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克斯是电影梦见自身的媒介——如梦一般无因果交代的、自由联想一般的能指链的转喻运作中,奥斯卡的身体仅仅作为表演艺术之理念得以现身的质料。
电影艺术为捕捉人类肢体行为而生,而动捕技术将人类肢体排除在外,可以直接捕捉行为。
这或许也是本片叙事上的诡计:只捕捉常规情节剧中的剧情节点,避免闪回等能够直接产生意义效果的诱惑,代之以前本体论的化装过程与作为叙事动力物质化呈现的轿车。
直接意义效果的缺失来自摄影机-观众这一意义保障目光的缺席,而这与其说是哀悼电影已死的现状,不如视为揭示了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然死去的事实——香港黑帮片段落中的奥斯卡-阿力克斯,其将一具(自己的)尸体乔装为自己的最后结果是恰恰是自己的死亡——电影永远是死的,因为观众永远只想看下一部,他们的凝视客体永远在下一部电影之中闪烁,并以此开启了电影生死更迭的淫荡旅程。
梅德先生被卡拉克斯称为自己身上污秽的一部分, 他具有孩童一般的妄为——他在以个人网址作为墓志铭的墓园里暴食作为文明象征的祭祀用花,如同口欲期的婴儿——与哥斯拉那样的毁灭性(《东京!
》),是电影以德尼拉旺之身奇观化自身的方式。
电影告诉我们该如何欲望(齐泽克语),欲望总是遭遇压抑,而梅德先生正是被压抑的自身的污秽之物在银幕上的返回。
断肢遍地的废弃商场中,奥斯卡遭遇到注定失败的爱情的回声,其与卡拉克斯早期作品的共振迫使抵抗意指效果的转喻链条都变得难以自控。
影院中的观众与车行中的轿车以实在界的凝视/声音欲以揭示电影早已死去的事实,卡拉克斯则将电影的断肢以其最强烈的个人经验缝合,以电影的自我否定催生否定后的新生,并借以应对自己的境遇。
电影是卡拉克斯梦见自身的方式。
(2013.12.07) 推荐影片!
以任务的名义分割成数个小故事,分别诠释不同的角色,旨在表现演员演艺精湛却日夜艰辛,疲惫的心更因最初影院的座无虚席变成之后“摄影机越变越小,直到消失”。
车行神秘老板出现的2分钟是本剧的灵魂,串联起整部主题。
电影人为文化事业奉献终身甚至为此失去挚爱。
车行里多少寂寞的车,多少寂寞的人。
4.5星。
第二段中商业传媒的假正经与真正的艺术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比,叫人印象深刻!
摘自《视与听》杂志10月号但题外话,电影分析到这种程度其实没啥意思了就,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OSCAR“这货不是演员,人生才是电影”1.窥视灵感来源:Jean Cocteau’s The Blood ofa Poet2.。。。。。。。。。。。
图文全版http://www.douban.com/note/246664298/
回顾世界电影史,巴赞曾经对电影本体进行的讨论被如今好莱坞的技术主义美学所取代,电影真实美学的发展从一开始无声时代的影像运动姿态(完型心理学的引入)跨越式的进入到了跨媒介传播的时代。
影像不再独属于电影院,它拥有了更广阔的视域空间。
卡拉克斯想表达的是,如今绝大部分观众没有经过之前巴黎电影俱乐部的观影素质培养(彼时的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与运动存在),他们对电影院放映的电影内心主观存在着一般性的预设(来自好莱坞批量生产的浅显封闭的技术奇观代替了观众对默片当中动作姿态的迷恋),数码时代的技术杀死了胶片过去赋予的美学风格的多样性(当今影院放映影片类型的高度同质化;电影创作的原创性和独立性岌岌可危)。
拍摄工具愈发的“小型化”隐蔽了摄影机的主体地位,更加强大的摄录功能则模糊了真实生活与表演的界限。
在这里,与其说电影是一秒二十四格的真理,不如说生活不过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表演(颇具现代性的嘲弄与反思)。
这是一个讽刺的标本。
梦工厂影片开始一堆人在影院中被催眠,无疑他们是在看电影,现实中我们睁着眼睛看电影时不也是被催眠的吗。
卡拉克斯站在高处俯瞰剧场,此时一个没穿衣服的小孩从过道穿过,紧接着又有一只年老的黑狗。
偶觉得代表的是新生和死亡,我们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在影院中度过的,被催眠的一生。。。
卡拉克斯的摄影机紧接着是一个小女孩从窗外向外张望的画面,镜头逐渐拉远,窗户是圆形的,像极了摄影机的镜头。
卡拉克斯说过:“我站在摄影机后面,对面是一张女人的脸,以及一整个世界…”这显然就是卡拉克斯的摄影机。
这也标志着属于他的电影开始了。
讽刺与还击十个故事代表了现在几乎能看到的所有电影:动作捕捉、CG、情欲、伦理、黑帮、爱情,几乎是整个电影产业的缩影。
我反倒觉得故事本身并没有被卡赋予那么多含义,相反其中有几段还被故意拍的很烂。
在这堆烂故事当中你会觉得只有一个故事拍的非常好(阴沟怪人梅德)而那个恰恰是卡拉克斯自己的电影。
还有那个男主角名字叫“奥斯卡”,显然是有意为之。
这是卡拉克斯对整个美国电影工业的还击与讽刺。
德尼·拉旺早上德尼·拉旺从家中出来已经是第一个剧本结束的时候,到他晚上回到家中跟陪伴猩猩是他的最后一个剧本。
可见演员是一天24小时都在表演的,哪个是真的家,哪个是剧本中的家已经不重要了。
无怪乎他在车中向大佬皮寇利抱怨:“现在摄影机越来越小了,小的都看不见了。
”暗示娱乐工业已经将明星的全部生活作为“电影”和消费品。
Holy Motors是一个单词变位Holy Motors就是Hollywood,卡拉克斯喜欢玩这种音素变位的游戏。
一辆辆加长豪车像生产线上的产品有秩序的进进出出,量产着“梦境”。
Holy Motors就是造梦的工厂。
晚上这些造梦的机械们窃窃私语:“人类已不再需要可视的机械,我们就要被淘汰了。
”这时我突然想到在每个故事的过场中穿插的一些黑白老电影画面:单调而乏味的肢体运动。
这些不都是好莱坞曾经造的梦吗。
它们就是被淘汰的产品。
而现在的加长豪车早晚也会被淘汰。
Hollywood在追求梦幻的道路上急速前进,谁还会去留恋那些老电影。
随着造梦手段的不断翻新,终将有一天电影也会变成一个历史名词。
卡拉克斯在讽刺当代电影创作趋势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老电影的尊重。
对于这部电影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本文的标题为止了。
这是一部你明知优秀但却难以把握其优秀之处的怪电影。
德尼拉旺饰演的“扮演者”在棺材一样的加长轿车中进进出出,像轮回一般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片段,在影片中,这是一种职业,一种当代演员的职业。
也许影片是想告诉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优秀的人文传统和意识形态正在渐渐被荒唐病态的规则事物所取代,这点在电影中出现的废弃购物大楼和摄影艺术家疯癫的艺术取向以及开头结尾闪回的默片片段等情节上皆有所揭示,德尼拉旺过去女友的死更是将当今世界的那种命运无常飘忽不定的迷离感发挥到了极致,到这儿,我以为我看懂了这部电影,但是当尾声德尼拉旺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却和自己的猩猩妻儿相聚时我彻底不知所措了,德尼拉旺饰演的角色到底是何种的存在,或者说其究竟是代表了一个病态的个体还是代表了一个扭曲的时空,这点无法详知,只能从电影那现代派味道浓厚的原声中窥知一二,也许影片是想告诉我们人类世界自身的存在就是荒诞而没有意义的吧。
电影最后,运载着“扮演者”们的加长轿车汇聚停留在名为“神圣”的车行,人类司机戴上面具求得暂时的固定形象后散去步入社会以求得暂时的安宁与平静,灯光暗下,汽车们开始了一天有关各自游历的交流与倾诉,他们讨论着各自运载的人类,设想着人类的行为趋向,批判着人类的行为价值,可能借助非人的视角对人类的进行审视能够更加清晰与残酷吧,这一段我着实没有看懂。
总之,《神圣车行》是一部让人难以名状的好电影,它通过一个混沌纠结的主题探讨了同样混沌纠结的人世,虽然在理解上十分困难,但我们对自己世界的认知又有多么轻车熟路呢,所以,走进现实,对于本片的领悟,我们其实是感同身受的。
除此之外,《神圣车行》再次告诉了我电影艺术的魅力与深度是永无止境的,它教导了我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需要知晓,对于它的这层意义,套用陈凯歌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当你觉得自己对电影已经知道的够多了时,其实它才刚刚开始原谅你的幼稚。
《特立独行鬼才》导演Leos Carax(莱奥·卡拉克斯),被誉为法国电影界鬼才!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他也携片而来,况且据称中国第六代们都或多或少受到其影响,我就拿《Pola X》、《神圣车行》二部来了解下!
《Pola X》电影是根据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白鲸》作者)的作品Pierre, ou les Ambiguites 改编的,Pola是小说法文名Pierre, ou les Ambiguities的简写,X表示这是剧本的第十个版本. 描述的是一位前法著名外交官之子,以小说创作为业,自然就变得“文学性”了!
在处理纷乱人世情感、杂物,往往也满是激情、愤慨或者冲动!
最后,冲动是魔鬼!
不仅可以带来机车倒地的伤痕,还可以带来亲人之痛,陷入貌似左翼势力漩涡的旋转,最后扳机扣动、终结了他人的生命,也毁灭了自己的青春!
至于说一些观众从片中体验到的“高尚精神体验”“潜意识”“边缘感”......因为没有看过文字原作,其实不是很好理解!
我个人从2个多小时的影片理解的是:无病呻吟!
片中的中国元素出现在餐馆,还附带二首中国歌曲呢!
《神圣车行(Holly Motors)》除了戈达尔,似乎很少有电影人有如此的勇气来质疑他们的观众。
《神圣车行》则表现出了电影人深切的焦虑,他们不知道是否还会有观众会来欣赏他们世界中的美。
片中的主人公,寄托了导演卡拉克斯对世界的领悟和暗喻。
主演达尼·勒旺在片中不断的化妆不断的进入另外的角色。
9个约会,9种生活和角色。
《神圣车行》完全超越了学院派或者惯常的叙事逻辑和线索,将卡拉克斯的导演天才再一次展露无疑。
全片表现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每一分钟都给人以期待,每一分钟又都可能是惊喜。
不过,这样的试验作品,一定是很难逃两极分化的审判,本片也不例外。
我认为此片较《Pola X》出色地多,也现实意义更强!
人生如戏,戏又岂非人生!
没有显而易见的摄像机,但是每位观众就是摄像机!
片头镜头给了电影屏幕前的一群看客,即此意!
主演德尼·拉旺 Denis Lavant的演技,无可指摘了!
细微处,都很有表现。
他将一个单体的人,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外部环境下,扮演的、矫饰的社会角色,淋漓展现!
难道我们身边没有这种,一会是父亲、兼老板、下属、杀手、疯子、情人和告白者的综合人物吗?
每个具体的观众,自己在一生中,甚至一天中,都很难仅仅、只扮演一个单纯的角色!
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类社会,这就是导演抽象化了的人类社会!
看似疯狂,实在真实!
恰似,本片最后一幕!
片中的中国元素出现在仓库凶杀中!
鬼才导演,确实有才!
双片,后一部,值得一看!
看完这部戏,你若问导演想表达什么,它有什么内涵,那你就中了莱奥•卡拉克斯的圈套。
精通电影镜头的他,也许在用电影致敬表演艺术,展现电影巨大的造梦魔力,或者,隐喻人类的面具生活,再或者,根本没意义,只是导演领着御用妙人德尼•拉旺玩了一场cosplay游戏。
游戏由导演自己开幕,他扮演的睡梦者,打开巨大的密室空间:电影院,宛若死人的观众,席间赤裸行走的幼儿,神秘的大狗……与这部电影貌似无关的框架,立刻带出超现实的诗意氛围,他耳际的轮船声,幻化成船型豪宅,巨商打扮的奥斯卡挥别“家人”,进入他异常忙碌的梦幻日——职业演员的一天。
严谨克制的女司机兼助理赛琳娜,为他带来九个任务,也就是九段角色扮演,他从黎明忙到午夜,集合各种电影题材之可能。
这是个摄像机消失的世界,整个巴黎街道都是表演的舞台场景,分不清真假,谁是演员,谁又是观众。
卡拉克斯导演过三段式电影《东京!
》中的一段,其中角色狂人梅德,也出现在奥斯卡的表演任务中。
这段是预告片主打,因为它够惊世骇俗,吸引眼球。
而下一段故事,立刻把基调拉回寻常人家:父亲去接参加人生第一场派对的女儿,她因父亲相貌丑陋(德尼同学那张有戏的脸不太符合普通人审美)而深深自卑,产生社交障碍,回避型人格又令她对父亲撒谎说自己在派对上如鱼得水(派对放着凯莉•米洛十年前的热门“Can't Get You Out of My Head”)。
他问,如果你确定我不会知道真相,还会撒谎吗?
她说会,他问为什么,她说“至少在那个瞬间,我们是快乐的。
”父亲抽了口烟,眼睛红了,噙着泪。
他说我给你的惩罚是“做你自己,走自己的路。
”此时,奥斯卡明显入戏很深,烦躁不安,好在“幕间曲”这段马上让他发泄情绪。
导演很懂音乐,这里有段绝妙的长镜头,抱着手风琴的奥斯卡在空旷的古堡大厅一路走,一路有持各种乐器的人加入,队伍越来越壮大,音乐越来越复杂,镜头一直在前方跟拍,一气呵成,宛如整部电影的一缕呼吸。
恢复状态的奥斯卡“杀了”两个人,一次精心设计,一次即兴发挥。
他的工作已然和生活分不清,尽管他体弱初老,依然热爱“演绎之美”,也欣赏在“俄国故事”中入戏的女对手(此段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很贴)。
而与凯莉•米洛饰演的昔日恋人偶遇,似乎只为凸显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悲凉。
奥斯卡的最后一个任务,居然在是自己家中做戏,老婆孩子是猩猩,而下班后的赛琳娜居然要戴上面具,回想片头奥斯卡的富商扮相,不由感叹:演员是不是永远不会下班,普通人是否也天天在演戏呢?
亮点:你一定能找到你喜欢的段落,正如你总能找到对胃口的电影。
你还可以看:《新桥恋人》、《天使爱美丽》本文发表于《环球荧幕》12月号
导演没有玩太多特技,或者花式镜头,单凭故事撑起了整部电影。
这是对未来的展望:摄像机越来越小,直至到彼时的消失不见。
为什么?
车子们说因为人们讨厌机械。
他们也害怕自己被抛弃的那一天。
想想也是件好事?
变得更加自然,接近人的柔软,回归自然。
似乎可以抛弃摄像头的一些弊端。
摄像机越小似乎也包含了电影娱乐工业对人类生活的全面入侵的隐喻。
例如开头僵尸般无情感可怖的电影院里的观众。
而没有了摄像机的拍电影,像是随时随地在发生,真假难辨。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但这次我们还拥有了演员戏外的视角。
跑任务变得没有什么感情,却应该是非常耗费感情。
“我们这周有在山上或者森林的任务么?
”“我想念森林了。
”坐在神圣车里,窗外呼啸而过巴黎。
他抬头盯着车里小视频的巴黎。
变绿变红扭曲变形。
颜色的运用加强了现代城市给演员的陌生感和他自己本身的异化感。
每一个任务似乎都揭示了点什么拍电影的真相,如果你愿意就可以读出些讽刺和悲哀。
比如那段差点骗过观众的车中父亲角色。
在病床上爱得死去活来然后临走时才问了名字的叔父角色。
片中唯一他真实的生活片段该是和那同坐在神圣车里的女演员的三十分钟。
女演员开始唱歌的时候似乎导演又在以音乐剧来混淆观众的真假判断。
“你有三十分钟吗?
”“有。
”“那跟我来吧。
”最后他握了握她的手,然后离开了。
看着躺在血泊里的两个人,他像是狂人慕德那样大叫着跑回车里。
他们的感情都耗费在戏中了,面对属于他们自己真实生活的仅存的一些真,他们却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克制、隐忍而冷漠。
悲哀。
后来电影变得更加荒谬和神秘。
他分配到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到猴子家过这一夜。
这只猿好像象征着所有人类的抽象概括体,无所谓具体哪一个。
神圣的车子们在夜晚开始窃窃私语。
最后她也带上了面具,走向夜幕。
《神圣车行》我决定打五颗星。
并不代表它与其他五星电影相同水准,而是在先锋电影这个范畴内拿到了满分。
一向反感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先锋电影,但我完全这部天才之作征服了,大开眼界。
臆想丰富,人物造型表演,想象力,制作水准都太棒了---除了看不懂,哪哪都真好。
正常流畅的故事里面穿插一些梦境,这是正确的,类似保罗索伦提诺。
全飘在梦境里不可取。
《资产阶级》虽然也怪异,但观众知道人物是做什么的,他们在干什么。
这部观众完全一头雾水的就不可取。
不能太闷或无声,令观众反感,至少要配乐。
鼻毛识别:在正确流程的基础上设置怪异的桥段。
动作捕捉:先锋片要足够吸引人眼球。
裁衣服遮头:表达再虚无的主题也是从细节微处入手,绝不会像烂片一样空落落。
每个造型都很有说服力,论一个演员形象可以有多百变。
“摄影机原来比我们还重,后来变得比我们的头还小,现在你根本看不到它们了。
”“没有什么能比目睹他人逝世更让我们有感生命鲜活了。
”“记住,有恨意的地方,必然会有爱意,雷雅,吃热的爱意啊。
”脱下黄色假短发,露出黑色长发,很美。
结尾的长镜头背影与歌。
一辆车中包含了多种人生,探究生命的多种可能性。
滚石不生苔。
读书笔记:影片开始会让人有无数疑问,这些问题会随着导演的节奏和有意代入被随之抛却在脑后,转而沉浸在影片无时无处带来的惊讶中。
卡拉克斯对这些逻辑问题不作任何解释,执拗的将人带到他的怪诞气氛里。
让人惊叹的是,这种完全不合理的怪诞行为,在卡拉克斯精准、规矩的镜头下呈现出再可信不过的真实感。
奥斯卡每次更换角色不久,观众就会产生对新角色的认可。
这种荒诞现实与片断真实碰撞的做法,只能让人叹服卡拉克斯的天才想象力和精湛的导演功力。
你可以将故事理解成为德尼·拉旺出演一个又一个角色,引发一段又一段人生。
并在表演中引发的困惑:真与假,自我的迷失。
一曲向演员生涯的致敬悲歌。
渗透着对整个表演史和其中的终极矛盾冲突的反复掂量。
一个人只能扮演自己,但又必须在不同的躯壳中。
表演是伟大的技巧和艺术,又是对自身灵魂最深层的消耗性折磨。
这个片子本身就像优秀的演员,穿梭在不同的人生和情绪,但自始至终忠实于内核不变。
这是我好多年来观影过程最愉悦的一部片了,瞠目结舌,卡拉克斯把自己的灵感和意识流表达到荧幕上的能力真是无人能及!
至于片子本身,其实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不善于回答问题,就像我没法解释我昨晚做爱为什么用某个姿势一样”。。。
呃我的理解是“人生就是一场戏”。
【C+】二刷,【C】升【C+】维持观点不变:这 啥 啊。只有展示,不见思考,更别说解构。胡乱堆砌,毫无美感。感到反胃。不过也确有不少过人之处。几场调度让人着迷,这种程度的展示也实在惊人。瑜不掩瑕。“演绎之美只在观众的的眼中。”对不起,我的眼中没看出任何美感,更多是强烈的不适,不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更像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情节的胡乱堆砌,虽然每个情节各有各的欣赏性,但过多相似风格的同样情节编在一起就难免疲乏,更别说中间没有连接和过度。喜欢结尾。
这城市那么空 这回忆那么凶 这街道车水马龙 我能和谁相拥 这眉头那么重 这思念那么浓 阿隆 阿隆 阿隆 这感觉我跟从。
观影体验确实太奇妙,这是一个从有冲动打一星到被猩猩和车行所折服的过程。其他的不说,长镜头玩得太豪华了。人生如戏有万般解读,私以为强过《云图》不少。
你写篇论文不好么亲
敢说导演的灵感不是来自孙燕姿的《神奇》?“时空换换换,分割的画面;轮回转转转,我经历了悲喜;好~神~奇~ ”
法国人就是奇葩,什么烂片都拿来捧
同样的导演,同样的隐喻神作,还是没看下去!
虽不明蛋觉厉,越来越烦看这种意识流电影,懒得去猜。
这部片绝对是豆瓣“不明觉厉派”的G点。
“莱奥·卡拉克斯继《宝拉X》12年来的首部长片........”嗯,知道了。
演技与化妆技巧。。。
moteur, action!
太晦涩不喜欢
垃圾电影绝不手软。给好评的那些guy是在把玩皇帝的新衣么?
这是一部没有表情的电影,有个时刻整装待发又时刻准备谢幕的人,他站在一圈镜子中央平静地抽着烟。出租车,快跟上那只鸽子。
真的很奇葩 天马行空的一天 推荐看看 虽然你可能看的不是很明白 但是你之前肯定没看过这样的电影 对这片我谈不上喜欢或讨厌 只是看过之后觉得真没白看
屎人又出现,卡拉克斯继续走火入魔
哎这种法国意识流无剧情电影真的是奇葩 。。。鞥叼出映射荷里活这种长篇大论也真是不容易。。。
各種炫技,欣賞不來,覺得實在太裝了......
虽然看不懂,不过就是觉得牛逼,骨子里挥发出的艺术气质。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