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幸福正在路上,幸福就在路上。
如果到处去找幸福,从台湾跑到美国也不一定就能找到。
如果就停留在一个地方,幸福也许可能会自己出现。
但是悲观失望,否定幸福,或许幸福也就离开了。
小琪一家搬到了幸福路,感觉从此就会走向幸福,但是剧情还是比较贴近现实,他们一家还是平平淡淡,甚至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小琪上学一开始成绩并不好,最开始是由于没有交补习费,结果老师都不透题给她,和她一样的还有金发碧眼的但又是在台湾土生土长的白人女孩庄贝蒂,以及要帮爸爸当乩童的许圣恩。
后来小琪又迷上了爱情小说不能自拔,成绩也一般般,但是就在那时候她发现妈妈带她去求人的不易。
后来也是在阿嬷的鼓励下,相信自己,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但是面临高考的时候,家人一直想让她学医,她在那种政治环境下竟然也觉得应该读文科更能肩负拯救社会的担子。
但是后来她才发现,现实总是啪啪打脸。
自己学的东西没啥用处,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找到工作也是被某些政客利用,现实的社会并没有改变多少。
甚至她参与的那些运动并没有改变底层人的生活,最明显的就是他爸爸,受了工伤也没有多少补助。
她去了美国,以为那就是她从小到大梦想的所在,能见到圣诞树,能有自由的空气,更加皿煮,但是事实上还是被打脸。
有恐怖袭击,所以她才正好有机会过去。
去了之后,工作也并不如意。
梦想中王子拯救公主的剧情更没有出现,遇到一个白人相识相知相恋,本以为会幸福圆满,结果由于价值观的不同,生活产生太多分歧,最后正好因为她阿嬷去世的缘故,她也就回到了台湾。
发现只有爸爸妈妈能完全的包容她,那里才是幸福的起点和终点。
想到了一个小故事,小狗问她妈妈,幸福在哪,狗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小狗就追着她的尾巴使劲跑,却一直原地打转还追不上幸福的尾巴,然后等她坐下来,幸福的尾巴也就陪伴在她身边了。
再看庄贝蒂,金发碧眼,美国人在台湾留的种,然后就跑了,所谓的罗曼蒂克。
结果她妈妈也是很辛苦把她抚养大。
她由于与周边人的不一样,其实也是从小受到异样的目光对待。
长大之后,或许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或许因为从小缺少父爱,婚姻总是失败。
最后,只是安定下来满足于简单的生活就好。
小琪的父母也很辛苦。
她妈妈搬到幸福路之后,为了小琪的未来也是拼尽全力,各种打工,为了帮小琪上补习班,接各种兼职,在幼儿园烧饭,后来还靠捡垃圾补贴家用。
他爸爸虽然找了工厂的工作,但工资并不高,还寄希望于买彩票中奖发财。
后来很老了退休了,还要去干保安补贴家用。
好在小琪的家里很温暖,特别是还有一个阿美族的阿嬷一直给小琪很多鼓励,做人以及幸福的道理早就说给她听。
小琪的爸爸妈妈也特别爱她。
一家人很开心,一家人在一起就最好。
其他的政治梦想那真是虚无缥缈,无非是给人当了垫脚石,做了一颗小小的棋子。
有人批评这个动画,政治味太重,其实我倒觉得是反过来讲的,动画虽然提了很多这方面的,但其实是反对普通人去参与,参与了就太傻。
比如小琪的表哥,眼睛都变成色盲了。
比如小琪自己,做了很多当时觉得很对的事,结果没有改变社会的现状,只是给某些投机者上升提供了舞台。
特别是阿扁,那真是最大的投机者,造势让自己上升到最高位,却没实现为普通老百姓谋福利,自身却利用职权贪污腐败。
������&
第一次观影台湾的动画长片,本来更多是出于好奇,想看看对岸的动画创作,结果看得五味杂陈,好些情节感同身受:只会方言讲不好国语的长辈,小学课本里的“伟人”故事,教室里挂着的标语(“勿忘在莒”“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开补习班学生不去就刁难学生的老师,在街上“维稳”的大队宪兵,想让孩子学医一再叮嘱孩子不要太牵惹“政治”的妈妈,女主人公年少在家时只想出去闯到国外了又直想家的纠结与矛盾,每次回国和儿时记忆里相比面目全非的家乡,每次回家叨叨絮絮问找没找对象的亲戚,年纪渐长舍不得儿女远行的父母和外婆... 这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地熟悉(至少与我而言)... 突然有一刻真觉得,对岸的那个民国也好台湾也罢,原来大家的经历是如此地相似。
看海报,本以为是一部针对少儿的动画,其实完完全全是讲给成人的故事,实在是一部出乎期待之外的作品。
剪辑和美工当然还有提升的空间,但个人还是推荐的,能聆听对岸另外一个华人世界讲述他们的故事。
BTW,对白大段闽南语听不懂,只好看法文字幕... 个人觉得电影可以给个副标题: 《我在台湾长大》。
这里面让我很喜欢的一首歌曲,不是蔡依林的片尾曲,而是凤飞飞的《祝你幸福》。
淡淡的唱出了一种年代感,唱出了一路走来所有的经历,所有的爱恨情仇。
#突然之间#很多事情的发生是始料未及的,就是你还不知道原因,就已经发生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结果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还有小学同学许圣恩的突然离世,爸爸失业……#潜移默化#妈妈变得越来越小气,那是因为从中学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上补习班,慢慢的养成了抠门挣钱给孩子上学的一个习惯,这样一个习惯就伴随着她,甚至冰箱里面蔬菜放坏掉,也要出去捡垃圾换钱。
贫穷是妈妈心里的那个大洞,需要填补。
爸爸做白日梦,买彩票发财的习惯一直也保留着。
爸爸的一生就平平庸庸碌碌无为,但是很乐观,他在工作的时候还睡着了,他的老板就说:你这么老了,还有这份工作就不错了,还睡觉,下次不许这样了。
我猜贝蒂的命运和她的妈妈也是一样的,和一个有妇之夫相爱了,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还有了他的小孩。
幸福的外婆说,你相信的是什么,你的人生就会是什么!
这句话和一个男生跟我说的好像好像,他说相信美好就会美好。
外婆很聪明,很有智慧,因为外婆用心去看世界,外婆说小琪面对很多事情其实是在逃避,躲在一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啊,要不就接受,要不就改变。
外婆的眼里,有饭吃就好了啦。
其他的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
阿文大表哥说:想象力可以创造美好,但真相是要用心眼去看的,这样的心眼就叫做智慧,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可是心有眼睛吗,是人都会做错很多事情,接触的人越多就会发现每个人的不同之处,只有接受改变才会让人变的幸福啊。
没有永远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找寻幸福的路上…时代不停的变化,我们内心期待的自己还在,回到那首歌,人生的旅途有甘有苦,创造你的幸福。
MISS,恰北北,很勇!
虽然开头有点像樱桃小丸子的温情,但这不是一部给孩子看的动画片,完全是一个70后中年女子的沧桑回忆录。
我不知道别人看了什么感觉,我看到了通篇的彷徨和迷茫。
小女孩的成长史,就是整个TW的政局变化史,当地四十年间所有重大社会事件都囊括在中。
对于当权者的话语,小女孩由深信不疑到摇摆不定,当中尝试用心用智慧去感受,到了后面却发现蓝绿阵营里都充满了谎言。
阿美族的阿嫲说:不一样就是力量。
于是小女生一直在寻求这种力量,去让自己强大。
力量也分破坏力和建设力,过于强调不一样,不存异求同,带来的就是灾难。
走马灯式的权力更迭,谁上任就把前任往死里踩,朝令夕改,这条幸福路上并不幸福。
为了展现自己这一代人的不一样,她愤世嫉俗,她不愿意顺从父母的意愿从医,她觉得这才是自己的人生。
她一度无比向往花旗国,那是年少以来的梦想,在那里才有自由的空气。
事实上游子如信鸽,放飞了终归还要落叶归根。
海外生活貌似风光,内心依旧孤寂无比。
归来时孑然一身,连怀孕的事都不敢告知丈夫。
兜兜转转,她终不能跳出这个方圆,这种噩梦一样的失落感贯穿了全片。
回想起来,阿嫲更常挂嘴边的是另一句口头禅,“有饭吃就好。
”幸福是什么,是哲学问题,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睡好。
ZZ家们的宣传口号一个比一个好听,留下的都是虚妄与半途而废,肚子能饱得起来吗?
面对摇摆的政局,这方面动画片是没有给出答案和主张的,只能用一句“你相信什么,你的人生就是什么”去搪塞,用一点家庭的温暖去掩盖了这份焦虑。
赖以庇佑的父母已老去,蓝绿皆不可深信,老外丈夫随时将离,能相信谁呢?
我们每个人都和主人公小琪一样,从小时候的畅想未来,到10年寒窗苦读,再到放飞自我的大学生活,最终步入工作单位,过着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幸福路上 (2017)7.72017 / 中国台湾 / 动画 / 宋欣颖 / 桂纶镁 魏德圣大多数人都会痛苦迷茫,为了生存不得不麻木地接受现在的一切,小琪也是,再次回到童年的幸福路时,幸福路早已物是人非。
童年的小伙伴也没有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想变成有钱人的许圣恩去世了,想去美国找爸爸的庄贝蒂也明白了所谓的爸爸其实永远都找不到。
成长就是这样,撕碎所有的幻想,现实血淋淋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只能面对。
虽然现实这样不堪,但是生活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小时候的温暖是父母给予的,长大后,失去荫蔽的我们独自面对,才觉得这个世界变了。
你相信什么,你的人生就会是什么,这是小琪的阿嬷一直想传递给小琪的,也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人生虽然并不完美,但还是容得下每个人小小的幸福。
不管外界怎么样,家永远是避风的港湾,人的痛苦其实归根结底来源于贪,欲望遮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对拥有的东西视而不见。
小琪虽然事业,婚姻不顺,但是还有爱她的父母,以及上天赐给她的宝宝。
相比小琪,童年密友贝蒂的际遇其实更加让人同情,但是贝蒂却看地很透彻很简单,抓住了人生的幸福。
相信可以幸福,你的人生就会幸福。
我觉得这是导演想传达给观众的。
至于政治背景,我觉得导演只是想让故事更加真实,并没有什么倾向。
毕竟人就是活在政治中的。
互相割裂不了。
总之,希望这部电影能被更多观众看到。
湾湾地区的动漫虽然没有绚烂的色彩和特效,但是靠着简约的画风就能讲出动人平凡的故事,用动漫讲述家庭题材的故事没想到这么棒!
教育方面,大胆剖析了老师的偏心。
zz方面也通过简笔画形式描述了。
小孩子眼里的世界,一切都那么好,受迫害的表哥在她眼里是个大英雄,幻想着公主世界、幻想着爱情,在上学的时候有了精神自由,但又被家里苦口婆心的压抑。
中国传统一些方面各地都一样,毕业就业失业,家里催促着要去赚钱,干着累死累活的工作,失去自我。
大地震率先倒塌的是高端的博士房子,太讽刺了。
以为去了美国就能实现自由,不过又是进入一个新的枷锁。
幸福是什么?
看到这个电影题目第一时间想问的就是这个问题,《幸福路上》啊,是啊,走在幸福的路上,那什么又是幸福呢?
我想,每个人心中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
电影所带给我的“幸福”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亲情、友情以及社会。
真的是特别羡慕林淑琪这样的女孩,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着浓浓的父母爱的家庭下长大,羡慕这个随时随地充满着想象力的女孩,在一个充满着爱的家庭下长大,所以也是一个毫不吝啬爱的女孩,把爱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结识了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朋友贝蒂。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温暖的,伴随着小琪的想象力,电影一直在温柔的慢慢展开叙述着这幸福一家子的关系,随着社会动荡,电影也慢慢趋于阴冷一些,小琪也终于长成了一个充满着成长青春烦恼的女孩。
这里提及的电影中提到的影射社会问题的情节,你看啊,人的一生不就是在跟着社会一起成长吗,虽然看的过程中感觉跳到社会情节这一方面会有点突兀,这也是比较多评论诟病的一方面,不过,我个人认为是挡不住那些让我感动的那一方面的。
写一篇文章如果把它当成任务来完成的话,这篇文章写的应该很糟吧。
整整半个月没有把这篇文章写下去,还写什么幸福呢,这就感觉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吧。
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可以是那个给自己立无数flag的人,却也是那个永远都做不到的人,这说出去多可笑啊,也不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人生就是这样啊,就是给自己下定无数个决心去改变他。
你看啊,林淑琪,长大之后的林淑琪,走进社会之后的林淑琪变得再也不是那个永远充满阳光笑哈哈的女孩了,因为我们啊,每一天都是烦恼的被社会推着走着过着这每一天都重复的日子,离开家乡,前往美国,是她为自己做出的努力,为自己做出的改变。
可是啊,仅仅做出一次改变,生活就可以开始变得顺风顺水了吗?
就能没有困难了吗?
那我是真的很羡慕这样的人生啊。
战胜一个困难挫折,又会马上迎来下一个困难挫折,你问,上帝啊,你替我关上一扇门时,还要为我打开一扇窗,我很感谢你,可是是不是一开始就不要把我那扇门关了呢?
这个时候的林淑琪就特别想她的姥姥,每个人在自己最难受最困难的时候想到的那个人,一定是在自己内心柔软深处最依赖的那个人,是像山一样可以一直依赖的人。
但是啊,人这一生啊,最不能做的就是太依赖一个人,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你依赖的那个人会在那一天忽然离开你,然后你就会发现,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想想,把自己的生活寄予在一个人的身上去活着,这本身就是一件这么冒险的事,这可是拿自己的一生去赌去冒险的一件事,要是输了,不仅什么都没有了,这剩下的日子自己能好好过吗,还会有幸福可言吗?
为什么要把自己置于这么冒险的位置呢?
明明换一个角度,就会是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啊。
本来是想好好写幸福的,不知不觉,又开始越来越丧了。
生活中,是一个会把自己所有的快乐都带给身边的人,不想看到大家那么伤心,所以是一个甘愿扮演小丑角色的人。
小丑说,小丑是最难扮演的,哪怕哭,也一定要笑着哭出来。
电影里有一个情节,家里的人因为过节杀了小琪最爱的小鸡煮着吃了,小琪很难过,姥姥却对小琪说:“人要活下去,就是要吃,既然这只鸡被牺牲,所以要好好把它吃完,这样才是尊敬它的生命。
”人要活下去一定不能紧紧的惦记着一个地方不松手,你要朝前走啊,这一路没有人会帮你,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事情只有自己才能解决。
幸福是什么,幸福真的就是自己放过自己。
放过自己,放松心态,努力的朝前走,往幸福的方向一直一直走,走在前往幸福的路上就是幸福路上啊。
在one上看到过一句话:忘记从来不是一件可以彻底完成的事情。
记得是常态,忘记才是偶尔。
心是不可逆的人,人和事只要来过,便是永远住下了。
所以有时候只要能短暂忘记一小会,就已经是命对人最大的仁慈。
来自颜卤煮。
学会忘记吧,学会放下吧。
闻天祥老师曾经说过:“看电影有一种很幸福的经验,你坐在电影院里面,聚精会神看一部电影,然后你惊讶地察觉到,这个导演好像剽窃了你的生命一样,你突然有一种被理解的那种感觉,你在这里感到振奋或是救赎,有时候是一种淋漓尽致。
对我来讲,好的电影是不断清洗我的脑袋跟心灵。
”对我来说,《幸福路上》就是这样的电影。
《幸福路上》剧中有段不到几秒钟画面:幼时女主角坐在火车踏板(不是座椅)吃便当。
小时候和妈妈搭台铁自强号回高雄外婆家的记忆突然涌现。
我甚至都忘记曾经做过这件事。
《幸福路上》一个小细节却开启了我早已锈蚀的回忆。
其实不只踏板吃便当,我明明不是主角林淑琪,她的生命经验却莫名和我重叠。
同样总是意识流幻想卡通情节出现在生活、跟同学说要当一辈子朋友长大却不再联络、父母期盼自己当医生强迫高中选念自然组、对父母争执彼此政治立场不同等等。
《幸福路上》的精采在于,它捕捉近代台湾人从小至大的生命经验。
它不像某些电影搭建今日消失场景让角色在里面逛逛街,还原(其实是创造)你根本不存在的虚假意识青春。
《幸福路上》仿佛像是90年代台湾新电影核心宗旨,追随写实电影潮流。
我没想扯国族意识或是复杂后殖民。
你无法否认,台湾新电影离我们越来越远。
银幕上映的电影即便高喊着台湾正港本土味,却都不是我们市井小民的故事。
美型的人物、浮夸的笑点、故事的煽情、为符合三幕剧做出的高潮迭起等等,这真的是“台湾”吗?
所谓的写实根本不写实。
为何我带不进自己的生命?
《幸福路上》这样的动画电影却做到了。
随着林淑琪回想,我重新经历被遗忘的回忆。
原来我不只没成为想成为的大人,更成为遗忘过去的大人。
谢谢你《幸福路上》,谢谢你让我回想自己,谢谢你剽窃我的生命经验。
光看片名就知道,這部片正是想探討何謂「幸福」。
整部片裡很多兒時的回憶與歷史的痕跡,那個人人的志願都是考醫科當醫生的學生時代;那個人人都相爭著想穿上小綠的求學記憶;不太乾淨的臭水溝;吃著檳榔把林淑琪從棍子底下救出來的阿嬤,一切都真實地溫暖到我。
解嚴後的動盪、選舉輪替、各種遊行示威,大時代背景也歷歷在目。
然而一向善感的我反而沒哭得太慘烈。
整部電影似乎不太能那麼深刻地牽動我的情感,我不太能對主角感同身受。
細膩的動畫、導演的誠意能感受到,可惜整體給我感覺是一部平鋪直敘的作品。
何謂「幸福」?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電影好像給我一種搔不到癢處之感。
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所有的概念都是相互比較而來,因此幸福也有相對幸福與絕對幸福之別。
為物質而生的幸福感是短暫易逝的,比較競爭永遠沒有盡頭,這一刻因為擁有比別人更好而來的「幸福」,下一刻就會因為被另一個人超越而失落,「幸福感」消失殆盡。
因為一時的喜悅而生的幸福是次等的浮泛的「相對幸福」。
所謂「絕對幸福」意指因為內在的富足,心靈的充實,因此覺得活著這件事本身就是幸福的,明白一時的情緒只是情緒,而不是幸福與否的指標。
真正視野寬闊的人才做得到知足,因為看過更開闊更前瞻的世界,明白向外的追求是永無止盡的,所以不再拘泥於功利的戰場與世俗的追逐,而是能清楚自己的求與無所求,設立停損點。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過度的狂熱都會大量耗費掉生命,積存太多就會惹來覬覦,知足才是恆常的真諦。
為了回報而做的付出最終都只是傷害自己的心靈,因為我們都在期望外來的回饋,目光鎖在別人身上,隨著別人游移擺盪,可是所有的付出本就不是為了得到什麼,付出的本質是為了那個對象的幸福,再無其他。
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大愛小愛都是一樣的,愛情亦然。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的名句說得太透徹:「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愛一個人、愛一群人,乃至愛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值不值得,在我們願意付出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答案。
也因此愛的力量才會如此強大,能帶給人改變、自制、反思、成長。
我想幸福是,我知道我要追求的是什麼,窮其力去追求卓越;我知道我不需要的是什麼,寬其心去感受生活,在我的自適自在裡望著我的日子與足跡。
小琪:什么是幸福?
妈妈:就是吃饱睡饱就很幸福,那个幸福啊。
爸爸:小孩子就问这种人生的大问题,我看这以后是要当哲学家。
做哲学家是要饿死哦,长大做医生啦。
一个女孩的成长之路,也是台湾社会七八十年代动荡转变的时期。
现实、回忆、幻想三条线无缝衔接递进,这是关于时代变迁中小人物沉浮的故事,她没能成为改变社会的人,但她用心感悟着身边的一切,曾经向往的美国最终也无法阻挡她回乡的脚步,幸福路一直在那儿,在呼唤着她。
——我们的心里会有另外一双眼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那个就叫做智慧。
土味情怀怀旧
这种电影也能上映?
声音真的是太太太吵了
戒嚴後期的台灣人生活,時間從戒嚴、解嚴後的獨台會抗議、台灣第一次DPP 執政到2014年的運動,還有以前流行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俗語在主角身上發生
70后台湾人的半生,听着一些许久没听到过的土话很亲切,从编剧到画风都很用心的台湾动画。
听到桂纶镁的声音,我就想起蓝色大门,那年阳光那样好。台湾的动画和电影一样让人惊喜。住在禁止阅读王国里的王子。和女儿看的电影。
動畫版的接線員...
到最后竟然就被击中了,是温暖,更是幸福。
个人的成长史,伴随着对台湾社会变迁的回顾。对小琪来说,外婆代表了记忆中美好的部分,而和父母的关系除了表现家庭也象征她与这个问题多多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小琪在美国过得不如意,她能回台湾吗,这里还是她的家吗?一个普通人的烦恼与幸福,一个永远的家。
@2018-11-21 20:38:49
結尾替馬英九說項,幽默。台灣的社會文化台灣人會有更多共鳴。
大概很符合對台灣電影小清新的刻板印象吧?以大zz背景開頭(國語政策、蔣逝世、總統民選)但最終還是回歸家庭內部,兩者銜接得比較勉強。比較動人的地方是國語政策與急速的現代化造成父親的失勢(覺得父親的形象在那個年代的台灣還不夠父權,稍嫌太溫柔體貼了一點)。美國大兵與台灣女性(應該分別是越戰士兵與酒吧女?)生下的金髮碧眼台灣人是比較少見於台灣電影的設置,也許只有在自己承認受到迪士尼影響大的動畫可以呈現出這個面向吧。以小琪的家庭出身來看,桂綸鎂的口音太外省了,魏德聖的台灣口音一出現這個對比顯得更強烈。整體來說雖然關於台美關係的想像很局限,但不得不說就是反映了現狀吧,由於不滿意原生家庭、在台灣的低收入而前往美國,但是在美國又不適應而回到台灣,最終導向台式溫情。
看完哭了,哭完又笑,以台湾少女的成长看待时代变迁,探讨幸福的真正含义,同时也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父母的教诲,生活的压力,甚至片中浓浓的闽南口音,仿佛就是自己的故事。无论何时,家是永远的港湾,一辈子最幸福的地方。
金馬票選給的四星,但一聽歌想起來就想哭。作為動畫「剪輯感」很強,敘事靈活自由自然。
电影本身还好,但要为台湾的制作氛围加一颗星。很难想象如果是一个我们当下的作者,拿着这么一部电影去寻求各界支持,我们的市场和文化环境会作何反响。窃以为很多电影人会看不上这种作品,并以各种“艺术”的姿态留下白眼
太注重自我表达 乱套
“有着动人的细腻剧本,主角林淑琪可谓是台湾动画史上最矛盾又最平凡的主角,她对人生的困惑与迷茫,表现出台湾过去几十年一路走来的缩影
美感不錯 也蠻真實倒映台灣社會國族認同的焦慮感 應該是整個世代都在焦慮啊 過於表面的美好爾以
有故土的世故与陈旧,有彼岸的自由与距离。有时代的限制与变革,有个人的成长与思考。有家庭的温暖与牵绊,也有人生的抉择与犹豫。台湾版《我在伊朗长大》,甚至更好!
好久不见~蔡依林的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