体会到了一种深深的能够打动我的情怀。
他还说了很多这些年在电影圈的所见所闻,为了创作《不朽的时光》所付出的艰辛,他说的时候总是云淡风轻,但我知道这每一句话的背后,都蕴含着苍凉。
后来才知道,闫然在当电影导演前的人生,是如此的光辉和灿烂,是让大多数人无比羡慕的。
而当他走进了艺术这条道路,便也走上了孤独这条路。
因为这个圈子总是逐利的,没有过所谓的成功也就没有一切的话语权……太孤独太悲壮。
可是他仍旧在坚守着这份孤独悲壮,也并不是只为了名利。
而我见过或者听说过太多在这个圈子里势利或者浮夸的嘴脸,能像闫然的这种低调且宠辱不惊的人很少,真的让人敬佩。
为了这个电影,我们整个团队花费了很多精力,可我总感觉做的还是不够。
“一个并不商业的电影如何进入公众的视野呢?
一个有情怀的艺术电影如何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呢?
”是我这些天总在思考的问题。
想着想着就熬到了电影开画的这一天,当我看到首日排片并不理想的时候,我有很强的失落感。
跟导演简单打了个电话,他说票房如何他并不在乎,尽力了就好。
可我多少还是自责的,为何不能再多出三头六臂,再去为电影多做一点什么。
值得欣慰的是,电影也获得了它应有的口碑,在豆瓣、时光、猫眼等平台都得到了国产电影第一梯队应有的高分;贾樟柯、管虎、陆川、黄渤、王千源、倪大红、许晴、黄奕、贾乃亮等大腕们也纷纷给这个电影发来了祝福;即便是以往极为苛刻的影评人们,也给出了这个电影非常高的评价……其实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电影更是如此。
我们总也过了那个最极端的年纪,懂得要顺应一切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刻意。
2016年4月15日,今天是电影上映的第一天,《不朽的时光》最后终究会如何,谁也不知道。
可就像一首很俗的歌的歌词一样,“只要为你再活一天我愿意”。
此刻,我们仍旧坚守着在为电影的每一天而做着努力,而电影本身也像是一个刚刚诞生的沐浴在朝阳中的婴儿一样,用自己独有的姿态在世人面前怒放,不迎合也不卑亢,不欢喜也不忧伤。
写到这,我的耳边响起了久石让的《太阳照常升起》的旋律,脑海中也浮现了疯妈周韵在《太阳照常升起》里的身影,她一遍一遍的对着火车痴喊:“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
他一笑,天就亮了……”阿辽莎,别害怕。
天就亮了!
故事和角色设定都很好,隐晦的表达了很多。可惜配音太让人出戏…人物服装和布景看起来也太像“道具”了。看得出导演很痴迷长镜头,可惜功力似乎还不够。
胸沉闷心搅疼得眼泪都无法流出。童年看着心中最权威最高大的父亲被批斗被众人踢打,唯一的心理干预就是母亲的怀抱,可母亲也是被绑着的后来还死去了……这注定是个悲剧,被政治和历史操了的悲剧,轮回转换无休止的悲剧!…另外,年代戏很难拍得像这般无漏洞,感觉特别真实,就像看到了我的父亲和爷爷。
只剩下导演心里那点翻来覆去的情怀,俗不可耐,就当老艺术家回顾展了
勉强三颗星,不知道是不是剪坏了。
平庸乏味的抒情以及矫情
跑步机上看完,居然还不错。要是能用方言就好了,云贵高原小城的每个人都说标普太违和。
太作做了。。。。那个小然的声音简直恐怖,听得全身发麻。
摆拍堆砌再配上这帮子塑料演员,音乐全程拉满,也是虱子多了不痒
虽然那个年代中旬我才出生,但是看着也非常感触,多少恩恩怨怨,都是文革那个泯灭人性的年代遗留下来的
伪情怀。
看过
这一代的伤痕来自上一代的错误,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啊!那个时代是不朽,但是带着腥风血雨
太过追求电影美学和技巧,而妥协了剧情与节奏,注定与市场无缘。
不是找一群年青演员打打杀杀就能变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第二,中国电影最可怕的就是伪情怀,还不如去重温芙蓉镇
是不是以为自己摄影特别牛逼,特别陶醉?
时代造就人生 不过 别妥协
从反派影评过来的,少见的能在近些年的电影中看到对于文/革时代的反思,看着像是一个少年成长的青春伤痛散文诗,其实也是一个国家在回溯那样一个时代的历史阵痛。故事的背景是八十年代出的劫后重振,而年少成长于这剧烈的思想变动之中,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从保守固化到新潮冲击,高考变成一道门槛,改变了那群少年们各自的命运,就如同那个疯狂的时代一样,也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代人、一个社会的命运。影片开始于一个时代的结束(八十年代初),同样也结束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八十年代末),命运的齿轮转动,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国家,某种宿命的悲剧一直在重演。
物质匮乏、青春作伴的80年代,加入了一点文革回忆,几个段落还蛮搞笑的。导演有想法,但过于追求画面感,连人物都有摆拍的感觉。男主好受~~~(等等,谷歌说他是赵雅芝的儿子?!)
朋友推荐得电影,看过还不错
鼓励一下。父辈的罗曼蒂克消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