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看过王小帅的两部电影:大学刚开始看的《青红》和大学要结束时看的《十七岁的单车》,女主角都是高圆圆。
内容看起来很不同,但电影的风格很容易让人猜到出自同一导演之手,母题都是青春。
《十七岁的单车》快要结尾时,电影的气氛骤变,男主角之一的高中生愤怒地拿起砖头,准备砸向翘自己墙脚的“小混混”。
我马上想起《青红》相应的时间,男主角忍不住情欲准备强奸自己的女朋友。
这就是我们的青春么?
也许,这里的“我们”只能特指男生,王小帅的电影似乎没有给青春的女性更多表现的余地。
可能刚读大学的我对电影还很陌生,总觉得后来拍的《青红》比不上《十七岁的单车》。
《青红》设置的知青背景过于遥远,要成功地再现并打动观众一点都不容易。
《单车》则很有生活的气息,北京高中生的习性虽然不为我这个南方人所喜,但镜头里的他们总让我亲切地想起我的北京室友——抽烟,言必称哥们儿,新潮,说脏话乃至思维的调调……然而,什么是青春?
《单车》开始有一幕,高圆圆饰演的女高中生把自己喜欢的男生带到树林里,闭上眼睛作等待状。
男生也心领神会:他应该去牵手、拥抱或者吻她。
可是,青春特有的慌乱和拘谨让主角犹豫再三之后放弃了。
我又想起初中时对校园恋爱的想象,它其实源自作文选里的一篇文章。
我们都读过不少作文选里的范文,但我当时记忆很深刻,居然有一篇讲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慕。
范文的结局当然是女生“狡猾”地叫男生等,等到我们长大后也许能够在一起……青春自然是青涩的,是欲望开始萌发的状态。
譬如,《单车》的另一男主角,一个来自农村的快递男孩,透过墙洞凝视周迅。
这种凝视便是青春欲望的凝视,它瞬间让一个男生开始梦想一个对他完全陌生的女性。
青春的无力在这个农村男孩表现得特别深,因为他说话只会重复:“这部单车是我的”,“这部单车原本是我的”,“我不是来洗澡的”,“不关我事”,然后就是沉默,哭喊。
周迅每次出现在他面前,他更是没敢吭一声。
青春也是好胜要面子的,譬如说,是男生就得会抽烟。
高中生的哥们儿跟农村男孩谈判时给他塞了支烟,第一次吸烟让男孩出尽洋相,惹来一阵哄笑。
耐人寻味的是,高中生自己也没抽烟(他是个学习优秀的好学生)。
当那个很刁的小混混走过来要火时,身上根本没有火的高中生胡乱找了一通,丢脸地承认自己没有火。
小混混就充满蔑视地把自己吸过的烟塞到高中生口里,明目张胆地带走高圆圆。
后来高中生砸了那个小混混,跟农村男孩说车他以后都不需要了——他随手拿出一包烟,示意要给男孩一支烟,男孩拒绝后他自己抽起来,动作看起来很生硬。
大概,他现在已经沦落到只能在一个比他更弱的农村男孩面前装B了……青春自然也是无力的,尽管它经常戴着残酷暴力的面具。
《青红》中的男生无力留住自己喜欢的女生,只能诉诸暴力来得到她的肉体,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
《单车》的高中生等父亲买车等了很久,最后还是要偷自己家的钱去二手市场买了一部偷来的车。
女生一句“车没了再买过一部呗”惹恼了男生敏感的自尊心,很不友善地拒绝女生的邀请。
等到女生转投其他人怀抱时,他又吃醋又愤怒,一句“操你妈的”就将砖头砸过去。
可怜的不仅是他后来遭到报复,还把那个彻底无辜的农村男孩卷进漩涡——从农村来到城市备受剥削的男孩至今彻底地无力和绝望了。
看到自己心爱的单车遭人肆意摧毁,无力的他也拿起砖头砸过去……单车是青春的隐喻。
单车是不同青春少男梦想、渴望、游戏、收藏、爱护的对象。
它不是难以得到,就是易碎的。
周迅扮演的角色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却也是个成功的形象。
它很好地表现青春女性对漂亮衣服的爱慕,爱美的心理在现实如何破碎。
就像农村男孩和老乡带着欲望凝视周迅,周迅也是带着欲望来凝视装着主人衣服的自己(她是个保姆)。
这里的微妙在于,农村男人以为周迅是个遥远的城市女性,不料她也只是个农村进城的女保姆,是跟自己一样的人——那么她还有凝视的价值么?
她还能唤醒他们潜藏的欲望么?
凝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对象是他者,无法得到但又无法忘却。
单车、衣服、性的身体,跟城里人追逐的金钱一样,都是物神崇拜。
青春的无辜不在它不去欲望,而只在于它欲望的单纯和具体。
如果一位少男少女欲望金钱这样的抽象物,我们无法承认这是令人缅怀的青春。
但是,如果他/她欲望爱情、牵手初吻等亲密动作、竞技耍酷的单车、漂亮的衣服或者带来成就感的战利品,我们会怀念地说:我的青春也曾是如此……由此大概可以想到,青春背后其实是城乡的分裂,抽象与具体的挣扎,贫富之间的对立。
为什么我们要长大,要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
为什么我们要进城,要接受城市人恶毒的剥削蔑视?
为什么我们要赚钱,要接受商品经济残酷的就业竞争?
这三个问题不是同一个问题么?
《青红》里的土生土长的农村男孩无力留住城市知青家庭背景的高圆圆,《单车》中的城市男孩因为贫穷不敢接受家境良好的高圆圆的爱,更不用说农村男孩那沉默的欲望和欲望的最终破碎(“原来她只是个保姆”、“她跑了”)。
无论电影发生的地点是收音机接受节目都艰难的边疆农村,还是先进的首都北京(更不用说奥运会之后的新北京了,单车不再是它的风景,如何解决汽车赌塞倒成了重大问题),背后推动情节发展的逻辑都是一致的。
于是,最大的残酷不是青春遭到扼杀,梦想遭到破灭,单纯被邪恶强暴,而是青春、梦想、单纯本质上也是我们原罪的一部分。
它之所以无力,只是因为它被更大的恶所摧毁。
我们之所以怀念,只是因为自己身处更大的恶却无力挣脱,只好虚构一个纯洁无罪的青春权当慰藉。
我们之所以采用暴力对抗,只是因为自己濒临绝望的深渊,破罐子破摔。
《十七岁的单车》导演:王小帅导演语:“要尽量摆脱技法本身的束缚,人的本体,最深处的东西拍出来,才是电影的真谛”。
主题:寻找“寻找”主题的阐释通过多个途径完成,中包括了通过“物”的存在与消失反复唤起的自我意识对于自身价值的寻找;也包括了通过“他者”的刺激而发生的矛盾冲突中对于生存状态以及意义的寻找;更包括了以点带面,用琐碎细节所串联而成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撞击所带来的人性本质真善美的寻找。
“寻找”的过程充满艰辛与苦涩,甚至滑稽与讽刺,“寻找”的结果却是了然,导演只是通过电影设置了一次询问,朴素的小贵以及好强的小坚,可以找到完好的或者破碎的自行车,找不到的,却是明确的答案解释荒谬的生活。
分论点:(一)情节与主题两种方式阐述:一:寻找“自行车”二:寻找自身价值(二)存在或消失自行车的存在或者消失在影片中作为最主要的线索贯穿始终。
它的存在引起了电影中所有角色的关注。
以自行车为符号象征的“物”的存在价值,这部电影中被导演赋予了更加沉重的意味。
它与人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悲哀的是,“物”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人的存在,“物”的消失,赤裸的验证了人的社会价值意义的消失。
贵(自行车是孤苦无依的他的求生工具,是他生存在这个城市的唯一依靠,穿红色裙子的小保姆则是始终作为小贵窥视的欲望客体出现的,那身红色的裙子,那双红色的高跟鞋甚至那红色的嘴唇,都成为小贵想入非非的诱因。
当小贵找回自行车后兴冲冲地赶回小商店时,撞倒了惊慌失措的小保姆时,他的欲望呼之欲出。
当然,导演并没有将人物心理的渴望设计成猥亵的占有,而是让昏倒在地的小保姆躺在了自行车旁边。
这幅画面在某种程度上蕴含了在小贵的心中,自行车代表着欲望的满足,自行车亦是实现欲望的工具,有自行车的他才能获得城市带来的喜悦与认可。
)坚(与女朋友潇潇的情感基础。
自我满足的手段以及抗争命运的方式,“寻找”直至“抢夺”的过程体现了小坚对于无奈的生活以及平庸人生的一种反击,自行车的“存在”是战胜困境片刻的成功与胜利,自行车的“消失”成为命运无情的戏弄与嘲讽。
)“物”的存在与消失,成为被异化了的“人”的幸福感与满足感的象征。
(三)坚守或逃逸电影《十七岁的单车》所表达的主题有着多元的阐释角度。
导演通过一辆自行车所联系起来的,是当今生活在城市中的两种人群,自农村的打工者以及城市的平民,们的共同点是同样面对着进退两难的生活困境。
这两种人群在城市中交锋,绎着酸甜苦辣的生活进行曲。
他们似乎属于永恒的夹缝状态,不能够甘心于现状又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
例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辆自行车上载着一台冰箱,三个路人的撑扶下摇摇晃晃的前行。
在接下来的镜头里,自行车终于支撑不住巨大的压力而翻倒在地。
这个含义丰富的画面似乎在通过自行车暗示着承受并不能成为人生最终的结局。
这个含义丰富的画面似乎在暗示自行车在中国人的生命中承载了太过沉重的负担。
于是,一对矛盾呈现在我们面前,“坚守”还是“逃逸”,为不能够避免的又一艰难的抉择。
自行车所联系起来的正是当今中国城市中的两种人群,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和城市居民。
换车的一个场景中,小坚问“你叫什么呀?”“郭连贵。
”“我是小坚。
”然后,小坚伸出了右手。
小坚的主动握手,象征着城市对农村的欢迎。
电影的高潮部分,小贵与小坚终于在共同拥有一辆单车的前提下结成了同盟,另一伙少年无情的追赶。
胡同里穿梭的戏份并不仅仅满足了戏剧冲突的需要,更是在隐喻的层面上表达了导演对于面对困境是选择“坚守”还是“逃逸”的探讨。
故事在高潮中结束,小坚在爆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逃逸”,小坚放弃了自行车,喻示着城市底层百姓对过去无奈的决裂,放弃了对于自行车的占有,似乎更是放弃了作为生活的斗士获得胜利的最终权利,寻找”的过程于他而言,刺激而痛苦的,不堪的现实与无法摆脱的城市优越感之间,始终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无法确立面对困难的最终态度,一切在粗暴的混乱中宣告结束。
虽然最后他善良的挣扎着试图推开小贵,“那不关他的事”的疏离去表白作为坚强的自我最终的勇气。
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试图完成压抑在城市底层的平民对于农民工的告诫,这样的安排显然有着浓厚的寓言意味。
然而一切徒劳,小贵选择“坚守”,小贵扛起自行车毅然走进人群中,期待着一个新的开始。
这是城市发展给农村和底层城市带来的不同选择,似乎具有某种启示意味。
小贵扛着破烂的自行车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虽然迷茫,仍满怀期待。
“寻找”将成为以小贵为代表的人群的生活状态,虽然,这样辛苦的“寻找”,或许是没有答案的漫长等待。
“寻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却往往使人感受是辛苦的状态;“寻找”是一种浪漫主义的人生想象,却无法摆脱现实带来的伤害所导致人性深处的彷徨。
观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置身事外的角度,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使人在不断自知与自省的过程中去深刻体味,人生是一条神秘莫测的艰辛之路。
叙事:线性叙事导演王小帅回到比较传统的叙事方式上,几乎直线型的叙事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
并以一种冷静和客观的现实主义态度,对生活予以真诚的关照。
符号:自行车(①17 岁少年的青春和梦想; ②急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带给城市和乡村的困顿和迷茫。
小坚和小贵两位主人公,正是在这种追求和困顿的夹缝中生存,艰难前行。
丝巾烟两个女生(扁形人物)影片中意象化的符号设置与话语表达成为影片的重要部分,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和展示人物内心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巴赞语:“意大利电影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现实的密切关注。
”“然而,请告诉我,当你看完一部意大利影片,步出影院时,你是否感到自己高尚些,你是否强烈希望改变事物的秩序?
”马基德•马基迪 《小鞋子》老舍 《骆驼祥子》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赛尔乔·莱翁内 《美国往事》风格:后现代 现实主义视听语言:客观记录 平视视角导演将艺术主旨聚焦于画面和声音话语元素系统,并通过声画造型形式外化其艺术追求和旨向,呈现某种风格化倾向。
长镜头多组长镜头仰拍:郭连贵对北京这座城市生存中的光影交错,纷繁复杂的迷惘;贵单车被偷后,长镜头的远景来表现其内心张皇失措又焦急的活动;当夜幕降临,郭连贵才恍然惊觉快递并没有送到李先生手中,镜头特写,他奋力奔向目的地,这种奔跑的急切和他呼吸声的沉重通过长镜头表达了他内心急欲冲破这种束缚,急欲走过这泥泞生活的述求;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长镜头拉远,小坚在胡同口练习单车的场景正交换突显了单车对他的意义;当小坚忍受不了别人抢走了潇潇时,他的小宇宙爆发了。
他用砖块去砸那个人时,音乐间断而紧张,画面组接了他和小贵的蒙太奇,这也暗示着他们的青春因为一辆十七岁的单车而交织;影片最后,小贵扛着单车,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导演用固定的长镜头来拍摄,郭连贵落寞而寂寥地走过纷繁的人群,背景音乐是清淡而萧索的,烘托出异乡人的悲凉。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用长镜头来叙述这个城市的车水马龙,表达了这个社会的隔膜与渺小。
叠化镜头片头、无数自行车轮出现字幕蒙太奇组接搜寻单车的蒙太奇组接表现了小贵性格中的执着与坚韧;当小贵找到其父亲说单车是他的时候,导演用蒙太奇的组接来表达小坚内心的愤怒;多次出现小坚和妹妹的蒙太奇组接,他们的眼神是寒冷的,更浸出他们内心的悲凉。
特写开头面试场景中,以主观视角对乡村人进城面试的脸部进行特写,灰头土脸的造型,面试者的方言与面试官正宗的北京话形成对比,表达出外乡人在这座城市的格格不入与求生艰难;周迅脚步特写然后镜头向上推表现出贵两人对这位“城里人”的羡慕与欲望;色调:红琴穿的那件艳丽的红裙和红鞋以及红嘴唇;小坚跟踪大欢时出现的几面鲜红的围墙暗示人物内心的激烈情绪。
如其中有一个镜头。
画面先是一黑一红两面墙,利用摄像机角度构成对称构图,黑红两个色彩各占画面的1/2,然后小坚骑车入画停在红色墙的一面。
黑色代表沉重压抑,带有理智色彩;红色代表激情欲望,带有冲动色彩。
小坚两次上房顶时呈现的青灰色的影调也是人物压抑心理及情绪的反映音响:在郭连贵丢车的一场戏中,运用了一个长达1分40秒的镜头,把机位设在马路的对面,与人物拉开距离,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发生了什么事。
同时马路上来往的汽车鸣笛声、震耳欲聋的秧歌锣鼓、画外的警报声掺杂在一起,营造一种真实而噪杂的环境,再结合人物四处的找寻动作,马上呈现人物的心理;导演在表现小坚和潇潇试图和解的两个段落里运用胡同的纵深,都是把人物放置在摄像机远端,拉开距离,只能听到隐隐约约的两人对话的声音,进行虚化处理,巧妙自然;影片中还有一个长镜头跟拍小坚从屋里出来去上学发现自行车不在的一个镜头,时长1分28秒。
肩扛摄像机,抖动的画面,夹杂各类路过的街坊——打太极的老人、倒痰盂的妇女、洗漱的人们、买早点回来的街坊等等,配合期间自然音响,如京韵大鼓、姜昆的相声、洗漱的声音等等同期录入,增加了影片的写实性。
同时通过摄像机的画面也展示了堆满杂物的巷道,人物的狭窄的生活环境。
导演的调度尽量显示出自然真实的一面。
构图:较多的静态构图,尤其在几个运动镜头之后,不表现动作过程,直接通过音响揭示然后以静态画面展示动作结果,比如阿贵被小坚追撞到拉面粉的车上,郭连贵撞倒红琴以及小坚拿板砖拍大欢等等。
通过静态画面与运动画面形成对比,加强了影片的节奏,同时也给影片增加了一些轻松的喜剧效果。
另一种解读方式:标志阅读(罗兰·巴尔特“标志”概念,西南大学虞吉)
重看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Beijing Bicycle)才發現原來 是《單車竊賊》和《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混合版,其獨特之處在於真是記錄了農民工進城初期的中國,並將它定格。
這部電影拍的從容不迫,可謂找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戲劇性--這樣的作品往往會成為經典。
隨著跳動的音樂節奏,我們看到灰暗的北京天空,總是塵土飛揚的大街,破舊、雜亂但溫暖的北京胡同,看到北京底層市民的生活,起碼我們可以知道,北京不是今天才變成『霾都』的,在我生活經驗裡,北方的春秋之際,的確是多風沙塵土的,冬天如果不下雪也很可怕。
王小帥鏡頭下的北京是真實的,不像其它電影,只去拍高樓大廈,一塵不染的寫字樓、商場。
拍那些不接地氣的狗血故事。
王小帥用鏡頭留住的,除了真實的北京街道和胡同,還有背景聲裡姜昆的『健康相聲』,大街上數万計的自行車,以及破舊的普桑。
兩個男主角生活的地方,宛如香港的『九龍城寨』,我們看到狹窄的胡同,天台屋,還有寫滿所有牆壁的『拆』字。
這樣的電影才真正的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城市的一面。
以吃做比,這就是地道的風味美食。
而那些所謂花巨資打造的都市電影,就是快餐連鎖店。
在這樣的天地中,農民工小櫃成了一名光榮的快遞員,並擁有了一輛漂亮的山地車--在當時的北京,對於另一個十七歲的職高生小堅而言,它就是一部泡妞利器,不下於富二代的奔馳寶馬保時捷。
擁有一輛從二手市場裡買來的山地車,他很快就有了可愛的女友,而隨著失去單車,他也失去了女友--儘管原因不僅僅是單車。
兩個青春期少年,一個為了謀生,一個為了虛榮,在這輛自行車的爭奪戰中,由敵人變成朋友,各自度過自己充滿苦澀與躁動的人生歲月、戰鬥青春。
穿著破舊毛背心的農村孩子小貴,在羞怯於恐懼中,為了自己的謀生工具,和城裡這些儘管處於底層,依然養尊處優的孩子執拗的鬥爭。
在鬥爭中,陰差陽錯的,他學會了抽煙。
甚至,拍出了他在北京這個一線城市站穩腳跟的第一磚。
本質上,他們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青春期的少年,我黨強硬的把人分成『城裡人』,『農村人』,其實骨子裡他們一樣都是攜帶中國基因的中國小孩兒,不同的,只是外表。
這就是為何電影中安插了另一個女神周迅演出的無名無姓的小保姆,她衣著時尚,像是個大城市裡,達官貴人家裡的金絲雀,春閨怨婦,在塵土飛揚的小胡同里,她到小賣部打醬油都風情萬鍾,被自行車撞倒,摔都摔的那麼帥氣。
這個形象就是『北京』本身--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是個沒有尊嚴的小保姆。
被人拆穿,只好倉皇離去。
電影對白非常有人情味兒,以至於那些黑色幽默、苦澀的笑料令這部本來沉重的電影,變得稍微輕鬆。
它的真實難能可貴,小孩之間的互相看不起是真實的,殘忍是真實的,妥協並惺惺相惜也是真實的。
這是十多年前我看過的電影,現在需要重看,十多年前,我也正青春年少,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們永恆的女神高OO,我以為她永不會變老,永遠是我們學生時代,踩著單車,一身校服,眼神清澈,笑容純真,羞怯、欲言又止的地下女友。
前些日子刚看完《17岁的单车》的时候,还憋着劲想写点什么,一忙碌,又是灰飞烟灭。
看的时候总想起《天堂里的孩子》(《小鞋子》),尤其是两人交接自行车的镜头,总让人想起阿里和他妹妹,以及那双破烂的球鞋。
大约寻找应该是这个片子的主题吧。
我不知道王小帅究竟有没有留意去学谁,但有一点,我想是比学谁还致命的不足:那就是他在处理现实时,把现实也处理成了概念化的诗意,很多东西看起来似乎有余味,但这种余味好像是经过提炼与总结了的。
一部好的电影,往往能给人在电影之外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经不起提炼的,一旦这种东西有了名状,它就变得很现实,而使人丢掉想象的味道,严重的则会给人被强行灌输的感受,好像成了说教。
而《17岁的单车》正有这样的毛病。
比如周迅演的小保姆,比如小店老板的语言,以及他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还有速递公司的老板与职员,桑拿浴室的收银员,这些人的设计方式似乎更像是话剧中的人物,他们传达自己感觉的方式,也像是在演话剧。
电影和话剧的不同之处,有一点就在于话剧可以将很多内心中的话说出来,可以有大段大段地内心剖白,因为,它的艺术空间是虚拟的,观众跟舞台是有距离的,它允许表演的存在。
而电影则不同,电影最应该消弥的就是表演的东西,一旦电影给了人演得感觉,就说明这部电影戏过了。
我觉得,王小帅的不足之处,就是在把握电影时,把戏把握过了。
在《17岁的单车》一片中,他过于强调生活的差异,而且有意去把差异放大,这就使一种对生活与生存的表达,有了戏剧化的成份。
其实,差异应该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表白,它应该没有痕迹地散布在生活中,让人去感觉,而不是把它摆出来,像一个展品,让人去触摸。
《17岁的单车》中的差异就伸手可及。
以东子挨打为例,东子家是由两个离异家庭组织起来的这是一种硬性的差异,东子妹妹考上重点中学要学费与他想买单车之间是软性差异,东子与继母之间不太友好的关系也是软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弥和通过东子妹妹的对他的理解来实现,而且这个小女孩又操着朗诵一样的语言,好像是善解人意的小天使,让人看了觉得别扭。
以上例子其实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
用我直接的印象来说,就是王小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贴近还有一段距离,影片当中的日常性的东西太少,概括性抽象性的生活理解太多。
在我看来,影片能够传达诗意与回味固然好,但这两样东西不能以冲淡日常性为代价,因为毕竟这是一部生活题材的片子,它需要扎实的生活根基。
离了这种根基,生活就游离于现实,变成了抒情。
根据我的猜测,我觉得,这部片子的问题可能出在剧本的推敲上,剧本在构造时,先把生活抽象化了(就是先把冲突抽出来或总结出来了),然后,再用布景去还原生活,这一概括一还原就使影片变味了。
与《17岁的单车》一样,王小帅的其他作品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扁担姑娘》,里面与生活有距离的情节有很多,如高平与阮红之间的爱来得莫如其妙,一次性爱,就能征服一个女人的心。
与黑社会老大苏武比起来,民工高平好像也没有什么能打动阮红的心,但却打动了,让人不大理解。
而且,动了“老大”的老婆这样的情节,无论是在港片还是西片当中,都是较司空见惯的构思,而王小帅将之放诸于体现底层生活的电影中,好像让人有点摸不住头脑,难道仅仅是为了故事性?
从《扁担姑娘》到《17岁的单车》,可以看出,王小帅是个比较喜欢拿城市化进程说事的导演。
但我觉得,他对于城市还是缺乏很真实的了解,他常常会把城市处理成了一个现代化与虚饰的外壳,或者是上演纯朴和纯洁被毁灭的场地。
王小帅常爱告诉我们,底层有爱、有温情、有友谊、有真诚,具体的例子,比如民工爱妓女、民工爱小保姆,但这些东西,放到城市当中的时候,就都毁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用过来用过去,让人觉得这种电影倒成了类型片。
其程式,就是一根民间的、底层的稻草,加上对现代文明、对城市、对体制、对人情的反思与反叛,就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寻一个故事来,围绕着这个核心主题,编上一编,似乎就成了电影。
我的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简单化,但这种简单化的感触的确是来自于影片的简单化。
同样,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我觉得,王小帅与贾樟柯的距离,并不在于深刻,就在于对生活的感知上,贾樟柯能够很自如地用生活来表达想法,但王小帅,却没能真得做到。
2003。
3。
18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这里有40个关于《十七岁的单车》的评析,可以给各位参考一下。
全部都是按顺序写的,你们可以边影片边进行对照,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
1,以别人的回答,来引出小贵的身份。
2,在开头,注意观察,其他人处于画面右侧,而小贵作为主人公位于画面中央突出主题地位。
3,在问到叫什么的时候,只有小贵回答了,再次突出主人公。
4,蓝色字幕,与影片主题切合,代表着忧郁。
此时的音乐是主题音乐。
5,3个飞达快递特写镜头交代,人物所处环境。
6,在经理训话时,画面主体仍为小贵,镜头并没有完全离开他,导演别有用心的留了一个角给他,主要是看他的反映。
7,经理说单车是高级山地车,并给了3个车的特写,一是看小贵的反映,二是说明车的高级。
这样说明这部车就给了小贵一种压力,也成了他融为这个城市的工具。
8,在小贵骑车的时候,人物的音乐是十分轻快的,体现了人物的情绪。
在影片中,当小贵骑着单车时,总会出现这种音乐。
9,回老乡那儿的时候,先给了一个大景别,交代环境,再切车的特写,再从老乡的话中再次突出了车的高级性。
10,在小贵与老乡透过墙洞看周迅扮演的红琴时候,主观镜头。
11,在周迅坐在窗边的时候,她是处在一个房子的倒影中的,房子代表着城市,表明她和小贵他们一样渴望融如这个城市,只是他们的方法不同而已。
12,在进行到8分22秒的时候,小贵在第一次骑车送快递的时候,他到达的时候,导演再次别有用心的用一个仰镜头派楼房,再次说明他想融如这个城市。
13,当小贵画上第一个正字的第一笔的时候,到将近一个月后,中间穿插了5个他骑车的镜头,一代替时间的流逝。
14,周迅出现的时候的高跟鞋的声音。
小贵出现的时候的小景别。
15,在与刘姐对话的时候,并每哟出现刘姐的正面。
16,刘姐说了一句,“你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 17,老乡刷牙的时候,老乡属于强势,小贵属于弱势,小贵打的光明显比较暗。
18,小贵进去找张先生的时候,发现找错了人之后,那种尴尬的处境,导演以房间其他全是运动的,而他是景致的来体现。
19,在他向服务员解释的时候,构图十分有特点,服务员身下打了一个光,让人看不清服务员的脸,在前面有个迷糊的花瓶作为前景,造成视觉压迫去看主体。
20,在看到 没有给经理的脸给显现出来,只是看小贵的反映。
21,鼓声代表他的内心,用鼓声来代替他的情绪。
22,在他跑去送迟送的快递的时候,灯光是昏暗的,切到锁的时候,是用呼吸声结束的。
23,经理从从右走到座位上,拍小贵的时候是用经理的主观镜头,拍经理的时候是用的客观镜头,说明接下来的内容十分重要。
24,“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 25,找车的时候的音乐和小贵的西经是相符合的。
26,小坚出现的时候,用的是大景别。
与小贵的小景别形成对比,也说明两个人的地位不同。
27,萧萧出场的时候,有小段的音乐,独特的出现方式,从下面上来。
28,在爸爸修拖把的时候,前景是妹妹,镜头中包含着一家四口人,却只有主体爸爸和小坚可以看见正面。
29,在送萧萧回去的时候,萧萧说,”你的车挺好的。
“再次突出这个车的高级。
30,半夜骑车,特意安排白光,孤寂,切和了他在家里的处境。
31,老乡走可,他还在那个丢失了车的地方等待,再次说明他很拗。
32,追车的时候,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再拍小贵。
33,小坚出来的时候,戏曲锣声,小坚穿过巷子的时候,交代了复杂的环境, 34,小坚和朋友打架,一个甩镜头切成了小坚的主观镜头。
35,小坚骑车回家门口,妹妹,爸爸,小坚,同学都在,但镜头中同时包含了小坚小贵,爸爸,妹妹,人物的存在都与接下来的情节相符合。
36,在教师,周围的同学都围着他,形成一个中心,一小坚为主体,”等你一句话。
“ 37,叠化,换车,代表时间的流失。
38,穿蓝色衣服进来的周迅,在被揭穿的时候的女主人穿的是红色衣服,与之前她穿红衣服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意味。
39,他去找萧萧,下着雨,切和了当时的情绪。
40,在胡同,一些老人在一边下棋,打太及,却对孩子的事情置若罔闻,放大了成年人的漠视。
冷漠造成的悲剧。
为什么这部影片叫十七岁的单车,而不是十八岁的单车呢?
十八岁以及功能是成年人了,导演正是要头过这个影片来引发人们的深思。
41,最后一个砖头,小贵拍了下去,那是他对这个城市的最后的挣扎。
许多的东西都没有我的老师讲的那么的全面,这些全都是我凭记忆写下来的,如果你们觉得有些东西确实还是分析的号炮,让你们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了,你们可以和我联系,我可以介绍你们认识一下我的老师。
我承认,我看不见所谓惨绿的青春,影评人的用词都显得相当圆滑而生套。
所以我无法被那个北京男孩的脆弱或是青涩触动,我只为那个农村男孩的真实挣扎而揪心。
北京的四合院竟也如上海的石库门一般的逼仄,九曲十弯,遭遇无数邻居,外带面目冷然地走出来,这就是让人麻木的城市生活,即使是皇城根下,也只有在屋顶上才有稍大的天空,青春因此无处藏身。
空间的压缩,人心理的千疮百孔,于是我们在那群中学生的叫嚣中读着他们单薄的自尊,脆弱的虚荣,还有他们那种仿佛与生俱来的集体优越感。
这,让我反感。
对那辆车的争夺,双方根本是失衡的。
他是车主,却要一次次被追打,被抢夺,而这却是他辛苦地送了一个月快递而赚回来的;他们气势汹汹,嗓门大,蛮横,那种膨胀的自我在这样的年纪已经漫溢的让人愤怒。
是的,他是木呐的,但某种意义上他根本就是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人,他即使申辩又如何,同样是孩子,他必须负责自己的生存,而他面对的则是背负着演绎青春成长这一使命的一群学生。
原谅我看电影如此不专业、不客观,生活中真实的场面一次次提醒着城市对农村“外人”的剥夺,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彻底的剥夺,他们在都市机器的压榨中从来并永久地失声。
所以,当那些学生明知这是他被偷的车,依旧决心抢夺,再次一拥而上时,他凄厉的嘶喊是他最后的防卫了,那么的绝望,以至于我因此开始痛恨整个城市。
他们为了青春虚荣的额外装饰品而跋扈,他却是为了生存的工具而挣扎,两者目的的无限背离到了令人晕眩的程度。
他只能嘶喊,而我只能无语,这是一种清楚认知却无力为之立言的窘迫,我只能拒绝任何对影片成长主题的赞颂。
青春矫饰,生活残酷,仅此而已。
我常想青年因该有青年的一份炽热,好巧在今天看了这样一部电影。
记得第一次了解到王小帅是在老师的ppt上,我看着这个有些发福的小子,在黑白的影调下显得格外的神气,贾樟柯曾说,在那张报纸里,有一段描述让他至今难忘。
里面写到王小帅为了拍《冬春的日子》,扒着拉煤的火车,去出产地保定买便宜的乐凯黑白胶片。
他常想象,今天已经发福的王小帅,那时候一定青春年少,身手矫健。
河北大地繁忙交错,呼啸而过的无数列车上,原来还搭乘过一个青年的电影梦。
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反抗,阿贵自始至终都寻找着他的单车,这辆单车承载了他对于北京这个无比陌生的城市的一切愿景,但他一次次的受挫,他的车被偷,被砸,被这个世界被这里的一切狠狠的殴打最后变的扭曲变形,现实总是不断的把我们塑造成社会所需求的模样,或许我们还没有记自己的理想,农村孩子缓慢的走在大街上的身影?
那是我们在成熟之后,扛起变形的理想,继续行进在茫茫的人海之中。
小坚很纯粹,纯粹到不顾一切,为了得到一辆单车这个简单的理想,一个男孩付出一切,带着他的爱,带着他的自尊,带着他对于这个家的信任,这辆单车对于他来说意味着可以融入他的兄弟们作为一个男生不再孤立无援,它还意味着小坚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女孩面前抬起头,带着青春的炽热与不安面对那个美好的面孔,我们都曾为了一个简单的理想而努力,用我们确定的方式。
我常想当我在中年之时回想起我的青春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境遇?
我想关注着身边的世界,体会别人的苦痛,我想用对他们的关注表达关怀。
我想真诚地去体谅别人,从而在这个人心渐冷、信念失落的年代找到我们失去的活着的真实。
我想当我真的回忆起,那时一定阳光灿烂,每一条回忆的街道上都充满了理想的炽热。
我想给这部电影分类,叫做青年实验电影,我的老师曾告诉我,如果一部电影拍的很烂或者根本看不明白叫什么,可以戏称他为实验电影,而这部电影拍的很好,它包裹了王小帅在学成而出后对于这个世界无限的热情,这时的王小帅还是个青年,他依然在为了他的电影梦而努力着。
我喜欢这个平实的名字,因为在这个名字里有我喜欢的三个词语,青年、实验、电影。
——献给我们充满理想的青春
小时候写的,别跟我叫真 =v=在题材上面,《偷自行车的人》与《十七岁的单车》两部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网上看到王小帅也同样表示"两部电影同样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为了生存用尽全力奋斗,对当时的意大利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其意义。
"不可否认,如果探讨他们的社会内涵,都可以讨论到很深的层次。
可是很遗憾,我只看过一遍,许多情节都忘的差不多了,影评家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已经不可能,所以,只好象最普通的观众那样,凭感觉。
两个片子是一起看的,可是,感觉很不一样。
我喜欢《偷自行车的人》。
看完整部电影的感觉,《偷自行车的人》象经历了漫长的一天,《十七岁的单车》象做了一个梦。
前者表现的很平实,一件事前因后果清清楚楚,好象一条粗线,明确,顺畅,看下来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其中表现的生活,是简单的,目的明确的。
或者说,导演把他要表达的东西,生存的艰难也好,主人公的执著也好,处理得十分统一,整个叙事氛围浑然一体,观众接受起来没有任何困难,很自然地投入到情节之中,就算看的时候发点感慨都是水到渠成的,不觉得牵强,看完了,无论结局如何,感觉很痛快。
而《十七岁的单车》,对我而言,多了太多旁杂的东西。
我对其中的制服印象深刻,无论是速递公司的还是学校的,都太完美了,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接触的速递员和中学生。
然后是那辆车,很新很漂亮,一点都不脏。
然后是阳光、柳树、和风(那是什刹海吗?
)。
再然后是跳舞机,极限车技,北京小痞子通用话语……我无法专注于事件本身,我不断地为这些新鲜的东西吸引,它们对我而言是亲切的,熟悉的,导演用他的可爱镜头,让我重温了我和煦的过去。
我象看自己的回忆一样看那些东西,看他们在荧幕上一闪一闪地如此丰富和完美,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
我自责地告戒自己,应该更注意体会"小人物"生存的艰难,可我从心理排斥这个主题,它的存在妨碍了我的美感。
我知道导演要表示的是这个主题,这个电影也许也就是因为这而深刻,我也看到了导演一有机会就非常努力地传达着信息,就象小学写作文一样时不时地点题,可我就是不能接受,太刻意了。
我理想化地想象着导演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一会儿自己沉浸在温暖的春日氛围里,一会儿又深沉地叹息着社会的沉重,这些体会都很真诚,可是,也许就是错在,以为只有真诚就好了,不管它们的互相冲突。
而调和的技巧又太生涩,无法让它们融合起来。
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想象着来京打工的外地朋友在录象厅里看到快递小子为一份工作契而不舍的时候,也许会流下心酸的眼泪;而我,真的无法感动,纵然有意识的提醒自己,也不成,我被别的东西吸引了。
而当某些人文主义精神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反复内疚地谴责自己怎么可以这样没有良心、同情心、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觉得,看这种电影真累。
当然,这一切也许都是因为我是中国人,一个出生于80年代的中国人,我要是一个意大利人,也许就觉得《偷自行车的人》委实没什么吸引力。
但是无论如何,一部电影里可以表达的东西是无限的,可是表达的方式确实是有限的,如果充斥了太多的可贵的想法,导演必须要懂得舍弃。
我情愿相信导演是那种热心而博学多才(而不是谄媚顾客)的设计师,可是一套房间,一种风格就够了,也只有一种风格,才可以作到纯粹、完美、彻底。
梦想不是在一个作品中实现的,以后的路还长着呢,着什么急啊。
一辆单车,承载了两个人的青春;一袭红裙,浸染了芳华的希冀;一个梦想,饱含了命运的颠沛流离;一点生存的希望,隐喻了时代的沧桑、无奈的脆弱。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以一辆单车为媒,穿之以小坚和小贵的迷惘碰撞,讲述了两人之间在丢车、找车、护车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影片从多方面表达了在大城市中生存的艰辛与不易,成长的残酷和悸动,脆弱自尊的凋零和破碎。
一曲曲代表希望的悠扬歌声,转变成人物内心命运的挽歌。
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导演对于音乐与画面的巧妙搭配,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电影中每当出现小贵骑着单车送信,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奔波时,总是会响起一种轻愉欢快的音乐,这正象征着小贵心里的愉悦感。
这种音乐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在大城市中抓住了生存的希望。
表达了小贵的一种积机向上乐观的态度,从而带动了观众的感情,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音乐的把控使电影更具有画面感,并且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极具艺术感染力。
一曲曲代表着青春和爱情的婉转曲调,演绎了芳华时期小坚对爱情的萌动与渴望。
在电影中潇潇的第一次出场就响起了一种浪漫、辛福、美妙的钢琴曲,与电影画面的完美配台营造了一种青春独有的画面,表现了小坚内心对于潇潇的青涩爱恋,为电影的发展做了铺垫。
影片中多次出现这种相同的音乐,在情感上有层层递进的作用。
这种音乐的使用更能够使观众走进人物的内心,与小坚感同身受。
与此相反,电影的结局是一个悲剧,影片中所展现的成长的残酷,为青春而付出的代价,都是一种命运的沉沦,为命运而演绎的挽歌。
一幕幕相交相客的韶华色彩,勾描时光的棱角、青春的惨痛。
电影中冷暖色调的前后对比,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
电影中从农村来的小保姻红琴,主体色调是红色的暖色调,红色的连衣裙,红色的高跟鞋,红色的口红,都是红琴内心情感的外化。
红色代表了一种欲望,代表了一种虚荣心。
这里的暖色调不是温暖的画面,反而是一种刺眼的、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体现。
与此相反,导演给小贵设定的是一个偏暗的冷色调,从小贵的单车,衣着打扮都可以体现出来,运用了对比蒙太奇手法体现出了红琴与小贵之间鲜明的对比,造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了与环境不相符的画面感。
芳华易逝,青春的五彩斑斓也随之暗淡了下来,小贵与小坚的生命体验是一个惨痛的回忆。
一个个放飞的梦想终抵不过命运的捉弄,再美好的回忆也耐不住韶华的逝去。
命运颠沛,韶华逝去,社会变迁,小坚与小贵除了在这个大城市中一步一步走下去,他们别无选择。
这是一部青春方面的电影,主要讲述的剧情是一个刚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挣钱的十七岁少年小贵,找到一份快递工作,骑着公司提供的银色变速越野车在市区中穿梭,每送一趟快递可以挣十块钱,当赚到六百块元时,他就能拥有这辆银色山地自行车。
就在最后的那一天自行车却被偷了,他每天去寻找,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自己的自行车,但这辆自行车已经被另一个学生从二手市场买回去了。
快递小伙子阿贵便将自己的自行车偷了回来,然而那个高中生小坚也不甘心,又从阿贵手中抢回来。
最后双方都不肯退让,尤其是阿贵誓死抓着自行车嚎叫的情景让小坚让步了,最后决定一人骑一天,但故事的结局去出人意外,因为小坚惹了一帮混混,牵连阿贵被打,自行车被毁,最后的镜头是阿贵背着自行车消失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
电影在刚刚开始,带着些期盼。
影片的开场令人耳目一新,采用正面的机位拍摄而且距离极近。
这样就给人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和紧张的感觉,就如离得很紧和人交谈一样让人窒息。
:【十部祭奠青春成长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牛仔裤的夏天》《菊次郎的夏天》《毕业生》《花与爱丽丝》《情书》《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留级之王》时间流逝,唯自己的青春永留在心。
青春的电影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贴近生活。虽然本片在外国人眼中很好,在中国人眼中却不然……
我们北京人不管那玩艺儿叫单车,我们就叫自行车,是台湾国语传进来之后,才知道单车这么个称呼的……
高中时看的,就记得周迅打酱油了,高圆圆漂亮,一辆自行车引发的事件,当时是看不懂,现在也一点不想再看了
讨厌各种作品中的“一根筋”们,还好本片不是一根筋获胜的结局。印象最深的是高圆圆女神。
自行车轮下的北京城,自行车轮上的十七岁,轮毂交错之间,是撕裂的世纪之交。本片是关于两个少年与一辆车的故事,同为穷人家的孩子,何苦相互为难,拉扯与嘶吼,都是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小贵面对小坚的沉默,好似一个世界面对另一个世界的失语,而一人骑一天的交易,又像是两个世界的妥协,一起构成这个国家的种种现实。电影有很多特写段落十分令人着迷,那些胡同,那些女孩,那些驰骋的日子,音乐响起,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其实我一星都不想给,不过是一个窝囊废的故事。
一部看了很压抑的片子。当小坚大声反驳父亲的质问时,很心痛。还有就是不明白最后那个砸车的男孩为什么一直不走~~
城市三部曲1。周迅又一次出色的跑龙套,其实她的角色在电影里还是有很重要的隐喻意义。
许多地方太过刻意,于是丧失了生活的真实感,其实同情做得太过便成了矫情。
刚第一次看王小帅的作品#地久天长#对他好感达到顶峰,就看了这什么鬼。拍了十年片又不是处女作怎么那么差,高圆圆和那个女孩的背台词风吓到我,怎么调教新演员?哪里的学校男女生都要穿西装打领带?延续#小鞋子#热度的第三世界穷困固执风。男二丑不拉几的,要车那一段蠢哭我了什么破逻辑,中国的青年都这个脑容量真完了。唯一的优点就是男主黝黑可爱倒霉蛋
看着烦的片子
很北京的片子。青涩倔强的爱总是很深刻却没有办法KEEP。
人电影里都说了,周迅就是来打酱油的
7.7 1.总是感觉文艺片中经常见到的非正常性格、刻意沉默或蹦台词戏很别扭。2. 十七年后解禁,老师偏挑今天放,真巧。3.为了让阿贵发泄自己的愤怒,故意留下一个小流氓踹了十分钟的车,越想越无语。
内容上像是《小鞋子》➕《偷自行车的人》?真的很不喜欢,用类型电影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和定型的人物来体现真实现实的苦难,太不匹配,太难以忍受了,虽说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但就此片来看,王小帅绝对是在剥削现实里背负苦难的人们。先是周迅和高圆圆所饰演的一模一样的城市女性,和北京一样“诱惑”城市下的穷人和外地人,本身就全然变成了一个符号,无法体现现实主义下客观的女人样貌;其次是自行车,既是勾连城市和人的媒介,又是地位的象征,过于明显地被简单的图解了。再者现在来看胡波完全是受害者,王小帅真的懂现实主义么,他好像很喜欢用内聚焦的形式放大和煽情化真实遭受苦难的人,这些平凡的人的苦难,被反复拿来剥削和观看,看得很难受。当然苦难可以拍,但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那样用外聚焦的客观视点会是一条出路,而非戏剧化地造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十七岁,而每个人的十七岁因为背景又变的如此的不同,我们不想重复昨天或者上辈子的故事,因此我们选择了叛逆,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面对生活
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光吗?就和影片里的一样。我哭了。
太虚伪了,完全没有感觉,第一次让我觉得看电影是煎熬。
豆瓣7.7分。。要说残酷青春么?不好意思,我没看到好在哪。几乎每隔10分钟就看一下进度条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