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嫂人很有意思,在问答环节讲述了自己14岁的时候在学校演过Macbeth,而之后多年试镜失败,直到64岁终于演了自己的麦克白夫人。
科恩相比来说比较严肃,两人在一起真的是性格互补的感觉。
电影因为莎士比亚式的台词有些晦涩难懂,但黑白画面和有些魔幻感觉的3D场景设计又超越了戏剧传统的形式,形成了一种区别于戏剧文本的抽象感和想象空间。
将电影形式和传统戏剧舞台相结合,总体还不错。
The Tragedy of Macbeth (8/10 stars)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Parallel to West Side Story, the Tragedy of Macbeth adapts the drama of Shakespeare in its purest form without making any alternation to the origin. However, even with the plot that cannot be any more well-known, Joel Coen still managed to add in some personalized ornamentations. The appearance of the witches reminds me of Gollum from Lord of the Rings, eerie, loathsome, but not as intimidating as I’d expected. I’m ashamed to say that this is the first Denzel Washington movie I’ve watched, but he does a fantastic job pulling up the character depraved, deeply poisoned by prophecy and lust of power, and finally overthrown by his own superstition. Frances McDormand also presents us with the malicious Lady Macbeth, consumed by insomnia and guiltiness. I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including exact articulations of Shakespeare’s work, but it’s too difficult to comprehend. Nice stage-design, outstanding sound effects, and great actings, of a very old story.
改编自莎翁的影视剧不计其数,然而,这部电影只是把需要演绎的故事重新放在一个舞台上,基本上像一个舞台剧的演绎方法,不知道这个是否是太简单了。
麦克白的悲剧证明了一个人如果心中有欲望,而且是比他的行动和能力更高的欲望,这是件可怕的事情。
还说明了家里要有一个贤内助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有一个充满着欲望和冲动的妻子,迟早也是会一个悲剧。
[呲牙] 影片的艺术设计是超现实的,极简化的现代式,人物的服装都是重新改造设计的,也呈现出一种简约风格。
莎士比亚剧有着诗一般的戏剧化的语言,然而,两位主角念台词,就像日常的谈话,尤其是前半部,没有显示是那种高昂的戏剧化腔调。
又叒叕一版麦克白,感觉好莱坞+百老汇还有十个著名的老家伙排队等着演这个角色,而另外还有十个已经演过了……这一版倒是极其工整,很久不见科恩哥+科恩嫂这种稳定的作品输出。
严格说这是一出戏剧并非电影,它尽量摒弃电影相关的技术,只剩下灯光、台词和表演,甚至连色彩都不要了。
看本片过程中不断的想起麦金农酒店里的《 Sleep no more》,麦克白夫人飞檐走壁,邓肯国王血溅当场,班珂与麦克白困兽犹斗,我还被小护士拉进小黑屋……每一个场景都仿佛仍然触手可及,是戏剧某个维度的极致。
但那竟然是两年多以前了,于是又查了一下,现在居然门票涨到了800-900,侬怎么不去抢?!
用本片去冲奥斯卡,好比拿倚天剑去砍六大门派,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去扫街头混混,把戏剧和文本的老祖宗都抬出来了,胜之不武嘛。
话说,今年难道是文本元年?
《犬之力》《里卡多一家》再加滨口龙介全都洪尚秀+昆汀附体。
只见若干戏精在银幕上叨逼叨,若干编剧拼命找小说改编剧本,若干导演把机器对准演员就啥事都不管了……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莎翁的《麦克白》讲述的是一则命运悲剧,究其悲剧成因的主源,无疑为一种性格蒙上了审慎的罪名,三女巫的所谓命运预言,揭示了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一直以来的野望-权力的渴望,且为其野望的实现作了充分的背书。
权力-欲望,无疑是一种极端的属己之物,拥有权力并永远拥有权力,才能让权力一直保持属己的属性,所以在谋杀国王夺得大位后,麦克白患得患失除了所谓“罪行导致的良心煎熬”,更沉浸于属己之物哪一天突然不再属己的巨大恐惧之中,最终在二次听信女巫预言的应验后,决心反抗“命运”,最终命丧剑下,永远拥有变成了永远失去,恰如第一次预言并没有明讲,但暗示的惨淡结局。
那么,对于电影来说,什么是其极端属己之物呢?
众所共识的应该是光与影,此处光影对于电影的属己之归属,应该视为一种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而独属于电影的“本质”特征。
对于戏剧来说,舞台与表演看起来就是归属在戏剧上的极端属己之物,而也可以打上独属于戏剧的“本质”特征标签。
乔尔科恩这版翻拍,与奥逊威尔斯、黑泽明、波兰斯基等众多翻拍相比,更突出上述的电影与戏剧各自很“本质”方面的属己之物的结合:表现主义浓重的光影设计 与 人物时刻都深厚的舞台表演。
此时呼之欲出的问题就是,两者的结合究竟达成了什么?
如果答案是只是达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或作者风格的延续,或者只是巴赞意义上借助场面调度手段达到的一种舞台戏剧片的话,那么两者结合的后果与只有一者充分发挥达成的效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毕竟两者结合如果只能有造句构建的、精神分析式心理学的、存粹认识与现实的所谓根本矛盾的等等,都根本不会对现实生活造成麻烦,所以一点都不重要。
如果答案是电影所谓从戏剧而来,通过对故事的孕育,最后超越戏剧达成不朽来说,这种故事的不朽就不是戏剧可以经验的东西,因为舞台和舞台表演是戏剧必然需要的基础,而成为了电影就脱离了戏剧“本质”本身,成为了对电影本质的把握。
这种把握是当然是一种知识和认识的把握,是靠电影对故事的理解、体验和经验留存下来的东西,而依旧是电影的属己之物,也代表了电影本身吸取其他所有艺术而来的综合性来源,其实就是很难脱离其他艺术形式,永恒留存的属己性。
与其永恒属己对照的是,与麦克白听到第一个预言后,被预言激发自己对于权力的贪恋,但权力最后却不属于自己,属于另一个同僚的子嗣,在听完第二个预言后,甚至连麦克白自己的性命与命运,其评判标准都不在自己手中,而需要冥冥之中会“行走的森林”,与并非女人诞下的战士等外在决定。
如此的评判标准不是认识、不是把握、不是理解、甚至都不是经验,而真正超脱了属己之物,落到了相信故事现实能真正深植到生活之中,而不是知道故事现实可以贴合到生活而已,才真正相信电影可能性的信念。
莎士比亚取材于贺林谢德的《编年史》改编的《麦克白》, 描绘11世纪的苏格兰,原著中的英伦三岛和莎翁彼时的英伦三岛,理所应当应该全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白人,在今世今日,科恩选用了丹泽尔·华盛顿和很多黑人演员来重新搬演麦克白的悲剧,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短暂超越莎士比亚“属己”的知识,这种短暂的超越或许不美好、不太现实、甚至充满很多被人误解的硬性教条、充斥着让人看不出的某些智慧,但情感确实真实的,戏剧和电影的“本质”在这争斗,此消彼隐之中,一种实际能看到的真实,从争斗的解蔽里油然而生,而不需要去想,更不需要知识化、或理论化的整全构建。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命运已经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各种欲望,如猜疑、嫉妒、贪婪、斗争等。
这些都是来自人类内心深处各种复杂的情感,人类只能用有限的理性寻求解决之道,但是到最后往往会发现,结局无论如何都是悲惨的,而这种悲惨的结局也就使得人类慢慢走向虚无主义。
以《麦克白》为例,他原是苏格兰的大将,听女巫预言自己会当国王,加上妻子一再怂恿,终于弑君称王。
接着又杀害了其他竞争对手,但是最后还是被前王之子复仇所杀。
这一切都来自一念之间的野心,而结局则是毁灭。
换句话说,近代欧洲悲剧是从理性主义出发,亦即用人的理性去选择、衡量、判断一切,并且设法改变现状。
然而,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计算得再精密,也掌握不了所有的变数。
一个人再怎么聪明,很多事情仍然是处于他所能掌握的范围之外。
因此我们到最后会发现,一切终究会归于幻灭。
这就是虚无主义。
黑白的画质,还以为是老旧的片子,一查,原来是2021年的片子。
因为之前看过《蜘蛛巢城》,所以内容大概基本熟悉。
本没有新鲜感,却又遇到单调的场景,大把大把的舞台对白,甚是无聊,勉强看完。
女巫只是普通的催化剂,麦克白夫人才是谋杀“荷尔蒙”“提鲜剂”。
女巫炫酷的表演后,全身而退,可惜麦克白夫人把“荷尔蒙”发出去之后,却沉浸在自己血腥的幻梦中无法自拔。
她本不是患得患失的人,却变得优柔寡断,全片完全看不到她这个人物性格的变化。
大把的台词无法改变人物的形象。
只能说舞台剧改到最后,还是影视化的舞台剧,缺乏电影的那种紧凑、扣人心弦。
唯一的亮点:女巫的出场,让人惊掉下巴。
(发表于《陀螺电影》)从奥逊威尔斯到黑泽明,从波兰斯基再到几年前的贾斯汀·库泽尔,莎士比亚的这出“提到名字就会引来厄运”的苏格兰话剧一直饱受世界各大名导的青睐,被多番搬上银幕。
可是,至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任何导演能够完全征服这个故事。
就连黑泽明都得另辟蹊径,完全地改动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剔除莎翁原著诗性的话语,才能把这出被排演了几个世纪的经典烙上自己的印记。
而乔尔·科恩的这次改编,则古典和先锋性兼备。
这部电影是他离开了兄弟伊森之后的一次单飞,不过这并不代表着这是一次孤立无援的创作。
乔尔还是和一位伟大的天才艺术家共同创作着。
《麦克白的悲剧》是一部100%的科恩电影,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部100%的莎士比亚作品。
《麦克白》讲述了忠诚勇敢的苏格兰将军麦克白在一场胜仗后遇见了三个神秘的女巫。
她们寓言麦克白很快就会取代现有的苏格兰国王,自己登上王座。
麦克白不信女巫的话,但是权利的诱惑始终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地盘旋。
在妻子的诱导下,麦克白终于觉得实现女巫的寓言,在庆功宴的夜晚刺杀了醉酒的国王,取而代之。
当上国王后,麦克白因为女巫的预言变得疑神疑鬼,易怒暴躁。
被他杀死的昔日旧友的鬼魂也开始纠缠着他,让他不得安宁。
时日不长,麦克白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暴君,麦克白夫人也因谋杀的阴影陷入癫狂,神智不清。
最后,国王的儿子带着亲信旧部从英格兰借兵杀来,杀死了麦克白,夺回了王位。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充满了对人性贪婪丑恶的深入刻画。
对于麦克白和其夫人深陷人性黑暗面,走向自我毁灭的精湛描写,让这部话剧成了一个文学经典,麦克白也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象征性人物,几百年来被无数名角扮演。
苍凉而邪恶,是科恩电影常见的基调;自毁的悲剧主角,也在科恩作品中屡见不鲜。
从《缺席的人》到《老无所依》,甚至到黑色喜剧《冰血暴》,这一个个虚无的谋杀者中都能看出麦克白的影子。
《麦克白的悲剧》不是科恩第一次改编文学经典了。
乔尔和伊森之前已经将《奥德赛》改编成了一部颇具自己个人风格的荒诞美国南方神经喜剧(《逃狱三王》)。
可是这一次,科恩放弃了炫耀自己在剧作和台词方面的强项,反而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莎翁原著的情节和语言。
这一次,科恩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对视听语言的构建上。
科恩的上部电影《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是他第一次尝试从胶片摄影转移到电子摄影,而从最后的成片,观众也能看出视觉效果上的些许生涩——有些镜头背景的绿幕过于明显,而另外一些镜头调色则显得过于平庸和偏白。
这次,有了莎翁扎实雄厚的文字作为基石,科恩可以全神贯注地调教和掌控电子摄影。
最后呈现的结果,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迷雾中朦胧的憧憧人影;极度特写下如雕塑般深邃,却又有些扭曲的面孔;20年代表现主义式的几何构图;黑白冲突对立明显的光影...如果说从文本上,科恩是站在莎氏的肩膀上的话;视觉上,《麦克白的悲剧》则是对奥逊威尔斯的一次招魂。
如果有时间和能力细细拉片的话,你甚至可以找出,这个尖锐的高塔是似乎是来自威尔斯的《奥赛罗》;这个倾斜的木屋仿佛是出自《午夜钟声》;投射到人脸上的一道道如锁链般的阴影则让人想起《审判》...这并不是说科恩的新作只是单纯对名家的一次模仿。
尽管不是自己的文本,导演本人的作者印记在各种细节和对原著的改动中清晰可见。
比如,原著中著名的女巫三姐妹,在影片中由一个演员饰演。
一开场,皱纹深邃面目狰狞的女巫扭曲着自己的身体,蹲坐在沙漠之中。
原文三姐妹来回的盘算和谋划从演员一人口中说出,声音忽高忽低,表情风云变幻。
邪恶神秘的三女巫在科恩的镜头下,成了一个喃喃自语的精神分裂患者。
对畸形异类和癫狂人物的偏爱一直是科恩的特色,莎士比亚的女巫也被重构成了科恩的小丑。
表演风格上,科恩也延续着自己一贯的风格。
虽然麦克白的别称就是“苏格兰戏剧”,但科恩并没有要求主演们试图模仿苏格兰口音,而是保持自己的原本口音。
因此,苏格兰将军(丹泽尔·华盛顿饰演)和其夫人(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都操着一口现代的美国口音。
不符史实的口音并不会让观众出戏,反而可以产生一种布莱希特式的离间效应,强调了影片本身的舞台性和戏剧性。
当莎翁的文本不再以观众熟悉的英式抑扬顿挫的发音被念出,而是被华盛顿附以流畅而粘稠的美式黑人口音,这种对文本节奏和侧重的重组仿佛也赋予了文本新的内涵和引意。
在华盛顿的演绎下,麦克白不再是以往的野心勃勃却备受良心拷问,挣扎在道德和欲望之间的反英雄;而是在军旅生涯之间耗尽一生,年迈之时终于下定决心去夺取权利的悲剧人物。
在一场很能彰显科恩风格的戏里,由黑人演员饰演的麦克德夫之子问母亲,自己流亡的父亲是否是个叛徒。
这场戏的语言风格在黑人口语和莎士比亚的诗词之间来回切换,在体现了科恩式荒诞的黑色幽默的同时,其语言的现代性和亲切感也迅速拉近了观众和这两个边缘角色的距离,让他们不久之后宿命性的灭亡更加悲壮沉重。
每次莎士比亚被重新改编,创作者都会试图赋予其新的时代性和政治性。
比如,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内外百老汇就上演了无数映射特朗普的莎剧改编——特朗普可以是麦克白,也可以是李尔王。
但是,科恩却没有这么做。
他的视角和手法是极度古典的,如果不认识这些演员,你完全可以以为这是一部和奥逊威尔斯同期的电影,毕竟充斥着全片的表现主义光影和构图比起2021年,更像是1941年的产物(当然,电子摄影偶尔还是会“露怯”,比起胶片的颗粒感显得过于光滑)。
但是正是这种古典,让本片有了一种超越了时代的普世性。
《麦克白的悲剧》和莎士比亚的原著一样,尽管有着极其精确的时代背景,却是一部跨越了时代的艺术作品。
莎翁的文字至今仍保持着隽永的诗意,科恩的影像也会如此。
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故事,历来多次被搬上舞台和大荧幕。
可这部电影打着电影的旗号而做出一副舞台剧的感觉,未免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黑白的色调虽然增添了不少复古气息和高级感,实则只是掩饰了电影布景的廉价感,极其容易让人出戏的背景特效不知是有意而为之好体现出舞台剧的感觉还是真的华而不实或是经费不足?
而在最终的大战中刻意避免了宏大的场面,本以为可以看到千军万马攻打城堡的画面,这样一个本可以直观体现史诗感的画面却没有表现出来,着实可惜。
从剧情上讲,整部电影下来有一种过于急躁的感觉,角色的转变没有太多过渡这无疑给不常接触舞台剧和原著得人增加了观影门槛。
本片虽然没有过多的动作戏份,大多通过台词来表现人物情感转变。
但本片的两大动作戏份,尤其是麦克白与苏格兰战士的对决十分巧妙的体现出麦克白的胸有成竹,对决动作十分霸气。
台词大部分保留了原著的经典对白,文艺感十足,要是换几个普通小演员说这几句长台词怕是会让观众尬的用脚趾头抠出两室一厅。
还是那句话,影帝就是影帝,感觉真的不一样。
关于选角其实没有必要抨击黑人的麦克白(毕竟也是冲奥片,理解一下🐶)麦克白作为一个莎翁经典人物在舞台剧或是在电影中都多次由不同的人种扮演,这次的黑人麦克白只能说是一次大胆的改编罢了。
由丹泽尔.华盛顿出演的麦克白很好的把台词和情绪融为一体,由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人可谓把阴险狡诈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对女巫的刻画也是本片中的一大亮点。
从总体上讲,这部片子算不上是烂片,但完全可以拍得更好,有点浪费了两大影帝的出演而没有拍出应该拍出的宏大史诗感,看完之后有种不尽兴的感觉,有些遗憾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麦克白的悲剧》。
片名The Tragedy of Macbeth / Macbeth (2021)。
《麦克白》(Macbeth)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和《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并称莎翁“四大悲剧”。
多年来影视化改编层出不穷,这次最新电影版由著名的文艺片发行公司A24出品,导演乔尔·科恩(Joel Coen)携影帝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和影后妻子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演绎了一版他心中的《麦克白的悲剧》。
本片完全采用黑白拍摄方式,2021年9月24日在纽约电影节上进行了全球首映。
随后在A24影院上映,并在Apple TV+上进行了全球发布。
《麦克白》的故事相比大家都很熟悉了。
麦克白将军是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平叛和抵御外敌入侵立下汗马功劳,被国王加官进爵。
麦克白在凯旋途中遇到三名女巫,女巫预言他将加冕为王,但没有子嗣,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会接替为王。
听到这种预言,麦克白百感交集。
麦克白在妻子的怂恿下谋害国王邓肯,栽赃给国王侍卫,自立为王。
篡权后的麦克白终日疑神疑鬼,根据女巫预言,他进一步加害班柯和他的儿子弗莱恩斯。
班柯被刺杀,不过弗莱恩斯逃过一劫。
坏事做尽,麦克白承受了巨大精神压力,于是他向女巫寻求帮助。
麦克白又从女巫处得到了三个预言:当心麦克德夫;没有女人生的男人能伤害他;大伯南伍德森林来到邓西内山前他都安然无事。
于是麦克白进一步杀害麦克德夫,杀光了麦克德夫的家人。
而麦克德夫并不在城堡里,逃过一劫。
麦克德夫联合邓肯的儿子马尔科姆讨伐麦克白。
他们砍伐大伯南伍德森林的树枝做伪装,直接空降麦克白的城堡。
麦克白妻子最终也精神失常死了,留下众叛亲离的麦克白,迎接反抗者的最终审判。
在最终大战中,麦克德夫杀死了麦克白,因为他是剖腹产,并不是顺产的。
弗莱恩斯后来成功称王,至此女巫的预言全都应验了。
本片是乔尔·科恩的第一部个人导演作品。
他之前执导过许多作品,不过所有电影都是他和弟弟伊桑·科恩(Ethan Coen)联合执导的。
本片于2020年2月7日在洛杉矶开拍。
乔尔·科恩仅用36天就完成了影片拍摄,创下他的最短拍摄记录。
《麦克白的悲剧》中的黑人演员都是非裔美国人,这也和以往莎士比亚改编电影的常规做法不同。
以往改编作品中更喜欢英国演员,特别选则非裔英国演员。
乔尔·科恩为了让本片看起来“脱离现实”,除了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全片其余所有镜头都是在音响舞台上拍摄完成的。
片中所有场景都是在舞台上搭建的,布景极简却很有格调。
超现实光影、极简布景可以让观众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演员的表情和肢体上。
此外为了让影片的光线看起来超脱现实,除了弗朗西斯·麦克多曼德的几件连衣裙外,所有的服装和布景都是黑白的,甚至一些布景上直接画上阴影,造就了本片的视觉效果。
除了拍摄布景令人着迷外,影片中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更是让人大呼过瘾。
丹泽尔·华盛顿把麦克白演出了迷失在杀戮欲望中的垂暮感,莎翁的著名台词从他口中说出就像一个疯狂老者在进行内心独白一样。
麦克白一路走来或有自己的意愿、或被他人裹挟,全程伴随着矛盾心理,令人憎恶、令人唏嘘,就像华盛顿演绎的那样。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给麦克白夫人赋予了强大的钢铁意志,在丈夫犹豫不决的时候,提供关键助力,在丈夫临阵怯场时,完成最后收尾工作,在丈夫失心疯的时候,及时救场。
但就是这样一个刚强角色也无法避免心魔侵蚀,这也让她在最后走向疯魔癫狂多了一丝悲剧色彩。
极致光影布景,全新文艺演绎。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可惜我没怎么读过莎翁作品,希望今年有时间补。黑白画面真美,布景和摄影也好似舞台剧。
是不是每个天才导演都想挑战下莎翁剧,不过有黑泽明的珠玉在前,科恩这个形式感玩儿得稍显呆板,完全把精力压在了构图摄影这些技术层面上,文本和人物就没什么创意,华盛顿挺卖力但不对味,身上没有暴君感。
不用再改编麦克白了吧,《蜘蛛巢城》之后,不管后来的导演们选择什么样的风格,什么样的改编切入点,在这座大山面前,都显得没多大意思了。对于这版极简舞台剧的风格,打光是最大亮点,也是它在电影化上最成功的地方。
无趣
NYFF世界首映,科恩夫妇都来了。知道剧情,台词听不懂,只能赞赏一下摄影美学。虽然是apple tv出品,但影片开头黑屏一下转白,不由感叹这只能在影院看呐/二刷开头,麦克白从迷雾中走向镜头那一幕,绝了
想到有可能会听不太懂古英语台词,可是没想到基本上没听懂在说什么,幸好对情节有所了解才能大致看懂剧情走向。不过保留了十足舞台剧味道的全片仍然是一道无比美味的佳肴,黑白和4:3画幅影像增加了复古苍凉之味,仿佛一部老电影,打光和音效设计很用心,转场丝滑无比,三女巫也是让人印象太深刻,仿佛第七封印里的死神。
5.0 高度電影化的版本,讓人愛不釋手。場景的簡化讓鏡頭精簡,表演連貫,演員的表情與一舉一動都受到高度地關注,這一作法非但沒有削弱故事本身,反倒讓一切都更為合理且情緒流動地更為自然(算是領略到了舞台戲劇與電影結合的高段表現力)非要挑刺的話⋯願能省略小孩與母親關於叛變者對話的段落。三女巫的肢體與聲音表演,出場序,表現力都太精彩了
觉得很高大上的表演,然而不好看。。。。无论是情节还是单调枯糙的背景,当然,还是能看的。
看不了话剧的就看这凑合吧。但感染力绝对无法和话剧相比拟!
此处的黑白影像让我想到芬奇的《曼克》,太过于清晰了,以至于所谓的复古不过是套层滤镜,虽然实际处理肯定复杂多了。但这个经典到现在以至于“陈旧”的剧本,完全没有迸发出一点儿新鲜的气质。我越看越觉得,奥逊版好啊,黑泽版也好啊,你这科恩版我咋评价啊?当然你一部《麦克白》影视作品当然可以看科恩版,只是与我过高的预期相比,我看到的这装旧酒的瓶子也不咋新,还故意做了个复古包装。
【5.0/10】
略低于预期,但黑白光影十分震撼,科恩嫂依然惊艳
高纬的日光真的还蛮像舞台追光效果的。语法其实还蛮统一的,幻像与预兆全都来自光的变形,除此之外就真的很怀疑还在用这个文本玩什么。Frances McDormand的表演跟这部难得地非常配搭,“演给你看”的过度表演刚好提供了造作的面部与体态的形状。
套用友邻评价Spielberg版西区故事:导演,没有东西拍的话可以不拍。以及这是在纪念碑谷?
8/10。有好多时候我以为我在看舞台剧。摄影很棒,开头的白屏和结尾的黑幕绝了。喜欢这种冷峻氤氲的氛围。只是大段像诗的台词要思索,看得我脑壳疼。
请问是在卡戴珊的极简豪宅拍的吗?苏格兰曾有一刻是瓦坎达!
像是上了一堂戏剧鉴赏课,美学价值突出,电影价值匮乏。
虽然看过了黑泽明 奥逊威尔斯 和莎翁的原著 但这个故事明显是可以反复咀嚼的 科恩哥的摄影和布景体现一个极简 表演是亮点
表现主义但是黑人版麦克白,简称「老表麦克黑」。莎翁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有贤妻,丈夫不遭横事。以及,麦克多蒙德的脚还挺好看的……
女巫是最大亮点,想到麦姐Frozen的MV,其他的视觉风格实验其实英国剧团常在舞台上玩,并不惊艳,也可能是期望过高了。7/10