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这种平铺直叙的电影,但是这部片子整体看下来很流畅舒服。
其实这记录的只是独自生活的人们的一部分生活,与自己较劲的那一部分。
每天的关注点只有自身,不想也不擅长去关注别人的生活,就连自己父母的生活了解多了都觉得是一种困扰。
在这种环境下呆久了,人会废掉的。
隔壁后来搬来的那户人家,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有烟火气,我认为真雅是羡慕的,她也想拥有但是她不擅长交际,把自己裹紧一点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她跟秀珍打电话道歉的时候也说道"我其实也不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抽烟。
"她是怕孤独的,妈妈去世以后她更怕了。
看很多影评说不理解为什么突然就和爸爸和解了,我是这样理解的。
在片子最后,她的房间终于出现阳光了,暗指她的心里也终于照进了阳光,她终于度过了和自己较劲的那一段时光了,以后这样阴暗的时候还是会有,但至少阳光有光临过。
与爸爸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和解,她还是给自己留了边界的,她说以后我在摄像头里看你我们就保持这样的关系就好,她应该是告诉自己不要再被过去的事情绊住脚勇敢向前走了。
把工作上亲情上的事情处理好就可以迎接新的太阳了,下一段路要准备好好沐浴阳光。
很少看这种平铺直叙的电影,但是这部片子整体看下来很流畅舒服。
其实这记录的只是独自生活的人们的一部分生活,与自己较劲的那一部分。
每天的关注点只有自身,不想也不擅长去关注别人的生活,就连自己父母的生活了解多了都觉得是一种困扰。
在这种环境下呆久了,人会废掉的。
隔壁后来搬来的那户人家,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有烟火气,我认为真雅是羡慕的,她也想拥有但是她不擅长交际,把自己裹紧一点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她跟秀珍打电话道歉的时候也说道"我其实也不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抽烟。
"她是怕孤独的,妈妈去世以后她更怕了。
看很多影评说不理解为什么突然就和爸爸和解了,我是这样理解的。
在片子最后,她的房间终于出现阳光了,暗指她的心里也终于照进了阳光,她终于度过了和自己较劲的那一段时光了,以后这样阴暗的时候还是会有,但至少阳光有光临过。
与爸爸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和解,她还是给自己留了边界的,她说以后我在摄像头里看你我们就保持这样的关系就好,她应该是告诉自己不要再被过去的事情绊住脚勇敢向前走了。
把工作上亲情上的事情处理好就可以迎接新的太阳了,下一段路要准备好好沐浴阳光。
朴秀珍接进来那个时光机大哥的电话时,如果按照柳真雅的做法,早就想办法打住了,而且能做到让对方不反感,可是秀珍犹豫了一下,好奇地问"为什么想去2002年呢" 这是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对话和一个场景,让我想起来2020年疫情期间,好多人压力大的时候就给各种渠道的客服们打电话,去倾诉去聊天,实际上跟业务没有关系,但是很多的客服人员很耐心地倾听,甚至救了一些人的命。
电影中的最后,在工作电话中假装有诚意地道歉了那么多次,终于真诚地向朴秀珍说出对不起时,才是她真正释怀的时刻,那一刻,诡异的BGM也终于换成了吉他版温暖的纯音乐
很喜欢孔升妍在电影中那张冷漠的脸,也许我们的脸上也都是这样的表情吧。
作为前辈,必须要照顾后辈,这是哪里的规则?
本都是独自的个体,哪有什么照顾与不照顾之说,在社会这所大学中,谁不是独自闯荡?
而后辈的突然离开,却好像是前辈的错,错在前辈没有照顾好后辈,从工作上,从情绪上,本就是无趣的挑战人性的工作,谁又可能从一开始就做得好,从一开始就能认为这些咒骂和无理的要求就是对的?
在1人家庭越来越多的背景下,无论是哪个国度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这亘古不变的真理从上个世纪就被点破了,而在现在这个年代,我们只能去被动的接受。
独自生活的人们,是享受孤独,还是惧怕孤独,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才了解其中的滋味。
但我知道,如果对谁有恨,是很难100%消除的。
因为曾经珍视彼此,在背叛的时候才会如此的刻骨铭心。
所以,我们只能孤独,独自生活的人们。
#影视/独自生活的人们 #公众号 大家好,我是鲸落,一个喜欢读书,正行走在写作路上的普通人,今天是我连续更新的第411天了。
今天推荐一部电影吧,比较适合我现在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名字就叫做《独自生活的人们》,这是一部韩国的电影,讲的是女主自己生活的一些经历。
女主,是信用卡中心的接线员,小组中的销冠,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用户的各种信用卡问题,她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吃午饭,一个人回家,回到家也是一个人。
她一直戴着耳机,看着各种各样的视频,也不用和别人交流,就这样日复一日。
开篇她还遇到邻居和她搭讪呢,他说“用火柴点燃的烟,抽起来不一样”。
她没说什么。
直到几天后她闻到屋子里有怪味,报了警,才发现原来邻居已经死了好几天了。
可是明明这几天她还一直碰到他在门口抽烟来着。
她感到一阵奇怪,但是也没放在心上,但是可能也想到了,自己也会有独自一人死在出租屋的情况吧,所以肯定是有那么一些感触的。
工作上,上级分配给了她一个新人,她开始时抗拒的,拒绝不了才接受的,她抵触和别人的交流,却不得不带起新人。
这其中当然有摩擦,她在新人身上看到了以前自己初入职场的摸样吧?所以才会在新人旷工之后给她打电话,真诚的说了对不起和道别。
还有她妈妈去世了,她爸爸是带着野女人消失十几年后才回来的。
她妈妈把自己的遗产都留给了丈夫。
但是她爸爸又怪她在妈妈的葬礼上不哭,看不到伤心的表现。
这里让我想到了加廖的《局外人》中男主的表现,她也是一样的。
很少感情外露,不进入别人的世界,也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但是她对妈妈有感情的,从她一直不愿意把去世妈妈的手机号名称换成爸爸,就能看出来。
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很多自己生活的影子,所以才会感触这么深吧。
独自生活的我们,自己也要过的开心一点才是。
你,是不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上班下班?
《独自生活的人们》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中无数独居青年的内心世界。
这部由洪圣恩执导,孔升妍主演的韩国剧情片,于2021年上映后,迅速引发了观众对于孤独、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深度思考。
影片中的主角柳真雅,一个典型的都市独居女青年,她的生活平淡而机械。
每天,她按部就班地上班、吃饭、睡觉,业余时间则沉浸在手机的短视频和电视剧中。
她抗拒社交,尽管有人试图与她搭话,但她总是感到不自在。
她的这种生活状态,仿佛就是无数都市青年的缩影,他们在高楼大厦中,各自为战,虽然身处繁华,但内心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真雅的工作是信用卡客服,每天会接到各种奇怪的电话,但这些好像永远都不会激起她任何情绪,她就像一个AI客服工具人。
影片中,真雅的邻居意外去世,成为她平静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波澜。
而她新来的邻居是一个温暖又会张罗的男子,他的腿脚不方便时,会有很多朋友来帮他搬家,他还号召大家过来给死去的前租客举办安魂仪式,愿他能找到更好的地方。
还有在工作上,真雅被上司安排带一个刚来的实习生,小姑娘非常热情,但对真雅来说是一种折磨,她的脸上永远显示出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
他的父亲给她打电话,她要么响很久才接,要么不接,她还在父亲的家里安装了摄像头,看到父亲和他的宗教团体在一起很开心的样子。
这些事情不仅让她开始思考生与死、孤独与存在的意义,更让她意识到,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一份孤独。
这种孤独,不是因为缺少朋友或亲人,而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物质化,使得人们在追求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与他人真诚交流的能力。
独自生活,很孤独,以前是老年人,未来恐怕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很孤独。
影片的导演洪圣恩,通过细腻的手法,将真雅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并没有刻意煽情或制造悬念,而是将真实的生活场景与人物的内心独白相结合,让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真雅的孤独和挣扎。
同时,他也通过真雅与邻居、同事、父母之间的互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离。
在得知邻居去世后,真雅虽然感到害怕和不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报警,并在之后的日子里逐渐走出了阴影,与自己和解。
她辞掉工作,存下了父亲的电话,打电话给那个实习生小姑娘,还学着和新来的邻居聊天。
《独自生活的人们》不仅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和反思的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独居青年的真实生活状态,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追求生活的过程中,保持与他人的真诚交流,避免陷入孤独的深渊。
但是我觉得,如果你觉得孤独不好,那你可以试着走向人群,但是,如果你觉得一个人特别轻松自在,那你就保持这份孤独,总之,以你想要的方式,过你想要的生活就好,不用刻意,开心就好!
电影:《独自生活的人们》国家:韩国上映:2021导演:洪性恩主演:孔升妍豆瓣:7.1====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114部:《独自生活的人们》-over-
影片节奏非常舒适 感觉很空洞 但没有费镜头时间线上 过去仅用了视频记录 正常的线性叙事 早中晚 同样的时间 细微的变化 在回家的路上 车上 上班的路上 午休的路上 午饭中 工作之中 晚上睡觉的时候 女主角真雅 在各个时间段里 不停的在接受视频信息 来缓冲自己的孤独抽烟在真雅给新人秀珍打电话道歉之前 一个人抽烟 在真雅与出轨离婚后归来复婚的父亲签字放弃死去母亲家产后 心理的变化 再之后看到父亲直播生活画面 新邻居成勋带朋友们为前死者邻居做法事后 选择休假 与上司海娜一起抽烟 谈话 尝试约着相识很久却不知彼此的两个人一起吃饭 死鬼邻居与新邻居隔空对烟 新老邻居通过真雅对火柴点烟论的继承之战 也是真雅对这种生活上的仪式感逐渐接受的过程吃饭晚上 微波炉 盒饭 就着开一晚上的电视 隔音很差 随时接受令人不安的怪响 中午 机械化的一天一个人一碗面 中间不愿与秀珍一起午餐 最后想到父亲与教徒朋友们聚餐时 带着母亲的遗像 我与真雅一起伤了个心 真雅并不像口中说的很享受独处 最后真雅在道歉中希望与秀珍一起午餐 邻居真雅第一次与鬼魂交流 特别有意思 成勋用了死鬼邻居的烟缸 就像父亲用着死去妈妈的手机 成勋反吐槽真雅对生活上的斤斤计较 像极了只会职责别人不会反思自己的我们 成勋第一次与真雅咨询 以一个嘲笑的口吻结束真雅与鬼交流的故事 很像我们看待没有关于时间穿越者的信用卡服务 看见成勋充满仪式感的为鬼魂祈祷 真雅可能也联想到自己如果也这么不优雅的死去 谁会如此温柔的对她客服与咨询新人秀珍很像平时被职场PUA的我们 融入不到工作的语境 也可能真的是没有接受系统培训 也可能只是新人对已是麻木的老员工们的不理解 没有人间应有的温暖气 每天面对无理取闹 张嘴就要撕人的生活 认真对待会使人绝望 所以越专业的人越选择逃避人际关系 他们没有能力解决对方的问题 就像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一样 新人终将学会 可新人也并非一定要面对这种畸形的交往 就算真雅被海娜培训的当年也是这么无情的走过来的 最后成为恶龙的人 还是放下所谓的应该 打了那个不应该的电话 向秀珍真诚的毫无保留的道歉父母秀珍看到母亲死亡的录像 看到母亲死后 父亲一个人多么伤心 她钢铁般的心 逐渐的变得柔软 她也很想有人陪伴 有人可以为她伤心 第一场抽烟戏中 真雅打算把妈妈手机改成爸爸 后放弃 在最后的坐车戏里 她释然之后 成功的改成爸爸 并对他说 我随时都能见到你 就让我们保持这样的状态吧 分别给父亲和自己一个重生的机会该影片只有90分钟 信息量却是很满比如秀珍与那个时间穿越者聊天 她希望他带着她一起穿越回2002年韩日世界杯 那个让人欢欣鼓舞的 人与人激情拥抱的时代好想抱抱你
好像吴老师
故事的最后,那个独自生活的人发现自己不能一个人好好吃饭、一个人坐公交、一个人上班打电话、一个人抽烟...... 一个人的生活:我一直戴着耳机,耳机中是否有声音及是什么声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隔绝外界所有的声音的利器;戴着耳机,我有勇气在看到外人时参见而过,我有理由在听到别人呼喊是装作没有听到,我有理由给自己一个与外界的隔绝与缓冲。
当我的世界出现了一个人,那个人拥有世间最简单的“人性”:她需要人的陪伴,陪伴她一起上班、吃饭以及吐槽,即“社交需求”;失去这些,她就会病入膏肓。
看着她,我从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接受」、最后「依赖」,我在想,我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人性”不能再被隐藏,而需要被释放?
所以,我期待故事的最后,那个曾经独自生活的人,纠结是选择了“一个人好好吃饭、一个人坐公交、一个人上班打电话、一个人抽烟......” 还是 找到了“一起好好吃饭、一起坐公交、一起上班打电话、一起抽烟......”的人?
走在路上戴着耳机,吃饭前选好视频,公共交通上的时间,由手指在屏幕间划过,熙熙攘攘的街市里,每个人都低着头,掌间是一块发着亮光的屏幕。
街上的人越来越多,人群却越来越安静地沉浸于手机的世界,这一三十年前要被视为为科幻世界的场景,正在当下屡见不鲜。
韩国电影《独自生活的人们》就以这样的场景开始。
在导演给出的全景镜头里,女主淹没在公交车上捧着手机的人群间,几乎要叫观众无法认出。
1不同于那些唯美浪漫的韩剧,独居于首尔的柳真雅,是一个没有主角光环的女主角。
她每天的生活在公司-公交-合租屋间两点一线。
办公室里,密集的格子间,回到合租屋,邻居的声音就在耳边,但真雅活得仿若一个孤岛,哪怕是在首尔另一边家中独居的父亲给她打来电话,也总是匆匆挂断。
不知道说什么好,也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父亲在她幼时离开她和母亲,等到她工作后又忽然回来,并取得了母亲的原谅。
而真雅和父亲之间的生疏,却再也无法弥合。
母亲不久前离世,她与首尔那个家的联系便断了,即使是周末,她也宁愿自己待在合租屋房间,不理会父亲的唠叨。
在公司里,真雅并不是孤僻难以相处的那类职场小白,相反,她很得上司看重。
上司也是她在公司唯一会说话的人,但到了午饭时间,她仍是一个人吃饭,楼下抽烟遇到上司,也是说两句便匆匆避开。
对上司的表扬、需求,她总是尽心尽力地完成,但当上司提出让她带新人时,她直截了当地拒绝了,不管上司提了什么条件,都不愿意答应。
似乎“和人交往,真的很烦。
”实际上,独来独往,是在冷漠的城市里,真雅修得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真雅是一家银行的话务员,每日以接听多少电话计算绩效。
真雅的业绩总是第一,在客户面前,无论多无理的迁怒,多刁钻的要求,她都能平静、温柔地解决。
这也是真雅得上司看重的原因之一。
“我啊,最近有个想法,我们做事太专注了,应该马马虎虎才好。
”她早就明白,在工作上投入太多真情实感,终究会为这个并不公平的工作内容受挫。
于是在客户没完没了地抱怨时,电话这边的真雅,已经能做到一边应和,一边玩手机。
当新来的实习生接电话遭遇顾客无名怒火时,真雅见实习生迟迟不按照程序给客户道歉,便接过电话代为接待,事后她斥责实习生为什么不道歉。
实习生低下头,小声嗫嚅:“我又没有错,为什么要我道歉?
”真雅内心里觉得像这样的实习生,终究都是会走的,或者终究都会被磨练成和她一样“独自生活的人”,才有可能继续留在这冰冷的都市。
是的,在上司的软磨硬泡下,真雅还是妥协了,答应了带实习生。
在她埋首于手机的这项日常中,实习生女孩突然闯入,拉住她的手,要和她一起吃饭。
于公,真雅尚能在业务问题上知无不言,但于私,面对实习生想要融入集体,在陌生的城市想要和她成为朋友的那份炽热,马上让她感到了危险。
她依旧抱着手机,先去取自己的餐,找了一人位置坐下,熟练地打开手机看视频,并没有帮实习生占位置,当实习生走过来的时候,只能尴尬地站在一旁,热情如实习生妹子,也感受到了真雅的拒绝。
真雅这样的人是大多数,还是实习生妹子这样的人才是大多数呢?
2《独自生活的人们》评论区里,有人说“女主角的性格有问题。
是因为她的个人选择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是这样,但不完全是这样。
前段时间,韩国跻身成为发达国家,然而年初的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显示,韩国年轻人正在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福的一群年轻人。
在这份报告中排名第62的韩国,是发达国家的吊车尾。
90年代以后,韩国年轻人自出生就卷入无尽的竞争当中。
2011年数据统计,韩国父母为孩子花掉的补习费用高达180亿美元,这也不算考上大学,需要支付的巨额大学学费,根据调查,韩国大学每年学费大约在3000-6000欧元之间。
韩国职场普遍重视学历,考上大学,毕业后才能谋求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而考进名牌大学,才能进入韩国社会地位高的好单位,拥有上流社会的人脉,相当于半只腿都踏入了上流社会。
因此考上大学,对于平民阶层来说就意味着有了转机。
在韩剧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为了考大学、考公务员,脱产到年近三十的人物,但近几年,高企的房价令平民阶层的上升通道变得更加狭窄。
年轻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以后面临的是着急偿还的学贷,必须恪守上下级尊卑的不公平职场,工资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房价飞升的速度。
“五抛”成为了年轻人的选择,他们抛弃“恋爱、结婚、生育、人际关系和购房”,因为这些都需要花钱,也需要无法停歇地奋斗和人情经营。
即使像柳真雅这样,拥有体面工作,家在首尔的年轻人,也无力撑起自己的生活,她租住的房屋,是几家合住的公寓,她每日甚至不与合租室友打交道,只是孤身蜷缩在几平米的房间。
手机视频里那些美好,是“向往的生活”,也是年轻人无力追求的生活。
但看着视频的人,还有选择的自由,不喜欢了,就划过去,换一个,而无需像上班时那样,再做过多的解释。
现实生活中,真雅从来不说自己有什么需要,沉默和妥协,是“专业”的体现。
工具人化的职场,不容得人有太多的思考。
然而在面对上司“多关心实习生的精神”的要求时,真雅终于忍不住顶撞了她——“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你也没有教我。
”3不给人添麻烦,希望别人也不要来打扰自己的生活,无论搭话的对话是善意与否,与人交往都是疲惫的年轻人无法再承受的感情损耗。
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没有了情感需求。
真雅时常打开手机,凝视那个备注为妈妈的号码,但那个电话响起,却只是爸爸烦人的声音。
一次回到爸爸家,她拆下家里客厅的监控,连接到了自己的手机,从此她除了看电视剧、电视节目,也会握着家里那再也不会有母亲出现的画面,直到睡着。
当知道自己的邻居,一个独居的单身男青年,死在一堆色情杂志下,好几天才被人发现时,真雅瞳孔地震,内心不是没有震动。
但真雅的情感没有出口。
职场无情,以绩效说话,一次客诉就有可能让她丢掉饭碗,真雅必须小心翼翼。
而在家里,父亲常常唠叨说她冷漠,母亲葬礼时没掉一滴眼泪,母亲去世后也不愿意回家看看,真雅却觉得父亲没有心,他怎么可以抛下她们十几年又忽然回来,像个没事人一样,他怎么可以在母亲去世之后没有多久,就和教友们嬉笑?
互相不理解的两颗心,无法靠近、安慰,习惯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懂事”的真雅,自然也不会对父亲发泄。
有观众说“独自生活的人不都是这样子的”,但更多的观众说,这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韩国MBC电视台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连续综艺节目《我独自生活》,通过拍摄艺人的独居生活,希望给年轻人一些积极的启示。
独居的艺人们,或坚持健身、或坚持创作,生活的确过得充实,几年前,观众们也曾在其中获得过安慰。
但年轻人的时间被严重挤压的今天,去健身房,坚持一个兴趣爱好,在通勤之后勉力维持着,似乎也不会产生新的意义了。
因为理想生活无论如何都无法触及,你可以逃避寂寞,但你无法逃避孤独。
真雅的独居生活并不寂寞,吃饭时看个美食节目,饭后抽根烟,下班回家时顺手在便利店买上便当,用微波炉加热的空档,放好衣服,摆上桌子,打开电视,蜷缩在床上,周末休息时看个爱情剧,看到睡着也没关系。
她虽然独身,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必要去过两个人的生活。
4电子设备、网络娱乐在蓬勃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便捷的逃避之所,那些原本需要社交才能获得的快乐,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还有什么理由走出家门?
然而孤独并不会因为寂寞被妥善安置而消解。
当实习生执拗地要给真雅喷润喉蜂胶,却喷到了她脸上;当实习生突然消失后,隔壁桌的同事自然地拿起蜂胶来使用。
真雅内心的墙一点点松动,那是曾经有人触摸过它的证明,她一气之下把实习生留下的东西,全部扔进垃圾桶,心里或许想的是“果然又走了吧。
”当她接起电话,听筒里也传来了时不时的“嘟嘟”声,那是工作受挫的实习生当时向她提起,而她却不放在心上的声响。
真雅稳定的生活立刻崩塌了,一贯专业的她,不再能应对顾客的怒火。
她着急拨通电话,那或许是妈妈的手机号,她心里盼着,哪怕是父亲接起,可是父亲没有接。
她匆匆跑回家,家里没有人,原来父亲又去参加活动了。
她在电话这端大吼,要求父亲道歉,而父亲那边喧哗无比,父亲听不清也不理解真雅的痛苦。
人类的孤独并不相通。
发泄过后,真雅倒是也看清了,他人亦处在各自的孤独当中,只不过每个人的面对方式不同。
父亲会时常在客厅徘徊,独自跳交谊舞,为了骗真雅回家,说自己生病了,也会向教友们说起真雅的母亲。
电影里没有交代,但从父亲独自一人时的坐立难安,也可以大抵推测真雅母亲原谅他的原因,在那些女儿去工作的孤独日子里,哪怕孤独不能被互相理解,两个人在一起,也好歹可以拥抱取暖。
“孤独死”的邻居之后,真雅隔壁搬来了要组建自己家庭的拄拐男人,他想为上一任租客举行纪念活动,以告慰他的亡灵,安心开始自己的生活。
真雅也终于打电话,向突然离开的实习生坦白,其实自己也怕一个人,也担心做不好许多事。
5作为女性导演洪成恩的长片处女作,《独自生活的人们》处处可见细节,这些细节密密地织成了人物之间若有若无的网,如此兜住了无处不在,却未被严明的孤独情绪。
全片的情节很平淡,却插入了一些超现实的情景,似在有意提醒“独自生活的人们”他人的存在。
电影提到的问题,并非韩国社会独有,根据报告,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将上升到9200万人……留下三页遗书自杀的女孩,电视剧《我在他想挺好的》中苦苦挣扎的北漂,年轻人想要躺平,但无论是自我还是社会,都不允许他们完全“躺平”。
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和对肉体终将死亡的认识,时刻提醒着人们,个体生命的脆弱无依。
这种脆弱让人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是陌生的,但这种脆弱也激发着人,互相抱团取暖。
如古希腊哲学家阿里斯托芬说的,很久以前,人类是“双体”,如今作为“半人”的我们,苦苦寻求另一半,这就是“爱”的起源。
“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更隐喻着个体永远是未完成的、残缺的,诉说着人类精神的孤独,和人类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
豆瓣评论区里,观众诉说着对真雅选择“和解”的不满。
其实不妨不把真雅的行为看作和解?
她早就知道妈妈的电话是爸爸在使用,改备注只是迟早的事,而未对父亲挑明之前,她也时常通过手机看家中的监控。
她只是找到了和另一个孤独的人相处的方式。
对于这样一部弱得没有情节的电影,我们不必期待它有一个所谓的结局。
正像生活,永远都会继续,人对自身存在的疑问也会持续。
真雅下班后坐上那趟回家的公交,她暂时不必在第二天匆匆回来,可以肯定的是,这次,她不是逃开了生活,而是终于选择勇敢去面对。
电影很多留白的地方,关于17年前父亲外遇离婚后为什么一年前又回来了,母亲为什么去世,女主为什么独自在外生活等。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女主下班回家坐在电视机前吃便当,昏暗的房间突然一阵摇晃,兴许是地震,女主起先是慌乱,然后扶住桌角观察并等待,平静下来后继续对着电视机吃便当。
我想如果我遇到地震,我也会是这种反应,倒不是遇到地震才会是这种反应,应该是镜头下的这种生活就是我的日常。
女主在客厅装了一个摄像头,这样可以看母亲日常;但即便离家很近,也搬出来独自生活。
这两种行为互相是矛盾的,一方面关心母亲,另一方面却不愿住在一起近距离关心母亲。
不直接表达出来的情绪随着母亲去世再也说不出口。
若推测原因的话,想必父亲早年的行为给家庭留下了很大的伤害。
工作单位来了一个新人需要带教,女主平静的日常生活开始起了波澜。
照镜子这些小动作证明晚辈是一个有活力的新人,所以最开始工作时还是带着一股干劲的。
后面遇到一个客户,明明没有做错,形式却是需要道歉,晚辈感到委屈,不解,这时候还是有韧劲的;后面遭到投诉时被领导喊话,女主被说没有好好带教时反驳“当初你也是这样教我的”,这里究竟是在向领导喊话还是在向母亲喊话呢。
当初你就是这样疏离的对待我,所以现在我也离开你。
后来新人确实有在努力,业务能力上也有提升,后面再次遇到那位“时光旅人”,晚辈回答说也带她去吧,去那个美好的2002年。
这里和女主专业的应付式回答形成对比。
如果把大家比作麦田里埋头割麦子的人,那女主是那个很认真割麦子的人,晚辈则是那个时不时抬头在想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吧。
她对母亲的去世应该是感到自责的吧,我猜想说在看监视之前甚至怀疑过父亲,以至于看完监视后松了一口气,但同时认为母亲的去世自己有逃脱不掉的责任。
一周后晚辈的旷工是一个转折点,女主知道晚辈不会再来了,这里也是女主一个情绪的爆发。
她听到了晚辈说的嘟嘟声,外套也没穿回到家想和父亲对质,我想她是想问为什么父亲当年要离开,为什么随便的离开又随便的回来,为什么还占用着母亲的手机号,兴许想把这一切包括母亲的去世都怪在父亲身上。
父亲有没有听到已经不再重要,重点是宣泄出来了。
晚辈的离开和母亲的离开有点异曲同工。
晚辈的成长,女主看在眼里是有些许欣慰的,但还没来及稍微善意些对她,她便离职了;对母亲是带着爱的,但是还没好好说出口,母亲就离开了。
后面给晚辈的那一通电话,也是借着给晚辈说给自己的母亲吧。
至此,女主可以面对母亲离世的事实,把母亲的手机号备注改掉,和父亲坦白,去了隔壁邻居的追悼会。
拉开窗帘,屋内洒满阳光。
关于嘟嘟声,关于邻居,关于晚辈,关于监视器中的父亲,其实还有很多想说的,
一种孤独感透着荧幕渗出来,对于世界的冷漠,周围的漠不关心,看着美食节目独自吃饭,邻居去世一周才被人发现,母亲的葬礼没掉一滴眼泪。似乎现代社会把人慢慢变成一具空壳,找不到灵魂的出口。忽略附近关系,人与人的交流变成冷冰冰的网络,虚无和一道道屏障。与实习生的电话,将通讯录的妈妈改为父亲,打开窗帘换掉格子衫,一缕阳光洒进来。其实大家都怕孤独,独自生活其实只是一种状态,主动或被动。
独自生活的女主角,导演感觉想说很多,却又什么都没说。自己建立了一道围墙,我好像有点懂那种个人需要有的疏离感,但我却不懂最后的和解来的莫名其妙…离开一家公司,告别前同事,和父亲保持那样的关系,我接纳了自己独自生活???
8/10
反映的是独居的生活方式和独居的困难,以此为切口,切开现代韩国生活的一角。还有对普通韩国女性的欲望、亲密关系及手机依赖的讨论。女主角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残酷生活时刻,可能会加剧观众的孤独和恐惧。
同样是讲现代人的孤独感,这片就比《在街上》显得刻意很多,那种随意感荡然无存,共鸣感就会减少很多,做戏感太甚。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都是一场孤独的旅行,这部电影把孤独表现到极致,只要是认真看的人,都会被戳中。独自生活,以前只是老年人,今后,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多。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真的只有活着吗?
孤独又努力的想融入世界
是女性的,更是社会的。探讨女性如何生活的问题,导演似乎把自己心中的答案拍成了电影,成为完全独立的人也许是社会生活重压下的一个出口,但抽离出来就会过得更安稳吗?企图抽离社会困境的同时也在抽离人心的距离,与社会的脱节成为了女主角不愿承认的新困境,生活成为了电话热线、监控图像、手机短信,就是不是生活本身。结局对后辈、父亲、邻居的转变,看来导演也知道“完全隔绝”不是一个女性理想生活的答案啊。
她又漂亮演技又好,本子寫得也有意思。
看完身心都有些想吐,真是感觉到的。这真的是让人觉得晕的一部电影。一个人,独立优秀地完成工作,一个人吃饭听音乐看电视,对什么都毫不在意,情绪没什么起伏,如同“情绪稳定的人”,这样的叙述中想描述的还是“人们”?看来世界真的要毁灭了吗哈哈!我也一个人的,孤独是存在的,但它应该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它和你是不是一个人应该也关系不大,但这电影里面孤独似乎就变成贬义词了,既然女主人公没什么欲望也没什么存在的意义,她,用我最坏的恶意来说是不是就不用存在了,看起来可能对她有一点意义的母亲似乎死得不简单,但她也漠然接受,独自生活的她是变成机器人了吗?费解。
看了一半 弃了
20210802
没有冲突与高潮 连配乐都是孤独的
挺好的一鬼片,如果不跟世界和解就更好了
很无聊。
疏淡冷漠到令人感到不快,好在女主还蛮幸运,身边都是些迟钝而又热情的人,新来的接线员,新搬来的邻居都不吝啬于他们的真诚。是最好的接线员,可以搞定任何来电者的刁难,可是却是最难相处的人。这样子没办法独自生活下去。
这不叫孤独,这叫自闭
有点想到《昼暑夜寒》。好于《下一个素熙》。
实习生让 女主发现了她面具之下的真实情感的自己
韩国这个小国家总是这个死样子,一点小情绪被渲染的比天还大,仿佛自己受了全世界最大的委屈一样,其实不过人生百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