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小清新,感觉有点类似“大龄剩女”嫁不出,有时候不是自己找不到合适的人在一起,而是自己本身出现了问题,太过于执着于自己所谓的那些要求了,还有个最重要的是自己本身就是个问题,没有认识到,要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中年时期难免多多少少会比平常敏感,多疑一些。
整个电影带着法式幽默感。
法国女导演德尼致敬偶像洪尚秀的转型之作,朱丽叶·皮诺什絮絮叨叨的爱情话剧,她颤抖着将一把情人一发发压入左轮手枪的弹仓,战战兢兢地瞄准射击,却拼得个弹无不虚发的可悲战局。
整部电影靠皮诺什令人信服的又傻又美和法国人几近幼稚的爱情偏执支撑,才没有跌入老阿姨欲焰焚身的俗套。
爱情万岁!
纵是中年又当如何。
电影第一镜是皮诺什的裸背,这位54岁的女演员保持着和C罗一样紧致的身躯,紧张敏感、骨肉匀停、每寸肌每块斑每条纹都在参演。
同样惊人的还有出演神棍的德帕迪约,一张脸上半点也没有失神,竟保持着和《大鼻子情圣》一样深刻的轮廓……男神女神的惊世之美是因为他们从不肯退守自己身体的圣殿吧。
拍手叫绝,没有制造虚幻,直接老辣,端出真相但并不沉重,反而给人勇气,很高明。
看简介以为惨兮兮,没想到很幽默的轻喜剧,奇形怪状的男人好多,庸俗的银行家,自私的演员,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难民。。。
很尴尬无奈的滑稽感,带点苦涩回味。
女人难免深夜哭泣,没人知道她在想什么,傻乎乎的。
比诺什来演很好,她有双不老的眼睛,形成矛盾感。
演技炉火纯青的她比玉女时有劲多了,有血有肉。
人类所有的困境都差不多。
博物馆的朋友帮她分析,劝阻她和死追她的难民在一起,给了她忠告。
接着占卜师娓娓道来,温柔的乐声响起。
要小心被人当作拐杖或者过渡利用,你不能伤痕累累地从里面走出来,他会将你蚕食殆尽,还非常享受。
好好照顾自己,小心不要陷入陷阱。
你的未来在别处,一生挚爱另有其人,不在过去的人里。
你会遇到更好的人,更有魅力,更有深度。
你需要的是某个不平常的,具有冒险性格的人。
他是值得信赖的,可靠的。
你没披上保护衣,这样更好,你还会经历许多。
顺其自然,寻找内心的暖阳,同时敞开心扉。
最后一个词open重复了几遍。
好的电影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太好笑了。
看完爸爸说了一句,爱情需要棋逢对手,势均力敌,我觉得没错。
作为追求浪漫与自由的西方文明之一,法国人天然就有追逐爱的执着与高傲。
无论是花样年华还是人生过半,令人心驰神往的爱情是时时刻刻不能缺失的生活必需品。
一个人到中年的女画家,从婚姻中走出,在追寻中迷乱,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情归何处”。
在求而不得的道路上,反复试错,反复寻找,直到迷失方向,直至痛苦不堪的过程。
昔日美丽的容颜徒增皱纹,但是眼睛神采依旧;尽管已不是青春少女,但是衣服的领子始终开于两胸间,自信而美丽。
生活没有过多的经济压力,女儿也暂由前夫抚养,女主伊莎贝拉没有任何除情感问题之外所要面临的窘境。
整部电影在她与无数男人的情感纠葛,和独自哀伤落泪中交织展开。
与不能和妻子离婚的混账油腻银行家,与有妇之夫的帅气舞台剧演员,与在舞会偶遇的没有合法居留身份的平凡人,与画廊的非洲裔合伙人,与还心存留恋的前夫。
她需要来自另一个人的温度,牵手、拥抱、亲吻来驱走内心的孤独,却越来越深陷冰冷黑暗之中。
问题就在于,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在期待什么, 找寻什么,前一秒还觉得完美到不行的对象,下一秒钟就分崩离析。
对于不能明确自己的诉求,最后不得不去求助一个心理顾问或是算命大仙,影片最后女主和算命师两个人长达10分钟的交流感觉都是苍白的忽悠。
企图通过别人的指引来确定未来的方向,从而确定在寻找的人是谁,他在哪里,最终的结果可能只可能是没有结果。
朱丽叶比诺什如此大胆的尝试,一把年纪还不惜全裸出镜,也是对艺术的疯狂献身了。
这很崇高但却对必要性不敢苟同。
那几个独处时难过得流泪的镜头,也是朱姐奋力的想要渲染当下孤独的感觉。
除此之外女主伊莎贝拉还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呢?
善变的,情绪易波动的,没有主见的,甚至还带有一点点自私的,这些加起来把这个人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终日沉迷于纠结爱与不爱,得到与失去,最终除了造成混乱,自己和周遭人复杂的状态,其他无一益处。
无论身处何地,与什么人在一起,寻找属于自己的inner peace真的太重要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和的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给心灵片刻暖阳,不是靠别人,而是靠自己。
1/与银行家的性爱开场,非引诱性的观看方式,稍许有些不适,肥胖的身体,不享受,为何要以这样的一场床戏开场,反倒舍弃之后任何可能融洽欢愉的性爱?
卫生间那场戏,她跟女伴讲到她的性高潮来自于对身体之上的肥厚肉体的恶意想象,加上第一场戏中,侧重于她对他毫无回应,只琢磨自己如何达到高潮,当他擅自停止,她没有达到满足时,她的反应是恼怒,便催他快一点结束。
于是,在她与银行家的关系中,她享受他对她的关注膜拜,性爱中的真实关系是她不爱他,她只享受来自另一个阶层--为画家提供现实可靠的经济支柱的人--他对她的膜拜,而她平衡两人社会地位的方式,是对他的丑化性想象,但酒吧里他在一阵恭维之后强调自己的家庭生活时,她的确感觉到,这段关系他想要掌握大权,他对她的膜拜与爱并没有超出的部分。
她在餐厅和卫生间跟女伴讲自己的故事,哄堂大笑也好,内心隐隐地目的之一可能是炫耀,她自顾自追进卫生间跟女伴聊,女伴礼貌地应和,离开的时候,她先走上楼梯,稍微有点俯看的角度大概表示她在内心宣示了一丢丢赢了女伴的虚荣心和傲娇,这时她才问,噢,一直都在说我的事情,你最近还好呢。
恩,两人的朋友关系中,她应该是占上风的那位。
女伴仰视着她,不卑不亢地说挺好,她接着问,女伴只说了一句话,大概是我跟他越来越好了,在各个方面都更融洽了,下个镜头切到她在地铁上怅然不爽地重复女伴的话。
细腻的表达方式,女人之间的比较炫耀得意失落都在里面了。
回来,她与银行家的酒吧的戏,镜头来回在两个人之间的游动,平均受力,没有任何情绪跳点。
之后,他追了她两场戏。
第一场戏,当她言语暴力刺痛他时,他说了一句话,大概是你的这种生活有没有未来,还要过多久之类,哇哦,其实两个人的关系一点都不对等,相互利用的状态,他利用她装点自己的豪宅,她用他给自己的画室贴点金;第二场戏,游走在画廊展览的银行家,买画是一种艺术投资的同时,也是猎艳过程中的投资。
2/与演员的对话则完全不一样,不断地出现特写,跳切,睫毛闪烁,嘴角微抖,盯住他的脸部的虚化,抛出信息,气味,接住,又扔回去,然后到了车上,她在逼他把这个暧昧讲清楚。
这次换了他是那个mr charming,在银行家与她的关系中,互换了位置,她享受到了性爱,他却受了挫,想必两人在这段关系中对自己和对方的位置的定义发生了错位,后面没有谈妥的部分原因也有一些不断相互试探对方的定义底线和规则之后,相互放弃的感觉,她一贯手法是通过离开与不再见面逼他做决定。
3/在森林里发怒那场戏,好棒,天地人神都是你们的,拿走吧,连带着海德格尔都搬走吧,都塞到你们的小茶杯里。
所以,那场戏,她在做的事情是将自己跟自己所属阶级的其他人划清身份,我跟你们不是一种人,不是一类人,我不喜欢你们的矫饰虚伪,但问题是即便她要搞阶级划清,也不等于她能够跟对立的劳动阶层站在一起,这就是这种人尴尬的地方。
这一组戏基本在讲这个事情,那位高中毕业的有点土气固执的帅大叔跟她跳的那支舞真是诱人啊,全片最来电的一场戏了,满满地诱惑啊。
这里的叙事方式蛮有意思,这段感情的讲述方式是巴尔扎克的贝姨式,他们那和谐且电光雷鸣的相处过程肯定是出现了些不和谐的地方,一般的表现手法会是把这个过程描绘出来,但这里是通过与自己的前夫要钥匙的方式透露了一点点信息,她放弃了与前夫和解的可能性,跟前夫要钥匙打算给新人,春光满面,接着跟邀请她去度假的这位同一阶级想要跟她约炮的画廊人吃午饭,这时,才从她那里知道,原来他们俩好上了,啧啧啧,紧接着情感初期的甜蜜感被对方有预谋有恶意的中产中年男性的现实爱情观撼动,然后跑去一个非常不中产阶级的桥上,地铁还是火车的地方,打了个电话,质问这位有点土气的帅大叔,不是质问,是伤害了。
4/果然,她做不到,艺术家的游离只能寄生在有钱有闲阶级。
于是,她握了黑人男性的手,对方回吻她,但并不打算给她一定的许诺或陪伴作为安全感。
这个年纪了,孩子都好大了,都市里中产阶级的成年人之间的情感,兜兜圈圈,经验老道,都不愿意给予,都恐惧失败,也都不愿意投入,只喜欢安全地享受暧昧,享受自己内心对一段感情的想象期待性的彫啄,害怕任何一个破坏者。
结尾,一位同样在感情中兜兜转转的中年人,住在橘色灯光的玻璃房子里,讲着她,同时也是他自己。
她的故事之所以好看,在于她仍然想要爱情,但她想要的那种爱情附加值有点高,跟她遇到的这些男人能够给予的东西不匹配。
5/突然想起来,有些时候的镜头的运动很微妙,跟帅大叔跳舞时,镜头随着她的身体往上移动--靠近帅大叔--也淡淡地跟着往上移动了一点点,造成一种她涌上来的错觉
在克莱尔·德尼的浪漫喜剧中,一系列不合适的男人走进了一个巴黎女人的生活。
“你让我不安,”朱丽叶·比诺什在《心灵暖阳》中说。
“我没想到会这样。
”这可能是整部电影的座右铭,由刻薄的克莱尔·德尼执导。
她最伟大的作品可能仍是《军中禁恋》,这是一幅刻画外籍军团士兵的画像。
她最令人不安的作品是前卫的大屠杀《日烦夜烦》。
她最近的作品《混蛋》是一部关于性虐待的重口味影片。
所有这些都给她的最新作品带来了某种恶作剧气氛:而它本质上是一部浪漫喜剧。
比诺什饰演伊莎贝尔,一位有着复杂爱情生活的巴黎艺术家。
事实上,这并不复杂,只是一个接一个,一系列不合适的男人在她的雷达上漂流。
在最简化的层面上,这部电影是建立在性坦率的场景之上的,有已婚的银行家,自私的演员等等。
故事结构看似简单,我们几乎没有注意到人物细节的增加,直到最后比诺什消失,只剩下伊莎贝尔,这是一个巧妙的技巧,然后是一个狡猾的结局。
By:Danny Leigh
很细腻的片子,虽然女主是中年女性,实际上却可以窥见所有都市人的情感迷途。
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与他人的交集不止步于工作,获得慰藉和生命活力,但是又都怯于深入交往带来的复杂应对和未来的的不确定性,暧昧时反复提醒彼此这不是爱情,连好感也要极力克制。
可是,即便是仅有的好感,人们也都是害怕失去的。
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加畏首畏尾。
情感的进展慢也慢不得,因为机会转瞬即逝;快也快不得,因为激情迅速冷却,难以成为绵久的爱情。
人们并没有放弃对终生伴侣的期待,却把一个个来到面前的都变成了情人,也只有这样,ta才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失去,而实际上,ta却可能已经丧失了某种爱的能力。
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社会环境对人类异化的结果。
我认识一个女画家,觉得朱丽叶·比诺什演得跟这位女画家的性格简直一模一样,女艺术家难以捉摸、反复多变的心思,敏感善变的脾气,全都在比诺什一颦一笑的细腻演绎里展露无遗。
这恐怕不是克莱尔·德尼一贯风格的电影,观众看不到以往印象派的摄影风格,也没能体会到欲望流淌的氛围,更没能见识到标签式的跳跃性叙事。
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段接着一段的正反打对话场景,以及偶尔让人莞尔一笑的幽默对白。
这比较接近传统爱情喜剧的套路,尽管到最后女主角依然没能找到真爱。
有点像陈国富的《征婚启事》或洪尚秀的自嘲幽默感,但我觉得更有新浪潮导演侯麦的哲理意味。
德尼致力探讨爱情对于女性的意义所在,将焦点放在挖掘女性在寻找爱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尤其面对爱情时不知如何付诸行动的女主角,刻画得入木三分,女性观众看的话必然会有更多共鸣。
尽管这回德尼的风格变得异常平易近人,但影片的配乐依然精彩,在衬托人物心理方面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细心的观众还能在影片里找到Tindersticks的唱片封面,The Something Rain以及《日烦夜烦》原声唱片的野性血腥画作。
Love stories are all alike, so are the love problems.但爱情游戏好玩就在于它永远可以被解读为一道绕圈跑的谜题,总有人想不清,看不清,捉摸不透深陷其中。
追其原因来并不是不能够,而是选择不去懂。
因为人本性软弱,我们的差别就积累于那一点点的谁比谁更能够直视自己,直接,坚定,克服畏惧的那种,直视自己。
越透彻越明白,人生的各方面皆是如此。
而后的答案也永远只有一个,爱与被爱。
这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Love has all sorts of shit problems, yet love itself is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人有什么办法,只能臣服。
可话说回来,年近50还有比诺什的颜行,女人如此也足矣啦。
观影过程中,和朋友交换了一点观感:法国人怎么会把拥有一段浪漫关系看得如此之重?
要是放在中国,绝对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所有的爱情都会落脚到成家上,而成家,是为了立业。
如果有谁把爱情当饭吃了,定会遭来群嘲:这人有病吧。
女主偏就是病入膏肓之人,一副说什么都得找到一个理想伴侣才不枉此生的架势。
她焦急地寻找,身心俱疲地从一段关系走出来,再强打精神投入一段新的关系,有时甚至一段关系未了,又身陷另一段关系中。
她的身边似乎从未断过伴侣,但凡失去,哪怕只有一刻,也会让她陷入抓狂和绝望。
获取关系是爱欲的一种展现,倒是顺应这个高呼人性解放的时代,但个人觉得,实在没有必要放大这种关系在生活中的分量,毕竟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容许个人欲望无限延展的地步。
看她费力脱下那性意味极浓的细高跟长筒靴,卸下凸显女性线条的修身皮夹克,换之以松松垮垮的毛衣,或是肆意露出肩带的小背心,舒舒服服地来个葛优瘫,每次了断,她都会发出“我累了”的感慨。
可以想象,她在这些关系中未尝不带有献媚的成分。
她密切关注男人的一言一行,细细揣度对方的心意,急于求证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预设,踌躇不定,这样的关系难免心累。
然而,放松之后,是更无法承受的空虚。
女主似乎总处在极度缺爱的状态,辗转于一个又一个男人身边,然而女主本性并非水性杨花,她真实的目的其实是追求一段关系的长久。
对此,影片里有段隐喻,一位艺术家绘制了一组天空组图,分别描绘每天同一时刻不同的天空,据她观察,天空那种固定不变的状态大约只能维持40分钟。
正如基于欲望的关系,绚烂炽烈却又变幻莫测,泛化了讲,其实关系场都是流动的,处在关系场中的人也不会恒定不变,借用村上春树的话——“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女主心中的Mr. Right,又何尝不是被不断刷新着定义?
可女主还一心笃定:人对了,关系就能长久了。
关于关系的固化,东方人自有一套智慧,那便是淡化欲望成分,靠伦理维系较为长久的关系。
片中女主的那位黑人伴侣也有类似的见解,他固守着“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理念,只愿留住最初的美好感觉,不过这种节制未免刻意,导致的结果是举步不前。
女主的心结,用佛家术语来讲,是典型的“求而不得”。
她自然不懂得用东方思维来化解,而去求助了一位占卜师(占卜师自己才结束了一段关系呢,不愧是浪漫之都)。
女主的求教始终绕不开“谁才是我的真命天子?
是A,是B,还是C”之类她最迫切关心的问题。
占卜师各种忽悠,努力劝诫她放弃对结果的关注,对未来抱怀一种迎接可能的开放心态,blabla……。
阳光终究不是别人能给予的,女主的恋爱饥渴症也无法依赖所谓对的人来治愈。
回到片中的一个场景,圈内人一道踏青,美景当前,众人赞不绝口,可女主无心赏景,反而借风景的权属问题大肆泄愤。
其实不管你怎么与世界过不去,风景始终在那里,我们缺少的,只是看风景的心态。
p.s.为被删减的7分钟和被掐掉的片尾鸣不平!
😖😖😖
带着法式幽默气息,讲述更年期女人的性事危机。嗯,人人都爱比诺什~(结尾竟然跟CMBYN一模一样)
或已超出德尼范畴,以至后半段飘得不受拘束,比诺什重新定义“孤苦伶仃”。
终于又看了一部Nicolas Duvauchelle的片子,我爱的第一个法国男孩啊!“我原本以为第二天醒来会超幸福呢”,片尾大鼻子情圣那段笑趴。嗯,挺话唠的,因为沟通不顺畅吧,法国渣男现形记了。
???
7.3 第一部德尼,很温柔的法式爱情小品,比诺什阿姨真是轻佻迷人,全片充满了女性的细腻和知性,结尾的算命还挺有意思的。伊莎贝尔这样的女性才是时代趋势。
你能到我家坐五分钟吗,不能
这法国人也信算命?
@2022-07-22 22:44:42
中年婦女對於愛的渴望探詢,對白與形式上讓我想到洪尚秀,但這年齡如此對愛狂戀公開的大概就剩法國人了吧
简直是失恋之后两个月老子的精神写照。真的,心里有坑换一百个人也填不上,兜兜转转只能把自己虐得体无完肤。
又是对小津无尽的清单的一次变调,甚至连惆怅中又暖暖的感觉也一样,就是对白有点啰嗦,虽然有那么两段真的很真实的喜感了
陈国富的《征婚启事》嘛。按说比诺什演技还不赖,客串的演员也都喜欢,但我是实在看不得那么多的尬聊场景。(我是多么讨厌洪尚秀啊)
中年小清新,大龄女子嫁不出去都是有原因的,真zuo阿,也真是遇人不淑啊。比诺什太贤良淑德,演这类角色不太合适。最后算命一段实属亮点,算命的说了根没说一样。
3.5
Finally got another Vendredi Soir with the same level of intimacy but all the sensuality was replaced by the (perhaps unintentionally) self-deprecating comic feel. 中老年妇女的幽默感 never fails to amuse me
关于中年女性的情欲肉欲的渴望与贪念,理想和现实永远都会有差距。只要挑剔,就用不满足。(通俗的说:就是太安逸了,没有经过风浪……)
女导演的视角反而很直男,比诺什值得更好的剧本角色。
还是可以看的吧 但短评能不能不要提洪尚秀了啊傻逼
不好看且啰嗦。
有很多女导演才有的特别细腻的地方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