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一集我就忍不住想来谈谈,首先故事情节还是很还原的,环境主人公形象什么的也很贴合,但就是情节发展得也太快了点,作为原著党真的会感觉很突兀有点牵强。
我从11岁开始迷《绿山墙的安妮》全译版,看了无数遍,喜欢到曾认认真真地在纸上列过全书时间线就是为了更清楚一点全书脉络。
这里第一集的内容在书里大概有近两三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在剧里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才过了两三天,所以初看真的感觉不习惯。
当然考虑到制作成本,是应该适当改编缩短,所以也能理解。
不过还是和我看书之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我想象中黛安娜应该更漂亮,马修应该更胆小腼腆,马瑞拉没有那么老,安妮的头发更多点(๑°3°๑)另外安妮小时候并没有被这样霸凌过啊……
记得小学的时候,小姨给了我一本《绿屋的安妮》,从此她就是我最爱不释手的床头读物。
后来我把这本书给了妹妹,后来朋友又跟我提起了这本书的剧版,于是又勾起了我的回忆:文字和想象的力量是强大的,安妮拥有这种力量,我想每个看这本书的人也都会有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绿屋。
我的绿屋好像只有夏天秋天,绿色的叶子、茂密的枝丫、还有潺潺的小溪,但都让我觉得绿屋无比的浪漫美好。
看剧的时候,“闪耀的湖泊”、“魔鬼森林”全都被点亮,从文字变成画。
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但是远超过我的想象。
书里的内容到了现在,其实很多我都不记得了,但是剧里的每个人都那么美好,让人觉得可爱:玛丽拉、马修:黛安娜、吉尔伯特、柯尔、杰瑞、约瑟芬、还有小安妮。
小时候,我可能不知道我从书里确切的学到了什么,但现在我好像有点明白了,谢谢green gable,让我能够感知到各种各种的美好,各种各样的力量,并且能够无数次动容落泪。
我深爱这个小岛,我深爱绿屋,我深爱小女孩,安妮。
她在那个世界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但又对世界永远充满好奇,那么热爱。
越写越觉得匮乏,但是绿屋对我来说就是像闪耀湖泊一样的存在,这里的故事在小时候的我心里生根发芽,现在又开花结果,绿屋,对我来说永远是个特别的存在。
i am poor girl,i am rich girlanne 是一个有可怜身世的孤儿,从孤儿院出来后,第一次被马修,玛丽拉送回孤儿院的时候,不愿意再回到孤儿院,选择搭牛奶工的车去车站,售卖诗歌回曾经的故乡。
害怕着,勇敢着的前行。
马修是一个少言的人,也是第一个给予anne温暖的人,anne第一次追问马修会不会把她送走,马修说玛利亚也老了。
感受到了马修爱玛丽拉,爱anne。
玛丽拉也是一个严谨略无趣的人,她让anne把换洗衣服拿下来,anne回家的时候藏起来看玛利亚给晾晒的衣服,用手把衣服捋开,anne看着玛利拉嘴角露出的微笑。
慢慢地他们互相感受到了爱。
她们组成一个家,anne激动的在家谱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每一个女孩,总有一些烦心的事情,每一个女孩,总有一些开心的事情,今日的玛丽拉,又怎么不是曾经的anne女孩们,只要朝着自己想去的地方勇往直前,人生即是美好的。
首先,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所有的表述都是基于电影本身。
初期最让我惊喜的无非是美丽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关于樱桃树,关于光耀湖,关于可以肆意奔跑的土地,关于可以躲藏的秘密树屋。
无法忽视的是女主的想象力和极具诗意的表达,生活有了想象力和观察一定会更美好。
也独立,接纳自己。
还有就是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这点非常羡慕、敬佩。
当然女主人物很立体,除了主角光环和真的优点也有许多令人烦的缺点。
就比如由于太沉浸于幻想有时不顾他人的感受;做事冲动并且无法诚恳地认错;有点道德绑架、用情绪压迫他人;以及话痨我真的忍不了哈哈哈。
在故事情节上,有些主角光环的东西略显生硬。
不过我总是容易被感动到,忍不住地共情。
服化道上,真的很喜欢。
带有荷叶边、褶皱的洋装,发带和蝴蝶结,帽子和西装,给电影增添了精致的意味。
最后想提及的是人物表演,很喜欢卡尔伯特兄妹的表演,诠释悲伤,无奈,一点点的欣喜,好像也品味了人物的一生。
第一季之后,还是会期待之后的剧情。
等看完第二季再来写。
小学时看过《绿屋的安妮》,特别喜欢,记得是在黄金书屋买的,星期六,去二姑家,在他们家楼上一口气看了快一半。
如果不是真的喜欢,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呢?
我还记得插图里长大了当了老师的安妮,落落大方,有一丝落日余晖照在她身上。
今天突然想到应该有电影吧,搜了一下原来有这部剧。
一集还没看完迫不及待写影评了。
真的好棒!
画面就很治愈,还原了乡村的美景。
那个说名字希望Ann加e发音的情节我还历历在目。
我想我小时候那么喜欢安妮,可能也有多多少少和她有点像的原因,红头发,有些雀斑,给喜欢的风景取名字,幻想自己是个公主,希望长大可以漂亮,希望自己特别,希望自己聪明… 安妮的性格可圈可点的太多了。
勤劳勇敢,乐观善良,小时候受过那么多欺辱她还是喜欢花朵、诗词;一直拥有期待;觉得自己不能被领养了,她还是坚持到了最后,做家务争取表现自己;被别人嘲笑红头发雀斑瘦弱,当即反驳,毫不示弱。
二十多岁的我看到这里也对她的勇气感到敬佩;她意识到这样会使家人丢面子后就主动道歉,并仍然说明嘲笑别人外貌是不对的。
小小年纪就能拥有这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真的很不容易。
值得的话,这部剧以后可能会反复看了。
这部剧看完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沐春风,没有什么特别震撼的成长过程但就是很舒服看了过后充满希望,看完后我真没想到我会去入安妮系列,居然有八本啊讲述了安妮整个前半生………虽然想等第四季但是貌似是没有了………男女主演员选角真的太好了吉尔伯特好帅,虽然中途拖拖拉拉地感情有点狗血但是最后那几个吻都弥补回来了哈哈哈哈哈,安妮出生是不幸的,但是靠她在黑暗中自救她赢来了童话一般绚烂的人生,看得又励志又甜
在这个暑假,趁着外甥女小升初的闲暇,终于一起看了(为了能和外甥女一起看,等了好久了)。
很庆幸小朋友也喜欢看。
喜欢小小安妮的倔强、坚强、勇敢、机智,在这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着对小朋友的女性成长教育,也对自己形成自观和反思。
被最后关头Matthew差点吞枪自杀着实吓了一跳,还好被恰好来探望的旧情人给拦住了…… 非常喜欢的一句台词是Gigbert所言,“是否回到故乡,希望是choice,而不是obligation。
”期待再找假期继续一起看!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改编用力过猛,还是演员演绎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小女孩为了生存极尽讨好之能事,变脸速度超级快,各种看人下菜碟,当她在姐弟面前时是一副面孔,看到农场小男孩,意识到威胁她地位了,又是另外一副面孔,心理超级强大,脑筋转的忒快,如果职场中有安妮,你可以想象她会是哪种人,我的天,好可怕,完全没有孩童的纯真,大人都被她玩得团团转,用尽心机取得一席之地……宫斗剧里的话,估计能活到最后。
安妮这一系列书陪我走过了高中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我非常喜欢原著,也很期待这部新剧。
新剧与原著有很多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它在我心中仍是很好的一部剧。
看的过程中,我曾经因安妮的话痨,冲动等一些行为而感到"这安妮真不讨人喜欢",但看到玛丽拉和马修为安妮造成的混乱更多的感到心疼而不是生气时,我突然发现,我真是太愚蠢了。
"这不是她的错"玛丽拉说道。
为什么安妮如此话痨,如此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她为什么有那么多做公主的幻想,她的一切古怪不合群甚至恼人的地方,都源于她是个孤儿,她遭受到的歧视与伤害。
她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是让自己减少孤独,她为了拥有家庭,拥有友谊可以牺牲一切,我真的心疼她。
看她自言自语,与镜子里的自己成为朋友,幻想自己是个公主,看她为了得到朋友对吉尔波特发火,看到她敏感又冲动,她本不应该这样。
是的,如果她不是孤儿,没有雀斑和红发,凭着她的聪慧,她会"懂事",会乖巧,就像其他女孩一样"讨喜"甚至强得多,但她也就是个普通平凡的女孩了,她便不是安妮。
电视剧大概是为了戏剧冲突强化了这些特质并添加了许多其他剧情,但这并不改变什么。
可是,什么叫"懂事"?
原来安妮还不够懂事吗?
要怎样完美的主角才能赢得部分观众的喜爱?
除却安妮的优点,她还得"安静如老鼠",逆来顺受?
天哪,这实际吗?
我不明白讨厌安妮的人是否明白蒙哥马利在写下这个女孩的时候想通过她告诉我们什么,安妮确实不完美,在她刚来绿山墙的时候可谓毛病多多,对她吹毛求疵的人请不要站在我们的角度评判别人好吗?
我们大多数人,若经历了父母双亡,被送进孤儿院,因为与众不同因为天生的"古怪丑陋"而遭到排挤歧视,在雇主家遭受毒打辱骂,有多少人会比安妮"讨喜",恐怕我们连善良和保持热爱生活都做不到吧?
蒙哥马利懂得这一点,她让安妮在后续的书中成长更多。
安妮的"不讨喜"来的难道不可理解?
不理解的人,只是同碧的母亲一样,不懂得设身处地,讲着平等却没有同情。
玛丽拉说"她从未有人管教,这不是她的错"孤儿安妮,有着这样遭遇的安妮,照样活泼热情,善良,热爱生活,我心疼她,也感谢玛丽拉与马修收养了她。
感谢安妮,陪我走过那段时光,我也非常高兴能看到书中的爱德华王子岛能够以真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
剧挺好的,演员们的演技也无消多说,很喜欢。
我自知不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但《绿山墙的安妮》是我小升初期间最爱不释手的读物之一了。
近几年看片多是围绕着洒满阳光的英国南部庄园,丰腴圆润的少女,层层叠叠的长裙,扎满鲜花的礼帽,每一次握手礼,每一次小舞会,都彰显着小乡村的温情和英国人隐藏的小傲慢。
小小安妮亦是遵从着这个故事架构,只是这次把画面转移到了爱德华王子岛上。
不得不说,整个三季的剧情所呈现的画面符合我阅读原著时的期待和构想。
只是导演的想法早已超越了对原著的解读,当然我并不排斥对原作品的合理改编,马修和玛丽拉等主角的形象在剧版中更加丰满立体,且不说这个改编是否必要,至少整个情感架构搭建起来了。
但是,尽管我关闭了弹幕观看,也试图屏蔽掉所有不客观,安妮这个角色的塑造实在是令人费解,甚至达不到差强人意。
作者用了大量的情节,几乎是套用了安妮鲁莽,大吼,大哭,反省,成长这几部曲来体现人物的进阶历程,但我很难能从中找到书里那个虽然话唠但是温暖可爱的小安妮。
不论是第二季想要表达的同性恋,种族歧视,女权主义还是第三季的言论自由等社会热议的话题,我始终认为这部剧集给予女主的使命太大了,她已经被描绘地不再是那个眼里有着奇幻世界的绿山墙安妮,而是肩上背负着开化改变乡村人民,宣扬女性自由,人权平等的时代女战士。
只能说,这一部已经不是小小安妮,是大大安妮了。
不过不得不提的是,这一版的演员都选的不错,Gilbert🆘哈哈哈哈哈哈哈。
场景很美,但是黑暗改编太强行了吧???女主巨招人烦,原著安妮可不是这样的
改编不是不行,但是用力过度导致人物塑造一塌糊涂。原著是一个虽然身世悲惨但是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希望的不懈追求而成长起来的小女孩,重点显然是在后者。这部剧太注重放大她的悲惨了,又没有处理好新增剧情里人物的行为逻辑,这导致出现了:一向饱受霸凌的孤儿却天天高傲地把“How dare you”挂在嘴边斥责年长或平辈的人,一生心地善良的妇人因为东西失窃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孤儿赶走。你可以改,但你不能没有逻辑啊。诚然,剧中有许多讨论女性主义的部分很亮眼。但是吉尔伯特在原著里是安妮最讨厌的男孩,这里直接摇身一变救世主了,这不是跟你想增加的部分相违背吗?安妮从来都是自己的救世主,你却把她塑造成一个既孤傲又等待男人拯救的角色。看不下去了,不要毁了我心中的安妮。
很想知道之后会不会换女主,因为这个女孩真的不是安妮长大后高挑少女的样子。也不是蕾切尔评价的,百合或者水仙的感觉。戴安娜的选角倒是意外的合适。吉尔伯特也不错。这版加了很多安妮和吉尔伯特的互动。应该这样,当年为了知道这两只之后怎样,把整个系列都买了。反正是官方CP,提前发点糖很正常。
能时刻点到自己十几岁时的那种小女生心态,太细腻了,好看!
9分。话痨Anne,想象力惊人,语言天赋满分,可惜我的英文太烂…Anne遍体鳞伤依然笑对人生,真可爱!治愈~
选角很惊艳,完全符合原著人物在我心中的形象。可惜剧本太做作了。绿山墙的一切本该是明媚温柔的,然而在剧里我只看到了一个性格恼人的红发女孩和这个世界的凉薄。
国外小说的小姑娘都这么作么。。。
主流版急功近利和歇斯底里。能过关的摄影和表演也被剧本毁了,Anne和小11一致的笑容,看得让人生气
滤镜和风景好看,就是这个小女主老是叨叨叨的,还拽文嚼字的,看了半小时烦的不行
看完两集后实在忍无可忍给了差评。因为和中学时代的青涩心动有些相似的点,我对绿山墙的安妮很有滤镜,更何况它本身也是一部温暖积极的作品。因此对于影视化改编,我本来非常期待,谁想到改编的故事会这么面目全非呢。如果编剧想要揭露现实的黑暗或者宣扬自己的价值观,请创造自己的故事,而不要借用他人的角色,再毁了别人的回忆。
演Anne的女孩再小两三岁也好,话痨的时候就会比较可爱。Matthew和Marilla是都是心特别好的兄妹,结局时招的长工是引狼入室?
小时候看的名著《绿山墙的安妮》拍成剧啦
我小时候和Anne太像了,她肯定也是infp-a!
剪辑。绿山墙的安妮作者本人蒙哥马利一生可能没有体验到多少幸福时日,所以让她笔下的女主安妮获得"幸福"。当年因为书翻译和版本错过了全套故事。而这三部新版后两部比起1985版本的清秀佳人更加让人无语,把曾经的霸凌者洗白,让他成为安妮的另一半。85的剧集后两部还可以认为是蒙哥马利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文化以及她接触的思潮只能让她的女主长大后结婚,这就是"幸福"的,而新版好的部分有多好2.3季差的部分就有多言情差。第一部的安妮是自然的勇敢的可以走自己路走向广阔世界的,到了青春期就成了一个供养者和围着情感转悠的样子,也少了那种自由的如风的样子,如果安妮和戴安娜能结婚她们两个一定会很幸福这倒是真的。
喜欢那个男主角 我又不是16岁了 真的是
天啊每一集都让我看哭了最后一集真的从头到尾哭成狗啊,眼睛都哭肿了…我实在受不了好人多舛的故事…
看到第四集,突然有点不想看了?(可能是因为看了豆瓣影评)。不过有地方,貌似导演有点用力过猛(我已经忘了原著,纯看电影来说)。
可能因为我非常非常喜欢原著,实在是觉得这一版的安妮过于浮夸了…人物可爱的一面都改得面目全非,行吧.jpg
前几集很多镜头太浪漫了,Anne演技slay,马修太温柔,Gilbert长大以后肯定是大帅13(现在已经是了),听BGM以为是爱尔兰,想去爱德华王子岛走一圈。
额,既然演员都很还原还在原著的地方拍摄,为啥要乱改,不理解,小时候看了书长大了想看看影视版想圆个梦就那么难吗😭Jerry好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