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河南灾荒,饥民如蚁,当局忍顾。
时任总编辑的王芸生在准刊《豫灾实录》的报道之后亲自执笔,于是有了那篇著名的《看重庆,念中原》。
抛却《大公报》的背景不谈,王用执拗、坚忍的风骨提挈起一领宏文。
如椽之喻,不外如是。
时至今日,《看……,念……》背后的心境更多熔铸在地方官员的泪眼与哽咽之中,哭丧着脸未必只为了博取同情分。
民间疾苦,岂有不知,如何作为,另作他论。
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从共叙兄弟情谊的“环球同此凉热”到互为利益相关者的“环球同此凉热”,花去了50余年。
而亚非拉大团结到警惕拉美化的转变,可能只是20余年时间。
在官方的白皮书和主流经济学家们的案头,拉美化逐渐成了志怪小说里的情节。
那些警惕而惊觉的眼神似乎是在刻意遗忘,那些称兄道弟的岁月,在这片土地上刻下了多少深硬的痕迹。
回到正题,来谈谈《无主之城》。
里约热内卢的贫民区,一只鸡目睹了同伴被割喉、过水、剔毛、放血,继而惊异地逃之夭夭。
镜头一转,一群孩子开始追逐落跑的口粮,每个人手里举着一把枪。
故事就这样开始。
贫民区叫上帝之城。
在城市人眼中,这里是却上帝的禁区,枪械横行,林林总总的面目只有两种命运:做良民,等待被抢劫;做强盗,等待被仇杀。
嗜血和权力,以及衍生的性、毒品、黑金,与其说成全了一些人,毋宁说是成全了一种传承。
生活在这里螺旋下降,好人被无端地牵扯进仇杀,最终死于另一个被仇恨吞噬的良民枪口。
试图脱离黑帮的头目饮弹而亡,携美同游的场景终归一梦。
而在枪械交易的背后,警方人员的收买与被收买,只以利字当头。
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拍摄黑帮照片达成了成为摄影记者的夙愿,等待他的,却是无尽的仇杀,以及那些以枪指天,面带微笑,互爆粗口的幼童。
那个精瘦的黑人小孩说,“我吸毒我抢劫我杀人,我是个真正的男人”。
这种梦呓式的幻觉始终笼罩在上帝之城的上空,而上帝别过脸去,洞察着里约热内卢市区的繁花似锦,纸醉金迷。
也许,永远没有被抛弃的城市,只有自弃的身影。
但现实是,那些曾经执意良民的人,最终也陷入了杀与被杀的轮回之中,无人自全。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或许就不会认为自弃是一种可能。
电影的技法和编排俱臻一流,值得一看。
当故事的最后打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字幕时,突然有一种震慑。
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黑皮肤、深陷肋骨的皮肉、遍地可见的枪械和毒品,竟然被我们伟大的话语体系用三个字涵盖,曰拉美化。
收束起偏见,在某种意义上,那里又何尝不是佩枪的定州,和流血的中捉鳖安。
影片把暴力,血腥,毒品,贪婪,侵占,背叛。
几乎所有的丑恶暴露无疑。
具有一种漫画式的视觉冲击,急促闪回的短镜头,大量的定格,动荡不安的景框扭动,透视出影片地点的独有的特质影片结尾总会有个少年出来打死大哥,自己称霸。
上帝之城还继续,当片中杀死小霸王的少年,当他们长大小霸王那么大时,一样会死于少年之手。
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
很久没看到这样震撼的电影了。
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无法无天的地方,无论男女老少所有人都提着手枪吸着毒品,站在大街上随时都有被子弹击中的危险。
看多了战争片里血腥的屠戮,也见惯了黑帮片里凶残的仇杀,只是在那些镜头之外都能感受得到些许情义的温暖,男女主角也总要面临一点人性的挣扎。
而这部片子的镜头剪切之快令人瞠目,就像是汇集了这座城市所有枪杀镜头的纪录片一样,无论是片中的角色还是片外的观众,头脑里都来不及进行任何悲叹和反思的停顿,只能跟着一个个不断涌现的黑帮人物而不停转动。
忽然想起情节有些类似的《两杆大烟枪》,但是毕竟黑色幽默的成份多了点,远比不上本片那种司空见惯的烧杀掳掠令人不寒而栗。
一开始磨刀杀鸡的镜头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隐喻,意味着这个城市里所有人的性命都像待宰的鸡一样不值钱,只要李斯等人一高兴,就能随时开枪要了去。
其实在六十年代,“温柔三人组”虽然也肆无忌惮地进行抢劫,但是还恪守着不杀人的原则。
到了李斯这一代,什么“盗亦有道”都已抛诸脑后,一个个如同嗜血成性的恶魔,动辄拔枪就射,把杀人与被杀当作了理所当然的生存方式。
讽刺的是最后李斯也是被一帮相当老大的孩子所杀,黑帮势力代代相传,非但愈演愈烈,而且有日渐年轻化的趋势。
拳王尼也是个很值得玩味的角色,他原本是个老实本分的市民,但女友被强奸,叔叔和弟弟被杀害,为了复仇加入胡萝卜一党与李斯对抗。
开始时还罔顾着“不可滥杀无辜”的原则,但出于自卫的本能而不得不下杀手,常规中出现了例外,例外逐渐成为了常规,真的是一入江湖就身不由己,这个泥潭陷了进去就难以自拔了。
最后他死在了为父报仇的孩子抢下,所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样的因果报应不爽当真不是说说而已。
更令人震惊的是政府和警方的态度。
从一开始那件劫案发生后,警长妄想把赃款夺回放入自己腰包,就可见端倪了。
他们不但纵容各种犯罪的发生,还试图从中获取利益。
他们为黑帮提供枪支弹药,还收取各种贿赂,在这样的“管制”之下,这座城市真正成为了“无主之城”,李斯等人的肆虐丝毫不值得奇怪了。
他们不但公开地进行犯罪交易,还为自己的照片能够登上报纸的头条而洋洋得意。
我忽然想,我们这个地球不也是一座“无主之城”么?
世界上好多地方为了民族和政治偏见暴力冲突不断,而某些国家打着维护和平的旗号,表面上充当着世界宪兵的角色,暗地里却为他们提供着大量的战争资源。
一具具布满弹孔的尸体令人触目惊心,但法治的空白、怜悯的缺失才是这一切无序的根源所在。
我们只能但愿每个人在拔枪之前都能象火箭那样,用心底的良知克制住原罪的冲动,无论生存如何艰难,也能保留住那一点最后的良善,坚持住那一丝基本的理性。
因为某本书,还因为《中央车站》而对巴西感兴趣。
《中央车站》里黑帮在车站维持治安,杀人如草芥那一段,让我有些明白为什么巴西的导演会对现实投以如此深切的关注。
看完真正暴力的《无主之城》才发现制片正是《中央车站》的导演沃特·塞勒斯。
看的时候就猜导演Fernando Meirelles可能拍广告出身,果然他干过这个。
类似这种跳接的剪辑老派一些的导演往往分寸掌握不好。
Fernando Meirelles手法流利娴熟,运动起镜头来感觉一流。
我对《无主之城》的兴趣在题材:贫民窟里没有未来、暴力当道的生活。
不过Fernando Meirelles的节奏感很多时候都像在拍MTV,只是他很知道适时把握收放的尺度,故事开展到后来越来越见精彩。
所以有人说这电影很酷也够商业,我大致可以理解。
片中有些部分的设计感其实很强。
譬如宾尼这个非常时尚的黑帮人物,当他开始幻想田园生活的同时,观众已经猜到他可能活不长久了。
时代感颇为淡薄,6~70年代的嬉皮风潮对宾尼造成的影响并没给观众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至于影片的男主人公,同时也是叙事人,自然是虚构出来、目睹不同时期贫民窟面貌的见证人。
对于不熟悉贫民窟生活的导演来说,很多时候他需要借助原著的故事(据说是半自传的小说),以及一群街头少年的演出来突出质感和真实感——这一点倒是很象《早安孟买》,但后者的纪实效果更强,而《无主之城》的性质却暧昧得多(可悲的是,这两部电影似乎都在向我们暗示,印度次大陆和南美新大陆注定都是被上帝遗弃之地,阶级分化也更令人发指)。
但因为主题集中与影象风格的突出,《无主之城》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后来的《不朽的园丁》却坏得多,恐怕太向好莱坞靠拢了。
开始以为这是非洲的电影,后来知道这就是真真正正的拉美,贫困、暴力、毒品、腐败。
和《古惑仔》是完全不一样的,纪实手法和巧妙的结构使它远超过一般娱乐大众的商业片。
其中任何一个人物都可以另外拍成一部不错的电影,而导演没有走好莱坞那种依靠关注个体,宣扬人性来感动观众的套路,他给观众展示的是一个垮掉的拉美社区的全景,每个人都生活在“无常”之中,每个人的故事都是整个故事的有机组成,衔接巧妙。
我们看到最终并没有因为整体的展示而使个体个性消失,天生浪漫的 Binny,喜欢平淡生活的曼尼,权利意志最强烈的Ze,天生胆小爱好摄影的主人公。
我最感兴趣的是 Binny 和主人公,跟那样的环境不太协调的存在着,最终一个葬送于命运的无常,一个由于小心翼翼和幸运而实现了梦想。
主人公那句话,一张照片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给我印象很深,当时我就在想,阿拉伯半岛电视台是怎么拍到本·拉丹和那么多荷枪实弹的基地组织成员的。
《纽约时报》为什么聘请在战火中坚持写 blog 的巴格达居民做报纸的专栏作家。
最好的记者产生于新闻事件发生的本地,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新闻记者永远应该存在于新闻发生的环境中,他的命运甚至应该和新闻事件是一体的,这样的新闻也就不必再担心什么客观性真实性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帝之城》为我们展现了新闻学的本质。
很多年前,一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让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那个叫做“西西里”的地方、那种叫做“玛莲娜”的美。
很多年后,一部《上帝之城》,又让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一个叫做“上帝之城”的地方、一群魔鬼见了也要叹息着转身的少年。
也许可以这么说吧,这是多少年来仅有的两部,以个人私心愿意给满分的电影。
“上帝之城”一说,源自《圣经》,据奥古斯丁诠释:天下万国,虽宗教、风俗各异,言语、衣冠不同,但归根到底无非两个“城”。
一个是世俗之城,由愿意依肉欲生活的人组成,他们背离上帝而为肉欲所奴役,他们爱自己以致轻视上帝,他们注定要毁灭。
另一个是上帝之城,由愿意依精神生活的人组成,他们服从上帝从而能够支配肉欲的生活,他们爱上帝以致轻看自己,他们终将成为上帝的选民而得救。
可是,这个两“城”之说,不对。
至少,在这部叫做《上帝之城》的电影里,出现的是另一个“城”,既非背离上帝也非服从上帝,因为大家从来都不认识上帝、上帝也从来都不认识大家,当然就谈不上背离or服从。
没有上帝的地方就没有魔鬼,只有人,而在一个只有人的地方,你要么就是杯具,要么就是被侮辱的杯具,二者必居其一。
爱煞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
凌厉、迷幻,不夸张、不含蓄,不感伤、不立场,一如电影开场时那把在反复磨砺中寒光闪闪的匕首,貌似每一个镜头、每一张面孔、每一寸土地乃至空中飞扬的每一粒灰尘都经过精密计算般,近乎漠然地把观影者一浪接一浪地推入窒闷、茫然境地,华丽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典范散文。
还是当年电影上映时英国卫报的影评人说得好,“用跑的,别用走的去戏院,这就是我能说的。
”此外如果还有值得一说的话,就是:据说,所有参演这部电影的演员都是从真实中的“上帝之城”——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找来的,电影里讲述帮派争夺地盘时出现的黑白卫星地图,也是真实的“上帝之城”,非山寨。
据说,电影开头部分,“三人帮”乱枪抢旅馆那场戏,是在真实的旅馆里实景拍摄的,且旅馆当时仍在继续营业,以致后来有真正的野鸳鸯向旅馆老板抱怨,嘿咻的时候怎么会出现开枪的声音。
据说,尽管电影其实不是在真实的“上帝之城”拍摄,而是在它旁边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但导演事后仍不免表示,要是早知道在里约热内卢拍片这么危险,这么黄且暴力,要把自己的脑壳栓到裤腰带上,他压根就不会来拍这部电影。
据说,电影最后部分出现的,那群讨论要列一份城中“必杀名单”的小屁孩儿,在电影拍完 7年之后,真的组成了里约热内卢最臭名昭著、没有之一的黑帮“红色命令”,真的有一本“必死名单”……
上帝之城便是千万贫民窟中的一个。
与其说某个人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不如说上帝之城才是真正的主角。
电影借着叙述者Rocket的视角讲述了整个故事,通过一代人的成长和衰落来展现了这个贫民窟的全景。
“犯罪”是这里主基调。
然而,说这个贫民窟中的人们为了维持生计而去犯罪,似乎并不太恰当;在这个微型的社会中,暗含着一种“犯罪文化”,在人们背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以帮派为载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纽带极强(即使不在帮派当中,也有可能有家庭成员在其中;就算并非如此,也或多或少会有利益与情感的牵连)。
其中一个镜头便是这种联系的佐证——Shaggy在被警察追杀时,情急之下敲一家人的家门,这家人就将其藏匿了(而这家人并非是帮派成员);帮派成员之间的纽带之强则更无需赘言。
然而,中老年人与女性并不太支持家庭中的年轻男性参与帮派(并且实际上帮派也完全建立在这些年轻男性之上);相比之下,他们更崇尚一种“合法”的方式(如教育、打工、从商等)来逃脱出上帝之城,无论是自己还是后代。
电影中,无论是Rocket的父亲教育Goose,还是Shaggy的女友对Shaggy的劝解,都是如此。
然而,帮派中的“犯罪文化”渗透到年轻男性群体当中如此之深,以至于一个孩子很容易在上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对这种文化的强烈认同。
更大一些青年(帮派的主力军)的行为对这些孩子的耳濡目染,甚至一些部分的参与(如Little Eddy给trio看门),都导致了这种认同。
然而,帮派并非靠继承而延续——事实上,很多帮派仅仅存在于一代人之中;代际间的更替靠的更多是对抗、流血与兼并。
Little Eddy便是电影中这一代帮派的开创者之一。
他在孩童时期就杀了Goose,并开始了和Benny两个人的犯罪生涯。
以这两个人为核心,这个帮派逐渐壮大;而Little Eddy也变成了“小霸王”。
同样地,小霸王的帮派解体也来自于这样一次流血事件——新一代帮派的雏形“小鬼头”们将小霸王无情射杀。
他们甚至建立了一个要杀者的黑名单,我们甚至可以想见他们将每个人爆头时脸上露出的近乎纯真的笑容;这笑容也曾经在小霸王脸上出现过无数次。
帮派通常不会一直杀人;选择一种违法品来经营(如毒品、枪支等)才应该是帮派的常态。
在鼎盛时期,小霸王是禁止手下杀人的;这个时期他们通过经营各种毒品来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也建立了对上帝之城的绝对控制。
当然,这里并非只有这一个帮派,“红毛”领导的另一个帮派也同样在上帝之城当中有着一席之地和自己的产业。
多帮派是一种常态。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往往始于和平,终于斗争。
和平时期,帮派之间通常是合作关系,并且互相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同样也没有恩怨过节)。
然而往往一些摩擦、利益冲突,会导致双方都互相想吞并对方,这时候就会陷入无休止的斗争。
影片也以小霸王帮派的衰落作为结局。
对于个人而言(即那些普通人而非帮派领袖、成员),在这样一个整合度极高的社会中,可以说隐私是很难存在的。
每当有人为生活所困(而这正是贫民窟的常态),加入帮派便是一个回报率极高、反馈极快的一种选择;同时,帮派也需要不断扩充力量,因此他们也会极力地招募这些潜在的人选。
影片中的Ned便因为私人恩怨被红毛招募了,而这之前他是一个社会底层兢兢业业工作的一位公交乘务员。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帮派对个人的影响之大。
然而,影片最令人内心绞痛的并不是无休止的犯罪和令人发指的杀人事件,而是一种深入灵魂的绝望感。
整个上帝之城有着一种“阶级再生产”的特点。
帮派从萌发,到积累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到处于顶峰实力,再到流血对抗,最终到衰落,并伴随着怀着仇恨与激情的新的一代的形成。
周而复始,个人毫无冲出这层循环的可能。
Benny尝试做出这种改变(虽然是个人层面的),但也仍然以悲剧告终(Benny之死真的非常令人悲痛)。
所有人解决恩怨,最终诉诸的是一把枪;而当你举起枪,射杀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的人之时,帮派就已经形成了。
此后,每次解决问题时,枪就成了首选。
你可以不承认自己成立了帮派,但你所有做法无疑是帮派的做法——流血与犯罪。
这便是自由的窠臼;法外之地,人同样也被某种枷锁束缚着。
与英国“小子文化”不同的是,小子文化虽然排斥教育,但崇尚的蓝领工作是合法,且在当时社会中是强盛的;而犯罪文化是排斥所有合法让人获得利益的方式,无论是教育这种长期投入,还是做工等即时投入。
所谓上帝之城被上帝抛弃,实际是被政府、被主流社会所抛弃了。
他们排斥的东西,实际上也是他们很难获得机会的发展途径。
然而,这种根深蒂固的对合法性的排斥,以及极端的贫困,使得社会愈加不可能再接纳他们。
即使政府想改革,对资本垄断的保守势力也将成为一个坚硬的阻碍。
这使得社会中各方势力都在向自己的极端发展,社会完全是分裂的。
因此,阶级再生产这一事实也就并不奇怪了。
然而,这个事实只能更加剧内心中的无力感。
电影本身非常优秀。
人说,评论这部电影是可耻的。
可是我向来可耻,说些粗陋的话,不差这么一回了。
班尼是文艺青年。
班尼花了大把的钱财收拾自己,让那个白人小伙子在平民区外买来新潮的衣服,炒作自己,带着90后的黑框板材眼镜,一副文艺青年派头。
就是这一身派头让他从众多的流氓中脱颖而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泡好了妞,做好了形象工作。
七十年代的文艺青年是嬉皮士吧,所以班家女人和班尼有这样的对话:我不喜欢暴力,咱们离开这里吧离开了去哪里?
咱们找个农场,听音乐抽大麻好主意咱们还是挺嬉皮的吧然后俩人热波了阵子。
继续吸大麻在讲述者阿炮的眼里,班尼是上帝之城最好的流氓,他请人喝啤酒,情人抽大麻不收钱。
他送给阿炮一个相机,虽然后来被小霸王抢走了,虽然最后小霸王把相机送给了他。
班尼也是个帅小伙子,笑的时候像布拉德皮特,不笑的时候像布拉德皮特。
在班尼死后,黄毛对凶手说:你完了,你杀了上帝之城最酷的流氓。
然而从班尼帅哥的故事中我们也能得到几个启示:1、人好看,好泡妞。
2、人潮流,好泡妞。
3、抽大麻,好泡妞。
4、流氓也有有品和没品之分,嬉皮和传统之分。
一般妇女都会选择前者。
小霸王所以成为小霸王,生活的挫折让他诉诸暴力,以获得代偿。
第一次邀请舞伴失败,小霸王让舞伴的男伴脱光衣服裤头不胜站在人群中;第二次索吻未遂,小霸王强奸了夜行女,并羞辱了夜行女的男友帅哥。
当生活事事不如意,时时不如意,那么有一把枪在手就是讨回自尊的最好方法,正好上帝之城遍地是枪。
噩梦从这里开始,当别人欺负了小豆子,小豆子举枪射击他,当别人抢了小霸王生意,小霸王率众让他变成透明窟窿。
枪械的威力让小霸王内心的虚弱有了坚强的外表,让他毫无魅力的外表有了霸王硬上弓的资本。
所以,小霸王似乎不是坏,而是迷恋枪支的魅力,让他被人敬畏的魅力。
就好像伟哥一般,力量无限。
有一个时候,小霸王的虚弱表现的一览无余,就是班尼死的时候,偌大的舞场闪动灯光,小霸王伏在死班尼身上失声痛哭,举枪鸣天。
几声枪声就是小霸王的声嘶力竭。
没有亲人,没有温暖,没有爱,没有支持,除了班尼。
从小一起长大的班尼成了小霸王最后的温存和依靠,在丢下强之后小霸王虚弱的就是一张纸,而班尼就是他的墙。
所以班尼死后,小霸王冲着班家女人大喊:都是你害的,你滚,你滚开。
就好像两个女人在为一个男人争风吃醋一般。
所以小霸王是真的太坏,但是虚弱的坏。
坏得悲情闪闪,温情脉脉。
每一个子弹射穿别人胸膛,好像虚弱的任人凌辱的小豆子都有了支配世界的力量,眼里闪动着泪光,嘴角微微颤动。
好像在孤独的世界,孤风中的小豆子寻找到了颠覆秩序的魔法。
那是多么的迷人,规避秩序的道路到达顶峰,这是只有在童话世界中才有的事儿。
那么上帝之城确是个童话之城了。
看了巴西的《上帝之城》,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
有一种看《古惑仔》系列影片的感觉。
漫画感的人物,浓烈夸张的动作,紧张快速的节奏变化,一浪又一浪的故事起伏。
是一种同时具有酣畅视觉和压抑感觉的镜头组合。
看着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故事,让人感慨,原来不管种族肤色,生活在贫苦杂乱的世界里、身不由己一步步滑落到暴力深渊里的人们,多有类似。
然而,还是有些不同的。
如果说,《古惑仔》系列是一个长焦距,在那些黑帮小混混身上放大着人性的善良和麻木、挣扎和无奈,关注着一个个个体化的人的话,《上帝之城》,更象是一个广角镜,它把一个贫民区的各种贫困和暴力、冲突和变化,都压缩纳入到一幅社会性的画面里。
相比来说,它关注的是整体、是本质,也因此,更有厚度。
在《上帝之城》里,一切自有它的法则。
生命是一种赌博,活着是一种偶然。
血腥暴力的丛林法则已经成为呼吸着的空气,只要还在这个贫民区里讨生活,每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都曾经或可能是黑暗世界的一份子。
可怜可叹的是,即使对那些杀人如麻的人性泯灭者,导演并没有只写他们的“恶”,也是点出了他们“纯”与“好”的一面。
说实在的,那些人还都是孩子,为得到一个漂亮照相机而渴望,为长得丑追不到女朋友而懊恼,为自己的举动不被周围人重视而生气。
身在这样的城市里,他们对毒品、枪支、死亡的经验,超过了对求学、工作、家庭的体验。
他们辨不清善恶,或者甘心为恶,只是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基本的善恶观念,并且,他们生活着的天地,并不是一个好人能太平生活的有保障的世界,很多美好生活的机会对他们关闭着,除了变得更强更残酷,他们没有办法得到更多。
在这样的城市里,甚至好人和坏人的界限也是模糊的。
一群六七岁的小孩子一起成长,踢球玩耍之余,为踩过界的大哥哥们放风跑腿,在警察来的时候,为同一社区里的人们不分黑白地打着掩护。
他们会受欺负,然后微不足道地反抗着,个性强韧一些的孩子,会从此尝到暴力的甜头,一发不可收拾地走向血腥的黑色权力之路,然后,或者被敌人杀掉,或者被警察歼灭。
其他的孩子,在渡过了这样混混噩噩的黑色童年之后,会娶妻生子,找到一份不那么挣钱但是正常的工作,维持家庭。
然而他们依然是这个畸形城市的一份子,生命和尊严得不到保障。
不知道哪一天,他们的规律生活就会被打破,然后他们又燃起怒火,重拾枪支和燃烧瓶,在为亲人报仇的心态下,重新回归暴力之路。
……只有极少数幸运一些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走出了城外,得以尝试贫民区外的另一种有尊严的人生,这样的道路,如中彩一样幸运,和偶然。
又想到了当年那部《纽约黑帮》。
同样是写黑社会的片子,这个片子和《上帝之城》、《古惑仔》的视角是不同的,更多地,它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刻画了黑帮的兴亡衰败,以及它和主流社会的复杂关关系。
然而在后两部作品里,黑帮本身自成一个世界,其中有起有落、有合有聚,只要贫穷和暴力的环境没有变化,仅仅是为了生存,所有的黑暗故事都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演,枭雄叠出,生生不息。
一个晚上,陷落在这样的一团泥潭中。
在那些漂亮利索的镜头剪辑中,看那些小孩子一代一代地奋斗、挣扎、下滑,在半梦半醒的暴力生涯里灰飞烟灭。
忽然就想,在这样的“上帝之城”里,人这种东西,还真是渺小如尘啊。
影片的真正主角不是人物,而是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60年代开始一项号称“上帝之城”的住宅修建计划安置贫民,80年代初这一片地区成为了里约热内卢最危险的地带。
巴斯卡普带我们来到“上帝之城”,他见证了这里二十多年来被残暴、贪婪、复仇、野心、背叛、掠夺所裹挟的混乱生活以及最终导致的一场灾难性的黑帮争斗。
虽然从小就要辗转于匪徒间求生存,但胆小怕事的性格与自我保护的本能却使他一直能平安度日。
好看吗?没帅哥没美女没思考时间,太乱了,无力欣赏。这么多五星, 颤巍巍地多加了一星。
这哪里是上帝之城,这简直是人间炼狱!PS:这剪辑称得上大师级别了。
乱,杂。没耐心看下去啊。
虽然震撼 但不太喜欢这种风格
实在是欣赏不来 慢节奏 而且非常丑陋 我真是肤浅
无论是上回看的中央车站,还是这部……这算不算太写实了……不太接受得了……
混乱又让人压抑的片子,一个摄影师的诞生就是一种希望,不推荐看是因为实在很让人压抑。
Alexandre Rodrigues现实题材开山之作,比起这部来之后那个不朽的园丁显然更圆滑了许多。P.S.奥运会和世界杯就要在这个地方举行了,替那些球员担心...
混乱的国家,没有幸福,也没有永远的王者。昔日强大的猛兽,最后也会死在蚂蚁之类小虫的手下。
不太喜欢类似的电影。
这也太暴力了。。。161018
比起水浒传很一般吧
什么黑帮,垃圾,一帮没脑子的家伙,去看看教父吧.B社会要靠黑人就完了
欣赏不了,单纯觉得剪辑很牛逼,别的嘛...Benny那个演员还蛮帅的,晃眼会有布拉德皮特的错觉。
还行吧,很一般的骗子啊,都没有《血钻》好看,这么高的分数是因为有勇气拍出来么。。。。
里约毒品帝国兴衰史。上帝之城是里约众多贫民窟中的一个,它是人间地狱,是各种罪恶的乐园。这里的黑帮和香港乃至世界各地的黑帮没什么不同,残忍,凶狠,长江后浪推前浪。唯一的区别在于,这里的黑帮生涯从5岁就开始了...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中没有希望,只有绝望。还好没生在这里,上帝保佑...
网上的这个资源不是很好,导致观影感受糟糕,都没看完呢
一路彪悍到底,这是我不喜欢它的地方。
看不懂
没什么意思 黑人脸盲症看得很辛苦 对话和节奏极其混乱 小豆子死了很解气 豆瓣文青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