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觉得观看量变成了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换做以前我会在第一集后秒换下一部,但看到它6集半小时的体量,我还是坚持下去了)其实我觉得人生大部分事情都不需要彩排,内森为现实彩排,但又闯祸,接着为彩排彩排,这样下去,我只觉得永无止境。
有时他是在彩排如何不犯错误,有时他是在彩排如何迈过错误。
前者我认为不太有意义,我们需要犯错,才能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避开一个个小错误并不会让人生一帆风顺,让自己毫无瑕疵。
后者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治愈方式,不断重现问题,来走进自己的内心,现实中可能我们需要时间和阅历来认识自己,而彩排确实是一种捷径,虽然不知道两者得到的答案是否一致,但我觉得这才是有意义的彩排,而不应该是对别人怎么看我,我怎么不让朋友生气的琐事不断练习。
(我不太喜欢纪录片,所以也不太喜欢这样的伪纪录片,很多时候我更喜欢看到戏剧性,在一个个不大不小的戏剧中思考角色,思考自己。
我知道生活充满戏剧,纪录片其实也充满戏剧,但它们会用一种平淡无奇方式将其叙述出来,生活已经足够无趣了,我可能是想在影视剧里活出更有趣的人生。
)
我试图揣测这个show的来源,也许源自电话客服公式化的应对模本,也许源自精神医师对社交障碍人士的应对建议,也许就是源自内森绝对旁观者的野心。
我难以想象赞助 法务 制作团队抱着怎样的信念去完成这一整个类似于社会实验一样的节目。
我仅仅做为观众,就焦虑的仿佛一只走在海滩的水鸟,点起脚尖生怕湿脚,担忧着是不是触碰了拷问人性的边界。
第一个情绪引爆点:为了跟上模拟养育的速度,浴室镜子用特殊成像加速面容的老化,院子环境和季节风景也会随之人为改变,院中植物也会根据时间流逝速度人为地从种子换成苗秧再换成从超市买来假扮丰收的果实,只是百密一疏,不经意间会发现院中“采收”的作物会有忘记撕去的超市标签。
第二个情绪引爆点:套娃旁观。
办了一个演员培训班,为了审视培训班的效果和参与培训的演员心理,他复制了整个培训,自己扮演了其中一个不太融入的演员,试图通过尽可能贴近所扮演角色的生活去揣摩这个演员不太融入的内在动因,甚至为了更贴近这位演员悄悄住进了他的房子吃他的东西。
他回避提问、采访、对话的形式,只是观察体验甚至入侵别人的生活。
第三个情绪引爆点:为了理解扮演亚当的小演员在演出结束后不愿抽离角色的状态,内森先是一遍一遍复盘与安杰拉的分手段落,但由于安杰拉无法真正相信模拟养育的情境,且愤怒于内森近乎自恋的掌控,内森又试图扮演起扮演亚当的小演员的妈妈,并再一次复制从试镜到参与模拟养育直至最后杀青的过程。
影片最后内森在安慰表演着无法抽离模拟养育角色的孩子时忘记自己在扮演孩子的妈妈。
应该拍摄一部番外篇,组织一个心理医生团队分析一下每集内森展现的人格:自恋?
回避?
偏执?
完美主义?
整个都有一种很拙劣追赶真实的感觉,但能拍出来还挺有意思的。
喜欢第6集去Remi家的那段内心独白“It‘s strange to be in a real child's home after been in a fake one for so long. I wasn't used to this level of details. Every object is perfectly placed but nothing was by design. It was a work of art” 即便真实永远无法企及,每个人的情感、即刻反应和他携带的整个个体生命史玄妙到无法把握,但是把rehearsal当作切换视角的机会也蛮好的,就像第一集彩排说了但实际没说的话。
归根结底,rehearsal是另一重时间的真实,永远可以不断剥离出新的体验和感受,在原本的人生线上拉出一条平行时间线。
刚想把辛辛苦苦写了的四百多字复制到影评发布,结果一手滑点了剪切,被覆盖了。
心态大崩。
评这部剧可能真的需要攒点功德。
看时一直在想,耗尽气力、苛刻得近乎强迫症地一遍遍谋划真实事件的预演,真的能相信虚假布景和演员构成的场景就会是未来真实事件发生的样貌,说服自己百分百投入进去吗?
当所有事件都是自己谋划并撰写的脚本,一个人如何能认为这种自我感动的模拟,能真实捕捉复杂的现实生活——永远充满意外与惊喜、绝望的蹉跎与真情的转机——的本质?
或许都只是这部反复被强调其存在性的Show事先策划的表演?
其实真与假又哪有那么重要。
再精心的策划也无法脱离这一现实:最大的变量是人心。
当没有父亲的小演员雷米执拗地在“戏外”喊着Nathan“Daddy”,当扮演九岁Adam的小演员在最后的短暂出戏后欣然笑起来,拥抱Nathan,这就是最真的真实。
而作为观众,虽不可能辨别Nathan所有呈现出的感悟和触动是真实发生的还是节目效果的一部分,但仍该相信,哪怕怀揣着目的策划这样的情节,最后也会在现实体验的真实参与感中被深深触动吧。
毕竟,就算是出演,虚构场景能带来的真实体验与情感波动却不会骗人;所有你经历的,最终也都会化为你的一部分。
至此,刻意打造的虚拟彩排空间已打破建构起的作为现实生活“副本”的边界,与生活交融,不分你我。
以一种看似荒谬的形式出发,最后却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又何尝不是证明生活充满喜剧式巧合的精彩的最佳佐证呢?
——能通过反复彩排获得生活的成功这个概念真的很吸引人,但别忘了,彩排就是生活本身。
4.5/5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只有六集的第一季。
内容很紧凑,是纪录片?
是真人秀?
是社科实验?
或许都是,又或许都不是。
初衷永远是简单的:为了避免某些不愉快,参与节目可以让人生的某个片段通过彩排的方式一遍遍重来以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乍一听仿佛没啥问题,面对过去的某个瞬间,你一定希望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处理。
为了避免新的遗憾/问题,不如彩排吧!
一开始当然进行得很顺利,但随着节目的进行,彩排变得有点失控。
站在观众的视角,关注点从彩排的内容逐渐转到了彩排本身。
随着演员入戏问题、情感问题,甚至是运用儿童“演员”的伦理问题的出现,让整个作品有了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和维度。
“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彩排本身就已经够了”在某个彩排过程中,主角沉浸在情境当中袒露了真实的自我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已经可以坦然了,是否真实,还有那么重要吗?
“你一直在顺从别人的意思避免纷争”彩排的某些片段让Nathan(制作人、导演、编剧)想到自己真实的生活关系。
顺从他人是一定的,如果忠于自己的感受,又怎么会想要彩排并发起彩排的项目呢?
但这样的顺从是会爆发问题的,当他开始违背一些应当遵守的原则,介入到彩排中并开始“关注”自己需求的时候,又似乎倒向了天平的另一端,忽视了原来体验人生的人的主观感受与设定,在与之爆发矛盾之前,当然也要不断的彩排。
而这些彩排,并不足以帮助Nathan准备得更加充分。
“你不能改变过去,但或许可以改变看待它的方式”混乱继续,状况百出的彩排迎来了最大最真实的挑战:一个儿童“演员”出不了戏了。
或许是彩排太过真实了,或许是孩子年龄太小了,又或许是他并没有接受过表演训练,无论如何,参与彩排的几个小时,是他真实经历的人生,期间产生的情感也都是真实的,也是这份真实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误”。
为了弥补这个“失误”,Nathan通过各种彩排了解到底是过去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但结果并不理想。
当他尝试用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个“失误”,仿佛一切都变得“有解”。
“表现得像一个父亲,但没有感觉是一个父亲”一直觉得集体入戏是很难的,如果没有专业的带领所有的反应都只是机械反应。
做状当然容易,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真正成为角色需要大量的功课。
Nathan“调教”演员的方式应该接近于体验派吧,观察、对话、感受、体验,但再精湛的模仿也只能是无限接近,成为那个人的最后一步只能靠演员自己去揣测。
但对演员提出的要求可以有多少呢?
有没有标准可言呢?
“感觉”当然是很重要的,这决定了试验者能不能入戏,真正达到彩排的目的。
看到很多评论在说觉得彩排毫无意义。
我觉得这些人一定是幸运的,因为不用考虑那些需要“彩排”的瞬间是否会bother自己,某种程度上大概是更“表里一致”的吧。
一开始看剧我的注意力一直在彩排怎么进行,后来慢慢发现Nathan或许才是主角。
如果每个节目都要有所谓的人物弧光,或许Nathan在彩排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真实的自我需求,开始在意感受本身。
前一阵看到一句话,百度了一下原句是这样的: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彩排大概真的没啥必要,要允许自己go wrong,允许他人go wrong,并“宽恕他70乘7次”,“难过也没有关系,因为那说明你能感受,能去爱,能信任别人”。
“惊喜让人生更美好,有些事你要有准备,但……你知道我的意思。
”抛开剧情和立意,不得不说HBO是真有钱,也是真信任制作人。
这样无忧的创作环境,还愁没有好的作品吗?
看第一集觉得创意不错,对这种社交局外人风格的旁白始终有点偏爱,从Nathan决定加入扮演父亲才真正感兴趣。
Patrick缺席彩排的那天,和女友去游乐场吃漏斗蛋糕,Nathan赶去赴约对方手机却没电了联系不上,他们就再也没见过,他这样从《彩排》精心打造的世界退场,进入了真实生活,而Nathan找不到他。
假装一家人在草地上奔跑,画外音平静地说The rehearsal was working,而画面里的Nathan笑着倒在地上,他说"No,help!",所以,排练成功到底是好是坏呢?
“我经常嫉妒别人,他们毫不费力就能融入这个世界,他们能就那样相信一切。
”Nathan把青椒的标签翻到底面,让人弄不清楚这样做是为了说服谁去"just believe",这一刻我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判断,也许这并不是一部
如果学得不好,也不用怪自己,毕竟,你还可以当一个好导演。
应该算是同时采用了纪录片与伪纪录片的方式进行糅合,为了让特定的人有效应对即将发生的突发状况而将场景以及对话提前还原,进行数十次彩排之后不断纠正应对方式以期达到完美,看个开头就觉得题材蛮新颖,希望后面也很好看。
——————————————————————————这一季最后的结尾让整季无限拔高,观众会感觉到明明其实应该是在意料之中,(毕竟前面有很多伏笔,比如说为了让女方赴约第一次参与彩排,比如说错过“孩子”成长而请求时间倒退等)但依旧会被这个近乎学术性的中心论点而难到。
无限推演之后经历的失败,强迫我们去思考人类真正的情感以及程序式应对策略,进而关联的议题比如说老套的AI未来是否能代替人类等等。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真人秀或者某种实验能够带来的思考。
观看的同时会感觉剧情进展带来的套中套,主角为了准确猜测对方心理情绪而对同一场面不断进行重演,甚至进行角色对调,自己去扮演不太理解的另一方,揣测他的想法。
顺着创作者的圆圈走下去会逐渐感觉到深陷入主角的被封闭的道路中,越来越窒息。
至于在结尾处“No,I’m your dad”,说实话我也并不认为感情匮乏的导演100%的真情流露,更多的可能是迷失自我的迷茫感使然。
这部剧的核心是在提前精心编排每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下,我们是否能有效剔除所有因变量的不确定性,像是机器人执行AI程序一样,建构出一整套事无巨细的树状流程图,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动作、姿势、谈话、事件都预演数十遍,应对外界所有的可能反馈,都有一个对应的执行方案,不会有任何预料之外的兵荒马乱、手足无措。
在某种程度上是把人赛博朋克机器人化了,试图用绝对理性去统摄一切。
但是真实的生活是无法完全剔除非理性的,这部剧的结论是其实我们没法真正地与他人感同身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鸿沟和间隙如巴别塔一般不可弥合。
镜像之镜像,演绎之演绎。
导演在为演戏排练的表演课堂上,以演员身份和其他演员以及他们的演绎对象对话,表演的全程被跟拍为纪录片。
剧集里的真人群众演员扮演的是参加表演课程的群众演员,他们需要演绎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广大群众,从无名小卒到无名小卒。
但是依然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戏里戏外,都是戏。
戏里的人混淆了真实与虚幻,比如群演小孩子分不清戏剧与真实。
在排练的过程中,自编自导自演的导演Nathan有时候直视镜头,对着画外的观众或是自己直接对话,打破了第四面墙。
为了模拟人生而进行的人生演习,最终却让这一切虚妄的总策划和导演分辨不出,哪里是梦境、哪里是现实,自己的身份和人格到底是演员,还是真实的自己。
太喜欢了,近年最喜欢的剧之一。
彩排指的是内森通过帮助求助者搭建真实生活场景、聘用演员排练,帮助求助者解决其关系中的问题。
整个剧集中摄像机始终在场,导致剧和综艺之间的界限、剧本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很模糊(个人觉得还是该是剧本吧!
),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引发了更多犹疑、更多思考。
而剧本实在是太好了,整个剧情的主角、母题在过程中慢慢调转,我真的太喜欢了!
整个剧共6集,从结构上其实可以分为第一集(引入)和第二到六集(主线故事)。
第一集用帮助求助者面对坦白局的故事,来表现彩排的程序、步骤,很抓人眼球;第二到六集每一集有小的帮助求助者的单元故事,但最重要的是主线,也就是一个女性求助者希望彩排成为母亲、养育孩子的过程,而内森决定自身参与这个过程,彩排成为父亲的过程。
但是,其中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的主角和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的主角和母题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求助者, 探索的是求助者如何通过彩排勇敢面对关系中的问题,而更好的是现实会比彩排更温情;后者反而是来帮忙求助者的演员,探索的则是人永远无法真的理解、预测另一个人,原来孤独是每个人最终的宿命。
一些细节也真的很可爱:第一集最后,内森向求助者坦白他帮助求助者无意识地在益智问答比赛中作弊了,他排练的是求助者说他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而现实中求助者说你是一个很好的人(妈呀我要哭死了!
);第二集因为婴儿不能夜晚工作、小朋友也有工作时长保护(这就是工会保护吗!!
),必须要趁着求助者不注意上演换子疑云;第三集内森为了让自己更为沉浸,决定换上高科技镜子改变自己的认知;第五集中内森让9岁、18岁演员扮演6岁小朋友(好怪!
);每一集中的彩排套彩排(本人真的已晕!
)。
很喜欢很喜欢!
看完以后有种很复杂且难以理清逻辑的感受,各种杂乱的想法交织在一起,感觉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心理疏导。
所以写得也乱乱的。
刚开始觉得这种彩排方式很适合社恐,想要把一切不确定性都消灭,稳稳当当地降落在社交场景里,但现实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来一次次演练。
影片里一次次在强调do you wanna practice?
Practice makes perfect but can't make it real.看到后两集我突然觉得这种世界观很“理工直男”,只要每个环节反复演练,我就能控制不确定因素,反过来我也可以推演排查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后可以避免。
但每一次的演练都是同样的结局——女主人离开,去喝茶,不断地排练,就像被困在那个奇异点。
现实生活nothing by design但却是real life art,内森进入adam真实生活的房子里,才知道有一些提前布置也无法取代的真实细节。
有时候现实生活的随机应变,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多变的情绪上,没有特定的可以拿出来的证明,到了那个点,你就能确信问题迎刃而解“等你有了小孩就知道了,当你在他的眼里看到了自己,你就知道无需担心了。
”
不断经历与真实生活的重叠和剥离虽然影片看似在讲我们都知道的道理,like人生无法彩排,用心感受生活……但是呈现和论述的方式很新颖很奇特。
人生有些时候不如放开手,交给运气和自己的随机发挥,即使自己在某些当口没有表现好just forgive yourself(sry用单薄的语言和大道理概括这部剧,才是不道德的!
)
用单薄的语言和大道理概括这部剧,才是不道德的!
其实中间试图拿回属于自己财产的那一段也很特别,Patrick在彩排中得到了情感的释放?
他应该是在回家的时候想明白了事情的全貌,明白了自己和brother argue的到底是什么了?
又或者不接受这种方式?
我挺喜欢中间这个部分的,但是很快被后面的冲击盖过了,还可以再细品一下hhh
(8.3/10)1:1复制事发环境、雇用演员扮演互动角色、编造特定情景催生相同情绪、切换他人视角审视全局……Nathan Fielder在尽力完善自己的“模拟场景”,如同训练AI一般使其尽可能地接近现实,通过彩排以顺利应对现实中的无限可能性。然而,“现实的艺术”在于其随机性,在于即使有充分的准备也无法预见的偶发事件,在于现实压倒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将任何“模拟场景”击溃,再渗透进来。彩排永远无法给予正式表演时的紧张与刺激,而这来源正是现实的力量。I mean, aren’t we all improvising?
看到Remy难过我也好难过,自我疗愈不需要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彩排没有意义,人生也没有意义
太好玩了,的确是年度神剧
病态
看得我有点难受……不喜欢真人秀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总是试图在镜头意识下表现真实,这部更是想要以假乱真负负得正露出一点真实,导演本人的存在感从一开始就显得过强,而且想要用看似温和的方式“掌控一切”的态度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只看了第一集,无趣
把真人秀做成了艺术品,整部片子贯彻一个理念:通过彩排感同身受,不惜一切代价感同深受,夸张到极致便是笑料,但最终无法做到,人与人无法消除的隔阂产生了情感共鸣,最终导向的无意义便让本片成了伟大的悲剧
看了10分钟对这种设定不感兴趣 弃了
跟以为的不一样。比起精心安排还是有可能演砸的人生,不如踏入偶然与变化之中,享受任何一次无法重来的片刻。
看了两三集,真的很不好看,超无聊。。。这个评分???
高开低走,首集确实非常有效,但从第二集开始就始终有一种迷之信服力的困惑这么悬着,整个剧所营造的真实感是否成立?实验对象真的相信并能进入这场戏吗?内森自己会信吗?一个真人秀也好社会实验也罢如果失去真实的基底就可能导致全盘崩溃,而这正是本剧最让人存疑的地方
看了一集,创意很好,但是怎么说呢,看得着急……
不好意思,完全不是我的菜,第一集弃
高开低走。假如人生有彩排,那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会不会更有信心去面对。第一集是整个节目特别标准的玩法,搭一个天衣无缝的景,找一批演员帮助中心人物排练如何说出难以说出口的话。但是后面几集开始升华到了人生层面,即彩排并不会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好。选择了虚拟家庭这么一个非常复杂的主线,其它事件都在间接地为这条主线服务。小演员难以摆脱自己饰演的角色,中心人物不配合,男主决定自己操持整个家庭这种事件虽然可以创造戏剧冲突,但是又大大削弱了彩排的说服力。后面的角色变来变去,观感其实是很累的。
算是有创意但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哈哈
好难看
什么根什么,人生来多少遍就有多少次的不同
高开低走啊
纪录片加一星。
设定很有意思,就是没什么追完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