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孪生陌生人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三个一模一样的陌生人

主演:罗伯特·夏弗朗,大卫·凯尔曼,艾迪·格兰德,劳伦斯·赖特,霍华德·施耐德,迈克尔·多姆尼茨,艾伦·塞沃内,艾伦·卢克斯,莫特·夏弗朗,爱丽丝·夏弗朗 ,艾略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孪生陌生人》剧照

《孪生陌生人》长篇影评

 1 ) 被实验的人生

讲完三胞胎相认后,影片分两条线继续追踪整个故事:一条线接着开头讲三胞胎后来的生活,用当年的电视片段、家庭录影告诉观众,三胞胎上了很多节目,变得小有名气,各自成家,一同立业——开了个名为“三胞胎”的餐厅。

另一条线追寻三胞胎身世背后的各种疑点。

其中重头戏在于,三胞胎的分开抚养是研究者为了学术观察而人为地与收养机构合作安排的(出镜的两位兄弟提到从小就定期有人来给自己做测试、问问题、录影)。

以下严重剧透哦三位专业人士先后出场,梳理一下他们各自给出的信息:1, 调查记者,他了解到精神分析学教授纽鲍尔曾经搞过一项研究:将同卵双/多胞胎在出生时安排给不同的家庭抚养,研究这些孩童的成长。

2, 纽鲍尔当年的女研究助理(?

),她提到纽鲍尔教授的研究思路是为了通过观察,得出nature or nurture的确切答案。

老人意味深长地表示,nature的力量极强,孩子们的相似性(尽管成长在不同家庭)远超想象。

这意味着无论你free will多么强大,遗传的东西你还是无法改变。

这时候片中的现实线和疑点线交会:三兄弟因为生意问题嫌隙渐生,波比退出,艾迪精神病发后自杀。

影片又提到三兄弟和他们的生母都曾受精神问题困扰,于是猜测该研究是否为了探讨精神病是否具有遗传性?

然后回到疑点线。

3, 实际参与了该研究的助手,他否定上述猜测,表示研究目的就是观察育儿实践对孩子的影响。

然后来了个重磅爆料:三胞胎各自都有姐姐,也都是收养的。

研究者提前在各家安置领养的姐姐→借此了解到三对养父母不同的育儿方式→再将三胞胎分别安置在三个家庭→等于研究者人为的为三兄弟各选了一对父母→以此来达到控制变量、研究因变量的目的。

看完实在是十分心寒。

今时今日看来,这项研究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

这也是影片中受访的人们的共识。

对于三胞胎来说,他们和他们的养父母毫不知情地成为被试对象,像小白鼠一样被研究者观察着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是波比新生报到时的偶然发现,三胞胎或许终其一生都不会知道自己有另外两个孪生的兄弟。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研究者在过程中毫不犹豫地扮演了上帝,为三胞胎选择各自的养父母,那么反过来,是不是可以要求研究者为养父母给各自的养子造成的伤害负责呢?

比如影片最后提到艾迪与他养父的关系糟糕,并暗示这极有可能是造成艾迪自杀的重要原因。

艾迪人到中年自杀,观众难道不会问,研究组明知道艾迪养父极为严苛、对孩子特别冷漠,为啥偏偏要把艾迪安置到他家去当倒霉孩子呢? 研究组下这一盘大棋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要为以后负责。

长久以来当子女的总归有点委屈,我们又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身,投胎到什么样的家庭就认什么样的命吧。

这部纪录片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有人替这三个孩子选择了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出身,间接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这和普通的收养情形不同,因为研究者预先已经知道每个家庭的育儿方式、家庭氛围,其实已经预先设计了孩子未来的成长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兄弟难免觉得不公平。

不要忘记大卫刚开始知道另外两位兄弟时,心里想的是,this SOB is probably driving a Benz! He’s got a doctor! 19岁的大卫觉得波比爸是医生,我爸是蓝领,不公平。

人到中年的大卫才明白自己的爸宽厚可亲,比起波比爸的忙碌、艾迪爸的冷漠,自己的爸其实是最好的。

可惜波比和艾迪根本没得选父亲的性格,他们难道就不会觉得不公平?

写到这里觉得有些沮丧,研究组的上帝之手无论怎么为三兄弟选择,都不可能让三人各自满意。

而且他们还有了一个具象化的恨的对象——研究者们。

而普通人抱怨自己的父母,却也深知无法改变,也就只剩下后天努力、学会释怀这条路可走了。

 2 ) 真理?还是 道德?你会怎么选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另一个你,过着你想要的生活”这句话总让我有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感觉。

我经常会想,世界上有另一个你不认识的你和你有着相同的外貌,言谈举止都一模一样然后,有一天你看见了他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于是我看到了——《孪生陌生人》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

海报一对双胞胎相隔19年在学校发现了彼此童话般的美好结局让人激动不已(姨母式哭泣)

鲍比与艾迪相遇然后他们的三胞胎兄弟大卫也找了过来“他们属于彼此,虽然没有介绍,但互相认识”这究竟是什么鬼魅传说

三胞胎在一起就在我决定把它当科幻家庭伦理片来看时我发现这其实是一部悬疑惊悚片

三胞胎越是看下疑点越多首先接受采访的只有鲍比和大卫,艾迪去哪儿了?

从来没见过彼此的陌生人,只是因为怀胎十月的共生共长就真的这么相似吗?

连行为都一样

三胞胎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一对双胞胎哥哥发生意外,弟弟在千里之外因为心悸晕倒所以同卵双胞胎之间真的有心灵感应吗?

三胞胎完全不同背景的领养家庭,都有一个21岁的姐姐?

这未免也太巧合了

三胞胎和姐姐们然后我发现这个片子其实是一个解谜游戏

三胞胎 1.三个孩子19年重逢,是幸运还是不幸

大卫

三个孩子有分离焦虑谁来负责?

——路易丝·怀斯服务毫无疑问他们是有责任的

父母不知道其他孩子的存在他们的解释是:因为很难将三个孩子安置在一个家庭。

虽然让人生气,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真实且合理的解释。

但随后他们的行为就有些说不通了

负责人在庆祝真正的劫后余生难道不是父母和公众不再追究这件事以后吗?

这件事明显还没有结束呀而这个举动仿佛是在说,他们相信我们了,我们胜利了 2 . 所以他们在掩藏什么?

恍然大悟加毛骨悚然这一切都是“阴谋”

三胞胎奇迹般的重逢,仿佛成了一个笑话有人知道他们三个的存在,并一直在观察研究他们就好像你发现一件了不起的事有人却说哦,我早知道了被愚弄被像小白鼠一样研究

3.谁在做这个实验?

——彼得·纽鲍尔博士享誉盛名的精神病医生、奥地利大屠杀的难民

大屠杀的难民却做着“纳粹”一样的实验?

4.这个实验在研究什么?

那会不会很有趣

彼得·纽鲍尔博士的助理的确是让人兴奋的命题人终其一身不就在追问“我”这个命题吗?

我为什么成为我?

如果另一个精子跑过了我我还是不是现在的我如果我出生时被抱错了我还是不是现在的我如果我做了另一个选择我还是不是现在的我

他们相似得可怕所以基因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在我以为这就是结果时这时又有另一条主线出现了影片播放一半时我猜测艾迪应该已经去世了但我没有想过跟主题跟研究相关 精神问题

艾迪因精神问题自杀所以这才是他们研究的主题吗?

精神病是否有遗传性?

自杀会不会有遗传性?

——最后,终于到了揭秘时刻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讨论的 终极命题是 道德or 真理这个研究绝对是违背人性的。

一切都是早已设计好的,选择一个家庭其实就是选择一种人生,而你的人生是别人帮你决定的。

在研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交流成为了一种设定,所有人都是研究对象而已。

而且这个实验

——多么惊悚!

但是你真的不想知道吗?!

现在你所得意的、讨厌的自己你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切究竟多少是由基因决定的多少是由家庭决定的

甚至你现在想这个问题是因为你的大脑中的那根神经有这样的基因还是因为你接受了这样的培养?

美食公社原创

 3 ) 1

本片以纪录片形式描绘了几个领养兄弟的遭遇,影片前半段就能感受到美国家庭和中国家庭的区别,可以说是文化上的重大差异,前边被领养孩子发现在外面有个双胞胎弟兄,其实我看到这觉得完全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影片中这件事已经上报了,往后出现了第三个兄弟,感觉上有点意思,是有点离奇,但影片中领养家庭已经炸毛,称领养机构玩弄人类,是邪恶的,我一时有点懵b,文化差异竟然如此之大。

后半段,层层披露,研究组织跟随纪录再加上其中一个兄弟自杀,引出生父母有精神问题,再引出家庭里的另一个领养儿童也是事先安排,似以此为研究机构玩弄儿童的强有力的佐证,但我觉得还是主观刻意有点,但当事人为主角,怎么说都不过分了。

最后影片以先天性和后天家庭培育问题作结尾,也算给活着的人,家庭一分美国正能量,毕竟代表先天的生父母,eddie等等都不在了,还健在的人,也要带着后天家庭继续走下去。

但这也把eddie的养父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老美的两面牌在这开打,他们愿意相信eddie是因为先天原因自杀,与养父无关,而那两兄弟后天给予帮助更大,让他们健康成长。

整段影片,有很多真实的历史录像,资料,甚至当事人,有的已经不在了,能看到物是人非,能看到时间对一切的改变,让人颇有感触。

一切都在前进,但撑得最久的应当还是存放在大学里的研究资料,百年封存,解封的那天,谁又还能追究?

 4 ) 有时候越黑暗的东西越有吸引力

同卵三生子→三个家庭→Louise Wise Services →Dr Neubauer →私人基金会和华府从头到尾: 体验奇妙→经历狂欢→发现黑暗→超越疯狂生存条件、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社会环境都是被精心计划和安排好的,非自然选择,非自由意志,被观察被记录被分析被研究。

通过掌控几对同卵双生子的命运以及牺牲掉几个家庭的知情权,以便使主试在探索人类永恒课题的时候可以获得一劳永逸的结论。

“我深信因为这项研究,这三个男孩没有幸福的结局”这项实验之不人道,堪比华生对小阿尔伯特所为,即便在五六十年代是被包容的,从任何角度看,“玩弄人类都是错误的”;但过程和结果也确实很有吸引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下,尤其是封存档案中那些被删减的内容随着Dr Neubauer 的离世被永远带进坟墓,成为人们最想探知又无法再次触碰的部分。

它是不朽的,是唯一不可复制的,同时也将永远遭受质问和谴责

 5 ) 来自一个国外电影人的点评

这是史无前例 后无来者的心理学实验给我们看到的现实发展 也是道德和科学的底线斗争有人说结尾太过有引导性 在实验论文无法给出一个概括性结论下 电影人们引导人们去相信 后天大于先天这一件事 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 这个结论是能够被我们一部分人的内心给采纳的 心理学中也有结论讲述一个孩子的成功在于她/他成长环境中是否至少有一个可依赖的监护人角色的人,不一定需要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是有一个能够照顾以及正确引领她/他的人我认为在这么复杂的现实关系中 影片讲述了我们人类很早开始追溯的先天跟后天的关系 但我们也不可忽略后天教育 以及家庭关系从小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以及认知作用西方社会的引领跟他们的社会风气有紧密联系 在那样的先进氛围下 不缺剥夺人权的细节 甚至更加残忍的 没有同情同理心的社会选择给四颗星因为题材后无来者 并且这故事真实震撼 唯一缺一颗星 也是因为故事真实震撼甚至惋惜不论生活给你多少光彩 都希望你能专心在对你最重要的部分 就是懂得沟通 爱你身边重要的人 不要让自己一个人深陷黑暗

 6 ) 《孪生陌生人》:发生在现实中的“楚门秀”。

我们如何演变成今天的自己?

先天和后天,究竟那个部分对我们的成长影响更多?

问题答案的背后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令人细思极恐的真实故事。

1980年,19岁的巴比·夏弗朗独自开车前往沙利文社区大学。

他只是个普通的新生,并没做过什么风云人物。

学校里的人对待他非常热情,仿佛只是一暑假未见的老朋友一般。

巴比从未来过他的新学校,他对此困惑不已,直到一个人叫了他的名字:艾迪。

巴比和艾迪同年同月同日生,又都来自领养家庭,他们拥有完全相同的样貌。

这是一对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

双胞胎意外相遇的故事被纽约邮报报道后,另一个长得和他们完全相同的人——大卫,出现了。

事情的真相要追溯到19年前,1961年7月12日,长岛犹太医院出生了三胞胎,而后由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承办,被送往了三个不同的家庭。

他们喜欢同样的颜色,抽同一个牌子的香烟,喜欢同一类型的女生。

更加巧合的是,他们都有一个领养的姐姐,姐姐同样都21岁。

艾迪·加朗 大卫·凯尔曼 巴比·夏弗朗 三胞胎上了当时所有的热门媒体节目,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名人。

事情似乎都是自然而然就这样发生了。

兄弟三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媒体的焦点,他们甚至出演了一部电影。

电影《神秘约会》剧照三兄弟还一起开了一家餐厅,就叫“三胞胎”。

第一年营业额就超过了100万美元。

然而故事根本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幸福美满,事情开始朝着不可估量的方向发展了。

三胞胎当年被分别送往三个完全不同阶层的家庭长大。

巴比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律师,他们一家住在富人区。

艾迪的父亲是老师,他们一家住在中产社区。

大卫一家教育程度最低,他们是移民家庭,母语不是英语,经营着一家小商店。

三个领养家庭都没有被告知他们的孩子还有另外两个兄弟,他们都想要弄清楚为什么没有得到知情权。

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表示,因为三胞胎同时被一个家庭领养的概率太小,不得已只能选择将他们分开。

但三对养父母对这个答案显然并不满意。

他们在纽约洽谈了多名律师,却都被告知无法接受委托。

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

这不是阴谋论,这真的是一场“阴谋”。

记者、作家劳伦斯·莱特从90年代起开始研究胞胎分开抚养的案例,无意中发现了一篇科学文章,文中提到了一个把同卵手足分开研究的秘密科学实验。

这些婴儿全部来自于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

三胞胎其实就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被躲在暗处的眼睛注视着一举一动,监测着所有数据。

直到整个事件被刊登报道,他们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这时兄弟三人才回忆起,童年时候有人来家里给他们做测试,问问题,并进行影像记录。

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在最开始就告知领养家庭他们会跟踪这些孩子的成长,但并没有告诉他们另外两个孩子的存在,以及他们这些跟踪数据的真正用途——通过消除先天与后天差异的问题研究人类成长。

不仅仅是三兄弟,还有其他的孩子们。

没有人确定最终到底有多少对手足在这项研究中被迫分离。

这项研究从头至尾隐藏在暗处,从未进行过任何公开发表。

在劳伦斯·莱特的报道发表后,另一对双胞胎也找到了彼此。

她们之间也有着惊人的相似经历。

这些被迫分离的同卵手足,明明应该是陌生人,却好像长成了复制人。

随着后续一些事件的发生以及深入的研究,这些被实验的孩子被发现很多都有精神问题。

他们的父母也被证实曾经罹患精神疾病。

而领养家庭都未被告知过这些信息。

这些科学家是否故意选择了存在精神问题基因的婴儿,把他们安置在了不同的家庭中,以观察精神疾病的遗传性?

巴比退出了“三胞胎餐厅”的经营。

艾迪表现出明显的躁狂抑郁症,他自杀了。

这不是实验中被分开的同卵手足中唯一一起自杀事件。

他们的悲剧,到底是不是因为那个自我的科学实验?

是家庭造成的影响,还是基因里的不可抗力?

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研究的结果,又证明了什么?

发起研究的科学家纽鲍尔医生在去世前把66箱资料送去了耶鲁大学封存。

这些纪录直到2066年都是保密资料。

纪录片《孪生陌生人》讲述了这个惊人的故事。

从三胞胎意外相遇的美好,到发现背后的阴谋,再到最终悲剧的发生,好一盘大棋。

那些“巧合”,那些“阴谋”,那些“设计”,统统都超越你能想象到的人伦底线。

这些孩子被精心挑选出来,被巧妙安排进不同的家庭,被记录,被观察。

研究者清楚地知道每个家长的教养方式,他们在印证这些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预想是不是吻合。

三胞胎同岁的领养姐姐,甚至也是实验设计的一部分。

这仿佛是现实版的《楚门的世界》。

研究者把这群演员安排进自己写好的剧本中,而本该是不同的人生命定的结局,也都在这样精准的控制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先天和后天,究竟在影响人类成长中占了多大比例?

电影中展现的事实,让巴比和大卫在拍摄完成后得到了研究记录。

遗憾的是,研究没有结论。

打开了超过一千页的尘封资料,我们也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

人类伟大而渺小,甚至无力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们能做什么?

只有无愧于心,云淡风轻了。

-END-原创:艺小萌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7 ) 想要活到2066年

We would prefer that we have some influence over our lives. Wouldn't you rather know that, that you have some control over this? and so finding out,never mind, doesn't matter what you do.so I think it's upsetting for people to see how little control they have.we don't like that. we fight that.Genes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close competitors. You could say that we drift in the direction that our genes tell us to go, but it doesn't mean we are distined to be one person or another.不可否认,这项实验确实是一项无法复制的monumental study。

虽然是外围,但老太太在片子里的话都很点睛,也相对客观冷静(又美又优雅是她了)。

很想知道实验结论,不相信实验结论能定义什么,单纯好奇。

无论实验与否,自己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如何度过,每个人都有选择权。

 8 ) 先天重要还是后天?

很有电影感,纪录片和电影相结合,里面的情节引人入胜。

不过还是想说下看完后的感受。

最重要的一点,我也很想看2066年后的研究结果,想看看他们究竟研究的是什么,不过2066年我估计不在了。

对于人来说,是先天重要,还是后天的培养环境呢?

这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

还记得去年发生“母亲欲割肝救子,结果发现孩子不是亲生的”这个新闻,闹的沸沸扬扬的,似乎这两个抱错的小孩家庭成长背景也相互调换了,一个中产,一个家庭情况稍微没那么好。

看网友评论说,有个小孩狼心狗肺啥的,是遗传劣质的基因。

这,可以这么说吗?

我不认为,很多事情是由各方的综合因素所形成的,而不是单一的。

我本来觉得是后天影响比较大,可是现在回想所看到的,所经历的,相互结合吧。

还有最近看《如父如子》,也是孩子被抱错,里面发生的事,但这是小说。

话说还是很想看到研究结果,想看看他们为啥隐瞒,想看看到底研究出个啥玩意。

影片中,他们都有提到过,有个精神不大好的生母,而采访的那两组双胞胎,都曾或多或少地患过精神疾病。

虽然里面有个研究员说他们研究的不是这个,但这样本是不是也太巧合了?

还有家庭因素,后天影响,好像确实是决定他们三胞胎后面的走向。

但,这也是只是影片所呈现给我们看到的。

科学和伦理道德,这两样,真的很难呐

 9 ) nature and nurture

full of sadness…genes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close competitors. you could say that we drift in the direction that our genes tell us to go. but it doesn't mean we are distined to be one person or another. when you play with humans,you are not doing a right thing.poor Eddie and his dad.in front of such a kind of Nazi shit. no humans can be out of it.

 10 ) 如何把纪录片搬上银幕

第一次在影院观看纪录片。

买完票后还一度纠结是否要在周五晚在电影院里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看一部纪录片而不是其他爆米花片。

然而,一部纪录片能在院线上映绝对有其理由;这部电影的娱乐性丝毫不逊其他故事性电影。

事件本身的轰动性自然为电影的精彩程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导演的处理手法也同等重要。

纪录片从故事开端开拍,完全按照故事发展时间线拍摄,在人物访谈中穿插了由演员还原的场景和大量真实的影像资料。

用这种方法展示给观众故事发生时所有参与者真实的感受。

从失散多年的兄弟团聚到背后的“阴谋“水落石出,参与者的感情经历了高兴到困惑再到愤怒。

这个感情的转换完完全全展现在了观众眼前,没有丝毫上帝视角和高谈阔论。

然而,习惯了纪录片常用的闪回和倒叙,这种真实却让我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导演在拍摄的时候已经完全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他选择用这样一种方式,只是为了操控观众的感情。

通过一次只展示一部分的事实,让观众只感受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电影结束的之前,没人能看到整个事件的全貌。

但是,纪录片的意义虽然在于纪实,但其毕竟是一种艺术手段,作者的主观选择无法避免。

因而来说,导演选择按照时间顺序来展示整个事件,在尊重事实的层面上。

但也正因为此,整个影片有了一般纪录片不具有的故事性。

这部影片更接近于电影而非纪录片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影片自始至终没有给出一个价值判断,也没有更加深入的探寻事件背后的伦理道德。

即,作者十分克制地只展示了公众能够看到的和主题相关的事实,而没有肆意地追问究竟。

究竟这是好是坏,我无法评价。

电影的结尾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将一部本来就很精彩的纪录片提到了影院的标准。

影片结束以后,电影院特地没有亮灯,所有人静悄悄的坐在座位上看着片尾名单滚过屏幕,让电影的戏剧性延伸到戏外。

《孪生陌生人》短评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4分钟前
  • Liao
  • 推荐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6分钟前
  • 舞子
  • 推荐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11分钟前
  • 还行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13分钟前
  • 河下谭
  • 推荐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16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20分钟前
  • 蝴蝶谷里的懒虫
  • 较差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22分钟前
  • .
  • 还行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25分钟前
  • 蓝吉米鼠
  • 推荐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30分钟前
  • 鸟人
  • 还行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33分钟前
  • annie
  • 还行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35分钟前
  • 三岛
  • 推荐

-

36分钟前
  • R
  • 还行

3.5

41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还行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42分钟前
  • 荆棘海
  • 还行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45分钟前
  • 啤酒六日一
  • 还行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47分钟前
  • 宅小歪
  • 推荐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51分钟前
  • 修勾(给摸版)
  • 还行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53分钟前
  • 时光即淡即浓
  • 推荐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57分钟前
  • 力荐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1小时前
  • nobod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